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案例分享】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不,是企业文化!
【案例分享】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不,是企业文化!最近读了索尼的常务副董事天外伺郎先生写的《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一文,天外伺郎先生在他的文章里认为是索尼公司推行的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辉煌,笔者没在索尼公司服务过,没有天外伺郎先生的感同身受。
仅就文章介绍的情况来看,表面上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深层次的原因是索尼的企业文化发生了变化。
索尼公司在公司创立的宗旨中强调“自由,豁达,愉快”,这正是索尼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然而遗憾的是,随着索尼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文化慢慢发生了变化,直接的表现就是“身心疲惫的职工急剧增加,职工逐渐失去工作热情”,甚至索尼公司创业时期的三大传统“激情集团”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
天外伺郎先生将索尼公司的这种退化归咎于索尼推行的绩效主义。
其实笔者认为不能全盘否定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激励员工,为员工更好的服务。
但如果绩效考核只是简单的“你努力干我就给你加工资”,就会适得其反。
这样的绩效考核其实已经背离了索尼公司创业初期的企业文化理念。
索尼创业初期的宗旨里强调“愉快”,其实是希望员工能在索尼这个团队里愉快的工作,并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而如果把员工简单地当作经济动物来管理,认为“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把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在这种“追求报酬”的文化理念导向下的绩效考核,时间久了只会导致员工缺少工作的快乐感,并最终失去工作热情。
另一方面,天外伺郎也谈到:“过去在一些日本企业,即便部下做得有点出格,上司也不那么苛求,工作失败了也敢于为部下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尽管部下在喝酒的时候说上司的坏话,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非常支持上司。
”,之所以在过去能形成团队精神,实质是索尼文化早期理念里强调“豁达”,也就是要有包容性,心胸要宽广,在这种文化理念下容易形成团队精神;后期虽然加强了管理,可他的考核目的已经背离了他的原始文化内核,容易造成“各人自扫门前雪”,因此出现“后来强化了管理,实行了看上去很合理的评价制度。
绩效主义成就了三星 毁了索尼
绩效主义成就了三星绩效主义成就了三星 毁了索尼毁了索尼2014年06月20日著名的托利得定理说“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其处世行事”(法国心理学家托利德提出)。
意即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都是关于存在意识的朴素智慧。
关于绩效考核的争议过程,似乎在一步步逼近真理——前提是,必须回归公司管理基本层面:生存土壤。
更要命的是,这关乎生死。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这篇文章,相信不少朋友都有看过,反对和支持文章观点的争议到现在为止还没停止,估计一时半会也停不下来。
作者是索尼前常务理事、机器人研发负责人土井利忠(文章署的是他的笔名“天外伺郎”)。
他的主要观点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索尼引入美国式的绩效主义,扼杀了索尼的创新精神,最终导致索尼在数字时代的失败。
土井利忠对“绩效主义”做了个定义,指的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员工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也就是我们中国企业再熟悉不过的“绩效薪酬制度”。
真的是这个东西“毁了索尼”吗?一、绩效主义助推三星转型绩效主义助推三星转型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三星在数字时代打败了索尼,但三星却比索尼更早引入美国式的绩效薪酬制度。
1988年,李健熙接班,提出二次创业,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在三星推行“自律经营”。
所谓自律经营,就是将企业经营权和责任全部分配给具有专业资质的各分子公司社长,由他们全权负责,让他们就像企业的主人一样,自主思考、自主决策、自主做事;企业赚到钱之后,拿出一部分奖励他们。
也就是说,三星集团对各子公司经营层实行的是“明确经营的完全责任、赋予履职的足够权限、按照绩效奖励团队”的管理模式。
李健熙认为“奖励工资”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也是资本主义的一大优势。
李健熙上任后,大胆打破三星传统,推行“信赏必赏”的奖励工资制度,给管理层发放年薪。
三星集团各子公司CEO 的年薪中,基本工资只占25%,其余的75%由绩效决定。
索尼真的是被绩效考核毁了吗?
