卫星和飞船的测控站点设置

合集下载

全程跟踪卫星或飞船的测控站数量模型

全程跟踪卫星或飞船的测控站数量模型

A bs r c : od tr n en mb r f nmo i rn n o to tt n f t c igstl ts r p c s isi t a t T eemiet u e nt iga dc nr l ai s r kn aele a ehp ,n h oo o s o o a i os
全程跟 踪 卫 星或 飞船 的测控 站数 量模 型
王 积 建 王 晓 红 ,
( 江工 贸职业技 术学院 a 基础部 ;b 图书馆 ,浙江 温州 3 5 0 ) 浙 . . 2 0 3
[ 摘 要] 为 了 定全程跟踪 卫星或 飞船的测控站数量 ,在不考虑地球 自 确 转影响和考虑地球 自 转影响 的情 况
b t a eo ir g r i ga dr g d n lu n eo er tto ft ee rh. u n i tv d l ft ef we t o h t c s fd s e a d n n e a i g t i he r he nf e c ft o ai no at aq a t a i emo e e s h h t o h o o t rn nd c n r t to f r c i g s t lie rs c s i y g o e rc m eho si sa ih d. n n m nio i g a o tolsa i nso ta k n a e lt so pa e h psb e m ti t d se tbls e I a d t ,n v e o Sh nz o I”m a e p c s i , h e s o i rn n o to t t nsn e e sp e e td d ii on i iw f” e h uV I nn d s a e h p t ef we t m n t i ga dc n r lsa i e d di r s n e o o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C题优秀论文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C题优秀论文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摘要卫星和飞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卫星或飞船运行过程中测控站需要的数目进行求解,从而实现能够对卫星或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的目标。

对于问题一,由于测控站都与卫星运行轨道共面,且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所以,我们首先考虑将卫星或者飞船的运行轨道理想化成圆形,建立其与地球共心的圆形轨道模型,此时,运用几何知识和正弦定理计算出至少应建立12个测控站。

但是,在现实中卫星或飞船的轨道为椭圆形状,接着我们又给出了质点运行轨道为椭圆时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需要建立测控站数目的区间为12至16个。

问题二,我们利用每个测控站测控的锥形区域与卫星或飞船轨道曲面相交的圆的内接多边形来覆盖整个卫星轨道曲面,就可以将需要这样内接多边形的个数近似的看作需要建立测控站的最少个数,这里我们只给出内接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两种数学模型,此时,计算出需要测控站的最少数目分别为60和67个。

问题三,通过网络查询得到神舟七号的观测站位置和数目,以及飞船运行的倾角和高度等相关数据。

通过线性拟合我们发现测控站的位置近似符合正弦曲线。

最后,我们给出了模型优缺点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模型的改进的方向。

关键字:卫星或飞船的跟踪测控;圆形轨道模型;圆锥测控模型;测控站点的数目1、问题重述1.1 背景资料现代航天工业中卫星和飞船的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且在与地平面夹角3度的范围内测控效果不好,实际上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

在一个卫星或飞船的发射与运行过程中,往往有多个测控站联合完成测控任务,因此需要分析卫星或飞船的测控情况。

1.2 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一: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问题二: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球面S上运行。

航天发射中心的选址要求

航天发射中心的选址要求

航天发射中心的选址要求
文综知识点航天发射中心的选址要求1.海拔较高、纬度低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卫星轨道倾角与发射场的纬度关系密切。

纬度越低,离赤道越近,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从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荷。

例如我国即将建成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发射场,它距离赤道较近、纬度低,发射卫星时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因此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能耗较低,使用同样燃料可以达到的速度也更快。

据称,它比西昌发射火箭的运载能力可提高10%至15%,卫星寿命可延长2年以上。

除此之外,还可避免一系列火箭研制上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化制造过程,同时还能够满足将来发射大、小倾角卫星的要求,利于卫星和火箭部件的回收。

2.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发射基地需要有利的地理位置。

地形上要求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坚实,避开地层断裂带和地震区。

在南北纵向山谷中形成的一些山间小盆地,不但利于发射场的整体布局,对地面发射设施、技术设备与跟踪测量、通信的建网布署也十分有益,而且还能满足扩建的要求和今后的发展。

3.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稳定要有良好的气象及水文条件。

气象条件是影响发射的最直接、最关键因素。

发射场通常选择在雷雨少、湿度小、风速弱、温差变化小的地方。

还需要有充足的水源。

水主要用于发射台及相关设备的降温,满足发射场清洗废物和冷却用水的需要。

西昌地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为摄氏十六度,是中国年气温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西昌地区雨旱两季分明,日照多达三百二十天,几乎没有雾日,全年风速都很低。

