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房用品欣赏

合集下载

故宫藏文房用品清代(一)

故宫藏文房用品清代(一)

故宫藏文房用品清代(一)文房用品清代1. 龙门氏天府御香墨龙门氏天府御香墨,长11.8cm,宽4cm,厚1.4cm。

墨牛舌形,两条雕龙蟠绕墨体。

墨额饰朵云,云纹下阴文隶书“天府”、“御香”;墨之一面左下方阴文楷书“龙门氏”。

饰纹、题识皆施金、蓝、朱彩,华贵富丽。

经考证,龙门氏系清代第一任徽州知府。

传世墨中署有顺治年款或可间接确定为顺治时墨者寥寥无几,此墨因而愈显珍贵。

天府御香墨为明代旧有墨式,明《方氏墨谱》收录。

此墨造型浑厚,龙纹形态及雕刻中浑圆的刀法无不展现明墨的风韵,说明清代开国之初制墨尚处于沿袭前代的状态。

2. 端石瓜田砚端石瓜田砚,清初,长18.3cm,宽13.5cm。

砚紫色端石制。

巧做天然石子为缠枝瓜瓞形。

砚面受墨处颇细腻,雕作一瓜,瓜蒂上方深处为墨池。

自然石纹作叶蔓萦绕砚背。

砚面右方刻有隶书题铭“瓜田半亩”四字,砚背刻有篆书题铭“緜绵瓜瓞”四字,署款“鹿原”二字。

又“石室”下署“诵先人之清芬”一长方印。

此砚石属明端石老坑,石质较好。

清初人制,题款。

3. 端石猫蝶砚端石猫蝶砚,砚长22.5cm,宽19cm。

砚端石制,随形。

砚面浮雕一猫扑蝴蝶图案,以端石的黄绿色自然石眼作猫眼及蝴蝶翅膀上的花斑。

猫蝶之下有砚堂。

砚左侧阴识篆书“寿友”二字。

砚背铭阴文“金眼焕彩,粉翅飘香,锡尔纯缎,受福无疆”,下署“丁酉润二月庚寅,并钤韦斋、吴祖谦”,篆书“韦”、“斋”两印。

又,“乌至邢耄,共耋引长,龄千秋业”,并署“高竹总铭顾密,林春屋”,篆书“士奇”小印。

下有“汞邨居士”、“清吟堂珍赏”印。

石质坚密,色紫带黑,石内隐青花,蕉叶白等名贵纹理。

此砚因材施艺,题材、立意、构图、造型都精心推敲,刻划得当,使砚古雅、朴实、形态自然。

古代喜用猫蝶合绘表现在工艺及绘画作品中,以“猫蝶”与“耄耋”同音,意在祝人长寿。

4. 汪节庵古泉墨汪节庵古泉墨,十锭为一组,盛以本色木盒,盒面阴识填蓝楷书“仿古泉式”,下注“汪节庵监制”,字体略小。

古代书案用品--水盂

古代书案用品--水盂

古代书案用品--水盂
古代书案用品--水盂
admin 中国家具 04-28 960 暂无评论
水盂起源于汉魏,发展至明清两代。

宋人赵希鹄在《沿天清录集》中注:“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之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可知水盂为盛磨墨用水的盛水器,以玉、瓷、紫砂等常见。

一般配有铜或玉质的小水匙。

目前所见实物以魏晋时为最早。

晋代、南北朝时水盂多为青瓷,或鼓腹似罐,或为动物:如青瓷兔形水盂、蛙形水盂等,做工无不精巧雅致。

明、清两代水盂传世品较多。

品种丰富,有玉、石、瓷、料、紫砂等。

除瓷制品外,其他多为观赏器而非实用品。

瓷制水盂的实用性较强,其形多为圆形。

盂口富有陈设性和工艺性,这也是明、清代两代水盂与以前水盂的本质区别。

一般来讲,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利用釉色及纹饰增强观赏性,常见有青花、粉彩、单色釉等品种。

古代水盂在当年读书人文房用具中为必备,虽盛水不过数滴,却有积水成渊的雅趣。

明初旧玉雕花卉福桃水盂
清文竹贴花水丞
清末民初鸣远款紫砂刻“连生乐事”水盂
清乾隆蓝釉青花喜上梅梢马蹄水盂
清嘉庆款珊瑚红描金蝙蝠抱桃水盂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莲蝠纹水盂
元龙泉贴塑双鼠刻花水盂标签:书案古代水盂用品。

文房清赏——扇骨

文房清赏——扇骨

文房清赏——扇骨中国传统的摺扇,扇骨多以竹木制作,也有象牙、兽骨、牛角、漆雕的。

竹制扇骨除常见的玉竹、白竹,还有棕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贵品种。

木制的有紫檀、白檀(檀香)、黄杨、桃丝、鸡翅、楠木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传世的古董文物中,扇面书画除讲究名家挥毫外,扇骨的制作也极尽奢华,紫檀、乌木、玳瑁、象牙、斑竹、兽骨争妍斗奇,阳雕、微刻、镶嵌、髹漆、烫花、手绘锦上添花。

