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心室率是房颤的主要治疗目标

合集下载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吃什么药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吃什么药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吃什么药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异常,其特征是心脏的上室部分发生快速而不规则的震颤收缩,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身体其他部分。

对于房颤的治疗,药物治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房颤的最佳治疗方法以及常用的药物。

治疗目标:房颤的治疗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复律,即恢复窦性心律,将心脏重新恢复到正常的有规律的心跳;二是控制心率,即使心脏保持在较低而有规律的心率下工作,以减少房颤对心脏的负荷和对身体其他器官的不良影响。

常用的药物治疗:1.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房颤复律的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干扰心脏细胞内电信号的传导,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需要监测心电图和血药浓度,以避免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2. 心率控制药物:对于房颤的控制心率治疗,主要采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数字化治疗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抑制心脏频率,并减少心室与房室传导。

其中,钙拮抗剂常用的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䓬,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美托洛尔和阿罗洛尔,而数字化治疗常用的是地高辛。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减慢心室率、控制心律等,从而有效缓解房颤带来的不适症状。

3. 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抗凝治疗也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方面。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NOACs),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

综合治疗策略:除了药物治疗,房颤的治疗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电复律、射频消融术、心房封堵术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适合的综合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除了治疗,预防也非常重要。

房颤患者应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控制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控制这些疾病的发展,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

2.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房颤的发作与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有较大关联,所以房颤患者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选择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选择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选择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年龄>65岁发生率约6.5%,年龄>80岁发生率8%~10%。

其发生机制与局灶驱动和多发折返有关。

Af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部分正常人亦可发生,称为特发性房颤。

房颤最常见并发症是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和心功能损害。

(一)房颤的分类临床上房颤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房颤发作持续的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房颤;根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器质性房颤和特发性房颤。

目前国际统一的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初发房颤指首次发作,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阵发性房颤指能自行转复,持续时间<7天,大多数持续时间<24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天,不能自行转复,可经药物或电复律;永久性房颤是指房颤长期存在,不能经药物或电转复的房颤(二)房颤的药物治疗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房颤持续时间的长短是能否自行转复窦性心律的最重要因素,持续时间愈长,转复的机会愈小。

药物或电击都可以实现心律转复。

目前治疗多推荐在最初48h内的房颤应用药物转复,时间更长的房颤则采用电复律。

对于房颤伴快心室率,症状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如经房室旁路前传的房颤患者则应紧急电复律;对于持续时间较久的慢性房颤或心房明显扩大或基础病因未纠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一般不予复律。

房颤复律期间应进行抗凝治疗。

药物转复房颤:药物复律主要用于新近发生的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特别是48小时以内的阵发性房颤。

多项临床研究发现,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以有效复律。

Ⅰa类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及氟卡尼等,虽然2006年ACC/AHA房颤指南有推荐,目前临床很少应用;Ⅰc类药物,指南推荐普罗帕酮,对新近发生的房颤转复效果较好,而对持续数天的房颤作用有效,该药因有负性肌力作用,不能用于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及左室肥厚患者;Ⅲ类药物,指南推荐胺碘酮、多非利特、伊布利特,其中胺碘酮对新发房颤的复律效果低于Ⅰc类药物,但是对于持续一周以上的房颤效果优于Ⅰc类药物,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对安全。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房颤的症状1.治疗原则(1)恢复窦性心律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

2.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

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

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

常用药物包括:(1)β受体阻滞剂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2)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

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3)洋地黄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4)胺碘酮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治疗方法一、阵发性房颤的症状表现为发作开始比较突然,病人感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及忧虑不安。

2_急诊房颤的处理策略-202104(1)

2_急诊房颤的处理策略-202104(1)
既往复律失败等情况
心室率控制适用绝大多数房颤患者
室率控制概要
所有AF患者 背景治疗
无或症状轻微患 者首选治疗
节律控制失败
• 宽松的室率控制 • 心率<110BPM(12导链ECG)
药物复律者仅为51%-63%。
药物复律与电复律
药物转复
选择
血流动力学稳定首选
转复率
30%-83%
预防复发