每年只有六月至九月为雨季,多半是夜雨和午后阵雨,其余月份皆为旱季,多是晴天,。

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

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

㊀V o l .31㊀N o .6㊀16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S P A C E C R A F TE N G I N E E R I N G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1卷㊀第6期㊀2022年12月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陈晓光㊀易予生㊀丁凯(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㊀100094)摘㊀要㊀梳理了我国神舟载人飞船㊁天舟货运飞船和空间站的测控与通信技术设计状态和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系统逐步小型化㊁集成化㊁通用化㊁高性能的发展趋势.结合未来载人航天新阶段测控与通信技术的需求,给出了未来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可重构㊁智能化㊁批产化㊁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关键技术.关键词㊀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地基测控;天基测控;出舱通信中图分类号:V 448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D O I :10 3969/ji s s n 1673G8748 2022 06 020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T &C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T e c h n o l o g yf o rC h i n aM a n n e dS pa c e c r a f t C H E N X i a o g u a n g ㊀Y IY u s h e n g㊀D I N G K a i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p a c e c r a f t S y s t e m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e i j i n g 10009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d e s i g n s t a t u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a sS h e n z h o um a n n e ds pa c e c r a f t ,T i a n z h o u c a r g o s p a c e c r a f t a n ds p a c es t a t i o n T T&C (t e l e m e t r y ,t r a c k i n g an dc o mm a n d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t e c h n o l o g y a r es u r v e y e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o fm a n n e ds pa c e c r a f tT T&C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s y s t e m ,w h i c hi s g r a d u a l l y m i n i a t u r i z e d ,i n t e g r a t e d ,u n i v e r s a la n dh i g h Gp e r f o r m a n c ei si n t r o Gd u c e d .C o mb i n e dw i t h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T T &C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t h e n e ws t a ge of f u Gt u r em a n n e d s p a c e ,t h e k e y d i r e c t i o n s a n d t e c h n o l og i e s f o r th e r e c o n fi g u r a b l e ,i n t e l l i g e n t ,b a t c h p r o d u c Gt i o n a n d i n t e g r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f u t u r em a n n e d s pa c e c r a f tT T &C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r e g i v e n .K e y w o r d s :m a n n e ds p a c e c r a f t ;s p a c es t a t i o n ;g r o u n d Gb a s e d T T&C ;s p ac e Gb a s ed T T&C ;E V A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收稿日期:2022G10G08;修回日期:2022G12G10基金项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作者简介:陈晓光,男,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载人航天器系统设计和测控通信.E m a i l :s u n r i s e 77@s i n a .c o m .㊀㊀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包括测控技术及数据传输技术两部分.载人航天器入轨后,由器上测控与通信分系统和地面站系统㊁中继卫星系统一起,共同建立器地无线测控㊁测量及对地数据传输㊁中继数据传输通信链路,完成对载人航天器状态采集㊁轨道测量㊁运行控制㊁载荷数据下传地面等功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系统是航天器在轨与地面沟通和数据传输通信的重要生命线,为载人航天器在轨正常工作提供各项信道保障条件[1G2].㊀㊀近年来,随着微电子㊁软件无线电等技术的发展,涌现了大量应用于测控与通信领域的新技术㊁新产品㊁新思路,呈现出一些新变化㊁新趋势[3G5].本文在梳理和总结我国载人飞船㊁货运飞船㊁空间站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测控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提炼了载人航天器测控㊁导航㊁数传㊁星间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最后,归纳并给出了未来载人航天器对测控与通信技术的需求,以及测控与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关键技术.1㊀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现状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的主要任务是在天基中继卫星㊁导航星座㊁陆基测控站和海基测控船支持下,完成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㊁货运飞船㊁空间站)的跟踪测轨㊁遥测遥控㊁中继通信㊁高速数传㊁图像通信㊁话音通信㊁交会对接通信㊁出舱活动通信等功能,见图1.图1㊀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系统F i g 1㊀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T T&C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s ys t e m ㊀㊀由图1可知:通过对地测控与通信链路,实现天地遥测㊁遥控㊁话音数据的上下行传输;通过中继链路,实现天基遥测和指令数据㊁图像㊁话音㊁试验数据㊁延时数据㊁平台状态信息的传输;通过我国北761㊀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晓光等: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斗(B D)星座,实现定位和测速;通过遥控指令系统,完成整器指令分发与执行;通过空空通信链路,实现目标飞行器㊁追踪飞行器之间的指令㊁遥测㊁定位数据及遥操作图像数据的传输;通过出舱通信链路及舱内外无线通信链路,实现航天员与空间站之间的话音及遥测数据传输.1 1㊀地基测控系统载人航天器地基测控系统主要采用统一S频段测控体制.如图2所示,统一S频段测控集跟踪㊁测距㊁测速㊁遥测㊁遥控等功能于一体,设备简单,可靠性高,测量精度适中,已在我国载人航天器中得到广泛应用.(1)载波调制体制.统一S频段测控采用频分复用调制体制,每个基带信号先调制到自身的副载波上,几个已调副载波合并之后,再对主载波进行角度调制.一般来说,地(海)面站上/下行载波都采用调相体制(P M/P M),航天器上的测控与通信设备采用相参工作体制;或者,地面站采用上行载波调频,下行载波调相体制(F M/P M),航天器上的测控与通信设备采用非相参体制.(2)测距㊁测速体制.纯侧音测距体制或伪随机码(P N码)测距体制,或音码混合体制.采用侧音测距时,最高侧音用来保精度,低侧音用来解距离模糊.测速采用连续播双程相干多普勒测速技术,载波同步后从载波或伪码中提取出多普勒频移进行测速.(3)遥控遥测体制.对上行遥控副载波进行脉冲编码(P C M)/相移键控(P S K)调制,或P C M/多频移键控(M F S K)调制,或P C M/幅移键控(A S K)调制等.编码遥测采用对下行遥测副载波进行P C M/ P S K调制,或P C M/差分相移键控(D P S K)调制.话音㊁数据㊁图像对通信副载波进行P S K或D P S K 调制.图2㊀载人航天器统一S频段测控系统F i g 2㊀U S BT T&Cs y s t e mo f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1 2㊀天基测控系统中继卫星系统作为天基测控通信网,能够有效扩大中㊁低轨道飞行器测控㊁通信覆盖范围;中继终端设备利用我国第2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支持,完成天地双向高速数据传输[6].中继天线终端主要实现功能包括:捕获并跟踪中继卫星信标信号;在中继卫星的可视弧段通过中继信道向地面传输数据;在中继卫星的可视弧段通过中继信道接收地面上行数据;完成规定的前向和返向信道数据处理;进行伪码测距[7G8].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利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2~3颗中继卫星实现对载人航天器的跟踪㊁测控㊁通信甚至导航[9],如图3所示.体制上采用扩频测控体制,同时还有高数据率数传体制.采用P C M㊁偏移四相相移键控(O Q P S K)及P C M㊁码分多址(C D M A)㊁二相相移键控(B P S K)数据传输体制,跟踪导航统一采用单通道单脉冲测角㊁伪码测距的单站定轨体制,并利用星本体测控数据提高用户的跟踪导航精度,采用I,Q双通道调制,I路传送短P N码,Q路传送长P N码,短码引导长码捕获来解决无模糊测距和快速捕获问题.861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1卷㊀图3㊀载人航天器天基测控系统F i g 3㊀S p a c eGb a s e dT T&Cs y s t e mo f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 ㊀㊀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使用天链一号01星进行天基测控和跟踪,传回的视频图像清晰,话音质量好,数据可靠,成功实现了我国天基信息传输的重大突破;2011年10月,天链一号01星和02星形成的双星系统,圆满完成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任务,极大地扩展了可数传和测控的轨道弧段,并首次实现同一波束内双目标的捕获跟踪和中继数传;2012年6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3名航天员成功完成与天宫一号的自动和手动对接任务,并进驻天宫一号,实现了多项首创.在轨13天中,大量数据㊁图像㊁音频㊁电邮及神舟G天宫组合体的测控等信息,通过中继卫星系统高质量地传到地面指控中心,为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 3㊀导航定位系统载人航天器目前可同时处理我国B D二代卫星定位系统㊁G P S和格洛纳斯(G L O N A S S)卫星定位系统信号,并使用B D+G P S㊁G P S+G L O N A S S进行兼容定位,实现了全部B D和G P S卫星正常跟踪,在进行绝对定位解算前,优先选择B D导航卫星观测量.设备内部对导航处理板进行热备份,B DGG P S导航板采用B D+G P S兼容方式,处理B D卫星B1㊁B3频点和G P S卫星L1频点信号;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 N S S)导航板采用G P S+G L O N A S S兼容方式,处理G P S卫星L1和G L O N A S S卫星L1信号.系统框图如图4所示.在交会对接和撤离阶段,追踪飞行器B DGG P S兼容机通过空空通信设备获取目标飞行器原始测量数据,经过差分解算计算出2个飞行器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速度.绝对定位精度(3轴,1σ)不大于15m,绝对测速精度(3轴,1σ)不大于0 25m/s.相对测量模式分为载波固定解㊁双差伪距㊁位置差分3种.图4㊀载人航天器定位系统F i g 4㊀P o s i t i o n i n g s y s t e mo f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1 4㊀空空通信系统空空通信子系统实现与来访飞行器间的数据交换,同时满足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㊁天宫二号㊁天和核心舱)对追踪飞行器(载人飞船㊁货运飞船㊁光学舱)交会对接通信支持.在交会对接段与来访飞行器的空空通信设备建立双向空空通信链路,并实现手控遥操作任务.空空通信机根据距离远近具备961㊀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晓光等: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大㊁小功率切换功能.空空交会对接模式可分为自动交会对接㊁手动遥操作及径向对接3种工作模式.自动交会对接和径向交会对接模式时,双向数据传输速率较低,空空通信采用扩频方式进行通信,空空通信机a/b采用双机热备份方式工作.手控遥操作通信模式下,双向数据传输速率较高,空空通信采用非扩频方式进行通信,空空通信机a/b采用双机发射冷备份方式工作.1 5㊀出舱通信系统在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出舱活动时,出舱通信子系统提供了超高频(UH F)的无线通信功能,实现了无线状态下出舱航天员与舱内航天员㊁出舱航天员与地面的双向通话及生理遥测数据的传输.空间站出舱通信方案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二期出舱方案基础上,重点解决了航天员在舱外跨小区切换和功率的远近效应问题.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通过在舱内配置出舱通信处理器㊁舱外配置的UH F收发天线与出舱航天服通信设备建立无线双向链路,传输数据包括语音㊁遥测信息等,并实现对舱外活动100%的无线通信覆盖,如图5所示.图5㊀神舟七号和空间站航天员出舱F i g 5㊀A s t r o n a u tE V Ai nS h e n z h o uG7a n dC h i n aS p a c eS t a t i o n1 6㊀图像话音系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和二期的图像话音设备采用了类似电路交换的设备进行切换,设备种类多,系统复杂,使用不便.鉴于地面因特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分组交换技术已经取代电路交换技术,具有切换时间快等很多突出优点,图像话音数据可在因特网上传输㊁处理和交换,再考虑到航天员信息服务㊁显示㊁空间站信息管理等需要,设计了高速通信网,传输图像㊁话音㊁空间站信息㊁航天员办公数据等中高速数据,另外还传输系统网综合数据和舱间通信的数据,以作为系统网的备份.载人空间站舱内㊁外摄像机采用集成化㊁网络化的设计思想,将图像(含伴音)采集㊁压缩编码及网络通信功能集于一身,不需要为摄像机配置专门的图像编码及网络通信接口设备.摄像机内部完成图像模拟信号的模拟/数字(A/D)变换㊁编码压缩,形成数字图像及伴音数据后,通过以太网通信模块的以太网接口直接与通信网交换机连接,实现摄像机的网络接入.载人航天器话音通信采用集中式的话音处理方案,由话音处理器实现所有话音终端的接入㊁管理㊁通信等功能,完成天地会议通话㊁专用通话㊁出舱通信㊁舱内会议等多种模式的话音通信.中继K a频段单址(K S A)信道㊁U S B链路㊁数传链路传输天地话音,互为备份.U S B上㊁下行链路提供2条高级多带激励(AM B E)体制话音通路,包括1路任务话和1路专用话,合计32k b i t/s.