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几个国民政府
中国近代史概述(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中国近代史概述(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https://img.taocdn.com/s3/m/0166ccd1b90d6c85ed3ac65d.png)
中国近代史概述(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两大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更主);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一大时代课题:救亡图存(特别是甲午战后)⏹两大革命任务:民族革命--反侵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民主革命--反封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个历史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晚清时代(1840--1911);民国时代(1912--1949)⏹三个主要政府:晚清政府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北洋军阀政府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两条基本线索屈辱史: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五册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一、单元主题解读1、时间:19世纪中叶(4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2、线索:进入近代以后,清王朝所面临的内外危机以及为了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自强之策3、危机表现:内忧外患(1)外部危机:两次鸦片战争(2)内部危机:太平天国运动4、危机应对:(1)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太平天国运动(2)地主阶级的王朝自救:洋务运动5、应对影响: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是现代化开端:即中国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开始。
二、单元知识联系:1、纵向:上接第三分册第六单元“明朝兴亡与清前期盛世”,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艰难、曲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外国的侵略)。
2、横向:同一时期的世界:美国通过南北战争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美国的崛起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3-1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3-1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治](https://img.taocdn.com/s3/m/45de1c650b1c59eef8c7b4ff.png)
1927.10,蒋介石 访日,一协调日中关 系,二向宋家求婚。 1927.12.1,蒋介石 (41岁) 和宋美龄(26 岁)在上海大华饭店 举行婚礼,证婚人是 蔡元培、余日章,介 绍人是谭延闿、何香 凝、王正廷。实际撮 合人是孔祥熙、宋蔼 龄和宋子文。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28.22---2.7 南京)
大会排斥其它派别,以蒋介石为组织部长,陈 果夫为副部长,叶楚伧为宣传部长,戴季陶为训 练部长,陈立夫为秘书长。 蒋介石控制国民党中央大权,遭到各派系的反对
训政时期约法(31.5)
蒋胡约法之争 1931. 2. 28. 蒋扣留胡汉民
5月5日,在南京召开国民会议,通过 《训政时期约法》
确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虽不设 总统,但提高国府主席的权利,加强蒋介石 的独裁统治。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行 政院长、海陆空军总司令。
试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
2、改订新约运动
1928.7.6,外交部长王正廷发表《关于重 订新条约之宣言》,开始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党改订新约运动 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王正廷(1882—1961),浙江 奉化人。耶鲁大学博士。中国 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关税自主 1928.7.25 《中美关税条 约》(财政部长宋子文与美公使马克 谟)后,挪、比、意、丹、葡、荷、 英、瑞典、法、西、日本(30.5)先后 签新约。 改变协定关税为国定关税,自主制 定税率;改变关税税款由外国银行储 存而为国民党银行储存,国民政府可 自由支配;基本控制海关行政权。
国民党三大(1929.3)
蒋为排除异己,控制国民党而召开。代表406 人,蒋指派211人,圈定122人,选举仅73人。
《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 权、治权之分际及方略》,认为人民之幼 稚如婴儿,“中国国民党者,即产生此婴儿 之母,既产之矣,则保养之,教育之,方 尽革命之职。” —— 训政保姆论
4 第四讲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
![4 第四讲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https://img.taocdn.com/s3/m/29c015423169a4517623a30d.png)
一、统一军政的努力
• 1、宁汉合流 • 2、二次北伐 • 3、中原大战
• 国民党对奉系军阀的战争刚一结束,蒋冯 阎桂四派之间的矛盾立即尖锐起来,围绕 着地盘分配和军队“编遣”问题展开激烈 的争夺。
编遣会议前的中国六大军权
沈阳 张学良
太原 阎锡山
南京 蒋介石
武汉 李宗仁
开封 冯玉祥
广州 李济深
国民党训政开始后,把“裁兵” 作为“为整军理财之第一要务。”当 时,全国形成了6个军权中心:南京中 央,蒋介石,第一集团军;开封中心, 冯玉祥,第二集团军;太原中心,阎 锡山,第三集团军;武汉中心,李宗 仁,第四集团军;广州中心,李济深, 第八路军,与武汉中心接近,二李辖 两广,两湖等地区;沈阳中心,张学 良,东北边防军,辖东北三省。每一 中心拥有大量军队,除南京中央政府 外,其余中心(沈阳除外)均设政治 分会,代行中央政府的职权。各中心 不但以军治民,而且以军治党及以军 分党,形成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 面。
• 这时国民党的各派,如西山会议派、桂系、汪精卫、蒋 介石等,不断争斗,各派之间分分合合,到1928年1月9 日,蒋介石在南京通电复职,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重新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并决定进行第二次北 伐,统一中国。
一、统一军政的努力
•全会后,蒋介石把何应钦掌握的军队 编为第一集团军,自兼总司令;将冯、阎、李的军队 分别编为第二、三、四集团军,三人分任总司令。蒋 冯阎桂四派取得了暂时的妥协,再度进行北伐,展开 同奉系军阀的战争。
• 蒋介石下野后,国民党中有影响的人物胡汉民、张 静江、蔡元培、吴稚晖等亦纷纷离宁赴沪,南京方 面的实权便主要落在桂系手中。但这样一来,促进 了宁汉的合流,因桂系本有联汉攻奉之意。8月下旬 和9月上旬,武汉的谭延闿、孙科和汪精卫、陈公博 先后到达南京。汪陈以国民党中央的“正统”自居, 主张召开二届四中全会解决宁汉纠纷问题。但他们 的主张没有得到宁方的响应。汉方的谭延闿、孙科 也不再听命于汪。在此形势下,汪只得自认“防共 过迟”,表示要“自劾下野”、“听候处分” 。孙 科提出成立特别委员会代行中央职权的建议,得到 宁、汉、沪(西山会议派)三方的赞同。特委会于9 月15日成立。17日,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 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 完成。
