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4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分析

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分析

溶菌酶的活性【 3 J 。康惠尔渗液吸收贴 由聚氨酯泡沫 垫和聚氨酯薄膜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 , 由对皮肤友 好的水胶体黏胶和中央泡沫吸收垫组成 , 背衬 为防 水 性半 透膜 , 是 具 有 高 吸 收性 能 的泡 沫 敷料 ] 。目 前临床 上压 疮 的治疗 更 主张 湿 性 愈合 , 该 吸 收贴 为 此创造了更有利的愈合条件 。本观察显示 , 实验组 压疮 的恢 复效 果优 于对 照组 , 治 愈 时 间 较对 照 组 明 显缩短 , 提示用康复新液外用配合康惠尔渗液 吸收 贴外敷 能加快 压疮 的恢 复 , 从 而 减 轻 临 床 医护 人 员 的工作 压力 以及减 少 并发症 的发 生 。 [ 参考文献】
腰 大 池 置 管脑 脊 液持 续 引流 术治 疗 重型 颅脑 外 伤 患者 术 后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的疗 效分 析
鲍 健 南
( 常 州市第二人 民医院 , 江苏 常 州 2 1 3 0 0 3 )
[ 摘要] 目的 探讨腰 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蛛 网膜 下腔 出 血 的疗 效 。方 法 回顾性 分析 重 型颅 脑 外 伤 患者 手 术后 行 腰 大池 置 管脑 脊 液 持 续 外 引 流 术 治疗 t S A H 患者 3 O例 资料 , 选 择腰3 4 或 腰4 5 棘 突间 隙为 穿刺 点 , 用美敦 力( Me d m m i c ) 引流 系统 穿刺针 垂 直进入 , 穿破硬脊膜达蛛 网膜下腔 , 拔 出针芯流 出脑脊液 , 测压、 导管置入蛛 网膜下腔 1 0 —1 5 e m, 拔 出 穿刺 针 , 将 引流 管牢 固 固定 , 导 管后 连接 脑 室 引流 袋。 留管 时 间 5 7天 , 最长 1 4天。 结 果 治 愈2 8 例, 感染 1 例, 死 亡 1例 。结 论 重 型 颅 脑 外 伤 术后 腰 大 池 置 管 脑 脊 液 持 续 外 引流 术 治 疗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观察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观察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与护理价值。

方法60例明确诊断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每日或隔日对患者实施腰椎穿刺做脑脊液置换。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实施腰穿置管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两组患者均实施对应的护理。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持续头痛时间、血性脑脊液消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并对照两组治疗、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持续头痛时间为(8.3±2.6)h,血性脑脊液消散时间为(24±5)h,住院时间为(7.0±0.5)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3.9±6.7)h、(48±13)h、(17.0±0.5)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仅发生并发症1例(3.3%),对照组发生并发症6例(2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整体满意度(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同时给予对应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够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的整体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引流;护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外伤导致的脑底部、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损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1],该病会对脑脊液的正常循环过程造成破坏,导致患者颅内压过高,出血栓塞脑室系统,破坏患者的深部脑组织。

而积血也会引发继发性的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出现,提高了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几率[2]。

所以,只有快速将患者脑脊液的正常循环过程进行恢复,才能继续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64例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护理体会

64例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护理体会

64例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4例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施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对方法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其效果。

结果:64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临床症状缓解率高, 总有效率与满意率明显。

结论:精心的护理是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成功的关键, 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持续腰大池引流;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5-0160-02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腰大池持续引流是应用腰穿的方式向锥管蛛网膜的下腔放人引流管从而对脑脊液进行引流, 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可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并且能够鞘内注射药物,保证脑脊液循环的通道顺畅,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栓塞术、颅内感染等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1]。

近几年来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的治疗中已经广泛应用。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做持续腰大池手术共64例,其中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联合脑室外引流3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动脉瘤栓塞术4例。

2.方法2.1 常规腰穿术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行脱水、止血、解痉、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每天或隔天行常规腰穿术,放出脑脊液,并观察脑脊液的颜色、性质、量等,定时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直至脑脊液为清亮透明,病人头痛明显改善。

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h,观察穿刺点敷料及头痛情况。

2.2 腰穿置管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病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腰穿置管行腰池引流。

病人取侧卧位,头及双下肢屈曲,在L3-4或L4-5椎体间,局麻下用硬膜外穿刺针行穿刺术,见脑脊液流出后,将腰椎硅胶导管导人穿刺针,确认有脑脊液流出后妥善固定,接上A,JL输液瓶。

