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想 元气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一种思维模式
阴阳五行是一种思维模式
阴阳广义讲就是矛盾论,狭义讲只是指人体器官系统阴阳两个属性。
五行关系是五脏关系及五脏与气候周期关系形成的思维模式。
可以推广到与五脏有关的人的命运运气等,但是这不是科学,只是一种变化模式,而且是有概率的和可变的。
从这个角度方面来讲,它们的有效的范围很有限。
只限于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气候的关系,如果用这些去取代一切,这就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所以其他的去用阴阳五行去分析与解释就牵强附会。
阴阳五行模式与二进制模式一样,只是有限的一种模式,还有十进制,六十进制,七进制,十二进制等等,八卦也是一种模式,它们都没有数字那样严密,所以限制了科学的产生与科学的发展。
辩证逻辑、形式逻辑都是思维模式。
阴阳五行只是针对人与气候,推算的结果需要实际来修正和实际检验。
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强度远超过中医理论,远超过中药的作用,远超过机体调节的强度,所以中药很难起到治疗的作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西药也是一样,只是西药作用快速显而易见,中药是间接调理,只有在心理处于休息状态、心理处于调节机体的情况下才有效果。
心理调节持久,效果才能持久。
病因不去除,什么药物也解决不了问题,什么医学理论也不管用。
所以要正确认识药物治疗与心理活动的关系,不能片面依赖药物。
科学与阴阳五行.ppt
所谓“科学”
卡尔波普的科学论
卡尔· 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提出科 学和非科学划分的证伪原则。科学和非科学 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 一反常识的。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 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
1.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
总而言之,科学是一个 不断证伪的过程
2.一切概念 基于观测和 实验(可重 复)
克莱因瓶
的性质
的应用
数学中有一个重要分支叫“拓扑学”,主要是研究几何 图形连续改变形状时的一些特征和规律的,克莱因瓶和 麦比乌斯带变成了拓扑学中最有趣的问题之一。麦比乌 斯带的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建筑,艺术,工业生产中 。
克莱因瓶与与太极图
克莱因瓶从上往下的投影即为太极图。
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只是作为拓扑几何的著名范例而被充分研究,作为几何图形的性 质它们是清晰、简单、甚至是优美的,但人们对它的所表达的事物性质却迷惑不解,几 乎所有的数学家,哲学家,爱好者都对它的性质着迷,但难于理解这种简单的几何图象 所表达的神秘性质:它们是从形式的流变中的揭示了几何学的哲学,用几何学的方法表 现了最深刻的哲学原理,这种西方哲学和几何学所未充分了解的秘密却在古代中国思想 家中得到了充分的领悟。如果我们把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进一步进行抽象的综合,即 去掉它们的空间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加抽象的思想图式,它就是中国太极图 (见 附图) 。它抽象地表达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绝对性质——阴与阳和它们的统一,这 就是古老的中国理念“道” 和“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 于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 太极图和老子的这段话的对应性令人惊叹,这不是图形 和语言的牵强附会,而是理念的一致。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表现了阴阳的流变统一过 程,但却没有产生表达这种思想理念的结果,因为西方哲学中缺少这种理念,中国哲学 有这种超越的思想理念,但是没有清晰的表达方法,因为中国古代缺少充分发展的几何 学,只能用简单的图式表达最透彻的哲学思想,这不是图式的神秘,而是思想自身所具 有的透视性的深邃性。借助于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太极图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可以被 更形象地表示出来,而借助于中国思想的理念,几何学的原理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是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
这种观念对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阴阳五行学说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毕竟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尚不能与现代的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等量齐观,为此,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它更好地为医疗实践服务。
2·l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El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阴阳类》)。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的解析
阴阳五行学说的解析风水学是一门十分博大精深的学问,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对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解析都有哪些呢?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阴阳五行学说的解析都有哪些,通过对于风水学知识的学习使我们更好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阴阳五行学说的解析都有哪些吧。
阴阳基本含义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要把阴阳概念解释清楚我们必将要懂得认识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把感性认识层面、理性认识层面、理性具体认识层面-------这些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时上为阳、下为阴。
外为阳、内为阴,一时又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从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对的,实质上在自己的意识中依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也是传统上把阴阳五行理论引向朴素认识论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
在这个确定的认识层面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
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即理性具体认识范畴的哪方为阳,哪方为阴的具体表达,且在具体运用中双方的属性不能任意的颠倒或混淆。
否则就将带来认识的失误)。
所以,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
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故它们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关联的。
元气论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和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物质世界组成的同一性。
就本原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体,既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
故《春秋繁露》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朱熹也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
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
……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朱子语类》)。
以对人的认识为例:组成人体的气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之聚合而有形体,生命过程便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具体的形质后,人体各个部分又可划归出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等,这五类中仍有阴阳可分。
中医学看来,机体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错综联系的复杂系统。