国民党的统治和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民党的统治和国共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76f931010661ed9ad51f36d.png)
• 4、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的执政党 • 5、2000年至今,台湾地区的在野党
(二)国民党指导思想的变化:
• ①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 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民族、民权、民生三 民主义。
• ②国民党宗旨:1912年的《国民党宣言》提出 “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 ③两次东征:1925年,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 北洋军阀支持的广东军阀陈炯明;
• ④北伐战争:1926年至1927年,由国共两党合 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 ⑤组织抗日活动:抗战开始阶段,先后组织了淞 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 会战,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 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在抗战相持阶段,进行了枣 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遭到溃败。
• ⑧汪精卫伪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3月~1945年8 月,是汉奸傀儡政府;
• ⑨台湾国民党当局:1949年12月,国民政府迁移 到台北。2000年3月18日台湾大选中,国民党空前 惨败,民进党主席陈水扁获胜,结束了国民党在台 湾的统治。
思考题: 连战到大陆第一站是到南京瞻仰 中山陵。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 的爱国者。据此回答1~3题
• ③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共反帝 反封建主张,提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 ④法西斯主义: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仍打着三民 主义的旗号,实际上是以法西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三).反帝反封建的战争:
• ① 同盟会进行的一系列反清起义;
• ②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 ⑦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 建立,9月,“宁汉合流”,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 政统治,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 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抗战胜利后国民 政府于1946年重返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 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国民政府的四次大裂变
![国民政府的四次大裂变](https://img.taocdn.com/s3/m/4f23553433687e21af45a9e5.png)
国民政府的四次大裂变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26期国民党“派系林立”内斗严重历来为人熟知。
回顾历史,国民政府从1925年建立到1948年改组这短短23年间,发生过4次大分裂,随时都有反对派另立中央,两个国民政府对峙的现象司空见惯。
孙中山逝世产生权力真空中国国民党自1919年由中华革命党改组成立以来,其组织与党员成分就相当复杂,尤其在孙中山宣布实行三大政策后,党内左、中、右派系日益明显。
孙中山刚一逝世,党内右派团体就首次公然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此时广东的局面正如《中国国民党史》所载:“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在党内形成绝对权威,然而,孙中山忽视了对接班人的培养,尽管他拥有不少卓越的助手。
因此,绝对权威的忽然丧失,国民党内便出现了权力真空,一时很难找出一位深孚众望的领袖。
”孙中山北上前让胡汉民出任代理大元帅之职,但胡汉民在党内的影响力远不及孙中山,孙在世时,他可以理所当然的以助手身份暂时控制局面,孙中山一旦逝世,胡汉民在党内的地位马上受到挑战。
胡汉民自己非常清楚这个关系,所以在孙中山病危时他就对廖仲恺等人说:“大元帅职权,兄弟实不当再行代理,最好能将大元帅府根本改组为政府,并采用委员制,使本党同志,能有共同负责的机会。
”胡汉民改组政府的提议得到众人认同,但不久后即传来孙中山逝世消息,国逢大丧,改组之事也被谭延闿以“大局未定,不便立即进行”为由搁置了。
不久后,黄埔党军在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杨、刘之役中取得胜利,广州革命策源地得到巩固,此事又再一次被提上议程。
最终经过商议,决定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开府典礼在广州第三公园举行,宣告正式成立。
宁汉对峙,国民政府第一次大裂变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并不能根本解决国民党内日益分化严重的问题。
即使是黄埔军校中,也有以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左派学员组成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国民党右派学员组成的“孙文主义学会”两个相互对立的学生团体。
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制度分析
![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制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11ef1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c.png)
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制度分析一.中央政制部分国民党的政权建设在名义上以孙中山提出的“建国三时期”、“权能分治”及“五权宪法”等思想为理论基础。
根据孙中山的设计,建国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在这三个阶段,分别实行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种不同的统治方式。
“军政时期”的国民政府孙中山所说的“军政时期”的政府,是指1925年7月至1928年10月国民党所建立的中央政府,即初期的国民政府。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于7月1日通过了《国民政府组织法》,于是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国民政府组织法》全文共10条,其要点有三:一是国民政府在中国国民党的指导与监督之下行使全国政权。
二是国务采用委员合议制。
三是中央政府采用二级制。
初期的国民政府,在国民党中央的指导与监督下掌握全国政务。
国民政府采取委员会形式。
委员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任期不定。
委员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5至7人为常务委员,执行日常政务。
