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开讲5月17日 国民党两面夹击下红色政权如何突出重围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5.北平谈判
6.渡江战役 (1)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 向全国进军 的命 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2)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 南京 ,国民党蒋介石 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一】
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万急,延安
【材料三】 国民党政府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已陷入 绝境。它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完全崩溃,精锐部队全部丧失,士 气瓦解。在长江以南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社会经济 的崩溃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 尖锐化,已成分崩离析之势。(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 解放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遵照 这个命令,人民解放军向尚未解放的广大地区,举行了规模空前 的大进军。4月23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3.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时间 地点 举措
结果
1947 年 3 月 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 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山东: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 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 点进攻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
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认识:1946年全面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在数量、装 备、后备资源、外援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人民解放军。到1948 年两军力量发生根本转变,一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 争进程中政策和战略决策的果断与英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中国共产党历史28讲——第9讲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6年6月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随即,又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将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并适时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与此同时,党在解放区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整党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并从各方面加强了人民政权的建设工作。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相继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摧毁了国民党政权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在战略决战取得胜利之际,党提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方针。
人民解放军随后发起渡江战役及其他一系列战役,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解放了东南、华南、西北和西南等广大地区。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一、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开始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
随后相继在晋南、苏皖边、鲁西南、胶东、冀东、绥东、察南、热河、辽南等地,向解放区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
这时,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而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拥有美国援助的大量新式武器,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明显地占有优势。
这使得蒋介石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军事能力,以为这次可以速战速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甚至吹嘘说:“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①中共军队。
当时,党内外很多人对解放区军民能否打败国民党军气势汹汹的进攻表示担忧。
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于1946年8月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他指出,中国人民的小米加步枪能够战胜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
在战争形势非常严峻,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所阐明的必须从战略上藐视敌人、敢于同敌人斗争、敢于夺取胜利的思想,增强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信心。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PPT优秀课件
2、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武汉·汪精卫
1、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济南惨案”
○国民政府继续“北伐”(1928.4) ○国民革命军克复济南(5.1)
○日方的恶意进入和肆意屠杀(5.3)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中国军民惨遭杀害 ○国际舆论大为震动 ○英美对日施加压力
○1929年2月,日本最终撤出山东, “济南事件”即告结束
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会议成立了周恩 来、毛泽东、王稼 祥三人小组负责全 军军事行动。
实际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代表的马 克思主义路线在党 中央的领导地位。
1936.10,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顺利结束。
2、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5)星火燎原
曾经的革命星星之火, 而今已成燎原之势
2、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6)创建人民政权
第三部分
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3、红军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3、红军长征 (2)长征
3、红军长征 (3)遵义会议(1935.1)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 民党反动派(2)八七会议
2、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3)秋收起义
2、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建设的强有力 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 的依托。
课件5: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谢
谢 观
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2)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家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 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四大银行 四大银行是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央银行、中 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这四大国家 银行,既是国民政府国家资本的核心,又是国民 政府用来扩大国家资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
三、1.红原军因长征
(1)蒋介石对第五次“围剿”作了充分准备。 (2)第五次“围剿”获得众多帝国主义国家 的支持,国民党投入的力量更多。 (3)中共内部在王明领导下受共产国际影响存 在着“左”倾错误指挥和领导。(根本原因)
2.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左”倾错误领导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毛泽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 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 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 充分地发动农民,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不建设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 有后方的依托而将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保持。三 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汪精卫与蒋介石
宁汉合流是指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合组。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 裂。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消除了宁汉 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 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 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 布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 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 贵探索与尝试。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课件
①位于湘赣边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③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 ④大革命时期受革命影响深,群众基础好。
四、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年4月
毛泽东 朱德
队伍: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 胜利会师
毛泽东率领的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动脑筋:
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 南下广东?
①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然 导致全军覆没。 ②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准备夺 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二、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旧址 ——汉口市鄱阳路139号二楼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内容: ①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错误 ②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
南 昌 起 义 的 领 导 人 前敌委员会书记
——周恩来
起义代总指挥 ——贺龙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刘伯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 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与工人群众。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七一五”反 革命政变,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 人漏网”的血腥口号.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 失败了。
面对国民党的屠杀,共产党人怎么办呢?
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 么?