因此,在医学领域,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的。
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也具有自然观的某些特征,但两者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元气论,而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
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承认物质世界的组成是同一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基础上,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就把人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则认为人和自然也是一个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立着的统一体。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阴阳、五行展开全文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下中医阴阳、五行和精气学说。
首先说一下阴阳学说,我主要给大家讲一下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这两个方面。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天与地、升与降、昼与夜、寒与热等等。
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呢就是对立的结果。
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干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的。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学说是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有四个方面: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阐释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第一点可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那我们举一个脏腑的例子,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等等。
第二点是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是由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来完成的,而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
精藏于脏隔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精与气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稳定有序。
第三点就是阐释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阴阳平衡人体就是健康的,阴阳失调呢人就会生病,第三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疾病呢是因为邪气入侵,正气邪气不平衡导致的,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部分,风邪、暑邪、火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总之,中医学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从气——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构筑了中医学的理中医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把当时先进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哲学概念说明医学中的问题,同时又在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哲学思想。哲学帮助了医学,,医学丰富了哲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基础上的中医学理论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超出朴素直观的水平。
(一)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匀平,命日平人。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
阴阳言气的矛盾对立,五行说明气有生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涵,“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具阴阳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运气》)。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气化是一个自然过程,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阴阳有动静,五行有生克,于是形成了气的运动变化。
从阴阳说、五行说和元气论看中医的科学性
从阴阳说、五行说和元气论看中医的科学性关晓光;郭杨志;杜娟【摘要】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范畴,其学术核心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元气论等,带有相当的人文色彩,其内容是千百年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本文从中医理论体系核心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论出发,论述中医科学性及其特点.【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1(039)004【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论;中医科学性【作者】关晓光;郭杨志;杜娟【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6中医学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学科,通过不同时期的医学实践者的总结和提高,形成了理、法、方、药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很大,其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打上了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的烙印,在阐述人体生理功能、疾病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大量借用阴阳、五行、元气等古代传统哲学理论,这既是中医理论的特色,又为历史上不断出现的“中医不科学论”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讨论中医理论科学性的过程中,需要从中医理论体系核心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论出发,论述中医科学性及其特点。
1 阴阳说与中医科学性中医理论中的阴阳重在说明自然界、人体内对立的两种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转化。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起源,是阴阳作为医理出现的肇始。
如“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等。
这些论述的重点在于指出人体内相对立的两种状态,以及在一定条件下这两种状态的相互转化,如果脱离了与人体机能的联系,单独提出阴阳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如“阴味”“阳气”的提出在于揭示两种类别不同的营养物质可以营养人体的外、内两个相对的部位,假如理解成饮食物是由“阴味”“阳气”组成的则没有任何医学意义;同样“清阳”“浊阴”的重点在于强调人体内外部分,即“腠理”“五脏”的性质是不同的,如果理解成阳气走表、阴气走里则很局限。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最最基础的理论,可以说中医的一切都是围绕阴阳五行来的,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得自然辨证理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阴阳五行的学说。
阴阳学说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
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为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为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天、地、人合一。
