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媒体、影像与再现政治
13第十一章中华民国.pptx
(6)在选举方式上的规定,造成实际上的 总统终身制,甚至世袭制。 约法会议制定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 定,总统任期十年,不限制连任。它还创 设特制的现任总统提名总统候选人制度, 将封建帝王确定接班人的方法再现于二十 世纪的中国,封建、反动暴露无遗。
《中华民国宪法》
1922年恢复后的第一届国会继续召开第三期常 会,以制定宪法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宪法》 以《天坛宪草》为蓝本,至1923年10月10日正 式公布、实施。但由于在起草期间发生曹锟贿 选丑闻,使这部宪法在中国宪政史上极不光彩, 屡遭非议。 其内容较为民主,在国权和地方制度上,要求 国家统一和地方自治,但其“贿选宪法”的名 声,暴露出北洋军阀假民主、真独裁的本质。
《天坛宪草》是在以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 与袁世凯争夺国家政治权利日益激烈的背 景下制定的。国民党试图用宪法来约束袁 世凯的权力,保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保卫 共和制度。 《天坛宪草》渗透着民主精神,对共和政体、 民主政治作了详细规定,它成为以后历次 制宪活动的基本依据。
《中华民国约法》
袁世凯独揽大权后,开始炮制《约法》。 他组建“约法会议”,提出七条约法大纲, 使最后制定出来的《约法》彻底否定了 《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民主共和制度,而 代之以个人独裁。 《中华民国约法》与《临时约法》相比,不 同点主要在哪里,它们反映了怎样的不同 政治主张?
主要特征是:
(1)从性质上来说,它是国民党政府专制统治 的工具; (2)从制订程序上来看,在国民党以党治国的 体制下,没有什么民主的立法程序;
(3)从形式上来说,它包括行政法律和行政规章, 由诸多的单性法律、法规组成,数量繁多而体 系杂乱。 主要有内政类、军事行政类、土地行政类、财 政类等行政法规。
一、国民党“训政”下的立法体制及原则。 “训政”的核心是“以党治国”,既统治 权由国民党独揽;政府成员由国民党指派; 政府对国民党负责。
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戴锦华
【期刊名称】《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2()2
【摘要】以个人"记忆"置换,或者说重写"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日渐频繁地在影视作品中充当再现历史的手段,而"记忆"与"历史"之间的暧昧关联,实际上也显影着意识形态运作以及文化霸权位移的痕迹。
本文通过对《集结号》等一系列文本的讨论,试图在后冷战及后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中重新定位这一关联,以解析出其中变动不居的复杂社会、历史地层。
【总页数】12页(P3-14)
【关键词】历史;记忆;文化霸权;再现的政治
【作者】戴锦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
【相关文献】
1.创伤与记忆——文化记忆的历史表征与美学再现 [J], 段吉方
2.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J], 戴锦华
3.历史记忆的再现政治:电视纪录片的"古村落"叙事分析 [J], 季芳芳
4.后改造语境下历史街区地域记忆的再现——以湘潭窑湾历史街区改造为例 [J],
洪旭彤; 余翰武; 谢新玉; 赵琦
5.澳大利亚:历史记忆、记载与纪念的政治学研究——“争议历史与记忆的政治”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 [J], 陈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考研笔记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盛行于美国。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1、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与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2、其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独立自主)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监督政府)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对事实的信念。
五、社会责任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
第一、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
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只不过是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某些修正、修补。
第二、产生背景:进入20世纪,媒介垄断日渐加重,“观念的自由市场”和实际情况发生冲突;赢利动机驱使传播日渐浅薄、刺激化和煽情化,引起众多的问题,公众权利被践踏,多元意见难以表达。
第三、"报刊自由委员会"构建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1)(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全面、理智;新闻报道要做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一是指新闻必须真实、全面;二是指新闻报道必须理智;三是指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意见自由市场)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要求报刊应担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 (缓和社会矛盾)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
浅析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运用
强的知识 , 变 为生动 , 形象, 直观 , 具体 , 易
程不 断进 行 , 这会 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 学 生从形 象 、 生动 、 直观 的材料 中理 解事
于突破教学重点 , 难点。 多媒体教学 , 通过 更多的教 学手段。 新课程 改革需要新的理 物 的原理 ,中学 的教学 实践 证 明用 多媒 新的教学 呼唤新 的 方法 , 多媒体 体 辅助教 学具 有传 统教 学方 法不 可 比拟 学生 自己上网查寻 , 收集, 分析 , 处理 , 突 论指导 , 出了现代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 , 增强 学习