扇骨的式样由简而繁,花样层出不穷。

直式方头扇,造型极简洁,为一长而窄的梯形,是最早出现的式样。

用名贵材质如象牙、紫檀、乌木等做扇骨时,多选用此种式样,以求充分利用材料。

民国年间生产的直式方头扇有“仿古雅扇”之称。

和尚头,此款式也叫圆头或大圆头,早在明代就已流行。

因扇骨聚头处以扇钉为轴心成一圆球状,看似和尚头而得名。

这种式样多见于十六档以下的大扇。

和尚头大多由一种材料聚成,也可在两侧加扇钉处镶两片异质材料,如竹骨镶紫檀、象牙、玳瑁等。

和尚头扇骨一般较同等材质的扇骨价格高出一等。

螳螂腿,此款式扇骨因大骨上面较粗、下面很细,形状颇似螳螂腿而得名。

竹质扇骨大多采用这种式样。

木质扇骨柔韧性差,易在扇骨束腰处折断,故不采纳。

螳螂腿扇骨最大的特点是轻便适手。

波折式,大小扇骨均做成波折式,相邻两根扇骨的波峰、波谷相错,看似层层波浪,动感十足。

此种式样仅见十六档竹骨大扇。

细梢式,秋扇的特有款式。

插入扇面的骨梢尖细,露在外面的部分宽而圆转。

平展后扇骨排列严密,不露缝隙。

材质有竹、棕竹、乌木、象牙、玳瑁等。

尖头式,明代称之为“尖根”,即聚头处的形状如削尖的矛头。

这种式样仅见于十六档竹骨大扇。

日本式,日式扇骨为九档、十一档。

其特点是大骨窄,小骨与之相仿。

扇面侧面露于扇骨之外。

除上述基本式样外,还有一些花式造型,如鱼尾式、葫芦式、如意式。

扇骨装饰旨在捉高扇骨的美感和价值。

常见的扇骨装饰手法有雕刻、镶嵌、髹漆、镂空、合骨、烫花、手绘。

雕刻是扇骨装饰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手法,尤其对竹骨而言。

文房用具(陶瓷印盒)

文房用具(陶瓷印盒)

文房用具——陶瓷印盒印盒,亦称印奁,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

多扁圆形,体积较小,有铜、瓷、玛瑙、象牙、玉等,以瓷质为最佳。

前人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

若瓦器,耗油。

铜锡有锈。

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

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

”印盒具体起始年代已不可考,宋曾巩诗:“印奁封罢阁钤间,喜有秋毫免素餐。

”而且传世品中亦见有唐代印盒,由此可见,印盒不会晚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官、哥、定、越等窑均烧造过印盒。

元代亦有印盒,元乔吉《两世姻缘》:“恰便似一个印盒脱将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唐宋之物甚为罕见,以清代传世品较多。

明代印盒多为铜制,圆形,面微凸起。

铜鎏金嵌金丝印盒,盖面有嵌镶的纹饰,子母口,其体形虽小,但作工颇为精湛。

明代瓷印盒或圆或方,以明中期以后较为常见。

青花五彩龙凤纹印盒,方形,直壁。

盖面绘有龙凤纹饰,器身绘有两两相对的龙凤纹饰。

底有青花双框“大明万历年制”楷款,为万历官窑器物。

清代以铜为印泥盒十分流行,有方形,圆形。

装饰技法以鎏金开光錾花鸟纹饰为主,工艺极为精湛。

铜錾凤纹印盒,圆形、平顶、直壁,盖面錾有凤纹,盒壁亦錾有纹饰。

纹饰细腻,装饰古朴典雅,为清中期器物。

以玉为印盒在清代较为常见,多为白玉,圆形弧壁或圆形直壁,或光素或刻有纹饰。

白玉印盒,平顶微凸,直壁,子母口,平底,通体光素无纹饰。

玉质细腻无瑕,极为典雅大方。

以瓷为印盒在清代最为普及,器型较为丰富,可分为大小两种,或圆或方。

一般宫廷用具较大。

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颜色釉等。

以康熙豇豆红,洒蓝釉及乾隆时仿雕漆印盒最为著名。

天青釉印盒,覆斗状,盖面平坦,通体施以天青釉,釉质纯净肥润,光泽度强。

底有青花双圈楷款,为康熙官窑器物。

清代中晚期时,雕瓷兴起,雕瓷人物印盒,圆形圈足,印盖雕有苏东坡游赤壁图,雕工细腻,人物栩栩如生。

为清同治年间雕瓷名家李裕成之作。

印盒为文房用具中器型最小者,如非名贵之材或名工之作,几乎难以引起收藏者的注意,而专门收藏者不多,故收藏前景看好。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

文房新贵—竹雕笔筒作者:夏周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3年第11期笔筒从明末至清一直盛而不衰,成为古代文人墨客们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

竹制笔筒曾经被奉为最上品。

明清时期竹制笔筒制作量最大,但因其难以保存,传世精品不多。

谈起竹制笔筒,首先要从竹刻谈起,竹刻历史悠久,竹雕笔筒是竹雕制品中的一种,自明中叶至清末,竹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再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

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

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

明末,由于政权不稳,文人厌恶政治,逃避现实,大兴奢侈靡烂之风,一味追求生活中的美器。

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最具装饰性的代表,异军突起。

这一时期,文人自制成癖,工匠穷极工巧,许多精美绝伦的笔筒,“几成妖物”,令今人叹为观止。

据统计,最为常见的题材就是《竹林七贤图》、《高士赏游图》等。

清代扬州竹雕大家潘西风曾在笔筒上以隶书刻款曰:“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

”对此,郑板桥大为赞赏,称其为金陵派第一人,并吟诗颂之:“试看潘郎精刻竹,胸中万卷待如何?”由此可见笔筒的深邃内涵。

正是这些竹刻名家将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结构再现在笔筒之上,表现出当时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使竹雕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兼备的类型转变,并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爱之物。

竹笔筒最受文人偏爱,可能与国人崇竹有紧密关联。

宋代苏轼寓竹为君子曰:“璧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当可消百忧。

”文同则称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竹在中国自古就是纯正、正直、谦虚的象征,竹为文人喜爱之物,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也。

竹为气节之象征,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多爱竹成癖的古人,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王维有“竹里馆”。

中国盛产竹子,中国人又特别喜爱竹子,故以竹子为雕刻材料是合乎古人审美心理的必然选择。

竹子其皮薄如纸,与肌理有色差,雕刻时可用来做文章(留青),技艺高超者能在竹皮上刻出“墨分五色”的书画效果;竹皮内有一层“篾青”,是竹子最细密、颜色最易变红的地方,打磨平整后,可雕刻浮雕或镂空及透雕;竹子剖开里面为竹簧,可以取下压成平板,做成各种器物加以雕刻。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收藏与欣赏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收藏与欣赏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收藏与欣赏中国古代文房四宝,指的是墨、纸、笔、砚这四种文房用具,是古代文人书法绘画不可或缺的工具。