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 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 坚持武装斗争。
2、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首都:瑞金
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政府主席:毛泽东
军委主席兼红军总司令:朱德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小结: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党史开讲5月17日国民党两面夹击下红色政权如何突出重围
5月17日国民党两面夹击下红色政权如何突出重围5月17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34年10月,当中央红军由江西、福建出发,向西部实行战略转移时,蒋介石企图借消灭红军之机削弱和控制地方势力,而西南六省军阀既怕红军入境,又担心蒋介石乘机染指他们的地盘,于是对红军的长征,采取了“保境守土,驱逐为上”的对策。
桂系军阀白崇禧为了自保实力,让红军借机突破了防线,迅速通过湘桂边境,直奔贵州东部。
中央红军就是像这样,巧妙利用了国民党中央势力与西南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冲突,打破了他们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毛泽东正是看到了白色政权之间的分裂和战争,破解了中国革命的最关键问题,让中国的红色政权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今天,党史开讲第十四讲,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为您解读:红军长征中桂系军阀为何防线破开?国民党中央势力和地方军阀两面夹击,红色政权何以能够突出重围?金一南:当我们上一集讲到红军过湘江充分利用了蒋介石和桂系之间的矛盾的时候,我们说白崇禧做这些文章是很危险的,白崇禧自称是小诸葛,他当时给湖南军阀何建发了个电报,说红军有大规模进入广西的模样,我要全力防范广西,空出的战线请兄速派兵填补,何建当时十分恼火,战线在你广西境内,你空出这么大的范围,我的兵力使用殆尽,我怎么给你填补?白崇禧为了补救,又跟蒋介石方面做了些工作,因为当时蒋介石通过空中侦查,已经发现桂系在湘江闪出了个缺口,蒋介石严厉指责白崇禧,蒋介石在电报中称白崇禧为兄,说兄做出此等事情,如果红军得以脱逃,兄将是千古罪人,白崇禧当然在关键时刻他为了应付蒋介石他不得不打一下,所以说当红军的后卫通过湘江的时候,白崇禧还是发动了攻击,白崇禧发动攻击的目的主要是什么呢?驱赶,把红军赶出去,然后给红军造成一部分伤亡,他好向蒋介石有所交待.当时桂系内部开会,还有一个叫击大围和击小围的问题,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就是桂系可能承担多大的战斗任务的问题,后来白崇禧的决定,就是为了避免桂系更大的损失,红军队伍剩两天的时候我们发动攻击,不要打大了,打大了桂系伤亡也大。
教学设计2: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目标】1.运用战争形势图,定位历史时空,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 了解国民党在国统区的统治危机及国统区人民掀起的爱国民主运动,理解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
3. 通过史料分析,进一步认识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的谈判目的及历史启示。
4.通过史料分析,进一步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民心所向”是决定政治局势的关键,是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5.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共军队争夺受降权和受降区的斗争空前激烈。
日本投降第二天,蒋介石命令国军积极推进,共军原地驻防,且日军不得向国军外军队投降。
同日,毛也电令各地中共军队迅速扩大解放区。
8月17日毛又电告华中局,交涉日本人及伪政府,只能向中共投降;同时毛命令“江南力量就现地向四周发展,夺取广大乡村及许多县城,准备内战战场。
”甚至计划夺取北平、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毛泽东曾经形容蒋介石这是要“下山摘桃子”,毛泽东自然不甘示弱,要“下山抢桃子”。
久经战乱的中国将走向何方呢?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引言: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三次电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商国是。
毛泽东虽然从大局考虑,答应亲赴重庆谈判,但中共对蒋介石并不信任。
所以,在赴重庆前要求美苏两大国保证毛的安全。
美苏答应后,28日毛泽东才坐上美国的飞机,飞到重庆。
很多民主人士在机场迎接,感动得涕泗横流。
重庆会谈期间,蒋介石和毛泽东仅以主客身份相礼待,双方并未参加实质性会谈。
具体谈判在周恩来和王世杰之间进行,但毛泽东在重庆短暂居住为国共谈判创造了友好的氛围。
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
论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5期㊃本刊专稿㊃论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金㊀冲㊀及一㊁问题的提出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读者,都熟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有过五次 围剿 和反 围剿 的斗争㊂其中,中央红军和工农政权所在地的各场斗争影响最为重大㊂对这五次斗争中的第一㊁第二㊁第三㊁第五次,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了细腻的叙述和深刻的分析,已形成普遍的共识㊂然而,对情况异常复杂㊁毛泽东被迫一度离开部队时发生的第四次反 围剿 ,有的史学著作似乎缺乏全局考察和具体分析,甚至存在误解㊂在一部很有成就和影响的多卷本著作中,有一章王明 左 倾冒险主义的军事战略和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其中包括并列的两节:第三节是 红一方面军第四次反 围剿 ,第四节标题用词几乎一模一样,只改了一个字而成为 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 围剿 ㊂我并不了解作者的想法,但这种表达很容易被理解成:第四次和第五次反 围剿 的指导思想都是 左 的,从而引向以后的失败㊂这可能未必是作者的原意,但多少反映了认识上的含糊和片面性㊂第四次反 围剿 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㊂二㊁第四次 围剿 是蒋介石集团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发动那么多次反 围剿 ?原因在于蒋介石集团对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一再发动大规模的 围剿 ㊂没有极端残酷的 围剿 ,也就不会有反 围剿 ㊂为什么蒋介石此时发动比以往规模更大的第四次 围剿 ,并且抱有极大的决心?