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摘要: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依次出现,启动并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这两次新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两次新政的共性所在。

但是这两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看待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需要我们客观分析。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化资本主义近代化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是在19 世纪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其主要领导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

他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在清政府存在前提下获得的利益,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立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

清末新政简介: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 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在我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现就以下几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

历史背景及目的历史背景方面相似之处: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有着非常类似的历史背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民起义斗争的沉重打击。

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太平天国进行激烈抗争的时期。

洋务派大企业创立时,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仍有太平天国余部、捻军及各少数民族起义继续战斗。

在太平军旗与捻军勇猛冲击下,八旗绿营一触即溃,土崩瓦解,清朝政府不得不动员汉族地主组织团练, 产生了湘军和淮军等地方军队势力。

清末新政比洋务运动晚了四十年。

当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刚刚被镇压下去,但人民起义斗争仍然没有结束。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
1898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派的推进;光绪帝的支持等
改革官制;奖励实业;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等
①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也是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进行过三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经历了从器物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名称
时间
背景
内容
影响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使清府面临“内忧外患”局面;中外政府暂时和好;洋务派的出现;总理衙门的建立。
说明:清末新政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洋务运动,说明了清政府已在被动和主动顺应历史潮流。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办新式学校长派、留学生出国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近代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冲击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客观上奠定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基础。
清末新政
1901--1905
适应帝国主义侵略需要;安抚内部各派;缓和阶级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斗争;解决财政危机。
编练新军、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奖励实业、兴办学堂、废除科举、派留学生。

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摘要:清朝末年,国力衰微,外敌入侵。

千疮百孔的大清皇权像在风雨中飘摇的孤船,谁是都有沉没的危险。

于是,大清朝的掌权者要保住百年的基业,荣华的富贵,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要活,要生存,无论是顽固派还是洋务派,帝党还是后党,都力图挽救大清于危亡之中。

关键词:思想、政策、人物、主要影响一、主要的历史背景1.1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 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1.2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後新政),後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摘要:本文通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基础对比,民智程度对比,探究了其对于近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启迪。

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素质较高的民众、经济基础的发展、政府的强有力之下,我们的改革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基础、民智正文一、政治力量对比。

在戊戌变法之前,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可是洋务运动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其本质并不是以根本方式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是如何避免圣道沦亡,如何师事洋人;最根本的它并没有将中国政治观念代入近代国际的框架之中。

因此,正是由于其没有将改变中国政治观念纳入其改革的范畴以内,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势力才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戊戌变法却把改变当时中国的政治观念纳入了变革的范畴,其目地是想从政治观念的改变进而致使政治制度的改变。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政治力量对比把,主要的政治力量分为,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

而在清政府之中,又分为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顽固派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变革派。

不难看出,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变革派和立宪派的的观点十分契合,于是他们一拍即合。

但是,当时中国政治力量以清政府为首,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顽固派又是清政府的绝对意志,因此,戊戌变法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只能以光绪皇帝软禁宫中,六君子喋血宫城落下帷幕了。

接着,随着时间的推演,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势力不断衰弱,随着慈禧太后的罪己、变法护权而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为何慈禧太后会改变其政治态度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其一,随着庚子之变和西狩的经历,对百姓艰苦生活的真正体会,由此而产生的内疚心里,是促使慈禧太后政治态度由顽固守旧向变革进步的重要原因;其二慈禧太后面临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帝国主义不断讹诈中国,中国不断丧权辱国,另一方面国内民族矛盾突起,反满的呼声越发强烈,统治阶级内部群臣改革呼声不断壮大。

当然最最主要的还是慈禧太后希望借助新政——宪政,富国强兵,巩固权力,恢复自庚子之变后的权威。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一)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摘要: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和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有许多共同之处,亦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

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弄清二者的关系、性质及各自的历史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是清政府所搞的近代化运动,虽然这两次运动都没有成功, 这两次新但它毕竟使封建的中国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方向前进了一步。

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两次新政的共性所在。

但是这两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化清政府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政改革洋务派近代化运动资本主义近代化帝国主义侵略正文:洋务运动是在19 世纪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主要领导人物是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他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在清政府存在前提下获得的利益,我认为他们偶然地肩负起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的继续存在的责任,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立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汾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就是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所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兴办近代企业(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的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异同辨析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异同辨析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异同辨析“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晚清相继发生的两大改革事件。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是于十九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通过光绪皇帝发布诏书推行的;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通过颁谕展开的。

前者昙花一现;后者则历时十年,并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

但是,这两大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却大相径庭。

戊戌变法,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潮流加以肯定,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而对清末新政,则因为是由清朝政府自己搞起来的,又加上了“讨好帝国主义”的罪名,却不管客观效果如何,就被说成是反动的,还称之为“假维新”、“伪变法”,其实这是不够公平的。

本文仅就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异同及各自在历史上的地位等问题,谈些粗浅看法,就正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一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是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总形势下发生的。

戊戌变法是于甲午战败受辱之后,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以康有为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维新派挺身而出,喊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宣传、奔波,推进了维新运动向前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心。

