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代的龙泉窑特征

合集下载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

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

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

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

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

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

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

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

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收藏价值不高。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

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

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

元代龙泉窑工艺特点

元代龙泉窑工艺特点

元代龙泉窑工艺特点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龙泉窑则是元代陶瓷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元代龙泉窑的主要工艺特点:
绿釉技术:元代龙泉窑以其独特的青瓷闻名,主要采用绿色釉料。

这种绿釉的成色和质地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和效果,从浓绿色到浅透明绿色,以及宝石般的光泽。

烧制温度:元代龙泉窑的瓷器采用高温烧制,温度相对较高,通常在1250℃-1300℃之间。

高温烧制使得瓷器的胎体坚韧致密,釉面光泽鲜明。

钧窑技术:元代龙泉窑在钧窑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钧窑是一种使釉色产生变化的特殊烧制方法,它通过控制窑炉内的空气流动和烧制温度,使得釉面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瑰丽变化。

青花技法:元代龙泉窑也开始出现了青花技法的应用。

青花将蓝色颜料涂在未经釉烧的胎体上,随后釉烧,在烧制过程中形成深浅不一的蓝色图案。

这种技法给元代龙泉窑的瓷器增添了更丰富的装饰效果。

装饰风格:元代龙泉窑的装饰风格相对简朴,主要以自然景物和纹饰为主题。

常见的纹饰有花卉、云纹、水纹等,形态独特而富有变化。

总的来说,元代龙泉窑以独特的绿釉和高温烧制为特点,突出了青瓷的品质和风格。

它在钧窑技术和青花技法的应用上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

元代龙泉窑的陶瓷作品具有高雅、典雅的特点,代表了当时中国陶瓷工艺的高峰。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青瓷各个时期的特征在今省龙泉县境,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

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

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

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

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

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

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

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

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收藏价值不高。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

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

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

简析龙泉青瓷各时期的艺术特点

简析龙泉青瓷各时期的艺术特点

简析龙泉青瓷各时期的艺术特点浙江是青瓷最早发达的地区,自春秋、战国的原始瓷器起,到东汉末年,上虞窑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以迄五代,劳动人民积累了创作智慧和丰富的制瓷经验,青瓷的生产逐步发展、提高,形成了南方青瓷的风格特色和深厚的优良传统。

这就给龙泉青瓷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使这个僻处山区的民窑,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蜚声中外的名窑。

龙泉窑自五代、宋初兴起以来,即以其卓越的成就渐渐取代了越窑的地位。

它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约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五代、北宋为初创阶段;南宋为成熟阶段;元、明以后则渐趋衰落。

尤其是从艺术风格、艺术水平来看,每一阶段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现按这三个阶段的顺序论述于下:(一)初创阶段的艺术特点根据近年来发掘资料及出土实物,可以知道龙泉窑创始时期较早。

五代、北宋初年,它是在吴越官窑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民窑。

早期的龙泉青瓷,产品风格一般多受越窑影响,就大窑和金村的出土实物来看,无论在造型或纹饰方面,都与越窑青瓷一脉相承,继承了越窑的艺术传统。

虽然制作技术还不够成熟,瓷胎比较厚重,淘练不纯,釉层很薄,釉色多青中泛黄,不如秘色越瓷之精美。

但是那些腹部刻有直条纹的瓜棱壶、多嘴带盖的五管瓶、小底撇口的茶碗以及翻口浅腹盘等,也具备了越瓷的特色。

尤其在刻划纹上,喜欢采用篦纹作为装饰,这是五代越窑一种流行的艺术手法,在余姚上林湖、上虞窑寺前、黄岩沙埠等五代宋初的窑址中曾普遍出现。

那些早期龙泉青瓷,我们可以常常见到碗内刻划的波浪纹和小团花,壶身上的云纹和莲瓣纹,盘里的折扇纹和缠枝花卉等纹饰,都喜使用篦纹,巧妙地增加了纹样变化的效果。

它纯熟地运用篦状工具,使之在疏密一致的线条下,产生和谐统一的节奏,极有规律,而又活泼自然,变化丰富,没有雕琢痕迹。

这种篦纹纹饰,早在浙江肖山县南朝时期的上董窑青瓷中已开始运用,以后五代越窑发扬了上董窑的传统,早期龙泉窑又继承了这种装饰手法,反映了南方青瓷的艺术特色。

龙泉窑特征

龙泉窑特征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
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龙泉窑瓷器历史特征及四大鉴定方法,值得学习与把握!

