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电影总评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民俗文化的宣泄表达——《黄土地》文化符号分析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也代表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及新电影美学的革新。
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影片描绘了一个封闭具有原生态面貌的空间,反映了当地人民虽愚昧但性格中透着善良、纯真的特性。
同时也对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映朴实的民族心理,呼吁保护民族文化。
影片名字叫《黄土地》,目的是以景物寄托感情。
影片大量出现黄土地的意象,将人与故事情节都融入其中,尽显沧桑感和历史岁月的沉淀感。
当老农们在黄土地上,充满气势、整齐地打着腰鼓时,观者感到原生态的民俗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这种魅力在于旺盛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不加艺术修饰,纯天然地展现出来。
演出者都是朴素的农民形象,这种自然的舞蹈艺术,让观者与电影场景融为一体,真实地感受原生态的风貌。
“腰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当老农们打起腰鼓,欢欣鼓舞地扭动着身姿,自由地歌唱着这片土地时,生活也有了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道和民族价值。
色彩是电影中的抒情符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绪和传递情绪。
黄色、黑色和红色是电影基本的色彩基调。
黄土高原养育着黄土高原的人们,早晨淡黄色的阳光给予陕北人民温暖的希望。
黄色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尤其是看到陕北老农在黄土地上舞动腰鼓的时候,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的热烈。
而每当天色已晚的时候,观者就会感到无尽的压抑,就像翠巧的命运一般,没了色彩,苍白无力,黑色象征着命运的无情。
红色是新娘服装的色彩,在电影中起到讽刺的作用,讽刺着落后的村庄存在着陋习的诟病。
电影中这三种色彩的叠加运用,给观者刻画了一个立体的油画般的原生态空间,感受着陕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简单与纯洁。
在《黄土地》中,对于求雨这场戏的内涵表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首先求雨仪式呈现了蕴藏在农民体内的形成共性的深厚力量。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荆轲刺秦王》是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古装历史片,于 1999 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战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的故事。
多年前,朋友曾向我推荐这部电影,并形容它是陈凯歌最好的作品之一。
然而,由于懒惰和拖延,我直到最近才观看了这部电影。
幸运的是,我下载到了未删减的 169 分钟版本,通过对比观看,我发现主要删除的开场“荆轲诛杀铸剑者全家”的段落异常精彩,其打斗设计、镜头布光和气氛营造都堪称一流,有效建置了荆轲这个角色。
而国内版本通过闪回方式交代了人物前史,节奏紧凑,也有其独特之处。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荆轲刺秦王》可称为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看,本片的优点是史诗感强烈,制作精良。
从肉眼可见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攻打赵国段落的震撼长镜头,以及摄影、布景等方面的考究,都展现了制作团队的用心和专业。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宫闱城池、街巷店铺等布景都非常精美,整体时空的可信度很高。
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李雪健、巩俐、张丰毅、王志文、赵本山、潘长江等众多知名演员的加盟,为影片增色不少。
王志文的台词功力深厚,而潘长江和赵本山的惊鸿一瞥也给观众带来了惊喜。
然而,这部电影也存在一些缺点。
表演风格过于戏剧化,所有人都是疯癫的、吵闹的、手舞足蹈大喊大叫着表演,像舞台剧。
如果全片表演风格统一也还好,但是巩俐的表演明显是生活流和电影化的,不同演员的表演风格割裂感强烈。
李雪健的秦王像个孩子般手舞足蹈、讲台词时眼中常含泪水;太子丹及其门客不是大笑就是大哭,台词声音忽高忽低,咋咋呼呼;而巩俐扮演的赵女说话很平静,除了嘴角经常莫名其妙含着笑外几乎看不出舞台感,而这种莫名其妙的微笑总让人误会是笑场。
这种表演风格的不统一,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容易出戏。
剪辑方面略有瑕疵,很多地方切得太快,有些镜头人物表情的余韵没有给到,不少突发动作的镜头也没留有气口。
印象深的几个比如“赵女拍蒜”、“荆轲鲤鱼打挺”之类的,动作镜头接得太紧,动作前没有留有时间,或许是导演有意为之,但感觉过了。
霸王别姬 影评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精
湛的表演和令人心碎的故事情节而著称。
导演陈凯歌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悲剧和绝望的世界,让人们对人性、爱情和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张国荣和张丰毅在片中的表现堪称完美,
他们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们对两位主角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特别是在霸王和小旦之间的情感纠葛中,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深情与痛苦,这种情感的真实性让人难以忘怀。
其次,影片的叙事手法也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对中国戏曲文化的深刻理解,将
戏曲舞台上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现了一个戏剧性的人生。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挣扎,这种情感共鸣让人动容。
最后,电影中的艺术设计和音乐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影片的场景布置和服装设
计都十分考究,再加上悠扬动人的音乐,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戏剧性和美感。
这些元素为电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深刻的情感、精湛的表演和令人心碎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对人性、爱情和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爱情和梦想的深刻思考,绝对值得一看。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
它讲述了两位京剧艺术家在中国政治动
荡的年代中的命运。
影片通过精致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的无奈。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
导演陈凯歌运用了跨越数十年的时间跨度,
将主人公的命运与中国国家的变迁相互交织。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巨大冲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力和悲哀。
这种叙事手法让影片的情感更加深刻和震撼。
其次,影片的人物刻画非常成功。
主人公段小楼和程蝶衣的命运交织,他们的
爱情和友情在政治动荡中受到了巨大的摧残。
段小楼在政治运动中被迫背叛自己的伴侣,程蝶衣在国家的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和尊严。
这些人物的命运让观众感到心痛和无奈,也让人深刻地思考人性在政治动荡中的扭曲和无力。
最后,影片的艺术表现非常出色。
京剧的音乐和表演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同时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沉浸和挣扎。
影片的摄影和美术设计也非常精致,为故事的叙述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和深度。