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一次的引流量相当于多次的腰穿引流,对患者的损伤小。

2.优势与传统的腰穿引流、脑室外引流操作相比,腰大池持续引流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创伤小、感染率更低、患者痛苦更小,花费少,住院时间短等[3]。

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及安全性探讨

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及安全性探讨

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及安全性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及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方法以我院近年来诊断明确的6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为依据,分析持续腰大池引流后的临床症状变化及观察治疗安全性。

结果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的63例患者痊愈61例,死亡2例;发生血管痉挛4例,约为6.3%,继发性脑积水2例。

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及术后短时间内再出血。

结论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症状改善快,脑血管痉挛并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外引流安全性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是神经科的危急重症之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发病率为(5-10)/10万,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也接近为50%[1]。

其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减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

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有效减少血性脑脊液的刺激,防止颅底粘连所致的交通性脑积水发生和降低和稳定颅内压。

我院从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对6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证实安全有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神经内科从2005年6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筛选63例。

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②发病72小时内;③家属或患者签字同意。

并排除有颅内血肿,中线移位患者及恶性高血压、严重脏器损害患者。

其中男性29例,平均年龄48岁;女性34例。

平均年龄53岁。

合并意识障碍18例,其中嗜睡9例,昏睡4例,浅昏迷4例。

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糖尿病17例。

1.2方法1.2.1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予SAH常规治疗:绝对卧床休息、镇静解除精神紧张、调控血压、抗纤溶药物治疗、脱水降颅压、钙离子拮抗剂、制酸护胃、维持水淹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小便通畅等治疗。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TSA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引流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腰椎穿刺放液,观察组给予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术。

观察两组患者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时间,及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GOS评定疗效。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神经刺激症状,脑梗死,感染,脑积水,癫痫。

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8,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积血清除时间(7.32±3.63)d,明显少于对照组(13.63±3.77)d,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GOS预后评价,观察组预后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有效的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umber continued drain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in treatment of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0 patients with TSAH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who wer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ne 2015.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lumbar puncture drainag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lumber continued drain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The clearance time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as observed in two groups.After operation 6 months,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by GOS.The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including the symptoms of nerve stimulation,cerebral infarction,infection,hydrocephalus,epileps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5.148,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ostoperative blood collection clear time (7.32±3.63)d,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3.63±3.77)d,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prognosi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ntinuous lumbar cistern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n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n effectively clea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quality,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Lumber continued drain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Traumatic brain injury;Subarachnoid hemorrhage;Lumbar vertebra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系统常见的危急重症,近年对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的研究逐渐被重视,tSAH是指由于创伤导致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也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1]。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探析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探析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探析摘要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效果。

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

对照组实施腰椎穿刺放液治疗,观察组实施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脑脊液红细胞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兩组患者术后均接受常规性治疗,如抗感染等。

对照组在手术后24 h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治疗,缓慢释放,15~30 ml/d。

观察组术后24 h进行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在腰大池内放置硬膜外麻醉管持续外引流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颅内压较高的患者,应采用20%的甘露醇1 g/kg进行静脉滴注后方可实施。

患者选择侧卧位,选择硬膜外麻醉穿刺针,在腰3~4间隙对腰大池进行穿刺,首先测量压力,压力>20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时,需要将脑脊液慢慢放出,直到压力<200 mm H2O;选择16号腰穿刺针对腰大池进行穿刺,将F8号硬脊膜外麻醉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深度约9~10 cm,其中蛛网膜下腔深度4~35 cm,将穿刺针拔除,使引流管充分固定。

引流管尾端采用专用的三通接头与无菌引流袋相接,引流袋的高度按照每天引流量的多少予以适当调整,160~300 ml/d较适宜,更换引流袋时应确保无菌操作。

两组患者每天留取脑脊液标本接受常规检查与生化检查,在脑脊液红细胞<100×106/L时拔管,一旦持续引流2周脑脊液还没有清亮,需要停止操作,避免颅内受到感染。

1. 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时间、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5例,女45例,年龄12~64岁,平均36岁。

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17例,高血压脑出血51例,颅脑外伤72例,均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位于基底池环池45例,大脑半球脑沟51例,血肿位于外侧裂40例,纵裂4例。

其中30例动静脉破裂出血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和(或)脑室外引流术,颅内血肿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