这些文房四宝不仅在书法绘画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书法绘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代的墨主要由烟墨和固墨两种类型,其中烟墨适用于行草书和水墨画,固墨适用于楷书和篆书等书法作品。

在制作墨的过程中,需要选取优质的松烟、油烟等原料,并进行多次熬煮磨擦,才能得到质地均匀、色泽鲜艳的墨汁。

收藏和欣赏古代的名家墨迹,不仅可以感受到其精湛的技艺,更能够体验古人墨法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其次,纸是文房四宝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

中国古代纸张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如宣纸、绢纸、米纸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质地和用途。

古人在纸上作画、书法,往往能通达境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收藏古代名家所用的纸张作品,不仅可以欣赏到其优美的笔墨纹理,还能够感受到纸张在书画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笔作为书法绘画的工具,也是文房四宝中至关重要的一项。

古代的笔种类繁多,有羊毫、狼毫、兔毫、马毫等,每一种笔都有着不同的书写效果和表现力。

著名的文房四宝中的“潘派”和“赵派”笔法,都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收藏古代名家所用的笔,可以从中领略到不同笔法的魅力,更能够体会到古人在书法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艺术境界。

最后,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古代的书法绘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砚台被认为是书法家的灵魂之所在,在书写之前,需要用墨和水在砚台上研磨,才能得到适合的墨汁。

古代的砚台种类繁多,如青石砚、白石砚、陶瓷砚等,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收藏古代名家所用的砚台,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书法家的书写习惯,还可以品鉴砚台制作工艺的精湛之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收藏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技巧,更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房四宝课件

文房四宝课件

03
宣纸
宣纸的种类与特点
种类
生宣、熟宣、半熟宣等
特点
质地柔韧、洁白平滑、色泽耐久、吸水性强
宣纸的制作工艺与流程
原料
青檀树皮、沙田稻草
工艺流程
选料、制浆、配料、捞纸、压榨、烘干、剪切、 包装
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宣纸的鉴别与收藏
鉴别
观察纸的颜色、质地、纤维结构 等方面
收藏
注意防潮、防虫、防晒等措施, 保持通风干燥
视。
收藏文房四宝需注意其真伪、年 代、材质、工艺等方面,以鉴别
其价值。
鉴赏文房四宝需从其造型、材质 、工艺、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 综合分析,以领略其艺术魅力和
文化内涵。
02
砚台
砚台的种类与特点
端砚
歙砚
产于广东肇庆,是四大名砚之一。端砚的 特点是石质细腻、滋润,磨墨效果好。
产于安徽歙县,也是四大名砚之一。歙砚 的特点是石质坚硬、纹理缜密,发墨效果 好。
黑墨的制作工艺与流程
研磨
将烟灰和烟油加入适量的水, 研磨成墨汁。
沉淀
将墨汁倒入容器中,放置一段 时间,使墨汁中的杂质沉淀到 底部。
炼烟
将松树或生漆置于特制的炉灶 中,经过长时间高温燃烧,得 到烟灰和烟油。
滤渣
将墨汁中的杂质过滤掉,得到 纯净的墨汁。
晾干
将沉淀后的墨汁倒入模具中, 晾干后即可得到黑墨。
04
黑墨
黑墨的种类与特点
松烟墨
松烟墨是以松树为原料,经过炼 烟、研磨等工序制成,其特点是 色泽黑亮、细腻,适合书写和绘
画。
漆烟墨
漆烟墨是以生漆为原料,经过炼烟 、研磨等工序制成,其特点是色泽 乌黑、浓烈,适合书写和绘画。

书香·墨趣·砚韵---文房四宝史话

书香·墨趣·砚韵---文房四宝史话

书香·墨趣·砚韵---文房四宝史话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乃是文人雅士挥毫泼墨、行文作画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有“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之说,精美的文房用具,在古代文人眼中,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

笔:粗中有细柔中带刚文房四宝,笔居首位。

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

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

清乾隆青花矾红云龙纹瓷管羊毫笔明万历五彩龙凤纹瓷管羊毫笔和笔盒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

”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

“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

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为笔的代称。

一九五四年,湖南省长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群中,发掘出一支长约21厘米,直径为0.4厘米的毛笔实物。

该笔与现在使用的毛笔权相似,笔头用优质的免箭毛制成,毛长2.5厘米,笔杆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笔头不是插在竹杆套内,而是用劈开的竹杆端部将笔头夹在其中,外缠丝线,再涂上漆。

这支埋入地下两千多年的毛笔,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称为“战国笔”。

“战国笔”是否就是最早的毛笔,这也是个疑问。

【文房四宝】“四宝”之外古代文房用品

【文房四宝】“四宝”之外古代文房用品

水牛角雕童子牧牛图笔筒 清十七世纪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noteid=_305&si... 2010-3-2
打印记事 - QQ邮箱
页码,9/39
黄杨木雕苍松形笔筒 清初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noteid=_305&si... 2010-3-2
清乾隆 仿汝釉桃式洗(款)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noteid=_305&si... 2010-3-2
打印记事 - QQ邮箱
页码,12/39
清乾隆 斗彩缠枝蕃莲纹洗
北宋汝窑青蛙卧荷笔洗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noteid=_305&si... 2010-3-2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noteid=_305&si... 2010-3-2
打印记事 - QQ邮箱
页码,25/39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莲蝠纹水盂
元 龙泉贴塑双鼠刻花水盂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noteid=_305&si... 2010-3-2
笔筒造型多数为圆筒形,大口大腹易于置笔,也有器口为梅花、葵花、云 头、卷书、八方不规则等不同形态的。表面纹装饰一般为文人雅会图或魁 星站鳌鱼等,也有山水花鸟等图案,经过文人和艺匠的合作,笔筒更显现 其丰富的艺术魅力。它能给主人的案头及书斋平添一种不可言喻的高雅之 气,也一向为鉴赏者所珍爱和收藏。
清光绪 豆青釉加彩梅竹纹笔筒

