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控制心室率及转复窦性心律
心房颤动治疗选择
AFFIRM试验结论(一)
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的 房颤患者,在控制死亡率方面二者同样 有效; 而死亡率与住院治疗次数(经济学角度 考虑)的差异提示心室率控制可能优于 节律控制。
AFFIRM试验结论(二)
再次强调:不论房颤转复与否,均应继 续标准强度的抗凝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发 生的风险。
心房颤动的治疗选择
控制心室率?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房颤的危险
1. 心悸和气促等临床症状,使生活质量下
降。 2. 若产生心房附壁血栓,可引起缺血性脑 卒中,从而增加病死率。 3. 一些针对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产生副作 用,对患者造成或诱因进行治疗 2. 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3. 控制房颤心室率 4. 抗凝预防动脉血栓栓塞
说明
鉴于上述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学者们主 张一方面要根据房颤病因及发作特征选 择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应参照临床试验 结果。
几个近期重要的关于 房颤治疗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1. 德国PIAF试验
2. 荷兰RACE试验
3. 德国STAF试验 4. 意大利PAFⅡ试验 5. 北美AFFIRM试验
特别要介绍一下 北美的AFFIRM试验
1. 血流动力学平稳,临床症状不明显。 2. 持续时间较久的慢性房颤或心房明显扩
大或基础病因未解除者。
建 议(二)
对于持续性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尤其 是合并显性预激综合症的患者,血流动 力学不稳定或伴有明显心悸、气促症状 时,可试行转复并维持窦律治疗(应用 心律平、索他洛尔、胺碘酮等)。
建议(三)
目前最重要的关于房颤治疗的大规模多 中心临床试验 由NIH组织,美国、加拿大213个医学中 心参加。
AFFIRM试验
采用死亡、脑卒中作 为主要终点事件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 究 共入选4,060例患者, 平均随访3.5年
房颤复律原则和时机、维持窦性心律和节律控制药物规范及特殊人群房颤处理事项
房颤复律原则和时机、维持窦性心律和节律控制药物规范及特殊人群房颤处理事项节律控制是心房颤动综合管理的重要部分,能有效降低房颤负荷、减轻患者症状,在早期房颤中有改善预后的证据。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节律控制策略的一线推荐。
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1、房颤复律原则及时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有意识障碍、休克、低血压、合并心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等)首选电复律;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先尝试药物复律。
血流动力学稳定但药物转复无效或仍有不可耐受症状的患者,推荐电复律。
大多数阵发性房颤急性发作可在1-2 d内自行转复,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转复成功率越低且血栓形成的风险越大。
复律时机应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是否已服抗凝剂、房颤持续时间、既往栓塞病史及CHA2DS2-VASc评分等决定2、房颤复律中AADs的选择可用于房颤复律的AADs有Ⅰc类和Ⅲ类。
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只能选择胺碘酮;对于有瓣膜病、冠状动脉疾病、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或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及左心室肥厚房颤患者应用决奈达隆复律;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应用氟卡尼、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维纳卡兰复律。
3、“口袋药”复律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症状发作不频繁,并已在医院通过监测确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可在家中自行服用单剂量Ⅰc类AADs转复窦性心律,此类方案称为“口袋药”复律策略。
➤适应证:房颤发作≥2 h,频率<1次/月;房颤发作期间无晕厥、严重胸痛或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禁忌证:严重的结构性心脏病,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缺血性心脏病或严重的左室肥厚;异常的心电传导;收缩压<100 mmHg (1 mmHg=0.133 kPa)。
➤用法用量:顿服,氟卡尼200-300 mg或普罗帕酮450-600 mg。
部分患者可能发生心动过速,提前30min口服β受体阻断剂。
➤出现的不良反应:严重心动过缓、低血压、传导阻滞。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选择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选择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年龄>65岁发生率约6.5%,年龄>80岁发生率8%~10%。
其发生机制与局灶驱动和多发折返有关。
Af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部分正常人亦可发生,称为特发性房颤。
房颤最常见并发症是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和心功能损害。
(一)房颤的分类临床上房颤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房颤发作持续的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房颤;根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器质性房颤和特发性房颤。
目前国际统一的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初发房颤指首次发作,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阵发性房颤指能自行转复,持续时间<7天,大多数持续时间<24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天,不能自行转复,可经药物或电复律;永久性房颤是指房颤长期存在,不能经药物或电转复的房颤(二)房颤的药物治疗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房颤持续时间的长短是能否自行转复窦性心律的最重要因素,持续时间愈长,转复的机会愈小。
