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媒体、影像与再现政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然再現是種建構,再現牽涉了我們如何界定與 看待真實的方式,而且真實與知識、權力的問題 又難分難解,那麼,再現作為一種操弄的領域, 便可以說深切地與社會過程及權力關係糾結在一 起。
12
視覺、自然化與意識形態
視覺和影像雖是一種再現的建構過程和產物,但因為 其類比和擬真的效果,以及視覺中心論下對「眼見為 憑」的預設,經常蒙蔽或忽視了這層建構的效果,而 視之為真實的反映,這可說是一種「自然化」,一種 意識形態運作的模式。
透視法(perspective)的出現,不僅是繪畫方法的革命,也 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是思想方式與認識世界方式的 變革。理性思考被想像成心靈之眼(eyes of mind),漂浮 在俗世萬物之上,保持一段距離。
伴隨著對視覺的尊崇,對清澈透明、光亮、影像等,也都 有正面評價;例如所謂的啟蒙,字面意思就是「照亮」 (在身心二元論裡,視覺被歸入心靈那一方,透過光的傳 遞而感覺到的視覺影像,是如此輕盈通透,有如輕巧活潑 的思維。)
13
視覺、權力、監控
觀看的能力,以及如何觀看,都是權力的展現 與運作憑藉。所謂「凝視」(gaze)便是一種 積極的監視(surveillance),而非普通的觀看 (look)或看見(see),而監視乃是權力運作 的基本方式。
凝視特別與人的意向(intention)和掌權意欲 (will to power)有關係。由於人體具有「可見 性」(visibility),而視覺是具有最大控制能力 的感官,因此在看見與否的課題上,關涉的是 人類行為舉止的基本控制。相對地,要脫離社 會規範與監督,就要躲藏和掩飾,不讓人看見。
是以,真實的性質從「本質」轉移到「效果」,再現 的作用從「反映」轉變為「建構」,這可說是後結構 主義思潮的主要立論。據此,理論層次的分析,也就 不再是探討表面再現背後的真實(例如「深層結構」、 「潛意識」、「經濟基礎」等概念),而是關注表面 (表象、再現)本身。
11
視覺再現的建構 4
由於再現或表意的系統向來以「語言」為其主要 模型,當前有關再現的討論,經常有將一切社會 事象予以「文本化」(textualize)的趨勢,亦即 將社會世界的人事物,當成可以閱讀的「文本」 (text),並討論文本的書寫與解讀等課題,意 即再現的生產(建構)、分派與消費的問題。 (這正是符號學分析的主要特色。)
換言之,影像和視覺產物的自然化傾向,有合理化所 呈現之事物,以及呈現方式的效果,從而具有意識形 態作用。
此外,迷惑誘人的視覺快感,也讓各種社會權力關係 被影像的鋪展所取代、替換,失去了透視其「縱深」 的能力。(但後結構主義者會說,根本沒有這種深度 可言,一切都屬於表面的耍弄,我們能夠窺探的是表 面的縫隙和重疊。)
就日常經驗而論,視覺是我們能夠發揮最大控制範圍的感
官,我們透過視覺來監視和觀察有一段距離的人事物,以
判別其來意或是否危險。我們只有在很親密而能夠信任的
人身旁,才會閉上眼睛,將自己最強大與最重要的控制和
防衛能力暫時中止。
8
視覺再現的建構 1
再現是企圖掌握和理解真實的工具,因此,如 何精確地再現,便成為努力的目標。
只有將具體個體召喚、塑造為主體,意識形態才可以 透過主體範疇而運作和存在。攝影亦如是,被攝者及 觀看者,都被召喚進入特定主體位置。
攝影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運作的一環。 △參考:簡文欣(1995)
7
視覺中心論
西方文化裡,尤其是在啟蒙(enlightenment)理性時代後有 偏向視覺再現(visual representation)的趨勢,相形之下, 其他感官就被擠壓到邊緣了。
再者,若忘記再現所造成的必然扭曲,常會將再現 本身當作真實,例如將語言當成透明的中介,語言 所描述的就是真實,或者,認為攝影的成果(照片、 影片)就是如實反映了真實。這裡涉及的是一種鏡 像式的再現觀:再現宛若透明的中介。