中国文房四宝ppt课件

中国文房四宝ppt课件
羊毫、狼毫、紫毫、兼毫等。
7
羊毫类
• 笔头是用山羊毛(青羊或 黄羊)制成的。羊毫笔比 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 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 比狼毫笔经久耐用。此类 笔以湖笔为多,价格比较 便宜。一般常见的有大楷 笔、京提(或称提笔)、 联锋、屏锋、顶锋、盖锋、 条幅、玉笋、玉兰蕊、京 楂等。
8
狼毫类
• 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 毛制成的。以东北产的鼠 尾为最,称"北狼毫"、"关 东辽尾"。狼毫比羊毫笔力 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 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 毫贵。常见的品种有兰竹、 写意、山水、花卉、叶筋、 衣纹、红豆、小精工、鹿 狼毫书画(狼毫中加入鹿 毫制成)、豹狼毫(狼毫 中加入豹毛制成的)、特 制长峰狼毫,超品长峰狼 毫等。
20
黄金易得、李墨难求
松烟墨是用松枝烧烟制的墨,再配以胶料、香料 而成,黑而无光泽,宜于书写,作画不常用。 油烟墨是用桐油烧出的烟子制成的,再加入胶料、 麝香、冰片、郁金等制成,油烟墨色有光泽,宜 于作画。油烟墨以质细而轻,上砚无声为佳。
墨 块
21
墨 汁
北京“一得阁”以生产墨汁而闻名与耳,距今已有 100多年的生产历史。清朝同治年间,安徽一个姓谢名松 岱的文人进京赶考,名落孙山,深感研墨太费时间,耽 误答卷。他当时想,如果能制出一种墨汁直接用于书写, 既省时又省力,不就可以“一艺足供天下用”吗?于是 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选用油烟,再加上其他辅料,制 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墨汁。一经上市,便受到文人墨客 的欢迎。同治四年,谢松岱在北京琉璃厂44号开设了第 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店铺名称叫“一得阁”,并 亲手书写牌匾,悬挂于门前。这便是“一得阁”墨汁的 来历。
42
歙砚 与端砚并称,产生于安徽之龙尾山 。其石呈青灰色,

历代中国古典家具图集

历代中国古典家具图集

历代中国古典家具图集古典家具稚型 - 彩绘虎座鸟架鼓·战国·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延生出榻等。

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

该架鼓做工精美,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家具的艺术成就。

彩绘猪形盒·战国·该盒子由盖与盒身合成,两头雕刻成猪头状,身下雕踞伏四足,神态憨厚可掬,可以看出当时木器工匠们的巧妙构思和娴熟技术。

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家具的艺术成就。

1977年湖北随州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箱为长方形,箱盖隆起,箱盖箱底四周有把手,可合在一起。

箱身黑漆红纹,非常精美。

金银彩绘漆案·战国·河南信阳出土,长1500、宽720、高124mm, 此案为该战国墓出土的几件家具之一。

在漆底上绘有金、银漆,华美而简洁。

大木床·战国·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床形实物。

该床长2120mm,四周立有围栏,两侧留有上下口,床面为活动屉板。

通体饰有髹漆彩绘。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

此几的造型延用至魏晋时期,是最典型的凭几。

几面以黑漆为底,略绘彩色花纹。

黑漆俎·战国·(图)湖南长沙楚墓出土,整体上有黑漆。

俎面一边有垂沿,二足似几腿,腿下有木坨承担,造型独特,简单实用,素面无饰。

错金银青铜龙凤案·战国·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一号墓出土。

此案设计精美,层次复杂,最下层是鹿的造型,再上一层由飞龙盘曲,龙间又有凤鸟;龙头构成四角,架起四方形案面框,估计案面可能是漆木的。

河南安阳出土的石俎·商·这种四足俎延至周朝,上部的俎面为倒置梯形,上宽下窄,四壁斜收。

俎面为槽形,为后世出现的带拦水线之食案先驱。

《三礼图》中的周俎·周·俎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切割或陈列牲畜之用具。

文房用具(陶瓷水注)

文房用具(陶瓷水注)

文房用具——陶瓷水注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

《饮流斋说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

”具体出现的年代已不可考,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文中所说“古人”语焉不详,但滴晚于盂则是不争之实。

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

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

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古朴浑厚。

熊形玉砚滴,为一张口卷舌,背有双翅,右前肢托一灵芝,呈蹲坐式的飞熊。

其雕工粗犷,为东汉时器物。

飞熊的传说,古代极多。

《武王伐纣平话》:西伯侯夜梦飞熊一只,来至殿下,周公解梦谓必得贤人,后果得贤人姜尚,当时姜尚正在渭水之滨垂钓。

后因以飞熊指群主得贤臣的征兆。

魏晋时除流行汉时熊形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

如青瓷熊砚滴,仔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轻扶左膝,神情专注。

顶部有孔为注水口。

与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

南北朝时期水滴以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

如青瓷棒槌形砚滴,其形状颇像一条茄子,一端圆鼓上有鸡心状注水口,另一端为细管状流。

造型小巧别致。

器身刻划卷枝纹,线条流畅自然。

从纹饰上看,为南北朝时的典型器物。

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如龟形砚滴,造型为一龟口衔小碗,龟背有柱形钮,龟甲雕刻精湛细腻,为唐代砚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时,瓷砚滴再度兴盛,尤以龙泉窑烧造的砚滴最为新颖别致,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

鱼形砚滴,为一只跳跃的鱼形,口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

造型别致,鱼身有刻纹。

通体施以灰青色釉,为元代瓷砚滴中的精细之作。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

青花鸳鸯形砚滴,为象生鸳鸯形,背上有圆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体以蓝地留白技法装饰。

器型精巧,胎白质细。

左上留白地内青花楷书“宣德年制”。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

笔之种类甚多,现在所使用的,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为重要。

紫毫笔乃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

南北方之兔毫坚劲程度亦不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

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

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

」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

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颖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