发展到后来,甚至某命理师屈指一自,一看掌纹,能断出凶吉,其实这种没有任何科学据的论断未免言过其实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
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别人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志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这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厘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天干五行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已同属土,戊为阳土,已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行五行寅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已午属火,午为阳火,已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戍丑未属土,辰戍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哲学,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方法的性质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很大的制约作用。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阴阳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
阴阳学说: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现象的生息变化,都与天地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是天地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而天地间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又都与这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息息相关。
为了探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人便首先对左右着万物变化的天地自然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阴阳学说便应运而生了。
在自然界,能用阴阳的概念来概括的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水与火、润与燥、东与西、男与女、雄与雌、刚强与柔弱……以后,随着人们生活的实践,人们更渐次发现这明与暗、寒与热、升与降、动与静的变化与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密切相关,四时往来如环,昼夜更替无端,而这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又与天体的运转亦即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与地球的相互运动密切相关,是地球和太阳等天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时的往来和昼夜明暗的更替,造成了阴、晴、明、暗、风、云、雨、雪、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造成了风、热、暑、湿、燥、寒的气候变化,这才孕育了山川草木和委委众生,构成了纷繁的大千世界。
①阴阳的概念是对具有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如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春夏与秋冬、明与暗、寒凉与温热、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南与北、东与西、水与火、润与燥……②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属性特点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阴阳的互根互用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各以其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基础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阴阳的互相制约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各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此强则彼弱、此弱则彼强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可以互相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阴阳的无限可分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之中又都包含着无限可分的矛盾方面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科学
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科学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科学,而且还是自然科学。
阴阳是从整体上划分,整体分阴阳两部分,五行是从整体阴阳的基础上再次细致的划分。
整体分阴阳两部分,其实,整体分阴阳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以后,还存在一个过渡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混沌,也就是阴阳五行中的“土”,“土”从阴阳的角度来说,“土”整体具有中性,“土”不具有宏观上的阴性或阳性,但是微观上“土”中存在微观阴阳量子。
西方自然科学理论的物体相当于五行中的“土”,“土”宏观上没有电性(阴性或者阳性),相当于“土”没有温度性,古老的五行学说对“土”赋予温度,从而产生了阳土,阴土,少阳土,少阴土,金木水火土,火是阳土,木是少阳土,金金属土(金属具有冰冷性),水是少阴土。
中国文字真奇妙,我们将“土”拆字,拆成“+”“-”,这不正对应了西方自然科学理论的正“+”负“-”了吗?正负完全复合,从宏观产生既不是正也不是负的特性,但是,微观上,正负完全复合,微观上存在正“+”和负“-”的。
西方将自然界的物体,也就是中国阴阳五行中的土,物质的物体性,而没有看到物体具有宏观物体的特性外,物体还具有能量性,这种能量性就是物体的冷、热性,少冷性,少热性。
西方自然科学理论为什么无法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引力,就是因为西方只看到了物体的质量性,而没有看到物体的能量性,其实,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能量作用,才是物体与物体之间产生力效应的根源。
西方自然科学理论如果对物体赋予能量,那么,西方自然科学理论就会发现,其实物质是具有金木说火土属性的,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理论将能量看到热能,这又是西方自然科学理论的缺陷,其实,能量不是西方自然科学理论认为的热能,能还包括自然界的冷能,西方自然科学理论如果没有冷能的概念,那么,西方自然科学理论是无法将物质看做具有金木说火土特性的物质的。
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时候,只将物体看做是一个具有质量的物体,而没有将物体看做是一个具有温度的物体,没有考虑物体温度对万有引力理论研究产生的影响,从而使牛顿看到了物质与物质之间存在引力,而不知道物质与物质之间为何产生引力?其实,自然界的中物体存在温度,没有温度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温度说明了物体具有能量性,当然,这种温度必须建立的冷热基础上的温度概念。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一起来了解吧。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
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论阴阳五行说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哲学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阴阳说摘要:起源于殷商之际的《周易》对阴阳说作了充分的阐述,而且提出了作为原始之物的“八卦”和万物本源的“太极”。
老子和后继者庄子也提出了“道”的概念。
阴阳、八卦、太极、道起源于殷商之际的《周易》对阴阳说作了充分的阐述,而且提出了作为原始之物的“八卦”和万物本源的“太极”。
阴阳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包括医学)乃至文学、艺术中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
阴阳本指物体对于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说抽取阴和阳这两个基本概念来解释天文现象、四季变化、万物盛衰等自然现象,是殷商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后来又被用来解释社会现象。
人们把自然界与社会上一切对立的现象,如天地,男女、昼夜、上下、君臣、夫妻等抽象为阴阳,用阴阳概念来分析阐述事物的变化。