师。思 想政 治课 是 一 门对 学 生进 行马 克
教 师用多媒体完成一 堂课 的教学后 , 由于 思 主义 基 本观 点 教 育 以及 培 养 公 民 思
优势主要表现在 以下一些 方面:
一
它的集成性 、 存储性 、 可再生性极强 , 到下 想 政 治 素质 的课 程 , 由于 具 有 较强 的理
2 .提 高思想政治课 教学 的效 率
利用 多种 感官刺激功 能 , 充分 调动学
生学 习兴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课多媒体教 势。但是在实践当中 , 高 中政治课 多媒体
教学也呈现出不少 问题 。 好的一面 , 也有不足的一面 。 所以, 我们在 点。 坚持两点论 , 两分法。同时也应抓住主 流, 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比如 : 其
新知识 , 提出新 问题 , 强化 学生 对课 堂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理 论联 系实际 , 解
教学作 为一种 新的教 学 方法在 整合思想 的优 势 。
过程 中的体验性和探索性 。 让学 生去 发现 政治课教学方法 中展现 了它 的魅力 , 丰 富 了教学方法体 系。 ( 2 ) 改善思想政治课教 学方法结构 思想 政 治课教 学方 法是 实现思想 政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终版)电子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终版)电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解析文学知识点讲解修辞手法分析思想感情探讨第二章:作者与背景知识2.1 作者简介介绍王守仁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文章背景讲述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与佛教的关系。
阐述《游褒禅山记》创作的年代背景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联。
第三章:课文朗读与解析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段落大意。
详细讲解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第四章:文学知识点讲解4.1 文学常识讲解古代游记的特点和写作手法。
介绍文中涉及的地理、历史、宗教等知识点。
4.2 文学技巧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讲解作者如何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修辞手法分析与思想感情探讨5.1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5.2 思想感情探讨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讨论文章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小组讨论6.1 课堂互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鼓励课堂上积极参与。
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课外阅读与拓展7.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与《游褒禅山记》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古代游记。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和扩大知识面。
7.2 文化拓展介绍古代游记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
探讨游记文学在文化传承和旅游宣传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八章:写作练习与创作分享8.1 写作练习设计写作题目,要求学生模仿《游褒禅山记》的写作风格。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想政治课堂的思考
1多媒体 螺件 与 教学 效 果的 关 系
一
般 来说 ,人 们 评价 一 个 多 媒 体课 件 质 量 的 高低 就 是 看 它 是 否 图文
并 茂 , 是 否有 音 频 动 画 , 整体 的色 彩 布 局 等 等 ,如 果 一 个 课 件 有 图 片 , 有 音频 动 画 ,整 体 的 色 调 搭配 合 理 、 舒 适 ,那 它就 是 一 个 好 课 件 。这 种 观 点 从人 的视 觉 、 感 官方 面 说 明 了多 媒 体课 件 评 判 标 准 , 从 这 个角 度 看 它 是 正确 的 ,因 为 在 同样 的一 堂 课 里 , 如 果你 的课 件 具 备 了 上 述标 准 , 由于 它对 观 众 视 觉 听觉 地 冲 击 作 用 , 你 的观 众 就 能 相 对 较 多地 接 受 、储
者 减轻 对 教学 内容 、教材 教 法和 现 场 气氛 的研 究 。 多媒 体 课 件 是各 种 多 媒 体 技术 的集 成 , 利 用性 能卓 越 的硬 件 设备 , 通 过科 学 合 理 的 软件 设 计 ,将 文 字 、 声 音 、 图形 、 图 像 、动 画及 影 像 等 多 媒体 素 材 根 据 创 作人 员 自 己的 创 意 融 为一 体 ,形 成 具 有 良好 的交 互 性 的 多媒 体 计 算 机 辅助 课 堂 教 学 软 件 。 多媒 体 课 件 只 是 为 了提 高 教 学 效 果 而采 用 的 、根 据 实 际教 学 需 要 而 制作 的 多媒 体 教 学 辅 助 手段 。课 件 与 教 学 效果 之 间 是 工 具和 目的 之 间 的 关 系 ,要 上 好 一 堂课 , 多媒 体 课 件 是 一 个 重要 手 段 , 但 它仅 仅 是 教 学 效 果 的充 分 条 件 。如 果 仅有 ~ 个 “ 美 绝 精 伦 ” 的课 件 , 教学 过 程 中 能 产 生 的教 学 效 果 的 恐 怕 只 有 多媒 体 课 件 了, 于 是这 堂 多 媒 体课 也 只 能 是 “ 件秀 ” ,那 上 好 政 治 教育 课 就 只 需 要 每 课 个 中队 刻 录 一 张 教 学课 件 碟就 足 够 了 。所 以我 们 必须 正确 地 看 待 多 媒 体 课件 在 教 学 过程 中 的作 用 , 作 为提 高 教 学 效 果 的 一个 方 面 ,它 有 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但 不 是绝 对 决 定 因 素 ,它 与 教 学 者 对 教 学 内容 的研 究 、对 课 堂气 氛 的把 握 、对 突发 性 事故 的 处理 一起 决定 着教 学 效 果 的好 坏 。 2把 多媒体 技术 I 思 想致 治课 堂 的效 果 入 将 多 媒 体 引入 课 堂 教 学 ,是 时代 的 需要 和 要 求 ,也 是提 高 课 堂教 学
康复治疗师考试- 影像学(考点)
第十一章影像学1. 放射治疗放射源的是电子束、质子束、放射性同位素射线、X射线。
日光灯所产生的光束能量较低,不能够杀伤癌组织、破坏癌组织,使其缩小,所以,不能作为放射治疗的放射源。
2. 目前用于磁共振研究的主要是1H、31P、23N等质子,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目前只有1H,因为1H在人体内含量最高,且只有一个电子。