总的来说,《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
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
的无奈,让观众在欣赏精致的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深刻地思考了人性在政治动荡中的扭曲和无力。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让我对人性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霸王别姬影评3篇
霸王别姬影评3篇霸王别姬影评1作为荣获一九九三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电影《霸王别姬》,被认为是陈凯歌导演所拍的最完美的影片。
该片场面精致华丽,人物刻画细腻丰满,故事荡气回肠,充分体现了导演驾驭镜头语言的娴熟程度。
电影《霸王别姬》讲述了戏子程蝶衣从20年代开始学习唱戏到70年代最后一次在舞台上练唱并最终自刎于他所饰演的“虞姬”最爱的人——楚霸王面前的戏梦人生。
程蝶衣与师兄,即楚霸王的饰演者段小楼,共同经历了20年代到70年代这段风雨历程。
师兄段小楼跟他感情甚佳,段唱花脸,程唱青衣。
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为名角,在京城红极一时。
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为名角,在京城红极一时。
蝶衣自小便被灌输“我本是女娇娥”的论断,渐渐长大的他也慢慢接受了这个观点,与师哥产生了雾里看花般的暧昧情愫。
很快,这种局面被一个叫菊仙的女子打破……故事的氛围营造可以说非常成功。
人物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间满是那个年代的风情,精致的戏服之下缓缓流淌的是惆怅与感伤。
作为第五代导演中最懂戏的陈凯歌,多次巧妙地将戏曲完美的勾勒出影片具有中国传统气息的氛围。
开头对于“磨剪子嘞…锵菜刀……”的声音和寒冷的冬天北京城的极力描画,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也营造了冷冽而略带悲怆,惆怅而略带苍凉的氛围。
画面共三次出现了这充满了京味的叫卖。
第一次是在北京灰暗的天空下,风尘女子抱着儿子走进戏班子之前。
叫卖被拉得很长,像是画面出现的逼仄胡同。
画面以冷色为主,营造了淡淡哀愁的氛围。
第二次,在寒气逼人的戏班子外面,女子亲手将儿子怪异的第六指生生的砍去了。
暗色的背景,深色的棉袄,与画面上鲜红的血迹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此时的全景镜头缓缓移动,像是一把刀钝钝的,一下一下将人带入刻意营造的带着一丝丝绝望的氛围。
画面突然又转向了那逼仄的胡同,京味的叫卖,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神来之笔,原本不相关的情节被紧密联系,仿佛“磨剪子嘞…锵菜刀……”的叫卖就是小蝶衣的痛苦叫喊,灰暗的天气就是他内心的阴霾。
电影《霸王别姬》的评析
电影《霸王别姬》的评析电影《霸王别姬》是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一部经典作品。
该片于1993年上映,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霸王别姬》进行评析,探讨其在情节、角色塑造、艺术表达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一、情节与叙事结构《霸王别姬》的情节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以两位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在政治、爱情和艺术之间的纠葛。
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世界。
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加了观影的乐趣和思考的空间。
二、角色塑造与演技表现《霸王别姬》中的角色塑造极为精彩,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是一个才华横溢、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既是一个优秀的京剧演员,又是一个深受爱情折磨的人。
张国荣通过精湛的演技,将程蝶衣的内心痛苦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为之动容。
张丰毅饰演的段小楼则是一个坚定而忠诚的人物,他对程蝶衣的爱与责任交织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巩俐饰演的女主角菊仙则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令人钦佩。
三、艺术表达与主题思想《霸王别姬》以京剧为背景,通过对京剧艺术的展示和探讨,传达了对艺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思考。
影片中的京剧表演场景精彩绝伦,舞台上的精湛演技和华美服饰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同时,影片也通过对京剧演员命运的描绘,探讨了艺术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使得《霸王别姬》不仅仅是一部情感剧,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之作。
四、影片风格与视听效果《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精心构图的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十分鲜明,红色和金色成为影片的主色调,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此外,影片中的音乐也是其一大亮点,曲调悠扬、旋律动人,与剧情相得益彰。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电影《霸王别姬》是中国导演陈凯歌于1993年执导的一部经典作品,该影片以清朝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京剧艺术家之间的纠葛与命运的转折。
本文将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霸王别姬》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观众的影响与独特之处。
1.画面语言《霸王别姬》在画面的运用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导演陈凯歌似乎在每一个镜头都注入了艺术的灵魂,使得观影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美。
电影中运用的色彩和构图手法,使得整个影片充满了韵律感和美学的张力。
尤其是在表达京剧场景时,舞台的巧妙设置和服饰的精致细腻,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精致的画卷之中。
2.音乐语言《霸王别姬》的音乐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影片中运用的京剧音乐与场景的搭配恰到好处,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感染力和戏剧性。
同时,配乐中凄美的旋律也在无声的情绪表达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配乐的运用不仅为观众营造了带有古典韵味的氛围,更能加深观影者对故事情感的共鸣。
3.剧情语言《霸王别姬》的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通过对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及命运的起伏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影片中,导演通过深入刻画主人公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亦师亦友的师徒关系,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与艺术的追求。
剧情的紧密结构和情感的碰撞,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陷入情节的波澜起伏之中。
4.对话语言影片中的对话语言具有独立且鲜明的风格。
对话中的含蓄、悬念和婉转让观众在琢磨词语的背后意义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内心的情感和冲突。
对话的语言艺术,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也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角色之间的交流与较量中。
总结:《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和喜爱。