药物或电击都可以实现心律转复。
目前治疗多推荐在最初48h内的房颤应用药物转复,时间更长的房颤则采用电复律。
对于房颤伴快心室率,症状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如经房室旁路前传的房颤患者则应紧急电复律;对于持续时间较久的慢性房颤或心房明显扩大或基础病因未纠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一般不予复律。
房颤复律期间应进行抗凝治疗。
药物转复房颤:药物复律主要用于新近发生的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特别是48小时以内的阵发性房颤。
多项临床研究发现,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以有效复律。
Ⅰa类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及氟卡尼等,虽然2006年ACC/AHA房颤指南有推荐,目前临床很少应用;Ⅰc类药物,指南推荐普罗帕酮,对新近发生的房颤转复效果较好,而对持续数天的房颤作用有效,该药因有负性肌力作用,不能用于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及左室肥厚患者;Ⅲ类药物,指南推荐胺碘酮、多非利特、伊布利特,其中胺碘酮对新发房颤的复律效果低于Ⅰc类药物,但是对于持续一周以上的房颤效果优于Ⅰc类药物,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对安全。
心脏病房颤最佳治疗方法
心脏病房颤最佳治疗方法心脏病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那么,对于房颤该怎么样治疗呢?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心脏病房颤最佳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心脏病房颤症状(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心脏病房颤的分类房颤分类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
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
心脏病房颤最佳西医治疗方法(一)治疗1.心房颤动的治疗对策①消除易患因素;②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③预防复发;④控制心室率;⑤预防栓塞并发症。
发作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心室率和转复窦性心律;非发作期(窦性心律时)的治疗目标是预防或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
阵发性心房颤动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称为孤立性心房颤动)时:休息、镇静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大多数患者均可转复为窦性心律仅少数需用电复律。
反复发作者应考虑射频消融局灶起源点以达到根治目的。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伴有心脏病时,也可采用上述原则。
但是如发生了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需要立即转复为窦性心律。
当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必须立即给予复律以防止或逆转肺水肿的发生。
可选择同步直流电复律,首次电击给予100J,第二次和以后的电击给予200J。
如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可静脉使用毛花苷C(西地兰)、地高辛、β受体阻滞药或钙通道阻滞药来控制心室率。
心房颤动的治疗
心房颤动的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分阵发性和持续性,绝大多数房颤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最常见,其次为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亦可见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
低温麻醉、胸腔和心脏手术后、急性感染及脑血管意外也可引起房颤;部分长时间阵发性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称为特发性房颤;房颤的的发生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多,房颤降低心输出量可达25%以上,故会加重基础心脏病,并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脏病,使心功能恶化。
房颤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之一,尤其在老年人,致残率和死亡率都相当高。
治疗原则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应恢复窦性心律,对永久性房颤则应采用华法林加抗凝治疗。
(一)一般治疗主要是通过治疗纠正可能的病因和发作诱因。
(二)控制心室率适应于初发房颤或阵发急性房颤、维持窦律失败的持续或慢性房颤、无症状老年患者、无转复适应证者。
药物治疗可使用包括洋地黄类药物、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目标是使静息时心室率60~80 次/min,运动时90~115次/min。
1.洋地黄类药物静脉推注毛花甙丙0.4mg;或用地高辛 0.125~0.25mg口服,每日1次。
注意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时禁忌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2.钙拮抗剂常用的为维拉帕米5mg,稀释后静脉注射;或用维拉帕米每日40~80mg,分次口服;或用地尔硫卓每日60~20mg,分次口服,但要注意此类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
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患者禁用。
3.β受体阻滞剂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25~50mg,每日2次,口服;或用阿替洛尔12.5~25mg,每日2次,口服。
在有严重心动过缓和高度传导阻滞、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时,禁用β受体阻滞剂。
注意有严重外周血管病和跛行者,β受体阻滞剂应慎用。
(三)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的维持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房电重构而不易转复。
房颤治疗要达到什么目标?
房颤治疗要达到什么目标?
