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影像PPT
头颅CTppt课件
01 CT成像原理02发展历程基于X射线的穿透性和人体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差异,通过计算机重建获得断层图像。
从第一代笔形束扫描到第五代电子束CT,以及后来的多排螺旋CT和能谱CT等技术的不断革新。
CT成像原理及发展历程01扫描前准备去除金属异物,选择合适扫描参数(层厚、层距、重建算法等)。
02扫描方法横断面扫描为主,根据需要辅以冠状面、矢状面或斜面扫描。
03特殊技术薄层扫描、高分辨率扫描、血管成像、灌注成像等。
头颅CT扫描技术与方法03高密度骨组织呈白色,低密度脑组织呈灰色,脑脊液呈黑色。
图像特点颅骨、大脑、小脑、脑干、脑室系统等。
正常解剖结构识别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脑积水等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异常病变识别头颅CT 图像特点与解读颅骨结构及其特点颅骨由额骨、顶骨、枕骨、颞骨等多块骨骼组成,保护颅内组织。
颅骨内板与脑组织紧密相连,外板则与头皮及皮下组织相邻。
颅骨在某些部位存在薄弱点,如蝶鞍、枕骨大孔等。
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负责认知、情感、运动等高级神经功能。
大脑小脑脑干位于颅后窝,负责协调运动、维持平衡等。
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负责生命维持功能,如呼吸、心跳等。
030201颅内脑组织分布与功能区域划分正常血管、脑室系统表现血管颅内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负责为脑组织提供营养和氧气,运走代谢产物。
正常血管在CT上表现为连续的、均匀的密度影。
脑室系统包括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含脑脊液。
正常脑室系统形态规则,大小适中,周围无异常密度影。
直接暴力所致,CT 表现为骨折线及碎骨片。
颅骨骨折外伤后局部脑组织坏死、出血和水肿,CT 表现为低密度水肿区和高密度出血灶。
脑挫裂伤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CT 表现为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
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腔内的血肿,CT 表现为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
硬膜下血肿颅脑损伤类型及CT 表现脑梗死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CT表现为低密度梗死灶。
脑出血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CT表现为高密度出血灶。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颅脑CT检查》幻灯片PPT
CO中毒导致缺氧。中枢神经系统首先受累, 先表现为脑血管痉挛,而后扩张,通透性增加, 严重者可血、血栓形成及脑水肿。中毒48小时 后可见双侧苍白球坏死;中毒数天后,大脑半 球的白质有明显的散在性坏死灶,严重者大脑 白质广泛脱髓鞘。
脑退行性病变及其它
一氧化碳中毒 CT表现: ﹡苍白球呈对称性、类圆形低密
☆ 脓肿壁形成早期:发病10-14日,CT示边缘清楚 的环行增强病变,壁薄而光滑;
☆ 脓肿形成晚期:14天后,脓肿壁增厚,但水肿 及占位效应减轻。脑脓肿较小时,可呈小结节 状强化,为脓肿内壁肉芽组织增生所致。
脑感染性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是软脑膜,蛛网膜的化脓性感染, 可累及室管膜而并发室管膜炎。好发于:脑顶部、 脑基底部、颞叶底面,多系耳源性感染。急性期软 脑膜充血,大量炎性渗出物沉积;蛛网膜下隙、室 管膜和脉络膜充满炎性细胞与脓性分泌物,小血管 常 阻塞,伴发邻近脑炎与小梗死灶。晚期渗出物粘 连与脑膜肥厚,可引起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增 厚的软脑膜或室管膜可发生钙化,新生儿数周之内 即可出现。
脑退行性病变及其它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所致脑内钙化、脑萎缩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时,甲状旁腺素分泌
缺乏可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血钙降低,钙质在
脑内异常沉积,最常见于基底核,其次为丘脑
和小脑齿状核。常呈对称性分布。
脑退行性病变及其它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所致脑内钙化、脑萎缩 CT表现: *基底核、丘脑、小脑齿状核及脑实质内呈
灰质受累较轻;
在无出血时,CT表现与动脉硬
化性堵塞相似。
脑血管病
腔隙性脑堵塞CT表现:
底节、丘脑、脑干、小脑的区卵
圆形低密度病灶,
边界清楚,直径为10~15mm.