除了1927年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不设主席外,其他时期均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推选国民政府委员时,指定1人为主席。
从规定来看,主席也没有什么高出其他委员之权,只是负责召集国民政府委员会议,至于公布法令及其他文书,是由主席与主管部长或常委署名,以国民政府的名义进行。
在不设主席时,签署文件须有委员3人以上署名。
国民政府的内部机构,先后成立有秘书处、副官处、参事处等。
至于行政各部,设有军事、外交、财政、交通、司法、内政、工商、农矿等部,以及教育行政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侨务委员会、蒙藏委员会、禁烟委员会等等。
初期的国民政府,并未设立正式的立法机关,一切法律均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政治会议所制定。
1927年中央特别委员会时代,政治会议一度取消,立法权即由国民政府行使。
直至1928年3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立法程序法,立法权才有明文规定。
国民政府初期,虽没有设立正式的立法机关,但设有专门管理法律起草与审议的机关。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知识点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3549dd6f1aff00bed51e28.png)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经过北伐战争,北洋旧军阀的统治逐渐让位于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
1927年8月19日,武汉方面宣布迁都南京,宁汉合流。
1928年2月2日至7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
全面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和重新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利。
广州(李济深)、武汉(李宗仁)、开封(冯玉祥)、太原(阎锡山)四个政治分会的设立,承认了国民党各派军阀割据的现状。
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伐各军编为第一(蒋介石)、二(冯玉祥)、三(阎锡山)集团军,后又将桂军和两湖各军编为第四集团军(李宗仁)。
2、1928年5月3日,日本武装进攻济南,屠杀当地居民和北伐军。
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被扣押,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主任见山东交涉员蔡公时及署内全体职员17人均遭杀害。
5月1日,日军占领济南,中国军民被侵略军杀伤近万人,造成济南惨案。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皇姑屯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死,“皇姑屯事件”。
3、1928年6月20日,南京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北京市为北平市。
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东三省“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
4、国民党军占领北京后,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五院制(行政(谭延闿)、立法(胡汉民)、司法(王宠惠)、考试(戴季陶)、监察(蔡元培))的建立表明国民党政权机构完备起来。
5、国民政府内政:厉行“清党”,镇压革命(针对共产党和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如邓演达);编遣军队(实际上是削弱其他军事集团力量,毫无结果);整理财政:整顿财政,广借外债,大发公债,整顿税务为主(统税是对工业产品所课的出厂税,1928年首先在卷烟、面粉业中实行,1931年正式称为统税,征收范围不断扩大);《土地法》(1930年6月)和《土地处理条例》(1932年)重新确立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国民政府外交:改订新约(国民政府初期最重大外交举措),内容只限关税自主和领事裁判权两项。
国民党军各个时期战斗序列
![国民党军各个时期战斗序列](https://img.taocdn.com/s3/m/71a0397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e.png)
国民党军各个时期战斗序列国民革命军(简称革命军、国军)是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后创设的一支主力重要军队,也是中华民国在北伐后到行宪前的国家武装力量,为中华民国国军的前身。
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将领和军官均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
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是主要的武装力量。
1928年北伐完成后中国统一,国民政府定于一尊,国民革命军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军”、“国府军”,并同时效忠党与国家,期间历经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对内对外之战争。
至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成为完全效忠国家的武装力量。
北伐创建国民革命军(8个军)国民革命军未成立前,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倚靠南方军阀作为武力基础,但是在六一六事变后孙中山决定重新建立一批效忠于中国国民党思想的军事武力。
为此,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
面对这批非我族类的军队,当时盘据在广东省的各路军阀皆想尽方法欲加以排除,然而在1925年2月由黄埔军校培育出之军官团发动之东征成功击溃陈炯明为首的粤系军阀势力,国民党军系势力自此站稳脚步逐渐扩充。
1925年7月,护法政府于广州改组为国民政府,其军事最高领导组织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
“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
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虽然黄埔军校提供了一定军力让国民政府控制广州,但这几千人守省有余,要打垮其它军阀仍差距甚远,为了弥补军力差距国民政府不断以纳降改编的方式吸收各地的军事武力。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及吴铁城的“警卫军”、并和广东的“潮梅军”等合组为第六军,军长程潜。
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典藏民国档案简介
![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典藏民国档案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da42c21af45b307e87197c9.png)
・台湾藏档介绍・民国档案2002.3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典藏民国档案简介杨 斌 2002年5月,笔者有幸赴台北参加“第五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因所提交的论文内容与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典藏民国档案有关,因而有机会结识了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副主任刘维开先生,并在他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现将该馆所典藏的民国档案情况简介如下: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的前身,是1930年1月成立于南京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其主要任务为掌理国民党党史史料的编纂及重要文献保管事宜。
