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滇云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滇云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
在繁盛的明代滇云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代滇云文学,更是人才辈出,著述甚丰,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所产生的文学作品数量之多自不必说,袁氏兄弟于清乾隆年间撰《滇南诗略》,清代部分从十五卷到四十七卷,在四十七卷中据三十二卷,占诗作的一半以上。

在《滇南诗选》八卷中,清代诗占六卷,居三分之二强。

此外,清道光年间黄琮编次的《滇诗嗣音集》二十一卷,收录了《滇南诗略》和《滇南诗选》所遗漏的诗作以及嘉庆以后的诗,如刘大绅的《五华五子诗钞》、《五华诗存》,徐敏的《太华山诗纪》,赵联元的《丽郡诗征》以及许多别集散篇。

光绪年间又有石屏许印芳的《滇诗重光集》十八卷,收录道光以后至光绪年间云南诗人之作。

而已刊、未刊的个人诗文集,仅《新纂云南通志》就著录有千种左右。

就个人诗文看,创作甚丰者亦不在少数。

其中最著者如清末民初的赵藩,论者称他的存诗“不下数万千首,视放翁犹过之”。

目前能见到的尚有四五千首之多。

“诗名满昆华、苍洱之间”的李元阳,也曾著《苍华诗文集》及“诗余”、“诗话”、“外集”、“偶编”等,数量多少已不可知,仅今传他的《即园诗钞》仍有十四卷。

而有诗文作品传世的文人,其数量之多,更是难以胜数。

秦光玉编的《滇文丛录》,收录779人的作品二千二百余篇,袁嘉谷在继赵藩的《滇诗丛录》基础上收补成的《历代滇诗选》,收录二千余人的诗作,清代诗人的作品当不会在少数。

至清前期,有影响的诗人,不下数百家,如赵士麟、徐崇岳、李崇阶、张端亮、朱昂、许弘勋、阚祯兆、张紫文、何其伟、段昕、赵元祚、窦琏、赵士英、王思训、孙鹏、张汉、刘文炳、卢夔、赵淳、傅之城、黄桂、那文凤、张旭、李因培、唐文灼、孙髯、李观、钱沣、李鸿龄、杨履宽、陆艺、师范、王崧、袁文典、袁文揆、倪蜕、刘大绅、李元阳、严煷、戴迥孙、罗觐恩、马之龙、池生春、周于礼、阮元、傅应台以及李含章、苏竹窗、周馥等女诗人。

《滇南诗略》说:
“国初能诗者,不下数十家,而以赵玉峰、徐石公、朱子眉、张退庵为最。

”而据《昆明市志长编》的记载统计,昆明地区至道光年间就有诗人158人。

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好诗,到唐都已写完。

然而地处西南边疆的滇云之域,到清代好诗仍然层出不穷。

其中王思训、钱沣、李元阳、袁文揆等人的作品尤值得一提。

王思训,号永斋,昆明人。

康熙间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又在江西督学,于诗词文辞都擅长,著有《见山楼集》、《滇乘》等。

王思训的诗多以咏史为主题,其怀古咏史佳作《斡尔朵怀古》,历来为人称颂。

古城一片夕阳红,禾黍油油旧别宫。

箫鼓冷沉孤岛月,佩怀香剩野堂风。

诗传铁立悲宗女,冢傍金陵吊上公。

目断当年歌舞地,闲花野鸟乱春丛。

斡尔朵,为蒙古语,“宫殿”的意思。

离昆明五里多远,元代建有梁王宫于此。

赛典赤·瞻思丁为官云南,有政绩,死后建衣冠冢于此,至今犹存。

此诗凭吊斡尔朵遗迹,追忆先贤,而发感叹。

诗中融史事与人物,史迹与景物为一炉,饱含作者的感慨,发而为诗,全诗于悲凉中见壮烈,表现出了作者对社会政治深沉的忧患意识。

王思训的另一首咏古诗《滇南述古诗》12首,歌咏了楚人入滇、汉武开滇、白狼、夜郎传说、金马碧鸡神话、六诏统一洱海、孔雀胆史剧、元跨革囊等滇云史事,在历代咏滇史诗中,最为系统、翔实和丰富,向来为人们所重视,被誉为“云南诗史”。