索尼真的是被绩效考核毁了吗索尼真的是被绩效考核毁了吗??2016年11月14日亏损、卖楼、逃离中国、要破产?索尼大法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当年创始人盛田昭夫曾被誉为日本的经营之圣,伴随着日本经济力量的强盛,带领索尼成为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但今天,人们担心即使“圣人”再世恐怕也救不了索尼日渐萎靡的颓势。
索尼怎么了?是什么让索尼走到了今天的局面?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兴趣探究的真相。
没有谁会有索尼自己人那么痛的领悟,所以,当索尼前常务理事、机器人研发负责人士井利忠(笔名“天外伺郎”)推出《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这篇文章时,相信很多人都能在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深深的失落和遗憾。
很多人可能也同意他的观点,即认为,绩效主义的引入破坏了日本企业原本具有优势的经营思想和组织氛围,把索尼带入衰退的深渊。
引进绩效考核引进绩效考核,,是福是祸是福是祸??天外伺郎的主要观点是认为,绩效主义的施行,一方面在公司播下了自私自利的种子,使每个人的工作只关心自己的考核业绩,曾经引以为傲的团队精神和挑战精神因此消失殆尽;而在另一方面,绩效主义的实施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让公司的主要精力被用来监督、考核,迷失了企业经营的初心,是一种本末倒置。
因而,天外伺郎同时指出,绩效主义使企业失去了“自由、豁达和愉快”的氛围,让员工抑郁、企业茫然。
天外伺郎的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提醒,每个致力于卓越的企业可能都要关注两个问题:其一是管理方法的问题,即如何真正有效地激励员工创造更高的绩效,这是显而易见的任务;其二是隐藏的,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正当性问题——这会在企业度过生存阶段之后出现,即怎样的企业才能激起员工的精神认同甚至精神荣耀,从而为员工营造一种共同奋斗的热情和成就感。
对于前者来说,企业要关注到利益分配,但对后者来说,企业要避免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组织,避免把员工仅仅当作盈利工具的思想。
因此,前者是推动力,后者是牵引力;前者是一种科学,而后者是一种哲学。
绩效管理的失败案例
前不久,看到最近关于sony的日本媒体报道:截止今年3月底,索尼集团将出现1000亿日元约合11.2亿美元的经营性亏损。
如果1-3月份库存状况不佳,该集团的亏损额有可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这是索尼公司自1958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年度亏损,也是近14年来首次亏损。
sony算是很早就进行了绩效管理的一家大企业了,当然我不知道也不敢说这是否和现在sony亏损有关。
但我也在2007年就看到过关于“绩效毁掉了sony”的许多报道。
sony在实行了绩效管理后,把员工的工作进行了量化,最终用定量的科学方法核定每个员工/每个部门的薪水。
不过,这也看上去很美:员工所有的工作都很轻易的量化吗?因为要考核业绩,所以几乎sony的员工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然后就为了这个低目标工作,当然,很轻易的就完成了这个低目标,然后,就放松了工作激情。
(好像我们也是这样的哦)于是,索尼也就更加追求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了,因为眼前的利益更容易在绩效中体现出来。
索尼公司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业务部门相互拆台,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
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评论,绩效主义就是:“工作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
”(哦,知道了,工作是为了金钱,并非以工作为乐趣。
)sony实行了绩效管理后,sony彻底丧失了“挑战精神”和“激情集团”。
所谓“激情集团”,是指天外伺朗参与开发CD技术时期,公司中那些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开发的集体。
在创业初期,这样的“激情集团”接连不断地开发出了具有独创性的产品。
此外,“挑战”和“创新”也曾经是sony的本源,指导sony在冒险和挑战中开发全新的市场。
在这样的开创精神之下,整个团队都一直在努力去满足市场和顾客对于索尼极高的期待。
sony的团队常说的一句话是“Let's take a risk. Let's challenge.”(让我们一起去冒险。
真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深陷“电池门”中焦头烂额的索尼又被自己人狠狠地插了一刀。
2007年1月,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撰写了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文章。
天外伺朗在文中指出,索尼失败的根源是从1995年左右开始实现绩效管理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非常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
但是这个举措导致绩效主义在索尼公司逐渐蔓延,最终导致2003年春天开始,索尼问题不断,仅当时一个季度就出现约1000亿日元的亏损。
天外伺朗认为绩效主义毁掉了索尼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集团激情、挑战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因为要考核绩效,就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但是根本做不到,最大弊端是搞坏了公司内的气氛。
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审视部下。
因为要考核绩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
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挑战精神”消失了。
因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
天外伺朗甚至怀疑绩效主义是制造“电池门”的罪魁祸首。
“因为老化处理是保证电池质量的工序之一。
电池制造出来之后不能立即出厂,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再通过检验,剔出不合格产品。