肺癌脑转移瘤32例的CT表现特征
肺癌脑转移瘤32例的CT表现特征【摘要】目的分析肺癌脑转移瘤的CT表现特征。
方法对32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为肺癌脑转移瘤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32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中,鳞癌14例、腺癌15例,其它类型3例。
转移瘤大小为0.5~5 cm。
脑内共见转移瘤灶82个,位于大脑皮层或皮层下方70个,后颅凹9个,基底节区、室管膜下、桥脑各1个。
平扫呈低密度12例,等密度7例,高密度2例(瘤内出血),混杂密度11例。
增强扫描呈肿块结节状强化12例,环形强化7例,混合型强化13例。
82个转移瘤灶中73个瘤周不同程度水肿,9个瘤周无水肿,其中7个位于幕下。
多发病灶或并发多种形态并存的转移瘤病例22例,单发病灶10例。
结论头颅CT增强扫描可以增加转移瘤灶的检出,多发或多种形态并存的强化灶、瘤周水肿明显是其特征性表现。
【关键词】脑转移瘤;肺癌;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肺癌脑转移临床较为常见。
CT是诊断肺癌脑转移瘤的重要手段。
现收集临床资料齐全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脑转移瘤32例,对其CT征像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肺癌脑转移瘤的CT诊断水平。
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3年5月~2007年6月肺癌脑转移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58岁,均经手术或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癌,其中鳞癌14例,腺癌15例,其它类型3例。
32例中27例头颅CT检查前已确诊为肺癌,5例因无肺部症状,先查出颅内转移灶而后查出肺癌。
3例开颅手术和病理切片证实脑转移瘤,其余2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各种检查综合诊断为脑转移瘤。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头昏、头痛、呕吐、抽搐、肢体活动障碍等。
2.方法CT检查采用美国GE双排螺旋CT扫描机,层距8 mm,层厚5~10 mm,所有病例均先行轴位平扫,后高压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100 ml进行增强扫描。
结果32例患者中,脑内共见转移瘤灶82个。
转移瘤大小为0.5~5 cm。
位于大脑皮层或皮层下方70个,其中额顶叶48个、颞枕叶22个,其余位于后颅凹9个,基底节区1个,室管膜下1个,桥脑1个。
肺癌脑转移瘤32例的CT表现特征
【 要】 目的 分析 肺 癌 脑 转 移瘤 的 C 摘 T表 现 特 征 。方 法 对 3 2例 经 临床 和 病 理 证 实为 肺 癌 脑转 移 瘤 的 c 表现 作 回顾性 分 T 析。结果 3 2例肺 癌 脑 转 移 瘤 患 者 中 , 癌 1 鳞 4例 、 癌 l 腺 5例 , 它 类 型 3例 。 转 移 瘤 大 小 为 O 5 5c 其 . ~ m。脑 内共 见 转 移 瘤 灶 8 2
炎 支 原 体 感染 中的 临 床 意 义 [] 苏 州 大 学 学 报 ( 学 版 ) 20 , J. 医 ,o 7
2 ( ): 1 91 . 7 6 9O 2
总之 , MP感 染 在 临床 中发 病 率 日益 增 高 , 逐 渐 出现 低 且 龄化 趋 势 , 不 得 不 引起 我 们 医 务人 员 重 视 。本 文 旨在 通 过 这
感染 率 不 容 忽 视 。 同 时 , 儿 MP感 染 的 发 病 率 高 达 3 . 幼 5
8 , 析 其 原 因不 排 除 家 庭 成 员 之 间 的交 叉 感 染 , 婴 幼 儿 分 因 机体 免 疫 力 不 完 善 , 引 起 反 复 呼 吸 道 感 染 所 致 。另 外 , 易 从 收集 的病 例 来 看 , 仅 收 集 本科 室 1 因 2个 月 的 住 院 病 例 , 一 有
・
6 ・ 96
Yo j n e u n l 0 Vo. 6 No 6 a J 2
肾 、 肤黏 膜 等 组 织 脏 器 存 在 相 同抗 原 , 肺 炎 支 原 体 感 染 皮 而 后 可导 致 产 生 相 应 组 织 抗 体 而 引 起 组 织 损 害 ] 。本 组 资 料 显 示 MP感染 在本 地 区 一 年 四季 均 有 较 高 发 生 率 , MP感 染 高峰 季 节 在 秋 冬 季 , 别 为 3 . 、 7 9 , 国 内 报 道 相 分 1 8 3 . 与 似 , 各 季 节 之 间 MP感 染 率 比 较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P j但 >0 O ) .5 。而 相 对 而言 , 夏季 发 病 率 最 低 , 能 与 学 生 放 暑 假 可
头颅CT影像基本知识精美PPT课件
化脓性脑膜炎
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脑室变小,脑膜增厚并强化。
结核性脑膜炎
表现为基底池、鞍上池等密度增高,脑膜增厚并强化,可伴有结 核瘤。
病毒性脑炎
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出血。
04
头颅CT影像诊断思路与方法
定位诊断
确定病变部位