1948年底,因时局关系,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将所藏大批重要档案史料迁往台湾。
去台后,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被定居南投草屯,1979年4月迁至台北市郊阳明山阳明书屋,1998年10月,再迁至台北市政治中心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七楼。
2000年中国国民党下台后,作为党史史料保管与研究部门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其地位也由国民党中央的一级部门降格为二级部门,定名为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人员与机构亦大幅缩减。
党史馆所藏档案主要是国民党成立以来中央各组织机构的文件,史料丰富,价值很高,总数量据称已达三百万件以上(其中有不少是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后所形成的档案,对此本文将不作介绍)。
就内容而言,可分为国民党党史沿革档案、党务会议纪录及组织专档、特种档案、重要人物档案和图书资料等五种;依形式可分为文献、实物及照(图)片三类。
试分述之:一、中国国民党党史沿革档案有“百年老店”之称的中国国民党,溯其源头,当始于孙中山在1894年11月创立的兴中会,中间又分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几个时期。
举凡中国国民党创建、革命发展与全国执政各时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所形成的重要党史资料,党史馆均有收藏。
具体内容如下:1、兴中会、同盟会创建与中华民国建立时期(1894年1912年8月),这时期史料主要包括数次反清武装起义,如乙未(1895年)广州之役,庚子(1900年)惠州之役,丙午(1906年)萍浏醴起义,丁未(1907年)黄冈之役、惠州之役、绍兴起义、安庆起义、钦州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戊申(1908年)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安庆之役,庚戌(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辛亥(1911年)黄花冈之役;孙中山伦敦蒙难,苏报案,辛亥武昌起义与各省光复,南北议和,孙中山回国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各地革命团体建立与地方革命活动,华侨革命活动等。
中华民国政治背景及社会特征
![中华民国政治背景及社会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0552bff172ded630b1cb6a2.png)
中华民国政治背景及社会特征2015级二班李吉璟中华民国政治制度: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复杂多变,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和中国国民党统治 3个时期。
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民国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的是专制独裁制度。
政府体制及其演变中华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先后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执政制、大元帅制、委员会制、五院制等各种政体,但并未改变专制独裁的实质。
经过资料中的了解,大家对民国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
平时,在各种影视作品中,也知道几种制度。
如,军阀派系一些独裁统治。
但是,民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法则。
如下列资料:① 1912年4月~1916年6月。
这是袁世凯执政,北洋军阀专制制度确立的时期。
② 1916年 6月~1924年11月。
这是北洋政府保留责任内阁制之名,行封建军阀专制之实阶段,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名存实亡。
③ 1924年12月~1928年 6月。
这是北洋政府取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形式,实行军事独裁阶段。
1928年 6月,奉系军阀被南京国民政府军队击败,北京军政府宣告结束。
这就是同学们熟知的北洋军阀的时代。
在这之后,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政府的统治阶段: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1925年7月~1949年9月)分为早期国民政府与五院制国民政府两大阶段。
① 1925年7月~1928年10月,早期国民政府阶段。
中国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军政时期。
② 1928年10月~1948年5月。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依照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试行的五院制国民政府组织法,实施五院制。
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训政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了中国国民党对中国大陆的统治。
中华民国社会特征:起初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确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建立之初确实是资本主义国家,其各项制度与法令都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法制,自由等。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https://img.taocdn.com/s3/m/16e3ace7551810a6f52486fe.png)
思考2:“宁汉合流”后,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是 什么?为什么? 性质:代表大地主在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一,阶级基础:它是依靠江浙财阀建立起来的,掌握实 权的是大地主、在军阀、大买办的代表人物 第二,内外政策:对内镇压工农革命运动,维护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充当帝国主 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政治)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政治)
1.国民党的“训政纲领” 1928年10月 “训政”的实质: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建立正规军,“围剿红”军 2.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组织“中统”“军统”特务机构
制定反动法令