术后1周复查颅脑CT未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可考虑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有脑室引流者应事先拔除。

1.2 方法:病情稳定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术前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 ml,患者取抱膝侧卧位,选择L3~L5 椎间隙作为穿刺点,消毒后行局部麻醉,用硬脊膜外穿刺针(18号或12号)行穿刺术,进入深度约5~6 cm后即见脑脊液流出,用测压表测压,将直径1 mm的软质透明硅塑导管放入腰椎管蛛网膜下腔间隙内约6~12 cm(儿童6 cm,成人12 cm),末端经控制阀接无菌引流袋,使其保持缓慢引流。

置管操作完毕,用消毒纱布覆盖和胶布固定即可。

导管一般留置3~10天,平均7天,每日脑脊液引流量100~400 ml。

2 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随访未发现脑积水,8~12天腰大池引流后,患者脑脊液由红色或黄色逐渐变无色清亮,患者头痛减轻或意识障碍改善,开颅手术者骨窗压力下降。

体温恢复正常,脑膜激惹征如畏光、颈项强直等消除,精神食欲好转。

术后出现脑脊液感染2例,经鞘内注入敏感抗生素,7~10天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脑脊液漏于48小时内停止漏液。

3 讨论3.1 持续腰穿引流的机理:脑脊液由所有脑室内的脉络膜丛分泌而产生,流经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枕大池及整个蛛网膜下腔通路,最后到上矢状窦旁蛛网膜颗粒被吸收,系动态的循环过程。

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肿积聚在蛛网膜下腔,可造成广泛蛛网膜粘连及蛛网膜颗粒阻塞,引起不同程度迟发交通性脑积水。

最新-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 精品

最新-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 精品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2019年收治12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对照组60例,行每天腰穿术放脑脊液,比较两组1周后头疼恶心消失、脑脊液转清、颅内压力恢复正常所占比例及术后1年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发生的情况。

结果治疗组术后1周头疼、恶心消失、脑脊液转清、颅内压力恢复正常所占比例分别为8667、9000、9667、9833,对照组比例分别为5833、6667、667、3167;术后1年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发生的概率治疗组为5,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关键词】腰大池持续引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1039691674-4985201930055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颅脑外伤性损伤时十分常见,重型颅脑损伤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占比例高达33——60[1]患者常出现头疼、恶心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病症,颅脑损伤的远期脑积水病发率约为07——08,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患者脑积水发病率则达34,创伤后昏迷时间超过1周,其发病率可高达90蛛网膜下腔血性脑脊液的刺激可引发一系列严重反应,危及患者生命。

本院2019-2019年收治12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实施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效果满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均有明显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5——76岁,平均473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29例,高处坠落伤7例,摔打伤害24例;入院时评分13——15分20例,9——12分24例,3——8分16例;头颅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处于基底池与环池32例,大脑半球沟回13例,侧裂池7例,纵裂5例,天幕下3。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5 分4 , ~8 例 受伤 至入院 在 4h 内 , 8以 均无外 科手 术指征 ; 皆为脑血 余
管 病 引起 的 自发性蛛 网膜 下腔 出血。按 Fs e 分级 : 级 3 , i r h Ⅱ 例 Ⅲ级
1 6例 , Ⅳ级 5例 。
1 2 操 作方 法 .
病人取侧 卧位 , 和双下肢 屈 曲, 头 尽量 靠近胸部 , 以充分暴露椎 间
隙, 在腰L~ L~椎体间, , 威 4 用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 见脑脊液流
出后 , 径 l m的导 管推入腰大池 内3 c 观察 脑脊液 自导 管内 将直 m ~5m, 流 出后 , 出套管 针 , 拔 用敷贴 、胶 布包 扎穿刺 处并沿 脊柱方 向 固定引 流导 管 , 接一次 性 引流袋 即 可 。 外 2 结 果 患者 每 日引流 量为 3 0 0mL 0 ~4 0 平均 (3 . ±4 5 ) , 3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mL 引流管
故控制流速、缓慢引流非常重要。我们腰大池引流所置的引流管内 径较小, 引流速度较慢 , 同时可行简易颅内压监测, 可调整引流管高度
及流 速 , 有效 控 制颅 内 压 。3 引流 量 比较大 , 天 引流量 可以 达 到 () 每
4 0 。4带管时间长 , 5mL () 可留置 1 ~1d () 0 5 。5感染率低, I g流管至引
粘 连所 致交通性 脑 积水的 发生 。本院 自自 2 0 年 1 07 月至 20 年 l 07 2 月采用腰 大池 引流血性 脑脊液 在治疗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2例 , 4 取得 满意 疗效 , 现报 道 如下 。
3 讨 论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致死致残的主要 原因为S H的三大并发症 , A 即再