龙泉窑瓷器历史特征及四大鉴定方法,值得学习与把握!

龙泉窑瓷器历史特征及四大鉴定方法,值得学习与把握!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著名大窑场,创烧于三国两晋,到南朝开始形成青瓷为主的个性风格,到了北宋时期开始替代越窑的“南青”代表地位,蓬勃兴起,到了宋元时期成为整个中国青瓷史鼎盛期的象征。

明代起,传统青瓷受到景德镇新瓷业中心兴起和新瓷种流行的冲击而起逐渐走下坡,但龙泉窑仍然以其青葱翠色的优质单色釉风格延续了生存,直到清代早期才熄灭,窑火延续长达1600多年,是延续历史最长的窑系。

同时,龙泉窑也是外销史上一个著名品牌,自宋到明的数百年间,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深远,地位显赫。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上海博物馆藏龙泉窑位于今天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市,瓯江上游。

境内山岭叠错、连绵,林木葱郁、茂盛,溪流纵横、清澈,特别是地质环境优渥,瓷石和矿藏资源极为丰富。

为龙泉窑产品的制造、流通创造了天然的有利条件,成为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千年的窑火使龙泉窑产品炉火纯青,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鼎盛时期产量巨大,种类繁多,市场覆盖全国,为两宋时期八大窑场之一。

产品的质量结构也等级丰富,针对社会不同消费群体。

精品供应朝廷和富庶阶层,中低端产品面向广大百姓的生活需要,并大量销往国外。

总体数量之多,釉色之纯,工艺之精,域内外之影响,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篇章。

南宋龙泉窑蟠龙瓶温州博物馆龙泉窑,其址位于今浙江龙泉县,因而名之。

龙泉窑其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窑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

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

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大名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起源于南宋时期,主要产地位于浙江省龙泉市一带。

青瓷的特点是采用高温烧制,色泽青翠,并具有细腻光洁的釉面。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艳丽的器型而闻名于世。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南宋时期,这个阶段是龙泉青瓷制作工艺的奠基阶段。

宋代龙泉窑青瓷器型主要有瓯府窑式、钦州窑式和飞青式等。

瓯府窑式以茶具为主,因为当时茶叶的普及使得茶具成为最主要的使用对象。

钦州窑式以盛水壶为主,外形犹如莲花,精美绝伦。

飞青式则以器形轻盈、器壁薄透而著称。

接着是元代,这个时期是龙泉青瓷制作工艺的巅峰时期。

元代龙泉窑青瓷器型主要有雨点青、撒花青和彩绘青等。

雨点青器型最为典型,以其器表布满小颗粒的釉孔而得名。

撒花青则是指器表均匀散布有许多薄脆的胎质片状,则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情况。

彩绘青则在工艺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采用了彩绘技法,使得器型更加多样化。

明清时期,龙泉窑青瓷的发展不如前两个时期那么辉煌,但仍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

此时的青瓷以山水纹饰、花鸟纹饰和人物纹饰为主,这些纹饰的使用增加了青瓷的观赏价值。

自明清时期之后,龙泉窑青瓷在历史上逐渐式微,直到20世纪60年代重新被重视和发现。

此后,通过对龙泉窑青瓷的传统工艺和技艺的研究,龙泉窑青瓷得到了新的发展。

研究者们根据古代生产方法,借鉴了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使得青瓷在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目前,龙泉窑青瓷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

龙泉窑青瓷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和保值增值的功能。

龙泉窑青瓷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为世人所喜爱和追捧。

各时代的龙泉窑特征

各时代的龙泉窑特征

各时代的龙泉窑特征龙泉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瓷器制作窑口,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下面将从不同的时代,探讨龙泉窑的特征。