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日、男等阳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让、柔弱、月、女等阴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
阴阳说认为万物都具有阴或阳的基本属性,阴阳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阴阳相反相成,互斥互补,又是相互包容。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性质也是相对的,一物对于他物为阴,相对与另一物则可以为阳。
万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其中阴和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会向对立面转化。
阴阳的互变,是万物发展变化的重要规律之一。
阴阳说以阴阳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一切事物变化的原因,而阴阳有序、整体和谐是世间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稳定的基本保证。
《周易》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即宇宙本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由太极产生出阴阳,由阴阳的作用演化出时间,然后形成了作为原始之物的八卦,由八卦再演化出万事万物。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的世界生成说。
在太极图中,圆圈表示宇宙,是“元气混沌、混沌未开”的无极境界,中间阴阳线判阴阳而有太极,阴阳相分而又密切相合。
两条阴阳鱼的鱼眼为阴阳子,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国科学常识 阴阳五行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
让我们掏空沉重的袋子,将里面所有的知识和思考都倒出来。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我国科学常识-阴阳五行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
1. 阴阳五行的概念在古代我国哲学和自然观念当中,阴阳五行是一种很重要的概念。
阴阳代表了一切事物的相互关系,五行则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基本属性。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风水、建筑学等领域,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科学依据分析现代科学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对阴阳五行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
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人们发现了很多阴阳五行理论所蕴含的科学规律。
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与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有着相似之处,五行理论中的金木水火土与化学元素的性质也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3. 现实意义分析阴阳五行理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奉为重要的理念之一,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阴阳五行的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保持身心的平衡。
在医学和养生方面,也可以根据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阴阳五行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现代科学也证实了阴阳五行理论中所包含的一些科学规律和现实意义,这让我对这一传统文化的理念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
总结回顾通过对阴阳五行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还可以在现代生活中加以应用,改善自身的生活品质。
阴阳五行理论不仅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对宇宙和自然界的深刻解读,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学习。
在这篇文章中,我用了“我国科学常识-阴阳五行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多次提及,希望能够深入探讨这一主题,让您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思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海涵指正。
阴阳五行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它贯穿于古代我国哲学、医学、风水学、建筑学等各个领域,并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学常识 阴阳五行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
我国科学常识阴阳五行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一、引言中医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中的阴阳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哲学、建筑等领域。
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和五行构成,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产生了质疑。
本文将以我国科学常识为基础,探讨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
二、阴阳五行的科学依据1. 阴阳阴阳理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相互对立而统一的两面构成。
科学上认为,阴阳可以被理解为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两种对立物质或力量。
在物理学上,阴阳可以被理解为磁场中的南北极,它们相互吸引、相互作用,构成了稳定的磁场系统。
2. 五行五行是古代我国人用来描述宇宙间事物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的概念,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在现代科学中,这种分类法被用来描述化学元素的周期律,描述了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关系。
五行也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力量,比如木可以代表生长、扩张的力量,金可以代表收敛、凝聚的力量。
三、阴阳五行的现实意义1. 医学应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合的药物和调理方法。
体质偏阳的人宜多食寒凉食物来平衡体内的阴阳;而对于心火旺盛的人则宜多食清淡食物以抑制火气。
这种个性化的调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
2. 哲学思考阴阳五行理论也影响了我国人的哲学思考方式。
在我国文化中,人们习惯以阴阳五行的观念来解释自然现象、人际关系等,这种思考方式深刻影响了我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就充分考虑了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和谐,从而使得建筑更加符合自然规律。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作为我国科学常识的一部分,阴阳五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中的规律。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药、哲学思考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文读懂:阴阳五行学说与科学的关系,看完冷静了
一文读懂:阴阳五行学说与科学的关系,看完冷静了作为头条科学领域的优质作者,我必须首先亮明态度:对于阴阳五行学说,我并不认为其是一种科学,但毫无疑问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的一个巨大贡献。
本文就这个话题,以我个人的角度,跟大家聊聊。
图1 阴阳一、什么是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所谓的阴阳其实就是矛盾,所以,阴阳就包含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主要表现为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