这需要从当时国内外局势的演变来观察和分析㊂20世纪30年代的最初几年,中国政治生活接连发生了几方面的重大变化㊂第一,1931年9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地区㊂1932年1月,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猛烈攻击中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南京政府被迫迁都洛阳㊂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㊂ 抗日救亡 的呼声在全国民众中沸腾㊂这是现代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的最大变化㊂第二,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政府宣称中国已经 统一 ,但对蒋介石不满的阎锡山㊁冯玉祥㊁李宗仁㊁张发奎等,手握80万重兵,公开揭竿反蒋,得到国民党内一批政客的支持,双方兵力相当,一时难分高下㊂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㊂这对蒋介石是生死攸关的考验,自然一时顾不上再抽更多力量进行 剿共 ㊂直到9月中旬,张学良率东北军主力入关支持蒋介石,阎㊁冯集团解体,局面发生根本变化㊂第三,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民众对民族危亡的愤怒迅猛高涨,又由于国民党内部蒋介石㊁胡汉民㊁汪精卫三派严重分裂并导致两广军人同南京政府对立,蒋介石不得不在事变后三个月的1931年12月15日辞去国民政府主席㊁行政院院长㊁陆海空军总司令等本兼各职,宣布下野㊂这对蒋介石是极大的打击㊂可是,在南京政府内部又难以找到代替蒋介石控制各方面势力的人物㊂1932年3月6日,国民党中央决定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由他统率南京政府属下的全部军队㊂以后很长时间内一些官员通常称他为 蒋委员长 ㊂这样,他又有了可以指挥自己嫡系部队㊁地方部队和各路杂牌军的 名正言顺 的权力㊂然而从被迫下野到再度登台,一切需要全盘掂量,他的心情无疑格外复杂㊂这就是蒋介石准备发动第四次 围剿 时的特殊背景㊂重新掌握南京政府军事大权的蒋介石需要迅速作出选择和决断的大事有两件㊂一件是当否全力北上抗日㊂抗日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㊁最能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支持的,这件大事他不能不有所考虑㊂另一件是要不要继续以主力南下 剿共 ㊂反共是违反中华民族利益㊁受到大多数爱国民众痛恨和反对的,而蒋介石内心最看重的恰恰是反共㊂在他看来,这是关系生死成败的根本,但他也担心日本军国主义者会步步进逼,担心激起民众的强烈怒火和反抗行为㊂究竟如何决断,蒋介石仍有些两难㊂这从1932年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前后他的日记中就能清楚看出㊂1932年9月,他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所谈者为北方问题,如不先掌握热河,则对日无从交涉也㊂外交则不能强进,只有待机,中央则与汪合作也㊂此时党国病入膏肓,对外无论如何危急,只有按步进行;对于战争准备,尤不可急求㊂惟有尽我心力而已㊂对于国内政治,亦只有尽力改革,不能急激求成也㊂ ①12月间他还在考虑: 昨夜半醒后,思虑倭寇赤匪与华北处置㊂ ②反共和抗日两者的轻重安置,已经到了非下决心不可的时候了㊂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正是在这时召开的㊂进入1933年,蒋介石集中力量反共的决心已经下定㊂他在1月20日日记中写道: 近日甚思赤匪与倭寇二者,必舍其一而对其一㊂如专对倭寇,则恐明末之寇乱以至覆亡,或如苏俄之克伦斯基,及土耳其之青年党,画虎不成,贻笑中外㊂ ③29日,他在日记中又明白地写道: 余决先剿赤匪而后对日,此次来赣,即所以决定大政方针也㊂ ④他指明,这次 围剿 不是发动一次通常的战役,而是实现他心中关乎全局的 大政方针 的关键举措㊂不难看出第四次 围剿 在他全盘谋划中所居的重要地位㊂三、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状况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 围剿 ,重中之重自然是中央红军所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大体范围在赣西南和闽西的农业地区,居民有300多万人㊂这个地区已经实行 耕者有其田 的土地制度改革,居民多已由各种形式的群众团体组织起来㊂中央苏区内部基本上肃清了地主武装,中央红军在1930年8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副总司令,兵力约3万多人,大多是翻身农民,同群众有密切联系,取得了三次反 围剿 的胜利㊂这时正值 左 倾错误取得统治地位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前后㊂中央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领导关系一再变动,有些混乱㊂193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周恩来㊁毛泽东㊁项英㊁任弼时㊁朱德等组成苏区中央局,以周恩来为书记,统一领导全国各苏区的工作㊂周恩来正在上海处理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一时难以离开,只能由项英先去中央革命根据地,暂代书记一职㊂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又在1931年3月派任弼时㊁王稼祥㊁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到瑞金,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关系变得十分复杂㊂这年12月,周恩来到达瑞金,就任苏区中央局书记㊂摆在中央苏区面前的各种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军事问题㊂此时,正处在第三次反 围剿 和第四次反 围剿 之间,国共双方的军事决策和部署尚未完成,仍处在局部拉锯式的战斗中㊂红军在这以前进攻过赣南重镇,没有成功㊂1932年1月,临时中央作出‘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要求把中央苏区同周围苏区连成一片㊂毛泽东㊁周恩来复电临时中央,明确表示进①②③④‘蒋介石日记“(1932年9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抄件㊂‘蒋介石日记“(1932年12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抄件㊂‘蒋介石日记“(1933年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抄件㊂‘蒋介石日记“(1933年1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抄件㊂攻中心城市有困难㊂临时中央又来电要求至少选一个重要城市攻打㊂苏区多数领导人当时对赣州守军兵力估计过低(原来以为只有8000人,实际上有18000人)㊂红三军团苦战一个月,只能退出㊂这是一次失败㊂接着,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决定兵分两路,由东路军攻占福建商业中心和军事重镇漳州㊂毛泽东在5月3日给苏区中央局的电报中写道: 