中继链路由于带宽允许,提供3条高级语音编码(A A C)体制的话音,包括1路任务话和2路专用话,合计576k b i t/s.2㊀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特点根据载人航天任务需求,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系统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U S B地基测控;第二阶段为地基测控为主,天基测控为辅;第三阶段为基于天基测控的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地基测控为辅.第一阶段,从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仅有地基测控,采用U S B统一测控体制,同时包括天地话音通信㊁图像传输㊁着落信标机等产品,本阶段测控覆盖率仅为16%.第二阶段,从神舟六号至神舟十一号,以及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从神舟六号开始搭载海事终端,神舟七号搭载我国第1套中继终端,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基于中继卫星系统的天基测控,测控覆盖率在071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1卷㊀神舟七号达到了44%.随着我国中继卫星系统的建设,在天宫二号时实现了3颗中继卫星的覆盖,测控覆盖率达到了88%.第三阶段,从天舟一号至空间站建成,包括神舟十二号及后续载人飞船㊁天舟一号至后续货运飞船㊁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及后续的光学实验舱.从天舟一号开始,到空间站三舱,以及后续的光学实验舱,测控与通信系统采用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并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基于I P 网络的天地通信,实现天地话音㊁图像和载荷数据的网络传输,实现空间站三舱㊁天舟货运飞船㊁光学实验舱的在轨组网通信.表1总结了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表1㊀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T a b l e 1㊀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 T T &C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t e c h n o l o g y功能测控技术技术特点应用航天器地基测控㊀统一载波S 频段,遥控为P C M GP S K GP M ,遥测为C M GD P S K GP M ,测距为3~110k H z ㊀分立器件㊁直插元件,遥测16k b i t /s,质量5 1k g㊀神舟一号~神舟八号㊁天宫一号㊁天宫二号㊀集成芯片㊁表贴元件,采用了E S A 标准频率流程,遥测16~64k b i t /s 自适应,采用小型化设计,质量2 5k g㊀神舟九号~神舟十四号㊁天舟一号~天舟四号㊁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数传㊀S 频段㊀两路768k b i t /s 数据分别为图像话音数据的I 支路㊁飞船平台数据的Q 支路㊀神舟一号~神舟十四号㊁天舟一号~天舟四号天基测控㊀S 链路㊁K a 链路:由高速通信处理器㊁中继综合单元㊁K a接收组件㊁K a 发射组件及中继天线组成,中继天线共用1套展开及伺服机构㊀S 前向:U Q P S K+扩频,传输速率2k b i t /s ;S 返向B P S K+扩频,传输速率20k b i t /s ;K a 前向:S Q P S K ,传输速率50k b i t /s ;K a 返向:S Q P S K ,传输速率1 6M b i t /s ㊀神舟七号~神舟十四号㊀S 前向:U Q P S K+扩频,传输速率2k b i t /s ;S 返向:B P S K+扩频,传输速率20k b i t /s ;K a 前向:S Q P S K ,传输速率5M b i t /s ;K a 返向:S Q P S K ,传输速率144M b i t /s㊀天舟一号~天舟四号㊀S 前向:U Q P S K+扩频,传输速率2k b i t /s ;S 返向:B P S K+扩频,传输速率32k b i t /s ;K a 前向:S Q P S K ,传输速率10M b i t /s ;K a 返向:S Q P S K 和8P S K ,传输速率1 2G b i t /s㊀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使用二代中继卫星)卫星导航系统㊀接收G P S 导航卫星信号㊀G P S :L 1频段㊀神舟一号~神舟七号㊀兼容B D ,G P S ,G L O N A S S 导航卫星系统㊀B D :B 1,B 3频段;G P S :L 1频段;G L O N A S S :L 1频段㊀神舟八号~神舟十四号㊁天舟一号~天舟四号㊁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空空通信系统㊀自动交会对接㊁手控遥操作㊁径向交会对接㊁前向交会对接及转位㊀扩频模式为B P S K 调制,传输速率为2 8k b i t /s和28k b i t /s ;非扩频模式为D Q P S K 调制,传输速率为3 55625M b i t /s 和5 725M b i t /s ㊀神舟八号~神舟十四号㊁天舟一号~天舟四号㊁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出舱通信系统㊀UH F 无线通信:舱通信处理器+舱内外出舱通信天线㊀UH F 无线通信(点对点通信)㊀神舟七号㊀前返向频分㊁码分体制,采用内㊁外环联合功率控制及R a k e 接收技术㊀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图像话音系统㊀M P E G 2/M P E G 4图像压缩算法/H 264编码㊀标清图像:M P E G 2图像压缩算法,单幅768k b i t /s图像(含伴音);话音采用集中混音策略,任务话㊁专用话㊀神舟一号~神舟六号㊀标清图像:M P E G 4图像压缩算法,单幅768k b i t /s图像(含伴音)或双幅384k b i t /s 图像(含伴音);图像编码器集中处理,统一调度,进行 6选2 或 6选1 图像切换;话音采用集中混音策略,任务话㊁专用话㊁协同话㊀神舟七号~神舟十四号㊀高清图像:采用H 264编码;舱内外摄像机采用集成化㊁网络化设计,集成图像采集㊁压缩编码;话音采用集中混音策略,任务话㊁专用话㊁协同话及在轨拨号的I P 电话㊀天舟一号~天舟四号㊁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㊀㊀(1)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具有小型化㊁集成化㊁通用化㊁高性能的特点.(2)导航接收机的从单频到多频,从以G P S 为主份转换为B D 为主份.171㊀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晓光等: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3)在对地数据传输通信方面,数据传输在数据率㊁传输频段㊁设备集成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速率由低向高㊁单通道向双通道发展㊁分立单机向集成化发展㊁空间站中继数传达到1 2G b i t/s.(4)测控与通信系统为增加鲁棒性,普遍采用了自主管理设计,当诊断出信道或基带因空间环境影响出现故障时进行自主复位或断电操作,使系统能够快速㊁自主恢复,减少了地面人为干预,提升了效率.(5)高速测控与通信㊁B D短报文㊁二代测控中继终端㊁在无地面干预自主测控技术,均已在载人航天器中得到应用验证.3㊀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为满足载人航天发展新阶段对测控与通信技术的需求,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技术有以下发展趋势.(1)批产化㊁通用化.通过测控通信产品的标准化㊁模块化,以满足测控通信产品状态统一和批产化的需求.在批生产方面,需要由分立单机装配方式向采用先进构架㊁集成统一单板和无缆化装配方式转换,如采用统一功能板,通过配备不同软件来实现各种功能[10].(2)测控管理自主化㊁高效化.通过无依托自主测控㊁星间数据交互等有效测控手段,满足大规模多航天器的高效测控管理需求.(3)数字化㊁小型化.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降低成本,用软件技术实现相关功能,借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成果,使设备集成度更高㊁性价比更高㊁成本更低.(4)通过推动以激光㊁K a频段高速数据传输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应用,满足提升通信性能的需求.4㊀发展建议在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牵引下,后续重点研究的几项测控与通信领域关键技术如下.(1)应答机抗干扰抗截获技术.充分利用在研载人航天器,推进扩跳频应答机在轨验证,建立型谱.开展宽带扩跳频技术研究,提升抗干扰性能.(2)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开展高精度抗干扰㊁干扰检测等技术攻关.(3)多模通用化测控终端设计技术.开展 技术状态系列化,硬件平台通用化,特殊模块组合化 先进硬件技术研究工作,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形成多功能㊁多体制㊁通用化的多模测控终端工程化产品.(4)一体化通信架构技术.开展先进通信系统架构研究,基于标准化㊁通用化通信接口及平台处理模块,实现具有可重构㊁智能化能力的批产化一体通信产品.(5)新体制高速数传技术.针对Q/K a频段开展16A P S K/32A P S K高阶调制技术研究,实现自适应编码调制(AM C)技术,完成在轨载人航天器与地面数据传输平均速率最大化.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张越,洪家财.G N S S星间测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电子测量技术,2018,41(23):117G122Z h a n g Y u e,H o n g J i a c a i.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 so fG N S S i n t e rGs a t e l l i t e st e c h n o l o g i e s[J].E l e c t r o n i c M e a s u r eGm e n tT e c h n o l o g y,2018,41(23):117G122(i nC h i n e s e) [2]单长胜,李于衡,孙海忠.中继卫星支持海量航天器在轨测控技术[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7,37(1):89G96S h a nC h a n g s h e n g,L i Y u h e n g,S u nH a i z h o n g.T r a c k i n g a n dd a t a r e l a y s a t e l l i t e s y s t e mf o r h u g e n u m b e r s a t e l l i t e c o n t r o l[J].C h i n e s e S p a c e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17,37(1):89G96(i nC h i n e s e)[3]闫林林.卫星测控数传一体化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8Y a nL i n l i n.D e s i g na n dr e a l i z a t i o nt h eT T&Ca n dd a t a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i n t e g r a t e ds y s t e mo f s a t e l l i t e s[D].N a n j i n g: N a n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T e c h n o l o g y,2018(i nC h i n e s e) [4]罗大成,刘岩,刘延飞,等.星间链路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讯技术,2014,54(7):1016G1024L u o D a c h e n g,L i u Y a n,L i u Y a n f e i,e ta l.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 s o f i n t e rGs a t e l l i t e l i n k[J].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2014,54(7):1016G1024(i nC h i n e s e)[5]C l a r k GJ,E d d y W,J o h n s o nS K,e t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e f o rc o g n i t i v en e t w o r k i n g w i t h i n N A S A sf u t u r es p a c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C]//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 34t hA I A A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S p a c eO p e r a t i o n s.W a s h i n g t o nD.C.:A I A A,2016:1G10[6]李佩珊.一体化测控通信传输体制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L i P e i s h a n.R e s e a r c ho n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T T&Ca n dc oGmm u n i c a t i o n t r a n s m i s s i o ns y s t e m[D].C h e n g d u:U n iGv e r s i t y o fE l e c t r o n i c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o fC h i n a,2016(i nC h i n e s e)[7]I s r a e lDJ,H e c k l e rG W,M e n r a dRJ,e t a l.E n a b l i n g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n a v i g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i e sf o rf u t u r e271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1卷㊀n e a r e a r t hs c i e n c em i s s i o n s[C]//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I n t e rG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S p a c e O p e r a t i o n s,2016.W a s hGi n g t o nD.C.:A I A A,2016:1G9[8]雷厉.航天测控通信技术发展态势与展望[J].电讯技术,2017,57(12):1464G1470L e i L i.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t u sa n dt r e n d so f s p a c eT T&C a n d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J].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2017,57(12):1464G1470(i nC h i n e s e) [9]蒋罗婷.国外小卫星测控通信网发展现状和趋势[J].电讯技术,2017,57(11):1341G1348J i a n g L u o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t r e n d s o f f o r e i g n T T&Ca n d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n e t w o r k s f o r s m a l l s a t e l l i t e s [J].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2017,57(11):1341G1348(i nC h i n e s e)[10]饶启龙.航天测控技术及其发展发向[J].信息通信技术,2011,5(3):77G83R a oQ i l o n g.S u r v e y o nd e e p s p a c eT T&Ca n d c o mm uGn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J].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C o mm u n i c aGt i o n sT e c h n o l o g i e s,2011,5(3):77G83(i nC h i n e s e)(编辑:夏光)371㊀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晓光等: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