房颤的治疗主要有3个目标:①心率控制。
②预防血栓栓塞。
③纠正心律失常。
开始的治疗策略包括心率控制和节律控制。
心率控制策略是指控制心室率,而心律并未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节律控制策略指试图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理论上,节律控制应当优于心率控制。
但研究显示,两种治疗策略在死亡率和脑卒中发生率方面、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于心力衰竭的发生和恶化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症状较轻的老年房颤患者,心率控制治疗是合理的治疗手段。
但无论哪一种策略都需要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
房颤的直接血流动力学危害是房颤时失去了心房的“泵血”作用,使心排出量降低10%以上。
除此之外,过快和不规则的心室率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损害,长期过快的心室率及心室冲动的极不规则会损害心室功能和结构。
快而不规则的心室率形成血栓的可能性较缓慢而均匀的心室率明显增大。
最新 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与方法
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与方法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0%,估计我国现有约1000万房颤患者,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
房颤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引起脑和肢体重要脏器栓塞,诱发或恶化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
房颤治疗的关键就在于减少脑栓塞及死亡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有的资料并不能直接证实心率控制可减少脑栓塞及死亡的发生率,仅是推测房颤室率的控制,可减少或延缓心衰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从而降低脑栓塞及死亡发生的概率,缺少大规模临床实验的证实。
目前对房颤治疗的评价多来源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减少心功能的恶化,增加心输出量及患者的主观症状。
而房颤患者室率的控制对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减少心衰发生率等方面确实有良好的效果【1】。
对房颤患者室率的控制,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治疗方式,即节律控制或是心率控制。
虽然在理论上,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益处大于控制心室率,但是多项临床研究均没有证实节律控制患者在病死率、住院率、脑卒中等方面优于室率控制【2, 3】。
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了窦性节律维持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在各研究中,节律控制未能完全实现窦律的维持。
本文主要讨论有关室律控制的目标及方法。
1房颤心室率控制的目标所谓心室率控制,就是允许房颤存在的同时将心室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心房颤动时心室率的快慢与房室结不应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本身的传导特性有关。
任何能有效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的药物或是干预房室节传导的措施都可能用于室率的控制。
根据2022年AHA/ACC/ESC以及NICE指南,建议静息时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中度运动时控制在90~115次/min【4】。
但事实上,这个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对房颤患者短期血流动力学改善的观察上得出的,并没有一个很严格的方法来评价这个数值的可靠性。
2023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
2023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房颤的症状1.治疗原则(1)恢复窦性心律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
2.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
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
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
常用药物包括:(1)β受体阻滞剂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2)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
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3)洋地黄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4)胺碘酮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治疗方法一、阵发性房颤的症状表现为发作开始比较突然,病人感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及忧虑不安。
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二、控制心室率的方法
※ 钙拮抗剂:硫氮卓酮、维拉帕米。阻断钙离子通 道,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特别对交感神经 占优势或肺心病、哮喘、围手术危重急症,洋地黄 类药物疗效有限,可选用静脉地尔硫卓。存在β受 体阻滞剂禁忌,或上述两种药物足量应用仍不足以 控制好心室率可以考虑应用。引起负性肌力作用, 不建议对失代偿期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使用。不应用 于伴有预激的患者。
二、控制心室率的方法
室率控制和转复使用相同的方法,但转复需要的时 间长,剂量大。静脉负荷5-7mg/kg静注30-60min, 然后以1mg/min持续静滴,直至室率控制(转复需 要1.2-1.8 g/d)。
指南推荐:急性控制心室率 I 类适应证
※ 急性房颤不伴有预激的患者:推荐使用静脉β受 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减慢心室率 (A)。
※ 心衰或低血压合并房颤的患者:推荐静脉使用地 高辛和胺碘酮控制心室率(A)。
