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博明《凤城琐录》浅析

合集下载

锡伯族历史文献述略

锡伯族历史文献述略

人物有参考价值。如《锡伯族历史名人——特纳》等是民国三十六年
(1947)新疆特克斯县苏福林锡伯文手抄本;又如《萨拉春》、《记朱萨 满》等,这些对于研究锡伯族历史人物有参考价值。 三、汉语锡伯族历史文献 汉语的锡伯族历史文献主要来源于有四个:官修政书、地方史 志、文人笔记和民间游记以及家族谱牒等资料。 1.官修政书。官修政书主要是指清代和稍后成书的《八旗通 志》、《钦定盛京通志》、《皇朝通志》、《清朝通典》、《大清一统志》、《钦 定大清会典事例》、《朔方备乘》、《元秘史注》、《圣武记》、《清史稿》、 《皇朝掌故汇编》、《皇朝琐屑录》等,总字数达五万左右。这些资料除 论及锡伯族源、族名、活动地域、迁移情况外,主要记录了清代锡伯 族在东北的驻守台站、防守卡伦、从征保边、垦荒造田和被频繁调遣 的历史事实以及与周围民族的关系等。 2.地方史志。这部分资料分为东北和新疆两个部分。东北部分 主要来源于清代或民国初成书的《黑龙江外记》、《柳边纪略》、《吉林 通志》、《吉林外记》、《岫岩县志》、《凤城县志》、《开原县志》、《呼兰府 志》、《黑龙江志稿》、《黑龙江乡土录》、《东三省舆图说》、《东北地方 沿革及其民族》、《辽海丛书》等,总字数达三万。新疆部分主要来源 于清代和民国年问成书的《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新疆舆图风土 考》、《西陲总统事略》、《西陲要略》、《新疆识略》、《新疆图忐》、《伊犁 府志》、《锡伯营总管档房事宜》等,字数有九万余。这些资料分别论 及了锡伯族的族源、族名、活动地域、迁徙情况、屯垦戍边、平叛战 乱、民族关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新疆锡伯族西迁后 的活动记录更为详尽。 3.文人笔记和民问游记。一些文人笔记和民间游记等也极具参 考价值,如杨宾的《柳边纪略》,博明的《西斋偶得》、《新疆游记》等。 4.家族谱牒。谱牒是重要的文物资料。民间的家族谱牒中关于 锡伯族的记载也很多,目前在沈阳、大连、新疆等地都搜集到了许多 有价值的谱牒,除瓜尔佳氏(关氏)之外,还有其他姓氏的家谱,这些 谱牒资料为探讨锡伯族族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如在沈阳发现的 《完颜家族谱》、《锡伯族安佳氏宗谱》等对于研究盛京锡伯族有极为

博明及其《凤城琐录》考述_凤凰城

博明及其《凤城琐录》考述_凤凰城
《凤城琐录》中附有朝鲜
1、凤城其地
《凤城琐录》中记载,“凤城边栅在盛京城巽隅,南一度六十分东一度”论文服务。盛京,即现今辽宁省沈阳市。凤城(书中记载为“ ”),现今辽宁省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地近黄海北岸。
关于凤城的地理位置书中有如下记载:“边门在 东南三十里,凤凰山之麓,植木栅为缭垣,屋三椽,中为门施管钥焉,边门章京司之,是为通朝鲜之孔道。”由此不难得知凤城在清代是与通往朝鲜、与朝鲜交往的重要门户。边门,明朝在自今辽宁开原至 附近修有边墙,通称为边,其出入之门即为边门。朝鲜使团由此进入中国。 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有为后世考证古代朝鲜半岛的历史地理状况、明清时代中国与朝鲜关系以及其他朝鲜相关问题提供重要线索和证据的关键性作用。
博明,清朝满洲镶蓝旗人,姓博尔古特,原名贵明,字希哲、晰之,号西斋,又号皙斋。生于18世纪30年代前后,卒于1789年。
博明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博才多艺。他博通经史,雅善琴棋书画,文学造诣尤深。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进士,曾在散馆授编修,参加修订《续文献通考》,累官洗马,外任云南迤西道,后降兵部员外郎。一生宦迹南至云南边陲,北抵鸭绿江畔,风餐露宿,无所不尝,仕途颇为坎坷。
0
博明的《凤城琐录》中关于 地区的贸易状况有这样一段记载:“马市设于中江,岁春秋仲月望后,朝鲜员役以牛或济陈于江干,驻防兵丁台驿夫以布七千五百十四段易牛二百,盐二百九十九包,海菜万五千八百 ,海参二千二百 ,大小纸十万八千张,棉麻布四百九十九段,铁犁二百具”。由此可以看出此地区的贸易即上文所提到的“栅门后市”的互市交易品主要为棉麻布匹﹑耕牛、盐﹑海参、纸张等。尽管栅门后市的交易形式为中朝两国政府所认可,具有合法性,但是对交易物品的限制却非常严格,如米谷、铜钱和铁器等则为禁止贸易的物品,违者将受到政府的严惩。

清宫琐记——精选推荐

清宫琐记——精选推荐

清宫琐记容龄《清宫琐记》......我和⼩太监正在后院闲谈,他们给我拿来茶和饽饽在说话的时候,忽然看见光绪⾛过来,后⾯跟着⼏个太监,他和我说了⼏句话,问了我的年岁,他掏出⼀个嵌珠⼦的精致的怀表,时针正指着⼀点三刻,问我话:“你会说英国话,英国⼀点三刻怎么说?”我⾮常淘⽓地⽤中国话说:“英国话不说⼀点三刻,说两点差⼀刻。