唐代至五代:唐代至五代是龙泉窑的初期阶段。

这个时期的龙泉窑瓷器主要以绿釉瓷器为主,特点是胎薄,釉色瑰丽,通体宜釉,烧制温度相对低。

器型方面,以碗、盘、壶、罐等器物居多。

其中,碗和盘最为常见,装饰多为青花和铁锰红彩,纹饰主要以凸花、划花和字画为主。

此时期的龙泉窑瓷器,注重造型的畅达和釉色的瑰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宋代:宋代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龙泉窑主要生产青瓷,釉色呈现出淡绿色,釉面平滑细腻。

特点是制作精细,矾石含量较低,釉色晶莹透明,胎质坚实。

器型方面,此时的龙泉窑主要制作碗、盘、瓶、罐、香炉等器物。

青瓷的装饰主要以雕刻为主,有很多精美的纹饰,常见的有莲瓣纹、菊花纹、葵花纹等。

青瓷在此时期达到了极致,并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明代至清代:明代至清代是龙泉窑的复兴阶段。

在明代,龙泉窑恢复了早期的规模和烧制技术,瓷器质量得到了提升。

釉色方面,明代的龙泉窑以青色为主,釉面细腻,颜色清晰鲜艳。

器型方面,此时的龙泉窑制作的器物种类繁多,有碗、盘、壶、罐、瓶等。

装饰方面,明代的龙泉窑瓷器主要通过刻花、雕刻、以及彩绘等方式进行装饰,纹饰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

此时期的龙泉窑瓷器精美而细腻,艺术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龙泉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特点和风格。

从初期的瓷器胎薄、釉色瑰丽到宋代的制作精细、青瓷炉釉透明,再到元代和明代的釉色粗糙和亮丽,龙泉窑瓷器经历了不同的变迁和发展,展现了中国瓷器制作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

无论是在烧制工艺上还是在装饰技法上,龙泉窑都具有独特的特色,是中国古代瓷器制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龙泉窑不同时期的特征

龙泉窑不同时期的特征

龙泉窑不同时期的特征北宋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

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少见。

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

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

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

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

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

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盆、塑象、渣斗、胆式瓶、五管瓶、龙虎纹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

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

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

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 ,瓣中脉线突起。

南宋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

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

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

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

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

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元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

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

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

历代龙泉窑的特征和鉴定

历代龙泉窑的特征和鉴定

历代龙泉窑的特征和鉴定龙泉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古老的制瓷工艺,起源于唐代晚期,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重要一环。

龙泉窑的制瓷工艺极为精湛,其瓷器以色泽深浅相宜、釉面细腻、造型优美、工艺精细而著称于世。

本文将从历代龙泉窑的特征和鉴定两个方面来探讨龙泉窑的制瓷工艺。

一、历代龙泉窑的特征1.唐代龙泉窑的特征唐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主要以青瓷为主,釉色呈现淡青色,釉面细腻,胎体坚实,器形古朴,多为盘、碗、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

唐代龙泉窑的青瓷器釉色呈现出一种淡青色,与其他青瓷不同,这是因为唐代龙泉窑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含铁量较高的青灰土,使得瓷器釉面呈现出淡青色。

2.宋代龙泉窑的特征宋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瓷为主,但与唐代龙泉窑的青瓷相比,宋代龙泉窑的青瓷器釉色更为深沉,胎体也更加细腻。

此外,宋代龙泉窑的青瓷器形也更加多样化,包括盘、碗、壶、罐、瓶、杯等各种器型,而且在造型上更加注重美感和实用性的结合。

3.元代龙泉窑的特征元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花瓷为主,釉面呈现出一种淡蓝色,花纹精美,胎体坚实。

元代龙泉窑的青花瓷器釉面呈现出淡蓝色,而花纹则采用了铁线描绘技法,使得花纹更加精美。

4.明代龙泉窑的特征明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花瓷为主,釉面呈现出一种淡蓝色,花纹精美,胎体也更加细腻。

明代龙泉窑的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更加注重美感和实用性的结合,器型更加多样化,包括盘、碗、壶、罐、瓶、杯等各种器型。

5.清代龙泉窑的特征清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花瓷为主,釉面呈现出一种淡蓝色,花纹精美,胎体也更加细腻。

清代龙泉窑的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更加注重美感和实用性的结合,器型更加多样化,包括盘、碗、壶、罐、瓶、杯等各种器型。