3. 自CT问世以来,对其曾经有过几种不同的称呼,如:CT、CAT、CTT、CTAT等。
后来,国际统一采用的名称是Computer Tomography简称CT,系指计算机体层扫描。
4. CT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突出的特点①CT的空间分辨率尚不及平片,常规X线检查同样适合于全身各部位,曝光时间最短者(高频机)可控制到0.5ms,CT扫描尚未达到。
②CT检查与常规X线检查各有其局限性,定位、定性按其检查部位只能相对比较。
③CT的密度分辨率较常规检查明显提高,高约10~20倍。
CT是数字成像,其空间分辨率受重建矩阵的控制,它的极限分辨率不如X线图像高。
故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图像高。
CT与常规X线检查比较,虽然它们都以X线作为能源,但两者的成像依据和成像方式截然不同。
X线透视、摄影是以被照体的密度、厚度及原子序数的差异对X线的吸收不同为成像依据,透过X线射入荧屏或胶片直接成像。
CT则是以X线的吸收衰减特性为成像依据,成像方式是数据重建。
5. 颅内出血、脑梗死、脑萎缩及先天性无脑通过颅脑平扫,即能作出明确诊断,而脑血管畸形,应通过颅脑增强CT扫描方能确诊。
6. CT图像的动态显示范围:是指对人体组织CT值显示范围的能力,人体组织CT值的范围划分为-1000到+1000,有2000个分度,而人的眼睛仅能分辨16个灰阶,若能将2000个灰度级都要观察到,必须分段显示。
这项任务是通过窗宽、窗位的调节完成的。
窗宽、窗位调节的是灰度级差。
窗口技术:是数字图像所特有的一种显示技术,根据诊断需要调节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的调节技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PPT课件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用于检查颅内血肿、脑外伤、脑梗塞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于检查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
ABCD
磁共振成像(MRI)
提供高分辨率的脑部结构图像,用于诊断脑肿瘤 、脑血管疾病等。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PART 05
神经系统与行为关系
REPORTING
感知、学习与记忆过程
感知过程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经神经系统加工处 理形成感知觉。
学习过程
神经系统通过经验积累改变自身结构,形成新的 神经联系和反射。
记忆过程
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存储、保持和再现过程,涉 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
情绪、动机与意志行为
突触传递
包括电突触传递和化学突 触传递两种方式,前者通 过电信号直接传递,后者 通过神经递质传递。
神经递质与受体
神经递质
01
在突触传递中起中介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
受体
02
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神经递质结合并引起细胞反应的
蛋白质分子。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03
PART 02
中枢神经系统
REPORTING
大脑结构与功能分区
大脑皮层
覆盖大脑半球表面,负责高级 认知功能,如思考、判断、记
忆等。
大脑白质
位于皮层下方,由神经纤维组 成,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基底核
位于大脑深部,参与运动控制 、学习记忆等过程。
功能分区
大脑可划分为额叶、顶叶、枕 叶和颞叶等区域,分别负责不 同功能,如运动、感觉、视觉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全等判定二》教案
与对同伴表现情况的
评价。
诱
1、动手探究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
(1)先任意画出一个△ABC,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培养学生养成在动
尝试
再画一个△A’B’C’,使 A’B’=AB, (1)、(2),引导学 手 操 作 过 程 中 仔 细
, ∠A’=∠A,A’C’=AC。把画好的△
生动手实践,及时评 观察、勤于思考、善
分类推荐、分层要求,
活动 5 推荐作业,补充升华(约 5 分)
将探究兴趣由课内延伸到 课外。
+
教
学
程
序
问题情境
师生活动
媒体使用与教学评
价
创
(1)【旁白】上一节课大家已经学习了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设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边边边”,那么“边 1、教师提出问题(1), 1、明确四种情
情景 边边”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唯一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两个三 况 和 本 节 课 要 探 究
和教师概括引领、激励测进式点评有机结合,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
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引导、讨论教
学法.
活动流程
活动目的
活动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 5—10 分)
提出保证两个三角形 全等需要几个条件,激发探
究欲望。
教
学
活动 2 诱导尝试,探索发现(约 10——15 分)
1、通过几何证明的教学,使学生养成 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 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 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边角边”,并能应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试论多媒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多媒体
在思想 政 治课 教 学 中的应 用
口 广西物资 学校 王飞燕 各样 的商 品。 然而 , 这小小 的一枚硬 币或
一
【 摘
要】 多媒体在政 治课 堂教 学领
就 是 “ 鸭 式 ”枯 燥 无 味 , 生 学 得 被 动 填 , 学
域有 极大的应 用空间和优 势。教师要 关
蠹
为 了“ 助” 辅 教学 , 一切技术 手段都 必须 为教学服务 ,如果过 分夸 大多媒体技术 在课 堂教学 中的作用 , 以辅代 主 , 势必会
为 主 的课 堂 教 学 模 式 ,能 够 将 课 本 中 一 些 抽 象 的概 念 、 杂 的 变化 过 程 、 态 各 复 形
张薄纸 , 究竟 为何有 如此大 的神通 呢?