至于老化处理程序上的问题是否是上面提到的锂电池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现在尚无法下结论。
但我想指出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只要实行绩效主义,一些扎实细致的工作就容易被忽视。
”绩效主义从个人蔓延到部门,因为索尼公司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业务部门相互拆台,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这些导致索尼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看过索尼高层的自我反省,不禁要问:真是绩效犯的错?或许很多人不会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实行绩效考核,很多的企业都是成功的;但是在另一面也不得不承认,有过“绩效之痛”的企业也绝不仅仅是索尼一家。
案例:“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案例:“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正当我们许多的管理顾问公司向企业倾⼒推销绩效管理模式,当我们的许多企业正把绩效管理当作提⾼企业效率的灵丹妙药的时候,当我们许多的企业通过绩效管理把每⼀个员⼯塑造成⼯作流程中的⼯具或机器的时候,⼏乎没有⼈认为我们的管理从此泯灭了⼈性,从此与“以⼈为本”的基本原则背道⽽驰,是索尼的教训与经验给了我们当头⼀棒,但愿管理界的精英们能有所醒悟。
2006年索尼公司迎来了创业60年。
过去它像钻⽯⼀样晶莹璀璨,⽽今却变得满⾝污垢、暗淡⽆光。
因笔记本电脑锂电池着⽕事故,世界上使⽤索尼产锂电池的约960万台笔记本电脑被召回,估计更换电池的费⽤将达510亿⽇元。
PS3游戏机曾被视为索尼的“救星”,在上市当天就销售⼀空。
但因为关键部件批量⽣产的速度跟不上,索尼被迫控制整机的⽣产数量。
PS3是尖端产品,⽣产成本也很⾼,据说卖⼀台索尼就亏3.5万⽇元。
索尼的销售部门预计,2007年3⽉进⾏年度结算时,游戏机部门的经营亏损将达2000亿⽇元。
多数⼈觉察到索尼不正常恐怕是在2003年春天。
当时据索尼公布,⼀个季度就出现约1000亿⽇元的亏损。
市场上甚⾄出现了“索尼冲击”,索尼公司股票连续两天跌停。
坦率地说,作为索尼的旧员⼯,我当时也感到震惊。
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从发⽣“索尼冲击”的两年前开始,公司内的⽓氛就已经不正常了。
⾝⼼疲惫的职⼯急剧增加。
回想起来,索尼是长期内不知不觉慢慢地退化的。
“激情集团”消失了 我是1964年以设计⼈员的⾝份进⼊索尼的。
因半导体收⾳机和录⾳机的普及,索尼那时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
当时企业的规模还不是很⼤,但是“索尼神话”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从进⼊公司到2006年离开公司,我在索尼愉快地送⾛了40年的岁⽉。
进⼊公司第⼆年,奉井深⼤总经理的指⽰,我到东北⼤学进修。
其间我提出了把天线⼩型化的理论并因此获得了⼯学博⼠学位。
其后我带领项⽬⼩组,参与了CD技术以及上市后⽴即占据市场头把交椅的商⽤电脑的开发⼯作,最近⼏年还参加了机器狗“爱宝”的开发⼯作。
绩效主义
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吗——用基本动机理论解释绩效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成为大多数公司所采纳和使用的管理方法。
但是绩效管理的推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引起了质疑。
索尼的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的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就描述了实施绩效管理对索尼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成为很多人抨击绩效管理的依据。
03年索尼一季度亏空1000亿日元,股票连续跌停,被视为救星的PS3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创造奇迹,而电池召回事件不仅给索尼带来510亿日元的损失,而且破坏了索尼的品牌形象。
索尼创业初期,由井深带领的团队充满激情,激发着员工的自身的冲动。
而现在员工自身的冲动消失了,实施了绩效主义变成为报酬工作,而“挑战精神”消失了,外部动机的增强促使内部动机减弱,工作的目的不再是“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
“团队精神”消失了,绩效主义搞坏了团队气氛,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感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指标”“评价”。
绩效主义打击了索尼创新的能力……天外伺郎把索尼的式微归罪于绩效可能有些片面,但是但是从作者文中讲述的原因来看,似乎绩效主义的实施对于索尼的衰落难辞其咎。
天外伺郎认为主要是绩效主义强化了员工的外部动机,间接的弱化了内部动机。
而索尼之所以能从创业初期保持良好的发展是由于创始人井深倡导的内部动机的强化带来的激情与挑战精神。
我尝试利用《组织行为学》关于动机理论的知识也来分析一下绩效主义与索尼衰落的关系。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现代科学管理发源于欧美,是基于欧美的文化建立起来的,然后逐步的引进的世界其他地区,包括日本、中国等。
管理方式与民族文化是息息相关的,管理方式的引进势必与原有的民族文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第一,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解释索尼员工需求的变化。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存层面的,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最高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层面。
而这一理论对于不同的民族是有不同的顺序的。
对于传统的日本文化,人最关注的基本需求是安全需求,而传统的日本管理方式是家族式的管理,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满足其对于安全需求的需要,因此在此基础上员工能够把精力放在无计报酬的劳作中。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变成 为技 术 献身 的 “ 狂人 ” 在 刚 刚进 。 入公 司时 , 曾和井 深 进行 过 激 烈争 我 论 。 井 深 对 新 人 并 不 是 采 取 高 压 态
度, 他尊 重 我的 意见 。 为 了不 辜 负他 对我 的信 任 , 当年 也 同样 潜 心 于研 我
实 行绩 效 主 义 ,成立 了专 门机 构 , 制