二、龙泉窑的鉴定龙泉窑的鉴定主要从器形、釉色、胎质、纹饰和器底五个方面入手。

1.器形龙泉窑的器形多为盘、碗、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器形古朴,线条流畅,造型简洁大方,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龙泉窑全代集锦,含外国烧制

龙泉窑全代集锦,含外国烧制

龙泉窑全代集锦,含外国烧制一、窑望千年龙泉窑是中国历史名窑,创于三国两晋,崛起于五代,极盛于南宋,结束于清代,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窑系,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五代、北宋早期龙泉窑场的产品,有浓重的越窑、婺州窑、瓯窑的风格。

釉色多呈淡青色,故被称作“淡青釉瓷”。

北宋中期或更晚,龙泉窑青瓷釉色青绿,常被称作“翠青釉瓷”。

北宋龙泉窑青瓷莲瓣纹五管盖瓶龙泉青瓷博物馆藏南宋时期,南方经济飞速发展,南宋政府鼓励开展对外贸易。

此时的龙泉窑制瓷技术上承越窑工艺,融会汝窑风格,追慕南宋官窑之精雅,可谓是汇四方之菁华,集大成而臻完美。

南宋龙泉窑青瓷莲瓣纹敛口钵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青瓷弦纹三足炉故宫博物院藏由于元代时期统治者的时代背景不同,他们并不喜爱着青瓷的细腻,但在宫廷和贵族中也是身份的显示。

在元代前期,青瓷仍然在扩大发展,但是到了后期,因为阶级与民族的斗争,间接的影响到了青瓷的发展。

元龙泉窑青瓷玉壶春瓶泰顺县博物馆藏明代早期,龙泉窑经历了最后的辉煌。

洪武年间,龙泉窑开始为宫廷烧造瓷器。

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

此后,青花瓷兴起,之后随着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

明永乐龙泉青釉葡萄纹盘明王朝在那时实行海禁,由此导致青瓷外销量锐减。

龙泉窑窑口都纷纷倒闭,通通改烧民间通用青瓷,在这样的情况下所烧制青瓷的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

而在清朝的某一个时间,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

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轻工厅长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青瓷生产。

”时代的召唤点燃了不灭的窑火,龙泉青瓷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再次找到自己的坐标。

二、国家宝藏在龙泉窑发韧、发展、鼎盛直至走向式微的近千年历史中,从技术的传承、风格的形成以及产品的流向等都与历代朝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龙泉青瓷南宋龙泉窑的时代特征

龙泉青瓷南宋龙泉窑的时代特征

龙泉青瓷南宋龙泉窑的时代特征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

前期,正是南宋政局动乱期。

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后,到定都临安(杭州)前后的10多年时间内,女真族仍没有停止他们野蛮的掠夺战争。

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随着金兵铁骑的长驱直入,南宋政府选择了唯一出路-逃亡。

于是从河南商丘至建康(南京)、扬州、杭州、绍兴、宁波,直至入海至温州、台州,最后返越州(绍兴)、杭州。

一路颠沛流离,风云难测。

朝廷如此,民间的动荡更甚,此时生产力发展处于低谷。

龙泉窑产品除了生产一些日用器皿及冥器,供当地民间使用以外,一如北宋时期。

北宋龙泉窑五叶鸡纽盖罐北宋龙泉窑多管瓶如作为冥器的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

如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凸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

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南宋龙泉窑青釉塑龙纹盖罐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

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宋龙泉窑青釉兽耳衔环直口深弧腹鼎式瓷炉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敛口斜腹瓷碗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龙泉窑青釉斜直腹斗笠瓷碗南宋龙泉窑青釉葫芦形注子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

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龙泉,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

各时代龙泉窑瓷器的特征

各时代龙泉窑瓷器的特征

各时代龙泉窑瓷器的特征龙泉窑,熟悉瓷器的朋友一定知道这个著名的窑口。

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

它由五代创烧,发展于北宋,盛行于南宋,经过元代中期的没落,由明代洪武宣德上升到另一个高峰,直至清衰落。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各个时代龙泉窑不同的特征!北宋胎:灰胎、浅灰胎或土黄色胎。