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疗效分析

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疗效分析
4讨论
腰大池引流可不断地将血性脑脊液排出体外,减少蛛网膜的粘连和脑水肿反应并减少对脑血管的刺激,而新分泌出来的脑脊液又不断地起着良好的稀释和冲洗作用,从而利于中断颅内恶性循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同时避免了反复腰穿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减少了损伤和感染的机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良好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可以保证引流疗效,降低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为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提供安全保障,而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是腰池引流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保障。
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护理疗效分析。方法:通过对62例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经腰大池引流和精心护理,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CT恢复正常的时间缩短,均痊愈出院。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能有效改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压,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促进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缓解脑血管痉挛,对缓解头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3.4.2引流不畅:其主要原因为引流管置入过浅或扭曲,移位以及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过高或引流管内有小血凝块和挫碎的组织,本组病例中有一例病人引流管堵塞,给予挤压引流管,更换引流瓶后经观察无脑脊液流出,在无菌操作下,用生理盐水2~3ml进行冲洗,冲洗疏通失败,给予拔管重新置管。
3.4.3颅内感染:由于腰大池引流属于侵袭性操作,在治疗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引流时间过长(10d以上),无菌操作不当等易造成颅内感染,表现为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腰池引流中的脑脊液脑脊液浑浊,脑脊液中白细胞增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对策:严格无菌操作;定时开窗通风;每日更换引流瓶;每日空气消毒;穿刺点消毒;定期留取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严格控制置管时间,及时拔管,留置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风险越大:搬动病人时关闭开关,防止引流液逆流。本组患者经上述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在辅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疗效。

方法: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例对比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66例患者中存活31例,死亡35例,其中,实验组12例,对照组23例。

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在治疗SAH中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标签:腰大池引流;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是脑卒中疾病中唯一能在1 h 左右引起死亡的类型(猝死)[1]。

SAH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20%[2]。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40~79岁,平均57.4岁,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6例,GCS 9~12分12例,GCS≤8分13例,血压(231±30)/(118±18)mmHg。

对照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42~81岁,平均58.6岁,入院时GCS 13~15分8例,GCS 9~12分13例,GCS≤8分14例,入院时血压(233±25)/(121±13)mmHg。

两组在年龄、性别、血压、GC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病例选择均为自发性SAH,脑血管造影术后发现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无再出血病例。

1.2方法对实验组病例选择L3~4和L4~5间隙行穿刺置管术,向椎管内腰骶方向置入引流管5~6 cm,通过调节引流管水止及引流瓶位置的高低控制引流量和流速,早期引流瓶固定于腋中线水平下0~5 cm,5~7 d后可调到腋中线下5~10 cm,引流量为300~400 ml/24 h,留置时间为15~30 d。

1.3疗效评价所有病例均在术前、术后及出院前行GC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判(ADL-Barthel指数)。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分析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1年收治12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对照组60例,行每天腰穿术放脑脊液,比较两组1周后头疼恶心消失、脑脊液转清、颅内压力恢复正常所占比例及术后1年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发生的情况。

结果:治疗组术后1周头疼、恶心消失、脑脊液转清、颅内压力恢复正常所占比例分别为86.67%、90.00%、96.67%、98.33%,对照组比例分别为58.33%、66.67%、6.67%、31.67%;术后1年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发生的概率治疗组为5%,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行早期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克服反复腰穿术放脑脊液引流量有限且容易引发局部感染等缺陷,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颅脑外伤性损伤时十分常见,重型颅脑损伤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占比例高达33%~60%[1]。

患者常出现头疼、恶心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病症,颅脑损伤的远期脑积水病发率约为0.7%~0.8%,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患者脑积水发病率则达34%,创伤后昏迷时间超过1周,其发病率可高达90%。

蛛网膜下腔血性脑脊液的刺激可引发一系列严重反应,危及患者生命。

本院2008-2011年收治12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实施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效果满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均有明显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5~76岁,平均47.3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29例,高处坠落伤7例,摔打伤害24例;入院时GCS 评分:13~15分20例,9~12分24例,3~8分16例;头颅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处于基底池与环池32例,大脑半球沟回13例,侧裂池7例,纵裂5例,天幕下3例;治疗组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

