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院系:经管院班级:09 国贸一班

小组成员:011009104 夏玲011009105 王虹011009106 邹彤堃011009108 袁梦

一、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历史回顾

财政“三农” 支持政策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财政支农政策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第一阶段大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当时国家财力还比较薄弱,国家逐步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保证工业化的推进。为保证统购统销的实施,进行了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改进。首先,统购统销制度,垄断了大部分农副产品的购销和定价,为低价获得必要的农副产品以保证工业发展和城市需要创造了条件。其次,人民公社制度,确保农民能够完全按照政府所要求的品种和数量生产农产品,将其生产要素完全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此阶段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主要是安排少量的资金支持恢复农业生产,由于财政收支渠道较少,因此财政支农的资金来源较少。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国家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应地财政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农业税征收条例》,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购制度。尽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安排了一部分资金支持人民公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但统购制度的实行使得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份额非常小。

第三阶段中国的改革从农业农村拉开了序幕。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到80 年代后期,由于投入不足,我国农业呈现发展滞后的局面。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国家财政开征了耕地占用税,实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现行财政支农政策,资金渠道多,政策覆盖范围广,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领域。

第四阶段,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这一时期,财政支农投入逐步增加,在继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的同时,加大了对农村的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方面的改革。

第五阶段,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2004 年党中央1 号文件指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就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其中,“多予”是重点,“少取”是基础,“放活”是关键。“多予”是指把国民收入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向“三农”适度倾斜,“少取”是通过降低农村税率和减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放活”是指通过制度变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及制度等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力的限制。财政支农方面,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一是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二是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三是改革农业税制,以至逐步取消农业税。

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扶持变得更有利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二、我国财政政策对“三农”投资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初步形成了与当前农村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支出政策,现有直接支持“三农”资金15 大类,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国债资金)、农业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税灾歉减免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村中小教育支出、农村卫生支出、农村救济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这一口径是目前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支出最大的口径,基本涵盖了中央财政支持“三农”各个方面,具体有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生态建设,支持抗灾救灾,支持扶贫开发,支持农业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方式是投资、补助、补贴等。第二大类是税收政策,主要方式是轻税、减免、退税等。这一方面,我国财政对农业农村一直实行轻税和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国家财政还通过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的额外负担,通过利用外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以上可以看出来,我国近年来财政“三农”支持政策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大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为“三农”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上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一个逐年递增的趋势,从1990年的近308亿元,到2011年超过1万亿元,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在前两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刚刚过去的2011 年更是首次突破了1 万亿元。在刚刚过去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更是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要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总的方向是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轨,最终迈向城乡一体化。可见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对“三农”的财政支出还是会继续增长的。此外,财政支农的资金结构也在逐年扩大,增至现在的15 大类。

然而,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所以“三农”政策在实施时仍存在不少问题。

1.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规模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也逐年增加,但是达不到“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这一要求。而且财政支农资金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仍处于波动状态,甚至有些年份会降低。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本身财政收入就少,基层财力薄弱,因此支农力度弱,投入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

2.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

现有的支农结构在有限的资金下,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科技投入、农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儿各项事业费支出数额大,且增长快,说明这些支农资金根本有没有用于支农,农民根本就沾不上边。我国财政支持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很高,而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领域财政支持不足,这些基础性和公益性的项目投入明显欠缺。还有一点是,支农资金使用结构的不合理。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资主要用于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而农村那些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层政府财力有限,发展的很缓慢。这一方面仍是目前我国支农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3.财政部门对“三农”资金使用的监督不够。支持“三农”资金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各级农口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支出

“搞农业吃农业”的现象严重。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为减少,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