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与穴位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和好处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和好处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主要包括神阙、身柱、大椎、风门和三阴交等。
艾灸这些穴位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温经散寒:艾叶性温,燃烧后还会产生热量,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作用。
儿
童艾灸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或寒凝引起的感冒、咳嗽、头痛、腹痛以及腹泻等病症。
2.温阳补脾:艾灸具有温补、温通的功效,通过艾灸中脘穴、天枢穴可起到温阳补脾
的作用,可用于调理儿童脾虚或受凉出现的消化不良。
3.防病保健:常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儿童的
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4.促进发育:灸身柱可强身除病,这也是小孩子在幼儿期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灸大椎加强免疫,儿童常灸大椎,可培补阳气、强健身躯,提高免疫力,对外感人群及体质虚弱者尤为适宜;灸风门可祛风固表,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一切风疾,像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必灸风门;灸三阴交促进发育,儿童常灸三阴交,可调节肝脾肾三脏,有助生气血、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尤能促进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还可防治遗尿。
总的来说,儿童日常艾灸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温阳补脾、防病保健、促进发育等作用。
但是,儿童进行艾灸时需要注意艾灸的时间和位置,防止烫伤。
此外,如果儿童有任何健康问题或疑虑,应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艾灸治病配穴一览表(附全身穴位图),终于找到了!一定要收藏!
艾灸治病配穴一览表(附全身穴位图),终于找到了!一定要收藏!艾灸治病配穴一览表▼科名病症常见艾灸穴位呼吸系统感冒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哮喘涉及该病症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77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足三里、大椎、定喘、天突、肾俞、风门、丰隆、膏肓俞、太渊、合谷、尺泽。
(支)气管炎、咳嗽涉及该病症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38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肾俞、定喘、天突、足三里、大椎、风门、心俞、丰隆、膏肓俞、脾俞、鱼际。
气管炎风门、大杼、身柱、隔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化脓灸)肺结核体温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循环系统高血压涉及该病症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6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曲池、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太冲、三阴交、行间、内关。
动脉硬化大杼、大椎、肾俞、阳陵泉、足三里冠心病厥阴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阙、曲池、郄门、大陵、太渊、三阴交、太溪心绞痛发作时,灸郄门、内关、膻中减肥、高血脂涉及该病症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1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丰隆、曲池、内关、阴陵泉、内庭、天枢。
心律失常涉及该病症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03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内关、心俞、神门、足三里、膻中、三阴交、厥阴俞、太溪。
风湿性心脏病心俞、灵台、肝俞、巨阙、郄门、小海、神门、足三里血液系统贫血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白细胞减少症大椎、隔俞、脾俞、足三里、关元白血病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心俞、大椎、血海消化系统胃溃疡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急性胃肠炎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慢性胃肠炎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胃酸过多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不用足三里)胃痉挛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胃扩张上脘、中脘、气海、至阳、隔俞、脾俞、胃俞、足三里胃下垂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30多个,计15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胃俞、中脘、脾俞、气海、内关、梁门、中枢。
艾灸八大穴位