狼毫笔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

前代也确实以狼毫制笔;但今日所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

狼毫所见的记录甚晚,有人也以「鼠须笔」即狼毫笔,则狼毫之用便可推至王羲之晋代之前,但无法肯定。

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

缺点与紫毫相似,也没有过大的。

羊毫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

考其始于南北朝之前,至秦时蒙恬改良之新笔已成制笔材料。

书法最重笔力,羊毫柔而无锋,书亦「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

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而被普遍采用,却是清初之后的事。

因为清一代讲究圆润含蓄,不可露才扬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达到当时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

羊毫的柔软程度亦有差等,若与纸墨佩合得当,亦能表现丰腴柔媚之风格,且廉价易得,毫毛较长,可写半尺之上的大字。

兼毫笔是合两种以上之毫制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

蒙恬改良之笔,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即属兼毫笔。

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柔毫则处外、为副,称之为「被」。

柱之毫长,被之毫毛短,即所谓「有柱有被」笔。

而被亦有多层者,便有以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被,再披与柱等长之毫,共三层,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较细,储墨较多,便于书写。

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且价廉工省,此皆其优点。

毛笔种类很多。

按产地或制笔工艺大体分:1、湖笔,以浙江湖州、善琏为代表,包含上海、江苏苏州、扬州、北京等地也采用湖笔的制作工艺,统称为“湖笔”。

浅谈铜墨盒

浅谈铜墨盒

浅谈铜墨盒铜墨盒作为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书法家、绘画家的必备工具,更是文人雅士们用来书写与绘画的文房雅器。

在传统文化中,铜墨盒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情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外观设计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从铜墨盒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艺术欣赏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品的魅力。

一、铜墨盒的历史渊源铜墨盒源于中国古代文房用具,“墨”和“印”是文房四宝之首,历来被视为书画之重要工具。

在古代,铜墨盒通常是由铜、铁、竹、木等材料制成,质地坚硬,并且有着丰富的造型和图案。

铜墨盒在明代达到鼎盛,制作工艺和铸造技术进一步提高,使得铜墨盒成为文人雅士们藏书楼中的珍品。

据史书记载,铜墨盒最早出现在汉代。

那时,铜墨盒是用来装载墨汁的器皿,其外部常常雕刻着吉祥图案或历史故事,铜墨盒在当时便被视为一种奢华的书写用具。

到了唐宋时期,铜墨盒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逐渐成为宫廷贵族的收藏品,同时也成为文人雅士们书房中的必备之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铜墨盒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艺术精髓。

二、铜墨盒的制作工艺铜墨盒的制作工艺历来是非常讲究的,通常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完成。

选取高品质的铜料,经过熔化和浇铸后,待铜料冷却后进行修磨和抛光。

接着,铸造工匠需要根据设计图样,在铜墨盒上进行精细的雕刻和镂空,以展现出不同的图案和纹饰。

而后,工匠还需要利用水银研磨,使得铜墨盒表面达到极致的光洁度。

再进行上漆、装饰和彩绘等工序,最终完成一款富有古典风情的铜墨盒。

铜墨盒的制作工艺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每一件铜墨盒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不仅体现了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三、铜墨盒的艺术欣赏铜墨盒的外观造型通常由盒身、盒盖和底座组成,有着方形、圆形、多边形等多种造型。

而盒身、盒盖和底座上的雕刻和镂空则成为了铜墨盒的点睛之笔。

文房四宝简介

文房四宝简介

⽂房四宝简介笔的制作 我国⾃隋,唐以来制笔⼯艺就有很⾼⽔平,到了明清制笔技术更有提⾼,是我国制笔⼯业的⿍盛期。

制笔⼯艺⼤致要经过浸,拨,并,配等70多道⼯序。

笔是由笔尖和笔杆两个部分组成的。

⼀,笔尖制作⽑笔笔尖的材料主要是兽⽑禽⽻,即动物纤维,少量也有⽤植物纤维的。

“笔之所贵者在毫”,毫的使⽤对于笔来说是⼗分关键的。

选毫不同,决定了笔的长短,粗细的不同特点。

⽺毫:⽤⽺⽑做成。

古代以浙江嘉兴,硖⽯⽣产的⽺毫为第⼀,秀⽔等县次之,多以青⽺⽑为之。

⽺⽑其质柔,于⿊夜择光取之,谓之宿⽺毫(此毫能受墨,但不易使⽤)。

取之乳际者,谓之乳⽺毫(其质柔和,惟⽑短不能作⼤字)。

取诸⼩⽺者,谓之⼦⽺毫。

保存⽇久者,谓之陈⽺毫(陈毫柔中有刚)。

紫毫:⽤紫⾊兔⽑制成。

亦名“紫毫笔”,“紫霜毫”。

兔毫有紫和花⽩之分,紫毫取⾃兔脊及尾。

纯⽤紫毫,软⽽圆健,若兼花⽩,则坚强劲利。

唐⽩居易有“紫毫笔”诗。

狼毫:⽤狼⽑制成。

狼毫其⼒介乎⽺毫,紫毫之间。

质较脆,不耐磨擦。

南⽅通体狼毫,佳者⽤狼尾,⽤⽔发开全毫,⽤之最宜;北笔内⽤狼放,中实以⿇,外覆免⽺毫,发透全笔,实⽤梢差。

兼毫:⽤两种以上不同的毫制成。

⼀般以狼毫或紫毫与⽺毫合制⽽成。

有直称兼毫者如紫兼毫,有表明配合成分多寡者,如三紫七⽺,七紫三⽺,五紫五⽺各种。

紫,狼兼者⽈紫狼毫,狼,⽺兼者⽈狼⽺毫,鸡,狼兼者⽈鸡狼毫,⿅,狼兼者⽈⿅狼毫。

紫兼花⽩者仍⽈紫毫,以同⽤兔毫也。

兼毫制法:以⼀种毫为芯柱,他种毫覆也。

也有搀杂为之者如作⼤字⽤之鬃笔,即搀杂⽺毫。

兔毫:⽤兔⽑制成。

古代出宣州(今宣城)溧⽔县中⼭,在县东南⼗五⾥。

制笔精妙,见《元和郡县志》载《右军笔经》:“中⼭兔肥毫长故可⽤。

”《初学记》引王羲之《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出鸿都,惟有赵国毫中⽤。

时⼈咸⾔免毫⽆优劣,管有巧拙。

”卫夫⼈《笔阵图》有云“取崇⼭绝仞中兔毫,⼋九⽉收之,笔头长⼀⼨,管长五⼨。

”⿅⽑:⿅之细⽑所制笔。

小器大雅承墨香之墨床

小器大雅承墨香之墨床

小器大雅承墨香之墨床墨月黳云脱太清,海风吹上笔头轻。

琐窗冷透芙蓉碧,定有新明到九成。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谢人送墨》中描写“墨”的经典名句。