镇静 观察时间 栓塞发生率
不需要
用药期间及用药后半个半衰期或根据药物作用 性质而定)
1%-2%
电转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首选 高 (90%) 无 需要 转复后,无其它异常3小时可离院 1%-2%
电复律注意事项
•维拉帕米
•地高辛
不同AADs的窦律维持疗效
最有效 较有效
无效
Heart 2010; 96: 333
•胺碘酮
•多菲利特 •氟卡尼 •普罗帕酮 •索他洛尔 •奎宁丁 •维拉帕米 •决奈达隆 •β受体阻滞剂
•地高辛
药物转复房颤
药物 率 • 维纳卡兰 (IV) • 胺碘酮 (口服) • 胺碘酮(IV) • 氟卡尼(口服) • 氟卡尼(IV) • 普鲁卡因酰胺(IV) • 普罗帕酮(口服) • 普罗帕酮(IV) • 索他洛尔(IV) • 安慰剂
急性房颤的处理策略
滨州市人民医院 心内二科 吴向军
房颤治疗总体策略
一.心室率控制-基本措施
○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均应该控制心室率,减轻症状
二.节律控制-选择性措施
○ 转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症状不能耐受的房颤,以及一过性诱因所致房颤(诱因 已去除如缺血或甲功异常)
三.抗栓治疗-必要措施
○ 对所有合并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均应该进行抗栓治疗

心房颤动的治疗

心房颤动的治疗

心房颤动的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分阵发性和持续性,绝大多数房颤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最常见,其次为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亦可见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

低温麻醉、胸腔和心脏手术后、急性感染及脑血管意外也可引起房颤;部分长时间阵发性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称为特发性房颤;房颤的的发生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多,房颤降低心输出量可达25%以上,故会加重基础心脏病,并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脏病,使心功能恶化。

房颤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之一,尤其在老年人,致残率和死亡率都相当高。

治疗原则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应恢复窦性心律,对永久性房颤则应采用华法林加抗凝治疗。

(一)一般治疗主要是通过治疗纠正可能的病因和发作诱因。

(二)控制心室率适应于初发房颤或阵发急性房颤、维持窦律失败的持续或慢性房颤、无症状老年患者、无转复适应证者。

药物治疗可使用包括洋地黄类药物、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目标是使静息时心室率60~80 次/min,运动时90~115次/min。

1.洋地黄类药物静脉推注毛花甙丙0.4mg;或用地高辛 0.125~0.25mg口服,每日1次。

注意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时禁忌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2.钙拮抗剂常用的为维拉帕米5mg,稀释后静脉注射;或用维拉帕米每日40~80mg,分次口服;或用地尔硫卓每日60~20mg,分次口服,但要注意此类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

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患者禁用。

3.β受体阻滞剂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25~50mg,每日2次,口服;或用阿替洛尔12.5~25mg,每日2次,口服。

在有严重心动过缓和高度传导阻滞、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时,禁用β受体阻滞剂。

注意有严重外周血管病和跛行者,β受体阻滞剂应慎用。

(三)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的维持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房电重构而不易转复。

治疗房颤有哪些办法?

治疗房颤有哪些办法?

治疗房颤有哪些办法?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其临床发生率较高,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数千万例房颤患者,在欧美国家平均每4个中年人中便有1个患有房颤,而在亚洲则是每100个中年人中有1个罹患房颤。

近年来,受人们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的影响,房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该病的患病群体不断扩大。

实际上,房颤作为健康有着严重危害的心血管流行病,不仅可加重心力衰竭,提高患者罹患脑卒中的风险,还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压力有非常严重影响,临床需要积极治疗房颤,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并减轻其带来的个人和社会影响。

那么,房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本文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以点明房颤的治疗方向。

一、房颤的发生机制西医认为,房颤的发生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与遗传、炎症等因素有关,其发生机制涉及了折返机制、局灶驱动机制、结构重构、电重构的多种机制。

例如,Na+、K+、Ca2+离子通道发生电流变化,会使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此即为房颤发生的电重构机制;糖原的积聚、细胞大小的变化、线粒体形状的改变、肌质网断裂、肌溶解、连接蛋白表达的笔画等均会使心房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心房结构重构;心脏的电活动、机械活动都礼拜能量的支持,而能力主要来自于脂肪酸、葡萄糖、乳酸等物质,若是心房肌细胞在糖酵解代谢上出现问题,心房肌细胞便难以得到稳定的能量供应,心房便会出现代谢重构;炎症会使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心房肌细胞将会处于炎性浸润状态,出现活动异常,导致房颤发生。