康有为还多次上书,争取光绪皇帝站到自己一边,最后,终于把变法运动推向高潮。

当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之后,以义和团为组织形式的,一场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又在中国大地上展开。

广大义和团群众,高举起“扶清灭洋”的旗帜,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者,到1900年5、6月间,斗争达到了高潮。

这时,“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攻占了北京。

西太后携光绪皇帝及自己的亲信、宠臣逃离北京,帝国主义强盗的铁蹄,践踏了京、津、张、保及东北各省的广大地区。

西太后在逃离的同时,下达了镇压义和团和向帝国主义投降两项命令。

义和团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去了,清朝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列强提出的议和大纲十二条。

此后,帝国主义又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封建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895年以后又得到发展,而1899—1901三年,投资额比前三年大大减少,其平均投资额,几乎仅相当于前三年平均投资额的三分之一(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第649页。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19世纪末,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尽管一些先进思想开始涌现,但传统的封建体制使中国难以摆脱落后的命运。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代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改革。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是针对科技和工业的现代化改革,由同治皇帝倡导,前后历时近35年。

戊戌变法(1898年),也称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在京城的青年官僚提出的变法运动。

这两次改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改革方向。

本文将分别从背景、目的、成效三方面对两次改革进行对比。

一、背景洋务运动的出现与科技革新以及废除科举有密切关系。

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皇帝意识到国家要强盛必须有科技和工业支撑。

1862年,封翁一上书,建议将洋务署设立在南京,促进与外国的交流学习。

1865年,开设了洋务学堂,以洋人作为教员,教授教科书不讲的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机械学等技术知识。

此后,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返乡从事技术咨询和制造业。

可见,洋务运动的背景在于国家对科技现代化的急切追求。

戊戌变法所处的年代背景与洋务运动不同。

时间上,变法前清末多年,九一八事变与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陡峭,人民普遍反感清政府。

空前严重的腐败状况和百姓贫困萎缩的财政经济,都为变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

当时,康有为等一批“戊戌党人”认为改革的必要性及缘由有两点:一是抵御外敌侵略,二是推行封建制度下“以科举为本”的传统狭隘型社会结构,使大量人才流失、社会静脉发展偏离科学发展规律。

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背景在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以及人民对革新的迫切需求。

二、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终强国保家。

尽管洋务运动涉及的诸多领域涵盖面极广,但它的目的是科技领域的现代化。

重点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研制和制造军舰、坚固大炮和火器等尖端科技武器,以及制造机器或设备,推广机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建筑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设施,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机械化生产的推广等等。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历史谈话}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清政府的3次自救运动)洋务、维新、保皇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概述: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封建官僚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1898年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即“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通过颁谕展开的。

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晚清社会的变迁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不同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三场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时间不同:洋务运动发生在清政府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内忧外患后,维新变法发生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发生的民族危机之时;清末新政发生在,义和团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瓜分的民族危亡之时。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在后者是统治者自己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维新办法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清末新政是统治阶级皇族内部5、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清末新政是变法维护其风雨飘摇的反动统治6、从内容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7、性质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8、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

比较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的异同及失败经验教训相同点:1、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目的: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3、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阶级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影响: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

不同点:洋务运动:未触及封建体制本身。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

百日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

太平天国运动:是要求推翻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但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案辛亥革命: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验: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诱导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因此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教训:社会性质未变,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失败的根本原因:阶级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顽固派实力强大。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异同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异同比较

【易错易混】1.封建帝制不等于封建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和结束封建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而结束封建制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实现的。

3.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根源。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是布新而不除旧。

4.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运动?(1)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2)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拓展延伸】1.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无法成长的原因。

(1)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已经进入工业社会,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2)政治上,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

(3)思想上,西方经历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而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从客观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从主观上来说,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起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提升突破】1.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都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都以失败告终。

(2)不同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注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和联系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和联系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和联系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于联系,认为维新派与洋务派没有积怨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反, 却引为同路人。

另一方面,对两运动提出了新的看法,重点分析了二者对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区别联系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封建官僚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1898年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即“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发生与洋务运动就有着一定的关系,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晚清社会的变迁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两场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时间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3、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

5、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

6、从内容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前者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后者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7、性质不同:前者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后者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8、作用不同:前者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后者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洋务运动是洋务派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是不改变政治制度。

但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其根本目的是改变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体系,建立君主立宪制。

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之比较

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之比较

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之比较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和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有许多共同之处,亦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

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弄清二者的关系、性质及各自的历史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两大运动都是由清政府所掀起的近代化运动。

虽然到最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它毕竟使封建的中国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方向前进了一步。

看待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需要从横向和纵向来进行分析。

横向分析主要包括其各自的历史背景、涉及内容以及产生的效果,而纵向主要是以清末谋求近代化为主线,在认识层面上一次比一次深入,在变革范围上一次比一次宽泛。

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历史背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由于国内义和团运动以及列强的政治压力,清政府处境艰难,举步维艰。

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都发生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主观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国家机器,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