中国文房清供可谓源远流长,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

文房用具品类繁多、制作精良。

在书案用具中,有一种叫“墨床”的物件,今人知之者甚少,而在明清时期文人的案头,却是十分常见的。

墨床,又称墨架、墨台,其形如床,故名。

旧时文人在书斋中磨好墨后,墨锭的一端还沾着墨水,乱放容易玷污他物。

把湿润的墨块儿平放在墨床的最高处,墨湿的地方会自然风干,然后再把墨块儿放到盒子里保存,而放置墨块儿的底托,我们称之为墨床。

关于墨床是何时出现的,文献鲜有记载。

宋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所述仅限笔、墨、纸、砚;南宋末年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将文房用品列为10项,并无墨床;明初的《格古要论》将文房用具分为13类,也未见关于墨床的记载。

到了明末屠隆的《考槃余事》一书,列出的文房器物已发展到45种之多,且功能明确,已有了臂搁、笔床、笔船、墨匣、腕枕,但也无墨床的记录。

清前期,各种手工艺制作兴盛发展。

康熙时期,招募各地能工巧匠者供奉内廷,并建立内务府造办处,其作坊林立,专门制作内廷御用和室内陈设器具,其中包括文房清供,数量可观。

皇帝所居之处,斋堂轩室都需要大量清供陈设,无论行宫内廷,书写用具不可一日或缺。

据档案记载,清代皇帝根据个人的喜好,要增设和更换各处陈设。

乾隆时期,宫廷文化生活极为丰富,制作了大量文房陈设器具并传于后世。

乾隆皇帝喜好古籍、文玩、字画,在位六十年间,内廷收藏丰富,《西清古鉴》、《西清砚谱》、《四库全书》等都是在此间完成的,乾隆御笔诗文画作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需要大量笔墨应用,作为书写必备的笔墨纸砚及文房器具的制作,也达到了鼎盛。

其制作规模庞大,管理极其严格,所有器具的制作过程均有档案记载。

乾隆八年唐英撰《陶成纪事碑》载:“厂器陶成,每岁秋冬两季雇船只夫役,解送圆琢器皿六百余桶。

千姿百态的古代帐钩

千姿百态的古代帐钩

千姿百态的古代帐钩与盘扣有着同工之妙的物件,一样的吉祥纹饰,一样的精巧制艺,浑然合一的精妙,这便是帐钩。

帐钩因幔帐而生。

幔帐存世逾千年,轻纱素幔、为人们围合出一方私密、静谧的空间。

高古的帐钩很少见,至少青铜时代踪迹渺茫,即便不好说绝对没有,但数量不会很多,使用的地区也一定十分狭小。

大约因了这东西冥间用处有限,墓葬中也难有出土。

唐宋间这东西好像还没出现,因为,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到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绘画名作中,那幔帐就都是丝绦缎带之类系着的,而且让人们还看到帐子明显的装饰效用,与它建立一个更温馨的小环境的功能。

用到帐钩,大抵已是明清年间的事了。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出现了两铺蚊帐的一角,同样不像使用帐勾的样子。

因此,这东西或许是随着元明海外贸易的繁荣,从中亚或欧洲传入,并迅速地本土化了。

西方金属加工工艺传入中国,令当时的中国家具兴起匹配铜饰的风潮,人们以刀代笔,在各样金属上镌刻深含寓意的纹饰,半月一钩、拢住床幔。

银质喜鹊登梅帐钩铜质满雕凤朝牡丹帐钩帐钩当属日用器,深受皇家用之,商贾富户用之,草庐百姓亦用之。

宫廷之用自然是象牙、黄金、白玉、紫铜极尽所奢,讲究些的大户人家,亦从不惜银两,专挑精良之材,黄铜、鎏金、裹银。

丝毫不草草待之。

平头百姓家的帐钩,虽多是朴素白铜,倒亦是一丝不苟地镌刻吉纹,寄托平常人家对柴米日子的殷殷祝祷。

宫灯侍女帐钩花卉纹帐钩传世品中,明清以降出自贵胄大贾的象牙、黄金之器有亦有限,如今也大多流入了公立的博物馆,民间难得一见。

黄铜、白铜甚至银制的,旧货市场上尚不难寻见,价钱还算公道。

一般来说,明代的古朴简洁(明代风格白铜竹节蚊帐勾),清代中前期的精致细腻,后期到民国间的粗陋而质劣。

同理,质地精的,做工大多细些;质地劣的做工也相对糙些;金、银制品则按照传统,有当时一些著名银号的印记打在不大起眼的地方。

大俗即雅。

帐钩小则小,却不碍其美。

半月弯钩虽大同小异,但钩柄的模样却异彩丰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房用品欣赏(一):):收藏级的笔筒收藏级的笔筒收藏级的笔筒((组图组图))提起中国古代的文房用品四宝,大家都知道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

而笔墨纸砚以外的文房用品就知之不详了。

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本文在这里对部分常见的文房用品(笔筒、笔洗、笔舔、笔格、水盂、墨床、印泥盒、镇纸)进行介绍,经过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们的发展,这些文房用品的文化品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笔筒:笔筒的出现最早也应在毛笔出现之后,汉及汉以后就有了贮笔的器具,笔不用时插放其内。