其 中的奥妙在哪里?” 这样一来学生有如 身临其境 ,其思维也 得到 了启迪 ,好奇 心、 求知欲一下子就调动起来 了。 在此基
机 为核 心的多媒体技术也 开始为教 师运
用 于课 堂教 学之 中,为课 堂教 学展示 了
一
入一段商场 购物的录像 ,再 配上一段解 说 :有钱 ,可以买到我们所需 要的各种 “
方崭新 的天地。传 统教学 的一个缺点
做成动 画融入课 件逐一展示 ,学生 就会
r
发现 : 立足点不同 , 响人 们对事物认识 影 的正确性 。然后继续鼓励 学生大胆想象
思想政治课是让学 生把握道 德认知 的重要途径 ,传统 的思想 品德教 学将 德 育知识等 同于一般学科 知识 ,进行 简单
异的运动形式形 象化 ,从而调 动学生 的 眼、 、 , 耳 脑 激发他们的学 习兴趣 , 使学生
在 变 被 动 学 习为 主动 学 习 的 同 时拓 展 了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第一次传播革命――近代报纸的出现第二次传播革命――电子媒介的问世第三次传播革命――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广义的媒介指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互动媒体: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性,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
特点:高度综合、充分交互。
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国际互联网:是一种全球信息资源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
网络媒体:就是指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
摩尔定律: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高登。
摩尔认为,计算机处理器(CPU)的运营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倍。
其他媒介:是依赖电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所形成的新型媒体形态。
模拟技术:是将信息在制作、传递、存储以及接收各环节,以电信号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声波、光波等物理信号的模拟和传输。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
网络广播:也叫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图文电视: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
最早出现于英国。
媒介组织:是由专业人士组合、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
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制作探析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制作探析【摘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应体现技术得当、画面精美、结构合理、资源丰富的特征,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经验,潜心研究,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水平,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制作的,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交互特性,从而制成的课程软件。
近年来,多媒体课件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质量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应体现出以下特征。
一、技术得当得当的技术是优秀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关键。
当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种类繁多、各有千秋,主要有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
Authorware是美国Macromedia 公司开发的一种多媒体制作软件,在Windows环境下有专业版与学习版。
Authorware能使非专业人员快速开发多媒体软件。
它通过对图标的调用,来编辑一些控制程序走向的活动流程图,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项目数据汇在一起,就可达到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目的。
但是Authorware制作流程相对复杂,需要掌握简单的编程技术,学起来不容易上手。
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用得最多的软件技术是PowerPoint。
新媒体概论重点
新媒体概论重点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填空: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名词解释: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他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容器人:“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是一条网上资源的定律,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的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常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语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新的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度,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思想.单方面的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其传播渠道的双向性和网络的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和自由;因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和现今受众的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和道德的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乌托邦式期待.而这种观点是片面.在大众传媒大战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和文化紧密相连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的系统会发挥什么作用在于使用者和管理者,在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数字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商业模式: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盈利能力的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在分析商业模式过程中,主要关注一类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商业模式有时也称盈利模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做出适应的变化.人肉搜索:“猫扑mop”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器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和百度的利用计算机搜索技术搜索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它与机器搜索相对而言的另一种搜索信息方式,是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解答,当用户的疑问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试图通过其他几种渠道来找到答案,或者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寻求答案.“人肉搜索”是该网上经常有人发帖提问,并用“猫扑”网上的虚拟货币mp,“猫皮”来奖励提供信息者.网友看到帖子后就会去寻找线索,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来回答问题,然后把找到的答案回帖邀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引擎机制”.人肉搜索易导致语言暴力,争议较大.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简答:新媒体的构成要素:1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新媒体的主要特征:1交互性与即时性.新媒体的传—受双方交流密切,整个信息传播过程在双方交流互动的情境中形成.新媒体的传播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即时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是几乎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随时随地接发信息.2海量性与共享性.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其海量信息几乎无所不包,信息量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限量.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不受时空限制,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得到信息.3多媒体与超文本.网络媒体兼容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和发送信息.