王思训的诗除咏史之外,还有许多清新秀逸的写景佳作。

“石磴盘旋破绿苔,小亭香泛共徘徊。

烟寒万树秋间老,云满千峰雨欲来”(《九日登螺峰月石亭》),写登圆通山所见万家烟树,“对山凭海驾芙蓉,排闼西来野色浓。

云锦秋屏盘凤鹄,桃花春浪奋鱼龙”(《登三台山凤翥宫晚眺》),把登呈贡三台山遥望滇池之景,写得清新、明快。

奇景丽句,历历可数,读之令人胸襟一展。

王思训不仅诗为一绝,其文也较佳。

《滇南诗略》曰:“其古诗文词尤为擅长,骈体亦臻徐庾。

”《滇骈体文钞》载其《征刻滇诗启》:
“兰津南渡,篇什初兴。

司马西征,人文踵至。

一章颂体,祀隆缥碧之鸡。

十卷赋心,客过孙原之水。

盘蛇页木,桓溪则僰道载歌。

笮马牦牛,常璩亦华阳作志。

白狼远徼,悉奏风谣……”用一篇辞彩富丽的骈文,道尽滇云千余年的发展历史,若不是把滇云史实玩于掌股之中,怎会有如此宏篇巨制的滇云诗史、文史?“五华五子”之冠非他莫属!
钱沣,字东注,号南园,昆明人。

早年入五华书院,拜师求学,深受书院师长的器重。

中清乾隆辛卯进士,曾任国史馆修纂官、通政司副使、湖南学政、湖广道御史以至朝中军机处行走等官职。

钱沣“性劲直,遇事无所逊忌”,为人刚直不阿,秉公弹奸——陕甘总督毕沅、山东巡抚国泰以及乾隆皇帝的嬖臣贪官和琨,因此名扬天下。

在清代的云南人中,以钱沣的政声最著,而在清代的云南中,钱沣的诗、书、画以及楹联,都首屈一指。

有人说钱南园“所著诗文苍郁劲厚,独往独来”,也有人说他“为诗古文辞。

戛戛独造,卓然成家”,惜其诗文作品多已佚散,所存《南园遗集》仅存文一卷,诗二卷,从中仍可读到许多令人击节的佳品。

如其《宿太华寺》诗:
半壁苍烟拥薜萝,江禽啼处晚船过。

树交危磴盘青霭,天纵飞楼纳白波。

夜不分明花气冷,春间狼藉雨声多。

愁中不暇耽幽兴,佳水佳山奈尔何!
苍烟、晚船、青霭、白波,是他暮春时节夜宿太华寺所见到的景致,把一个画家对色彩的感悟融于诗中,是一首充满色彩的诗。

他的《滇南胜景坊》云:“春上稠叠眼迷茫,未到家时已到乡。

解带石虬亭畔坐,别来阶树几枝长。

”游宦还乡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这些诗无论绘景抒怀,皆跌宕而淳厚,自然而深沉,非大手笔不能道出。

李元阳,字占亭,号即园。

其先于明初迁居大理,后迁昆明。

自幼好学,能文工诗。

为清嘉庆间贡生,遂意进取功名。

当时安宁学者、诗人刘大绅主讲五华书院,李元阳同昆明戴炯孙、戴潢、呈贡戴淳、楚雄池生春同出其门,有“五华五子”之称。

李元阳“诗名满昆华、
苍洱间”,著有《苍华诗文集》、《即园诗钞》。

在“五华五子”得名最早,负才最奇,其诗古质苍凉,语多愤激,至感伤时事则凄楚悱恻,雅近香山、致尧。

其《温泉道中》一首:“青山行不尽,一片鹧鸪声。

石与人争路,农听鸟唤耕。

闲云卧高树,落日隐孤城。

夹道鹃花发,香随马足生。

”描绘一幅安宁闲适的郊游图画,清新淡雅。

李元阳喜作古乐府歌行,其流走跌宕,亦每令人称绝。

有《星回节怀古》长诗,记述了与“火把节”有关的传说故事,并描绘了火把节的盛况。

在这首迄今所读到的惟一叙述火把节故事的长诗中,故事曲折,人物生动,情节跌荡,引人入胜。

着意刻画了慈善夫人贤善聪明,坚贞不忒,刚烈坚毅的形象。

另外,在点苍中和峰,有古松一株,大几十围,人谓其神,于是他著《古松歌》一诗:“点苍天辟十九峰,一峰一溪住一龙。

惟有一龙不肯潜水底,飞来山前化做百尺之老松……”在这首浪漫主义色彩浓郁的咏物诗中,诗人思绪飞扬,从苍山古松,想到太古及中原,又联系云南历代之兴亡更替,皆在松下辗转流变。