尼 的 销 售 部 门预 计 ,0 7年 3月 进 20 行 年度 结 算 时 ,游 戏 机 部 门 的 经 营 亏 损将 达 20 0 0亿 日元 。
代 与今 天有 什 么 区别 呢 ? 首 先 , 激 “ 情 集 团 ” 不 存 在 了。 所 谓 “ 情 集 激
团 ” 是 指 我参 与开 发 C , D技 术 时 期 , 公 司 中那 些 不 知 疲 倦 、全 身 心 投 入 开 发 的 集 体 。 在 创 业 初 期 ,这 样 的
个 季 度就 出现 约 10 0 0亿 日元 的 亏
损 。市 场 上甚 至 出现 了“ 尼 冲击 ”, 索
索 尼公 司 股 票 连续 两 天跌 停 。 坦 率 地 说 , 为 索尼 的 旧员 工 , 当时 也 作 我 感 到震惊 。但 回过头 来 仔 细想 想 , 从
就会 受 到 抑制 。 如果 总 是 说“ 你努 力
“ 战 精 神 ” 失 了 挑 消
今 天的索尼职工好像没有 了 自 发 的 动机 。为什 么 呢 ?我认 为 是 因为
实 行 了绩效 主 义 。 绩效 主 义就 是 : 业 “
多 数 人 觉 察 到 索 尼 不 正 常 恐 怕
是 在 20 0 3年 春 天 。 当时 据 索尼 公 布 ,
目小 组 , 与 了 C 参 D技 术 以及 上 市 后 立 即 占据 市 场 头 把 交 椅 的 商 用 电脑 的 开 发 工 作 ,最 近 几 年 还 参 加 了机 器 狗“ 爱宝 ” 的开 发 工作 。 纵 观 索尼 的发 展 史 , 的 辉煌 时 它
绩效毁了索尼
真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摘自:中国管理传播网-新智囊绩效之痛其实是人之痛被奉为圣经的“绩效管理”,到企业里非但不能发挥作用,反倒起了相反的作用,是绩效管理错了,还是企业错了,还是两者都错了□赵日磊最近,网上有篇关于绩效的文章正在流行,文章的题目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作者是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
绩效考核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索尼是世界知名公司,作者用“毁”这个比较“狠”的词把两者联系起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而且作者又是索尼公司的前高官,这所有因素组合到一起,文章想不成为热点都不行。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它之所以流行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或许是这篇文章写到一些人的心坎上了,因为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就是绩效考核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改善组织的绩效,同时也能使组织的绩效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搞不好是要伤到企业的,索尼公司就是例子。
由此,甚至有人又提起了去年比较流行的一篇绩效文章,那篇文章把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称为“洋垃圾”,这个观点似乎在这里得到了印证,一位网名叫“木人”的网友说:戴明在其反对绩效考评的文章当中说到,绩效考评会带来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至少在索尼身上,是个准确的预言。
绩效之过谁的错?下面不妨对该文做一个简单的速描,看看天外伺朗是如何描述索尼公司的绩效考核的。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以作者的亲历和感受着重描述了索尼公司实施绩效主义前后的反差,归纳了索尼公司实施绩效主义的严重后果:“激情集团”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创新先锋沦为落伍者。
文章指出:所谓绩效主义,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
为衡量业绩,首先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
但是工作是无法简单量化的。
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
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挑战精神”消失了。
因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
绩效主义一毁了索尼案例分析-第四组
绩效主义成就了三星毁了索尼面对索尼由过去的辉煌逐渐退化到如今的落寞,其前常务董事土井利忠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索尼引入美国式的绩效主义,而扼杀了索尼的创新精神,最终导致索尼在数字时代的失败。
土井利忠对“绩效主义”做了个定义,指的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员工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也就是我们中国企业再熟悉不过的“绩效薪酬制度”。
真的是这个东西“毁了索尼”吗?一、绩效主义助推三星转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三星在数字时代打败了索尼,但三星却比索尼更早引入美国式的绩效薪酬制度。
1988年,李健熙接班,提出二次创业,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在三星推行“自律经营”。
所谓自律经营,就是将企业经营权和责任全部分配给具有专业资质的各分子公司社长,由他们全权负责,让他们就像企业的主人一样,自主思考、自主决策、自主做事;企业赚到钱之后,拿出一部分奖励他们。
也就是说,三星集团对各子公司经营层实行的是“明确经营的完全责任、赋予履职的足够权限、按照绩效奖励团队”的管理模式。
李健熙认为“奖励工资”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也是资本主义的一大优势。
李健熙上任后,大胆打破三星传统,推行“信赏必赏”的奖励工资制度,给管理层发放年薪。
三星集团各子公司CEO的年薪中,基本工资只占25%,其余的75%由绩效决定。
这在李秉哲时代以及当时韩国其他公司是不可想象的,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三星干部和员工与公司绩效绑定的收入有两种,一种是半年一次评定发放的“PI”(生产率奖金),另一种是一年一度评定的“PS”(利润分享)。
PI的数额由半年度业务目标达成情况来决定。
每个部门、BU和公司按照“EVA、现金流和每股收益”等指标的半年达成情况被分为A、B、C三级。
PS其实是“超额利润分享”。
每年三星总部都会给下面分子公司下达一个利润目标,经营年度结束后,如果实际利润超过目标利润,超出部分的20%作为奖金分配。
2006年,三星电子超额利润达到2.52亿美元,当年提取用于员工分配的奖金就高达5040万美元。
真的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吗?