影片中精致的画面语言、动人的音乐语言、扣人心弦的剧情语言以及独特的对话语言,共同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艺术画卷。
观众在欣赏《霸王别姬》时,既能够享受到影片带来的视听盛宴,也能被影片中表达的情感与思考所触动。
电影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在这部宏大叙事的史诗电影中,场景、服装道具、电影结构、时序、节奏、色调和镜头无一不实,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却隐藏着诸多“虚”的元素,这些元素却以如此真实的方式呈现,且往往对应着全篇最精妙的部分。
秦王的天真浪漫、荆轲的笨拙善良、嫪毐的有情有义等,都在电影中得以如实展现,这怎能不让人感到震惊?早期的陈凯歌,“实”的成分较多,“虚”的元素较少,创作风格较为扎实、生猛。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如同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而从《无极》开始,“虚”的元素逐渐增多,呈现出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我认为,从那时起,陈凯歌开始了自我蜕变,他以“虚”写实,这种方式往往更加真实、赤裸,也更具冲击力。
理解这一点后,再回看他早期的那些“实”,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他的代表作《荆轲刺秦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部电影中,“虚”的元素同样隐藏其中,且与“实”完美融合。
秦王的天真浪漫、荆轲的笨拙善良、嫪毐的有情有义等,都在电影中得以如实展现,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没有让观众感到空洞和无依据,反而让他们更加坚信这些人物的真实性和情感的浓烈。
这便是陈凯歌的厉害之处,也是他最令人钦佩的才华所在。
在之后的《妖猫传》中,这种技巧被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
除此之外,我还想特别指出的是,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寻常大众往往只能随波逐流,虚度光阴。
而那些青史留名的风骚人物,能够掀起一时风浪,并非仅仅依靠时势造英雄,也不是凭借客观的历史时刻和事件。
推动他们的,极有可能是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奇异情感。
这些情感难以被窥探和再现,而陈凯歌最擅长的,正是通过他的电影,展现这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那些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陈凯歌的电影总是能够让观众在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力量。
他的“实”是繁华的,而“虚”则是他为这些“实”增添的一抹神秘色彩,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深邃和人性的复杂。
《黄土地》电影赏析
朴素深邃深挚的平易近俗寓言【2 】——片子《黄地盘》赏析片子《黄地盘》拍摄于1984年,是有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同时,《黄地盘》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初次合作的作品.《黄地盘》讲述的是一个很简略的故事,但是简略的故事当中却泄漏出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思惟中关闭.保守.迷信等落伍部分的思虑.揭穿和鞭挞.陈凯歌是一个很有思惟的人,他的片子不是单纯的再现生涯的手腕更不是单纯的娱乐对象,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涯的对象.他以一种批评的眼力来审阅人的生计状况,追溯这种状况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他说过说:“片子,是许多人在阴郁中聚首,去配合分享一个妄想.”所谓在阴郁中聚首,只有不断思虑和批评才能迎来光亮的妄想.现实上作为陈凯歌首作《黄地盘》应当是强烈表现其小我作风颜色和思惟的,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片子人在一个贸易化尚未成熟的片子市场上他的选择必然是表达本身想要表达的,爱好用片子表达本身对文化的反思的陈凯歌选择了陕北落伍平易近俗与革命新思惟的比较与冲撞作为题材,并且在影片中毫不吝惜地浓墨重彩地描绘陕北农平易近因为贫苦.关闭等造成的愚蠢封建.假如说摄影画面是由张艺谋兼顾负责的没有陈凯歌太多的小我作风,又假如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还没有形成属于本身的在画面.音乐的操纵等具象化的作风,那么陈凯歌的小我作风则是小我对社会的反思强烈地表如今片子的情节的选择.安排和主题的表达中.《黄地盘》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对影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中国的改造凋谢才刚迈出了步伐,中国经济体系体例改造也尚在确立目的的阶段,就在如许一个无论是经济照样文化范畴都因外来与本国身分碰撞而略有混沌的时代,如何面临新的体系体例.文化的冲击以及应当如何转变旧有的是当局以及社会大众须要存眷的问题,当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凯歌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虑.是以《黄地盘》成为了如许一个向世人解释道理的寓言:生计在孕育我们的广袤的大地上,假如不回收新的思惟新的变革,这片大地会成为禁锢本身的温床,最终关闭愚蠢地渡过平生.对于《黄地盘》的剪辑方面用如今的眼力去审阅的话确定是光滑不堪的,但那是轻微受到当时的装备程度限制的,1984年电脑在中国尚未普及更不用谈电子剪辑技巧,早期的片子剪辑都是采用线性剪辑,是将有影像的片子胶片经由过程机械活动按次序找到响应的地位,并将须要的内容剪辑下来,采取直接粘贴胶片.在这种前提相当有限的情形下,《黄地盘》的剪辑技巧是值得确定的.但是撇除前提限制,《黄地盘》在某些情节表现出来的剪接技巧也确切略有左支右绌,例如说最后一幕憨憨挥着手艰苦地穿过人群想要去找顾青,这是片子停止前的最后并且相当重要的一幕,然而在剪辑上多个反复的镜头接在一路,固然这有可能是导演想要用较少的镜头来表现憨憨穿越的重重艰苦以及这段旅程的漫长,但是本人以为反复的镜头接在一路会使这一幕的表现力不足.在蒙太奇手段的应用上本人以为是比较朴实但也死力表现了主题的,在顾青离别了翠巧回到延安时,不雅看到了充满朝气的须眉在打花鼓,积极向上的精力风貌象征着革命新思惟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镜头一换到了翠巧的一方,翠巧在结成娃娃亲之时没有等到顾青回来接她,但她并没有屈从而是逃了出来要本身去找八路军.这里应用了平行蒙太奇,经由过程展示两人几乎产生在统一时光的而不同地域的工作来展示封建思惟约束下人物的对抗精力这一配合主题.在日常的描述中也大量应用由宽敞的场景再到人的持续蒙太奇.例如一开首的由用多个全景表现黄地盘后,镜头切到由远方一向延长到前面的追随娶亲的人群.在拍摄方面,张艺谋作为本片的摄影师也是充分施展了他在摄影上的一般功力,学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对于画面的构图有本身奇特的懂得,使画面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有评论说:张艺谋拍摄的画面每一帧都像一幅油画.张艺谋摄影的艺术性这在《黄地盘》中表现为黄地盘的浑厚和壮美.但是,在《黄地盘》的摄影上,张艺谋不仅寻求了美,并且兼备了表现主题以及导演的深意.比方说,片中大胆应用了大量全景,展示了黄地盘上因风沙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面孔,也表现了黄地盘的空旷与辽远.而恰是这片黄地盘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关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充满了情面味但以其传统固守的本性对人产生伟大约束力.这对凸起主题和推进情节成长有重大的感化.又有如对于黄河畔纤夫的俯拍,从而表现对于挣扎于生计中的弱小个别的恻隐与同情.并且在许多画面中黄地盘或者天空占领了画面的四分之三,剩下一小部分是人物,这些画面表现了黄地盘之上生计的人们微小而生涯艰苦.空镜头的应用也很频仍,重要为黄河.地盘与太阳,没有人物的参与,只有景物,这些镜头有多种表现功效和艺术价值.影片中有几个用色调灰暗的黄河空镜头来表现翠巧心境的低落,很能沾染人.在叙事手段上,《黄地盘》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正如其想样要表现的黄地盘上的故事一样朴实.在开首有一段讲述某户取娃娃亲的情节,新郎新娘都不同意,翠巧当时也在场,这为未来翠巧也成为娃娃亲的受害者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翠巧也将碰到的悲剧命运.《黄地盘》固然有那广阔的长空,无垠的黄地盘,以及那浩浩汤汤.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响亮的信天游但是画面之外的那种沉重的思惟却紧紧压在人们心头,《黄地盘》上的痛,不仅仅是翠巧的不幸与人平易近生涯的艰苦,有更多.更多的器械深深地埋在那黄土层的深处.影片最后没有交卸憨憨和翠巧各自后续的故事,但是那能让人看到黄地盘上年青的一代中消失了的愿望,对抗封建传统的约束去查找自由与新的思惟,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导演陈凯歌依靠在影片上的愿望.这则个产生在黄地盘上恍如寓言的朴实的故事,有太多深邃深挚的道理.影片中的剪辑和拍摄艺术值得我们去慢慢咀嚼,影片所传达的思惟也更值得我们去细细领会.。