※ 预激患者:最好使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或胺碘酮 (C)。
指南推荐:急性控制心室率 I 类适应证
2. 非药物
※ 房室结消融+起搏器置入:适用于药物控制心室 率效果差或无法耐受药物治疗,快速心室率症状明 显或引起心动过速心肌病的患者,心室扩大伴有明 显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考虑消融房室结+置入双心 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
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发生房颤时,房室舒缩的顺序消失,心室充盈减少。 快速心室率增加心肌氧耗,降低冠脉血流;使心肌 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使原有心肌损害加重,可 在原来正常的心脏造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快速心 室率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房室活动顺序的消失。
一、慢性房颤控制心室率的目标
对于不能维持窦律的患者,需采取控制心室率策略; 房颤在控制心室率后,患者的体力耐量低于窦律状 态下。心室率控制的目标值为,休息时控制在6080bpm之间,中度体力活动控制在90-110bpm之间。
心房颤动节律控制总体原则、转复窦性心律、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特殊人群房颤疾病类型和处理措施
心房颤动节律控制总体原则、药物使用、AADs转复窦性心律、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特殊人群房颤疾病类型和处理措施节律控制总体原则1.症状驱动节律控制房颤节律控制必须在综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对有指征者进行抗凝治疗以及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控制等。
AADs节律控制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根据房颤症状评分辅助节律控制治疗决策。
症状在2b及以上者,有指征可考虑节律控制。
2.早期节律控制房颤确诊后应尽早启动节律控制策略。
对仅表现为疲乏或运动耐量下降、缺乏房颤特异性症状的患者,可行试验性复律治疗,因较难辨别房颤与其症状间的关联。
试验性复律治疗有助于判断此类患者的症状是否由房颤所致,若患者症状有所改善,节律控制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当决定放弃节律控制策略而采用心室率控制策略时,应停用AADs。
症状驱动节律控制和早期节律控制建议:1.症状性房颤患者结合其意愿,应用AADs和/或导管消融进行节律控制,特别是具备以下临床特征的患者:年轻、初发房颤或房颤病程较短、房颤相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房内径正常或稍大/房内电传导正常或稍延缓、室率控制症状缓解不佳。
2.诊断1年内的无症状性房颤,合并CHA2DS2 -VASc ≥ 2分,结合患者意愿,尽早进行节律控制治疗,治疗策略包括AADs和消融。
节律控制药物1.氟卡尼和普罗帕酮氟卡尼和普罗帕酮为Ⅰc 类 AADs,可阻断心脏Na+通道,延长有效不应期,减慢心房和心室内传导,延长QRS波时程及H-V间期。
Ⅰc类药物对急性房颤转复作用强。
氟卡尼和普罗帕酮可用于左心室功能正常、无明显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缺血的房颤患者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口服单剂量可在医院外用于终止发作不频繁、药物耐受性良好、无严重心脏病患者的房颤发作。
静脉注射较口服药物起效更快。
增加剂量疗效更佳,但会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
Ⅰc类AADs治疗过程中,如房颤转换为房扑,常可致1︰1房室下传诱发快速心室率,故建议同时使用阻断房室结药物,但需注意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及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
心房颤动案例分析两例(附答案)
心房颤动/案例分析两例男性,67岁。
反复发作心悸2年,加重1个月。
患者2年前晨练时出现心悸,持续约2小时后自行缓解,以后类似发作反复出现。
近1个月心悸发作较前频繁,伴胸闷,持续时间延长至4~6小时方能自行缓解,发作时多次查心电图均提示左室肥厚。
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血压160/100mmHg,坚持服药治疗,血压控制尚可。
吸烟30年,15~20支/日。
无遗传病家族史。
查体:T36.2℃,P98次/分,R18次/分,BP156/96mmHg。
神志清楚。
口唇无发绀,甲状腺无肿大。
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界不大,心率112次/分,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双下肢无水肿。
请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 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2. 采用什么治疗措施?1.【答案】初步诊断:(1)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
(2)高血压2级(高危)。
诊断依据:(1)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①老年男性,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心悸2年,加重1个月,数小时后可自行缓解;②查体:血压升高,心率112次/分,P98次/分,心率>脉率,脉搏短绌,且律不齐,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下肢无水肿;③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均提示左室肥厚;④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服药后血压控制尚可。
吸烟30年,无遗传病家族史。
(2)高血压2级(高危):①患者最高血压160/100mmHg,属于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②危险因素:患者年龄>55岁;吸烟。
靶器官损害包括:左心室肥厚。
综上所述,患者血压为2级,有两个危险因素,存在靶器官受损,故为危险分层属于高危。
2.【答案】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嘱患者休息,停止活动,必要时吸氧。
心房颤动治疗强调长期综合管理,即在治疗原发疾病和诱发因素基础上,积极预防血栓栓塞、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这是房颤治疗的基本原则。