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其他形的。

笔筒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文房用品之一,它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观赏。

宋代出现陶瓷笔筒。

到了明代,文人对文具爱好之风兴盛,书房的陈设高雅成为品评文采的标准,因此各种式样精美的笔筒应运而生,瓷、木、竹、牙、玉等材质都可用来制作。

到了清代,笔筒制作工艺更为讲究,许多供皇室御用的笔筒,成为中国历代工艺品宝库中的精品。

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曾用玉雕镂出各种山水、花鸟图案,并刻上皇帝写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还出现用象牙刻成的笔筒,将中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再现在笔筒表面,表现出当时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

而一般文人还是喜欢用竹木来制作笔筒,木制笔筒尤以用珍贵硬木雕刻成的笔筒更受藏家青睐,硬木的品种主要以紫檀、乌木、红木、黄花梨木、楠木等为贵。

紫檀素有木中之王的美称;乌木、铁力木价值相当;黄花梨木、红木略逊。

木制笔筒讲究以整块木挖雕而成,若是拼接、修补或加底均大大影响其价值。

对雕花的笔筒,要讲究纹饰、布局和雕工。

也有木镶五彩玉石、螺甸,更显得富贵雅致。

笔筒造型多数为圆筒形,大口大腹易于置笔,也有器口为梅花、葵花、云头、卷书、八方不规则等不同形态的。

表面纹装饰一般为文人雅会图或魁星站鳌鱼等,也有山水花鸟等图案,经过文人和艺匠的合作,笔筒更显现其丰富的艺术魅力。

它能给主人的案头及书斋平添一种不可言喻的高雅之气,也一向为鉴赏者所珍爱和收藏。

碧玉雕云龙纹笔筒明末黄杨木雕苍松形笔筒清初青花《圣主得贤臣颂》题诗笔筒清康熙花梨百宝嵌笔筒清中期黑漆牙雕梅花笔筒,清中期牙雕开光进宝图转芯式笔筒,清中期,高12.7cm,筒径8.5cm。

清宫旧藏。

水牛角雕童子牧牛图笔筒清十七世纪粉彩人物故事图笔筒清乾隆御制白玉镂雕竹林七贤图方笔筒清乾隆豆青釉加彩梅竹纹笔筒清光绪(二):):美轮美奂的笔洗美轮美奂的笔洗美轮美奂的笔洗((组图组图))笔洗:笔洗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是笔使用后用以濯洗余墨之具。

古用贝壳、玉石制作;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笔洗问世;明代还用铜制的小盂作笔洗;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

历代笔洗有很多种质地,包括瓷、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丰富多彩,基本都属于名贵材质。

各种笔洗中,最常见的是瓷笔洗,多为扁圆形,以青花瓷为多,上饰各种花纹图案,极富朴素、文雅和庄重感。

瓷笔洗传世量最多。

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作品是宋代五大名窑的产品。

这些瓷笔洗一般为敞口,浅腹,形状多种多样,包括花果、鱼、兽等形象。

如桃式洗做成半个桃实形,一端有枝茎,桃叶包绕,造型饱满,风趣,讨人喜欢。

宋代官窑、龙泉窑都烧有这种桃式洗,但传世品不多见。

现在能见到的桃式洗,大都是明清景德镇、宜兴窑及广窑的产品。

葵瓣洗通体呈葵花瓣形,六瓣、八瓣不等,有敞口、撇口、折沿之分。

宋代官窑、哥窑有此类型笔洗烧制。

明清景德镇也有,但一般为青花瓷,以青花鱼藻纹为多。

莲花笔洗器身为莲花形,明清两代均有烧制。

蔗段洗是将洗的形状塑造成短粗的蔗段样。

这种形式的笔洗基本上是宋元时期产品,以景德镇青白釉和龙泉青釉的产品为多。

堪称瓷洗中佳作的传世品有:汝窑青釉三足瓷笔洗,官窑青釉瓷笔洗,哥窑米黄色五足瓷洗,青灰釉海棠式笔洗等。

玉笔洗是在数量上仅次于瓷笔洗的一个品种,但它最大的特征是一洗一模样,没有雷同。

由于传统琢玉技术相当成熟,玉工们的艺术修养也很高,玉器本身又是珍玩之列,玉笔洗各个雕琢得生动活泼,玲珑有加,艺术性远远超过实用性。

美轮美奂的造型带给人们的岂止是一点感官的愉悦?说玉笔洗各个优秀一点都不过分。

犀角、象牙和玛瑙笔洗几乎都是明中晚期和清代的制品,这与当时朝廷的奢靡风气有关。

明清两代都有特别爱附庸风雅的皇帝,上行下效的结果就是不论多么贵重的材质,只要能够雕琢,都可以成为制作珍玩的原料。

几种珍贵质地的笔洗就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犀角的,这种由蕃国进供的材料原本是作为药材的,有人用它作槎杯等酒器还可以说得过去,用它作笔洗就真正太奢侈了。

可能因为材料贵重吧,犀角、象牙和玛瑙的笔洗雕琢得都非常精细。

除此之外,还有用竹根雕的笔洗,这种洗虽然用料一般,制品却都出自名家之手,因此一点不比其他类的逊色。

北宋汝窑青蛙卧荷笔洗清乾隆斗彩缠枝蕃莲纹洗清乾隆仿汝釉桃式洗(款)(三):):精美典雅的笔砚精美典雅的笔砚精美典雅的笔砚((组图组图))笔舔: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通常为玉石、水晶、象牙等自然色彩单纯而浅的质料,且质细密不吸水色。

笔舔造型式样往往很精美,务求典雅,意取吉祥。

笔舔一般较小,一掌可握,但也不可太小。

明仿官釉叶形笔舔清乾隆白玉瓜果笔舔清乾隆象牙莲藕笔舔清嘉庆松石绿釉笔舔清黄杨木雕笔舔清牙雕葫芦形笔舔精巧的笔格(四):):精巧的笔格组图))精巧的笔格((组图笔格:笔格亦称笔架、笔搁,即架笔之物也,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