卫星和飞船跟踪测控站点的研究

卫星和飞船跟踪测控站点的研究

1 提 出 问题
如果 一个 卫星 或 飞船 的运行 轨道 与地 球赤 道平
3 建 立模 型 与 求 解
当卫 星 或飞船 的运行轨 道都 与地 球 赤道平 面 有 固定夹 角 , 在 离 地 面 高 度 为 H 的球 面 S上 运 行 且 时, 根据 轨 道与地 面 夹 角 的 不 同可 分 两 种 情 况 来 讨
自转 使 星下点 在地 球表 面移 动 , 成一些 “ ” 形 8 字型 的 轨 迹 , 称地 分布 在赤 道两边 , 下点轨 迹 就像 正 对 星 ] 弦 曲线 _ 。此 种情 况 下 , 想 知道 至 少 建 立 多少 个 _ 5 ] 要
测 控站 点才 能对卫 星或 飞船 的可 能飞行 区域 进行 全
s lsa egv n i h e s e t ,a d o h sb sst ed r cin o h d l si p o e . u t r ie n t r ea p c s n n t i a i h ie to ft emo e m r v d i Ke r s mo io i g s b r c ywo d : nt rn u ta k;l w- r i o o bt
盖, 以达到 全程 跟踪 测控 的 目的 。 由于此 时 1 个 测 6 控 站 点完全 可 以覆 盖卫 星或 飞船 的飞行 区域 , 因此 , 无 论地 球 自转 与否 , 不 会 影 响测 控 站点 对 飞 行 区 都 域 的全 程跟 踪 测 控 。其 中地球 同 步 轨 道 卫 星[ 的 1 ] 星下 点 ( 造地 球卫 星在 地 面的投 影点 ) 迹是 一条 人 轨
2 问题 的假 设
1 发 射 地点 的降 水 、 面 风 速小 于 8m/ 、 平 ) 地 s水 能见 度 大于 2 m。 0k 2 发射 前 8h至发射 后 1h 场 区 3  ̄ 4 m 范 ) , 0 0k

中低轨卫星测控流程

中低轨卫星测控流程

中低轨卫星测控流程1.任务规划:根据卫星的特性、任务需求和测控资源等因素,制定详细的任务规划。

包括确定测控观测时间、观测目标、观测区域、观测参数等。

2.测控组网:确定测控站点和卫星之间的通信链接,建立测控组网。

根据测控需求和通信资源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测控站点的位置和数量,确保测控信号的覆盖范围。

3.卫星测控:根据任务规划和测控组网,对卫星进行测控。

包括卫星状态监测、轨道参数测量、指令下达和数据接收等。

监测卫星的运行状态,记录卫星的电源、姿态、通信等指标。

通过测量卫星的轨道参数,对卫星位置和速度进行精确计算。

向卫星发送指令,控制卫星的姿态和姿态变化等。

接收卫星发送的数据,包括卫星传感器获取的科学数据和卫星系统状态数据。

4.数据处理:对接收到的卫星数据进行处理。

包括数据解码、校验、整理和分析等。

将卫星发送的数据进行解码,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整理数据,组织成可读性强的格式。

通过数学方法和统计分析等手段,提取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为后续的结果分析和研究提供依据。

5.结果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根据任务规划和测控需求,对卫星的状态、轨道参数和科学数据等进行分析。

评估卫星的运行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和故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6.故障排查与维修:在卫星测控过程中,如果发现卫星出现异常情况或故障,需要进行故障排查与维修。

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控制等方式,确定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7.任务总结与改进:对测控任务进行总结与改进。

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优化任务规划和流程,提高测控任务的效率和质量。

总体来说,中低轨卫星测控流程包括任务规划、卫星测控、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故障排查与维修以及任务总结与改进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的有序进行,可以对中低轨卫星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保证卫星的正常运行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上投 影所 对 应 的 圆心 角 2 。 根据 图 1 , B 中 , ,  ̄ O A 南 = 得 到 =aci rs n , 而2 = 从
盯一 0— aci 2 2r n s
。故所 需 的测 控 站个数 n , 为 : ( H)
r 笪 1
【 一r s“ eR0 ’ s cJ o . n
的一个 重要 组成 部分 , 想 的状况 是对 卫 星和 飞船 ( 理 特别 是载 人飞 船 ) 进行全 程 跟踪 测控 。 测 控设 备 只能 观测 到所 在点切 平 面 以上 的空域 , 且在 与地 平 面夹 角 3度 的范 围内测控 效 果不好 , 际上 实
每个测 控 站 的测 控 范 围只考 虑与地 平 面夹 角 3度 以上 的空 域 。在 一个 卫 星 或 飞船 的发 射 与运 行 过 测控 任务 , 神舟七 号 飞船 发射 和运 行过 程 中测控 站 的分 布 。 如
请 利用 模型 分析 卫 星或 飞船 的测控 情况 , 体 问题 如 下 : 具
() 1 在所 有测 控 站都 与卫 星或 飞船 的 运行 轨 道 共 面 的情 况 下 , 少 应该 建 立 多 少个 测 控 站 才 能对 其 进 至 行 全程 跟踪 测控 ? () 2 如果 一个卫 星 或飞船 的运行 轨道 与地 球赤 道平 面 有 固定 的夹 角 , 在 离地 面高 度 为 日 的球 面 S上 且
所 能测控 的范 围。
2 问题 分 析 和 模 型 假 设
问题 一 , 设卫 星测 控站 分布 在 与卫 星轨道 共 面的地 球表 面 , 假 且卫 星 的运行 轨 道为 圆 。利用几 何关 系 给 出全部 覆 盖需要 的测控 站点数 与卫 星 高度 的关 系 。当卫 星 的运 行 轨 道 为椭 圆 , 星运 行 轨 道 的一 个 焦 点在 卫

(整理)神舟载人飞船各大子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整理)神舟载人飞船各大子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精品文档神舟号载人飞船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1章神舟号简介神舟十号是我国的第十艘神舟系列飞船,与前两艘神州八号和神州九号相比,它是我国一艘载人空间对接飞船,按计划它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对接,如果对接成功,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将对后续的天宫二号即第二代空间实验室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射时间】预计在2012年【任务实施】预计会有三名宇航员同时升空,任务时间5~20天。

【飞行器名称】神舟十号【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计划发射时间】2012年【发射项目】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完成对接任务。

【发射成功意义】表明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2章神舟号的结构系统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9530mm,总重8470kg。

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神州十号的结构系统,如图2-1所示。

图2-1 神舟号结构系统示意图2.1轨道舱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

舱内储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睡袋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

精品文档2.2返回舱图2-2 在着陆场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

放回舱式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共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

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个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

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器设备的工作。

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

神舟好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

2009年数学建模竞赛C题全国一等奖论文

2009年数学建模竞赛C题全国一等奖论文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评阅人评分备注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试摘要卫星和飞船对国民经济和国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对卫星的发射和运行测控是航天系统的重要部分,理想状况下是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本文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得到了卫星或飞船飞行的参数方程,并利用Matlab软件模拟出卫星飞行的轨迹图,借助图形,对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问题进行建模,得到了在不同情况下对卫星或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所需建立测控站数目的一般方法。

问题1: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采用CAD制图法和解析三角形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出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建立12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问题2: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给出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的参数方程。

同时,验证了其运行轨道在地球上的投影轨迹为一关于赤道平面对称的环形带状区域。

最后,给出对卫星或飞船可能飞行区域进行全部覆盖所需建立测控站的模型。

问题3:对于陆地上的观测点,通过对“神舟七号飞船”相关信息查询,进行几何角度的和长度计算,得出观测点能观测到的区域约为s,再计算出飞船可能飞行的面积,通过进一步的优化与计算得出陆地上的观测点能观测的区域为18.67%.关键词:轨道星下点测控点相对运动优化一、问题重述卫星和飞船对国民经济和国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对卫星的发射和运行测控是航天系统的重要部分,理想状况下是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实际上每个测控站的范围只考虑与地面成3度以上的空域。