目前的後結構主義思想,則質疑語言作為一種透明 之再現憑藉的預設,強調語言本身是不透明的。因 此,我們透過語言或其他再現系統所掌握到的東西, 並不是我們所謂的真實,而是一種由再現之憑藉所 建構的「真實」。
重點:再現是種積極的建構(construction),而不
再是消極的反映(reflection)。亦即,再現並不會
如實反映真實,而是給我們一種建構出來的「真實
效果」(truth effect, reality effect)。
10
視覺再現的建構 3
據此,真實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因為我們不再能夠 藉由透明的再現中介來確認現實的存在,現在,真實 只是個預設而已,或者說,只是再現的效果(effect) 而已,真實失去了其存在的本質(essence)。所以, 後結構主義者常會說,「現實乃論述或再現之建構, 論述(或再現)之外,別無所謂真實」。
15
視覺與主體形構
看與被看的差異,確認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位置和 關係,以及自我和他人意識的形成。
Sartre:當他人注視我的時候,我本身就發生了變化, 我就成了「為他人的存在」,就是一種「自在存在」 了,我成為世界上的「我之外的我」的存在,成為 了非我之我,我接受了他人賦予我的存在,我被物 化了。在別人的注視下,我就感到痛苦、混亂與不 安,我的存在的異化。我最原始的墮落,就是他人 的存在。
第十一章 媒體、影像與再現政治
王志弘 摘要
反思多元文化課程
1
2
媒體論
媒介與場域 透明的反映工具 或 再現政治的戰場 媒體/影像由誰生產?為了什麼生產?如何生
產?影響了誰?誰獲利?又,誰受害? 媒體掌握在誰手中?誰有權力以什麼方式運用?
媒體和其他領域或制度的關係如何? 媒體如何被解讀?效果如何達致或呈現?閱聽
在她們傳統上帶有裸露癖的角色裡,女性同時被觀看, 以及被展示陳列。為了營造視覺上和性慾上的強烈衝擊 效果,她們的外表被符碼化,以便使她們看來帶有「可 觀看性」(to-be-looked-at-ness)的意味。…她是故事 情節裡人物的性慾對象,同時也是電影院裡觀眾的性慾 對象,在銀幕兩邊的觀看之間存在著變化不定的緊張狀 態。 (Laura Mulvey)
人相對於媒體佔有什麼位置? 主流媒體VS.對抗性的媒體
3
如何看?看什麼?
「影像」與「觀看」都不是純真無邪。影像有其生產 製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已然帶入了各種意義框架、 意識形態、價值觀、選擇機制和技術條件等。影像同 時揭露與遮掩了許多東西,留存與抹除了許多事物。
觀看亦非肉眼的眼見為憑,我們在特定的位置、立場、 角度、偏見、脈絡、關切下觀看,而且經常是透過某 些技術中介和管道(望遠鏡、顯微鏡),某些影像的 呈現機制(攝影、電影、電視)來觀看。
Lacan:鏡像階段論。嬰兒透過對鏡中自身影像的認 同,而形成了「自我」(ego)這個概念,這個鏡中 他者乃是理想自我的形象。但這是一種誤認,因為 我不在彼,而在於此。
16
視覺與觀視快感
在電影情境裡,產生快感的觀看結構包含了兩個相互矛 盾的層面。第一個層面,視淫(scopophilia)的快感來 自於將他人當作經由注視而產生性刺激的對象。第二個 層面的快感是經由自戀與自我的構成(鏡像階段)而獲 得發展,這一種快感來自於對所觀看影像的認同。
6
從Althusser的觀點論攝影
意識形態是人與其真實存在條件之想像關係的再現: 攝影是個人藉以經驗和瞭解世界的一套複雜再現系統, 透過此媒介而維持本身與社會的想像關係。人類用象 徵再現的方式為自己製造自我意念,此種實踐無法脫 離意識形態而存在。
意識形態並非理念或精神性的存在,而是物質性的存 在,是存在於各種體系、制度、機制或實踐活動的再 現系統,從而發揮支配主體的權力。攝影意識形態亦 因其其物質性存在而發揮力量。
攝影的本質:此曾在。攝影是沒有符碼的訊息 (外延意義),但會發展出內涵意義(迷思) (Roland Barthes)。
機械複製時代來臨:喪失神韻(aura) (Walter Benjamin)。
5
攝影論