(2)对症处理:心悸主要由于心律失常所致,故需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房颤控制心室率及转复窦性心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汪爱虎写在课前的话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它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备受患者及医护人员瞩目。
本课件详细阐述了心房颤动的特点、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及各种治疗方法,尤其重点介绍了控制心室率及转复窦性心律的治疗,为减少房颤的不良预后提供了有力帮助。
一、心房颤动的特点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需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并非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慢性房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数患者无心脏病证据;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它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快速心室率未能控制者,可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二、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心房颤动的累积发生率男性为2.2%、女性为 1.7 % ,70%左右的房颤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大约30%的房颤无任何可寻的病因。
病死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明显升高。
三、心房颤动的病因心房颤动可与一些心血管疾病有关,如风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先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等;也可与一些急性原因有关:如饮酒过量、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急性心包炎、肺部疾患、胸腔手术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与一些心律失常伴存,包括房室折返、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或房性心动过速。
若上述原因消失或被治愈,房颤可能不再发作。
四、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和电生理机制有关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学说有异位局灶自律性增强学说(Scherf 等,1953)、多个子波折返激动学说(Moe等,1959),也可能与触发因素如房早、房扑、房速、AVNRT、AVRT、交感或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等有关,或与组织与电学基质相关。
心房颤动的病理组织学有三种情况:心房扩张和不均匀分布的纤维化(窦房结),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非特异的散在纤维化,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或未识别的非病理性结构异常,发生于健康人的阵发性房颤(孤立性房颤)。
对于反复发作心房颤动病人控制心室率还是维持窦性心律?——AFFIRM临床试验介绍
律组病 死率有增加趋 势 (5 3 3对 3 2 。脑卒 中更多 发生于 停 0)
用华法林 或少于 治疗剂 量 的病人 。由于 病死 率 以及 住院 时 问在两组 存在差 异 , 而这 两个 因素将影 响医疗 费用 , 因此 , 控 制心 室率也许更 值得推 荐 。这 一发 现 与大多 数 医生 起初 的 治疗策略 , 即在不 能 维持 窦 性 心律 时 才考 虑控 制 心 室 率相
m an e a c ? — — I t d c in o i tn n e n ’u t fAFF RM l i lt iI o I c i c ra n a
华伟 张 澍
心 房 颤 动 ( 颤 ) 主 要 后 果 包 括 脑 卒 中及 相 关 的 病 死 房 的 验进行 中出现禁忌证 则 中断 华法林 , 病人 为窦性 心 律 , 若 不
率增加 。一少部分 病人如果房 颤长期伴有 快速 的心 室 率 , 将 导致心 动过速引起 的心肌 病。对于反复 发作 的房 颤 , 统 的 传 治疗策 略主要是抗 凝 以及维持 窦性心律 , 或控 制心室率 。 大 多数医生倾 向恢 复和 维持 窦性 心律 的治 疗策 略 。但
于华法林 治疗 。维持 窦性心律组 7 %的病 人在 整个 研究 过 0
AF I 试验是迄 今为止 最 大的一 个 研究 反 复发 作 的 F RM 房颤病 人控制 心 室 率 与维 持 窦性 心 律 的多 中心 临床 试 验 。 研究 者将总病 死率作 为临床试验 的一 级终点 。 自 19 9 5年至 19 9 9年 , 有美 国和加拿大 2 0多个 医学 中心参加 , 共 0 入选病 人 40 0例 。截至 2 0 6 0 2年 3月 , 一 个病 人 至 少 随访 2年 每 ( 平均随访 3 5年 ) . 。共有 7 4例病人 退出试验 , 另外 2 9例病
2024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增龄性疾病。
目前全国房颤人群估算已达200。
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大约有9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罹患房颤,在老年房颤的诊疗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和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共同组织多位国内该领域知名专家,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并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医院的实际情况,就房颤的定义、分类与分期,老年房颤的临床特点,老年房颤的综合评估、治疗及共病管理,老年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治疗,老年房颤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老年房颤患者合并肿瘤的处理及老年衰弱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解析。
老年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专家建议1:老龄化及慢病共病使中国老年房颤及脑卒中风险增加,7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群的房颤生命风险比50岁以上人群增加了2倍。