”光绪笑了⼀下说:“这样的英国话到是好说。

我看你是很顽⽪的。

”我说:“是的,奴才在家⾥向来淘⽓。

”光绪便笑着对太监们说:“好,以后我们都管她叫⼩淘⽓吧!”于是我便给光绪请安说:“谢恩,万岁爷赏奴才的这个名字,奴才很⾼兴。

”这是容龄第⼀次单独见光绪。

谈话的内容就是这样,和《德龄公主》⾥写的不⼀样,⼤家注意区分⼀下。

《德龄公主》确实有很多失真的地⽅。

下⾯还有呢!问“康”光绪有⼀个姓孙的太监,常在他旁边服侍,我们⼤家⼀向叫他孙⼦。

有⼀天孙⼦到我房⾥来,趁着没有别⼈,他掏出⼀只表来给我看,表的玻璃蒙⼦⽤朱笔写了⼀个字,他告诉我说:“万岁爷叫我问你这个⼈在哪⾥,问你知道不知道。

”我拿着这个表看了半天,不认识这个字,我便说:“很对不住,我不认识这是个什么字。

”他笑着轻轻对我说:“五姑娘,你怎么⽋明⽩!这个字是⼀个“康”字。

”我想了半天,才明⽩指的是康有为,把我吓了⼀⼤跳。

我便告诉他:“我实在不知道他在哪⾥。

”我⼜说:“我年轻,不知道他的情况,我可以问问我母亲看。

”孙⼦便说:“五姑娘,算了吧,你别去问裕太太啦,万岁爷说,这件事千万不可让任何⼈知道。

”他便⾛了。

过了两天,他⼜来找我,⼿⾥拿了⼏本书,是“论语”和“孟⼦”。

他说:“五姑娘,万岁爷说啦让我给您拿来⼏本书,没事的时候念念书,你就不会不识字啦万岁爷说您没事的时候向那个识字的按单学学吧。

”我站起来接过这部书放在桌⼦上,叩了三个头,他⾛的时候我对他说:“你回去对万岁爷说,容龄谢赏。

”《德龄公主》⾥的问“康”写的是光绪直接把“康”字写在了容龄⼿上。

清代文言小说稀见骈文序跋:六合内外琐言序

清代文言小说稀见骈文序跋:六合内外琐言序

清代文言小说稀见骈文序跋:六合内外琐言序小说简介:《六合内外琐言》,一名《琐咭杂记》,二十卷,屠绅撰。

此书杂记鬼怪之事,以离奇荒诞寄托讽喻,故寓意浅薄。

《六合内外琐言》序(清*姬金麟):夫悬六鼻之镜,则事可周窥;敲两耳之铛,则梦由冥召。

是故,尔室可以收远照,敝席可以交丽神;而况情致生文,意来造境,问天有对,漱地成形。

即此尘尘念念之因,无非怪怪奇奇之事,岂待列神奸而铸鼎,烛幽异而燃犀,而后谓之穷形尽相也哉?则有黍馀裔孙,亦律亦礼,不吏不仙。

所以蜻蛉之县,螳螂之川,金马之遗祠,竹王之故迹,黄矛千门,深箐万重,神灵苍茫,光景倏忽;复有沙杨别种,叚木荒墟,其俗豾獉,其地牢落,犯岑岚而拾路,指畲火而投村。

苗妇跳歌,忽来明月;山鬼宜睇,翩若美人。

此境此情,可喜可愕,尽横蟠与胸臆,将腾快于齿牙。

又况清角孤鸣,劳商屡唱,酸咸得味,冷暖知情;快棋局之荣枯,触酒肠之茫角。

每当鬼车啸雨,木客吟风,万叶堆门,一灯闪壁,执尸头之笔,描变相之图。

菩萨毫明,金刚杵落,含沙蜮泣,拜斗狐惊。

俞儿小骑而行,庆忌大冠而舞。

仰看夏屋,唱绝秋坟,作《鬼董》而何妨,比《齐谐》而亦得。

知我罪我,又何懜焉!或谓赋家设难,有取《子虚》;文字垂规,要论公是。

今且觅宝于蓝舟之内,求马于唐肆之中;何益虞箴,得无燕说。

不知大风吹沫,即现楼台;黄土抟人,自成世界。

入古莽之国,梦乃为真;证兜率之天,空即是色。

何况推烟唾月,斩电割风;抉皮里之阳秋,吐胸中之云梦。

不过借东风而骂鬼,何必求西子以骇糜乎!或又谓雕刻物情,见忌于造化;周内世态,亦干乎天和。

呈箭锋之机,话泥犁之趣,竟同老吏之断狱,或非长者之居心。

不知茧茧寒号,虫虫热戏,几日楼罗之垂,一场傀儡之棚。

使非吹牖民之篪,振徇路之铎;严加震儢,密与摧绳。

正恐擡埴索涂,觉之不早;胠沙思水,救之已迟。

而此一书也,舌覆三千,珠穿八百;怀黄握白,生丹起青。

直使睫上焦螟,角中蛮触,莫不蜵蜎字里,蠖略行间。

斯可以怵凡夫之心,而褫宵人之魄也已。

沈起凤研究——精选推荐

沈起凤研究——精选推荐
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即辟出专章来论述清代的文言小说,并将《谐铎》
归为“仿聊斋”的一种。此后的小说史论著便多以《谐铎》为清代文言小说中“仿
聊斋”的重要作品来进行介绍,如侯忠义、刘世林所合撰的《中国文言小说史稿》
(下册)、吴志达的《中国文言小说史》等等。益民师所著的《清代小说》一书
①《花朝生笔记》
work 's print and his disciple have very big something to do.But both have place of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Pin Yu Si Zhong Qu borrows the talented woman's
会见到沈起凤的名字,可见沈起凤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对于这样一位作
家,进行全面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小说戏曲研究者在论及沈起凤的作品时一般都会留意沈氏的生平,但并未过
多关注其家世、交游和著述等方面的情况,这样做是不完整的,容易出现纰漏。
比如,对于沈起凤的生平,陆萼庭、王永健、欧阳健等先生都曾作过文献的搜集
第二节
著述考„„„„„„„„„„„„„„„„„„„„„„„„„23