攝影姿勢的相似與重複性,透露了社會群體共同 知覺、思維和評判的模式,即習癖(Pierre Bourdieu)。
19
低度再現與 再現政治的「再政治化」
替布希亞的「擬像」加上政治面向:任何再現既非客 觀中立(再現是透明的);亦非只是不同觀點的選擇、 擷取和編排而已(再現是建構的),這種排除、揀選 與編碼,更是個涉及權力關係與資源分派的政治議題 (再現的權力)。
對影像再現政治的批判實踐: 一方面對既有的「政治的美學化」(例如法西斯美學、
國家儀典的美學塑造、媒體操弄下的政治表演等等) 提出批判, 另一方面要呼籲「美學的政治化」(例如抗議劇場、 街頭行動劇、女性主義藝術創作等等)。
20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邁向「再現政治」
既然影像無所不在,穿透了我們生活的各個層 面,又是意識形態建構與權力操弄的場域,我 們探討視覺再現,便必須視之為一種「再現政 治」(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除了揭露和 展現其建構的痕跡、機制和效果,也要建構不 一樣的再現方式,一種培力或自強 (empowerment)的再現。
特定的影像會塑造或召喚我們以特殊模式觀看之,我 們獨特的觀看方式,也會影響影像意義的詮釋和作用。
換言之,影像與觀看,都必須擺放在社會關係裡來探 討和理解,而這些社會關係經常牽涉了權力和利益。
4
攝影論
攝影是將時間長流擷取某個片段事物組合而成 的影像,既不是想像,也不是真實,而是一種 全新的存在,是種不可再碰觸的真實。這種新 形式幻覺,就感官知覺而言是假的,只有時間 因素是真實的(陳俊雄,1995: 26)。
17
影像社會的來臨:奇觀社會
我們進入了一個人造影像無所不在的時代,一個講 求視覺快感的時代。「影像機器」無所不在,而且 越來越便宜,成為家庭的一般電器(或謂「消費性 電子產品」),增益了影像在生活裡出現與流轉的 機會;同時尋常個人也可以製造和創作影像,成為 影像生產者。
影像四處流傳的結果,是我們習於影像的語彙和再 現方式。尤其是MTV式的片段集錦、奇特景觀、鏡 頭瞬息萬變的影像拼組、以及多線敘述的方式出現 之後,可以說我們對世界有了新的看法和體會 。
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忘記再現是一種必然的 扭曲。也就是說,再現和所謂的真實之間,總 是會有差距,無論如何精確,再現總是與真實 不同。
另一方面,對於再現和真實之間差距的認知, 又鞏固了真實的至高地位。也就是說,這種差 距肯定了有所謂「真實」的存在,並且這個真 實本身的價值,優於對此真實的再現。
9
視覺再現的建構 2
Guy Debord:在現代生產條件盛行的社會裡,生活 整體都呈顯為奇觀(spectacle)的龐大積累 。
18
擬像論
布希亞曾指出符號(或影像)與真實(real)之間關係 的四個階段(Baudrillard, 1983: 11-13):
—影像是基本現實的反映(reflection)。 —影像遮掩且扭曲了基本現實。 —影像遮掩了基本現實的缺席(absence)。 —影像與任何現實都毫無關係:影像只是自身的純粹 擬仿物(simulacrum)。 在第一個階段,影像是個良善的表象,再現屬於 神聖的秩序。在第二個階段,影像是邪惡的表現,屬 於惡意的秩序。在第三個階段,影像玩弄著身為表象 的狀況,屬於魔術的秩序。在第四個階段,它不再是 表象的秩序,而是屬於擬像(simulation)的秩序。
攝影將人置入與世界的某種關係中,讓人宛如獲 得了權力,透過照片獲得了世界的片段和現實的 縮影(Susan Sontag)。
我們在攝影機前進入了特定規範,並抱持了特定 期待加入了攝影行列,製作與累積無數的影像。 影像成為生存的證據,成為認識世界的中介,確 認了、甚至是替代了經驗本身。旅遊、家族、結 婚、畢業,越來越多場合,必須以攝影作見證, 也透過攝影來建構、想像和完成。
14
男性凝視
男性凝視(male gaze)是一種性別化的觀看權 力,也是一種運用權力控制(女人)的方式。 例如,常見的論點或二分法是:男人觀看,而 女人被看;男人從觀看中得到快感,而女人重 視撫觸與擁抱等身體感覺;既然觀看是一種權 力的展現,女人就是被觀看兼被控制的對象。