共识建议老年综合评估,加强共病管理,控制复杂的血栓及出血风险,提高抗凝治疗依从性,降低房颤及其并发症。
心房颤动及危险因素筛查与整合管理1.房颤及危险因素筛查:专家建议2:基于可穿戴设备技术应用的研究证据,共识建议在老年人群,合并睡眠呼吸障碍、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中使用PPG或单导联/多导联心电图等智能设备进行房颤筛查。
3.设备检测房颤及管理专家建议3:使用房颤整合管理路径(A脑卒中/血栓防治,B症状管理,C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合并疾病管理)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其他临床事件。
经验证的移动技术支持的ABC整合管理软件辅助老年房颤管理,是临床获益优先的管理工具。
老年心房颤动的评估专家建议4:CHA2DS2-VASc评分评估老年房颤脑卒中/血栓风险,HAS-B1.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
此外,应对老年人群,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失能衰弱评估、步态异常与跌倒风险、认知功能、肾功能、营养状态、进食和体重变化、抑郁状态、共病及多重用药评估等。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一)心室率和节律控制治疗专家建议5:控制心室率、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房颤的心室率控制房颤的心室率控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一、相关概念(一)房颤的定义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通过心电图即可确诊。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常反复发作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跳不规则。
(二)房颤的流行病学房颤为多发病、老年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提高。
如ppt3图表所示,房颤可增卒中率及死亡率。
(三)房颤的分型1.阵发性房颤:通常小于48小时。
2.持续性房颤:大于7天或需要CV。
3.长程持续性房颤:大于1年。
4.永久性房颤: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或不需要恢复窦性心律。
二、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1785年,英国医生 WilliamWithering 首次用洋地黄治疗房颤,发现患者应用该药后,脉搏变得“ morefullandmoreregular ”。
20 世纪初,KarelWenckebach首次应用奎尼丁转复房颤。
如ppt6图表所示为AFFIRM研究。
结果表明:AF 节律控制不优于心室率控制。
如ppt7图表所示为节律vs室率控制相关临床研究汇总,结果表明:节律控制在降低死亡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不优于室率控制。
如ppt8图表所示为AFFIRM研究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维持窦性心律可降低 AF死亡率,无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死亡率增加 49%。
如ppt9图表所示,胺碘酮、索他洛尔可明显增加心血管死亡率和再住院率。
如ppt10图表所示为PALLAS实验,结果显示决奈达隆维持窦性心律可导致卒中、外周栓塞、心梗、心血管住院、心衰住院风险增加。
决奈达隆被禁用于持续房颤和伴有心衰的房颤病人。
如ppt11图表所示,导管消融较AAD治疗可减少65%AF复发。
如ppt12图表所示,通过对多中心,1273 例病人,随访3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导管消融可降低卒中和死亡率。
三、AF节律与室率控制策略房颤治疗原则应优先考虑恢复窦性心律。
若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则尽量消除房颤的危害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
房颤复律及控制室率课件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导管消融、外科手术等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 药物治疗的患者。
房颤控制室率的疗效和注意事项
疗效
房颤控制室率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同时,控制室率也可以降低患 者的心脏负荷,减轻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02
房颤复律治疗
房颤复律的定义和适应症
定义
房颤复律是指通过医疗干预将房 颤心律转复为正常心律。
适应症
房颤患者如果出现严重心绞痛、 充血性心衰、脑卒中等症状,应 考虑复律治疗。
房颤复律的方法和操作流程
01
02
03
电复律
通过体外除颤仪进行,将 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心脏 ,使房颤心律转复为正常 心律。
房颤患者的随访计划和管理制度
定期随访
对房颤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一般建议至少每半年一次,以便及时 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立档案
为每位房颤患者建立详细的病历档案,记录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 、检查结果等信息。
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 活方式的调整和干预措施等。
药物复律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恢 复窦性心律。
房颤消融术
通过导管消融治疗,根治 房颤。
房颤复律的疗效和并发症
疗效
房颤复律的疗效因个体差异而异,通 常在成功转复后,患者症状会得到明 显改善。
并发症
电复律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梗死 等并发症;药物复律可能引起肝功能 损害、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案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案
3/46
房颤治疗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案
4/46
治疗目标
寻找和纠正诱因与病因
恢复窦性心律 室率控制
预防血栓栓塞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案
5/46
节律控制 or 室率控制
?