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图2 中医五行二、五行只是一种符号,不是指的五种物质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是以这五种物质的特性对事物进行的归类,通过特性类比,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所以说,这时候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类别,不再与之前这五种物质相对应。
以木、火、土、金、水作代表来表示五行其实就跟八卦一样,是一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
我个人认为,把其定义为A、B、C、D、E或者是1、2、3、4、5,这样要更好些,可以避免歧义。
图3 阴阳五行与八卦三、阴阳五行和西方四元素说的异同五行学说与西方的四元素学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四元素学说, 属于构成论,认为水、火、土、气四者同是世界本原,并在两种相互对立的“神力”作用下实现转换;而五行学说创立了万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论。
可以看出,不论是四元素学说还是阴阳五行学说,都是古人通过观察世界,并思考回答世界构成本源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从这一点来说,中西方的两张学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阴阳五行学说
人体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是健康的重要保 障。
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在量变 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转化即可表现为渐变,也可表现为突变。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即相互依存,阴阳双方互为存在 的前提和条件,如寒与热。互用,指互 相资助、促进,如功能与物质的关系。 正如古人所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 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 长”就是这个道理。 阴阳的互根互用对于维持人体的阴阳平 衡,保证健康有重是指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 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阴阳消长,即是阴阳的盛衰变化。阴阳双 方不是处在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一定 限制内,在“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之中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以维持事物的 正常发展与变化。于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
各种机能活动(阳)与各种营养物质(阴) 的阴阳消长,协调平衡,保证了脏腑功能 的健全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旦阴阳之间协调平衡遭到破坏,则会发 生疾病。 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 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适应和机体内在环境的 平衡协调(即“阴平阳秘),是人体生命 活动正常的基础。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从整体上说明人与自然 把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 为一整体。
阴阳对立统一的协调平衡,使自然界和人 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人类生存和健 康的必须条件。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
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
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
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
"气有阴阳"(《正蒙·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
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阅读全文分类:中医学理论|阅读(38)|评论(0)五行学说2010-02-22 00:27阅读36评论0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
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
五个系统乃至每个系统之中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即所谓"五行大系"。
五行大系还寻求和规定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统摄自然与人事。
人在天中,天在人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人交相生胜。
五行学说认为大干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变化世界,宇宙是一个动态的宇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科学思想是人们在具体的科学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既反映了当时社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思潮,又影响着科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原因,我国古代产生了与西方迥异的科学思想方法,其中,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传统科学理论的最一般解释框架。
关键词科学思想元气阴阳五行
1 科学思想的概说
一般来说,科学思想是在具体的科学认识活动中,产生、阐述和解释科学假说和理论的最一般的概念框架和信念基础。
一方面,它制约着科学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影响着科学方法的形成及其发展方向,对科学理论的构成起到了指导作用,影响到社会对科学价值的评价。
另一方面,一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思想作为社会思潮的一部分,也是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在科学活动中的反映。
它要适应人类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获得认识和心理满足的社会要求,也就是说,科学思想一般应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相容。
科学思想应该满足科学实践对理论的要求,科学思想应能够反映科学实践所显示出来的认识倾向。
科学思想从内容上分析包括:①对自然的普遍形式,万物存在的方式,事物与现象变化之间联系认识的一般观念。
科学思想反映了对自然整体图景和规律的综合认识,表现了对自然事物认识的客观性和实证性,从而成为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②对认识自然的目的、基本途径及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和确证这种认识的一般看法。
③社会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一般看法。
从科学认识活动的角度看,就是对科学对象、科学任务、科学工具、科学方法、科学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基本看法。
这些构成了科学活动中的指导思想,为科学认识的思维过程提供了基本框架,使科学活动沿着一种规范式的方向发展。
2 我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特点
科学思想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
气的观念、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是中国自然哲学中最为基本的几个内容,这些观念是中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成果,孕育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关于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西周时期,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有两个基本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
这种观点是用具体的感性可认识的物质充当了万物的本源,并提出了万物构成的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用具体物质形态来说明万物的构成、宇宙的起源遇到理论和逻辑上的困难。
到春秋战国时代,关于万物本原的探讨更倾向于寻找一种超越感觉、经验和具体物体的东西来解释大千世界的起源、存在和变化。