陈凯歌电影分析
陈凯歌一、《黄土地》:宝剑出鞘(1984——1991)每位电影导演的处女作,都显现了以后创作的风格演变。
《黄土地》是陈凯歌电影导演的处女作,从《黄土地》开始,陈凯歌的作品便充满了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深沉厚重,作者气质十分明显。
《黄土地》的创作源自散文《深谷回声》和电影剧本《古原无声》,描绘的是一幅1939年陕北国统区农村风俗画。
随后,陈凯歌又相继导演了《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边走边唱》(1991)三部影片,在这些影片中,陈凯歌都是《黄土地》文化母题的延续,同样质疑生存方式,探讨中国人的精神困境,影片的历史使命和文化立场让人肃然起敬。
然而其电影更加高度的风格化,语言的冷峻与苦涩,思想大于形式,也使陈凯歌电影蒙上剑走偏风的晦暗色彩,陈凯歌在建构自己的电影城堡的征途中陷入前所未有的进退维艰的困境尴尬。
可是这些前期创作也显现出陈凯歌纯粹在为自己的电影艺术而奋斗,为了表达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不断的在努力着,从而让他获取了电影学者的尊称,也是对他的肯定。
二、《霸王别姬》:谁与争锋(1991——200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陈凯歌前一阶段的电影创作,为他的巅峰之作提供了思想准备,让他掌握更加熟练的电影语言和技巧。
陈凯歌在酝酿了足够的力量之后,推出了他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陈凯歌至此建构完成心中的电影城堡,虽然其后的《风月》、《荆轲刺秦王》一次一次走的更古远,但是没有一部超越《霸王别姬》。
它象征着陈凯歌新的风格气象、新的主题意向、新的观赏诉求,它为导演摘得金棕榈桂冠,让陈凯歌的名字堂而皇之的进入国际优质导演的排行榜。
陈凯歌在这部影片里依旧坚持自己的个性表达原则即对人的关注,又有意的改变了电影的语言,是陈凯歌电影语义中最为明快的一部,其视觉造型和人物形象的能指和所指都清晰可见。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陈凯歌一改以往的单纯的情节架构和影像造型,片中极尽可能的铺陈了反复与华丽,讲述了饰演霸王的段小楼和饰演虞姬的程蝶衣以及段妻菊仙三人之间奇妙的矛盾冲突及其漫长人生,在三人故事中演绎了半个世纪的绚烂和奇观。
《志愿军:雄兵出击》电影影评
《志愿军:雄兵出击》电影影评《志愿军:雄兵出击》是陈凯歌导演的抗美援朝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它以全景、多角度和立体化的手法,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那场关键战役。
影片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开战时刻,通过展现参战各方的决策过程和战斗场景,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
影片开场以大量篇幅描绘了这场战争“为什么要打”,从政治领袖、科学家到普通战士,各个视角都展现了参战的决策之艰难。
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平,人们不得不承担难以言喻的牺牲。
这种对于战争背景的深入刻画,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根源和意义。
在战争场景的呈现上,导演陈凯歌巧妙地处理了宏观战役与微观人物的关系。
与其他聚焦在战场人物的战争电影不同,《志愿军:雄兵出击》通过片中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不仅让观众了解了战役的进程和目的,还让观众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打,以及这样打才能出奇制胜。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观众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战争的逻辑和意义。
此外,影片对于枪战戏的处理也令人印象深刻。
在长达数小时的战斗中,陈凯歌并没有让观众感到疲惫或困惑。
相反,他通过外交发言人的戏与战场拼搏的画面相互穿插,使得情绪节奏不断高升,让观众在两个画面之间来回切换,感受到了热血沸腾的情感冲击。
这种穿插式的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还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从《金刚川》到《长津湖》,抗美援朝系列影片在陈凯歌的手中逐渐成熟。
《志愿军:雄兵出击》在细节处理上更加出色,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历史。
这样的作品对于讲好抗美援朝故事具有重大意义,也让人们对陈凯歌导演的后续作品充满了期待。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战争电影。
它通过对战争的深入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刻画,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段历史。
同时,影片的制作精良、叙事手法独特,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情感上的盛宴。
如果你对战争题材电影感兴趣,那么这部影片绝对不容错过。
《百花深处》影评
《百花深处》影评第一篇:《百花深处》影评意味悠长的镜头,巧妙绝伦的音符----评《百花深处》的镜头与声音《百花深处》是陈凯歌以“十分钟,年华老去”为这主题拍摄的一部短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到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的“百花深处”搬家的闹剧。
而在整部影片中导演通过对镜头,声音等视听手法的独特处理,深刻的诠释了在新旧交替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生存困境这一主题。
(总述)(论点1)被称为“电影哲人”的陈凯歌一向善于运用寓言化地电影语言为影片带来深沉的批判力量。
同样,在这部影片中陈凯歌也运用了大量的隐喻镜头,坚实了新旧文化冲突这一命题。
影片一开始,镜头从下到上扫过一栋矗立的高楼最后停留在一个仰拍镜头中,这个镜头不仅介绍了人物所处的大环境,同时高大的楼房与下面渺小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寓意着普通人在城市当中的渺小与无助。
(举例,论据1)随着故事的发展,当汽车驶入满目疮痍随处都印着“拆”字的“百花深处”时,导演在远处通过窗户给了一个汽车驶过的镜头。
窗户又好似画框,当汽车缓慢的从“画框”中驶过后留下了静止一片荒凉的土地时,导演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些曾经代表着老北京文化的胡同注定会成为一张照片被永远的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
(举例,论据2)之后在搬家公司工人得知冯先生是疯子开车离开时,在一个汽车反光镜中“窥人”的镜头中我门看见冯先生孤零零的站在小土坡的大树旁边,暗黄的色调阴沉的气氛,都无不在暗示着冯先生这个唯一的文化坚守者的无助处境。
(举例,论据3)而影片的最后,在一个远景中,落日伴着余晖的剪影,冯先生手中摇曳着风铃,伴随着一曲悠扬哀怨的古老笛声,冯先生一边高喊着“搬新家了,搬新家了.....”一边奔向画面的深处。
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是仿佛唱响了一曲时代的挽歌,预示着“北京胡同”作为传统文化符号标志的消失,老北京文化也即将走向黄昏的命运。
(举例,论据4)这些众多的寓意性镜头,通过导演巧妙的运用都无一不展示出了令人震撼的力量。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
《荆轲刺秦王》电影影评《荆轲刺秦王》是陈凯歌导演的早期作品,以秦灭六国为故事背景。
电影表面上讲述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实则深入刻画了秦王嬴政内心的矛盾、精神层面上的孤独以及为世人所不解的痛苦。
陈凯歌导演的作品风格独特,他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情小爱,而是将电影拍得极为宏大,涉及整个社会、国家和时代。
他的电影意境优美,善于创造美,这在《荆轲刺秦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陈凯歌敢于尝试新题材,从历史、悬疑到奇幻,他不断挑战自我,为观众带来新鲜感。