往往要有很多个测控站联合测控任务。

问题1: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问题2: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与地球赤道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为H的球面S上进行。

TTC统一航天测控普及

TTC统一航天测控普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久,在火箭试验中就已采用某些光学和电子测量系统,例如光学跟踪经纬仪和多普勒测速仪。

但是作为完整的航天测控系统,则是在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后才逐步形成的。

全系统靠全球性的通信网来相互连接,相当一部分线路是租用。

除了对近地卫星和飞船的测控系统外,还建立了对行星际探测的深空测控网。

中国航天测控系统也是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逐步臻于完善的。

为了扩展观测范围,还建造了海上测量船,以便驶往远洋对航天器进行跟踪观测。

在整个测控系统中使用了多台计算机,并有贯通各个测控站、测量船和测控中心的通信网络。

定义2系统组成3航天测控网4总体设计5总体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6电子测控系统7计算系统8航天电子测控系统的新发展9展望1定义编辑space tracki ng,telemeteri ng and comma nd system对运行中的航天器(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其他空间飞行器)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的大型电子系统。

2系统组成编辑航天测控系统包括以下各种系统。

前3个系统,由地面的和装在航天器上的两部分电子设备组成。

①跟踪测量系统:跟踪航天器,测定其弹道或轨道。

②遥测系统:测量和传送航天器内部的工程参数和用敏感器测得的空间物理参数。

③遥控系统:通过无线电对航天器的姿态、轨道和其他状态进行控制。

④计算系统:用于弹道、轨道和姿态的确定和实时控制中的计算。

⑤时间统一系统:为整个测控系统提供标准时刻和时标。

⑥显示记录系统:显示航天器遥测、弹道、轨道和其他参数及其变化情况,必要时予以打印记录。

⑦通信、数据传输系统:作为各种电子设备和通信网络的中间设备,沟通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以实现指挥调度。

3航天测控网编辑各种地面系统分别安装在适当地理位置的若干测控站(包括必要的测量船和测控飞机)和一个测控中心内,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联接而构成整体的航天测控系统(见图),或称航天测控网。

4总体设计编辑航天测控系统总体设计属于电子系统工程问题。

我国的航天测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航天测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发展
航天测控技术是对航夭器进行跟踪、测量、控制的综合专用技术.涉及跟踪、遥测、遥控、轨道动力 学、计算机、数据处理、监控显示和通信等诸多专业技术领域.我国在这些专业技术的创新成果为未来 航天测控系统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天基测控技术‘”、扩频测控技术【”、深空测控技 术[“、小卫星测控技术和卫星星座测控技术嘲等方面都开展了大景的研究工作,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井逐步解决了这些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上的应用问题.
四、我国航天测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参考国外航天测控网的发展“】,我国航天测控网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由陆海基测控网向天地基相结 合的一体化综台测控同发展,包括完善补充地纂测拉同p】,建立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继续发展我国二代 导航卫星系统.
(一)地基洲控网
我国地基测控网将以地球卫星测控的徼波统一系统和扩频测控系统为主体,同时还包括专用的深 空测控系统和运载火箭测控系统.
·235·
4'运载火箭测控系统 运载火箭的测控系统.主要为配合发射场的建设规划.进行相关新型运载火箭测控系统的建设·同 时结合原有发射场测控系统的补充完善和优化调整,提高对运载火箭实时测控和事后敷据处理能力.
(二)天基洲控网
建设天基测控网已成为航天测控的主流发展方向.目前.天基测控网主要包括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和导航卫星系统.数据卫星中继系统具有轨道覆盖宰高、实时性强、数传能力大、系统效费比高等特点, 还可以缓解多测控目标的压力{导航卫墨系统则可以为中低轨航天器提供性能优良且简单易行的自主 导航、高精度相对导航和实时定位、姿态测定和高精度时间同步能力等.
我国航天测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于志坚
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94
摘要我国现有航天剃控系统主要由运载戈箭测控系统、C频段卫星洲控网和S频段 航天测控网构成,可为运载火箭、中低轨、地球同步等多种轨道航天器提供洲拄支持.奉文针 对航天测控系统将面临的需求牵引,蛄舍航天测控技术发展的推动,探讨亵国航天测控系统的 束来发展趋势。

飞船及航天知识点总结

飞船及航天知识点总结

飞船及航天知识点总结飞船是指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制造的太空飞行器,用来在宇宙空间中进行飞行、研究和探索。

飞船是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利器。

在人类的开拓探索中,飞船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可以进行载人航天活动,还可以进行卫星发射、空间科学研究、地球观测等任务。

飞船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它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才逐渐演变成为现代的飞船形态。

本文将围绕飞船及航天知识点进行总结,探讨飞船的构造、原理、发展历程、航天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一、飞船的构造飞船一般由航天器(宇宙飞船、宇宙飞行器)、运载火箭、地面测控系统、发射场地等构成。

航天器是飞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飞船本体以及各种装置、设备等。

航天器通常由指令舱、载人舱、货物舱等组成。

指令舱是飞船的主要部分,负责操控飞船的飞行,执行各种任务。

载人舱负责载人航天活动,为宇航员提供生命支持和舒适环境。

货物舱则负责携带各种科学实验设备、仪器等。

运载火箭是飞船的发射工具,它能够将飞船送入地球轨道,进行宇宙飞行。

运载火箭主要包括了推进器、助推器、指令系统等。

它的发射工作需要在专门的发射场地进行,同时还需要地面测控系统提供支持。

地面测控系统是飞船的地面保障系统,能够对飞行中的飞船进行控制和监控。

地面测控系统通常包括了测控站、指挥中心、通信系统等。

它能够通过电子技术对飞船进行精确的监控和控制。

二、航天知识点1.火箭原理火箭是一种利用排出高速燃气产生推力,从而实现飞行的动力装置。

它的推进力是由排气筒内燃料燃烧的高速气体产生的,借助于这个高速的气体,就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推力,推动火箭飞行。

火箭的发射是通过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排出喷嘴,产生足够的推力,从而使火箭产生加速度,来克服大气阻力,进入太空。

火箭发射的速度越快,所耗燃料就越多,火箭的射速要达到地球逃逸速度(11.2千米/秒),才能飞离地球,进入太空。

2.太空站知识太空站是在地球轨道上进行长期载人飞行的飞行器,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实验、航天工程等任务。

中国将迎来天基测控时代

中国将迎来天基测控时代

中国将迎来天基测控时代在此次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安装中继终端进行在轨试验,通过传输飞船与任务中心之间的遥测、遥控、下行图像及双向话音数据及对飞船测定轨,验证中继卫星系统的性能及其与飞船、任务中心之间的协调性,为后续载人航天任务使用中继卫星系统奠定基础。

“这是我国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于今年4月25日成功发射升空之后的首次应用。

”中继卫星控制管理中心主任侯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这次搭载试验能大大提高我国中低轨道航天器的测控覆盖能力。

侯鹰同时表示,中国也将筹建自己的天基测控系统。

届时,中国将可以从地基测控时代转入天基测控时代。

发展中继卫星系统是国际趋势中继卫星系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航天工程需求的牵引和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航天测控系统,是增强空间信息传输能力、提高航天测控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空局都相继发展了各自的中继卫星系统,依靠该系统建成了航天测控天基网,并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实现了对多目标高覆盖率的跟踪、测控与数据中继。

”侯鹰介绍。

1964年,美国航天测控专家M.Malcolm提出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转发功能进行测控的新概念。

经过多年研究、研制和试验,1983年4月4日,美国终于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开创了天基测控新时代。

苏联紧跟其后,从1985年开始发射了多颗波束号地球同步轨道中继卫星。

截至目前,美国发射的民用和军用中继卫星已经达到20多颗,并组网运行,它们已成为美国航天测控和空间大容量高速数据传输的主要手段。

俄罗斯的中继卫星系统也已组网运行,现正在发展后续系统。

欧空局和日本已经成功应用了自己的中继卫星系统,并以其新思路和新技术途径,大有后来居上之趋势。

各国之所以如此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中继卫星系统,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作用强大,有很多应用需求。

侯鹰举例说,美国中继卫星系统的第一个最大用户就是航天飞机,在仅有一颗中继卫星时,就已对16次航天飞机飞行提供了97.4%利用率,特别是1983年11月执行第九次航天飞机飞行时,宇航员第一次享受到同地面几乎是连续不断的通信,在执行任务的10天中,通过中继卫星系统传输的数据比1973年美国天空实验室运行24周送回的数据多50倍,通过天地通信链路获得的数据比美国以往39次载人飞行的总和还要多。