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通过《训政纲领》六条。其中规 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 孙中山曾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 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 期。训政时期的任务是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 行委员会执行之”。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完全取代了国民大会; 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 可见,国民党的所谓“训政”,根本点在于以党治国,以党训 担义务的训练。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 政。蒋介石集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主席、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 政,开始宪政。宪政时期的任务是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 民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四要职一身。可见,国民党一党 成立民选政府。 专 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1、背景: 国民政府亲美反苏,这是它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 权性质的体现 2、目的: 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扩大税源,解决内战 经费;制造“自主”形象,欺骗人民。
3、内容: 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4、结果 : 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 的谈判不了了之。
民国时期的三个政府是哪三个
![民国时期的三个政府是哪三个](https://img.taocdn.com/s3/m/5caa65b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4.png)
民国时期的三个政府是哪三个
民国时期的三个政府分别指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这三个政府。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下文。
民国时期的三个政府
中华民国时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到3月):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称中华民国。
它是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的政权。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3月至1928年):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于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后正式形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至1949年):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统辖全国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宁汉合流后成为中国国民党政权,1928年东北易帜后成为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
民国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区别
1、政府组织性质不同。
国民政府,简称国府(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
民国政府是中华民国的治权机构,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后历经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多次政权替换。
2、存活时间段不同。
民国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共存在37年时间;国民政府从1927年“宁汉合流”开始算起,到1949年为止,一共22年。
3、活跃派别不同。
民国政府除了指国民政府外,还可以指北洋军阀政府展开全部国民政府是中华民国政府时期的一个政权机构,民国政府包括有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
国民党组织架构说明
![国民党组织架构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61a74ac408a1284ac8504376.png)
国民党组织架构说明中国国民党系由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
其前身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国民党。
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代表孙中山于1891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同盟会,同年11月,同盟会创办了《民报》,并发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主张。
于1911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该党于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国政权统一,直至1949年,国民党大陆政权失败,是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由大陆迁往台北。
蒋介石连任“总裁”至1975年4月5日去世。
蒋介石去世后,废除“总裁”制,党的首脑改称中央委员会主席,由蒋经国连任至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
2009年2月,马英九曾对这块标语打趣地说,某次金门县政府官员接到对岸领导电话,抱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字掉了也不维修,官员反问“干你们什么事?”对岸领导说:“观光客来我们这边,看到你们那边字不齐全,会跟我们抱怨啊!”国民党政治定位国民党明确声明是“中华民国的中国国民党,不是外省党,也不是台湾党,更不是台独党”,“本土化”绝不是族群化、省籍化、更不是“去中国化”。
强调国民党对于“一个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依循“国统纲领”,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追求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建构台海和平区,在台湾优先的前提上,逐步迈向民主、自由、均富的统一。
国民党组织架构国民党的党务组织架构主要分中央、县市(包括直辖市)、区级党部三级:1.全国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2.中央委员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行使职权(设置委员210人,候补委员105人,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4年)3.中常委(中央常务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中央常务委员会执行职权(目前共39席,其中32席选任中常委是票选、5席指定中常委都保留给“政院”,包括内政、财经等“部会首长”,最后2席保留给青年团总团长、青工会总会长)4.主席为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及中央常务委员会的主席,在主要决策上拥有最后的决定权5.中央评议委员会为国民党的咨询机构,其成员由党主席聘任,提请“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或追认6.地方党部县市(包括直辖市)、区级党部国民党组织架构。
国民党的组织及性质的演变
![国民党的组织及性质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3e39af8ba0d4a7302763a1e.png)