此次东西两路军的行动完全是正确的㊂ ①这是第四次反 围剿 前夜有胜有负的拉锯式战斗,还谈不上反 围剿 的全局性的胜负㊂这次战役后,到达中央苏区不久的周恩来以中共苏区中央局代表的身份赶往军情日趋紧张的前方,和毛泽东㊁朱德㊁王稼祥一起组成前方军事最高会议,任弼时任苏区中央局书记㊂这期间前后方产生不少不同意见㊂苏区中央局根据临时中央的意见,一再催促一方面军向北出击,威胁南昌,并进攻其他重要城市㊂由于意见不同,前方的周恩来等人在9月23日致电中央局转中央,提出: 出击必须有把握胜利与消灭敌人一部,以便各个击破敌人,才是正确策略,否则急于求战而遭不利,将造成更严重错误㊂ 他们主张: 准备在运动战中打击与消灭目前主要敌人为目前行动方针 , 在这一行动中必须估计到敌情将有变化,当其有利于我们出击时,自然要机动地集中兵力去作战 ㊂②这是第一㊁第二㊁第三次反 围剿 一贯的方针㊂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㊂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宁都会议㊂会上,留在后方的领导人集中批评毛泽东㊂苏区中央局的‘宁都会议经过简报“写道:他们 提出由恩来同志负战争领导总责,泽东同志回后方负中央政府工作责任㊂因恩来同志坚持要毛同志在前方助理或由毛同志负主持战争责任,恩来同志亦在前方负监督行动总方针责任㊂在大多数同志认为毛同志承认与了解错误不够,如他主持战争,在政治与行动方针上容易发生错误㊂最后是通过了恩来同志第一种意见,但最后批准毛同志暂时请病假,必要时到前方㊂ ③宁都会议的决定是极为错误的㊂不过周恩来㊁朱德对毛泽东历来十分尊敬,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听取并推行他的基本主张㊂中央根据地的将士们早已熟悉红军和第一㊁第二㊁第三次反 围剿 取得胜利的战略原则和战斗作风,有着强大的战斗力㊂这是下一步取得胜利必需的条件㊂这时,蒋介石发动第四次 围剿 的部署尚未就绪,双方的军事冲突暂时还处于局部性㊂临时中央和后方的苏区中央局强硬要求前方红军全力攻下国民党军重兵坚守并有大量援军前来的南丰城,认为这才符合 进攻路线 ㊂周恩来㊁朱德当机立断,不待请示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将红军主力秘密撤至南丰西南隐蔽集结,待机歼敌,为以后第四次反 围剿 胜利埋下了伏笔㊂宁都会议这场不算小的风波,终究没能根本改变前方领导原定的作战路线和方针㊂四㊁第四次反 围剿 斗争的胜利过程第四次反 围剿 大体开始于1932年底和1933年初之间,主要是在1933年初进行的㊂这以前,在第三次反 围剿 取得胜利后,虽然双方还经历过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战斗,但那还不足以构成一次全局性 围剿 和反 围剿 的斗争㊂1932年11月24日,周恩来已经敏锐地察觉蒋介石的企图和部署,发出‘为粉碎敌人第四次 围剿 的紧急训令“,指出: 现在,蒋介石已动身来赣㊂以朱绍良为右翼,率领在湘鄂赣及湖南的八个师;以蒋㊁蔡为左翼,率领十九路军及毛㊁刘㊁卢㊁赵八个师及戴岳一旅;蒋自任中路,率领陈诚十八军及吴㊁孙㊁李㊁许十个师,并预备从湖北调两个师,从安徽调徐庭瑶第四师来赣㊂ 周恩来把它归结为一句话: 我们要认定敌人大举进攻的战火就在眼前㊂ ④紧急训令对敌情的了解和分析是完全正确的㊂12月22日,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发表宣言,写①②③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㊁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71页㊂‘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3㊁184页㊂‘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530 531页㊂‘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第208 209页㊂道: 赤匪奔突,村邑为墟,腹地既残,藩篱不治,遂致安内攘外,兼顾两难㊂ ①公然以国民党中央全会宣言的形式清楚指明: 安内攘外,兼顾两难 ,必须不顾 攘外 ,而以全力 剿共 ㊂一场规模更大的 围剿 行动就要开始了㊂蒋介石把这次 围剿 看作实现他 大政方针 的行动,对这次行动的军事部署下了很大决心,抓得很紧㊂1933年1月,他调集30多个师㊁50多万兵力,分左㊁中㊁右三路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 围剿 ㊂三路中,以陈诚为中路军总指挥,中路军称为 进剿 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约12个师㊁16万人,担任 围剿 的主攻任务㊂在福建的蔡廷锴为左路军总指挥,粤北的余汉谋为右路军总指挥,这两路都称为 清剿 军,负责就地 剿办 ㊂蔡廷锴㊁余汉谋都是粤军,接近桂系,曾反对过蒋介石㊂因此,第四次 围剿 的主力就是陈诚率领的中路军㊂这是蒋介石心目中最可靠的嫡系王牌部队㊂蒋介石在1933年2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 到赣以后,进剿计划略定,调动军队开始,惟粤为桂方牵累,不能如命,是亦无碍大计㊂ ②从中可以看到,蒋介石在1933年初亲自到江西后 进剿计划略定,调动军队开始 ,足见这次对中央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进攻(也就是所谓第四次 围剿 )是从1933年1月开始行动的㊂蒋介石也明白,左㊁右两路粤军虽有一定战斗力,但并不可靠,真正视为依靠的是陈诚的中路军㊂第四次反 围剿 开始时,周恩来㊁朱德正在前方,深入了解敌情,发扬以往三次反 围剿 的经验,明确了第四次反 围剿 的战略指导思想㊂1933年1月23日,周恩来和朱德联名致电中央局㊁中央政府急转中共中央,电文主题是 集中力量消灭抚赣敌人是粉碎第四次反 围剿 的关键 ㊂电文说: 在此时机先发制人,集中一切力量消灭抚㊁赣③敌人主力,成为四次战争生死关键,亦苏维埃中国胜负所系㊂ ④这个意见抓住了应该集中力量解决的 关键 ,奠定了第四次反 围剿 成功的基础㊂1月27日,周恩来在作战过程中致电中央局㊁中央政府并转中央: 现时敌既执行其组织三个 进剿 军与 清剿 军坚守城防的进攻部署,我自须夺取先机,立即转移作战地区,调动敌人以破坏其进攻部署,转移抚河西岸即由此㊂ ⑤这是要根据敌方军事部署的变动,夺取先机,以破坏敌方的进攻部署㊂1月30日,周恩来以 消灭敌人主力是取得坚城的先决条件 为主题致电中央局并转中央,十分明确地表示: 中央累电催我们攻破城防,与我两电所陈战略实有出入㊂但我终觉消灭敌人尤其主力,是取得坚城的先决条件㊂敌人被消灭,城虽坚,亦无从围我,我可大踏步地直入坚城之背后,否则徒损主力,攻坚不下正中敌人目前要求㊂中央局诸同志同意此意见否,望于明日简电复,过期因时机不容再缓,我当负责决定,同时仍请中央给以原则指示㊂ ⑥这种坚决反对当时中央提出的重在取得坚城的错误思想㊁主张消灭敌人主力是取得坚城先决条件的主张,是多么宝贵的战略指导思想和精神财富!