❖ AFFIRM试验认为在治疗Persistent AF上 心律与心率控制是等效。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案
6/46
17/46
电复律
• 心室率快、症状严重、血液动力学 不稳定患者,包含伴有经房室旁路 前传房颤患者,则应尽早或紧急电 复律。
• 电复律禁忌:洋地黄中毒、低钾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案
18/46
直 流 电 转 复方法
采取R波同时触发,防止引发室颤; 首次宜用150-200J递增(75%成功),若失败
可用至360J; 普通连续4次无效 ,不宜再用。
心室率控制标准
静息时室率60~80次/min 运动时室率90~115次/min 可采取运动试验评定最正确运动耐量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案
29/46
减慢心室率药品
——β阻滞剂 ——钙拮抗剂 ——洋地黄类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案
30/46
控制心室率药品
休息状态:首选地高辛,伴心衰效果更加好。 活动状态:首选β受体阻滞剂、非双氢吡啶类
难以维持 3. 用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心律风险大于房颤本身风
险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案
26/46
推荐采取室率控制情况
• 对于老龄(大于65岁)或心脏器质性 疾病(包含冠心病、二尖瓣狭窄、左 房内径大于55mm)病因未纠正患者 ,室率控制与节律控制一样有效。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案
27/46
房颤
治疗
• 治疗目的: (1)恢复窦性心律 (2)控制快速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中风
非药物治疗
• 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 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 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 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 • 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 小,病人易于接受 • 外科迷宫手术:目前主要用于因其它心脏疾病需 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效果好,但是创 伤大
抗凝治疗
房颤病人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同时考虑实行导 管消融根治的危险较大者, 应当进行抗凝治疗: 1.年龄≥65岁 2.以前有过中风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 3.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4.高血压 5.糖尿病 6.冠心病 7.左心房扩大 8.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
• 华法林:
a.过量易致出血,不足易发生中风或肺栓塞 b. 治疗剂量狭窄 c.抗凝监测需要有专科医生指导,剂量调整主 要靠反复监测INR,许多病人不能长期坚持 d.药物之间以及药物和食物之间相互反应
房颤控制心室率。通过迷走神经作用于房室结,从而减慢 房室传导降低心室率
②β受体阻滞剂:延长房室传导不应期和传导时间,抑制
交感神经对房室结的作用。对于控制运动引起的心室率加 快效果明显。对于明显心功能不全、低血压或房室传导阻 滞者慎重应用,注意观察,细心调节
③钙离子拮抗药:维拉帕米 药理作用:可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房 室结传导速度,可减慢安静及运动时房颤 的心室率 ④胺碘酮:可延长房室旁路前传的不应期, 可用于预激合并房颤的患者。紧急控制心 室率应用静脉制剂,维持窦律时改为口服
疾病症状
(1)心悸:心跳紊乱、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 呼吸困难 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控制心室率与转复窦性心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汪爱虎写在课前的话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它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备受患者及医护人员瞩目。
本课件详细阐述了心房颤动的特点、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及各种治疗方法,尤其重点介绍了控制心室率及转复窦性心律的治疗,为减少房颤的不良预后提供了有力帮助。
一、心房颤动的特点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需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并非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慢性房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数患者无心脏病证据;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它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快速心室率未能控制者,可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二、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心房颤动的累积发生率男性为 2.2%、女性为1.7 %,70%左右的房颤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大约30%的房颤无任何可寻的病因。
病死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明显升高。
三、心房颤动的病因心房颤动可与一些心血管疾病有关,如风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先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等;也可与一些急性原因有关:如饮酒过量、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急性心包炎、肺部疾患、胸腔手术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与一些心律失常伴存,包括房室折返、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或房性心动过速。
若上述原因消失或被治愈,房颤可能不再发作。
四、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和电生理机制有关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学说有异位局灶自律性增强学说(Scherf等,1953)、多个子波折返激动学说(Moe等,1959),也可能与触发因素如房早、房扑、房速、AVNRT AVRT交感或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等有关,或与组织与电学基质相关。
心房颤动的病理组织学有三种情况:心房扩张和不均匀分布的纤维化(窦房结),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非特异的散在纤维化,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或未识别的非病理性结构异常,发生于健康人的阵发性房颤(孤立性房颤)。
五、心房颤动的分类(一)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小于7天,大多可自行转复,并可反复发作;(二)持续性房颤发作48小时以上未能自行转复而需要药物或非药物干预;(三)永久性房颤发作持续1年或几年以上;(四)新近发生的房颤房颤病史不明确,尤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可采用“新近发生的”或“新近发现的”来命名。