国民党的组织及性质的演变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创立,宗旨为“驱除鞑虏,创立合众政府”,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联合成立。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国民党: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
政治目的是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1913年,被袁世凯下令解散。
4.中华革命党: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集合部分国民党成员成立。
5.中国国民党: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3年起,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中国国民党。
1924年改组完成,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6.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成立,由原国民党中的爱国民主分子,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独裁统治而组成,是我国现存的民主党派之一,简称“民革”。
中华民国政权的演变1.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地方革命政权。
黎元洪任都督。
国号为“中华民国”。
2.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1912年1月1日成立于南京。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这是一个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北洋政府(1912.3~1928.12):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名义上还保持着“共和”体制和中华民国的国号,但实际上是以军权为核心的军阀政府。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4.广州军政府:1917年,孙中山为维护临时约法,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以后,组成陆海军大元帅府。
5.广东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孙中山逝世以后,1925年7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府改组成国民政府,通称“广东国民政府”。
国民党在大陆时从未完全统治全国
![国民党在大陆时从未完全统治全国](https://img.taocdn.com/s3/m/eb9cb1ef551810a6f524869d.png)
国民党在大陆时从未完全统治全国国民党统治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灾多难、内忧外患的时期。
仅就其成立的国民政府而言,也足以显现那段时期的混乱情况。
国民政府从1925年7月1日开始成立,到1948年5月19日改称“中华民国政府”结束其历史,共存在了23年。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23年中,-国民党统治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灾多难、内忧外患的时期。
仅就其成立的国民政府而言,也足以显现那段时期的混乱情况。
国民政府从1925年7月1日开始成立,到1948年5月19日改称“中华民国政府”结束其历史,共存在了23年。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23年中,国民党先后成立过四个在国民党党史上获得不同程度承认的“国民政府”,即: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重庆国民政府、第二次广州国民政府;另外还有两个没有获得承认的“国民政府”,即北平国民政府和汪精卫伪南京国民政府。
在这23年中,有过国民党党史承认的三次“迁都”和两次“还都”,即从广州迁都武汉、从南京迁都洛阳以及还都南京,和从南京迁都重庆及还都南京;另外还有一次不了了之的“迁都”,即从武汉“迁都”南京;一次从来不被承认的“还都”,即汪精卫伪政府的“还都”南京。
为了更好地表明这些“国民政府”的区别,史学界在提“国民政府”前一般均加上当时的首都名。
这些国民政府,既有前后承袭的,也有同时并存的。
其历史关系和法律关系之复杂,决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
在此,本文只是对国民党所成立过的国民政府及其演变做简明扼要的梳理,以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段历史。
第一个国民政府——广州国民政府。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盛典广州国民政府的前身,是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军政府。
孙中山曾经三次在广州建立过政府,与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代表“中华民国”的北京政府相对峙。
孙中山建立第一次广州政府,是在1917年。
当时,由于“再造共和”的段祺瑞拒绝恢复在张勋复辟时被解散的国会,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于8月25日在广州召集南下国会议员,开非常会议,议决组织军政府,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
第六讲: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第六讲: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https://img.taocdn.com/s3/m/fce9cdeee009581b6bd9ebb6.png)
36
中国军队向忻口推进,以堵日军南下之师
徐州会战(37.12~38.5)
• 1938年3月,日军突入台儿庄, 4月,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 战基本围歼了台儿庄的日军。 这次重大胜利,振奋了全国人 民的抗战精神,阻止了日军的 迅猛进攻。
中国守军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中坚守不退
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 令李宗仁赴前线
57
黄河决堤造成黄泛区后,国民党军在黄泛区西, 日军在黄泛区东,双方对峙达6年之久。 1944年4月,日军越过黄泛区占领郑州。 5月25日,洛阳失守,日军直叩潼关。然而, 时过境迁。1944年以来,国际国内发生了急骤 的变化。盟军展开反攻。 此时的日军犹如盛开的樱花,即将死亡。这时 攻占郑州已不足以危机全局。
5
2、“二次北伐”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终结
6
蒋统一国民党后,决定进行第二次北伐,统一中国。国民 革命军共40多个军70万人,以蒋为全军总司令,何为总参 谋长。
张作霖的安国军兵力约40万 6月1日,北伐军分三线向京津发动全面进攻。张作霖见 大势已去,3日退出北京,安国军实行总退却,撤往山 海关、锦州一线。4日,张作霖乘坐专车到沈阳附近皇 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汪精卫
蒋介石
4
正在各派纷争、混战的时候,11月10日,下野三个月的蒋 介石返回上海,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西山会议派和桂系, 蒋介石与汪精卫迅速联合起来。
1928年1月4日,蒋介石到达南京,9日,他通电复职。 1928年2月2日至7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二届 四中全会。全会全面背叛了国民党"一大"的宣言和精神, 全面篡改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革命内容。蒋介石通过 二届四中全会,重新统一了国民党,控制国民党党政军 大权,
民国时期各种国民政府
![民国时期各种国民政府](https://img.taocdn.com/s3/m/85f7fa97dd88d0d233d46a1a.png)