质地坚硬,有小气孔,底足露胎。

釉:釉层匀薄透明、温润光洁。

釉面有气泡、受越窑影响,釉多呈青黄色,有玻璃光泽。

纹饰:装饰普遍使用刻花。

纹样较简单。

常见的有鱼纹、荷花、蕉叶等,图案花纹一般对称,风格趋于奔放。

造型:器物以盘、碗、壶为主。

挖足浅,圈足厚、足跟平切。

多管瓶、盘口壶为这一时期新产品。

支烧工艺:底足露胎,足跟光滑、支烧痕迹大多不明显。

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盖罐南宋胎:胎色以浅灰、灰白为主,胎骨坚质细密,略有小气孔。

釉:创梅子青釉、粉青釉。

器物均施满釉且多次施釉。

有冰裂纹或小气泡。

底足露胎。

造型: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奁式炉、渣斗、洗、尊形瓶、琮形瓶、双耳瓶、人物及仿古铜器等。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龙泉窑三足炉纹饰:以刻花为主,有云纹,水波纹及各种动、植物变形图案。

大多装饰在器物外表,有浮雕效果。

支烧工艺:烧造方法为垫饼垫烧,底部留有支烧痕迹,可见明显窑红。

龙泉窑梅子青菊瓣纹洗元胎:胎体厚重,胎质粗,胎色为白中带灰或淡黄。

釉:薄釉,粉青带黄绿,色泽感强,釉层半透明。

纹饰:装饰手法多种多样。

有刻、划、印、贴、塑等,以堆花、贴花为主。

纹饰以云龙、双鱼、牡丹、荷叶多见,或书有吉语、铭文。

造型:多大件器物,新创器型多,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

龙泉窑菊瓣纹荷叶盖罐支烧工艺:器物外底中间有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露胎呈黄褐、灰黄、红棕、火石红等色相。

龙泉窑印龙纹青釉盘明早期胎:灰白胎,细腻坚质,相比元代胎体较厚。

釉:以青绿釉、青黄釉为主,釉色有深浅变化,匀净滋润。

龙泉窑刻花鸡心碗造型:盘、碗、高足杯、洗、炉、瓶多见,人物雕塑多仿宋元。

龙泉窑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窑各个时期的特征

龙泉窑各个时期的特征龙泉窑釉薄,属于石灰釉,底不上釉,胎稍粗,胎厚,喜刻划,刻花叶图案,叶子象用梳子梳过一样的并排直或弯曲的曲线,这个是它的一个特点。

器型多样,五管瓶基本生产于北宋,丽水青元窑多出。

北宋晚期到南宋早期,釉色灰黄多见,玻璃质感强,釉面有改变开始有石灰碱的感觉,釉稍厚胎开始变精细,竹口小梅村交界的上阳出土了很多这个时期的精品。

龙泉青瓷的成就,与制瓷匠师掌握先进的烧造工艺是分不开的。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以石灰碱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

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烧成时不易流釉。

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釉最为著名。

由于南宋龙泉窑青瓷釉层厚而失透,北宋盛行的刻划花装饰已不适用,堆塑和浮雕为装饰手段则应运而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龙凤、双鱼、莲瓣、人物纹等具有立体感的纹样,进一步加强了装饰艺术的美感。

南宋开始喜欢素面不喜刻花,以器形和釉色取胜,有开片和不开片。

南宋后期到元初有了大发展,为了追求更加有玉质感,可以上三到五遍釉,因往釉里添加草木灰,使得施厚釉而不往下流淌。

南宋还有一个品种叫龙泉官,类似官,紫口铁足,带开片,薄胎厚釉修胎工整,低温,容易腐蚀,通常开有芝麻片。

到了元代,继续是成熟的石灰碱釉,质量开始下降,因元代草原民族的审美观改变,开始生产厚重,大器形的产品。

这个时期产品容易产生开片,底部易沾沙露胎处容易产生火石红。

垫烧工艺。

明代龙泉窑的生产仍很兴旺,成为景德镇以外较大的窑场。

明初的龙泉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与元代基本一致,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