电影的本质是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向观众传达信息,这可能是导演的人生哲学、对社会现象的反映或对某件事的看法等等。
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关键在于导演是否成功地传达了这个“信息”。
如果导演只追求故事性、视效或高票房,那么这部电影可能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而真正优秀的电影应该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在《荆轲刺秦王》中,陈凯歌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电影的色调偏黄灰暖,高度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景象。
演员的表演也无可挑剔,李雪健将嬴政内心的矛盾和孤独诠释得淋漓尽致,巩俐则将赵夫人的性格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此外,陈凯歌还亲自上阵,扮演了宰相吕不韦这一角色。
电影分为五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故事的发展。
第一章“秦王”中,嬴政的形象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秦始皇大相径庭,他相貌猥琐,还有生理缺陷。
但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嬴政,他有着自己的孤独和痛苦。
第二章“刺客”中,荆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刺客,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柔情。
赵夫人理解他的内心,而他最终也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信念,刺杀秦王。
第三章“孩子们”中,嬴政展现出了他作为始皇帝的雄才伟略和城府之深。
他知道嫪毐必反,却不动声色,等待时机。
嫪毐谋反失败后,嬴政摔死了两个孩子,以绝后患。
第四章“赵夫人”中,赵夫人来到赵国,试图解救无辜的孩子,但她发现战争的残酷和嬴政的变化。
嬴政也在赵夫人的质问下,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统一六国的意义。
经典影评:《黄土地》陈凯歌的第一部电影:残酷的生存之道与普世价值的容器
《黄土地》陈凯歌的第一部电影:残酷的生存之道与普世价值的容器《黄土地》作为一部誉为我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其具有相当独特的艺术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切电影作品均以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对于塑造非政治领域的角色却完全没有涉及。
在八十年代以前的影视作品以及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都以“高大上”的红色基调为主旋律,关于某些人物角色敢于展现自我,追求幸福以及探寻人生题材的特点都被创作者巧妙的隐藏或压制起来。
进入八十年以后,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在影视创作领域关于人物个性的描绘与展现的作品慢慢开始增加。
《黄土地》一片则是处于在这一思潮中的代表之作。
本文就结合该片的视听语言等艺术特点来对该片成功之处做进一步的分析。
该片的色彩相比以前的作品来说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首先,画面中黄土地的镜头展现十分频繁。
黄色的土地一方面表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一方面也象征了我们中华人民的黄色皮肤,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族群意义。
其次,在红色方面也有一定的表现。
片中对于新娘的红色鞋子等就采取了这一色调。
其即代表了婚姻的喜庆,有反衬出这一喜庆下的凄惨与悲哀。
影片故事通过一件在农村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买卖婚姻来诠释了当时陕北解放区虽然已经摆脱封建阶级与反动阶级等旧社会的压迫统治,但是对于在传统文化中约束人性的规则却依然存在。
除了黄色以外,在对于蓝色、绿色的运用也有体现。
例如在片中角色顾青路遇迎亲队伍的画面中,就使用仰拍的镜头将蓝天很好的展现出来,同时出现的是黄土地。
这一运用将天和地,两种大自然的场景合适的显现出来。
本片中的镜头大部分均为近景与远景以及特写镜头。
在景别元素方面没有太出众的表现。
镜头语言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对于事物的发展,以及角色的言行进行叙事与抒情的功效。
当时的影视创作都将作品的思想内涵的展现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与重点,而对于镜头的运用则相对于现在要朴实与简单。
在本片中摄像机的机位拍摄角度也很普通,对于天空的拍摄采取仰拍或全景,对于人物则为平拍,没有很特别的形式出现。
《黄土地》电影赏析
质朴深沉的民俗寓言(一)——电影《黄土地》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黄土地》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简单的故事当中却透露出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思想中封闭、保守、等落后部分的思考、揭露和抨击。
陈凯歌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的电影不是单纯的再现生活的手段更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活的工具。
他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他说过说:“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所谓在黑暗中聚会,只有不断思考和批判才能迎来光明的梦想。
实际上作为陈凯歌首作《黄土地》应该是强烈体现其个人风格色彩和思想的,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电影人在一个商业化尚未成熟的电影市场上他的选择必然是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喜欢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的陈凯歌选择了陕北落后民俗与革命新思想的对比与冲撞作为题材,而且在影片中毫不吝惜地浓墨重彩地刻画陕北农民因为贫困、封闭等造成的愚昧封建。
假如说摄影画面是由张艺谋统筹负责的没有陈凯歌太多的个人风格,又假如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在画面、音乐的操纵等具象化的风格,那么陈凯歌的个人风格则是个人对社会的反思强烈地体现在电影的情节的选择、安排和主题的表达中。
《黄土地》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对影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中国的开放才刚迈出了步伐,中国经济体制也尚在确立目标的阶段,就在这样一个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因外来与本国因素碰撞而略有混沌的时期,怎样面对新的体制、文化的冲击以及应该怎样改变旧有的是政府以及社会大众需要关注的问题,当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凯歌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因此《黄土地》成为了这样一个向世人说明道理的寓言:生存在孕育我们的广袤的大地上,假如不接纳新的思想新的变革,这片大地会成为禁锢自己的温床,最终封闭愚昧地度过一生。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
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影评《霸王别姬》是由陈凯歌执导的一部中国电影,于1993年上映。
该片以其深厚的情感表达、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视听语言风格而著称,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电影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探究其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首先,电影的画面语言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观赏享受。
陈凯歌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美术构图,成功地将情感与美学相结合。