有学者认为,这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古诗,在云南古代诗中并不多见,在全国诗歌史中也是少有的[1]。

刘大绅《李即园墓表》有评价说:“其为诗上洞千古,下烛百代,远察物理,近识情伪,大该典谟,细掇歌谣,籍啸吟,抒经济,随见闻,寓箴规,啼笑皆非无因,赠答悉归有用……咸以为滇自明永昌张禺山,国朝安宁段皆山两先生后,仅见此诗人。

”所言极是。

此外,清代诗人中,保山袁文揆不仅与其兄袁文典合辑《滇南诗略》和《滇南文略》,他自己还著有《时畲堂诗》十一卷,留下了《下关天生桥》、《间发姚州有作》、《澜沧晓色》、《黑龙潭曲》、《邓川永春汤池歌》等大量诗作,在此不一一评述。

清代滇云少数民族文人汉文诗文的创作,更显蔚为大观。

从少数民族文人分布面来看,已不仅限于大理、丽江、滇南地区,景东、顺宁、普洱、开化、广南诸地,也有诗人出现。

从少数民族族别上看,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哈尼诸族均有诗文作家产生。

而姚安府少数民族土司高奣映在清代少数民族文人中,成就较高。

高奣映,字雪君,为姚安府土知府高氏家族的12代传人。

关于其族别,历来众说
纷纭,元代认为他是白族,有的认为是汉族,也有的认为是彝族,本文取彝族说。

姚安高氏,在南诏大理时期就已是除蒙段以外的大家族。

大理国后期姚安成为高氏的世袭领地后,高氏世居此地,元代高寿、高宝等曾任云南行省左丞。

洪武初归附明廷,世代袭职,高氏领有姚安府前后延续七百多年,有着十分深厚的经济、政治实力和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传统。

从万历间其高祖高金宸因征缅有功,晋秩四品服,开始读书上进,接受汉文化,奠定了家学之基,当时的姚安知府李贽说他“循循压饬,有儒生风”。

到其祖高守藩时,已是“耽于诗酒,著有《龙溪小窗集》”了。

其母为丽江木氏土司木增之女,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在木氏、高氏两大家族文化的影响下,高奣映4岁就开始启蒙读书,从小便有神童之称。

高氏家族,藏书甚富,甘孟贤在《高雪君先生家传》中说:“藏古今书籍于拂雪岩,编为十十号,每号千数百卷。

三姚缙绅,蓄书之家,莫与为比。

”殷实的家学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他的父亲高耀曾任南明朝廷的太仆寺正卿,南明政权灭亡后,其父出家鸡足山,12岁的他,便同其母一道接掌了姚州高氏土府的大印。

尽管承袭了土职,但嗜书之癖仍不改。

由云龙主编的《姚安府志·学术》说:“唯高奣映袭世职之后,藏书甚富,幼即嗜书成癖,寒暑无倦。

且天赋雄才卓识,过目成诵。

”高奣映的这种聪慧,不仅在他的士官职任中表现出非凡的业绩,而且,在文学创作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范在《滇系》中说:“土司之向学者,首推丽江木氏,公、青、增俱有诗集流播中外。

”“姚安高氏有字雪君名駪映者,雄才卓识,博综典籍,所著录十余种,直出三木之上。

”对高奣映的文化成就给予很高评价。

高奣映一生创作丰富,号称“八十一种”之多,其中,文学创作及理论批评方面占四十余种,其著述主要有诗集《结嶙山草》二卷、《非非草》一卷、《索居集》一卷,《梅村集》二卷、《菩提树词集》一卷,此外还有《蜀江吟》、《春雪吟》、《五华吟》等15种;游记《雪山游事》、《蜀风采》、《醉翁楼记》等3种;诗文论《诗苑》、《艺翰》等4种,以及《声鹤亭稿》、《如意珠》、《备斋闲话》等散文和随笔选集。