艾灸八大穴位艾灸是传统中医疗法的一种,它采用中药艾叶进行热熏或按摩,以达到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艾灸在中医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中医疗法。
其中,艾灸穴位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定位准确、治疗效果突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八大穴位及其作用。
一、足三里足三里是一组非常重要的经络所在的穴位,在中医学中人称为“万能穴”。
它位于小腿肚子内侧,距膝盖的三个指宽处。
通过艾灸足三里穴位,可以改善体内的气血流通,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同时还可以缓解和改善各种症状,如头痛、便秘、失眠等。
二、关元关元穴位位于人体的脐部,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生命之门”,它是脏腑功能的调节中心。
通过艾灸关元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缓解和改善各种症状,如月经不调、头痛、腹痛等。
三、神阙神阙穴位位于胸骨与脐中线之间,是人体上焦与下焦的交界点。
通过艾灸神阙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缓解和改善各种症状,如胸腹胀痛、慢性腹泻、运动神经失调等。
四、风池风池穴位位于颈部两侧,颈椎上突的后外方陷凹处。
通过艾灸风池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促进头部的血液供应,缓解和改善各种症状,如头痛、颈肩痛、失眠等。
五、太冲太冲穴位位于脚心偏上的凸起处,被称为足少阴肾经的经络穴位。
通过艾灸太冲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和改善各种症状,如失眠、疲劳、腹泻等。
六、涌泉涌泉穴位是人体上唯一一个在身体底部的穴位,位于足底部凹陷处。
通过艾灸涌泉穴位可以改善身体的气血流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和改善各种症状,如头痛、失眠、疲劳、焦虑等。
七、三阴交三阴交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距踝骨内踝尖四个指宽的肚肉上。
通过艾灸三阴交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增加体内能量,缓解和改善各种症状,如月经不调、头痛、腰酸背痛、性功能障碍等。
八、中脘中脘穴位位于腹部正中线,与脐中线的中点相同。
通过艾灸中脘穴位可以调节人体胃肠道的消化功能,提高人体的食欲,缓解和改善各种症状,如胃疼、胸闷、消化不良等。
艾灸常见穴位和先后顺序
艾灸的常用穴位(穴道)很多但是最常用的穴位(穴道)就是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
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
肾运化的作用。
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
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 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
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
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神阙: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
此穴多用隔物灸。
《类经图翼》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具体方法是: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
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膏肓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此穴对于网状内皮系统、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有重要作用,具有益阴扶阳之功。
《千金方》说:"膏肓俞无不治,主羸瘦虚损。
艾灸与哪个穴位碰撞可缓解焦虑
我们都知道,其实担心和害怕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与其悲观,倒不如通过艾灸的方法让我们情绪缓解一下。
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晒太阳是可以缓解病痛的,当一个人特别沮丧的时候,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出去晒晒太阳,然后烦恼就没有了,内心里充满了阳光。
事实上,晒太阳也是一种灸法,我们可以称它为太阳灸法,也叫“天灸”。
我们背部的督脉为阳中之阳,如果我们背部受了寒邪或者是受其他邪气的侵袭,就会导致我们机体脏腑机能下降,晒太阳的方法虽好,但太阳并不是随时都有,我们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代替,“天之阳为太阳,地之阳为艾草”。
在家多艾灸,那么这时候,灸什么穴位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呢?第一个是巨阙穴。
巨阙是心之募穴,我们都知道这个巨阙是我们情绪的一个汇聚点。
大家可以现在就找一找这个穴位,看这个地方,点按起来是不是疼痛特疼,是的话,您就要考虑一下您是不是老爱发脾气,或者是爱生气?那么我们多灸这个穴位,对我们不良的情绪有很好的释放和缓解作用。
第二个是膻中穴。
膻中穴是心包的募穴。
那么这个穴位针对于不良情绪在身体里面压抑比较短的人,效果非常好,灸上一段时间后,您会发现自己心情开朗了,看待很多事情没有那么较真了。
乳腺问题也可以灸膻中穴,大家去感受一下这个热量,很多朋友会渗透到背部,还会放射到我们天宗穴这个区域。
有一些灸粉透感比较好,您会感觉到小肠经也是热的。
那么在灸这个穴位的时候,您不仅调整了自己的情绪,您还可以调理我们胸腔里边的寒气,经常会咳嗽,咽干或者是有痰的症状,也会逐渐消失。
调节情绪的两大主穴,巨阙和膻中。
如果身边有情绪比较低落的朋友,或者是有抑郁倾向的,都可以灸巨阙和膻中。