电影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呈现出精心雕琢的艺术之美,每一场景仿佛一幅画卷,让观众沉浸其中。
特别是在舞台剧表演的场景中,陈凯歌运用了大量的广角镜头和远景,将宏大的舞台呈现给观众,使其感受到剧院的神秘与辽阔。
同时,电影中运用了一些细节镜头,如嘴唇的轻吻、眼神的交流,通过细微之处表达情感的深度。
这些画面语言的运用,使得观众在情节的触动之下,体验到了视觉上的享受。
其次,电影的音乐语言更添了情感的张力。
《霸王别姬》的配乐由赵季平创作,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电影中的主题曲《风之诗》。
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演绎,成为了电影的代表音乐,也成为了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电影中的配乐运用了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交替展现出古典与现代的碰撞。
尤其是在高潮部分,配乐的急促和紧张使观众感受到了电影情节的扣人心弦。
此外,电影还巧妙地运用了戏曲音乐,将其融入到剧情中,使之成为悲剧情感的代表。
这种对音乐的精心运用,使得观众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触动。
最后,电影的语言表达也成为该片的独特之处。
《霸王别姬》所运用的是经典文学语言,古韵悠长、情感深沉。
无论是对白的抑扬顿挫,还是妙语连珠的唱词,都使得电影的对话表达了一种超越了时代和空间的艺术气息。
这种字里行间的精妙表达,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
同时,《霸王别姬》也以其精湛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将戏曲与电影相结合,使得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让观众在感受戏剧张力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一种文化的熏陶。
专业影评范文
专业影评范文电影《霸王别姬》是一部以中国京剧为背景的文艺片,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
影片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京剧艺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
影片在1993年上映后,立即引起了轰动,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下面我们将对这部经典电影进行一次专业的影评。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导演通过跨越数十年的时间跨度,将主人公的命运与中国大时代的变迁相结合,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叙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也使得影片更具有思考和深度。
其次,影片的表演非常精彩。
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三位主演都凭借出色的表演,塑造了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
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不仅展现了京剧艺人的风采与魅力,也通过他对友情与爱情的执着,展现了一个个体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
张丰毅饰演的段小楼,则展现了一个传统文化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奈与坚守。
而巩俐饰演的菊仙,则是一个充满人性魅力的女性形象,她的出现不仅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戏剧性的张力,也为影片的情感深度增添了一抹亮色。
最后,影片的艺术表现也非常出色。
影片的服化道、场景布置、音乐配乐等方面都展现了导演的用心与功力。
尤其是影片中的京剧表演,不仅精彩绝伦,也为整个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同时,影片的摄影手法也非常出色,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对画面的构图,使得整个影片呈现出一种唯美的艺术感。
综上所述,《霸王别姬》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电影作品。
影片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叙事,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以及通过对艺术表现的用心,展现了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刻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观影《霸王别姬》,感悟中国文化
观影《霸王别姬》,感悟中国文化―《霸王别姬》影评《霸王别姬》是陈凯歌主导的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它于1993年上映。
影片上映同年,便获得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金棕榈奖的电影,虽然90年代的拍摄制作和特效手段与当今相比很落后,但迄今为止,仍没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超越《霸王别姬》。
这与影片中蕴含的浓厚的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霸王别姬》中主要讲述了梨园兄弟段小楼和程蝶衣以及普通女子—菊仙之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反映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不管从文化传承,主题内容,还是故事情节等角度分析,《霸王别姬》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其中,从民族文化这个角度来说,《霸王别姬》中主要体现中国传统京剧文化和市井文化。
众所周知,京剧作为五大剧种之一,是我国的国粹,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
而《霸王别姬》中就体现了浓厚的京剧表演文化和历史文化。
段和程在京剧演出时的服饰,道具,脸谱、唱腔,以及四合院中师傅动用棍棒来扎实学徒“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的等场景都融合了京剧元素,比如在影片开头,程蝶衣头戴如意冠和小凤,身穿花衫,手持双剑,饰演旦角,而段小楼头顶将冠,身着战袍,长髯飘飘,饰演武生。
舞台上两人把虞姬和霸王的难舍难分,相互依恋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了京剧表演文化的独特魅力,热闹而又落寞,浓艳却又惨淡。
京剧历史文化则从头到尾贯穿了本片,展现出了京剧的兴衰。
电影中,程蝶衣被母亲强行送去学戏曲是在19世纪20年代,处于清末民初,正是京剧发展的繁荣时期,那时候涌现出了一大批京剧派别和名家,有“麒派”创始人周信芳,还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四小名旦等等。
所以在影片前期,程蝶衣和段小楼才会因登台表演《霸王别姬》而民声大噪,被人们直呼:撑起了京剧的半边天,连师傅也自豪地说“咱们京戏自打乾隆年四大徽班进京,就没像现在这么红火过”。
后来,由于新旧社会的交替,人们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京剧也开始衰落,这体现在影片中的是程蝶衣说的一句话:“连霸王都跪下来求饶了,京戏能不亡吗?”所幸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到了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展京剧知识竞赛、开办京剧优秀演员培养班、举办京剧艺术节、馆藏京剧文物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积极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繁荣。
霸王别姬 影评
霸王别姬影评
《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
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表演而闻名,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充满共鸣和感动。
首先,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引人入胜。
它讲述了两位京剧艺人程蝶衣和段小楼