真的是绩效管理毁了索尼吗?黎虤2015/4/5近在,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篇文件传得很火:《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也有译作绩效考核,总归属于绩效管理的范畴)。
上网查了一下,是SONY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2007年1月发表在日本《文艺春秋》上的一篇文章。
看了这篇文章,我很惊讶:作为一个在大企业工作了几十年的高层领导,怎么会写出这样水平的文章。
如果这篇文章是一个刚刚毕业的MBA学生写的,这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工作了多年的企业高层领导,这样来理解企业的管理也未免太肤浅了吧!何况,SONY还是一个大型的跨国企业。
然后是纳闷:这个天外伺郎怎么会爬上索尼公司常务董事的高层职位-----一个象怨妇一样哭诉、怨恨老天的人。
溜须拍马?资格老?技术能力强?难以理解。
最后觉得:索尼被毁是必然,因为公司的高层就这种水平,它还能长久吗?在企业管理中,绩效管理是什么?它是一种管理工具,管理工具没有好坏之分,而重点在用工具的人。
就象一个歹徒拿一把菜刀砍伤了人,法官却判定是菜刀的错。
绩效管理只是一把“菜刀”而已,何罪之有?可能有很多人不一定赞同我的说法,那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绩效管理的真面目。
很多人都把绩效管理看成是奖惩的另一种说法。
记得一次在对某公司考察时后,根据该公司的情况对该老板说他们公司应推行绩效管理。
话还没有说完,该老很高兴的接过我的话说:“是的,我对他们(员工)说工作做得不好要罚款,他们还有意见,这下让你给他们讲讲绩效管理,用过科学的方法,对工作做得不好的人进行罚款”。
我听后很无语。
什么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个对外来专业管理术语Performance management的翻译语,如果仅仅从字面来理解,这难免会有偏颇。
根据我所阅读的资料,我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需要持续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行为。
这是一个系统工作,它的括含了组织绩效管理和个人绩效管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景响;从一个企业来讲,组织绩效就是公司绩效,就是一个公司的阶段性经营成果。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却成就了三星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却成就了三星,问题出在哪里?2014-06-23 北大光华杂志《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这篇文章,相信不少朋友都有看过,反对和支持文章观点的争议到现在为止还没停止,估计一时半会也停不下来。
作者是索尼(sony)前常务理事、机器人研发负责人土井利忠(文章署的是他的笔名“天外伺郎”)。
他的主要观点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索尼引入美国式的绩效主义,扼杀了索尼的创新精神,最终导致索尼在数字时代的失败。
土井利忠对“绩效主义”做了个定义,指的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员工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也就是我们中国企业再熟悉不过的“绩效薪酬制度”。
真的是这个东西“毁了索尼”吗?一、绩效主义助推三星(samsung)转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三星在数字时代打败了索尼,但三星却比索尼更早引入美国式的绩效薪酬制度。
1988年,李健熙接班,提出二次创业,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在三星推行“自律经营”。
所谓自律经营,就是将企业经营权和责任全部分配给具有专业资质的各分子公司社长,由他们全权负责,让他们就像企业的主人一样,自主思考、自主决策、自主做事;企业赚到钱之后,拿出一部分奖励他们。
也就是说,三星集团对各子公司经营层实行的是“明确经营的完全责任、赋予履职的足够权限、按照绩效奖励团队”的管理模式。
李健熙认为“奖励工资”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也是资本主义的一大优势。
李健熙上任后,大胆打破三星传统,推行“信赏必赏”的奖励工资制度,给管理层发放年薪。
三星集团各子公司CEO的年薪中,基本工资只占25%,其余的75%由绩效决定。
员工的基本工资比重占60%,另外40%由能力而定。
能力评价决定员工实际年薪,评为一级能得130%的酬金,若评为五级,甚至连基本工资都领不到。
同一职级的员工,实际年收入最高与最低可以相差5倍。
这在李秉哲时代以及当时韩国其他公司是不可想象的,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三星干部和员工与公司绩效绑定的收入有两种,一种是半年一次评定发放的“PI”(生产率奖金),另一种是一年一度评定的“PS”(利润分享)。
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
