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刺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最干净利落的刺客——专诸
专诸刺王僚,十分干净利落,因此也成就了一代名剑——鱼肠剑(据说是铸剑大师欧冶子的杰作)。
专诸是出了名的孝子,一次在街头和一大汉厮打,众人都劝止不住,其母一唤,他马上停手,正好被路过的伍子胥看到,于是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厚待专诸,并敬其母。
专诸感其恩,以死相许,并献计,投王僚爱“鱼炙”之好,藏剑鱼肚,伺机行事。
为此,专诸特往太湖边学烤鱼之术,练得一手炙鱼的好手艺,然后见公子光,公子光将专诸藏于家中,勤练那一刺的威力,等待暗杀的时机。
暗杀的季节应该是秋季,因为只有秋季才是水美鱼肥的季节。
公子光约王僚到家里进餐,王僚虽然很防备,但是按捺不住美味炙鱼的诱惑,穿上几层厚甲,还是去赴宴了。
专诸装做厨子给王僚送鱼,等到王僚十分急迫地看着专诸手中的鱼的时候,专诸却掏出藏在鱼腹中的鱼肠剑,一剑将王僚刺死,专诸本人也死在王僚卫士的手下,被砍成肉泥,这便是专诸刺王僚,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一切都是那么干净利落。
公子光既杀王僚,便自立为吴王,即名噪历史的吴王阖闾。
最侠骨柔肠的刺客——聂政
聂政也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因杀人避仇,与母亲、姐姐迁到齐国,以屠宰为业。
濮阳的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仇,被迫逃亡各国,同时也在物色能替他报仇的人。
到了齐国听人介绍说聂政是“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于是便几次登门拜访,后来又备下酒筵,亲自送到聂母面前。
酒酣之时严仲子献上黄金一百镒(古代的重量单位,20两或24两为一镒),为聂母寿。
聂政对这份厚礼感到非常惊怪,坚决辞谢,表示自己虽穷,但有能力供养母亲,不敢接受如此厚重的馈赠。
严仲子便在私下里向聂政和盘托出心事:希望你去替我报这个仇,如有万一,这一百金就算给你老母的抚恤金兼养家费!聂政拒绝了,连续几次,严仲子难免失望,可是照旧送礼直到聂母去世。
严仲子以为没什么希望了。
聂政守孝期满,说道:“我不过是个市井平民,而严仲子却是诸侯的卿相,他屈驾不远千里来和我结交,我对他太薄情,没有做出什么可以和他待我相称的事情来!”于是去见严仲子说:“以前不答应是因为母亲还健在,不愿早于母亲死而让母亲伤心,请告诉我要杀的人的名字。
”之后的过程就只能用离奇来形容了,聂政又谢绝了严仲子为他提供的车骑随从助手,独行至韩。
到了侠累府上,聂政提剑直入,径直上阶刺杀侠累,竟将侠累身周人数众多的兵戟卫士视为无物。
左右目睹侠累被杀,一时大乱,但随后便围攻聂政。
聂政大呼酣战,竟一连击杀数十人,到最后无法脱身,“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就是说把自己面皮划破,挖出自己的眼睛,又割腹挑肠而死。
死后韩王购之千金,“久之莫知也”。
这就奇怪了,死就死,干嘛折磨自己呢?请接着看下去。
本来刺杀的事情到此就完了,只到他被暴尸街头又一妇人来伏尸痛哭时候,一切才显露出来,原来他作践自己是为了不连累嫁在韩国的姐姐,可是尽管如此,他姐姐还是认出了他的尸体,而且伏在他尸体上痛苦几日竟然哭死了,可谓姐弟情深。
最忠肝义胆的刺客——要离
要离和专诸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吴王僚被刺死之后,其子庆忌逃出吴国,暗中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周游诸国,希望联合诸侯,共同出兵讨伐阖闾。
庆忌此人有“万人莫当之勇”,可“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
阖闾曾派骑兵追杀他,竟追之不及,又命人乱箭齐射,却被庆忌空手接住或打落。
如此看来,庆忌可当“天下第一勇士”之称。
对这么一个可怕的对手,阖闾自然会感到非常不安,于是又与伍子胥商量对策。
伍子胥便向他推荐了要离。
要离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但智术非凡,有万人之勇,是当地有名的击剑能手。
要离尽忠义之心,献用苦肉之计。
一日在朝与阖闾斗剑,先用竹剑刺伤公子光的手腕,再取真剑斩断自己的右臂,投奔卫国找庆忌去了。
要离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了他的妻子和儿子。
庆忌探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委他训练士兵,修治舟舰,常在左右,同谋举事。
不久,庆忌领军渡江,准备攻打吴王阖闾。
要离趁其不备,左手持矛从庆忌身后狠狠刺去,当即刺穿庆忌胸膛。
不料庆忌竟不得就死,返身一把抓住要离,抓住他的小腿将其头下脚上倒提起来,大笑着将他浸入江中三次,又坐下将要离放在膝上笑道:“嘻嘻哉!天下之勇士也,乃敢加兵刃于我。
”左右欲杀要离,庆忌却阻拦道:“岂可一日而杀天下勇士二人哉!”命令放要离还吴,自己却拔出长矛,喋血而死。