明代龙泉窑瓷器一般胎体厚重,造型雄浑粗犷,在明代瓷器中别具风格。

其釉层肥厚,色调虽不如宋代粉青和梅子青那样青翠,却也保持了龙泉窑釉色淡青泛灰、明艳沉着的特色。

明早期的龙泉窑继承前代的制瓷工艺,胎釉特征变化不大,胎呈灰白或灰色,釉色较深,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少见,说明烧窑时,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好,烧窑技术高。

多数产品施一次釉,釉层较薄;少数产品釉层较厚,多次施釉,有玉质感。

清代龙泉窑的底足特征

清代龙泉窑的底足特征

清代龙泉窑的底足特征龙泉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器物而闻名于世。

其中,底足作为器物的支撑和平衡部分,具有重要的装饰和实用功能。

清代龙泉窑的底足特征,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卓越成就。

清代龙泉窑的底足形状多样,包括圆足、方足、兽足等。

圆足是最常见的形状,其圆润的线条和稳定的结构使器物更加稳固。

方足则展现了一种几何美,给人一种刚毅坚实的感觉。

兽足是龙泉窑底足的独特之处,以龙、狮、麒麟等神兽形象为主题,栩栩如生地雕刻在底足上,增添了器物的神秘和华丽感。

清代龙泉窑的底足装饰丰富多样。

底足上常见的装饰有浮雕、刻花、镂空等技法。

浮雕是一种将图案凸起于器物表面的工艺,常用的图案有云纹、莲花、龙纹等,使底足更加立体感强烈。

刻花则是利用刀具在底足上刻出各种纹饰,如花卉、鸟兽等,增添了器物的装饰效果。

镂空是将底足表面的一部分雕空,形成空洞或窗格,既增加了底足的轻盈感,又使底足的纹饰更加丰富。

清代龙泉窑的底足釉色丰富,包括青绿色、天蓝色、乳白色等。

青绿色是龙泉窑最具代表性的釉色,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与底足的装饰相得益彰。

天蓝色则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适合用于底足的装饰。

乳白色则展现了一种素雅之美,使底足更加纯粹和高贵。

总的来说,清代龙泉窑的底足特征多样而精美,体现了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底足的形状、装饰和釉色都展现了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它们不仅是器物的支撑和平衡部分,更是龙泉窑作品的精髓所在。

通过欣赏清代龙泉窑的底足特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陶瓷艺术的卓越成就,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体现。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系统,早在公元二、三世纪,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形成早期越窑青瓷体系。

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

据朱伯谦《龙泉窑青瓷》所述,龙泉及周围地区陆续发现的一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墓,墓内出土的瓷器与越窑、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的产品有些差别,具有自己的特色,可能属于龙泉窑早期产品,由此推测龙泉窑可能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现有考古发现表明,龙泉及周围地区有几处唐代的青瓷窑业遗迹,如现今庆元县竹口镇黄坛村、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青田县腊口镇石帆村、莲都区吕步坑村,其中庆元在当时属于龙泉管辖范围。

这一时期龙泉窑青瓷产业规模不大,属于就近销售模式。

五代时期,龙泉窑青瓷得到了快速发展,博得了世人的关注。

据宋?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龙泉窑青瓷的文献。

由此可见,早在吴越国时期,龙泉窑已经从众多窑场脱颖而出,成为吴越钱王纳贡所需秘色瓷的生产地。

从龙泉东区安福等五代时期窑址产品来看,釉色淡青,青中泛黄,基本形成龙泉早期产品淡清釉的特征。

东晋龙泉窑青瓷四系壶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南朝龙泉窑青瓷平底碗高4.8cm,口径10.8cm,底径6.2cm唐代龙泉窑青瓷撇口碗高4.8cm,口径13.6cm,底径6.4cm唐代龙泉窑青瓷四系罐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五代龙泉窑青瓷双系瓶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宋代龙泉窑北宋时期是龙泉窑青瓷逐步实现釉层加厚,色泽更青,在制瓷工艺和文化审美上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这方面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基本保持一致。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常见产品有碗、盏、盘、梅瓶、执壶、罐、盒、多管瓶、盘口壶等,胎质较白,釉色淡青,装饰以刻划花为主要手法,线条娴熟纤细,花纹有莲瓣、牡丹、菊花、梅花、水草、蕉叶、鱼、龙、弦纹等,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