根据CT影像上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密度等特征,确定病变位于颅内还是颅外, 以及具体的部位如大脑、小脑、脑干等。
感谢观看
脑室系统
侧脑室
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 右大脑半球内。
第三脑室
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及下丘 脑之间的一个矢状裂隙。
第四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 间。
脑血管及颅内静脉窦
脑血管
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 系统。
颅内静脉窦
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 、横窦和乙状窦等。
03
常见头颅病变CT表现
颅脑损伤
结合其他检查
如MRI、DSA、PE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理检 查等结果,对病变进行更全面、准确的评估。
05
头颅CT影像阅片技巧与注意事项
阅片顺序与技巧
1 2
观察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由上至下,由前至后,逐层观察 。
定位技巧
利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如颅骨、脑室系统等。
3
对比观察
左右对比,前后对比,观察异常密度影及占位效 应。
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功能性CT成像在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治疗技术
穿刺活检技术
在CT引导下,精确定位 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 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 病理学诊断。
微创治疗技术
颅脑肿瘤的和诊断-PPT
•胚胎细胞肿瘤、
松•松果果体体区区组胚织胎细细胞瘤胞、肿瘤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C为放疗•松后果体肿区生瘤殖细消胞瘤. 失
六、转移瘤
好发部位:绝大多数位于皮髓交界处,也
可限于白质内,80%位于幕上,
20%位于
幕下,其中小脑占18%。
MRI表现: 典型得脑转移在TIWI上呈低信号,在
T2WI上呈高信号,瘤灶小而周围水肿广泛,占 位效应显著。有时出现靶征,可合并出血。T1 及T2加权均为低信号得为来自黑色素瘤转移
脑内 脑外
解剖学分类
脑实质内 脑室内
脑实质内肿瘤
星形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 淋巴瘤 转移瘤
脑室内肿瘤
室管膜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脑膜瘤
脑外肿瘤
脑膜瘤 垂体腺瘤 神经鞘瘤 颅咽管瘤 生殖细胞瘤 表皮样囊肿 脊索瘤
颅脑肿瘤诊断要点
、 肿瘤得部位、数目 、 肿瘤得密度/信号特点 、 肿瘤得边缘 、 肿瘤得血供 、 肿瘤得水肿情况 、 肿瘤得增强情况
形态:与组织类型及生物学行为有关,膨胀性、 浸润性生长
部位:定性诊断依据 大小:与发病速度对照,观察倍增时间 数目:转移瘤得定性诊断依据 边缘:生物学行为 结构:结节、环形、囊性、大囊小结节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12
一、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习惯上将其分 为星形细胞瘤、少突神经胶质瘤和室管膜瘤。
化,常为相对均匀强化。60%
可显
示肿瘤相邻脑膜强化,多
呈细、短而
规则得条状高信号
强化影,称为脑膜
尾征。
小脑天幕脑膜瘤
鞍旁脑膜瘤
前颅凹底脑膜瘤
脑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 黎喜 . 6 3 5例 单 发 性 脑 转 移 瘤 的 C T诊 断 与 鉴 别 诊 断 [] 东 医 学 院 学 ,5 ̄:6 .
[】 朱 均 . 转 移 瘤 5 7 脑 7例 的 c T诊 断 与鉴 别 诊 断 [ . 国 社 区 医师 ,0 99 J中 】 20,
或 压迫 脑 室 、 脑池 , 使得 受压 变小 , 甚至 移位闸 瘤体 周边 水肿 。 以及 只表 现 为 大 片水 肿 的转 移 瘤 . 占位效 应 更 明 显 . 起 常受
压 迫 的 脑 室 、 池 以 及 脑 沟 、 裂 , 是 引 发 头 痛 、 吐 、 物 脑 脑 也 呕 视
回顾 分 析 2 0 0 5年 1月 ~ 0 0年 5月 我 院 临床 和 C 21 T诊 断 的脑转 移瘤病 例 1 9例 。 中 , 性 7 1 其 男 6例 , 女性 4 3例 ; 龄 年 最大 7 O岁 , 小 3 最 0岁 , 均 5 平 0岁 ; 脑 转移 瘤 1 小 3例 , 大脑 半 球为 16例 , 中 , 0 其 单发 5 7例 , 发 4 多 9例 。 采用 常规 平 扫 , 其 中单发 5 2例行 平扫 后加增 强扫 描。 大多数患 者 的临床表 绝 现 与肿 瘤 的 占位效 应 有关 , 主要 有头 痛 、 吐 、 呕 视物 不 清等 。
20 ,16:6 . 0 81 () 3 8
化, 瘤体 周边 伴有 大片 水肿 区 , 常与 瘤体 大 小不 相 等 . 与 原 而
发 灶 的 性 质 可 能 有 关 联
32脑 转 移 瘤 体 CT 表 现 .