中医认为,房颤可以归属到“心悸”、“怔忡”、“惊悸”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是宗气外邪、心脉不通、突受惊吓、再感外邪,病机为本虚标实,标实包括水饮、血瘀、痰浊,本虚包括阳气亏损。

治疗原则应选择化痰活血、温阳益气。

二、房颤的治疗方法1、控制节律若要治疗房颤,首先需要控制节律,为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并长时间维持,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服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患者开展心脏复律治疗,采取射频消融术、冷冻球囊消融术等导管消融疗法。

最新 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与方法

最新 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与方法

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与方法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0%,估计我国现有约1000万房颤患者,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

房颤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引起脑和肢体重要脏器栓塞,诱发或恶化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

房颤治疗的关键就在于减少脑栓塞及死亡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有的资料并不能直接证实心率控制可减少脑栓塞及死亡的发生率,仅是推测房颤室率的控制,可减少或延缓心衰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从而降低脑栓塞及死亡发生的概率,缺少大规模临床实验的证实。

目前对房颤治疗的评价多来源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减少心功能的恶化,增加心输出量及患者的主观症状。

而房颤患者室率的控制对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减少心衰发生率等方面确实有良好的效果【1】。

对房颤患者室率的控制,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治疗方式,即节律控制或是心率控制。

虽然在理论上,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益处大于控制心室率,但是多项临床研究均没有证实节律控制患者在病死率、住院率、脑卒中等方面优于室率控制【2, 3】。

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了窦性节律维持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在各研究中,节律控制未能完全实现窦律的维持。

本文主要讨论有关室律控制的目标及方法。

1房颤心室率控制的目标所谓心室率控制,就是允许房颤存在的同时将心室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心房颤动时心室率的快慢与房室结不应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本身的传导特性有关。

任何能有效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的药物或是干预房室节传导的措施都可能用于室率的控制。

根据2022年AHA/ACC/ESC以及NICE指南,建议静息时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中度运动时控制在90~115次/min【4】。

但事实上,这个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对房颤患者短期血流动力学改善的观察上得出的,并没有一个很严格的方法来评价这个数值的可靠性。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2016ESC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trialfibrillationdevelopedincolla borationwith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1.1电复律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

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

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咳U电复律。

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A3至4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

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

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I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na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

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

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二、控制心室率的方法
※ 钙拮抗剂:硫氮卓酮、维拉帕米。阻断钙离子通 道,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特别对交感神经 占优势或肺心病、哮喘、围手术危重急症,洋地黄 类药物疗效有限,可选用静脉地尔硫卓。存在β受 体阻滞剂禁忌,或上述两种药物足量应用仍不足以 控制好心室率可以考虑应用。引起负性肌力作用, 不建议对失代偿期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使用。不应用 于伴有预激的患者。
二、控制心室率的方法
室率控制和转复使用相同的方法,但转复需要的时 间长,剂量大。静脉负荷5-7mg/kg静注30-60min, 然后以1mg/min持续静滴,直至室率控制(转复需 要1.2-1.8 g/d)。
指南推荐:急性控制心室率 I 类适应证
※ 急性房颤不伴有预激的患者:推荐使用静脉β受 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减慢心室率 (A)。
※ 心衰或低血压合并房颤的患者:推荐静脉使用地 高辛和胺碘酮控制心室率(A)。
※ 预激患者:最好使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或胺碘酮 (C)。
指南推荐:急性控制心室率 I 类适应证
2. 非药物
※ 房室结消融+起搏器置入:适用于药物控制心室 率效果差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快速心室率症状明 显或引起心动过速心肌病的患者,心室扩大伴有明 显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考虑消融房室结+置入双心 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
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发生房颤时,房室舒缩的顺序消失,心室充盈减少。 快速心室率增加心肌氧耗,降低冠脉血流;使心肌 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使原有心肌损害加重,可 在原来正常的心脏造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快速心 室率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房室活动顺序的消失。
一、慢性房颤控制心室率的目标
对于不能维持窦律的患者,需采取控制心室率策略; 房颤在控制心室率后,患者的体力耐量低于窦律状 态下。心室率控制的目标值为,休息时控制在6080bpm之间,中度体力活动控制在90-110bpm之间。

房颤心室率控制目标

房颤心室率控制目标

房颤心室率控制目标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特征是心房不规则收缩,导致心室跟随不规则收缩,从而引起心室率增快。