北宋龙泉窑的分期特点

北宋龙泉窑的分期特点

北宋龙泉窑的分期特点古人制陶是一个谋生计的生意,既然山人昨天讲了北宋越窑的衰退,这么多的手艺人总要生过,他们去了哪里呢?山人猜测,有很多工匠应该是南下聚集到了龙泉一带,成就了古今中外闻名的龙泉窑。

其实一个窑场的落幕,不是戛然而止的;诚然一个器型的出现,也不是横空出世的,这里都有很漫长的演化过程。

越窑附近的原材料损耗殆尽跟人力成本的升高,都是随着吴越地区逐步发生的。

在五代或者北宋早期,应该就有很多越窑的商人在周边找寻能代替越窑的瓷场,所以从地理上来看,景德镇和龙泉跟越窑距离都相似,只是一个靠西,一个靠南。

大概选择两处跟制瓷所需要的原材料和森林煤矿资源关系密切吧。

北宋早期,龙泉窑的产品跟越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论从釉色器型和划花、刻花等工艺的延续上,均是如此:北宋早期的龙泉窑青釉的颜色为绿中带黄,主要原因是窑内弱还原导致,其中原因跟越窑传承有很大的关系:1、都是龙窑,温度大概在1180-1230℃之间。

达不到1250℃.2、这个时期的龙泉窑釉面厚度还多是一层釉,还没有南宋龙泉的三层釉,或者南宋官窑的5层釉工艺3、工匠还在传统的铁元素调节釉料颜色工艺阶段。

从某些程度来看,虽然上图是北宋早期的越窑和北宋晚期的龙泉窑做比对,但是龙泉的工艺在这个时期很显著的没有当时的越窑工艺到位。

比如器型上线条感弱了,釉料没到足底并且因为铁粉控制不好,釉色发褐色。

当然越窑工匠众多,窑场分布很广,龙泉也类似,在北宋龙泉窑出品中,也不乏精品。

上图的五管瓶很明显的北宋风格,唐至五代遗存的浑圆饱满逐渐消失了,北宋在造型上开始朝纤细优美上靠近了。

上图看出风格与越窑非常相似,器型也带有强烈的越窑风格,从器物的外表来判断,二者很难区分。

基本上从龙泉窑可以看到更多的五代越窑传承,然而这些在北宋越窑上体现并不是很明显,也就是说,北宋初期就有大批的窑场迁出的越窑,来到了龙泉一代。

北宋晚期的龙泉窑多用刻花划花相结合的工艺,又多用石灰釉,透明度和釉色光泽跟早期有了很大的改善,透明度较好,釉色开始有了南宋龙泉的梅子青釉的感觉,刻花刮花的工艺,也在同时期南北各个窑场里不落下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全集 宋(下)》,李辉柄主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瓷器 苏州博物馆藏》,苏州博物馆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年7月第一版
《首都博物馆藏瓷选》,首都博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第一版(中国期刊网、、各省.市博物馆官网)55
谢谢大家~
瓶龙





.
12
造型: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奁式炉、渣
斗、洗、尊形瓶,琮形瓶、双耳瓶、人物及仿古铜器等。
宋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
式宋 瓶龙
泉 窑 青 釉 琮
13
纹饰: 以刻花为主,有云纹、水波纹及各种动、
植物变形图案。大多装饰在器物外表,有浮雕效果。
南宋 龙泉窑青瓷菊花纹碗
.
24
造型:多大件器物,新创器型多,有高足杯、
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
元 龙泉窑菊瓣纹
荷叶盖罐
.
25
支烧工艺:器物外底中间有一
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露胎呈 黄褐、灰黄、红棕、火石红等色相。
元 龙泉窑坐像人物水柱 .
26
元 龙泉窑露胎鸟纹菱花口盘 .
元 龙泉窑双鱼洗 27
元 龙泉窑粉青釉划 花撇口碗
明中晚期
.
48
胎:灰胎,胎质粗糙,胎壁厚重,有气泡,底足露胎。
釉:釉色青中泛黄,泛灰,施釉薄而涩,呈色不稳。
纹饰:仍以刻划、模印为主,也有雕塑、镂空,
但刀法不佳,入刀浅显,纹饰简单模糊。
造型:有玉壶春、盖罐、碟以及出现一些
形制较好的新器形。
支烧工艺:底足露胎,成褐色或
红棕色,支烧印痕不明显。
.
49
.
14
支烧工艺:烧造方法
为垫饼垫烧,底部留有支烧 痕迹,可见明显窑红。
.
15
宋 龙泉窑梅子青菊瓣纹洗
高 4.2厘米 口径 15.5厘米 底径6.6厘米
.
16
像南 宋
龙 泉 窑 青 瓷 塑
弦宋
纹龙 瓶泉