第三章
小说创作„„„„„„„„„„„„„„„„„„„„„„„29
第一节
门人弟子与《谐铎》及《续谐铎》的成书„„„„„„„„„„29
第二节
小说创作观念——以《死嫁》为个案„„„„„„„„„„„„34
第三节
“才女不幸”与“才士不遇” ——《谐铎》主题阐释„„„„38
下篇包含后三章,主要分析沈起凤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谐铎》和《薲渔
四种曲》体现了沈起凤不同时期的创作倾向:后者是沈氏青年时代追求文人情趣

略谈博明的《凤城琐录》

略谈博明的《凤城琐录》

作者: 白凤岐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31-34页
主题词: 博学多识;书画艺术;蒙古族;国书;翁方纲;史学;源流;蒙文;凤凰;金石学家
摘要: <正>博明,清代蒙古族的学者兼诗人。

原名贵名,字希哲、晰斋、西斋。

姓博尔济吉特氏。

博明,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翁方纲说,他“少承家世旧闻,加以博学多识,精思强记,其于经史诗文、书画艺术、马步射、翻译、国书源流,以及蒙古、唐古忒诸字母,无不贯串娴习。

”这说明,博明不只精通经史诗文、书画艺术,而且通晓国书(满文)、蒙文、经文乃至唐古忒文(藏文),达到了“贯串娴习”的程度。

博明具有常人未备的造诣,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著述。

史学方面,他除了参与《续文献通考》编篡工作外,在为官之余,著有《西斋偶得》、《蒙古世系谱》、《凤城琐录》、《祀典要录》等。

诗歌方面,如《西斋诗草》、西。

《墨池琐录》明杨慎

《墨池琐录》明杨慎

明杨慎:《墨池琐录》原序--------------------------------------------------------------------------------壬申之春读书小憩偶于他处案头见杨升庵墨池琐录一册其于六书之旨以及千载之名留金石者无不辨晰源流如离娄督绳、公输削墨而无可指议。

余纵观之不忍释手询之则藏板磨灭久矣。

因急假以付剞劂氏以广流传俾后之好古者犹识先生艺事之粹美云。

时嘉庆壬申春二月中旬。

金陵小云谷朱照廉识刻墨池琐录引慨古书学不传后世乐简便自肆篆隶行草惟宗晋宋云书虫篆讵识所由玩细忘远士生于其间岂特艺然哉。

升庵先生今之子云博雅探奇洞视今古心画心声天人相契兼总字源时出奥语议论精确引喻明当盖深究六书之旨而有志三代之上也。

今年秋予谪判是邦过从请益。

谓予曰兹编群秽千载之正始存焉。

予唯先生蚤岁灵慧忧患以来敷文析理雄篇雅什布满滇云此则游艺之一也。

爰刻置郡斋传之海宇期与好古之士共览焉。

嘉靖庚子冬十月三日玉林山人成都许勉仁书卷一-------------------------------------------------------------------------------- 锺太傅云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

卫夫人云意在笔前者胜意在笔后者败。

王羲之《笔势图》云书虚纸用强笔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参差不入用。

用墨者墨不过三分不得深侵毛弱无势。

姜白石云真多用折草多用转。

折欲少驻驻则有力。

转不欲直直则不遒。

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

又曰真贵方草贵圆。

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欧阳询云虚拳直腕指掌齐空分间布白勿令偏侧。

墨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锋毫。

肥则为钝瘦则露骨。

怀素与邬彤为友尝从彤受笔法。

彤曰张长史私教彤云孤蓬自振惊砂坐飞。

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

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云吾观夏云多奇峰尝师之。

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如遇拆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曰何如屋漏雨痕素起握真卿手曰得之矣。

品无罅隙议 文有琳琅篇——清代名士刘大绅归滇诗文创作

品无罅隙议 文有琳琅篇——清代名士刘大绅归滇诗文创作

品无罅隙议文有琳琅篇——清代名士刘大绅归滇诗文创作朱红华【摘要】刘大绅在仕途、诗文、教育、书法等方面均有建树,一生勤于著述,诗歌理论《诗论》享誉滇中,被称为“一代文宗”,其归滇诗文内容上体恤民生疾苦,描摹家乡山水和日常生活,风格上以陶为宗,不拘一格,兼取诸家.【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11【总页数】5页(P43-47)【关键词】云南文学;诗文;刘大绅;诗歌理论【作者】朱红华【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刘大绅,字寄庵,云南宁州(今华宁县)人。

清代滇中文化学者,在仕途、诗文、教育、书法等方面均有建树,一生勤于著述,有《寄庵诗钞》三十卷,《寄庵文钞》三卷传世,生前共选刻诗歌二千五百多首,《清史稿》收其《哑孝子传》,诗歌理论《诗论》享誉滇中,被称为“一代文宗”(玉溪地区地方志办公室《滇中纪胜》 )。

目前对刘大绅归滇诗文研究者不多,《历代诗人咏昆明》(蒋翼坤、张文璞编)、《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张国庆著)、《齐鲁历代诗文词曲鉴赏》(善行主编)、《晋宁历代诗歌楹联选》(李飞鸿主编)等著作因选辑刘大绅的诗文而提及他。