与传统的文本形式不同,网络媒体是多媒体,是以结点为单位的超文本呈现.4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通过网络传播可以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接收时间、地点和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内容,传者也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专门的信息推送服务.网络上的人们大多是“群居”,他们形成一些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共同活跃在虚拟空间的各个角落.浅阅读的特征:1浅阅读产生的背景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2浏览式娱乐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点特点,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的主要形式3浅阅读的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4浅阅读的过程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混合媒介文化特征:124小时不间断的报道状态使新闻永远处于待续状态2新闻源支配新闻界3不再有“守门人”4论断压过报道5“一鸣惊人”的心态彭兰在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的走向一文中,对媒介融合在各个方面所带来的传媒业变革进行了阐述:1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3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4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论述新媒体读公共领域的重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德裔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之后熊彼得、布鲁纳和杜威等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此问题.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它作为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一部分,立足于不受公共领域管辖的私人领域,却又跨越个人和家庭的藩篱,致力于公共事务.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存在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因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决定着信息的流量.单向的非沟通媒体将导致信息的匮乏和意义的缺失,在此基础上私人的“独立”与“理性”也就失去了意义;3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进行理性批判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1、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新媒体逐渐成为公共领域的实现载体,不但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又统领了公共领域,既汇聚着无数个体,同时也起了组织社会的作用.随着国家和社会的逐渐融合所出现的结构转型,新闻报道转变为文化思想传播,意识传播传播到商业盈利,媒体的公共品格逐渐让位于商业广告,媒体的公共话语空间逐渐丧失.媒体假借公共舆论的外衣传播伪公共话语的现象成为常态.一个重新政治化的社会领域摆脱了“公”与“私”的区别,消解了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自由主义公共领域,理想的公共领域全盘瓦解,这种情形与封建社会会晚期有类似之处,故哈贝马斯称之为“再封建化”.2、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的重构: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和移动传播使公民成为记者变为可能,公民新闻随之产生.公民新闻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找到了一条实现路径.公民新闻的兴起,不仅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而且促使传统媒体不得不拓宽资源取向,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采集新闻,包括鼓励公民提供新闻和向公民购买新闻.同时,传统媒体也越来越重视网络公共空间上的公共舆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传统媒体公共领域的重构.公共领域在传统媒体中被侵蚀的原因:传统媒体的“点到面”传播让“公众”成为了“大众”;传统媒体的“守门人”规则否定了“自由交流”的初衷;传统媒体的商业化浪潮吞噬了“理性批判”原则.3、电子乌托邦: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虚拟社区产生,也随之产生了新型的公共领域形态.网络等新媒体构建的公共领域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共话题空间,掌握网络技术的人与没有掌握网络技术的人之间会形成新的等级,匿名性使得网络虚拟社区抛弃许多“理性的道德”而混乱、随意不负责任.材料分析——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产业链——利益相关方、利润区价值链——上中下游企业、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价值链、运营链盈利模式设计三个层面:1以关系关注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2以竞争与对手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3以客户顾客需求发现和满足为中心的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规模经济薄利多销、摊薄;二次售卖长尾理论与微内容——新媒体经济——广告盈利、销售盈利线上线下、渠道|平台盈利、增值服务盈利.B2B:Business To Business 、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ustomer To Customer信息中介、交易中介、支付中介。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一章文本分析法
对“框架”的进一步解释:
戈夫曼提出,框架源自过去的经验,同时其形成又受到社会和文 化的影响。
框架并非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止的变动之中。 吉特林发展了戈夫曼的概念,提出了更明确的定义:框架就是
“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 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 潘和科斯克总结了框架分析的两个研究角度:社会学和心理学角 度。
一、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1. 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
是原始的自己,以快乐为原则行事,包含生存所需要的欲望和冲动。 超我是遵守道德规范的“我”,它按照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约束、 监督和惩罚本我。自我是社会现实里所体现出的“我”,它在本我 和超我之间调和,满足“本我”的要求(使自己快乐),同时遵守 “超我”所要求的规范(使自己没有负罪感)。
一、符号、符号学和大众传播研究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学科。各种形式的符号都是它的研究对象, 如文字、图像、交通信号、花朵、音乐、医疗符号等。在英文里, “semiology”和“semiotics”都表示符号学,意思相同,唯一 的差别在于,前者由语言学家索绪尔创造,后者由哲学家皮尔士 首先使用。
皮尔士将符号区分为三种:肖像(icon)、指标(index)和象 征(symbol)
二、文本分析里的研究者
一方面,研究者就是它的研究工具,这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 求,比如文字驾驭和表达能力强、感受力领悟力强、思辨能力突 出、认识深刻,等等。
另一方面,研究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分析结果。
三、文本分析的基本概念——文本
一般地,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区分“文本”这一概念: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一、单选题1.“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
”这是以下哪位作家的观点?( )A.高尔基B.泰戈尔C.歌德D.席勒【答案】C【解析】从艺术作品的结构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经讲过:“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
”我们在欣赏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时,都是把它当作一个完美的整体来进行欣赏的。
2.“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
”这是以下哪位哲学家的观点?()A.尼采B.费尔巴哈C.康德D.黑格尔【答案】D【解析】黑格尔曾经讲过:“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
”他认为艺术作品也是要通过线条、色彩、音响、文字和其他媒介,通过整体的艺术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显然,黑格尔认为意蕴就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必须通过整个艺术作品才能体现出来。
3.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菜夫•贝尔在哪一部著作中,提出了“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论点,成为世界各国美学界最流行的口头禅?( )A.《艺术》B.《欣赏绘画》C.《自塞尚以来的绘画》D.《法国绘画简介》【答案】A【解析】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论点,成为世界各国美学界最流行的口头禅。