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爱情受到了政治乱局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影片通过展现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的坎坷,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爱情的坚韧和牺牲。
其次,影片的表演也是一大亮点。
张国荣和张丰毅的精湛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特别是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他的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观众,让人对他的命运感到心疼和无奈。
最后,影片的艺术表现也非常出色。
导演陈凯歌运用了大量的京剧元素和中国
传统文化,让影片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风情。
而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配乐的选择恰到好处,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投入。
总的来说,电影《霸王别姬》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深刻的
情感和精湛的表演,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的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志愿军:雄兵出击》电影影评
《志愿军:雄兵出击》电影影评陈凯歌之前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浪漫主义倾向,他惯用纯真的眼光去描绘这个世界,这种风格在某些时刻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合时宜。
然而,在《志愿军:雄兵出击》中,他的少年气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却为这部电影赋予了独特的气质。
影片充盈着一种气息,那是我们的父辈对新中国的殷切期盼和忠诚护卫,是少年中国的昂扬志气,是中国人向世界宣告站起来的铮铮铁骨硬气。
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意气和热血热情,恐怕只有陈凯歌能够展现出来。
要讲述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我们为什么要打这场战?”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许多文艺作品在描述这段历史时,往往带有历史的沧桑感。
而陈凯歌在拍摄这一部分时,采用了沉浸式的表现方式,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拍摄抗美援朝,不能仅仅局限于宏大的场面、激昂的口号和史书上响亮的名字。
陈凯歌深入挖掘,展现了 38 军军长梁兴初的矛盾与担忧,他手下的战士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舍不得让更多人失去生命,但他也深知战争的意义,他说:“战士们仗都已经打到看到新中国了,看见好日子了。
”这些细节,这些普通人的爱与怕,胜过千言万语,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找到我们为何而战的答案。
最近,我重温了德国人拍摄的《我们的父辈》,这是当代德国文艺工作者对历史的梳理和反思。
它讲述了当初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德国年轻人,如何在不义的战争中失去信仰和热情,被战争彻底摧毁人生的全过程。
整体基调压抑而低沉。
而陈凯歌在拍摄战争时,选择了几个虚构的年轻人的视角来讲述一代人的故事,如报务排幸存的小战士杨三弟、三连不肯撤退的未成年小战士张尊和黄三宁。
在和平年代,他们可能只是普通的中学生,对未来充满幻想。
但在那个时代,他们无法奢望未来,却为了下一辈能够生活在和平时代的理想,在战场上迅速成长,甚至为了无法实现的未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人生旋律激昂向上,是这个年轻共和国真正的希望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导演因为喜欢看小说读故事,所以总是在想为什么有的小说虽说不能流芳百世但也是畅销一时,而有的故事则读起来很假,让人没有兴趣。
后来我慢慢的明白了一个故事要想吸引人首先他的人物必须是饱满的、是立体的,人物的一颦一笑都能让人切实的感觉出来,其次他的故事必须要有代表性,代表了一类人的想法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冲突,人物本身的性格冲突,人物之间的利益、情感冲突都是让故事闪耀的元素。
除却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我想对于电影来说这些都是适用的,只不过还需要一个导演对于整个故事节奏的把握。
比如一个电影的开场的节奏一般都会比较快切设置一定的悬念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特点,只是在这些导演拍出的电影中故事性最强的还当属陈凯歌导演,更准确的说陈凯歌导演拍的并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人、人性的东西。
所以说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优秀的故事。
有人把陈凯歌导演比喻成是当代的“杜甫”,是的,他和杜甫都是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社会上的人,但在我看来他的风格等多的像是李义山。
因为每一个人都能从他的电影中感悟出不同的东西。
也或许是这样的一个原因使得他承受了太多的争议。
陈凯歌导演之所以能够把电影拍得深刻我想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虽然对于80后来说,文化大革命只是一个名词的概念,但是对于一个50后来说那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有人说切实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想正是这种影响让陈凯歌导演把人、把人心、把人性看透了,以至于他之后的人生都是在讲“人”。
不疯魔不成活,这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里的一段很经典的台词。
这又何尝不是陈凯歌导演自己的写照呢?一部比一部隐晦的电影为他迎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他总是在寻求着一种不同,有的时候他找到了这个不同,例如《黄土地》。
更多的时候他总是以失败告终,像是《边走边唱》。
他就像是他塑造出来的一个个人物一样,承受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所以他拍了《无极》,我总感觉《无极》就像是段小楼解放后所唱的《霸王别姬》,虽然看上去霸王依然是霸王,但是霸王的灵魂已经不是了。
《无极》就是陈凯歌导演对于电影市场的一个妥协。
他开始相信“拍电影不需要那么极端”,而忘记了“不破不立”的永恒真理。
现实与理想在他的心里开始了一场的较量。
我们可以从《无极》里看出陈凯歌导演的想法,似乎是在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欺骗以及承诺和谎言对于一个人内心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他却选择了一种近乎娱乐的形式来表现他,除却别的不说,只是在色彩上他就放弃了以往暗淡厚重的颜色风格选择了鲜亮的颜色,这种轻佻的颜色怎么能够承受住人性呢?当然,也或许这只是他的一次单纯的失败的尝试罢了,与市场无关。
尝试着分析三部陈凯歌导演的作品。
通过陈凯歌导演前后期的作品相比较、相同题材陈凯歌导演作品与张艺谋导演作品的比较来分析出陈凯歌导演的作品风格和特点。
(一)《霸王别姬》与《梅兰芳》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山脉,但是无论是哪一座山脉,有着怎么样的美他们无法超越一座山脉的高度,这座山脉就是喜马拉雅山脉。
有人说陈凯歌在拍过《霸王别姬》之后便江郎才尽了,殊不知《霸王别姬》就是那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
或许陈凯歌拍出了荡气回肠的《荆轲刺秦王》、拍出了厚重苍凉的《黄土地》、拍出了感性之极的《温柔地杀我》,但是无论是哪一部有着怎么样票房和口碑都是无法超越《霸王别姬》的,因为它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人的缩影。
《霸王别姬》的好就在于你不知道它都表达出了什么?有人说它讲得是人与人之间的背叛,只是这些么?从班主那句“人得自各儿成全自各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艺人成名前的付出的辛酸。
从段小楼的那句“服个软,那还不是我的霸王你的虞姬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一步步的妥协。