航天测控.ppt

航天测控.ppt

系统组成
① 跟踪测量系统:跟踪航天 器,测定其弹道或轨道。 ② 遥测系统:测量和传送航 天器内部的工程参数和用敏 感器测得的空间物理参数。 ③ 遥控系统:通过无线电对 航天器的姿态、轨道和其他 状态进行控制。 ④ 计算系统:用于弹道、轨 道和姿态的确定和实时控制 中的计算。 ⑤ 时间统一系统:为整个 测控系统提供标准时刻和时 标。 ⑥ 显示记录系统:显示航 天器遥测、弹道、轨道和其 他参数及其变化情况,必要 时予以打印记录。 ⑦ 通信、数据传输系统: 作为各种电子设备和通信网 络的中间设备,沟通各个系 统之间的信息,以实现指挥 调度。
总体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总体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有:①全系统 所要具备的功能和实现这些功能的手段;②测 控站布局的合理性;③控制的适时性和灵活性; ④各种设备的性能、速度和精度;⑤长期工 作的可靠性;⑥最低的投资和最短的建成时 间。
电子测控系统
跟踪测量、遥测和遥控系统是整个测控系统的基本部分。电子测控 跟踪测量、遥测和遥控系统是整个测控系统的基本部分。 和遥控系统是整个测控系统的基本部分 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对航天器全天候跟踪, 系统的优点是可以对航天器全天候跟踪,而且有较好的灵活性和足够的 精度。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对航天器跟踪测量所得的数据, 精度。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对航天器跟踪测量所得的数据,经过计 可给出弹道、轨道或位置的信息;而遥测所提供的数据,经过处理、 算,可给出弹道、轨道或位置的信息;而遥测所提供的数据,经过处理、 分析可给出航天器的状态信息;它们都是系统中反馈回路的重要信息源。 分析可给出航天器的状态信息;它们都是系统中反馈回路的重要信息源。 遥控则是控制系统中的执行机构。 遥控则是控制系统中的执行机构。 电子测量和控制系统的地面部分, 电子测量和控制系统的地面部分,必须与装在航天器上的电子设备 相配合才能完成测控任务。对于测量, 相配合才能完成测控任务。对于测量,航天器上必须有相应的信标机或 应答机,它们发回地面跟踪和测速用的射频信号, 应答机,它们发回地面跟踪和测速用的射频信号,应答机还发回测距信 对于遥测, 息。对于遥测,航天器上必须有检测各种参数的传感器和发送这些参数 的射频发射机。对于遥控,航天器上必须有指令接收机。因此, 的射频发射机。对于遥控,航天器上必须有指令接收机。因此,航天器 上的和地面的两部分电子设备在设计时应该结合起来统一考虑。 上的和地面的两部分电子设备在设计时应该结合起来统一考虑。 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和扩大信息的传输量, 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和扩大信息的传输量,测控设备所用的无线 电频率大部分已经提高到微波波段。为了减少航天器上电子设备的重量、 电频率大部分已经提高到微波波段。为了减少航天器上电子设备的重量、 体积,特别是要减少天线的数目, 体积,特别是要减少天线的数目,将各种测控功能适当地综合在一个统 一的射频载波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这种系统称为微波统一测控系统 微波统一测控系统。 一的射频载波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这种系统称为微波统一测控系统。 中国研制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灵活多用 可进行单站或多站测量。 灵活多用,可进行单站或多站测量 中国研制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 灵活多用 可进行单站或多站测量。

卫星测控中心升级工程方案

卫星测控中心升级工程方案

卫星测控中心升级工程方案一、引言卫星测控中心是航天领域的核心设施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对卫星进行测量、控制、跟踪和数据处理等工作。

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卫星任务的日益复杂,测控中心的能力和设施也需要不断升级和完善。

本文将针对一座卫星测控中心的升级工程,提出详细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计划。

二、背景某卫星测控中心建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其设施和设备已经逐渐老化,无法满足当前卫星任务的要求。

特别是近年来,该测控中心承接的卫星任务越来越多,任务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对测控中心的功能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测控中心需要进行全面升级,提高其测量、控制、数据处理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三、目标和原则1. 目标:提高卫星测控中心的测量、控制和数据处理能力,适应不同类型卫星任务的需求;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卫星任务的顺利执行。

2. 原则:(1)适应性原则:升级工程需要考虑未来卫星任务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安全性原则:升级工程需要充分考虑测控中心的安全性,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

(3)可行性原则:升级方案应当兼顾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尽量降低成本。

(4)持续性原则:升级工程应当考虑未来的持续发展,为测控中心提供可持续的升级和维护方案。

四、升级方案1. 设施升级:对卫星测控中心的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包括卫星测量和控制站、数据接收与处理中心、数据传输通信系统等。

(1)卫星测量和控制站:对现有的测量和控制站进行设备更新和功能扩展,增加卫星测量和跟踪的设备数量,提高测量精度和可靠性;增加卫星遥测数据的接收和处理能力,实现对不同类型卫星的测量和控制。

(2)数据接收与处理中心:对数据接收与处理中心内的数据处理设备进行升级,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速度;增加数据存储和备份设备,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数据传输通信系统:对现有的数据传输通信系统进行升级,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带宽,增加通信容量,以满足更多卫星任务的需求。

卫星或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设计

卫星或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设计
的最大 整数 。
问题 1 在所有 测控 站都 与卫星 或飞 船 的运 行轨 : 道共面 的情况 下 至少应该 建立 多少 个测控 站 才能对 其 进行 全程跟 踪测 控?
问题 2 如果 一个 卫 星或 飞船 的运行轨 道 与地球 :
3 问题 的解 答
() 1 问题 1 的解答
在 此 问题 中 . 了简化计 算 . 为 我们认 为绕地 球运
作者 简 介 : 徐 昕 (9 2 )女 , 南 岳 阳 人 , 教 授 , 南 师 范 大 学在 读 博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为 微分 方 程 。 杨 17 一 , 湖 副 湖 研

1 3・ 8
杨徐 昕 , 曾玉华 , 成夏 炎 : 星或 飞船 的跟 踪测控模 型设 计 卫
故 A0C= T ACD A 1一 一
h p / w . v n r 2 0 — 9 4c net l 8 2 t :w wg . /z 0 8 0 / /o t _ 4 8 . t / oc j ̄ 2 n 1 0
h 。 t m)
请 利 用模 型分 析 卫 星或 飞 船 的测 控 情况 . 具体
问题如 下 :
与地 球球 面交点 的经 度差 异的绝 对值 ; 一不 超 过 []
2 模 型 的假 设
为 了便 于建 立相关 模 型 , 我们 假设 : 地球是 一个 标 准 的几何球 体 ;忽 略影 响测控 站布置 的地理 因素
和其他 因素 : 不考 虑地球 公转 的影 响 ; 把卫 星或 飞船 看 成一 个质点 ; 星在太 空 中运行 速度大 小不 变 。 卫 符 号说 明 : 地 球 自转 的周 期 ; 一 卫 星或 飞 一 船 在 轨 道 运行 的周 期 : 一 卫 星 或 飞 船 离地 平 引 力 常数 , 小 等 于66  ̄ 0 G 大 . 1 7

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是航天技术发展的丰硕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参与了空间活动,飞行过的和正在飞行的各种空间飞行器大约有5000颗左右。

航天技术的发展已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航天技术的成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让大家对有关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的知识和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此谈一谈人造卫星及其他的航天器是怎样上天的。

要便卫星上天,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了3个方面。

产生动力的系统--运载火箭卫星必须靠一种动力装置把它送上天并使它达到一定的速度,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才能围绕地球飞行,目前这种动力装置就是火箭。

火箭的主要任务就是起到"运"和"载"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运载火箭"或者"运载工具"。

下文中的火箭单指用于发射卫星用的火箭。

火箭根据使用的燃料是液态还是固态分为液体火箭和固体火箭。

目前一般采用液体火箭或者是固、液混合的火箭系统,而且是多级运载火箭。

火箭不需要大气中的氧气进行助燃,在它的每一级内都有两个携带燃料的大储箱。

在储箱内分别装有氧化剂和燃烧剂,利用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燃烧,产生高温、高速的气体,从发动机的喷管中喷出后产生与火箭的喷流方向相反的推力。

这个推力使火箭带着卫星离开了发射台,一边升高一边加速。

当火箭的第一级工作结束关闭发动机后,自动地与第二级分离并且被抛掉。

这时火箭的第二级马上工作,继续升高加速……就这样一级一级地工作,高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大,最后达到预定的高度和速度时,火箭全部和卫星分离了,卫星开始了自己的航程。

火箭的构造是很复杂的,除了燃料、发动机外,还有控制火箭飞行、使火箭按照程序转弯的控制系统,以及监测火箭飞行的测控系统等。

卫呈地面发射场卫星地面发射场是发射卫星的专用场地。

在发射场地内有复杂和完备的发射系统、测试厂房、各种测试仪器设备、燃料储存库和加注系统、气象观测系统、发射台和发射塔架、各种光学和无线电的跟踪测轨系统及用于对火箭卫星的飞行情况进行跟踪、轨道测量、接收信号、发送指令等功能的各种雷达和发射指挥控制中心,该中心对全过程的工作进行指挥调度,作出各种决策。