贝尔认为:“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这是一种什么性质呢?……可做解释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关系,这种“意味”则是一种极为特殊、难以言传的审美感情。
4.为了真正地塑造好典型,就需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以下哪位哲学家的观点?( )A.康德B.黑格尔C.马克思D.费尔巴哈【答案】C【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典型的论述真正阐明了典型的相关问题。
钢琴诗人:肖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波兰舞曲波兰舞曲起源于波兰乡村,渐渐流传至舞厅后才广为人知。
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傲慢、威严、列队行进的交际舞。
在1830年波兰正在抵抗俄国的侵略时在民间相当盛行,使得当时到波兰的肖邦因此而熟悉波兰舞曲形式,并将曲式复杂化注入更多的感情,将通俗的曲子提升至艺术的境界。
肖邦最着名的波兰舞曲包括:A大调“军队”OP.40,升F小调OP.44,以及降A调“英雄”OP.53。
波兰舞曲先是作为仪式用,后来成了政治性的舞会之用。
最初的波兰舞曲是依歌词而作曲,然后逐渐地成为民俗风格的表现,不但表现国民的政治情感及关心,更表示出国民的气质、爱国心及任侠的精神。
不过舞会用的波兰舞曲隆盛时代,早在肖邦以前已经结束了,音乐方面则化为更繁荣的类型。
肖邦幼年时代及1826年的少年期作品,都雀跃着活泼的童心。
到了1827年的OP.71中的三首已经有了深深的诗情,而OP.26的两首波兰舞曲则更加显着。
其中OP.22为肖邦赴巴黎之前在维也纳作的,内容方面有意表示出钢琴高手的风格倾向。
OP.40的两首是很优秀的作品,OP.44及53为真正的杰作。
“幻想波兰舞曲”为1846年的作品,在这里肖邦的创作达到了一生最成熟的境界。
从这时代起,他的健康与精神已直接面对残破局面,次年他与乔治桑离别,因此也放下了创作的笔。
虽然如此,此曲并不欠缺灵感,相反的,肖邦的创作力却更加深刻,把心中的痛苦化作了最美的音乐。
使波兰舞曲赋予新的感情让它光辉起来的是韦伯,后来由肖邦追从继承。
但是当韦伯忘却了波兰舞曲勇壮爱国心之际,肖邦把波兰舞曲过去的光荣及当前的悲哀与愤怒以及对未来的忧郁预感都成功地表现了出来。
波兰舞曲独特的节奏展示着壮大的三拍子节奏,其特征特别强调一小节中的第二拍,经常把它弹成切分音,在第一拍的后办拍加上重音。
华丽大波兰舞曲于1831年在维也纳完成,而比这首更早的“流畅的行板”则在此曲出版之时成为序奏,此二首曲子与作品22原本皆附有管弦乐伴奏,后来改以独奏方式演出。
浅谈多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课的作用作者:李鸽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年第24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始慢慢透到教育领域。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起来。
多媒体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方面是其他教学辅助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一、多媒体技术和思想政治课结合的优势1.多媒体的运用,加大了课堂内信息的容量思想政治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思想政治信息的变换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
思想政治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思想政治学习的效率。
多媒体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
2.多媒体的运用,易于启发想象现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本所选的例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事例典型、人物具体、情节生动的文章。
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
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
如果利用多媒体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影像,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判断是非能力。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想政治课堂,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带来强有力的冲击的同时,也对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掌握这一工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3.多媒体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多媒体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不足,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性强. 人们 已不满足于那种传统 的、 被动接受信息
的方式 , 们要 求参 与 、 新 、 他 创 追求 个性 发展 ; 计 而 算 机 可 以提 供多 种 多 样 的人机 交 互 手 段 , 满 足 以
人们 的 学 习要求 . 另外 的一 大 特 点 是 可 以 网 上传
的数 字信 息 , 对数 字 信 息 进 行存 储 、 制 、 再 控 加
新课标 的要 求 . 中学 思想政 治课 教师来 说 , 是 对 这 改变 自己困境 的一 条重 要途 径 !许 多政治 课教 师 的课不 太受 学 生 的欢迎 , 大概 是 因为毕业 升学 、 学
再让学生联系身边实际举例 , 锻炼学生能力 , 学生
也 会感 觉 到政 治课 不 是 无 用 的 , 习政 治课 也 不 学 是 枯燥 乏 味的 , 而激 发学 习政 治 课 的极 大热 情 . 从 有 了热 情 、 趣 , 兴 学生 就 想 学 、 会 主 动 学 , “ 就 变 要
于学生理解和 掌握 ;T 2时反馈教 学信 息, -  ̄7. * 突出重点 , 解决难点 , 大课 堂教 学容量 , 大地提 高教与 学的效 增 极 率, 使教 学效果达到 最佳 . 8 参 .
关键词 : 多媒体技术 ; 中学政治 ; 学 教 中 图分类号 :4 G3 文献标识码 : A
工处理 , 使其成为具有交互性 、 集成性 、 多维 的综
合 信息 的统 一 J计 算 机 多 媒 体 技 术 之所 以 受 2 . 到教育 界 的关 注和 青 睐 , 因为 它 较 之 传 统 的 教 是
收 稿 日期 :0 8— 2—2 20 0 5
输.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 随着 技术 的迅 速勃 兴 , 其 应用 已遍 及 国民经 济 与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 领 域 , 正 在对 人们 的工 作 、 习乃 至 生 活 方 式 带 来 巨大 的 学 变革 . 别 是 多媒 体所 具 有 的 图 、 、 并 茂 以及 特 文 声 活 动 影 像 的 特 点 , 些 特 性 与 功 能 是 其 他 媒 体 这 ( 例如 幻灯 、 投影 、 电影 、 录音 、 录像 、 视 等 ) 不 电 所 具备 或是不 完 全具 备 的 , 对 于 教 学 实 践 来 说 是 但 特别 优越 的特性 与 功 能 ‘ . 媒 体 技 术 将 会 改 变 1多 J 教学模 式 、 学 内容 、 学手 段 、 教 教 教学 方法 , 终 导 最 致 整个 教育思 想 、 学 理 论 甚 至 教 育体 制 的根 本 教 变革. 多媒 体 技 术 是 一 种 综 合 信 息 处 理 及 传 播 技 术 , 以多媒 体计算 机为 中心 , 过不 同的媒 体技 它 通 术 , : 音处 理技术 、 如 语 图象处 理 技术 、 听技术 将 视 文字 、 语音 、 图像 、 画 、 频等 信 号模数 转 换成 统 动 视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影片创作与运用相关问题探讨
注意,l ,” 。特别是某些珍贵的历史镜头,凝聚 了历 史的最精彩瞬间,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 巨大的,能 够 触发 深刻 的视 觉思考 。
收稿 日期 :2 1 5 1 0 卜0 - 3 基金项 目:2 1 0 0年辽宁省高校科研计划项 目( Z 2 1 2 ) WS L 0 0 2 作者简介 :李振宇(9 4 ) 16 一,男,辽宁锦州人 ,副教授 。
逐渐成为教 学研讨 的话题之一 ,本文依据 多媒体教 学实践 经验 ,从 多媒体 影片的教 学 目的、多媒体影 片开发与运 用的原 则和 多媒体影 片创作活动的组织三个方面 ,对高校政 治课 多媒体教 学影 片开发创作与运用的相 关问题进行
探讨 ,旨在 为该教 学手段 的运 用及相 关的教 学评估探索一般性规律 。
21 0 2年( 总第 7 5期)
李振 宇: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影片创作 与运用相 关问题探 讨
13 0
第三,教学影片的运用有助于激发情感 ,让学
生在 艺术气 氛 中受到 强烈 的感染 。在政 治教 育之 中 贯穿 艺术和 美 ,可 以陶冶美 好 的情 操 ,使学 生在共 同欣赏 艺术 作 品的 良好氛 围 中受到 感染 ,从 而有助
第l 4卷第 1 期 2 01 2年 2 月
辽宁工业 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J u n l f io igUnv ri f e h oo yS ca S i c dt n o r a a nn iest o T c n l g (o i c n e io ) o L y l e E i
第二,教学影片要能够再现真实历史,给人 以 深刻 印象 和强 大 的视 觉冲 击 力 。政治 理论 的教 学离
不 开历 史背景 的烘 托 ,而 口述历 史 与 目睹历史 真实 场 面的 教学效 果差 距是很 大 的 。当代 大 学生 “ 大多 在 ‘ 图时代 ’ 长起 来 , 视觉 的敏 感 多于 文字 , 读 成 对 因此 ,视觉 上具 有差 异性 的东 西最 容易 吸引他 们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從Althusser的觀點論攝影
意識形態是人與其真實存在條件之想像關係的再現: 攝影是個人藉以經驗和瞭解世界的一套複雜再現系統, 透過此媒介而維持本身與社會的想像關係。人類用象 徵再現的方式為自己製造自我意念,此種實踐無法脫 離意識形態而存在。
意識形態並非理念或精神性的存在,而是物質性的存 在,是存在於各種體系、制度、機制或實踐活動的再 現系統,從而發揮支配主體的權力。攝影意識形態亦 因其其物質性存在而發揮力量。
第十一章 媒體、影像與再現政治
王志弘 摘要
反思多元文化課程
1
2
媒體論
媒介與場域 透明的反映工具 或 再現政治的戰場 媒體/影像由誰生產?為了什麼生產?如何生
產?影響了誰?誰獲利?又,誰受害? 媒體掌握在誰手中?誰有權力以什麼方式運用?