本文主要分析刘大绅归滇诗文的内容、风格、诗论等艺术特色,挖掘其诗文在清代滇中的价值和影响。

一、儒官逸情恤乡民——归滇诗文内容体恤民生多疾苦,好官可用情为道刘大绅考中进士后在山东多地为官十余年,清廉恤民,有“好官可用”为证,在此不赘述。

刘大绅辞官归滇后,创作了大量体恤百姓清苦的诗文,如《午后行田间》摹写逼真,“河水东流不复回,老夫彻夜自悲哀。

日长莫枕锄头睡,门外催租吏早来。

”东流河水不知愁,老夫独自悲伤,无法入睡,天亮官吏又要来收租了,怎么睡得着呢?农人真是清苦!又如《农家》:“不惜为农苦,私田冀有收。

北来风得意,晚种稻生愁。

一夜成枯草,全家泣老牛。

忽闻鸿雁到,问汝向谁谋?”农人清苦,却不惜力,勤勉劳作,一丁点私田也认真耕耘,但晚种,错过最佳时令,寒风又来得太早太得意猖狂,一夜大风,稻穗未长饱满却被狂风吹倒伏地,稻谷颗粒无收,无奈和痛苦充斥心间,全家围着老牛哭泣,叩问鸿雁,你怎么早早就来呢?悲而不怨,儒家的温良敦厚在叩问中理性而惆怅,体恤民生多艰,却没有愤恨,因这是天灾。

论主题物与时风书写——以晚清小说中的鼻烟壶为例

论主题物与时风书写——以晚清小说中的鼻烟壶为例

2020年9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Sep.2020第40卷第5期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C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0No.5收稿日期:2020-07-21论主题物与时风书写—以晚清小说中的鼻烟壶为例赵毓龙,张紫阳(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器物文化是时代风尚最直观的反映。

作为器物文化最显著的文学投影,主题物是小说家借以书写时风物情的主要道具。

结合主题物所倚靠的历史文化实际,小说家撷取、提炼日常生活的相关片段,使之与人物、时空、情节、主题等叙事结构紧密结合,进而表达自己对时风的批评态度。

在这方面,晚清小说中的鼻烟壶堪称典型。

小说家笔下的鼻烟壶经常作为反映清季崇尚洋货、追求浮华、文化下移、等级模糊等时代现象的清晰切片,进步知识分子则将鼻烟壶视作颓废没落的封建文化的象征。

关键词:主题物;器物文化;时风书写;晚清小说;鼻烟壶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20)05-0045-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古代小说日常物象描写的理论阐释"(18FZW045)。

作者简介:赵毓龙(1984-),男,辽宁丹东人,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张紫阳(1993—),男,安徽砺山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DOI:10.16401/ki.ysxb.1003-6873.2020.05.063主题物,作为叙事话语中最显要的道具,在我国古代叙事传统中,自有其悠久历史,但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出现,尤其被集中、频繁地运用于古代小说文本的阐释实践,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沈广仁于2001年发表的《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一文,是笔者所见国内最早就“主题物”的概念、特征、功能等进行考察、分析的文章。

清末商业期刊《瀛寰琐纪》的价值研究

清末商业期刊《瀛寰琐纪》的价值研究

492019年第11期总第341期报 刊VIEW ON PUBLISHING清末商业期刊《瀛寰琐纪》的价值研究文/李倩【摘 要】《瀛寰琐纪》是清末第一部商业期刊,其栏目设定和内容选材突破传统,富有新意,反映了当时社会从封闭到新文化、新思想涌动的变化。

《瀛寰琐纪》的创新为后来的商业期刊如《小说林》《绣像小说》《点石斋画报》等的创刊发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瀛寰琐纪》容纳新文学的理念促进了清末文风的嬗变,揭开了我国近代文学变革的序幕,在我国出版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 键 词】《瀛寰琐纪》;文风嬗变;申报馆;商业期刊【作者单位】李倩,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45-1216/g2.2019.11.013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中国社会第一次感受到现代文化带来的意识冲击。

1872年,上海申报馆《瀛寰琐纪》发行,成为我国最早的商业期刊。

一方面,由于此前没有商业期刊的出版经验可资借鉴,《瀛寰琐纪》的创刊模式仍保留传统书籍风格,但在内容细节、形式表现上都体现了商业特色和时代新意。

另一方面,作为推向社会的商业期刊,《瀛寰琐纪》过于注重在文化阶层的推广,忽视了社会大众,导致受众面窄,无法普及并成为大众期刊。

在销量不佳、资金难以维系的情况下,《瀛寰琐纪》于1875年停办,虽然办刊时间较短,但其对清末文风的嬗变和期刊风格的定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我国后来的期刊出版发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瀛寰琐纪》开启了清末商业期刊的序幕报刊是清末文化中的新兴事物,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兴起和文化渗透,我国报刊业迅速发展,内容涉及时政、市井见闻、俚俗小调、商业信息等 ,由于贴近百姓生活而深受民众喜爱。

当时,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报纸是社会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申报》是当时上海最具影响力报纸,随着《申报》投稿数量的增多,大量稿件汇聚,超出了《申报》的出版需求。

《琐语》名词解释

《琐语》名词解释

《琐语》名词解释
《琐语》是一种记述逸闻、琐事的文章体裁,常用于书名。

其价值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记录了人类社会中的点滴事物,这些事物往往被忽视,但却富含哲理和人文关怀。

它不仅可以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也可以作为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材料。

其特点是琐碎的言谈,可以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人物、事件等的描述和讨论,也可以是对某种思想、观点、理论等的阐述和探讨。

这种体裁的文章通常较为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了,内容较为分散,没有固定的结构或格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琐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体,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

许多文学大家都有涉及,如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他们都曾在作品中运用《琐语》的形式,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琐事,从而展现出丰富的人物性格和社会风貌。

《琐语》的魅力在于它的随意性和真实性,作者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又能让读者感受到生活本身的气息。

这种贴近生活的写作方式,使得《琐语》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当代作家在创作《琐语》时,可以借鉴现代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以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方式呈现生活中的琐碎事物。