色情圖文以及日常廣告影像裡,多的是讓男人 觀看的溫馴或挑逗的女體,而這反映了一個父 權社會的存在。
12
視覺、自然化與意識形態
視覺和影像雖是一種再現的建構過程和產物,但因為 其類比和擬真的效果,以及視覺中心論下對「眼見為 憑」的預設,經常蒙蔽或忽視了這層建構的效果,而 視之為真實的反映,這可說是一種「自然化」,一種 意識形態運作的模式。
透視法(perspective)的出現,不僅是繪畫方法的革命,也 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是思想方式與認識世界方式的 變革。理性思考被想像成心靈之眼(eyes of mind),漂浮 在俗世萬物之上,保持一段距離。
伴隨著對視覺的尊崇,對清澈透明、光亮、影像等,也都 有正面評價;例如所謂的啟蒙,字面意思就是「照亮」 (在身心二元論裡,視覺被歸入心靈那一方,透過光的傳 遞而感覺到的視覺影像,是如此輕盈通透,有如輕巧活潑 的思維。)
13
視覺、權力、監控
觀看的能力,以及如何觀看,都是權力的展現 與運作憑藉。所謂「凝視」(gaze)便是一種 積極的監視(surveillance),而非普通的觀看 (look)或看見(see),而監視乃是權力運作 的基本方式。
凝視特別與人的意向(intention)和掌權意欲 (will to power)有關係。由於人體具有「可見 性」(visibility),而視覺是具有最大控制能力 的感官,因此在看見與否的課題上,關涉的是 人類行為舉止的基本控制。相對地,要脫離社 會規範與監督,就要躲藏和掩飾,不讓人看見。
是以,真實的性質從「本質」轉移到「效果」,再現 的作用從「反映」轉變為「建構」,這可說是後結構 主義思潮的主要立論。據此,理論層次的分析,也就 不再是探討表面再現背後的真實(例如「深層結構」、 「潛意識」、「經濟基礎」等概念),而是關注表面 (表象、再現)本身。
11
視覺再現的建構 4
由於再現或表意的系統向來以「語言」為其主要 模型,當前有關再現的討論,經常有將一切社會 事象予以「文本化」(textualize)的趨勢,亦即 將社會世界的人事物,當成可以閱讀的「文本」 (text),並討論文本的書寫與解讀等課題,意 即再現的生產(建構)、分派與消費的問題。 (這正是符號學分析的主要特色。)
換言之,影像和視覺產物的自然化傾向,有合理化所 呈現之事物,以及呈現方式的效果,從而具有意識形 態作用。
此外,迷惑誘人的視覺快感,也讓各種社會權力關係 被影像的鋪展所取代、替換,失去了透視其「縱深」 的能力。(但後結構主義者會說,根本沒有這種深度 可言,一切都屬於表面的耍弄,我們能夠窺探的是表 面的縫隙和重疊。)
就日常經驗而論,視覺是我們能夠發揮最大控制範圍的感
官,我們透過視覺來監視和觀察有一段距離的人事物,以
判別其來意或是否危險。我們只有在很親密而能夠信任的
人身旁,才會閉上眼睛,將自己最強大與最重要的控制和
防衛能力暫時中止。
8
視覺再現的建構 1
再現是企圖掌握和理解真實的工具,因此,如 何精確地再現,便成為努力的目標。
只有將具體個體召喚、塑造為主體,意識形態才可以 透過主體範疇而運作和存在。攝影亦如是,被攝者及 觀看者,都被召喚進入特定主體位置。
攝影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運作的一環。 △參考:簡文欣(1995)
7
視覺中心論
西方文化裡,尤其是在啟蒙(enlightenment)理性時代後有 偏向視覺再現(visual representation)的趨勢,相形之下, 其他感官就被擠壓到邊緣了。
再者,若忘記再現所造成的必然扭曲,常會將再現 本身當作真實,例如將語言當成透明的中介,語言 所描述的就是真實,或者,認為攝影的成果(照片、 影片)就是如實反映了真實。這裡涉及的是一種鏡 像式的再現觀:再現宛若透明的中介。
目前的後結構主義思想,則質疑語言作為一種透明 之再現憑藉的預設,強調語言本身是不透明的。因 此,我們透過語言或其他再現系統所掌握到的東西, 並不是我們所謂的真實,而是一種由再現之憑藉所 建構的「真實」。
重點:再現是種積極的建構(construction),而不