媒體和其他領域或制度的關係如何? 媒體如何被解讀?效果如何達致或呈現?閱聽
重點:再現是種積極的建構(construction),而不
再是消極的反映(reflection)。亦即,再現並不會
如實反映真實,而是給我們一種建構出來的「真實
效果」(truth effect, reality effect)。
10
視覺再現的建構 3
據此,真實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因為我們不再能夠 藉由透明的再現中介來確認現實的存在,現在,真實 只是個預設而已,或者說,只是再現的效果(effect) 而已,真實失去了其存在的本質(essence)。所以, 後結構主義者常會說,「現實乃論述或再現之建構, 論述(或再現)之外,別無所謂真實」。
Guy Debord:在現代生產條件盛行的社會裡,生活 整體都呈顯為奇觀(spectacle)的龐大積累 。
18
擬像論
布希亞曾指出符號(或影像)與真實(real)之間關係 的四個階段(Baudrillard, 1983: 11-13):
—影像是基本現實的反映(reflection)。 —影像遮掩且扭曲了基本現實。 —影像遮掩了基本現實的缺席(absence)。 —影像與任何現實都毫無關係:影像只是自身的純粹 擬仿物(simulacrum)。 在第一個階段,影像是個良善的表象,再現屬於 神聖的秩序。在第二個階段,影像是邪惡的表現,屬 於惡意的秩序。在第三個階段,影像玩弄著身為表象 的狀況,屬於魔術的秩序。在第四個階段,它不再是 表象的秩序,而是屬於擬像(simulation)的秩序。
Lacan:鏡像階段論。嬰兒透過對鏡中自身影像的認 同,而形成了「自我」(ego)這個概念,這個鏡中 他者乃是理想自我的形象。但這是一種誤認,因為 我不在彼,而在於此。
16
視覺與觀視快感
在電影情境裡,產生快感的觀看結構包含了兩個相互矛 盾的層面。第一個層面,視淫(scopophilia)的快感來 自於將他人當作經由注視而產生性刺激的對象。第二個 層面的快感是經由自戀與自我的構成(鏡像階段)而獲 得發展,這一種快感來自於對所觀看影像的認同。
人相對於媒體佔有什麼位置? 主流媒體VS.對抗性的媒體
3
如何看?看什麼?
「影像」與「觀看」都不是純真無邪。影像有其生產 製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已然帶入了各種意義框架、 意識形態、價值觀、選擇機制和技術條件等。影像同 時揭露與遮掩了許多東西,留存與抹除了許多事物。
觀看亦非肉眼的眼見為憑,我們在特定的位置、立場、 角度、偏見、脈絡、關切下觀看,而且經常是透過某 些技術中介和管道(望遠鏡、顯微鏡),某些影像的 呈現機制(攝影、電影、電視)來觀看。
透視法(perspective)的出現,不僅是繪畫方法的革命,也 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是思想方式與認識世界方式的 變革。理性思考被想像成心靈之眼(eyes of mind),漂浮 在俗世萬物之上,保持一段距離。
伴隨著對視覺的尊崇,對清澈透明、光亮、影像等,也都 有正面評價;例如所謂的啟蒙,字面意思就是「照亮」 (在身心二元論裡,視覺被歸入心靈那一方,透過光的傳 遞而感覺到的視覺影像,是如此輕盈通透,有如輕巧活潑 的思維。)
14
男性凝視
男性凝視(male gaze)是一種性別化的觀看權 力,也是一種運用權力控制(女人)的方式。 例如,常見的論點或二分法是:男人觀看,而 女人被看;男人從觀看中得到快感,而女人重 視撫觸與擁抱等身體感覺;既然觀看是一種權 力的展現,女人就是被觀看兼被控制的對象。
色情圖文以及日常廣告影像裡,多的是讓男人 觀看的溫馴或挑逗的女體,而這反映了一個父 權社會的存在。
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忘記再現是一種必然的 扭曲。也就是說,再現和所謂的真實之間,總 是會有差距,無論如何精確,再現總是與真實 不同。
另一方面,對於再現和真實之間差距的認知, 又鞏固了真實的至高地位。也就是說,這種差 距肯定了有所謂「真實」的存在,並且這個真 實本身的價值,優於對此真實的再現。
9
視覺再現的建構 2
在她們傳統上帶有裸露癖的角色裡,女性同時被觀看, 以及被展示陳列。為了營造視覺上和性慾上的強烈衝擊 效果,她們的外表被符碼化,以便使她們看來帶有「可 觀看性」(to-be-looked-at-ness)的意味。…她是故事 情節裡人物的性慾對象,同時也是電影院裡觀眾的性慾 對象,在銀幕兩邊的觀看之間存在著變化不定的緊張狀 態。 (Laura Mulvey)
就日常經驗而論,視覺是我們能夠發揮最大控制範圍的感