[] 高 德 培 . 鳞 癌 、 癌 脑 转 移 C 4 肺 腺 T影 像 对 比分 析 【. 射 学 实 践 ,0 31 J放 】 2 0 ,8 () 7 . 7: 5 4 []杨 贵 昌. 癌 单 发 脑 转 移 瘤 的 C 5 肺 T诊 断 『. 国 医 学 影像 学 , 0 ,27: J中 ] 2 41() 0
脑膜瘤CTMRI表现PPT课件
23.04.2021
编辑版ppt
13
鞍上的脑膜瘤
• 常起源于鞍膈、鞍结节、前床突及部分蝶 骨嵴。好发于成人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 增加,女性多见。脑膜瘤一般多为良性,生 长较为缓慢,但也可压迫并侵入附近的组织 结构(如视交叉/神经、海绵窦等)引起相应 的症状。
23.04.2021
编辑版ppt
14
鞍上脑膜瘤CT主要表现
23.04.2021
编辑版ppt
16
鞍上脑膜瘤MRI主要表现
• (1)T1加权像上与脑组织对比表现为多为等信 号,也可表现为低信号,极少出现高信号的肿块, 脑组织受压移位,可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 (2)T2加权像上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影,脑 水肿表现更加明显;
• (3)多数病例增强有明显均匀强化,程度不一; • (4)可见邻近脑膜的增强和增厚,即“脑膜尾
23.04.2021
编辑版ppt
31
异位脑膜瘤
•
脑膜瘤是中枢常见的肿瘤,异位脑膜瘤少见,主要可
见于头颈部,包括眉间、鼻窦、眶内、口咽、帽状健膜下、
腮腺等。肺原发性脑膜瘤的起源不明确,大多数无临床症
状,常在无意中发现,偶有咳嗽者。发病年龄30-72岁,肺
内病灶为界限清晰的孤立性结节,肿瘤与肺组织界限清楚,
23.04.2021
编辑版ppt
11
MRI表现
(三)部分病变被移位了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 似假包膜,构成了脑膜瘤特征性表现。
23.04.2021
编辑版ppt
12
MRI优点
• MRI优于CT之处是能够提供多方位图像, 冠状位适宜显示中颅窝或大脑半球凸面的 脑膜瘤。此外还能显示脑膜瘤与血管结构 的关系。
ctmri颅脑影像看片课件
2019/11/23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25
092113130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CT平扫:小脑蚓部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均匀, 边界清晰。呈等稍高密度影,第四脑室受压。
2019/11/23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 增强明显强化
• 肿瘤包膜呈低信号环影
2019/1•1/23脑膜强化,脑徐膜州医尾学征院 0(9专临d3u董ra晟l tail sigh)
33
092113130
脑膜瘤(50-year-old female)
T1WI
T2WI
CE T1WI
右侧额部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强化。
2019/11/23 – 增强多样化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 血管造影
– 血供丰富 – 肿瘤均匀一致和持续强化 – 即为“肿瘤染色”
2019/11/23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31
092113130
脑膜瘤CT表现
• 平扫
– 多表现为均匀略高密度或低密度
– 结节或肿块影
– 肿瘤钙化发生率约为15%
• 增强
– 肿瘤常明显均匀强化
– 轮廓光滑整齐
– 瘤周低密度区 ,边界清楚
37
092113130
垂体瘤MRI表现
• MRI矢状位和冠状位成像 • 可显示垂体瘤形态、大小 • 可显示鞍内外生长情况 • 可显示残存正常垂体 • 肿瘤坏死囊变,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 • 囊液成份不一时表现液—液平 • 视交叉受压变形、海绵窦闭塞 • 颈内动脉包绕、蝶窦内生长情况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 占位效应显著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可呈不规则环状或花环
状强化,在环壁上可见
瘤节,若沿胼胝体向对
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
右额叶星形细胞瘤(Ⅲ-Ⅳ级)
精选ppt
22
MR表现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信号不均匀,多见 囊变、坏死、出血,呈 混杂信号
病灶边缘不规则,边界 不清,可跨胼胝体向对 侧扩散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理 局部肿瘤的扩延
.4 癌 Carcinoma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4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经 脑(脊)膜肿瘤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局部肿瘤的扩延 理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1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脑(脊)膜肿瘤