第1章 航天测控系统概述

第1章 航天测控系统概述

第 11 页
航天系统 各系统组成
航天发射场系统:是装备有专门设施、采用运载火 箭从地面陆上发射航天器的特定场区系统。航天器的发 射,除上述利用运载火箭从发射场陆上发射外,还可以 从空间、空中和海上发射。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3/2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第 12 页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5/3/2
第5页
航天测控系统
课程概况
[1] 周智敏、陆必应、宋千。《航天无线电测控原理与系 统》.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 [2]夏南银、张守信、穆宏飞.《航天测控系统》(第一版). 国防教育出版社.2002(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5/3/2
第6页
一、航天测控系统概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3/2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第7页
1.1 航天系统和航天器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3/2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5/3/2
第3页
航天测控系统
课程概况
遥控系统:遥控系统的功能是产生指令信息和注 入数据的编码,经上行无线电链路发向航天器,按任 务需要对航天器进行实时控制或(和)程序定时控制。 测量系统:测量系统的功能是获取航天器相对测 控天线的方向角、距离及径向速度等位置运动参数, 以确定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并测控天线指向航天器, 建立天地无线电链路。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模型

度 值 , 一 经度 值 , 地 一地 球 自转 角速 度 , 一 卫
星 自转 角速 度 , 一 测控 站测控 时 问的一半 。 t
( )在所有 测控 站都 与卫 星或飞船 的运行 轨道 1 共 面 的情 况 下 至 少 应 该 建 立 多 少 个 测 控 站 才 能对
其进 行全 程跟 踪测控 ? ( )如果 一个卫 星或 飞船 的运行轨 道 与地球 赤 2 道平 面有 固定 的夹角 , 在离 地 面 高度 为 日 的球 面 且 S上 运行 。考虑 到地球 自转 时该 卫 星或 飞船 在 运 行
/C …c ( _ D s _ O i n
) 。
利用 三角 形 中三角 之和 等于 10 可 知 : 8。
0= 10 一 O D 一( 0 ) = 8。 C 9 。+
9 一c( 0 卢 s i n
3 0。 6 1 0。 R
第一作者简介 : 程红萍( 9 1 )女 , 17 一 , 陕西大荔人 , 讲师 , 硕士。研究
方 向: 高等数学 、 数学建模。E m i:hnhn p g2 0 @1 3cm。 - alce gogi _0 5 6 . o n
与地球 赤道平 面有 固定 的夹 角 , 在 离地 面 高 度 为 且 日 的球 面 s上 运 行 的情 况 下对 卫 星 测控 。方 案一 ,
夹 角 3度 以上 的空域 。
过程 中相 继两 圈 的经 度 有 一些 差 异 , 至少 应 该 建 问
立 多少个 测 控 站 才 能对 该 卫 星 或 飞船 可 能 飞 行 的
区域全 部覆盖 以达 到全 程跟踪 测控 的 目的? ( )收集 我 国一个 卫星或 飞船 的运行 资料 和发 3 射时测 控站点 的分 布 信 息 , 析这 些 测 控 站点 对 该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和飞船的测控站点设置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卫星或飞船作地面测控时, 如何建立较少的测控站以达到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当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时,我们在假设了所有测控站的测控能力相同之后,利用初等数学知识即刻解决了测控站的设置问题且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取地球半径为km340、=,当卫星或飞船距离地面的高度取kmR6370800、km1000时,设置的测控点的个数分别为12、11、10、8、500、km400、kmkm7.当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赤道平面有固定夹角且考虑地球自转时,我们给出了两种安置测控点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当卫星在地球表面留下间距较大的投影曲线时,我们在每个曲线的正上方安置测控点,利用投影曲线的间距、投影球带宽和测控站的测控范围之间的关系,在卫星或飞船距离地面的高度和地球赤道面与卫星运行轨道面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时,给出了不同情况下最优的测控点个数(见表2),并且得到了如下结论:当卫星高度一定的情况下,轨道与赤道面的夹角α越大,所需要的地面测控点越大;当轨道与赤道面的夹角α一定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面测控点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少;第二种方法,当卫星在地球表面留下的投影曲线间距很小时,我们利用投影球带面积与测控站的空间测控区域大小的关系,同样得到了一个最优的结果(见表三).最后我们收集了神舟七号飞船的一些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的分部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信息分析了测控站点所能测控的范围,尤其是得到了陕西渭南测控站的测控面积是62⨯.108.0126km关键词:卫星测控;运行轨道;投影曲线;投影球带面;测控点;测控范围一物理背景及问题重述对卫星和飞船的发射和运行过程进行测控是航天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设置在地面的航天测控网对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飞行轨道、飞行姿态等进行的跟踪和测控,目的是为了实时了解它们的飞行状况,以评价飞行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掌握飞行的安全信息.卫星的地面测控由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各地的测控台、站(测量船)进行.在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的一刹那,测控中心要根据各台站实时测得的数据,算出卫星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参数,判断卫星是否入轨.入轨后,测控中心要立即算出其初轨根(参)数,并根据各测控台站发来的遥测数据,判断卫星上各种仪器工作是否正常,以便采取对策.这些工作必须在几分钟内完成.卫星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测控中心和各测控台站还有许多繁重的工作要做.其一是不断地对其速度姿态参数进行跟踪测量,不断地精化其轨道根数;其二是对星上仪器的工作状态进行测量、分析和处理;其三是接收卫星发回的科学探测数据;其四是由于受大气阻力、地球形状和日月等天体的影响,卫星轨道会发生振动而离开设计的轨道,因此要不断地对卫星实施轨道修正和管理.因此,地面测控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精细和非常复杂的工作.本文就是要求我们对卫星或飞船地面测控时,如何用较少的测控点测控卫星或飞船且能达到较好测控效果,即飞船飞行的大部分区域能被测控得到.题目首先要求我们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用较少的测控站全程跟踪卫星或飞船;其次,当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用较少的测控站全程跟踪卫星或飞船;最后要求我们用已有的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讨论测控站点对卫星或飞船的测控范围.二模型假设为了考虑问题简单起见,我们做如下假设:A:认为地球是一个实心球体;1A: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为圆轨道;2A: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过程不会出现任何故障;3A:每个测控站的所能测控的范围大小是相同的;4A: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不会发生变轨;5A:地球、卫星或飞船在各自运行轨道上为匀速运动;6A: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赤道平面的夹角视为定值 ;7A:卫星或飞船运行时作为一个质点考虑;8A:在任何地方都可建测控站,不受非科技因素的影响;9A:各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大小相同;10A:卫星或飞船在发射过程中是一个匀加速过程.11三问题分析由于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且在与地平面夹角3度的范围内测控效果不好,实际上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所以某一个测控点A的测控范围就是一个锥面的内部,(如下图)度角地球A图1当卫星进入阴影区域的上方时,就可以被我们测控到,否则我们测控不到卫星.对于第一个问题,当所有测控站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时,我们只需要考虑用多少个这样的锥型监控设备(由于测控站和卫星共面,也可以说三角形监控设备)可以把卫星的整个飞行轨道覆盖(如下图).卫星轨道地球图2对于第二个问题,既然轨道面和地球赤道面有一定的夹角,而且要考虑地球自转,所以,在地面测控时,我们看到的卫星运行轨线不在一个平面上(如下图,图片来源于文献[1]),图3因此不能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去设置测控点.我们想在卫星轨道线下方的的地面上布置测控点,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完成对卫星的全程测控.对于第三个问题,我们主要利用各种手段去搜索飞船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然后由这些信息考察测控点对卫星或飞船的测控范围.四符号说明R:地球半径的平均值;M:地球的质量;m:卫星或飞船的质量;m:地球表面某物体的质量;1g:地球的重力加速度;h:测控站与卫星运行轨道共面时,卫星的离地高度;H:卫星运行轨道与赤道平面有夹角时,卫星离地高度;:某测控站的测控范围所对应弧的圆心角;1n :测控站与卫星的运行轨道共面时,至少要建立的测控站的站点数;2n :卫星的运行轨道与赤道平面有固定夹角时,至少要建立的测控站的站点数;T :某卫星运行一圈的时间;j ∆:卫星从A 点正上方沿轨道运行,时间T 后到达B 的正上方,则j ∆表示A 、B 两点的经度差;l :卫星从A 点正上方沿轨道运行,时间T 后到达同纬度B 的正上方,则l 表示A 、B 两点的纬线长;1ω:地球自转的角速度;2ω:某卫星的角速度; ω:A 地所在的纬度;2v :某卫星的线速度;φ:地面测控站的测控范围; d :卫星运行轨道的轨道数; S :卫星运行轨道所在的球面.