两者的区别是,巨阙针对于时间比较长的,情绪不佳的人更适合;膻中穴是针对于不良情绪时间比较短的,潜伏期比较短的来施灸。
还有一些长期失眠的朋友,从心神入手,这两个穴位也可以尝试。
施灸要点施灸的时候,我们可以调整一下我们的呼吸,这个也是重中之重。
平常我们吸气呢,就是我们在吸气的时候,我们肚子是收进来的,那么今天的换一换,我们吸气的时候把肚子鼓起来,当我们吐气的时候,把肚子吸进来,就是腹式呼吸方法来缓解情绪,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艾灸对每个穴位的作用
艾灸对每个穴位的作用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 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中医艾灸推荐15个超级有效穴位
中医悬灸推荐15个超级有效穴位15个超级有效穴位:1、百会穴2、风池穴3、攒竹穴4、迎香穴5、合谷穴6、内关元7、天宗穴8、中渚穴9、关元穴10、长强穴11、足三里12、三阴交穴13、委中穴、14、内庭穴、15、涌泉穴巧找穴位,巧用穴位:2、百会穴:忧郁烦躁失眠点百会属督脉的穴道,位于人体头部,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端连线的交点处。
取穴技巧:正坐、举双手,虎口张开,大拇指指尖碰触耳尖,掌心向头,四指朝上。
双手中指在头顶正中相碰触所在穴位即是。
主治:(1)按摩这个穴位,具有开窍宁神的作用,能治疗失眠、神经衰弱;(2)长期按压这个穴位,有平肝息风的作用,能治疗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中风失语、脑贫血、鼻孔闭塞等疾患;(3)长期按压这个穴位,还有升阳固脱的作用,能治疗脱肛、子宫脱垂等疾患。
自我按摩:双手中指交叠,用力向下按揉这个穴位,有酸胀感、刺痛的感觉;每次按揉1-3分钟。
3、风池穴:清热醒脑还治感冒位置:属足胆经经脉的穴道,位于人体的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概与耳垂齐平。
取穴技巧:正坐,举臂抬肘,肘约与肩同高,屈肘向头,双手置于耳后,掌心向内,指尖朝上,四指轻扶头(耳上两侧)。
大拇指指腹位置的穴位即是。
作用:(1)按摩这个穴位,具有醒脑明目,快速止痛、保健调理的功效;(2)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感冒、头痛、头晕、中风、热病、颈项强痛、眼病、鼻炎、耳鸣、咽喉患病、腰痛等疾患,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效能;(3)每天坚持按摩这个穴位,对高血压、脑震荡、面肌痉挛和荨麻疹也有治疗效果。
自我按摩:用大拇指的指腹从下往上按揉,左右两穴,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大约1-3分钟4、攒竹穴:消除疲劳眼睛好属足膀胱经经脉的穴道,在眉毛内侧端,眼眶骨上凹陷处。
主治:(1)此穴对慢性结膜炎、泪液过多、眼睑震颤、眼睛疼痛症状都有明显的疗效;(2)按摩此穴,能够缓解视力不清、眼睛红肿等症状;(3)长期按摩此位,对风热、痰湿引起的脑昏头痛、眉棱骨痛等具有明显的调理和改善作用。
艾灸五大穴位暖全身
艾灸五大主穴暖全身一到冬天,大家会穿的厚厚的,用围巾手套口罩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常见的我们把自己的家门和窗户也关得紧紧地,如果你穿得够多还是怕冷可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这里我们介绍五个穴位让你的身体暖起来。
1、大椎: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都是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用具:大椎穴位,可以使用艾灸罐,插两根艾条;每次施灸10-20分钟。
以自己适应为度,可以逐渐延长施灸时间。
2、神阙: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疾病: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神阙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是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
施灸方法:可以用艾条悬灸神阙,灸神阙有沟通上下之功效联系任脉之上下。
而且灸神阙还可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所以阳虚体质灸神阙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就是灸了神阙可以打通任脉。
3、足三里: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
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
因此流传着“若想胃里安,三里常不干”说法。
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
有关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施灸方法:现在我介绍艾灸足三里是以温和灸为主,尽量不要发生灸疮。
用艾条和艾灸罐都可以。
4、命门:补肾壮阳灸命门,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
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
临床上,命门火衰(见命门火衰证)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
艾灸治疗大全(超全)
艾灸治疗大全(超全)家庭常见病艾灸穴位对照表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于家庭常见病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是一份艾灸穴位对照表,供大家参考。
艾灸说明艾灸的原则是哪里不舒服就灸哪里,再配合灸一些常用的穴位。
艾灸无需精准的穴位定位,只要知道大概的位置即可。
艾灸方法推荐使用艾灸器具配合艾条、艾绒、艾粒艾灸,方便、安全。
不推荐使用艾条直接灸,因为艾条燃烧的灰烬容易掉在身上烫伤皮肤,而且长时间拿着艾条手臂易抖动也容易烫伤皮肤。
艾灸时间每个穴位20-30分钟。
内科艾灸篇感冒:凤池、大椎、风府、合谷。