再是消極的反映(reflection)。亦即,再現並不會
如實反映真實,而是給我們一種建構出來的「真實
效果」(truth effect, reality effect)。
10
視覺再現的建構 3
據此,真實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因為我們不再能夠 藉由透明的再現中介來確認現實的存在,現在,真實 只是個預設而已,或者說,只是再現的效果(effect) 而已,真實失去了其存在的本質(essence)。所以, 後結構主義者常會說,「現實乃論述或再現之建構, 論述(或再現)之外,別無所謂真實」。
15
視覺與主體形構
看與被看的差異,確認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位置和 關係,以及自我和他人意識的形成。
Sartre:當他人注視我的時候,我本身就發生了變化, 我就成了「為他人的存在」,就是一種「自在存在」 了,我成為世界上的「我之外的我」的存在,成為 了非我之我,我接受了他人賦予我的存在,我被物 化了。在別人的注視下,我就感到痛苦、混亂與不 安,我的存在的異化。我最原始的墮落,就是他人 的存在。
第十一章 媒體、影像與再現政治
王志弘 摘要
反思多元文化課程
1
2
媒體論
媒介與場域 透明的反映工具 或 再現政治的戰場 媒體/影像由誰生產?為了什麼生產?如何生
產?影響了誰?誰獲利?又,誰受害? 媒體掌握在誰手中?誰有權力以什麼方式運用?
媒體和其他領域或制度的關係如何? 媒體如何被解讀?效果如何達致或呈現?閱聽
在她們傳統上帶有裸露癖的角色裡,女性同時被觀看, 以及被展示陳列。為了營造視覺上和性慾上的強烈衝擊 效果,她們的外表被符碼化,以便使她們看來帶有「可 觀看性」(to-be-looked-at-ness)的意味。…她是故事 情節裡人物的性慾對象,同時也是電影院裡觀眾的性慾 對象,在銀幕兩邊的觀看之間存在著變化不定的緊張狀 態。 (Laura Mulvey)
人相對於媒體佔有什麼位置? 主流媒體VS.對抗性的媒體
3
如何看?看什麼?
「影像」與「觀看」都不是純真無邪。影像有其生產 製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已然帶入了各種意義框架、 意識形態、價值觀、選擇機制和技術條件等。影像同 時揭露與遮掩了許多東西,留存與抹除了許多事物。
觀看亦非肉眼的眼見為憑,我們在特定的位置、立場、 角度、偏見、脈絡、關切下觀看,而且經常是透過某 些技術中介和管道(望遠鏡、顯微鏡),某些影像的 呈現機制(攝影、電影、電視)來觀看。
Lacan:鏡像階段論。嬰兒透過對鏡中自身影像的認 同,而形成了「自我」(ego)這個概念,這個鏡中 他者乃是理想自我的形象。但這是一種誤認,因為 我不在彼,而在於此。
16
視覺與觀視快感
在電影情境裡,產生快感的觀看結構包含了兩個相互矛 盾的層面。第一個層面,視淫(scopophilia)的快感來 自於將他人當作經由注視而產生性刺激的對象。第二個 層面的快感是經由自戀與自我的構成(鏡像階段)而獲 得發展,這一種快感來自於對所觀看影像的認同。
6
從Althusser的觀點論攝影
意識形態是人與其真實存在條件之想像關係的再現: 攝影是個人藉以經驗和瞭解世界的一套複雜再現系統, 透過此媒介而維持本身與社會的想像關係。人類用象 徵再現的方式為自己製造自我意念,此種實踐無法脫 離意識形態而存在。
意識形態並非理念或精神性的存在,而是物質性的存 在,是存在於各種體系、制度、機制或實踐活動的再 現系統,從而發揮支配主體的權力。攝影意識形態亦 因其其物質性存在而發揮力量。
攝影的本質:此曾在。攝影是沒有符碼的訊息 (外延意義),但會發展出內涵意義(迷思) (Roland Barthes)。
機械複製時代來臨:喪失神韻(aura) (Walter Benjamin)。
5
攝影論
攝影姿勢的相似與重複性,透露了社會群體共同 知覺、思維和評判的模式,即習癖(Pierre Bourdieu)。
19
低度再現與 再現政治的「再政治化」
替布希亞的「擬像」加上政治面向:任何再現既非客 觀中立(再現是透明的);亦非只是不同觀點的選擇、 擷取和編排而已(再現是建構的),這種排除、揀選 與編碼,更是個涉及權力關係與資源分派的政治議題 (再現的權力)。