五 问题一的模型建立与求解5.1 问题一模型的建立如图1所示,假设考虑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与地平面夹角为 3以上的空域,求出测控范围所对应弧在半径为h R +时的圆心角θβ2=(如图),而整个运行轨道的圆心角是360,这样就得到测控站点的站点数.根据问题分析和下图,图4 再由正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表达式)218087sin(18093sin βππ-=+RR h , 如果π2除以β的商是整数,则βπ21=n ;如果π2除以β的商不是整数,则1]2[1+=βπn .5.2 问题一的模型求解对于上述模型取km R 6370=,然后给h 取不同的数值,得到了对应情况下的测控站点的个数.见下表h 1nkm 340 12 km 400 11 km 500 10 km 800 8 km 1000 7测控设备5.3、问题一模型的结果分析由上表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当卫星高度升高的时候,所需要的地面测控站的个数随卫星高度的变大而减小.上述结论是合理的,这是因为地面测控设备的形状呈倒锥型,当卫星高度升高,测控设备的监测范围变大,此时所需要的测控点个数减少.六问题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6.1问题二模型的建立在本节中,我们设卫星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 .针对问题二建立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型.首先给一个名词以准确的定义定义1 正上方:给定一个球面'S上的一点A,称球面'S在A点的外法向量上的任意一点为点A的正上方.增加假设:A:假设赤道面方向是水平方向(如下图).12图5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当卫星或飞船从地球上的某一点A的正上方沿轨道运行时间T后,一定回不到A的正上方,即卫星一定回到A的左侧且与A同纬度的B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形成了图3.现在我们给一个比较简单、特殊的模型:既然卫星在运行时间T后回不到A点,我们假设地球自转一周后(卫星运行几周后)卫星也刚好回到A点, 此时卫星轨道线在地球上的投影如图3.很显然,卫星在地球自转第二周的时候在地球上的投影轨线和第一周重合,即为图3下面我们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测控站的个数.vStep1 由[5,P54]求出卫星的线速度2H R g R v R GMm g m H R GMmH R mv +=⇒⎪⎪⎩⎪⎪⎨⎧=+=+2211222)( Step2 计算出卫星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T222222)(22)(v H R T HR v H R v +==⇒+=⇒+=πωπωωStep3 若卫星在纬度为ω的A 地开始飞行,那么它经过一圈之后到达A 地的西边B 地,两地在同一纬度上,求两地之间的经度差j ∆11144006060242ωππω•=∆=⨯⨯=T jStep4 计算地面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即蓝色测控设备的测控范围,示意图如图2图6平面示意图如下:即计算下图 弧CEF 的长度C图 7由初等几何知识可以知道弧CEF 的长度))18093sin arcsin(18032()(2πππφH R R H R +--•+=Step5 计算出卫星的轨道数d :在计算卫星的轨道数时,只需要用π2 除以经度差即: 如果π2除以经度差是整数,则:jd ∆=π2; 如果π2除以经度差不是整数,则)1]([2+∆=jd π.Step6 计算测控站的站点数2n在计算测控站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轨道与赤道面得夹角α,当α固定时,轨道面是固定的,现在我们过轨道面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作球面S 的截面,这样卫星的运行只在弧长为dk 的球带上运动. 因此我们只需要在球带对应的地球面上安排测控点,这样可以减少我们测控点的个数.S图8此时, α)(2H Rdk +=实际上我们在安排测控点的时候用的dk 的长度要小一些,这是因为:图9我们没有必要在球带边界对应的地面上安排测控点,只需要在离边界距离约为2φ的地方设置即可(如上图),这样实际我们需要的球带弧长为φ-dk (当φ<dk 时,我们安排一个测控点就可以了),所以⎪⎩⎪⎨⎧<≥+-+=φφφφαdk d dk H R d n ,,)1])(2([2,)(6.2 问题二模型的求解与分析我们对卫星距离地面高度H 和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α依次取值并用计算模拟(程序见附录)[6,P23],得到了如下结果:表2αH 100π 50π10π 6π 4π 3π 52π 243 16 16 16 32 48 64 81 343 16 16 16 16 32 47 63 443 16 16 15 15 31 46 62 600 15 15 15 15 30 30 45 800 14 14 14 14 14 28 29 1000141414 14 14 27 27从表数据可以看出,当卫星高度一定的情况下,轨道与赤道面的夹角α越大,所需要的地面测控点越大;当轨道与赤道面的夹角α一定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面测控点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少.因此,我们的结果是合理的.但是,我们的模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我们要求了地球自转一周后(卫星运行几周后)卫星也刚好回到A 点,换句话来讲,在地球上某些点的正上方没有卫星经过,并且这样的区域面积还是比较大的.而我们发射卫星是想让卫星尽可能多的扫面地面区域,因此这违背了发射卫星的初衷.下面对我们的模型做一下修改.6.3 问题二模型的改进本节我们不再假设地球自转一周后(卫星运行几周后)卫星回到A 点,此时,虽然卫星轨道在地球上的投影轨线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但是很密集的分布于地球表面(如图).图10我们可以假设密集轨线在地球表面投影之后形成一个球带曲面.下面我们只需要考虑如何设置测控站是得这些站点能够把投影球带面全部覆盖.当2βα≤时,问题与5.1一样,这里不再赘述.当2βα>时,我们计算图8中球带的有效表面积,即同理于step6中的分析,我们没有必要计算整个球带表面积,只需要计算圆心角为βα-2的球带面积,注意到球面S 的半径为H R +,利用文献[2,P304]中知识,球带的有效表面积)2sin()(42βαπ-+=H R S d又因为图7 中球冠CEFD 的表面积为)2cos 1)((2βπ-+=H R S g所以我们可以求出能覆盖有效球带的测控设备的个数为:1][2+=gdS S n6.4问题二修改模型求解与分析我们对卫星距离地面高度H 和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α依次取值并用计算模拟,得到了如下结果:注:表中出现的“/”表示在此处,2α≤.从表数据可以看出,当卫星高度一定的情况下,轨道与赤道面的夹角α越大,所需要的地面测控点越大;当轨道与赤道面的夹角α一定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面测控点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少.因此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我们也看到用上述方法得到的数据是比较粗糙的,不够精确,我们也有必要提出模型的改进方向.6.5 模型的进一步改进方向我们上述模型总的来讲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由于地面站点数量的限制,使得卫星或飞船的飞行过程不能被全程测控,比如“神七”有多个时间段不能被测控,这就要求我们设置地面站的时候要进行精心选择,努力保证飞行的安全可靠.因此这也是我们的模型需要有改进的地方.① 在第6.1节中,我们可以考虑不在卫星轨道正下方,而考虑在相交轨道投影线的交点上设置测控站,我们认为这样得到得结果是比较合理且是较优的.② 若以赤道面所在的面作为xoy 平面,以地球球心为坐标中心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球面方程为R zyx2222=++由[7, P66]卫星轨道方程为⎪⎩⎪⎨⎧=+=++++)()R (22222cos sin H R H z y x z y αα 其中α为赤道面和卫星轨道面的夹角.有上述两个方程,根据地球自转和卫星运行,我们可以画出卫星飞行时在地球面上的形成的网格,进而可以把这些网格映射到球面S 上,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出每条网格线的长度和网格线的结点坐标,进而可以确定地面测控站的位置, 这是我们将来努力的方向.七 问题三的求解本节中,我们在网上主要搜集了神舟7号飞船的运行资料以及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发射时各测控点的分布信息如下表,其中各个地面站点的经纬度来源于[3], 发射时远望号的位置信息来源于[4].另外我们通过[4]搜索到了“神七”发射过程中测控站的一些信息,如下图就是一个地面测控站的测控范围示意图,利用该图,我们可以大概了解测控站的测控范围.进一步通过[8]我们还了解到,神舟七号的发射时间是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发射的方向角为 4.42,经过178秒山西吕梁(E111,N37.5)测控站捕捉到飞船,且东风站仍然跟踪正常,第189秒陕西渭南测控站捕捉到飞船;另外,我们还获得了渭南失去飞船信号的时刻,以及飞船的运行速度,运行高度等资料.由上述信息, 我们至少可以知道陕西渭南站的测控范围.结合 6.1节中的step4,经计算,我们得到渭南站的测控区域的空间面积是62.8km.012610八参考文献[1] 徐莹,张有广,林明森,卫星高度计轨道设计的因素分析,《遥感技术与应用》,24(2)155-163,2009.[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网友,中国城市经纬度查, /1034/1039/2004531-20027.html,2009-09-11.[4]霍柯,“神七”测控系统完成全部联试联调, /video/ 2008-09/24/content_10103463.htm,2009-09-11.[5]程守洙,江之水,普通物理学1(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萧树铁,大学数学数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马国强,贾兴琴,空间解析几何,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8]火鸟,直播神7发射全过程,/v_show/id_XNDQzMzIxNDA=.html,2009-09-11.附录:format longR=6370000;H=242000;w=pi/100;for i=1:800T=2*pi*(R+H)/R*sqrt((R+H*1000)/9.8); %卫星的周期c=2*pi/(24*3600); %地球的角速度d=T*c; %A,B间经度差s=d*(R+H*1000)*cos(w) ; %纬度为w的卫星上空相邻两周之间的距离(弧长)e=sin(93*pi/180);x=asin(e*R/(R+H*1000));huchang=2*(R+H*1000)*(pi/2-(3*pi/180)-x); %监控范围daoshu=2*pi/d; %卫星轨道数for j=2:0.5:100a=pi/j;%轨道倾斜角daikuan=(R+H)*a*2;%卫星运行上下带宽if meidaogeshu=daikuan/huchang>=1 %每个轨道对应的地面上放置的监测点数pp=(floor((daikuan-huchang)/huchang)+1)*daoshuelsepp=daoshuendend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