这些指导方针明确㊁中肯㊁坚决,是第四次反 围剿 能取得巨大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对第一㊁第二㊁第三次反 围剿 指导方针的直接继续和丰富㊂第四次反 围剿 取得的巨大胜利,正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内坚持正确路线的领导人历来的设想一步一步发展的,是不容忽视的㊂十分重要的是,第四次反 围剿 不仅在战略思想上总体是正确的,同前三次反 围剿 是一致的(尽管①②③④⑤⑥‘事略稿本“第17卷,台北 国史馆 ,2005年,第687 688页㊂‘蒋介石日记“(1933年2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抄件㊂指抚河㊁赣江,为陈诚中路军主力所在地㊂‘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第236页㊂‘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第242页㊂‘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第245页㊂有过严重的争执和曲折),而且在战争实践中取得了歼敌的事实成果㊂中央红军在取得第三次反 围剿 胜利后,苏区地域有很大发展,以广昌㊁宁都㊁瑞金为根据地,向四周发展游击作战,并采取重点突破的战术,有着较宽裕的回旋余地㊂国民党军队在1933年1月初开始第四次 围剿 行动㊂其主力中路军原分驻赣江两岸的吉安㊁泰和㊁安福㊁吉水等地区,这时移驻宜黄㊁临川准备发动进攻㊂然而他们同民众完全脱离,不仅行动迟缓,还很快被红军侦知㊂红军采取先发制人的主动战术,集中第一㊁第五军团等主力,全歼黄狮渡守军一个旅,并向临川进攻,打乱了国民党军队原定部署㊂2月下旬,国民党军队根据蒋介石 分进合击 的方针,开始向中央苏区实施大规模 围剿 ㊂中路军(第一纵队)指挥官是第五军军长罗卓英,他长期担任陈诚在军事上的主要助手㊂第一纵队下辖第十一㊁第五十二㊁第五十九师㊂部队的各级军官很多是黄埔生,武器装备㊁训练和给养都较好㊂这是中路军的主力,也是周恩来1月30日电报所说的 消灭敌人尤其主力,是取得坚城的先决条件 中所指的对象㊂兵力如此众多,又较精锐的武装集团,怎么能够轻易地被分割消灭?看起来真有些奇怪㊂据此时正在该军的杨伯涛回忆: 这时,(国民党的)军指挥机构还没来得及成立㊂辖第十一师驻临川东馆附近,但其第五十二㊁第五十九师远在安福㊁吉安一带,还隔一道赣江,需作数百里的长途行军,才能到达宜黄㊁乐安间的战略展开位置㊂为了保守秘密,有人建议陈诚应该绕道远后方,经白区安全地带再向属于苏区的黄陂作正面开进㊂但由于陈诚的一贯轻视红军,在蒋介石面前急功邀宠,中路军总部竟命令该两师取捷径经吉安㊁永丰到达乐安㊂在乐安又停留数日,再由乐安进入苏区作侧敌行军㊂令其第十一师由临川现地出发,经宜黄到黄陂㊁东陂与该两师会合㊂ ①这样,中路军第一纵队三个主力师不但没有很快握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反而形成便于红军各个击破的格局㊂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群众得到广泛发动,还有着一定的武装㊂国民党军队虽装备较好,但对革命根据地内部的情况却有如两眼漆黑,不知所措㊂时任红十一军政治委员的萧劲光回忆道: 在此期间,我地方游击队在主力红军行动的左右积极活动,使敌人捕捉不到我真正的主力所在,直到伏击战打响,敌人还以为是游击队㊂ ②时任红三军第九师参谋长的耿飚回忆说: 黄陂地区山峦叠起,古木参天 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峡谷地带,是敌人的必经之路㊂我们的一㊁三㊁五军团和二十一㊁二十二军,就埋伏在两侧的山上㊂那几天适逢连日阴雨,又浓又密的毛毛雨罩着峡谷,浸没了山头㊂ ③2月26日,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师长李明率部从乐安出发向黄陂前进,对红军十分轻视㊂行至鲛河高山鞍部,队伍拉得很长㊂红军第一㊁第三军团占领两侧阵地,突然展开猛攻㊂李明最初还以为是游击队,该师正在蜿蜒数十里的山地隘路行军,无法集结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因此,部队被红军截成数段,团与团㊁营与营之间的联络俱为隔绝,陷于各个被围的态势㊂激战五六个小时,李明中弹落马,伤重死去,该师全部被歼㊂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师2月20日从乐安以东出发,向黄陂前进, 获悉红军第五军团昨夜由东边出发,走了80多里路刚刚到达这里 ④㊂他们已听到第五十二师的枪炮声,但情况不明㊂于是决定在现地占领阵地,企图同第五十二师取得联系㊂28日凌晨发现第五十二师已被红军紧紧包围㊂激战后,第五十九师也溃不成军,基本被歼,师长陈时骥被俘㊂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黄克诚回忆说: 我们对敌军的指挥调动可以了如指掌㊂而敌人进入中央苏区之后,由于群众封锁消息,敌人对我军的行动毫无所知㊂ 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①②③④文闻编:‘ 围剿 中央苏区作战秘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142 143页㊂‘肖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129页㊂‘耿飚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第165 166页㊂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4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407页㊂和第五十九师分两路南进,对红军的行动毫无察觉,摆成一字长龙前进㊂ 我红一方面军主力对该两师之敌发起突然猛攻,将敌行军纵队拦腰截成数段㊂经两天激战,将该两师之敌全歼㊂ 俘敌官兵一万六千余,缴枪一万五千余㊂ ①现在轮到粉碎国民党军中路军主力第十一师了㊂第十一师是陈诚部中的骨干㊂当时流行把陈诚的部队称为 土木系 ㊂其中的 土 字就是由第十一师番号中的 十 和 一 合成而来(以后以第十一师为骨干扩编为第十八军, 木 字就是由 十 和 八 合成而来)㊂第五十二㊁第五十九师相继失利时,第十一师已行进到黄陂方面,只救援收集到第五十九师一些残部㊂第十一师师长萧乾认为该师在1932年解赣州之围时,曾给红军沉重打击,因而骄傲自满,对红军有轻敌心理,继续孤军奋进㊂3月20日,第十一师抵达宜黄东陂以南的草台冈㊂这一带地形复杂,高山重叠㊂据时任第十一师旅长的黄维回忆,第十一师对当面红军情况,原来毫无所知,只是盲目前进而已㊂这天下午三四点钟到达草台冈附近,受到红军有力阻击㊂他们从被俘红军士兵处了解到,红一方面军主力全部已集中到这地区附近来,准备要打第十一师㊂他还说: 次日将近拂晓以前,红军首先由霹雳山方面发动猛攻,而草台冈东西两面红军也展开了攻击,于是形成了南端以霹雳山为中心顶点的马蹄形的包围攻击,势极猛烈㊂对于第十一师的各个阵地支撑点(据点)都同时用其突击部队一波接一波,前仆后继,不顾牺牲地向之反复突击㊂如是全面激烈战斗到将近中午,在第三十二旅的阵地方面,首先是第六十六团在霹雳山的阵地被红军突破了㊂虽然该旅是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顽强战斗,但是红军所突破之处,逐渐扩张,以致不可收拾,使第十一师逐渐全线崩溃溃退,但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接近黄昏,才完全结束㊂黄维还生动地讲到陈诚在得知第十一师溃散时的情况: 当他由电话中接到第十一师溃散的报告后,当时就脸色苍白,手拿着电话发抖,并问他身边的樊崧甫说: 第十一师失败了怎么办? 樊回答说: 再不要逞英雄了,要立即电报蒋介石,老实说,没有把握,请求增派大军来江西,仗不是你包打得了的㊂ 正在这顷刻之间,陈诚急得吐了几口血(樊是当时第七十九师师长,是陈诚任见习官㊁排长时的连长,两人私人关系很密切㊂以上情形是樊传说出来的)㊂ ②参加消灭第十一师战役的红军师长李聚奎在回忆录中写道: 黄柏岭是紧临草台岗南面的制高点,高约五六百米,山坡陡峭,易守难攻㊂ 黄柏岭战斗,我军虽然伤亡较大,但消灭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国民党第十一师大部和九师一部,敌师长肖乾和他们的参谋长,还有三十二旅旅长均被我们击伤,击毙了三个团长,打死敌人两千多人,俘虏敌人一千七百多,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㊂我军在黄柏岭的大捷宣布了蒋介石第四次 围剿 的彻底失败㊂ ③第十一㊁第五十二㊁第五十九师在极短的几天内溃散,让蒋介石策划已久的第四次 围剿 化为泡影,再也无法打下去了㊂为什么在短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重大胜利?