从程蝶衣的那句“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看出一个人对于感情的执着于疯狂……我们还可以看出很多的东西。
《霸王别姬》就像是一篇散文行散而神不散。
种种的一切都只为了贯穿一个主题——不疯魔不成活,也就是程蝶衣的悲剧的一生。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人物的塑造上。
从人物的扮相上来说“霸王”段小楼是一个“硬汉”,是个豪气冲天的男儿,而“虞姬”程蝶衣则有点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伪娘”了,是一个纤细柔弱的人。
如果说段小楼是棵树,那么程蝶衣绝对是根草。
其实从骨子里来讲并不是这样的。
只要风足够的大就能把树吹到,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风都吹不到一根草。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人的童年看出来,一个是一挨打就满嘴“打得好”的求饶话,一个是打死了也不出声。
霸王之所以是假霸王就在于他的心里固然虞姬最重要,但他不敢让虞姬成为全部;而虞姬之所以是真虞姬就在于他的心里霸王是唯一,他的爱无所畏惧。
其实不管是哪个霸王都是爱着虞姬的,只是有的时候不能爱罢了。
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继《霸王别姬》之后又一部反映“戏子”生活的电影。
整部戏都贯穿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寂寞,是那个无形的纸枷锁。
就像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一样,梅兰芳的寂寞又有谁知道呢?有人说《梅兰芳》没有《霸王别姬》的高度是因为主演是黎明而不是张国荣。
但是我觉得电影《梅兰芳》可以说把每一个伟人的寂寞都演出来了,只是这份寂寞是属于伟人的,不是我们这些百姓的。
我想也正是这个原因《梅兰芳》无法超越《霸王别姬》吧。
有的时候不完美的原因正是因为太过于完美了。
梅兰芳是艺术大师,所以他不能像程蝶衣一样去给日本人唱堂会,也不能像程蝶衣义无反顾爱着段小楼一样爱三哥,更不能受凌辱。
因为他是大师,我们必须尊重大师。
只是我们不是大师,我们有的时候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为了所爱之人只能一步一步的放弃心中的原则。
也正是这个原因,程蝶衣、段小楼更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
夏花虽美,但不懂梅的寂寞。
就拿他们之前的彼此感情来说吧。
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感情是实打实看得见的,段小楼会为保护程蝶衣而受罚,会去顶撞师傅,会去打妻子;程蝶衣也会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冻坏了的段小楼,会毫不犹豫的去给日本人“唱堂会”以解救段小楼,也会不断地为了段小楼寻觅着“霸王”的佩剑。
反观梅兰芳和邱如白,似乎就没有那么实在的东西,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很虚让人感觉不到。
这也就是陈凯歌导演倍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吧,亦如李义山的诗让人费解。
但是这两部电影的拍摄手法上是有共通的地方的,也正是这种手法把我们带入了程蝶衣的不疯魔不成魔的世界、梅兰芳的寂寞的世界。
首先他们都是用一个事件来贯穿整个故事的。
在《霸王别姬》里是一曲《思凡》,程蝶衣为了师兄段小楼放弃了“男儿身”,开始了之后种种的幸与不幸的。
《梅兰芳》则是大伯的信,大伯的信的内容我们分三次才得以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也正是大伯一句做个平凡人成为了梅兰芳一生想得而得不到的梦。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似的场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物是人非之感,这一点在《霸王别姬》里面尤为突出。
比如当程蝶衣成“角”之后第一次亮相的时候似乎和当初他和小赖子逃跑遇到的那个“角儿”的场景是那么的相似,尤其是那一声的“糖葫芦”让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他们的童年,不禁感叹他们这一天到来的不易。
再比如说那个戏台子下的观众,从日本人到国民党再到共产党,不同的观众不仅仅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特点的体现。
在《梅兰芳》里最有触动的就是结尾处梅兰芳在楼梯口处的讲话,让我们感觉到一个最屈辱的时代过去了。
最后一点就是利用镜子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很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人物都是通过镜子看到的。
镜子是在电影中最常用的一个道具,尤其是在悬疑恐怖的电影中,但是陈凯歌导演运用镜子并不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气氛,而是为了让人物“模糊”起来。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里人物自身具有性格冲突的,通过镜像表现出来的人物不是“真实”的,它给人物内心活动蒙上了一层“纱”。
距离产生美,这种模糊不清的感觉更加吸引了我们,让我们像要看清楚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荆轲刺秦王》与《英雄》《荆轲刺秦王》可能是陈凯歌导演最具有争议的作品之一。
把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和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放在一起,并不是要说这两者之间谁好谁坏,只是想借助下《英雄》来分析下《荆轲刺秦王》的特点。
因为两部影片都是选取刺客刺杀秦王的故事。
从视觉效果上来说,我们就能感觉到《荆轲刺秦王》有一种厚重性。
整体电影颜色都是偏暗的,直到荆轲要去刺杀秦王才出现一件大红的衣服,这件红色的衣服在整个昏暗颜色的背景下显得十分的刺眼,正是这种格格不入预示了荆轲悲剧的命运。
反观《英雄》这部电影颜色十分的亮丽,红色绿色的绸缎彰显的是一种尊贵,如同它的场面一样壮美。
颜色的运用是故事表达的一种手法,两种不同颜色的运用代表了两部电影的不同侧重点。
都是刺秦王,《英雄》则侧重于秦王的霸气,而《荆轲刺秦王》注重的是秦王内心的世界。
和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一贯的风格相同,荆轲刺秦王里人物自身的性格都是冲突的。
以秦王为例,我们会发现嬴政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暴君”,他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暴政的,直到最后他自己问自己——“秦王嬴政,你忘了一同天下的大愿了么”已经完全的从赵政变成了嬴政。
可以说《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面“善良”一面残暴。
面对战死的战马他会去用手为他合上双眼,他会对一个孩童玩的拨浪鼓恋恋不舍,同时他又下令屠城。
他杀战俘却绝不杀很有可能阻碍他取得天下的“父亲”吕不韦,当他告诉马上就要离世的母亲他把仇报了却换来母亲的鄙薄的时候,他像一个没有得到奖赏的孩子一样伤心的哭了。
可以说他的人格在战争中已经扭曲了。
两部电影由于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另一个差异就是镜头选取的不同。
不同于《英雄》的镜头侧重于场面《荆轲刺秦王》则侧重于人物脸部的特写。
宏观的场面加重的是气势,而脸部的特写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物的内心。
我认为陈凯歌导演的所有作品人物都没有这部电影中的人物表情丰富。
可以说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表情是近乎于夸张的,这种夸张准确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当赵王不停的给还是孩子的士兵下着刺杀荆轲的命令的同时荆轲也对着那个孩子说着“回家去吧”。
两个人的声音就像是魔音一样,让孩子痛苦不堪。
这种不堪完全的“写”在了孩子的脸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英雄》里的人都是神,为了理想可以毫无犹豫的放弃一切。
《荆轲刺秦王》里的人都是小人物,拼命的去争取一些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无论是秦王还是荆轲。
秦王希望吕不韦活下去,但是吕不韦自杀了;秦王希望得到母亲的表扬,但是临终的母亲对他充满了咒骂;秦王希望赵女能够留下来,但是赵女带着荆轲的尸体走了。
这种得不到的把电影一步一步的推向了高潮。
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因为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是竭尽全力却仍然一无所获。
和《霸王别姬》一样,《荆轲刺秦王》里的人物也是渺小的,一点一点的向生活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