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针对患有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通过采用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以后,对其疗效进行分析观察。

方法:在本院所接受该类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30例(2017.5.1-2018.5.1),选其中的15例患者进行常规的腰椎穿刺引流术治疗,记为对比组,剩下的15例患者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记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观察。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要高于对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对比组(P<0.05)。

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通过采用采用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以后,同时大幅度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在临床医学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引流术针对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来说,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头晕头痛、恶心想吐、肢体瘫痪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所以,当患者做完手术以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术后持续治疗[1],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通过采用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其中,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院所接受该类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30例(2017.5.1-2018.5.1),选其中的15例患者进行常规的腰椎穿刺引流术治疗,记为对比组,剩下的15例患者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记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观察。

其中对比组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0:5(男:女),平均年龄为(53.13±6.21;观察组患者的性别比例为9:6(男:女),平均年龄为(54.43±4.25。

其中,本次研究中,(1)患者均签署了同意书;(2)患者均不存在其他重大疾病。

排除精神异常患者。

以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不存在差异,可以进行对比(p>0.05)。

1.2 方法对比组:对该组患者进行腰椎穿刺引流术,具体方法为:当患者进行手术以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持续24小时的监控,然后对患者进行腰椎穿刺引流术,每天可进行多次操作,且每次的引流量在10到20毫升左右。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体会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体会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体会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是颅脑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致病原因主要为脑挫裂伤出血后进入脑脊液循环系统引起,所以tSAH一般都合并有脑挫裂伤。

TSAH因为能导致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是增高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能因为改变了脑脊液循环系统的分泌及吸收功能,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交通性脑积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是防止脑积水及脑缺血的关键。

本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5例采用了持续腰大池引流,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治疗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8例,男76例,女52例;年龄16~84岁,平均40.8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0例,坠落伤18例,摔伤8例,打击伤12例。

入院时患者GCS评分:13~15分36例,9~12分44例,3~8分48例。

1.1.1治疗标准:头颅CT扫描或腰穿证实存在tSAH,没有行开颅手术治疗76例,行开颅手术者52例(开颅手术者均为合并有脑挫裂伤、硬膜下、硬膜外血肿等)。

1.1.2入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诊断明确后分两种情况:一是开颅术后3日内患者(28例),二是未开颅手术腰穿脑压在270mmH2O以下患者(27例),给予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对照组73 例,开颅手术后24例,未开颅手术49例采常规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GCS评分、头颅CT表现、病情严重程度经均衡性检验,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予反复作腰穿放脑脊液、抗炎、止血、脱水、利尿及尼莫地平抗血管痉挛等治疗。

治疗组经手术者术后3日内,未手术者作腰穿脑压在270mmH2O以下,给予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在L3~L4或L4~L5间隙行穿刺置管术,向椎管内置入腰大池引流管(方向最好朝向头部),深度为蛛网膜下腔内2~3cm,引流通畅的话固定腰大池引流管,安装流速调节阀,连接引流及灭菌引流瓶密闭系统。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早期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9例,观察组采用早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腰椎穿刺释放血性脑脊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头痛缓解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率、脑积水率、脑梗死率及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腰大池引流可以显著提高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患者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早期持续腰大池外引流;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效果Clinical efficacy of continuous lumbar pool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continuous lumbar pool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Methods 118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6 to September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of 59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early lumbar cistern cerebrospinal fluid for continuous drainage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umbar puncture for the release of bloody cerebrospinal fluid,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number of days of headache relie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recurrence rate,cerebral accumulation rate,cerebral infarction rate and infection rate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early lumbar pool drainag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atients,patients with rapi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few complications,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words] Early continuation of lumbar pool drainage;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linical effects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合并脑组织其他类别损伤共同存在,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之处。