除了红军的高度政治觉悟㊁英勇无畏㊁作战灵活外,自然也同作战具体指挥有关㊂周恩来后来讲到第四次反 围剿 的体会时说,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敌情明了,前线机动(变遭遇为伏击),工作上兢兢业业得来的④㊂时任红十二军军长的张宗逊回忆道: 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㊁朱德同志的领导下,仍然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运用前三次反 围剿 的经验,乘敌军 围剿 部署尚未完成,诱敌深入就范㊂尔后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法,集中优势兵力,聚而歼之㊂ ⑤①②③④⑤‘黄克诚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183㊁185页㊂‘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4卷,第409 411页㊂‘李聚奎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109㊁111页㊂‘周恩来年谱(1898 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581页㊂‘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112 113页㊂。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讲义
本课重点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 的覆灭。
本课难点 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 胜利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讲述的是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内容。经过一 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积累了一些 相关的知识,所以应该能够做到根据教 学的安排进行教学准备,如以小组为单 位查找历史资料并可以进行总结概括的 能力。
探究: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点拨: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覆灭。
拓展: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
原因。建议学生通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讨论。 总结:主观方面: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战略方 针和战略决策、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人民解放 军的英勇作战等。客观方面:国民党政治上的孤 立、不得民心,军事上战斗力差、指挥不当,经 济上横征暴敛、导致崩溃等。
承转: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力
量全线崩溃。蒋介石因妄图“划江而治”的假和 平的阴谋又随即被戳穿。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 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 战役爆发。 演示:渡江战役小组成员操作流动示意图和 图片,并结合课本小字部分来讲述人民解放军的 豪迈壮举。 欣赏:请学生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 放军占领南京》并回答问题。
探究: 请辽沈战役小组同学指出 东北的地理位置,然后阅读思考:首战 东北的智慧所在?同时根据收集的资料 进行整理归纳,再由一名同学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做补充,另三组同学可以提出 异议。
点拨:我军超过敌军兵力,且能利用 东北工业支援。敌人物资来源困难,又撤 守不定。解放东北后,获得了战略总后方, 并可挥师南下。若守战华北,将受华北华 东之敌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东北敌军将 南撤关内,实现战略收缩。
点拨:淮海战役的战略特点是“中间突破,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件(共26张PPT)
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
深远的意义。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
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2)选举产生中央领 (3)确立毛泽东思想 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
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
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 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 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
党章
中央主席。
民主主义的中国
为什么说中共七大是“团 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共产党
反应
国民党
汪精卫叛国投敌
1941年1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皖南事变
反应
全民族坚持抗战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6日。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 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 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中共中央在揭露蒋介石罪恶阴谋的同时,为顾全大局,决定将 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项英,乘国 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突然袭击。[1]
苏联红军进入哈尔滨
1945年8月9日,毛泽 东发表《对日寇的最 后一战》声明。
八路 军解 放山 海关
八路军收复石家庄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01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 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 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 决定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 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 流砥柱的作用。