急性支气管炎: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肺腧、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
咳嗽:膻中、肺腧、膏肓、天突、风门、列缺。
支气管哮喘:定喘、肺腧、膻中。
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肺腧、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腧、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
胃下垂:XXX、足三里、中脘、梁门、XXX。
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三阴交、内关、足三里、XXX。
贫血:足三里、XXX。
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心腧、至阳、厥阴腧、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心腧、内关、太渊、厥阴腧。
糖尿病:关元、太溪。
脱肛:长强、XXX、足三里。
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中极、XXX、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气海、XXX、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XXX、志室。
艾灸常用穴位
艾灸常用穴位艾炙从古至今艾灸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艾炙治病能舒通人体的经脉,但什么的疾病怎么样取穴是每位朋友都遇到的难题,下面小编为你讲解一些艾灸常用穴位,让艾灸疗法能够远离疾病的折磨,让我们拥用一个健康的身体。
◆灸身柱穴--艾灸常用穴位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
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
《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中脘穴--艾灸常用穴位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
”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
”《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躺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
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大椎穴--艾灸常用穴位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此穴,可苊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艾灸穴位大全,附高清大图!
艾灸⽳位⼤全,附⾼清⼤图!⽬前,艾灸已⾛⼈寻常百姓家都与它简便的操作、显著的治疗功效、经济实惠和就地取材是分不开。
艾灸不但可以治病,还可以起到养⽣保健的作⽤,这是其它⽅式所不具备的强势功效和⽆副作⽤,正因如此,艾灸成为千百年来⼴⼤患者⾸选的⽅式,流传⾄今。
为了让⼤家更好的掌握⽳位,结合⽳位、取⽳⽅法和主治病症等⽅⾯相互结合,取⾝上的重要的30个重要⽳位,艾灸验⽅(附⽳位图),⾝上重要的30个艾灸⽳位全在这!供各位对艾灸感兴趣的朋友了解学习。
【命门⽳】:位于腰部,背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也就是肚脐的正后⽅。
取⽳⽅法:取⽳时采⽤俯卧的姿势,命门⽳位于⼈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疾病: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带下、⽉经不调、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等。
【⼋髎⽳】:⼋髎就是⼋个⽳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对,所以叫做“⼋髎”,这是⼀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
取⽳⽅法:可以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骶后孔凹陷处取⽳;取⽳時,以⾷指按在⼩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指按在骶⾓(尾⾻上⽅⿈⾖⼤⼩的园⾻突起)上⽅,中指和⽆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主治疾病: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神经痛、下肢痿痹、⼩便不利、⽉经不调、⼩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腰俞⽳】:位于⼈体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取⽳⽅法:取⽳时采⽤俯卧姿势,腰俞⽳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腰俞⽳。
主治疾病: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癫痫、⽉经不调、下肢痿痹。
====================================我是北京世纪仁康疼痛医学研究院的梁⼦赫。
我院主要从事:新九针疗法、美式整脊⼿法、⼩⼉推拿、针⼑⼫体解剖、微创⽳位埋线、中医脉诊、刺⾎疗法、刃针、新型膏药、液体膏药、三伏贴、乳膏剂及美容涂膜剂制作等医学技术培训班。
中医教你艾灸穴位艾灸作用艾灸疗法艾灸治疗疾病艾灸养生
1、肠胃不好:艾灸足三里,神阙,中脘、脾俞、胃俞。
2、肾虚:艾灸肾俞、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3、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
4、反流性胃炎: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丰隆。