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索尼绩效主义之殇及再启示2015年05月08日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然而在索尼公司引入绩效主义时,三星也在同步推进绩效管理模式的转型,为什么三星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好地利用绩效主义促进战略转型而索尼则被“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预示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在大数据、平台化、云存储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分布式认知技术与交互式记忆系统正帮助企业更精准地定位消费需求,传统的长尾正成为新的价值洼地。
但是,精确定位并不等于能够精准打击。
惠普的业务板块调整,IBM谋划新的转型,都是为了创造性地满足日益呈偏态分布的消费长尾。
一切都预示着全球竞争格局正经历一场断崖式的重组与洗牌,新一轮集体危机意识已经爆发。
日本索尼公司无疑是新游戏规则的不兼容者。
有人说“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也有人说“绩效主义成就了三星”。
尽管争论由来已久,当商业智能化已经从概念成为现实的时候,回头再审视索尼绩效主义之殇,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揭示索尼问题之所在,从而为推进绩效管理变革提供借鉴,也为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创新企业带来警示和启迪。
绩效主义溯源与索尼的不兼容性绩效主义溯源与索尼的不兼容性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索尼曾经拥有的猎狗般的市场嗅觉、“小白鼠”般的创新精神消弭了?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化名)曾根据其亲身经历写过一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认为索尼公司1994年引入美国式的绩效主义,打破了公司原本存在的“创新文化”,这对于以“创新”和“求异”为战略基点的索尼公司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原本的创新先锋不幸沦为落伍者。
绩效主义最早出现在美国,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与历史根源。
上世纪60年代,迫于人权组织和职场反歧视运动的压力,美国“民权法案第七章”催生了一个独立的联邦机构——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从制度层面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工主张权益。
EEOC禁止一切职场歧视和报复行为,这驱使企业清晰界定每一位员工在特定工作领域内的责任、绩效标准以及依据评价结果而定的奖惩办法。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答案
1、就是目标管理毁了索尼不?观点:经过分析案例,索尼就是因为实施了绩效管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原因导致“索尼冲击”,但并不就是绩效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不能说就是目标管理毁了索尼,而应该就是目标管理法的使用不当导致的。
●索尼之所以前期可以靠激励而中后期反而不行,跟领导者个人魅力、公司发展阶段、社会价值观念等等都有很大关系。
井深大的理念没有沉淀成可以延续与继承的文化,当井深大以及受井深大影响深刻的一代人离开索尼,索尼新进的人员的工作激情就没有人去调动了。
企业内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很多人都会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的。
绩效考核只就是引发索尼业绩下滑的导火线。
绩效考核就是有必要的,但方式与方法可能对绩效管理的成败也发挥很大作用,而且绩效考核不宜过于复杂、过于纠缠细节、过分强调过程与形式,没有很好体现结果导向、主观评价、判断与客观事实依据混淆部分等,就会对创造力、工作激情的伤害。
●美国的绩效主义理论在索尼水土不服,应该先将理论本土化,量体裁衣,把工具结合企业的价值观、目标来设计绩效考核方案,因为没有改进就直接用,所以导致了目标管理在索尼的失败。
●索尼公司本身的管理也出了问题。
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导致了职工就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并且极力逃避责任。
目标管理实际上就是能够形成激励的有效管理,能够明确任务,有效地加以控制。
2、目标管理与激情集团就是否格格不入?●“挑战精神消失了”:在索尼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见课本)。
目标管理法应该就是由员工与主管共同协商制定个人目标,个人的目标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相应的部门目标而确定,并与它们尽可能一致,不应该就是直接按照员工提出的目标作为目标,在设计考核指标时一定要把好绩效目标的“权重关”,适度提高难度增加工作的挑战性,所以目标管理与挑战精神并不就是格格不入的。
●“激情集团消失了”:想赚钱或者升职的世俗动机滋长,无法成为“开发狂人”{见课本}。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绩效之痛其实是人之痛被奉为圣经的“绩效管理”,到企业里非但不能发挥作用,反倒起了相反的作用,是绩效管理错了,还是企业错了,还是两者都错了最近,网上有篇关于绩效的文章正在流行,文章的题目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作者是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