心室率控制是房颤管理的一个关键目标,旨在将心室率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以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般来说,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目标为60-100次/分钟。

然而,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心室率控制目标,如下所示:1. 年轻患者:年轻的房颤患者通常拥有较高的心室率耐受能力,因此目标心室率可以设定在60-80次/分钟。

2. 年长患者:对于年长或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代谢和心肌收缩功能可能下降,心室率控制目标可设置为60-90次/分钟。

3. 合并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对于有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应更为严格,维持在60-80次/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心室率控制目标的确定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制定。

在制定目标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心功能、症状以及对药物治疗的耐受性。

在实际操作中,常用的心室率控制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电生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数字化治疗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减慢窦房结传导速度和延长AV节点传导时间来降低心室率。

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心功能、肾功能以及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电生理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或介入式射频消融术来改善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选择性地破坏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路径,以减少快速的心房电活动传导到心室的可能性。

在房颤心室率控制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室率,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此外,还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总结而言,房颤心室率控制目标的设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等因素来确定。

在制定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治疗所能达到的效果,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4种房颤治疗药物,用药知识点大集结

14种房颤治疗药物,用药知识点大集结

14种房颤治疗药物,用药知识点大集结
抗凝、心室率控制和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中的三个重要的策略。

房颤的主要药物治疗包括预防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抗凝治疗,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心室率的药物治疗,以及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本文主要介绍14种药物的使用要点。

表1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
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可使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降低64%。

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为心房颤动血栓预防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选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

律率控制药物
心室率控制是房颤管理的主要策略,也是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能够明显改善房颤相关症状。

对于无心力衰竭或低血压,不伴有预激综合征的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的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䓬和维拉帕米。

而对于急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室率房颤的患者,可选用胺碘酮或洋地黄类药物。

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改善房颤患者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主要的药物包括Ⅰc类(如普罗帕酮)、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伊布利特、索他洛尔)等。

2020ESC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选择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全文)

2020ESC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选择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全文)

2020ESC房颤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选择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全文)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能明显增加死亡、中风、心力衰竭、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生活质量下降和住院的风险。

阵发性房颤可以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由于房颤相关的不适症状、加重心脏功能恶化、引发缺血性卒中和/或抗凝所致的严重出血事件,均可导致患者反复住院或门诊治疗,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同时也可增加患者致残和致死风险,故房颤是一个重大的健康和社会经济负担。

房颤的处理包括抗凝治疗预防卒中、节律和室律控制症状、治疗合并疾病和危险因素等。

本文主要讨论房颤的节律和室律控制相关内容。

一.房颤的节律与室律控制的药物治疗比较:房颤的节律控制指在充分室率控制、抗凝治疗和综合心血管疾病和/或危险因素预防治疗基础上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心脏电复律、导管消融治疗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房颤的节律与室律控制的优劣之争在AAD治疗时代长期没有定论,关于房颤AAD节律控制和单纯室率控制相比较的几项临床试验(如AFFIRM、RACE、STAF、AF-HeFT等研究)结果显示,AAD维持窦律的比例不高,与室率控制相比无明显获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AD进行节律控制的临床研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1)AAD成功维持窦律比例较低,且维持窦律改善临床结局被AAD的毒副作用所稀释。

而在AFFIRM等临床试验中,患者若能维持窦律,则能改善临床结局。

(2)随机临床试验存在患者选择偏倚,如仅纳入具有治疗意愿的患者,其中包括较多维持窦律失败的患者,此类患者长期维持窦律的可能性较小。

(3)随机临床试验的随访时间均偏短,有研究显示节律控制组直到第五年才体现出临床获益。

(4)部分临床试验中,由于节律控制组停用口服抗凝药的比例较高,导致缺血性卒中事件增多。

总之,维持窦律策略之所以未显示出优势,很可能在于缺乏真正安全、有效的节律控制策略。

二.房颤导管消融与AAD室律控制比较:近年来,房颤导管消融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一些小规模临床试验如CACAF、RAAFT、APAF以及4A等研究结果表明,导管消融比传统AAD 明显减少房颤复发。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