遗憾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未能保留下来,只有《妙香国草》一部以及一些诗词近三
十首保存下来。

《妙香国草》是高奣映在游历大理各地风景名胜的吟咏之作,这里的一景一物、一寺一塔、一碑一冢、一水一泉、一桥一祠、一山一石、一花一树、一草一木总让他涌起怀古的幽思。

在这部以抒情见长的诗集中,再现了大理等地的秀丽风光和悠久历史。

诗人以“史”的眼光去观览山水,以“诗”来言“志”。

他在每篇诗作前都有题记,这些题记已不失为一篇篇优美的游记散文。

洪武平云南初,有感通寺僧法天朝觐太祖,留下御赐诗章为镇寺之宝。

400年后,高奣映游感通寺,见到御墨,写下《感通寺恭读明太祖御墨》诗。

诗前有题释曰:
是岁丙寅夏,予门人榆广文、施赢仙、李宝箴同予游荡山之麓。

方入感通,思寻故碑读之,僧曰:“四百年矣,明太祖御墨,今固独完,倘非神灵呵护,乌以及是?他人则不敢,惟檀越可一展阅。

”轴未出,而难慎之色,已动貌矜容矣。

予正冠肃容,瞿瞿而立;僧捧轴若危,秉虔以登案,莫敢仰视。

余既面拜稽颡而后敢读,不谓读之,莫可以竟,不知涕泗之何以浇颐,而伤焉之何由兴感也。

昔人谓感通有御制诗十八章,今乃知皆近翰和赠之词,御制则惟此二章耳。

日月辉映,云霞灿烂,真与群工赕藻迥异……
在这篇题释里,高奣映生动地记述了自己拜谒石碑,“恭读”明太祖御墨的过程,追溯了当年法天朝觐得宝墨的经过,澄清了这段史事的传讹,颂扬了太祖的英明,表达了他对这位帝王的崇敬,发出追古思今的慨叹。

在此诗中,这种感情被更为凝练地表达出来:“荡山赤日照人愁,圣藻初开思不休。

拜罢香烟凝似昔,读来玉轴感同秋。

当年白马嘶何处,此日丹茶放小丘。

为忆临轩重蔚时,殊方今已负皇猷。

”诗似乎成了上篇题释的点睛之笔,以此来看,他诗集中的题释,记游述事,说史正谬,其诗歌又感物寄情,追古怀今,文与诗相辅相成,浑为一体,自然成趣,越发显示出其诗文的魅力。

《妙香国草》所收录的68首诗作,有律诗、绝句,也有古体诗及词令,几乎囊括了所有古代诗歌体裁,其中最长的达45行,最短的仅两行。

其《牡丹词》8首,吟咏鸡足山、昙华山等山川景物的杂咏诗22首。

这些诗词大多数是触景生情,体物明志之作,自然山水与作者心灵的同构和呼应是
这些诗作的一大特征,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自然成趣,底蕴深厚,意味隽永,表现出他文学创作的风格。

在大理西北兰峰之北,有无为寺,寺中有碑为明汝南王朱有勋所作,声如玉磬,杨升庵说:“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清越可听。

”高奣映游无为寺,作《汝南王碑》诗:“当年击玉咏春山,此日苔痕半剥斑。

碧叶满溪花未见,暗香入寺草难删。

欲超尘表怀王志,忽对陇边忆旧颜。

底事那堪秋月上,扪碑难读冷禅关。

”诗人借汝南王碑之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以抒发对明王朝遗民内心的隐痛,“扪碑难读冷禅关”痛之切,意之深。

总之,高奣映作为一代少数民族学者,不仅在诗文上成就卓著,在史学、哲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而且能以人品立身,正如清学者甘孟贤在《高雪君先生家传》中所言:“先生博古通今,学兼二氏。

衡一儒道之中正,诚多纰缪之处,然敦伦饬纪,济人利物,庸德庸言,自足楷模。

”[2]
总观清代滇云文学,同明代相比,已从明代的繁盛中日益显现出成熟,在深沉中蕴寓着哲理。

这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文学理论得到繁荣,另一方面开始对前人的成果加以整理,出现了一些集大成之作。

注解:
[1]赵浩如:《古诗中的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陈九彬等撰:《高奣映评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