绩效考核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索尼是世界知名公司,作者用“毁”这个比较“狠”的词把两者联系起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而且作者又是索尼公司的前高官,这所有因素组合到一起,文章想不成为热点都不行。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它之所以流行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或许是这篇文章写到一些人的心坎上了,因为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就是绩效考核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改善组织的绩效,同时也能使组织的绩效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搞不好是要伤到企业的,索尼公司就是个例子。
绩效之过谁的错?下面不妨对该文做一个简单的速描,看看天外伺朗是如何描述索尼公司的绩效考核的。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以作者的亲历和感受着重描述了索尼公司实施绩效主义前后的反差,归纳了索尼公司实施绩效主义的严重后果:“激情集团”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创新先锋沦为落伍者。
文章指出:所谓绩效主义,就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
为衡量业绩,首先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
但是工作是无法简单量化的。
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
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挑战精神”消失了。
仅就作者对绩效主义的描述来看,索尼公司的绩效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的表现是:比较注重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的关系。
比如:“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在绩效考核的形式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比如:“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过于追求量化。
绩效考核,毁灭
绩效考核,毁灭篇一:绩效考核毁了索尼?——长松《管理铁军》为您解读管理真相! 绩效考核毁了索尼?——长松《管理铁军》为您解读管理真相!最近一篇《绩效考核毁了索尼》文章被疯狂转载,很多人开始质疑绩效考核,又在开始宣传管理无用论,以及所谓的人情管理、激情团队等所谓的思想和理论,那么真的是绩效考核让索尼这样的企业出了问题吗?绩效考核真的没有用吗?长松咨询独家为您解读索尼的亏损真相!首先,看看20XX、20XX年的索尼财报:20XX年总营收77673亿日元,亏损1284亿。
各部门具体:移动营收16301亿,亏损750亿;游戏营收9792亿,亏损82亿;数码影像营收7412亿,净利263亿;家电营收11686亿,亏损255亿;半导体营收7942亿,亏损130亿;电影营收8296亿,净利516亿;音乐营收5033亿,净利502亿;金融营收9938亿,净利1703亿。
可以看出,索尼的主要亏损点在于移动营收以及家电、半导体产业。
20XX财年全年净亏损额预计将收窄至17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0亿元),主要原因是芯片和游戏业务表现良好。
而在20XX-20XX年度的一项客户满意度调查上,索尼用户以93%的客户满意度高居榜首,比第二名高出近10个百分点,以致中国的索尼铁杆粉有“索尼大法好”的说法。
很显然,索尼的客户满意度并未产生更多成交,在美国苹果、韩国三星为代表的高端手机,以及中国小米、华为为代表的优势成本国产手机的夹击之下,日本手机产业已经明显萎缩,索尼的挣扎并未产生效果,曾经的电脑产业也同样如此,因而索尼的困境也是日本数码产业的共同处境,数年来索尼并未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未看清发展大势,只是管理上的小修小补,而另一项数据显示索尼产品的市场价格在同类产品中是最高的,比飞利浦、松下、东芝大约高出10%,但利润率却只有0.8%,高成本吞噬了索尼的潜在利润。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索尼的问题在于索尼的绩效考核已经流于形式,成为无效的绩效考核!长松咨询《管理铁军》首席讲师刘文举先生认为:“一切的服务都是围绕经营管理服务的,好的服务都是为了下一单的成交!”索尼公司为取得良好的使用体验而出现为服务而服务的现象,是管理和经营的理念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
评价。 但是 , 衡量业绩首先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 而很多
68 【T i I T me e W ekl 2 1 8 5 y 0 2.,
索 尼 愉快 地送 走 了 4 年 的 岁月 。过去 它像 钻 石一 样 晶莹 0