5、胆囊息肉: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扁桃体炎: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7、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
胃痛可立即缓解。
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
8、糜烂性胃炎: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9、高血压:艾灸大椎和百会。
10、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
11、早泄:艾灸关元、中极、八髎穴。
12、霉菌性阴道: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三阴交。
13、宫颈糜烂: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此病艾灸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才有效果。
14、子宫肌瘤: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此病艾灸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才有效果。
15、过敏性鼻炎: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16、功能性子宫出血: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
17、肩周炎:选穴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还可以灸后按摩。
18、预防感冒:艾灸最有效果。
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用温和灸或隔姜灸的方法。
注意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艾灸常用腧穴
灸疗最常用的几个穴位其他常用配穴【百会】:慢性病患者的体质多为下寒上热,下虚上实,卒灸百会等头部穴,某些患者可出现头晕,口干,耳鸣等反应,且必觉头脑轻松,灸量20-25分钟。
【风池】:偏头面痛,用于降高血压较好,治严重的眩晕宜配悬钟灸量20-25分钟。
【曲骨】:治各种妇科病,如子宫下垂,子宫肿瘤等,宜治尿频,灸量30-60分钟。
【神阙】:使脑溢血昏迷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复苏,须长时间灸此穴。
慢性病,不论何症,多宜灸此,治急证宜效,以其助护元气尔。
灸量30-60分钟。
脑溢血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可灸至苏醒止。
【章门】:所治甚广。
因脾虚,脾气呆滞所致症宜灸之,无论痞、症瘕、肝积肥气,及各种肝胆病症皆宜灸之。
灸量30分钟。
【期门】:所治甚广。
如肝气盛、肝炎、肝硬化、肾炎、肋膜炎、脾肿大、伤寒不解。
热入血室及喘息等症。
大凡各脏腑有淤滞,治须调肝者,宜灸此穴配太冲。
灸量30分钟。
【灵台】:哮喘发作时速灸灵台配身柱、太溪。
灸量30分钟。
【风门】:配阳陵泉治四时感冒,初觉有异便急灸之,往往立愈;能退感冒等引起的高热。
【照海】:高血压、半身不遂、关节炎、便秘、水肿、癫痫昼夜发及夜发均可用。
灸量25-30分钟。
【悬钟】:高血压及各种属于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症,灸量25-30分钟。
其他穴位头颈部常用穴位百会:位于前发际线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交点处,主治头痛,头晕,中风,失眠,健忘,脱肛,子宫脱垂等。
卤会:位于发际正中直上2寸,主治头痛,目眩,鼻息肉,鼻窦炎,鼻疮,面肿,嗜睡,小儿惊风等。
上垦:位于发际线正中直上1寸,主旨头痛,鼻塞,鼻衄,眼疾面肿等。
神庭:位于发际线正中直上0·5寸,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流清涕,神经病等。
头维:位于额角发际,前发际正中旁开4·5寸,主治头痛,偏头痛,面瘫等。
鱼腰:位于瞳孔直上,眉毛中央,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麦粒肿。
口眼歪斜。
眉棱骨痛,面痛,呃逆等。
印堂:位于两眉头连线中间,主治:头痛、眩晕、鼻塞、感冒、高血压、失眠、小儿惊厥等。
艾灸什么穴位都能灸吗
艾灸什么穴位都能灸吗文章目录*一、艾灸什么穴位都能灸吗*二、艾灸有什么副作用*三、艾灸有什么好处艾灸什么穴位都能灸吗1、艾灸什么穴位都能灸吗不是。
中国医学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穴位有22穴:头维、承光、风府、脑户、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白环俞、乳中、石门、气冲、渊腋、经渠、鸠尾、阴市、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等。
清代人作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骨婺、禾髋、迎香、颧骨婺、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腋、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现代中医临床认为,所谓禁灸穴只有3个:即睛明穴、素髂穴、人迎穴。
不过妇女妊娠期小腹部、腰骶部、乳头、阴部等均不宜施灸。
2、艾灸的禁忌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发烧呼吸道感染者或者大醉大怒大惊大恐过劳过饱和皮肤过敏者禁用。
3、艾灸疗法最佳时间最好就是三伏天的中午,因为艾灸是热的,在最热的时候做艾灸,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所谓冬病夏治,就是这样的。
但是做艾灸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有效的。
最好要长期坚持做。
艾灸有什么副作用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
2、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病症的艾炙穴位与方法