民国时期各种国民政府
1、1912.1.1日,中华民国成立,临时政府定都南京。
2、1912年,清帝退位后,根据协议,临时政府将政权转交袁世凯,1913年完成选举,组建北京政府,开始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不过这个时候,不叫“国民政府”,就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
3、1912-1926年,北洋政府时期,北京为首都,期间孙中山领导下,南方成立了几次以军政府、大元帅府为名的政权,均未被国际承认,影响力也很小。
4、1926年,国民党在广州成立政府,因为标榜国民革命,称为广州国民政府,编制国民革命军。
同年北伐。
5、1927年,国民党北伐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12月20日,成立武汉国民政府。
6、四一二事变后,国民党发生分裂,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组建南京国民政府,在蒋介石控制区,进行清党分共。
7、61927年6-7月,武汉国民政府也开始清党分共。
8-9月,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合流,国民党重新统一,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开始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时代。
8、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五”事变,上海十九路军损失惨重,驻南京的中央军精锐87、88师增援上海后,首都南京已经没有精锐部队拱卫。
同时为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国民政府迁都洛阳。
9、1932年年中,淞沪停战协定生效,战争暂时平息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
10、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1、1938年,武汉会战前夕,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2、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迁回南京。
13、1949年,解放军渡江战役胜利,国民政府迁都广州,随即,又迁往台湾,彻底成为地方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个国民政府——广州国民政府。
北平政府瓦解,但其所树立的“国民会议”和制定约法的大旗却被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接过来,借以剥夺反对派的口实。蒋介石的“国民会议”遭到了胡汉民等反蒋派的反对。蒋介石在1931年2月软禁胡汉民,5月5日-17日在南京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等法案。这些事件,使反蒋派群情激奋,他们纷纷南下广州。胡汉民派、汪精卫派、桂系、孙科派、西山会议派、两广军人等均集中在“护党救国”、“打倒独裁”的旗帜下,仿孙中山召开非常国会的先例,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另立中央,议决成立国民政府。1931年5月28日,广州国民政府宣布成立,由汪精卫任主席,演成新的宁粤对立的局面。就在这次对立中,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9月28日宁粤双方在“息争御侮”、“共纾国难”的主张下,开始进行广州会谈。10月27日,双方在上海召开“和平统一会议”,11月7日,达成协议,规定双方各自召开国民党“四大”,选出同等数量的中央委员,然后双方中央委员在南京合开四届一中全会,改组南京政府,取消广州政府。这样一来,广州国民党中央争得了与南京中央平等的“正统”权位。11月12日-23日和11月18日-12月5日,南京“四大”和广州“四大”相继召开,各自选出中央委员。广州方面在选举中发生争斗,汪精卫、孙科等愤而离粤赴沪,12月3日在上海宣布召开“四大”,选出己方中央委员。演成了国民党一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三地召开的闹剧。由于反蒋派的咄咄进逼,蒋介石于12月15日宣布下野。12月22-29日,国民党宁、粤、沪三方合一,在南京召开四届一中全会,宣告组成“统一政府”,由林森任政府主席,孙科任行政院长。1932年1月1日,林森、孙科等宣誓就职,广州国民政府宣布取消。
府,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幸而1923年1月,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等部,在国民党人策划下联合驱逐了陈炯明,使孙中山得以在1923年2月21日重回广州,并在3月2日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府,称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自任大元帅。这是一个军政府性质的革命政府。正是在这一政府下,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通过联俄联共,迅速使国民革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第四个国民政府——北平国民政府。
从1928年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内部的蒋介石系、桂系、冯玉祥系、阎锡山系、张学良系矛盾日益突出。1929年爆发了蒋桂、蒋冯等几次派系战争,桂系、冯玉祥等反蒋派纷纷败北。1930年春,各反蒋派集聚太原,共商讨蒋,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由阎锡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任副总司令。4月1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宣布就陆海空军总司令、副总司令职。5月,反蒋派同蒋介石派的中原大战爆发。就在战争的胶着中,8月7日,汪精卫在北平主持召开了包括汪精卫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和阎、冯、桂系代表参加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决定组织国民政府。9月1日,“扩大会议”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国民政府组织大纲,并推定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等7人为委员,阎锡山为主席。迷信的阎锡山将北平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定在9月9日9时9分,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此后,国民党内一时没有能够以崇高威望服众的继任大元帅的适当人选,而云南的唐继尧却立即电示就任他一直拒绝的广东政府的副元帅职,意在继任孙中山的大元帅。广东一方面坚决拒绝唐继尧,再一方面,也需要把军政府改为一个机制健全、富于效能的文职政府。因为孙中山在世时,1924年1月4日,大元帅府曾决定要成立中华建国政府。1月20日,国民党一大召开,当天即通过了“组织国民政府”的提案。按孙中山拟定的《国民政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因此,在1925年6月24日,国民党中央议决改组大元帅府,规定设置国民政府,“掌理全国之政务”,国民政府实行民主集中的委员会制,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免,并对中执委负责和汇报工作。7月1日,改组后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正式成立,由汪精卫出任主席,胡汉民、谭延闿等16人为委员。国民政府下设军事委员会,“掌理全国之军务”,由汪精卫兼任主席,谭延闿、蒋介石等8人为委员。8月26日,军事委员会决定把原来以省为别的军队,统编为国民革命军,以蒋介石任总司令。国民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以党治政、以党治国”的夙愿的体现。