三、口服抗凝药物
四、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
➢ 轻度出血可停药观察,因NOAC半衰期较短,停药12~24 h 后抗凝作用即显著 减弱。
➢ 中重度出血可予输血/补液治疗,最后一次服用 NOAC 在 2~4 h内的患者,可 服用活性炭或洗胃以减少药物暴露。
➢ 严重或致命性出血需立即逆转 OAC的抗凝作用,依达赛珠单抗和 Andexanet alfa 可分别用于逆转达比加群和 Xa 因子抑制剂的抗凝活性,不能及时获得 NOAC拮抗剂或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立即给予含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 凝血酶原复合物(无凝血酶原复合物时可用新鲜冰冻血浆)。
病、主动脉瓣狭窄)及心功能不全,也可见于房颤转变为心房扑 动(房扑)或合并预激综合征导致心室率极快时。
防卒 中 预 70
卒中风险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 口服抗凝药物 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 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 卒中后的抗凝治疗
一、卒中风险评估
一、卒中风险评估
二、出血风险评估
三、口服抗凝药物
2)非心血管疾病,如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3)呼吸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 5)肿瘤 ③不健康生活方式(超重/肥胖、饮酒、吸烟、体力活动过量/不足等) ④遗传 ⑤严重疾病状态(如重症感染)及外科手术
二、房颤的诊断与分类
三、房颤的临床表现
➢ 房颤最常见的症状为心悸、活动耐力下降和胸部不适; ➢ 约 1/4 的患者自述无症状; ➢ 血栓栓塞或心衰等并发症也可为房颤首发表现; ➢ 房颤发作影响血流动力学者多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如肥厚型心肌
➢ 应用华法林的患者,静脉注射维生素 K 需 6~8 h 才能起效。
四、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

房颤的药物治疗进展

房颤的药物治疗进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年第2期(下旬)综述及其他房颤的药物治疗进展张智文(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开封450000)【摘要】房颤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手术。

使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包括节律控制和控制心室率,同时需要与抗凝治疗联合应用。

药物治疗效果确切且经济,病人可接受度较好。

本文对房颤的药物治疗进展展开综述,分析各类药物的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房颤;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也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

目前可将房颤分为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

一项在中国人群中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AF总体患病率为0.77%,经过标准化后为0.61%,而且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趋势[1]。

目前AF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射频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左心耳封堵术和外科治疗等。

其中AF的药物治疗原则为:①控制心室率,保护心脏功能;②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③防止血栓栓塞事件发生;④防止或减缓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

1控制心室率,保护心脏功能控制心室率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策略,也是房颤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可明显改善患者房颤相关症状。

持续性房颤在控制心室率的同时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其预后与经复律后维持窦性心率的患者无明显差别[2],而且更加简单易行,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或复律失败的患者。

控制心室率的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和普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以及洋地黄(地高辛)等。

而对于心室率较慢的患者,可以考虑植入起搏器治疗。

2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是指使房颤患者尝试恢复窦性心律并长期维持,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房颤的心室率控制-赵莹

房颤的心室率控制-赵莹
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赵莹
过快的心室率可致
心悸 不适
心动过速性 心肌病
心室充盈时间缩短、心排出量降低、 血压下降、冠状动脉血液灌注量减少 而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心室率控制的优点: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
药物控制心室率的成功率在 80% 左右。 充分的心室率控制可使 LVEF 明显增加。 在 AFFIRM 试验中,5 年后 80% 左右的患者仍在自主继续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 控制心室率。
决奈达隆
不含碘基的胺碘酮
平均可降低 12次/ min 房颤心室率,亦降低活动后心室率,但因增加心衰、脑卒 中、心血管病死亡率及非预期住院事件而不用于永久性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决奈达隆也不用于心衰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良患者的心室率控制,否则很可能
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体循环栓塞、心血管病死亡等联合终点事件。
胺碘酮
具有抗交感活性及钙离子拮抗剂效应,可抑制房室结传导
静脉应用胺碘酮可用于危重非预激综合征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但其效果劣 于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且需更长的时间达到控制心室率。 口服胺碘酮控制持续性房颤快心室率反应的证据有限,小样本研究认为其作用 类似于洋地黄类。 胺碘酮静脉与口服给药并不具相同的电生理学效应。 胺碘酮为脂溶性药物,大剂量负荷给药可加快起效时间,但对于近期失代偿性心 衰及低血压患者,可恶化其血流动力学。 房颤伴预激综合征患者,有报道经静脉应用胺碘酮具有潜在加速快心室率反应 诱发致死性心律失常风险。 胺碘酮具有诸多潜在器官毒性及药物相互作用。
③对于心室率快速、症状明显,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同时节律控制策略又不适 合的病例可行房室结消融 及 永 久 性 起 搏 器 植 入 达 到 心 室 率 控 制(证 据级别 B)
建议:Ⅱb 类

房颤治疗要达到什么目标?