官,我們透過視覺來監視和觀察有一段距離的人事物,以
判別其來意或是否危險。我們只有在很親密而能夠信任的
人身旁,才會閉上眼睛,將自己最強大與最重要的控制和
防衛能力暫時中止。
8
視覺再現的建構 1
再現是企圖掌握和理解真實的工具,因此,如 何精確地再現,便成為努力的目標。
15
視覺與主體形構
看與被看的差異,確認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位置和 關係,以及自我和他人意識的形成。
Sartre:當他人注視我的時候,我本身就發生了變化, 我就成了「為他人的存在」,就是一種「自在存在」 了,我成為世界上的「我之外的我」的存在,成為 了非我之我,我接受了他人賦予我的存在,我被物 化了。在別人的注視下,我就感到痛苦、混亂與不 安,我的存在的異化。我最原始的墮落,就是他人 的存在。
13
視覺、權力、監控
觀看的能力,以及如何觀看,都是權力的展現 與運作憑藉。所謂「凝視」(gaze)便是一種 積極的監視(surveillance),而非普通的觀看 (look)或看見(see),而監視乃是權力運作 的基本方式。
凝視特別與人的意向(intention)和掌權意欲 (will to power)有關係。由於人體具有「可見 性」(visibility),而視覺是具有最大控制能力 的感官,因此在看見與否的課題上,關涉的是 人類行為舉止的基本控制。相對地,要脫離社 會規範與監督,就要躲藏和掩飾,不讓人看見。
是以,真實的性質從「本質」轉移到「效果」,再現 的作用從「反映」轉變為「建構」,這可說是後結構 主義思潮的主要立論。據此,理論層次的分析,也就 不再是探討表面再現背後的真實(例如「深層結構」、 「潛意識」、「經濟基礎」等概念),而是關注表面 (表象、再現)本身。
11Biblioteka 視覺再現的建構 4由於再現或表意的系統向來以「語言」為其主要 模型,當前有關再現的討論,經常有將一切社會 事象予以「文本化」(textualize)的趨勢,亦即 將社會世界的人事物,當成可以閱讀的「文本」 (text),並討論文本的書寫與解讀等課題,意 即再現的生產(建構)、分派與消費的問題。 (這正是符號學分析的主要特色。)
17
影像社會的來臨:奇觀社會
我們進入了一個人造影像無所不在的時代,一個講 求視覺快感的時代。「影像機器」無所不在,而且 越來越便宜,成為家庭的一般電器(或謂「消費性 電子產品」),增益了影像在生活裡出現與流轉的 機會;同時尋常個人也可以製造和創作影像,成為 影像生產者。
影像四處流傳的結果,是我們習於影像的語彙和再 現方式。尤其是MTV式的片段集錦、奇特景觀、鏡 頭瞬息萬變的影像拼組、以及多線敘述的方式出現 之後,可以說我們對世界有了新的看法和體會 。
特定的影像會塑造或召喚我們以特殊模式觀看之,我 們獨特的觀看方式,也會影響影像意義的詮釋和作用。
換言之,影像與觀看,都必須擺放在社會關係裡來探 討和理解,而這些社會關係經常牽涉了權力和利益。
4
攝影論
攝影是將時間長流擷取某個片段事物組合而成 的影像,既不是想像,也不是真實,而是一種 全新的存在,是種不可再碰觸的真實。這種新 形式幻覺,就感官知覺而言是假的,只有時間 因素是真實的(陳俊雄,1995: 26)。
換言之,影像和視覺產物的自然化傾向,有合理化所 呈現之事物,以及呈現方式的效果,從而具有意識形 態作用。
此外,迷惑誘人的視覺快感,也讓各種社會權力關係 被影像的鋪展所取代、替換,失去了透視其「縱深」 的能力。(但後結構主義者會說,根本沒有這種深度 可言,一切都屬於表面的耍弄,我們能夠窺探的是表 面的縫隙和重疊。)
攝影將人置入與世界的某種關係中,讓人宛如獲 得了權力,透過照片獲得了世界的片段和現實的 縮影(Susan Sontag)。
我們在攝影機前進入了特定規範,並抱持了特定 期待加入了攝影行列,製作與累積無數的影像。 影像成為生存的證據,成為認識世界的中介,確 認了、甚至是替代了經驗本身。旅遊、家族、結 婚、畢業,越來越多場合,必須以攝影作見證, 也透過攝影來建構、想像和完成。
攝影的本質:此曾在。攝影是沒有符碼的訊息 (外延意義),但會發展出內涵意義(迷思) (Roland Barthes)。
機械複製時代來臨:喪失神韻(aura) (Walter Benjamin)。
5
攝影論
攝影姿勢的相似與重複性,透露了社會群體共同 知覺、思維和評判的模式,即習癖(Pierre Bourdieu)。
既然再現是種建構,再現牽涉了我們如何界定與 看待真實的方式,而且真實與知識、權力的問題 又難分難解,那麼,再現作為一種操弄的領域, 便可以說深切地與社會過程及權力關係糾結在一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