要离在回国途中,渡至江陵时,忽然悲痛不已,不肯前行,还说:“杀吾妻子以事其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
”认为自己没面目再见天下之士,回到吴国,阖闾在金殿要大封要离,要离不愿受,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然后在殿上自杀,他这样做,一方面是告诉吴王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是感谢庆忌的知遇知恩,所以他只有死了,凄凉而又悲壮。
勇士死于勇士之手这本身就是个悲剧,而勇士又自己结束自己的性命就不得不说是震撼了。
最悲壮的刺客——荆轲
荆轲,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后又到了燕国,整日游离于街市。
荆轲喜好喝酒,整天与高渐离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后,高渐离击筑,他和着乐声唱歌,唱着唱着就哭起来了。
田光和荆轲成为至交,知道他并非等闲之辈。
田光把荆轲介绍给太子丹,太子丹对荆轲说:秦王要兼并天下之地,臣服海内之人,贪婪至极。
现在,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又南伐楚,北讨赵。
赵国支持不住,肯定要降秦,接下来就是燕国了。
燕国力弱民少,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
而各诸侯国害怕秦王,又不敢合纵。
我私下以为,如果有一位勇士出使秦国,以重利相诱,劫持秦王,迫使他全部归还诸侯的土地,那当然最好不过了。
如若不行,干脆杀了他,然后乘其内乱,诸侯合纵,一定能打败秦人。
只是我至今还不知道派谁合适,请荆轲帮我留意。
荆轲思忖再三,回答道: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干驽下,恐怕不能胜任。
太子丹急忙叩头,再三请求他不要推辞。
荆轲终于答应了,太子丹马上尊荆轲为上卿,安排他住在最好的房舍里,每天去问安,供给他三牲具备的饮食,送给他各种珍宝,车骑美女由他随意享受。
据说一次荆轲无意间夸赞一美姬的手好看,太子丹马上派人把这个美姬的双手斩掉用玉盘送给荆轲。
公元前228,秦将王翦率兵破邯郸,俘赵王迁,随即北进,兵临易水,作攻燕的准备。
(接下来就是课文节选内容)
秦王政愤怒地下诏,增兵遣将,由王翦统帅伐燕。
二十一年(前226),攻克燕都蓟,燕王和太子丹退保辽东,秦将李信紧追不舍。
代王嘉致信燕王喜,说道:“秦军之所以追得这么紧,是想得到太子丹。
如果大王能杀了太子丹献给秦王,燕国就能保住。
”太子丹逃到衍水(今辽宁太子河)上,燕王派人斩了太子丹的头颅献给秦,但秦军并没有停止进攻。
二十五年(前222),秦将王贲攻取辽东,俘燕王喜,燕国灭亡。
荆轲刺秦没有成功,但是他却当之无愧四大刺客之首,他杀秦王一是报答太子丹的恩,二来他还另有想法,他想学曹沫胁迫齐恒公那样逼迫秦王归还诸侯土地。
因为杀了一个秦王还会来第二个秦王,反到不如逼迫秦王签下和约,就象他死前说的:“事所以不就,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说他是个有勇有谋的勇士,从这个意义上他更加是个爱国者,而非简单一个刺客,不愧为刺客中的刺客。
顺便还要提下他的好朋友高渐离。
秦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后,秦王知道高渐离的击筑水平天下一流,于是招他进宫,可秦王知道他和荆轲的关系,也怕他谋害自己,就将他的眼睛弄瞎了。
可就这么一个看起来毫无用处的瞎子,偷偷的将铅块灌于筑中,并找机会筑击秦王,可惜未中,在秦王众多卫士面前,追随他朋友荆轲而去。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①。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②。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③。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④。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⑤。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⑦。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⑧。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⑨。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⑩。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⑾。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⑿。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⒀。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⒁。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⒂!