老子用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勾画了大千世界的起源和生成图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淮南子·本经训》用气的学说进一步说明万物构成和发生的物质原因,认为“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桴类。
”汉代的董仲舒、王充都各自讨论了有关气的思想。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夫人所以生者,阴阳也。
”元气论至此成为占主流的理论,它不仅讨论了万物之生,而且还探讨了事物的变化,讨论了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的相互转化以及有形之物的发生和演化。
这种认为宇宙本原是气的生成论,相对于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构成论(主张变化是不变的要素之结合和分离)而言,更便于建立概念体系的功能模式,适合于由代数描述,而代数形式又易于发展类比推理,于是形成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功能的、代数的、模型论的特征。
而且“元气”这一概念可以用来说明从自然现象、社会关系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切,不是一个纯粹反映物质世界的总体性范畴。
人们可以运用这不可明言的“元气”,随心所欲地用自然现象来依附、论喻伦理政治,或用人事来类比自然。
这种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用玄学的思辨来代替经验的考察,使理论思维本身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朴素的辩正思想。
早在《周易》中就包含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辩正思维方式。
朱熹曾说,《周易》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流行”,二是“对待”。
流行者,过程也;对待者,矛盾之对立统一也。
整个宇宙,无非是一个过程,一对矛盾。
在《周易》基础上,经过历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批判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阴阳变易的逻辑理论体系。
阴阳,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阴者见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用这一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彼此消长的物质或其属性和阴阳相互作用对于万物产生、发展的作用。
《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月之易,阴阳之化也。
”《庄子·天道》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阴阳论看到了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力量,并且以此说明整个世界的运动,但忽视了事物运动的因果联系。
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论。
古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观测到四方和四季周而复始的现象,如《易传》所概括的“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方位与时间的对应循环,以日的运行最为明显。
日从东方升起,转到南方,又入西方。
政治生活中朝代的周期性盛衰更迭、治乱分合的往复交替,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更强化了人们的循环观念。
邹衍在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推演四季和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还用五行的这种相生、相胜来演绎人类社会的王朝更替和历史兴衰,把历史的发展说成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思想用五行说来表明事物的变化和联系,但这种变化和联系是一种机械的、封闭的循环运行,带有宿定论的色彩。
它不能具体地描述各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也不可能正确地揭示事物联系、变化过程的物质原因,只是神秘地、抽象地脱离具体条件、具体过程讲变化、联系和相互作用。
元气、阴阳论与五行理论的结合,在《月令中》,四时是阴阳的体现,四时与五行配合,也就是阴阳与五行的结合。
阴阳之气是基础,是本原;五行则是德,是属性,阴阳之气化生大千世界的五种属性。
阴阳的对立统一,则是物质运动的最终动因。
这种以气为基础的阴阳五行体系,把自然、社会和人结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体系,它是传统科学思想中宇宙论的基础,影响了科学思维的整个过程。
总之,元气→阴阳→五行→万物成为理论诠释的固有范式,这一范式在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奠定了中国传统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自然没能成为社会认识的独立对象,关于自然的一些经验知识是直接为政治、伦理哲学作诠释,因而在认识方法上局限于笼统的描述和整体的概括,忽视了局部细节的说明,成了一个能说明一切的方程,而不能说明一个简单的具体运动。
所以,理论的形式框架只是模糊地把握过程的一般表象,忽视了事物内在结构的分析,理论思维的实证分析的趋向被抑制。
而且,庄子在《大宗师》和《人世间》两篇中所提出的守宗、心离、生忘三种悟道方式也长期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排斥了感性经验材料的可靠性和客观性,造成传统科学思想和大量的感性经验事实相脱节或对立,容易通过玄思走向神秘主义。
3 我国传统科学思想成因的初步探析
事实上,科学思想的发展会受到两方面的社会条件的影响。
一方面是物质生产条件,这其中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社会在生产技术上是否需要科学?是否有可能向科学提出任务和要求;二是社会能否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实验和观察工具与资料?另一方面是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否有可能确立起科学发展所必需的思想自由的政治保证?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封建中国经济结构的基础,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奉行的基本国策。
这种小农经济是一种基础薄弱的简单再生产,以精耕细作的种植农业为基础。
由于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只要有劳动力和小块土地就能恢复和重建这种小农经济。
因此对技术成果的应用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其依赖程度不大。
由于这种物质生产方式的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气候、天象、物候周期性变化的;防旱、防涝的水利工程;和生产工具密切相关的手工业、冶炼业;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交换贸易所需的算术计算;人和畜力的疾病防治。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早就被生产所决定”,因此,围绕精耕细作种植农业的发展,天文历法、农学、计算数学、中医学四门实用科学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体系的主体。
儒家文化将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引入了科举入仕的道路而鄙视科技活动,将科技活动纳入了“小人为之夸之”的方技之列,道家文化却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将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兴趣沉溺于一种玄秘虚无的境界。
读书人做学问的目的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知识分子和精通技术的工匠相分离,研究生产技艺就缺乏文化知识方面的动力,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缺乏足够的知识力量,同时生产技艺得不到理论上的总结、提高和应用上的推广和发展,所以历史上很多杰出的技术发明就无声无息地湮灭了。
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在内容上以政治、伦理为主体,形成了社会对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价值评判的习惯看法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这阻碍了科学思想的发展,使知识分子对于自然事物的研究缺乏趣味。
而且,他们大都以皇帝或上天的意志和圣人之言来看待各种观点、学问,也就是对自然万物的理论知识和解释缺乏实证判断的理性。
也就是说,社会缺乏一种组织机制、价值的吸引,鼓励知识分子从事科技活动。
参考文献
1 刑兆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 侯样祥.传统与超越——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