书画时在构思或暂息藉以置笔,以免毛笔圆转污损他物。

为古人书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

笔格质料玉石、陶瓷、象牙、金铜、瓷、木无不具备。

式样则尤为繁多。

玉笔架有山形者、卧仙者、旧玉子母猫、十二峰头为格者、也有单螭起伏为格者;瓷则有哥窑三山五山者、白定卧花娃;木则有老树根枝蟠屈万状;石者有峰岚起伏者。

明晚期沉香木圆雕灵猿笔格明晚期铜鎏金卧羊笔格清白玉镂雕松柏人物笔架清琥珀雕山子形笔架清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纹笔架清象牙雕人物山形笔架清乾隆紫檀仿灵壁石山子笔架民国宜兴紫砂竹蝉笔架(五):):积水成渊的水盂积水成渊的水盂积水成渊的水盂((组图组图))水盂:水盂起源于汉魏,发展至明清两代。

宋人赵希鹄在《沿天清录集》中注:“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之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可知水盂为盛磨墨用水的盛水器,以玉、瓷、紫砂等常见。

一般配有铜或玉质的小水匙。

目前所见实物以魏晋时为最早。

晋代、南北朝时水盂多为青瓷。

或鼓腹似罐,或为动物:如青瓷兔形水盂、蛙形水盂等,做工无不精巧雅致。

明、清两代水盂传世品较多。

品种丰富,有玉、石、瓷、料、紫砂等。

除瓷制品外,其他多为观赏器而非实用品。

瓷制水盂的实用性较强,其形多为圆形。

盂口富有陈设性和工艺性,这也是明、清代两代水盂与以前水盂的本质区别。

一般来讲,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利用釉色及纹饰增强观赏性,常见有青花、粉彩、单色釉等品种。

古代水盂在当年读书人文房用具中为必备,虽盛水不过数滴,却有积水成渊的雅趣。

元龙泉贴塑双鼠刻花水盂明初旧玉雕花卉福桃水盂清文竹贴花水盂清乾隆蓝釉青花喜上梅梢马蹄水盂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莲蝠纹水盂清嘉庆款珊瑚红描金蝙蝠抱桃水盂清末民初鸣远款紫砂刻“连生乐事”水盂(六):):传世鲜见的墨床传世鲜见的墨床传世鲜见的墨床((组图组图))墨床:亦称墨架、墨台。

研磨墨时稍事停歇,因墨锭磨墨处湿润,乱放容易玷污他物,故为供临时搁墨锭用的用具。

多为玉、瓷所制,通常不会太大,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

造型一般为几案式或床式,或曲折,或简练。

目前所见最早的为明代器物,明代由于制墨业的繁荣,墨床也随之流行,它的外形常与墨形相吻合,又因明代尚朴素浑厚之风,因此明代的墨床大都线条劲挺,棱角分明,表面纹饰极浅,呈平面化,有的干脆制成光面通体不加任何雕饰。

清代是文房雅玩的鼎盛时期,墨床的制作材质,也从古铜、玉器,发展到紫檀、陶瓷、漆器、琥珀玛瑙、翡翠、景泰蓝。

它从单纯的承墨用具,发展到既实用又可赏玩的艺术品。

明黄玉墨床明铜刻山水墨床清碧玉镶白玉墨床清紫檀墨床清中期鸂鶒木雕曲竹式墨床清嘉庆青花粉彩开光人物纹墨床(一对)民国象牙雕人物墨床(七):):玲珑精巧的印泥盒玲珑精巧的印泥盒玲珑精巧的印泥盒((组图组图))印泥盒:亦称印奁、印色池。

文人用其蓄藏印泥,因宋以前用印一般为泥封、色蜡、蜜色、水色等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印泥。

宋以后油印的使用为了防止油料的挥发遂以妇女存放水粉胭脂的瓷质粉盒保存印泥,明代屠隆在《文房器具笺》中将印泥盒列为专项。

印泥盒形式不一,以扁圆矮小者为常见,内盛印泥处十分平浅。

所用材料有玉、石、竹、木、角、漆、金、银、铜、铁、象牙等多种,造型各异,雕琢精妙,可用可赏,以瓷质者为最佳。

前人有“印色池,唯瓷器最宜”之说。

元青花花卉印盒(二件)明中期剔红山水人物印盒清乾隆白玉嵌宝石印盒清嘉庆雕瓷竹段式印盒清瓷胎掐丝珐琅印盒(八):):精雕细琢的镇纸精雕细琢的镇纸精雕细琢的镇纸((组图组图))镇纸:所谓镇纸又叫纸镇、文镇或镇尺、书镇等,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现今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

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

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对小型青铜器、玉器等的珍赏,常放置在案头把玩,因其有一定的份量,往往随手拿过来压纸、压书,久而久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

在文房用具中,镇纸的传世品较少。

镇纸材质选用很宽泛,有铜、玉、石、瓷、木、竹等多种材质。

镇纸常做成禽兽鳞介诸形,明代镇纸多为尺状,明朱之蕃诗:“文木裁成体直方,高斋时半校书郎。

”铜因其体重为镇纸较为普遍,就目前所见明代镇纸来看,其形多为尺状,上有兽钮,与文献记载相符,清代镇纸材质较明代增加了瓷、象牙、珐琅等,仍以尺形为主。

清代铜镇纸在沿袭明代风格的同时有所创新,特别是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装饰味道十分浓郁的镇纸开始出现,可谓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器。

明末清初镶嵌宝石鎏金铜瑞兽镇纸清黄杨木刻庭院仕女纹镇纸(一对)清掐丝珐琅镇纸清铜鎏金螭龙纹镇纸(一对)清田黄石雕异兽书镇纸清乾隆乌金釉瓷塑捆竹镇纸清乾隆象牙刻“赏心惟物”镇纸清道光白芙蓉浅浮雕鱼龙变化纹镇纸(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