【注释】①燕丹:燕太子名丹。
士:指春秋战国那些诸侯的门客。
赢:秦王姓嬴氏。
强赢:指秦国。
这两句是说燕太子丹喜欢供养门客,用意在向秦王报仇。
②百夫良:能抵抗百人的良士,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百人之中最雄俊者。
岁暮:晚年,或年深日久。
荆卿:即荆轲,卿是尊称。
这两句是说燕太子丹招募勇士,年深日久得到了荆轲。
③君子:指荆轲。
死知己:为知己者而死。
燕京:燕国的都城。
这两句是说荆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手持宝剑离开燕京去为燕太子丹报仇。
④素骥:白马。
广陌:大道。
我:荆轲自称。
这两句是说白马在大道上长啸,燕太子丹等人慷慨送行。
⑤危冠:高冠。
长缨:系冠的丝带。
这两句是说荆柯怒发冲冠、猛气动缨。
⑥饮饯:饮酒送别。
易水:源出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入拒马河。
四座:周围座位。
这两句是说在易水上饮酒送别,周围坐的都是英豪。
⑦渐离:高渐离。
筑:古乐器名,象答,十三弦,颈细而曲,用竹敲打。
宋意:燕国勇士。
这两句是说高渐离击筑,宋意高歌。
⑧萧萧:风声。
淡淡:同澹澹,水动摇的样子。
荆轲出发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这两句是说悲风萧萧,寒波澹澹。
⑨商、羽:都是音调名。
古代乐调分宫、商、角、征、羽五音,商音凄凉,羽音慷慨。
这两句是说筑奏商调人们都为之流涕,奏羽调人们则慷慨震惊。
⑩这两句是说心中知道此去必死,但可传名于后世。
⑾盖:车盖。
飞盖:车奔驰如飞。
秦庭:秦的朝廷。
这句和上句是说荆轲登车飞驰去秦,连头也没回。
⑿凌厉:奋勇直前的样子。
逶迤:迂曲长远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奋勇直前飞越万里路程,迂回曲折经过上千座城镇。
⒀图:指荆轲所献燕国督亢地图。
穷:尽。
事:指行刺之事。
豪主:指秦始皇。
怔营:惶惧。
这两句是说地图舒展到尽头,行刺的事自然发生了,秦始皇当时非常惊恐。
⒁剑术疏:剑术不精。
奇功:指刺杀秦始皇的事。
这两句是转述鲁勾践的话,惋惜荆轲剑术不精,以致大功未成。
⒂其人:指荆轲。
余情:生气。
这两句是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古。
【赏析】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
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
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
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
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
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
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
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素骥,白马。
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
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
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
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
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慨,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
“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
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慨,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
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
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
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
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
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
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
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
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
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
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
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
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原文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
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的事情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
”(于是)齐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
晏子没有接受。
(齐景公)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
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
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敢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