.
17
壶南 春宋 瓶龙
泉 窑 青 釉 点 彩 玉
龙元
纹龙 瓶泉





.
18
南宋 龙泉窑贴龙纹盘
足露胎。
.
5
釉:釉层匀薄透明、温润
光洁、釉面有气泡、受越窑 影响,釉多呈青黄色,有玻 璃光泽。
纹饰:装饰普遍使用刻
花,纹样较简练,常见的纹 样有鱼纹、荷花、蕉叶等, 图案花纹一般对称;风格趋 于奔放。
.
6
造型:器物以
盘、碗、壶为主。 挖足浅,圈足厚、 足跟平切,多管 瓶、盘口壶为这 一时期新产品。
.
56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
50
.
51
.
52
.
53
明嘉靖 龙泉窑镂空刻花绣 墩
.
54
参考书目:
《中国古陶瓷鉴定标本参考图录 青瓷卷(上)》,朱顺龙主编陈, 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 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青瓷博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年5月第一版
.
瓶南 宋
龙 泉 窑
青 瓷 19 凤
.
20
南宋 龙泉窑青瓷束口碗
南宋 龙泉窑凸花葫芦瓶
.
21
元中后期
.
22
胎:胎体厚重,胎质粗,胎色为白中带
灰或淡黄。
.
23
釉:薄釉,粉青带黄绿,色泽感强,釉层半透明。
纹饰: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印、贴、
塑等,以堆花、 贴花为主。纹饰以云龙、双鱼、牡 丹、荷叶多见,或书有吉语、铭文。
元 龙泉窑褐斑盖罐 .28ຫໍສະໝຸດ .29明早期
.
30
胎:灰白胎,细腻坚质,相比元代胎体较厚。
釉:以青绿釉、青黄釉为主,釉色有深浅变化,匀净滋
润。
明永乐 龙泉窑刻花鸡心碗
.
31
造型:盘、碗、高足杯、洗、炉、瓶多见,人物雕塑
多仿宋元。
.
明 龙泉窑暗花菱口碗32
纹饰:器物多数有装
饰,以刻划、印划、堆 塑技法为主,装饰繁富。 出现十字杵纹、菱形锦 纹。
各时代的龙泉窑特征
09文物 B090903058 赵华歆
龙泉窑的历史——
1、浙江龙泉
2、五代创烧→北宋发展→南宋兴盛→
千年
元中期结束
历史
3、洪武宣德第二个高潮→明晚期、清
衰落
北宋
南宋至 元早期
元中后 期
明早期
明中晚 期


造型
纹饰
支烧工 艺
典型器
.
3
北宋
.
4
胎:灰胎、浅灰胎或土黄色胎、质地坚、有小气孔,底
.
7
支烧工艺:底足露胎,足跟光滑、支烧痕迹多
不明显。
.
8
盖北 罐宋
龙系 北
泉罐 宋
窑龙
青泉
釉窑
五青
管釉
. 带双
9
南宋至元早期
.
10
胎:胎色以浅灰、
灰白为主,胎骨坚质 细密,略有小气孔。
.
11
釉:创梅子青釉、粉青釉。器物均施满釉且
多次施釉。有冰裂纹或小气泡。底足露胎。
南宋 龙泉窑青釉三足炉
口宋
.
33
明 龙泉窑暗花莱菔尊
支烧工艺:支烧方
式呈多样化,根据器类不 同,装烧方式也不同。足 端刮釉,涩圈;或垫饼垫 烧。支烧印痕浓艳,呈火 石红。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明 永乐 龙泉窑三足炉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明 龙泉窑凸花牡丹梅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