房颤治疗要达到什么目标?

房颤治疗要达到什么目标?
房颤的治疗主要有3个目标:①心率控制。

②预防血栓栓塞。

③纠正心律失常。

开始的治疗策略包括心率控制和节律控制。

心率控制策略是指控制心室率,而心律并未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节律控制策略指试图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理论上,节律控制应当优于心率控制。

但研究显示,两种治疗策略在死亡率和脑卒中发生率方面、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于心力衰竭的发生和恶化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症状较轻的老年房颤患者,心率控制治疗是合理的治疗手段。

但无论哪一种策略都需要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

房颤的直接血流动力学危害是房颤时失去了心房的“泵血”作用,使心排出量降低10%以上。

除此之外,过快和不规则的心室率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损害,长期过快的心室率及心室冲动的极不规则会损害心室功能和结构。

快而不规则的心室率形成血栓的可能性较缓慢而均匀的心室率明显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心室率是房颤的主要治疗目标?
据相关研究表明,控制心室率这是&性及持续性心房颤动(又称房颤)的主要治疗目标,使心室率维持在60~70次/min,稍活动后不超过90次/min。

钙拮抗药与β受体阻滞药在治疗心房颤动方面优于洋地黄制剂的效果正备受关注。

下列药物可选用:
1、洋地黄类
A.其正性肌力、负性频率作用,对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者尤为适用;
B.可与小剂量β受体阻滞药或钙拮抗药联合应用,效果较单独使用一种药物的效果更佳。

但要注意调整地高辛、毛花苷C(西地兰)剂量,避免过量中毒。

2、钙拮抗药
危重急症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使用洋地黄治疗无效时,可静注地尔硫。

3、β受体阻滞药
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β受体阻滞药多与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合用。

4、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并发症
心房颤动较好常见、较好严重的并发症是附壁血栓脱落造成重要器官的栓塞表现,特别是脑栓塞,它是导致心房颤动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对策主要是抗凝治疗。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尤其是经过置换人工瓣膜的患者,应用抗凝剂预防血栓栓塞已无争议。

目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在增加,≥80岁的人群中超过10%。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并发症较无心房颤动者增高4~5倍。

临床上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发生血栓栓塞者有8个高危因素:A.高血压;B.FK3;C.充血性心力衰竭;D.既往有血栓栓塞或一过性脑缺血病史;E.高龄(≥75岁)尤其是女性;F.冠心病;G.左心房扩大(>50mm);H.左心室功能下降(左心室缩短率<25%,LVEF≤0.40)。

小于60岁的“孤立性心房颤动”(指无器质性心脏病出现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年发生率仅0.55%,当合并高危因素≥1个时,栓塞概率成倍增长。

在血栓栓塞并发症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并随年龄增长。

一旦发生,约有半数致死或致残。

抗凝治疗的适应证:A.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心房颤动,只要无禁忌证,都应常规抗凝治疗,尤其具有上述8种高危因素之一者更应尽早抗凝治疗。

B.除非患者无上述高危因素,且年龄小于65岁,属低危病人,可以不常规抗凝治疗。

孤立性心房颤动者的栓塞并发症危险性并不高于一般人群,故也不强调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的选择:经6000余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用抗凝药物对脑栓塞进行一级或二级预防,结果显示华法林降低脑卒中危险率68%,阿司匹林降低危险率21%,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

华法林又确实比阿司匹林有效(降低危险率相差40%)。

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欧、美心脏病学会分别建议:对<65岁、无高危因素的&性或持续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可用阿司匹林,≥1个高危因素者则用华法林;65~75岁、无高危因素者,仍应较好华法林,也可用阿司匹林;有高危因素者应用华法林;>75岁者,一律用华法林,若不能耐受者则可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切忌合用。

经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认为:华法林口服剂量为5~10mg/d,保持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并强调个体化。

阿司匹林口服剂量为352mg/d,小剂量75mg/d是无任何好处的。

超过48h 未自行复律的持续性心房颤动,在需要直流电或药物复律前应给予华法林3周(剂量保持INR2.0~3.0),复律后继续服华法林4周,避免左心房耳内血栓脱落或形成新的血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