02
国庆七十周年阅兵——王者之师
第22课
抗日i 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抗战
1. 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
(1)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 (2)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3)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 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第17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美军塘沽登陆 直接帮助国民党发动内战
解放战争开始
国民党完成全面内战部署后,1946年6月26日,悍然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国民党 军队22万人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地处湖北、河南边界,平汉铁路两侧。由李先念率领的原 新四军第五师、王震率领的原八路军359旅等组成,约6万余人),全国性的内战从此开始。
材料二: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弃,自必贻害无穷……遵照中正(即蒋 免内战。 介石)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司令何应钦的密电 下达“剿匪”密令 请回答: 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
(1)“双十协定”对和平建国作了怎样的规定? (2)“双十协定”的墨迹未干,蒋介石便进行了怎样的反革命部署?
《新华日报》揭露抨击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文章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毛 泽 东 《 论 纸 老 虎 》
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
Anna Louise Strong 1885~1970.3.29
拿中国的情形来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将 最后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 ——毛泽和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的谈话(1946.8)
国民党军侵占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西北人民解放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充 分利用陕北地区群众基础好、地形险要等有利条件,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周 旋,将国民党军队磨得精疲力竭。解放军先后在青化砭[biān]、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地 共歼敌2万多人,只用了5个月时间,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第五学习主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导入
重庆谈判
【八上历史】第五单元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演练提升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长征开始(1)背景: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2)长征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②直接原因: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3)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1)背景: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惨重。
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
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2)召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3)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3.背景: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
4.军事行动(1)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2)红军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3)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了大雪山,走过了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第10课 2 红色政权的建立
会宁 会宁
到达陕北后红军 仅留下6000人
红四方面军
渡过湘江后,红军由 出发前的8万多人, 减少至3万多人.
红二方面军
1934年10红一方面军8万 人从瑞金出发
长征胜利
长征胜利
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平均走365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里.
长征胜利
长征胜利
“长征精神”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 毅力和智慧。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用 “长征精神”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在遇到困难时想起我们的红军 的长征,“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 辈” !我们要大胆地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 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长征开始
红军长征的原因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在中央根据地已无法立足, 只有进行转移。
长征开始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 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 吴起镇 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会宁
飞夺泸定桥资料
遵义会议 长征初期,红军的情况如何呢?
