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A. 提出的进程:
1.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早在西周末年,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的思想。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
孔子说过“和为贵”“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仁政”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及提出了“兼相爱”,“无相差”等理想社会方案;
墨子:“兼爱”、“非攻”;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
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
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
成和谐的关系。列宁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
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以便是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
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有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
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
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的巩固党
同群众的联系
2.现实形式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和谐思想形成)
(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构建美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探
索和实践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6—457页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和谐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阐述了和谐社会思想,这主要包括:民主与法制——和谐社会的保障;
公平与正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生机与活力——和谐社会的源泉;安定与有序——和谐社会的标志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
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
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4)十六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
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附:1.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 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4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
容构建
5 2005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
6 十六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提出的现实依据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明确提出来,是十分英明的决策。
一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这两大能力的历史课题。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步入小康社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是一个新的课题,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实践。市场经济对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竞争性和自发性等不利因素对正常的经济秩序会产生极大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利益至上和等价交换等原则,一旦侵入党的政治生活内,必然导致腐败,而腐败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最大的绊脚石。这说明,只有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清除这个绊脚石。
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已由1949年的世界第13位,上升到目前的第6位。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