脑脊液腰大池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脑脊液腰大池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Co cu in Lu n lso s mb rc r b o pn lfu d d an g y t AH a s d b h r a me t o e e r lv s - a e e r s i a l i r i a e wa S c u e y t e t e t n f c r b a a o s am ( ps CVS n y r c p a u o d ci ia f c c l va ig s mp o n p o i g t e p o n )a d h d o e h l sg o l c lef a y i al i t y n i n e n t msa d i r v n h r g o— m
g o p wa e t rt a h o to r u r u s b t e h n t e c n r l o p,t e d fe e c e we n t e g o p s sg i c n P < 0 0 ) g h if r n e b t e h r u s wa i n f a t( i .1.
伤性 蛛 网 膜 下 腔 出血 对 照 组 采 用 常规 治 疗 , 疗 组 除 常规 治 疗 外 , 用 腰 椎 穿 刺 加 腰 大 池 置 管 脑 脊 液 治 采 (S) C F 置换 疗 法 治 疗 , 两组 治 疗 方 法 的 治 疗 效 果 进 行 总 结 评 估 。 结 果 治 疗 组 恢 复 良好 8 对 9例 , 残 9 轻 例 ; 照 组 恢 复 良好 4 对 4例 , 残 3 例 , 残 9 , 物 状 态生 存 2例 , 亡 l 。治 疗 组 疗 效 明 显 优 于对 轻 8 重 例 植 死 例
齐 齐 啥 尔 医 学 院 学报 20 第 2 0 8年 9卷 第 2 2期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济等原因放弃治疗者。
1 1.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87例为我科2003年至2008年住院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按神经外科常规处理。合
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受压明显者急症开颅血肿清 除及去骨瓣减压46例。术中尽量止血彻底,生理盐水 反复冲洗血性脑脊液。破入脑室者行单或双侧脑室外 引流术7例。对照组手术23例,脑室外引流3例;治疗 组手术26例,脑室外引流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 止血、支持、钙离子拮抗剂等应用,术后硬膜下引流管
2~3
患者,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据患者和家属是 否同意行腰大池置管引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 39例,治疗组48例。年龄2l一67岁,平均年龄47.2 岁。出血原因:交通事故53例,打击伤15例,坠落伤 1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破人脑室7例;神志清楚3l 例,浅昏迷50例,昏迷6例;头痛68例,视物不清24 例,颈强直76例,偏瘫18例;GCS评分13~15分39 例,9—12分42例,<8分有6例。所有患者发病至人 院时间为l~12 h。颅脑CT检查证实蛛网膜下腔出 血。出血位于基底池、环池28例;外侧裂池62例;纵 裂池53例;破人脑室12例;大脑半球沟内9例。两组 患者年龄、出血原因、临床表现及GCS评分和治疗用 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资料排除治疗过程中因
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接诊后应立即止血,抗休克,明 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征得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以 及最关键的手术操作,要在有限的几个小时内完成,要
万方数据
脑脊液流出畅通,末端接三通阀,继于引流袋相接通。 1.4置管后处理:通过调整水止夹和引流袋的高度严 格控制引流量,前3天100~150 ml/d左右,4天后
300 8000
ml/d。引流欠通畅时,用生理盐水5 lIll加尿激酶 U,经三通管冲洗之,必要时加入地塞米松5

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

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

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方法。

该手术通过在患者的腰大池处置入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出来,来减轻颅内压力,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目的。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脑出血的面积,减轻颅内压,减少脑损伤,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成功率,对于一些临床病情复杂的患者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进行介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变,常见于中老年人,患病率较高。

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都可能是其诱因。

该病症的主要症状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较为严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发生,患者的病情会很快恶化,甚至会危及生命。

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且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该手术主要通过在患者的腰椎处置入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出来,从而减轻颅内压力,以减少脑出血的面积和压力,防止脑损伤的进一步扩大。

通过持续的引流,使蛛网膜下腔血肿逐渐被吸收,加速患者康复。

在手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引流量和引流器的位置,以确保引流的通畅和治疗效果。

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非常显著。

通过引流脑脊液,可以有效地减轻颅内压力,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面积和压力。

通过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面积和压力,可以有效地减少脑组织受损的程度,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通过疗程的持续引流,可以加速患者脑组织的修复和恢复,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对患者的密切观察和引流器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在临床实践中,该方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和认可。

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的效果及护理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的效果及护理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的效果及护理分析发表时间:2015-08-21T14:45:30.3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月第1期供稿作者:彭燕香[导读]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且创伤。

彭燕香(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江苏扬州 225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的效果以及护理。

方法:随机把我院同时期收治的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病例数均为42例,对照组患者用药后隔天实施腰椎穿刺进行脑脊液置换;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实施腰椎穿刺持续实施腰大池引流治疗,且治疗期间,施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头痛持续时间以及血性脑脊液消失时间。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观察指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安全可靠,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其康复,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护理:持续腰大池引流;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1-0034-02所谓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或者脑底部病变血管出现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至蛛网膜下所造成的临床综合征,在急性脑卒中该病所占比重大约为10%左右[1-2]。