.1 拉克氏囊肿 Rathke cleft cyst .2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3 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4 第三脑室胶样囊肿Collid cyst of
经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the third ventricle .5 肠生性囊肿 Enterogenous cyst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6 神经胶质囊肿 Neuroglial cyst .7 粒细胞瘤 (迷离瘤, 垂体后叶细胞 瘤) Granular cell tumor (Choristoma,
.2 浆细胞型 Protoplasmi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内转移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影像PPT
颅脑转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sis)是成人常见的颅内肿瘤,儿童罕见。
近年来,随着CT、MRI的应用,其检出率有明显.增加。
颅内转移瘤的来源有两类:一是颅内原发瘤转移而来;二是颅外原发瘤经血行播散而至。
按转移部位划分,颅脑转移瘤分为三类:脑内转移、脑膜转移、颅骨转移。
脑内转移瘤是颅外原发瘤最常见的颅脑转移;转移瘤多发生在幕上,约占80%。
多发者占60%〜85%。
灰白质交界处为其好发部位。
(1)临床表现
脑内转移瘤临床表现不一,可无症状,也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转移瘤有时可先于原发病灶被发现,尤其在肺癌脑转移时多见。
绝大多数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占位效应有关,主要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预后多不良,全脑放射治疗后平均存活时间为3〜6个月,孤立性病灶可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以取得更好疗效。
(2)病理表现
大体上,典型的脑实质转移瘤呈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圆形、类圆形结节样病灶,小者多为实质性病灶,大者可有中央坏死、囊变、出血,个别转移瘤可见钙化。
灶周常伴有与瘤体本身大小不相称的显著性水肿,水肿的程度与原发灶的性质有关;组织学所见因原发灶不同而异。
(3)影像学检查方法
CT、MRI是当前颅脑转移瘤检查的主要方法,CT增强扫描优于平扫,而双倍剂量延迟扫描在转移瘤的检出率方面较常规增强扫描敏感。
MRI是当前检查转移瘤的最理想方法,多采用标准剂量增强扫描,也有作者用大剂量对比剂以发现更小的早期转移灶。
(4)CT表现
CT平扫,转移瘤可呈等密度、低密度和高密度,其密度改变决定于肿瘤细胞成分、肿瘤血供以及瘤组织有无坏死、囊变和出血、钙化。
肺、乳腺、肾及结肠癌的转移多为低密度;淋巴瘤及黑色素瘤转移则常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
转移瘤出血常见于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和绒毛膜上皮癌,肿瘤出血后近期检查一般呈高密度。
转移瘤钙化常见于骨、软骨肉瘤转移,其他原发瘤少见。
灶周明显水肿是转移瘤的一个显著特征,呈低密度区。
由于水肿为血管性,常累及白质,而较少累及灰质,影像上呈指状分布。
CT增强扫描有助于转移灶的检出,因绝大多数转移瘤血供丰富,且肿瘤血管无血-脑屏障,强化多明显。
强化的程度决定于肿瘤的细胞类型和血供丰富程度,实质性肿瘤呈均匀强化(图1,图2),而坏死囊变者则呈环形强化(图3),有时可见液平。
坏死明显者呈薄壁强化,坏死轻者强化的囊壁厚薄不均,可有结节状突起。
图1肺癌脑转移
增强CT扫描,左颞叶圆形转移结节,明显强化(箭号),瘤周及右额叶大片水肿(右额瘤结节未在此层面)
图2肺癌脑转移
MRI增强图像,脑内广泛多发转移,大小不一,强化明显图3乳癌脑转移
a
a. CT平扫图像,两额叶类圆形低密度灶,大片水肿;
b.增强CT 扫描,病灶环形强化
(5)诊断与鉴别诊断
典型的转移瘤结合病史诊断容易,表现为灰白质交界处多发性瘤灶,呈圆形或卵圆形,明显的灶周水肿,实性或环形强化。
但当病史不典型时,常需和其他病变鉴别。
多发性脑转移瘤需与下述疾病进行鉴别:①脑脓肿:多呈薄壁环形强化,常有感染病史,抗生素治疗有效。
②多发性硬化:病灶好发于侧脑室周围,两侧对称,可自行消失。
③多发脑梗死: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轻或无,强化不明显。
④多发脑膜瘤:多居脑外,具有脑外肿瘤的共性,且强化均匀,少见坏死、囊变。
⑤原发淋巴瘤:多呈等、高密度,病灶分布于基底节、额颞叶、胼胝体及脑室周围白质,强化多较均匀。
孤立性转移瘤主要与胶质瘤、脑膜瘤等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易误诊。
窗体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