同时,还可以运用网络、新媒体等平台,拓宽《琐语》的传播渠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风人之致”与“案头文章”——清代前中期戏剧雅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风人之致”与“案头文章”——清代前中期戏剧雅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风人之致”与“案头文章”——清代前中期戏剧雅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内涵李明军【摘要】与前代相比,清代戏剧的文人化色彩更为突出.清初剧作家借戏剧抒写胸中块垒,戏剧成为文人抒写情志的重要媒介.尤侗于剧作中所抒写的情志的变化,在清初文人群体中具有典型意义.至清中叶,剧本的案头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短篇杂剧成为作家抒情言志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书斋化的创作.清中叶的蒋士铨创作了一系列戏剧以表彰节烈,扶植人伦,以戏剧实践儒家诗教.杨潮观创作的《吟风阁杂剧》以戏剧表达风雅之怀,将戏剧的雅化和案头化推向了极致.【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8页(P45-52)【关键词】文人化;雅化;案头化;写心;儒家诗教【作者】李明军【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明清之际文人的人生困境和文化选择,顺康之际儒家诗教的复兴,康雍年间朝廷对雅正文风的倡导,如此等等,都对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代前中期戏剧的发展过程就是雅化的过程,戏剧的文人化进一步加强。

剧本案头化到了清中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故事性进一步淡化,特别是短篇杂剧成为剧作家抒写人生情怀的重要载体。

传奇的书面化色彩更为浓重,剧本离实际演出更远,成为一种书斋化的创作。

剧作家努力向正统文学靠拢,以提高戏剧的地位:一是加强道德训诫;二是把戏剧与史传联系在一起,羽翼正史被认为是对戏剧的最高评价,剧作的本事考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三是以文为曲,剧作家和评论家将古文律法作为戏剧创作的基本法则,“案头文章”常常被用来赞扬剧作,优伶俳语、市人之谈受到鄙视,雅正的风格、浓艳典丽而显豁明畅的语言被大力提倡。

这种文人化的传奇剧被有的研究者称为文人传奇[1]32。

在明代,在文人推动下,传奇迅速走向繁荣,因为传奇既可搬演,又可充分展示文人的诗文词曲才华,而与此同时,北杂剧则由于各种原因走向衰退。

清欧阳昱《见闻琐录》

清欧阳昱《见闻琐录》

清欧阳昱《见闻琐录》欧阳幼济谋刻父书,余曰:宜莫先于《见闻琐录》。

盖其伯兄仲兄久居京邸,熟于中朝故事,其所行半天下,居停皆疆吏名贤,所交游多宏博魁杰之士。

故于朝章国故,见闻所及,皆得其隐讳,大都出于当其事者之所告语,非剽掠传闻、下士耳食之比。

名曰《琐录》,实非里巷丛谈,八九旨史官所择馀,亦系乎治乱兴衰,人之臧否。

至《崇本堂文集》,虽渊浩恣肆足观,然不传无害也。

尝私谓后世人之著作,莫重于纪载。

盖人心天命之发挥,前人已殚其精思,后人仍可用其心力。

独人物事变,非其时之人莫详,朝家所录,仅凭奏报,而遗闻轶事,惟赖私家之摭拾,著幽隐,昭直道,铸魑魅于禹鼎,传溱洧于郑风,此杂记所以备于西京,群辅所以录于栗里也。

若夫中外事,势与世变更,因革损益,百世可知,成败利钝,则莫能逆料。

夷务一端,道、咸间与同、光不同,同、光间与今日复不同。

卷中所论,自今后视之,何异瞽者之扪钥?在同、光闻言夷务者,未尝不如此也。

刍狗不适于已用之后,未始不可为前鉴之昭料,善败者所以不弃陈言也。

近今朋旧,惟退庐有《国闻备乘》四卷,纪载确实,与此正同,已经余校刊,幸皆不湮没。

丙寅正月,幼济以其书来,嘉其成,而为之序。

寿之铭之,传之序之,于吾故友,亦可谓不惮烦言已。

潜园七十老人斯逸氏。

余足迹半天下,走幽燕,驰青冀,过中州,历淮徐,周两皖,经武昌,游金陵,入闽峤,涉两浙,六客姑苏,十寓申江,四住邗上。

累应某制军、某河帅、某中丞、某方伯、某军门、某参府、某游府聘,教授其子弟。

入某学使幕,襄校试卷。

就府县西席、记室者五。

所至必采访当世事,耳闻目见,颇有所记载。

然非关风俗人心与天下大故者,不录;或名公巨卿事迹彰彰举世所共知者,亦不录。

录其遗闻轶事,每下笔有所疑,辄遍询知交,如一辞确然可录而后录。

历年既久,所录遂多,都为若干卷,非欲附野史稗官之末也,盏聊以记所闻所见云尔。

宜黄欧阳昱宋卿撰。

九弟溱刻叔父《见闻琐录》成,以予侍叔父久,知故事,而问叙于予。

予不显不文,不足迪前人光。

张爱玲封琐读后感

张爱玲封琐读后感

张爱玲封琐读后感
故事发生在封锁期间的上海,那封锁就像是一个特殊的魔法罩子,把平常看似不相干的人罩在了一起。

男主角吕宗桢为了躲避讨厌的亲戚,在电车上故意接近陌生的吴翠远。

这一开头就特别有趣,像极了我们生活中为了逃避一些麻烦事而临时想出的小把戏。

吕宗桢编造的那些谎言,什么他的太太不理解他啦之类的,一开始我还觉得他有点油滑,可又忍不住想看看吴翠远会怎么反应。

吴翠远呢,是个有点古板又有点压抑的女教员。

她在家庭里就像个被框住的小可怜,家人总是对她有各种期待,让她活得很不自在。

在封锁这个特殊的情境下,吕宗桢的靠近就像是一颗小石子投入了她平静又沉闷的生活小湖。

她明知道可能是假话,却还是忍不住陷进去了一点。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这样,哪怕知道有些东西不太真实,但就因为那一点点的不一样,就想去靠近。