汪精卫张扬的“迁都”,并没有实现其掌握中央大权的目的。国民党武汉、南京、上海三个中央党部合一,表面上抛开了各方坚持的“正统”地位和彼此攻击的“非法”身份,暂时默认了现状,但实际上南京已获得优势。9月16日,三方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
第二个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
中央委员和政府委员组成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暨国民政府委员会临时联席会议”,以徐谦为主席,鲍罗庭为总顾问,作为过渡形式。蒋介石当时想把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一反此前同意的迁都武汉主张,截留第二批北上路经南昌的中央委员和政府委员,在1927年1月3日召开中央政治会议第六次临时会议, 1月5日发出“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暂驻南昌”的通电,引发迁都之争。斗争的结果是蒋介石让步。1927年3月20日,武汉国民政府正式成立,由尚在回国途中的汪精卫任主席。武汉国民政府本是广州国民政府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府,而且共产党员已直接参加该政府,理应把它视为与广州同一的政府。但因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使武汉政府与广州政府的“同一”性发生了动摇,只能看作是第二个国民政府。“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武汉方面于8月19日宣布“迁都南京”。
广州国民政府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府。中国共产党尽管没有直接参加该政府,以“在野党”自居,但以个人身份直接加入国民党的特殊合作方式,决定了共产党在国民政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在“容共”问题上,国民党内的纠纷迅速凸显出来。1925年8月发生了廖仲恺遇刺案。反对“容共”的胡汉民因涉嫌被迫出国,其他反对“容共”的林森、邹鲁、谢持、张继也纷纷离粤北上,11月在北平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组织了“西山会议”派,随即在上海另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召集“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与广州的中央对抗。
“特委会”控制权在桂系和西山会议派手中。汪精卫派试图在武汉和广州另谋出路,与桂系的争斗,结果是两败俱伤,汪精卫丧失武汉和广东根据地,桂系也焦头烂额。蒋介石实现其以退为进的策略,复职视事,在1928年2月主持召开二届四中全会,整合国民党各派,组成新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实现了西山会议以来国民党的“统一”。由蒋介石担任在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同时承认李济深、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控制的广州、武汉、开封、太原四个政治分会。原本不合法理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溶进了武汉的“迁都”成分和宁、沪、汉的中央党部后,从此取得了国民党的正统政府的地位。
作为对西山会议派的因应,广州的国民党中央在 1926年1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处分了“西山会议”派,但亦大大提升了蒋介石的地位。1926年3月和5月,蒋介石
相继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汪精卫愤而出走,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发展也受到了明确限制,蒋介石成为广州政府中掌握党政军大权的第一号人物。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10月,占领武汉。11月26日,应蒋介石的一再请求,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将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第三个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对于武汉政府的联共,特别是1927年3月10日-17日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权力的制约,蒋介石已决心采取断然措施,另起炉灶。他通过“四一二”政变公开宣布共产党为敌人。在共产党人的血泊中,蒋介石邀约在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十多人,本欲召开中央全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而改为“谈话会”,决定另立国民党中央和政府。4月18日,蒋记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开张,演成国民党宁、汉、沪(西山会议派)三个中央和宁汉两个政府的对立。对立的焦点,是要不要联俄联共。7月15日,汪精卫也步蒋介石的后尘宣布“清党”,形成了宁汉沪三方党部和两方政府合流的前提条件。但在“正统”问题上,各方互不让步,剑拔弩张。武汉声称“迁都”,南京则表示欢迎来京“柄政”。结果是蒋介石于8月13日退避下野,促成8月19日的宁汉沪合流。
再加上是民国9年,凑成了五各“9”,寓意封建帝王的九五之尊。北平国民政府的成立,再次形成并立对峙的两个国民政府。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支持蒋介石,挥师入关,23日和平接受北平。“扩大会议”迁往太原,10月27日完成公布了《中华民国约法草案》,即所谓的“太原约法”。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北平国民政府瓦解。由于北平国民政府是唯一被国民党内部的武力解决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在当时以及以后都未以任何形式的承认。
1928年6月,国民党通过“二次北伐”“统一”华北后,控制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的阎锡山、冯玉祥曾力主定都北京,引发迁都的争论。蒋介石把持中央,以孙中山的“总理遗嘱”要求定都南京为依据,坚持南京为都城,并于6月21日下令改北京为北平,改历来划归京畿要地的直隶省为河北省,使北京不再是“京师”。“北平”有希望“北方和平”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与南方“平等”的意思,但在北方人士眼中,却含有被“北伐”征服,“平定”成为“平常”之地的意思。青年党人李璜在其《学钝室回忆录》中曾记录他当时对北方人心态的调查,说:“革命而既以主义号召,而要称作'北伐’,这足使北人感到南宋之对金人,把北人当着异族看待。何况更将北京要改成'北平’呢?” 接着,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获得了国际上主要国家的外交承认,使其成为中国的合法政府。
广州国民政府的前身,是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军政府。孙中山曾经三次在广州建立过政府,与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代表“中华民国”的北京政府相对峙。
孙中山建立第一次广州政府,是在1917年。当时,由于“再造共和”的段祺瑞拒绝恢复在张勋复辟时被解散的国会,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于8月25日在广州召集南下国会议员,开非常会议,议决组织军政府,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9月1和2日,非常会议相继推选孙中山为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副元帅。9月10日,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军政府即护法军政府正式成立,首开民国南北两个政府并列对峙之先例。1918年5月,孙中山受西南军阀排挤,愤而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