對影像再現政治的批判實踐: 一方面對既有的「政治的美學化」(例如法西斯美學、
國家儀典的美學塑造、媒體操弄下的政治表演等等) 提出批判, 另一方面要呼籲「美學的政治化」(例如抗議劇場、 街頭行動劇、女性主義藝術創作等等)。
20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邁向「再現政治」
既然影像無所不在,穿透了我們生活的各個層 面,又是意識形態建構與權力操弄的場域,我 們探討視覺再現,便必須視之為一種「再現政 治」(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除了揭露和 展現其建構的痕跡、機制和效果,也要建構不 一樣的再現方式,一種培力或自強 (empowerment)的再現。
特定的影像會塑造或召喚我們以特殊模式觀看之,我 們獨特的觀看方式,也會影響影像意義的詮釋和作用。
換言之,影像與觀看,都必須擺放在社會關係裡來探 討和理解,而這些社會關係經常牽涉了權力和利益。
4
攝影論
攝影是將時間長流擷取某個片段事物組合而成 的影像,既不是想像,也不是真實,而是一種 全新的存在,是種不可再碰觸的真實。這種新 形式幻覺,就感官知覺而言是假的,只有時間 因素是真實的(陳俊雄,1995: 26)。
17
影像社會的來臨:奇觀社會
我們進入了一個人造影像無所不在的時代,一個講 求視覺快感的時代。「影像機器」無所不在,而且 越來越便宜,成為家庭的一般電器(或謂「消費性 電子產品」),增益了影像在生活裡出現與流轉的 機會;同時尋常個人也可以製造和創作影像,成為 影像生產者。
影像四處流傳的結果,是我們習於影像的語彙和再 現方式。尤其是MTV式的片段集錦、奇特景觀、鏡 頭瞬息萬變的影像拼組、以及多線敘述的方式出現 之後,可以說我們對世界有了新的看法和體會 。
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忘記再現是一種必然的 扭曲。也就是說,再現和所謂的真實之間,總 是會有差距,無論如何精確,再現總是與真實 不同。
另一方面,對於再現和真實之間差距的認知, 又鞏固了真實的至高地位。也就是說,這種差 距肯定了有所謂「真實」的存在,並且這個真 實本身的價值,優於對此真實的再現。
9
視覺再現的建構 2
Guy Debord:在現代生產條件盛行的社會裡,生活 整體都呈顯為奇觀(spectacle)的龐大積累 。
18
擬像論
布希亞曾指出符號(或影像)與真實(real)之間關係 的四個階段(Baudrillard, 1983: 11-13):
—影像是基本現實的反映(reflection)。 —影像遮掩且扭曲了基本現實。 —影像遮掩了基本現實的缺席(absence)。 —影像與任何現實都毫無關係:影像只是自身的純粹 擬仿物(simulacrum)。 在第一個階段,影像是個良善的表象,再現屬於 神聖的秩序。在第二個階段,影像是邪惡的表現,屬 於惡意的秩序。在第三個階段,影像玩弄著身為表象 的狀況,屬於魔術的秩序。在第四個階段,它不再是 表象的秩序,而是屬於擬像(simulation)的秩序。
攝影將人置入與世界的某種關係中,讓人宛如獲 得了權力,透過照片獲得了世界的片段和現實的 縮影(Susan Sontag)。
我們在攝影機前進入了特定規範,並抱持了特定 期待加入了攝影行列,製作與累積無數的影像。 影像成為生存的證據,成為認識世界的中介,確 認了、甚至是替代了經驗本身。旅遊、家族、結 婚、畢業,越來越多場合,必須以攝影作見證, 也透過攝影來建構、想像和完成。
14
男性凝視
男性凝視(male gaze)是一種性別化的觀看權 力,也是一種運用權力控制(女人)的方式。 例如,常見的論點或二分法是:男人觀看,而 女人被看;男人從觀看中得到快感,而女人重 視撫觸與擁抱等身體感覺;既然觀看是一種權 力的展現,女人就是被觀看兼被控制的對象。
色情圖文以及日常廣告影像裡,多的是讓男人 觀看的溫馴或挑逗的女體,而這反映了一個父 權社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