然后在封锁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俩就像是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里,互相倾诉,互相取暖。

那种暧昧的氛围,张爱玲写得特别细腻。

我感觉就像是看着两朵在角落里悄悄盛开的小花,有点小心翼翼又有点按捺不住。

可是呢,封锁一解除,就像魔法突然消失了一样。

吕宗桢又迅速地回到了他原本的生活轨迹,把吴翠远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真的很现实又很残酷,就像我们有时候在特殊情境下产生的那些短暂的情感冲动,一旦回到正常的生活节奏里,就变得一文不值。

清初俪体名手陆繁弨骈文探论

清初俪体名手陆繁弨骈文探论

清初俪体名手陆繁弨骈文探论路海洋【摘要】清初江南地区的骈文家群体,首先奏响了清代骈文复兴的强劲旋律,其中陆繁弨是比较值得关注的一位.陆氏从早慧的少年才子成长为一时骈文名手,地域与家族文化因素的积极推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陆繁弨对骈文的特性和价值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以六朝文学为最高典范的骈俪文风不应被轻诋,骈体文也自有其重要的审美价值.陆氏骈文主要收录在《善卷堂四六》中,其注重藻饰、形式精整,形成了"豪华精整,振藻耀采"的艺术风貌;同时,善写哀怨、文章多激楚之音,好议论、好大量用典也是陆文的重要特点.要之,陆繁弨骈文特点鲜明、自成一格,在清初骈文史上足称一家;当然,陆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其总体成就,这就使陆氏无法跻身于清代骈文一流作家之列.【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7)006【总页数】6页(P59-64)【关键词】清初;俪体名手;陆繁弨;骈文;《善卷堂四六》【作者】路海洋【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明末以张溥、陈子龙等为代表的文坛精英,通过编纂总集与丛刊、理论探讨、文学创作等活动,为骈体文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清初江南骈文家群体及时把握骈文振起的契机,首先奏响了清代骈文复兴的强劲旋律,在这些骈文家中,陆繁弨是比较值得关注的一位。

陆繁弨(1635—1684),字拒石,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曾“自许俪语,为海内少双”[1],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则将他视为清初继尤侗、吴绮、陈维崧等人之后的骈文代表作家之一*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有云:“清代骈文,既俨然复兴气象,最早露头角者,为尤侗、吴绮、毛奇龄、陈维崧、吴兆骞诸人,而陆繁弨、黄之隽、章藻功则其继焉者也。

”见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6页。

博明生卒年份考辨

博明生卒年份考辨

博明生卒年份考辨方华玲【摘要】清代蒙古作家博尔济吉特氏博明,少承家学,文学造诣深厚,其对后世蒙元史研究有巨大的学术贡献.相关博明生平的记载,散见于各家编著,大同而小异,阙遗即多,任职时间又往往失载.通过学术梳理考证,推断出博明出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在庆远任职时间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三月,卒年下限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6)001【总页数】4页(P9-11,18)【关键词】博明;生卒年份;《西斋偶得》;《凤城杂录》【作者】方华玲【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清代蒙古作家博明,字希哲,一字晰斋,又号西斋。

博尔济吉特氏,满洲镶蓝旗人。

博明出身显赫,①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博明祖父邵穆布(也有作舒穆布),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一月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七月,曾任江南江西两江总督。

参见李洵、赵德贵、周毓方等校点《八旗通志》卷339表3,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其自身亦勤勉。

所著《西斋偶得》《凤城琐录》等深得同人推崇,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朔方备乘》等都曾引录博明的成说以为信据。

博明所抄《蒙古世系谱》,对后世研究蒙古史与元史意义重大,对蒙古各部旗世系源流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世影响十分广泛。

②《蒙古世系谱》五卷一册,又名《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本名《蒙古家谱》,实为一书三名。

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排印本中,张尔田先生曾作一跋,云:“文如居士(邓之诚先生)示我博西斋旧钞《蒙古世系谱》。

”1941年,在齐鲁大学、华西大学、金陵大学所编的《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1卷中,韩儒林先生著《读蒙古世系谱》一文,首谓“此书抄自喀尔喀,著者失名。

博明厘为五卷”。

1958年,台湾张兴唐先生于所著《蒙古参考书目》(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年)中,误认为《蒙古世系谱》为博明所撰,但同时期的黄彰健先生作《蒙古世系谱撰人》认为,《蒙古世系谱》为罗密之《蒙古家谱》删节本。

香溪渔隐与《凤城品花记》

香溪渔隐与《凤城品花记》

香溪渔隐与《凤城品花记》
岳立松;周凤莉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5)009
【摘要】晚清京城士人创作了大量花谱之作,文人风流自赏、品花自娱.香溪渔隐《凤城品花记》即是一部花谱之作,叙香溪渔隐徘徊于京都梨园,赏花品色的风流韵事.香溪渔隐可考即杨兆莹.文章细致描写与其伶人妙珊相遇、相识、相知、相离之事,用琐忆之笔写与伶人妙珊的交往,展示出士人在京城的娱乐生活,是晚清品优花谱的佳作.作者大力宣杨与优伶知己之情,从中可以觇视清代同光年间文人与伶人的交往情形及所体现的城市娱乐文化、性别文化内涵.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岳立松;周凤莉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
【相关文献】
1.磨溪气田香溪群隐刺穿构造演化及找气新领域 [J], 白贵林
2.妙笔绘丹青满城桃李香——记凤城市职业教育中心 [J], 田绍平
3.关于敬隐渔研究的一点情况和想法——在敬隐渔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J], 王锦