工作失败了也敢 于为部下 承担责 如今的索尼已经 上司也不那么苛求 , 另一方 面看上去很合理 的绩效制度 , 大家都极力 没有 了向新目标 任。 逃避责任。这样一来 , 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
挑战的“ 体力” 同 , 璀璨 , 而今却变得满身污垢 、 暗淡无光。因笔记本电脑锂 电池着火事故 ,全球使用索尼产锂 电池的约 9 0万台笔 时也失去 了把新 6
人物奇凯岑特米哈伊教授 , 并聆听了他的讲演。讲演一开
始 ,大屏幕上放映的一段话是我 自进入索尼以来多次读
过的, 只不 过被 译 成 了英 文 。
∞ c o
“ 在这个工厂里 , 应该有 自由、 豁达、 愉快的气氛 , 让每 个认真工作的技术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 这正是索
尼 的宗 旨。没有 想到 , 我在绩 效 主义 的发源 地美 国 , 听到 聆
引 进评 价体 制 。但 这些 企业 的业 绩似 乎 都在 下 滑 。
索尼是最早 引进美 国式合理主义经营理论 的企 业之一 , 而公 司创始人井深大的经营理念谈不上所谓 “ 合理” 98 1 。16 年 0月上市的单枪三柬彩色显像管电 视机的开发 , 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 当时 , 索尼在电视机市场竞争 中处 于劣势 , 几乎
用索尼的创建宗旨来否定绩效主义的“ 涌流理论” 。 所谓绩效主义 , 是指“ 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 员工为了拿到更多报酬 而努力工作” 。从 19 95年左右开 始, 索尼逐渐实行绩效主义 , 不仅成立 了专门机构 , 制定非 常详细的评价标准 , 并根据对每个人 的评价确定报酬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作者:许正
来源:《英才》2014年第08期
众所周知,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却鲜有人知道影片的出品方是索尼公司。
索尼是典型的多产业跨国巨头,也是视听、电子游戏、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者。
上世纪80年代,索尼的Walkman(随身听)全球销售突破2.5亿台,90年代的游戏机PlayStation系列销量4.2亿台,这两者都堪称是全球最为成功的电子产品。
1995年出井伸之出任索尼CEO,他给索尼重新设定了客户价值主张:索尼卖的是个人体验,虽然我们的产品不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需品,我们存在的理由是进入人们的梦想生活。
随后索尼成功推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1997年经典的PC产品VAIO 505,以镁铝合金为外壳,果断舍弃内置光驱、并口和串口,全面拥抱USB接口令业界叹为观止。
2009年开始索尼的利润却急转直下,连年亏损。
这里还是要提及2011年的日本海啸,索尼因此关停了8家工厂。
如果仅仅是天灾,或许还躲得过,实际上索尼对彩电业务的误判当记一大过,在大多数企业转向平板电视的时候,索尼一意孤行坚持显像管技术;在众多企业做液晶电视的时候,索尼又不识时务地推广等离子电视。
还有那后来不思进取的PC业务。
2014年2月索尼宣布放弃PC业务,与其说因为利润无几被剥离,不如说一个具备杰出工业设计能力的业务单元被移动互联时代颠覆了。
索尼 PC这个划时代的杰出产品,代表着日本精密电子制造的巅峰状态,轰然倒下前几乎没有过渡,绝好的品质和工艺的存在感瞬间消失。
我们来不及细数过往的成功,移动互联时代会分分钟解构过去,如果不直面冲击,怎会知道将有什么上演,云计算、大数据纷至沓来,穿戴设备已经登场,每一波浪潮都有加速的趋势,留给企业思考和改变的时间短之又短。
苹果公司用自己真实的案例给索尼上了一课,不光得有革命性的产品,完美的商业模式更是必须,而索尼公司行动缓慢,没能再像之前一样推出颠覆性的产品,到底是谁导致了索尼创新能力的衰退呢?
有人将矛头指向1995的CEO出井伸之,但索尼的资深高层天外伺朗反思:首先是“激情”的消失,那些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开发的团体已经消失,索尼的技术团队受到赚钱、升职等动机的影响;然后是“挑战精神”的消失,自索尼引入绩效管理制度后,公司内部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几乎无人再触及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诚如天外伺朗所言:1995年索尼实行的绩效管理,不仅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
绩效主义试图把人的能力量化,以此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绩效主义不仅是生产的范式,也是管理的范式,且成为今天全球企业通行的管理范式,包括19世纪末美国的管理大师阿尔弗雷德·泰勒秉承的也是这样的管理思维,在这个思维系统里,人的因素被最小程度地忽视了,人等同为机器。
这一管理范式为美国早期的工业发展创造了极高的效率,也成就了中国过去30年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后工业时代,一个关键的问题就凸显了:知识工业时代,机械主义的管理范式还有效吗?
事实如血,曾经充满活力的索尼公司,正被各种严苛的关键绩效指标紧紧的锁住,当经理人只在乎下一个季度完成更高的绩效目標,而对组织中的协同、人员的成长、创新的活力,还有领导者的领导能力,这些更加重要的因素就视而不见了。
索尼公司迅速进入了日薄西山的困境,正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