同时两者又都有迎合帝国主义的表现。

涉及内容洋务运动:“推积弱所由来,叹振兴之不早”,“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目的是“以期渐图富强”。

这期间,洋务派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巩固国防。

清末新政:清政府在经济上开始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同时也更加注重发展教育,废科举,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裁汰旧军。

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包括“裁冗衙” 、“裁吏役” 、“停捐纳” 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组建内阁预备立宪。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之比较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两次新政,需款甚巨,劳苦大众,捐税累累,如牛负重。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为中国造成并发展了买办阶级、军阀集团与官僚资本。两次新政的军事工业、建新军等,也起到了镇压人民的反动作用。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客观上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洋务运动期间,在军事、民用企业中出现了一批产业工人;而清末新政中,由于工矿企业迅速增加,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逐步扩大。其次,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到中国来,这是拔地而起破天荒之事,民族工业就伴随着洋务派“求富”口号的声浪出现了。清末新政,民族资本更加兴旺,达到了初步发展阶段的最高峰,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第三,洋务运动期间设学堂、派留学生、译西书,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而清末的办学热、留学生洪流的出现及大量翻译外国书籍,使西方科学技术更广泛地传播开来。第四,洋务运动中的民办企业,在抵制洋货与洋人贸易垄断上起了一定作用。清末新政的抵制作用就更鲜明了,各种工厂企业大量出现,是其表现之一,特别是收回利权运动,群情高昂,成效显著。
其二,帝国主义联军的压力。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强迫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又把战火烧到了北京城,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清朝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朝统治者逐渐向侵略者靠拢,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洋务派也开始得势。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封建的国家机器,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同时两者又都有迎合帝国主义的表现,洋务运动开始于中外反动派公开勾结之时,主奴关系初步确立,清末新政是在八国联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开始的,有迎合帝国主义一面是不足为怪的,但不应说是主要目的。
历史背景惊人的相似。

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分别是洋务运动

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分别是洋务运动

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农民运动的冲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

一些有权势的官僚,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到90年代,从西方引进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在国内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创建海军,以及兴办一些教育事业。

从事这些运动的官僚,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运动的重要特点是实行“以洋为师”的政策,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明。

在清朝政府的倡导下,大量的人才被派往海外留学,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同时,大量的外国专家也被引进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

洋务运动还实行了“洋务派”,即招收一批外国专家和中国新式军队中的外籍军官来帮助中国现代化建设。

这些外国专家和军官,不仅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还为中国创造了更好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

洋务运动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军事、工业、交通、教育、卫生等。

这些设施的出现,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联系和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领域,许多新的学校得以兴起,为中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卫生领域,洋务运动也推进了卫生设施的建设,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光绪帝为首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政变,清末时期的历史事件。

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9月21日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比较分析戊戌变法

比较分析戊戌变法

比较分析戊戌变法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与清政府变革的比较1、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1)不同点①人物要素: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

②内容要素: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

③性质要素: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一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作用要素: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⑤结果要素:失败原因不同:洋务运动是因为只学习了西方的技术皮毛,清政府逐渐对洋务运动失去了信心。

洋务运动就逐渐走向了破产。

而戊戌变法是因为触及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遭到地主阶级的打击失败了。

(2)相同点①都是发生在清朝中后期的强国富国的运动。

②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③两场运动都遭到了反对势力的阻挠。

④两场运动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两场运动都失败了,表明资本主义的中国不适合。

2、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异同(1)背景:都发生在两次大规模的民族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因而两次运动都有挽救民族危机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意图。

但戊戌变法以救亡图存为主流,新政以应付危机为主要目的。

(2)领导者:表面上都是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和领导的,但戊戌变法的实际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而清末新政是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

(3)方式和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但性质却截然不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而清末新政实质是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抵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4)历史地位:戊戌变法发生在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主张符合当时中国历史状况、是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也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谈话}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清政府的3次自救运动)
洋务、维新、保皇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概述: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封建官僚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1898年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即“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通过颁谕展开的。

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晚清社会的变迁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不同点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三场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时间不同:洋务运动发生在清政府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内忧外患后,维新变法发生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发生的民族危机之时;清末新政发生在,义和团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瓜分的民族危亡之时。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在后者是统治者自己
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维新办法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清末新政是统治阶级皇族内部
5、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清末新政是变法维护其风雨飘摇的反动统治
6、从内容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7、性质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8、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洋务运动是洋务派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是不改变政治制度。

但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其根本目的是改变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体系,建立君主立宪制。

(二)相同点:
1、背景: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条件下,清政府调整政策。

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和镇压太平天国时采取的;戊戌变法是在德国强占胶州湾,面临“瓜分豆剖”、“揭竿斩木”的可忧境地时采取的。

清末新政在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2、内容都有关注经济、培养人才,增强军事的举措。

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主,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还办新式学堂、引进科技、创建海军;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兼习中西学科、实行征兵制等。

3、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结局:都因触及君主专制政体和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没有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失败。

洋务运动随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而破产;戊戌变法因戊戌政变而失败;清末新政因其反动而失败。

教训:上述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