艾炙治疗方法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
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
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
灸神阙、关元、足三里.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
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
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常用艾灸穴位+图文
中医资料下载站注册就能下载 最全的中医资料库中医资料下载站注册您就能下载请记住我们的域名:常用艾灸穴位◆灸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
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
《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
”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
”《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
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艾灸穴位功效和作用
艾灸穴位功效和作用艾灸是一种养生保健非常好的方法,而且针对一些主要的穴位艾灸功效和作用会更好。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艾灸穴位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艾灸穴位功效和作用1、神阙灸神阙又名脐中,灸此穴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
常灸神阙穴可起到强壮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
对消化不良、腹泻、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
灸治时点燃艾条,距神阙穴3厘米处熏灸,局部有舒适感时固定不动,每次灸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0~20天再灸。
2、关元灸常灸关元穴(脐下3寸)能防病保健、强壮体质,对全身衰弱、少气乏力、精神不振、下腹部虚寒有防治作用。
灸治时点燃艾条,距关元穴3厘米处熏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每次灸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为度,每周灸1~2次。
秋冬季节可连续施灸,灸十余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
夏秋季可适当减少施灸次数。
3、足三里灸常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防衰抗老、祛病延年。
对感冒、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低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有预防作用。
所以古人把足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灸治方法:点燃艾条,距足三里穴3厘米处熏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为度,隔日灸1次,每月可灸10次。
4、风门灸风门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灸风门穴有预防感冒和脑出血的功能。
对肩背酸痛、颈部痉挛、头痛都有防治作用。
如有感冒先兆,可用艾条在双风门穴上各温和灸10~20分钟,使脊背感到暖和,就能预防和减轻感冒。
如感冒迁延不愈,用艾条灸风门,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连灸3~7日,可痊愈。
对曾有过中风病史者,每次灸10分钟,每天灸2~4次,可预防中风复发。
5、身柱灸身柱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儿童做身柱穴保健灸,能促进发育,增强食欲,不易感冒。
无论儿童或成人,常灸身柱穴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 脾胃疾病 糖尿病 上焦热下焦寒 口腔反复溃疡 腰椎病 腰肌劳损 风湿寒性关节痛 颈椎病 肩周炎 失眠、多梦、易醒 头痛 心脏病 冠心病 脂肪肝 低血压 高血压 提高免疫力 中风 偏风 上腹痛 下腹痛 呕吐 盗汗 哮喘 心悸 腰背痛 脚跟痛 便秘 身体虚弱 感冒 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取穴 中脘、神阙、关元、章门 脾俞穴、胰俞穴、肾俞穴、地机穴、然谷穴 涌泉穴、足三里、太溪穴、带脉 曲池穴、内庭穴、合谷穴 肾俞穴、腰阳关、命门穴; 环跳穴、委中穴、承山穴 气海、足三里(足背冷痛者加至阴穴) 后溪穴、大椎穴、天柱穴 大椎穴、肩井穴、中府穴、曲池、外关穴 神门穴、涌泉穴、太冲穴 百会、风池、列缺、阿是穴 内关穴、少冲穴、心俞穴、曲池穴 内关穴、膻中穴、心俞穴 关元、复溜穴、足三里、三阴交、合谷 百会穴、关元穴、气海、足三里 大椎、风池、太冲、太溪、曲池。 中脘、关元、足三里 百会穴、尺泽穴、风市穴、风池穴、客主人 合谷、手三里、肩井、曲池 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 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百会、肝俞、后溪 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 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大杼、肝俞、肾俞、委中、承山。 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风门、大椎、外关、足三里。 风门、大杼、膈俞、肾俞、肺俞、尺泽、丰隆 肺俞、天突、膻中、定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