4.苕溪渔隐所见《石头记》旧抄本初探 [J], 任少东;赵金铭
5.“軟紅塵裹着新書”——香溪漁隱“鳳城品花記”與晚清的“花譜” [J], 吴存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库全书》拒录《聊斋志异》考析

《四库全书》拒录《聊斋志异》考析

《四库全书》拒录《聊斋志异》考析
金凤蕊
【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4)002
【摘要】清代《四库全书》是在乾隆主持下编纂的大型丛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却拒载当时已风行百年且艺术精湛的《聊斋志异》.对特定时代综合限制、《四库全书》著录标准、正统文人小说观念和《聊斋志异》违碍内容4个方面进行考析,揭示《聊斋志异》被黜载的原因,有助于学界对小说被清代官修丛书冷落现象的深入研究.
【总页数】5页(P7-10,14)
【作者】金凤蕊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9
【相关文献】
1.《四库全书》焦公资料集录——兼谈《四库全书》及类书的使用 [J], 汤水源;
2.《四库全书》拒收《聊斋志异》原因探析 [J], 韩田鹿;马肖燕
3.关于《四库全书》不收录《聊斋志异》问题 [J], 张庆民
4.《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 [J], 贺根民
5.《忠贞录》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兼论《四库全书总目》所撰《忠贞录》提要之一误 [J], 侯咏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文人博明《凤城琐录》浅析摘要:《凤城琐录》是清代学者博明降职兵部员外郎后在凤城所记,文中不但说明了凤城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意义,而且对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涉及。

通过搜集和阅读一些文献典籍,了解博明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作品中介绍的当地的地方特色、风俗文化等,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凤城当地的过去和发展历程,而且对古典文献学、历史学等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博明;凤城Introduction to the FengCheng recorded (Qing , Bo Ming)Abstract: The FengCheng recorded is written by Bo Ming who was a scholar in the Qing dtnasty when he was demoted BingBu YuanWaiLang in FengCheng, This paper not only illustrated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FengCheng,but also involved 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Through collecting and reading some literature books, we can know Bo Ming's life experience and what he has introduced in his works of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customs, culture and so on. Is not o nly beneficial to us to learn the FengCheng’s beforetim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o the Ancient Chinese Documents, histor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o.Key words: Bo Ming; FengCheng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引言 (1)一、作者其人 (2)二、《凤城琐录》内容 (4)(一)凤城地理位置及重要意义 (4)(二)边门的官员设置及变化 (5)(三)商业贸易 (6)(四)物产资源与居民生活 (8)(五)名胜古迹 (9)三、附《朝鲜轶事》及《朝鲜世系考》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引言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数年,在此为官的官员都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当地独特风俗特色、生活习惯、社会风貌等记载的文献资料,一些值得纪念的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也随时间流逝而不知去什么地方寻找。

博明到当地任职后,不因官运不佳而忧郁低沉,反而觉得凤城山水秀丽而不被人所熟知,又恐奇闻异事随时间流逝而失传,便担负起搜集当地相关史料的重任,走访各地,求证于老人和当地的一些官员,并把搜集到的轶事整理编著成《凤城琐录》一书。

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对于后世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城市的历史变迁都具有相当大的参考及借鉴价值。

一、作者其人博明,清代蒙古族的学者兼诗人,是满洲镶蓝旗人,原名贵明,字希哲,号西斋、皙斋,姓博尔济吉特。

博明文化修养水平极高,涉猎范围极广,在清代的蒙古族作家中,他的创作和著述受到大家一致认可并且得到广泛流传,很多诗文集都收有其诗文,并且他所撰写的文章也得到学人的赞誉,如《题凭本昌黎诗集》、《义山诗话》等文论名篇。

在诗歌方面,如《西斋诗草》、《西斋诗辑遗》,共存诗一百六十余首。

在书画、篆刻方面,除了体现在一些咏书法、名画、篆刻的诗文外,还辑有《前人砚铭录》一书。

博明虽才华横溢且以学识渊博而被人熟知,但只有少数作品得以流传至今,这也许是由于他仕途不顺、官运低迷、不受人拥戴的缘故。

现存可查的博明著作大致有《西斋偶得》、《蒙古世系谱》、《凤城琐录》、《祀典要录》等。

就连这屈指可数的几本作品,也是由他的同朝为官,关系较好的同僚、就知好友在他逝世好多年后帮助印刷的。

后来由于他的外孙穆彰阿官位显赫,他的著作的境遇才有些变好。

在现存博明的这几种著作中《西斋偶得》这部书中囊括了博明的大部分科学见解。

《西斋偶得》在内容上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到诸多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很高价值。

关于博明仕履的记载,在很多著作中都有零零散散的提及,但都大同小异,且不是很全面,有很多部分都有缺失,任职时间又往往失载。

博明出身于官宦之家,在京城长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博学多艺,不止精通经史诗文、书画艺术,而且通晓国文(满文)、蒙文、经文乃至藏文,并且达到了娴熟的程度。

在博明一生的仕途生涯中,在翰林院供职时间最久,因此同时代的人多以洗马冠其名前,用来表示对他的尊崇。

所谓洗马,就是司经局专门掌管书籍之的官员,清制,由满洲、汉人各一人充任,属于五品。

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洗马出守广西庆远府。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博明任云南迤西道。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博明因事降职,从迤西道降为兵部员外郎。

在当年春天,又被派任凤凰城榷使。

博明一生宦迹遍布南北,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尝尽甘苦,仕途很是波折,多有起伏。

二、《凤城琐录》内容(一)凤城地理位置及重要意义凤城(书中记载为“凤凰城”),现今辽宁省凤城市,为辽宁省丹东市下辖县级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地近黄海北岸。