常见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血管畸形、凝血障碍性疾病、夹层动脉瘤、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该病起病比较突然,典型表现为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呕吐以及恶心等[3]。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多采取常规用药和腰穿行脑脊液置换治疗,我院近年来应用了持续腰大池引流行脑脊液置换治疗,所获效果显著,现将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所选对象为2012年9月-2014年11月到我院进行诊治的 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CT头颅检查确诊,满足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4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本院近年来诊断明确的6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为依据,分析引流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

结果腰大池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4例患者,痊愈61例,死亡3例;发生脑血管痉挛者5例,约8%左右。

结论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症状改善快,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低[1],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低,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引流;脑血管痉挛;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痉挛。

减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的发生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

笔者通过采用腰大池置管将血性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可以加快脑脊液的生成,促进脑脊液的循环,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

现就本科近年来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一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4个病例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其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男性患者43例,平均年龄47岁,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龄52岁。

1.2 引流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 有颅内高压者在术前15~30 min静脉注射甘露醇1 g/kg降颅压处理后,选择腰3~4或腰4~5椎间隙为穿刺点,用18号硬膜外麻醉穿刺针垂直进入。

通过黄韧带时有落空感继续进针,有脑脊液流出,即进入腰大池,穿刺成功后测脑脊液压力,颅压高于3Kpa时可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待颅压降至3Kpa以下时放入18号硬膜外导管达腰大池3~5 cm,拔除刺针,固定导管并连接三通接头,接一次性输液管和引流瓶。

早期引流袋固定在脑室以上10~15 cm,根据每日引流量调整引流袋高度。

持续引流4~7 d, 一般留置时间为5~6 d,引流量为150~200 ml/d,最大引流量不超过350 ml/d。

同时常规使用脱水降颅压、抗纤溶药物,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抗血管痉挛治疗,积极防治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2 结果
64例患者,痊愈59例;死亡3例,其中2例为再次出血导致死亡,1例因年龄较大,继发肺部感染、全身衰竭死亡;5例经经颅多普勒证实出现血管痉挛,经抗痉挛治疗后症状好转,无明显后遗症。

3例患者出现继发性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良好。

腰大池持续引流后,患者脑脊液由红色逐渐黄变,继而转为无色清亮,
短期内患者头痛症状明显减轻,颈项强直症状消除,精神状况、食欲等明显好转。

虽然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液,但经局部加压包扎等处理48 h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机制
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及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存在的时间密切相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壁结构被破坏,血液对血管壁产生机械刺激,加之血管活性物质5-TH、儿茶酚胺、血红蛋白及花生四烯酸等的产生[2],而极易导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可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通过加快脑脊液循环,加速蛛网膜下腔积血的廓清,促进脑脊液的再生成,从而淡化血性脑脊液的浓度,减轻积血及其代谢产物对脑血管的刺激所导致的血管痉挛,从而减少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本组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引流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降低,证实该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3.2 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优点
①持续腰大池引流创伤小,操作简单,减少了反复腰穿招致感染的机会,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基层医院易于开展;②硬膜外麻醉管管径较细,具有一定物理阻尼作用,引流速度和引流量易于控制,每日引流量控制在200~300 ml,远多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所能放出的血性脑脊液量, 且流速均匀易于控制;避免脑脊液排出过快致低颅压甚至脑疝形成,安全有效,缩短了疗程,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费用;③持续腰大池引流加快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清除速度,能较快地降低脑脊液中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也能更快地降低血浆中内皮素的含量[3],有利于减轻脑血管痉挛,从而减轻头痛、意识障碍程度以及降低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④腰大池引流由于清除存留于蛛网膜下腔中积血速度相对较快,有效地减少了蛛网膜阻塞及蛛网膜粘连,从而降低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率[4]。

3.3 治疗时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明确诊断后应尽早行腰穿置管治疗;继发性出血特别是有脑室铸型者,先行血肿碎吸术加侧脑室穿刺引流,2~3 d 后再行腰穿置管引流相对更为安全。

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笔者认为腰大池置管引流的时机越早越好,因为尽早排出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和减轻各种有害化学物质的刺激作用,是预防脑血管痉挛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军,欧绍武,王运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7,6.
[2] 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06-813,843-8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