遵义会议
敌人以重兵设下四道封锁线,“左倾“错误领导人指挥 红军拼命突围,使红军付出惨重代价,由8万人减到3万 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左倾“错误领导人还想去湘西, 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这时 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 强渡乌江,解放了遵义。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 强渡大渡河, 在甘肃会宁会师 过雪山、草地 刘志丹陕北红军会师 飞夺泸定桥 放弃湘西,改道贵州, 召开遵义会议。 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 冲破四道封锁线, 跳出包围圈 强渡湘江 遵义
专题12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01期)(解析版)
专题12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选择题1.(2021·山西中考真题)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
祭文反映出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危机B.日本侵华加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C.抗日民族统战线已正式形成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方力量抗日【答案】B【详解】根据题目所给时间“1937年4月5日”可知,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了侵华战争。
根据材料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和“佑启后昆,恢廓发扬。
追承绩献,群情同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可知,祭文反映了日本侵华加剧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故B正确;抗战全面爆发使在七七事变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七七事变之后,故排除C项;当时蒋介石没有放弃反共,故D错误。
故选B。
2.(2021·河北中考真题)一封封写于战火纷飞年代的书信,承载者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
下面两封书信(节选)一起能印证的史实是A.正面战场的抗战B.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C.敌后战场的抗战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答案】B【详解】根据“民国二十九年”“绝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张自忠”“新四军战士”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书信,材料体现了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故选B;张自忠是国民党将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抗战,AC两项不全面,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共对立,排除D。
3.(2021·甘肃天水市·中考真题)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表格内容记录的是()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平型关大捷【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0年8~12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05个团,开展了百团大战,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故选C;1937年淞沪会战,1938年台儿庄战役,1937年平型关大捷,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月17日国民党两面夹击下红色政权如何突出重围
5月17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34年10月,当中央红军由江西、福建出发,向西部实行战略转移时,蒋介石企图借消灭红军之机削弱和控制地方势力,而西南六省军阀既怕红军入境,又担心蒋介石乘机染指他们的地盘,于是对红军的长征,采取了“保境守土,驱逐为上”的对策。
桂系军阀白崇禧为了自保实力,让红军借机突破了防线,迅速通过湘桂边境,直奔贵州东部。
中央红军就是像这样,巧妙利用了国民党中央势力与西南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冲突,打破了他们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毛泽东正是看到了白色政权之间的分裂和战争,破解了中国革命的最关键问题,让中国的红色政权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今天,党史开讲第十四讲,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为您解读:红军长征中桂系军阀为何防线破开?国民党中央势力和地方军阀两面夹击,红色政权何以能够突出重围?
金一南:当我们上一集讲到红军过湘江充分利用了蒋介石和桂系之间的矛盾的时候,我们说白崇禧做这些文章是很危险的,白崇禧自称是小诸葛,他当时给湖南军阀何建发了个电报,说红军有大规模进入广西的模样,我要全力防范广西,空出的战线请兄速派兵填补,何建当时十分恼火,战线在你广西境内,你空出这么大的范围,我的兵力使用殆尽,我怎么给你填补?
白崇禧为了补救,又跟蒋介石方面做了些工作,因为当时蒋介石通过空中侦查,已经发现桂系在湘江闪出了个缺口,蒋介石严厉指责白崇禧,蒋介石在电报中称白崇禧为兄,说兄做出此等事情,如果红军得以脱逃,兄将是千古罪人,白崇禧当然在关键时刻他为了应付蒋介石他不得不打一下,所以说当红军的后卫通过湘江的时候,白崇禧还是发动了攻击,白崇禧发动攻击的目的主要是什么呢?驱赶,把红军赶出去,然后给红军造成一部分伤亡,他好向蒋介石有所交待。
当时桂系内部开会,还有一个叫击大围和击小围的问题,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就是桂系可能承担多大的战斗任务的问题,后来白崇禧的决定,就是为了避免桂系更大的损失,红军队伍剩两天的时候我们发动攻击,不要打大了,打大了桂系伤亡也大。
我们可以看,这就是那白色政权他们之间的盘算。
那么当地方军阀这么盘算的时候,我们说蒋介石没有做这样的盘算吗?蒋介石也做了这样的盘算啊。
当时追击红军的中央军周浑元纵队、吴奇伟纵队,两个中央军的纵队都收到了蒋介石派发的电报,蒋介石要求追击纵队,与红军队伍保持一天到两天的行军距离,他就是为了一点,就是说做驱赶
式的追击,不要做大规模作战的追击,蒋介石讲,他说中国自古以来未有流寇能成大事者,红军已成流寇,脱离了根据地了,所以说我们不用那么着急,做驱赶式的追击,把红军追到哪里,把地方军阀解决到哪里。
追到广西解决白崇禧,追到贵州解决王家烈,追到云南解决龙云,这是蒋介石的盘算啊。
所以说我们在这儿想这个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白色政权之间分裂,就是白色政权他们这个心眼,互相保存实力,互相盘算对方,形成了非常大的裂痕,这就是毛泽东讲,我们只需要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持续不断的,则红色的发生存在并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这点我们讲毫无疑问,给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外界条件,这就是破解中国革命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密码。
我们说当毛泽东同志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破解了之后,那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就成为一个什么呢?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们这部分先讲到这儿,我们下部分要讲的就是说支撑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一个基础理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