早在明成化十七年(1481)就修建了此城,当时称凤凰堡,1914年(民国3年),为了与湖南省凤凰县区分开来,改为凤城县。

1985年设立凤城满族自治县,撤销凤城县。

1994年设立凤城市,撤销凤城满族自治县。

凤城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凤城琐录》中记载:“凤凰城边栅在盛京城巽隅,南一度六十分东一度”,指出凤凰城边栅的位置,并将从盛京(即现今辽宁省沈阳市)到凤凰城边门所在地的里程、所经地详细叙述,总里程为四百五十八里,所经地五十六处,期间有八个供马车的驿站,分别是十里河、迎水寺、浪子山、甜水站、连山关、通远堡、雪里站、凤凰城。

关于凤城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书中有如下记载:“边门在凤凰城东南三十里,凤凰山之麓,植木栅为缭垣,屋三椽,中为门施管钥焉,边门章京司之,是为通朝鲜之孔道。

”边门,即用柳条编的栅栏,也叫柳条边、条子边,其出入之门即为边门,朝鲜使团由此进入中国。

据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记载:“插柳结绳,以界蒙古,南至朝鲜,西至山海关。

有私越者,必置重典,故曰柳条边也。

”然而清政府设置柳条边的作用和目的不仅仅在于“以界蒙古”,更重要的是保护东北经济资源,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起到划分东北几个行政区的界限的作用。

柳条边总的分布形式,是在辽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区以山海关、威远堡、凤凰城和法特哈四个交通要道为交汇点,联接成的柳条封禁篱笆,其作用主要是标明禁区的界限,禁止人们有越界行为,包括打猎、放牧、采集、农耕等,并将人参、貂皮、鹿茸等列为禁品,置边设卡,派遣官兵巡查,以防人民去“盗取”。

凤凰城边门在清代是通往朝鲜、与朝鲜交往的重要门户,朝鲜“贺正旦”、“谢恩称庆诸典礼往来”、纳贡的必经之路,书中记载:“其贡物自边门城尉雇车至沈,將军衙门派员雇车解礼部,交纳携带之货物,则揽头代为雇车运京。

”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为后世考证明清时代中国与朝鲜关系、古代朝鲜的历史地理状况以及其他朝鲜相关问题提供重要说明和线索的关键性作用。

(二)边门的官员设置及变化书中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设领催一名,兵九名。

雍正五年(1727)添领催一名,兵十九名。

乾隆六年(1741)添兵二十名,十一年(1746)於兵额內改领催二名(不设臺丁)。

”博明在书中只记叙了边门及榷使的设置,而对清代凤凰城的行政设置却未提及。

其实,早在明天聪八年(1634)八旗兵已经驻扎在通远堡(今凤城市通远堡)。

随后又于崇德三年(1638)移兵凤凰城,时有甲兵三百,壮丁三十名。

顺治元年(1644)开始,在凤凰城设八旗旗署。

康熙二十五年(1760),满旗、蒙旗、汉旗兵到凤凰城,实行屯垦,充实各旗,并设守尉,管理军政事务。

清乾隆年间重修了凤凰城堡,此后,驻兵和居民激增,开始大修城堡,开辟田野,设防御七人,骁骑校八人,领催六十二人,满洲兵五百二十九人,蒙古兵九十四人,巴尔虎蒙古兵四十八人,汉军三十四人,总计兵士人数为七百零五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廷颁发给城守尉关防。

关于榷使(掌管税务的官职)一职,作者说“国初不可考”,康熙三十九年(1700)七月初九日户部题:“据盛京户部侍郎海帕题:‘称盛京各税,俱交城守尉管取。

’此亦交凤凰城城守尉,并先派京员试收。

钦,依行。

”雍正五年(1727)十月十七日,皇帝上谕:“凤凰城中江税,著盛京五部堂官於五部司员內拣选,奏闻,派出管理,一年更换。

”这说明榷使这一职位没有固定的官员长期担任,并且往往是由京城派官员担当该职务,履行该职能。

另外,榷使不仅人员不固定,而且没有衙署,文中记载:“榷使无衙署,僦民廛以居。

无胥役,惟城尉拨有兵丁三人,供使令。

岁支公用银二百两。

蔀屋柴门,终日静坐。

”虽然只有简单的几句话,但是足以说明榷使职位卑微,毫无“官样”,虽然清闲,但是却有些无聊。

博明在该书中只把边门及榷使的设置,予以记叙,而对清代凤凰城的行政设置,却没有任何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凤凰城边门的设置沿革,作者的记载应视为第一手资料,因而更有价值。

榷使一职在凤凰城的设置,作者说在建国初期是不可考察的。

所谓榷使,是专门掌管税务的官员,据作者的记载,榷使的职责在康熙三十九年之前,似乎是没有固定的人员来担任,往往是奉旨由京派官员来承担其职能作用。

作者在被派往凤凰城任榷使时,仍是如此。

虽属清闲,但是不免有些过分无聊。

担任此职的家在沈阳的官员,可以在所有工作都结束后回家。

(三)商业贸易因为凤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并且作为清朝时期边境地区与朝鲜往来的重要门户,因此边境互市贸易是最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贸易形式。

清朝时,边境贸易作为一种来往频率非常高的商业交往行为,在中朝关系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凤城的边境互市贸易这一贸易形式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源头,是清崇德二年(1637,朝鲜李朝仁祖十五年)初,清太宗迫使朝鲜国王签订城下之盟,也就是“丁丑约条”,并由此建立了清与朝鲜的宗属和藩邦关系,清与朝鲜在宗藩关系架构下的朝贡贸易也由此展开。

这个层次的贸易活动仅仅局限于双方宫廷范围内,必须遵循严格的礼法制度的形式,属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特殊贸易程式,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