六、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心房颤动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心室率、心功能、伴随的疾病以及患者的敏感性,多数患者有心慌、头晕、疲乏、气短和黑朦等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
左心室功能不全症状可能继发于房颤时持续快速的心室率。
少见而特异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一)心动过速致心动过速指的是心房扑动和某些房性心动过速可蜕变为房颤;非房性心律失常如房室折返或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导致房颤;室性心动过速伴或不伴有室房传导,也能诱发房颤。
(二)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房颤预激综合征患者存在房室间的异常通道称旁路,有旁路存在容易引起房室折返,房室折返激动能诱发房颤。
房颤冲动经房室旁路前传心室,引起十分快速的心室反应,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晕厥,甚至可引起心室颤动和心脏性猝死。
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射频消融房室旁路或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防止房颤经旁路前传。
患者心电图显示B 型预激综合征(三) 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包括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和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介导的房颤。
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性房颤的特征是男性多于女性,多在40至50岁时发病,大多数是 孤立性房颤,很少转为慢性房颤,容易在夜间、静息时、进食后或饮酒后发生,房颤发生前 有进行性心动过缓,B 受体阻滞剂和洋地黄类药物可增加房颤的发作。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性房颤的特征是它比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少,且总在白昼发生,运 动或情绪激动、紧张焦虑易诱发发作,多尿常见,特定的窦性频率时(近90次/min )易于 发作,B 受体阻滞剂是可选用的治疗药物。
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有控制心室率、预防栓塞性事件、复律和维持窦律。
一旦确诊心房颤动,都有哪些治疗方法?七、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思考 圭筮熨窦性心律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有控制心室率、预防栓塞性事件、复律和维持窦律(直流电转复心律、药物复律及维持窦性心律、非药物预防房颤复发、心脏起搏预防心房颤动)。
(一)控制心室率1. 控制心室率作为一线治疗的适应症临床上将控制心室率作为一线治疗的房颤患者有:无特殊理由必须转复为窦律的无症状患者;房颤已持续几年,即使转复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也很难维持窦律的患者;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心律的风险大于房颤症状本身风险者;7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
2. 控制心室率的优点和缺点控制心室率的优点在于控制心室率是一项有效治疗措施,能显著减轻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与复律相比,控制心室率较易达到;很少或不会引起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价格便宜。
控制心室率的缺点在于心室率不规则,部分患者仍有症状;血流动力学改善不彻底;由于过慢的心室率,部分患者需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它并不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3. 心室率控制的标准心室率控制的标准随年龄而异,静息时心室率达到60--80次/min,运动时90--115次/min。
4. 控制心室率的治疗措施控制心室率的治疗措施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方面可根据病情选用维拉帕米、地尔硫卓、B阻滞剂、洋地黄或胺碘酮等,而非药物治疗包括房室交界区消融/永久性心脏起搏、射频消融、起搏治疗、外科治疗、心房除颤器等。
(1 )药物治疗可用B阻滞剂或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单用或联合使用。
对于伴充血性心力衰竭者,洋地黄可作为一线药物。
有些患者需要地高辛和B阻滞剂联合治疗,特殊病例需再加钙拮抗剂。
对于房颤伴房室旁路前传者,需注意禁用抑制房室结传导功能的药物;伴血流动力学恶化者首选直流电复律;血流动力学异常不明显者可选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
若要迅速控制房颤的心室率,可采用静脉美托洛尔的方法,负荷剂量 5 mg通常足以达到b-受体阻滞作用。
美托洛尔静脉注射的半衰期为 4.5小时(1.1-8.5 小时)。
如有可能,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后短期内就应给予口服美托洛尔,如不能给予口服美托洛尔,应在1-3小时后重复静脉注射5mg美托洛尔,美托洛尔再次给药的准确时间可以根据心率来确定。
(2)消融治疗对于房颤伴快速心室率、临床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取消融阻断或改良房室交界区的方法,并植入永久性起搏器。
(二)恢复窦性心律1.植入型心房除颤器植入型心房除颤器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新技术,它的优点是可尽早将房颤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并防止长时间房颤所致的电重构,所利用的是双相脉冲和低能量(小于等于6J),使患者所受痛苦小。
缺点在于这种治疗方法需要手术来进行,价格较贵。
电极导线的正极是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负极是右心房电极导线。
心室电极导线与R波同步和转复后的心室起搏。
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优点是可消除症状、改善血液动力学、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消除或减轻心房电重构,并可减少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2.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心律药物转复心律可降低除颤阈值使房颤较易被电转复成功,并防止电复律成功后房颤早期复发;长期药物治疗以保持窦性心律;可转复房颤为房扑,而房扑易被抗心动过速起搏或消融技术终止或预防。
明确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依布利特、多非利特、Flecai nide 、普罗帕酮、奎尼丁。
疗效稍差或研究未完善的药物有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地高辛、Disopyramide。
新近发生的房颤用药物复律成功率可大于70%,持续时间长的房颤转复成功率低。
静脉或口服普罗帕酮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房颤者安全有效。
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或严重传导障碍者禁用?C类药物复律,胺碘酮、索他洛尔和新山类药物复律有效。
房颤持续时间大于等于48h或持续时间不明者复律前后按常规用华法林作抗凝治疗(复律前3周,复律后4周)。
经胸电复律不成功者可用药物降低除颤阈值后再使用电复律技术。
甲亢患者应延迟到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进行。
(三)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没有一个药物在维持窦律方面是完美的,维持窦律成功的定义是房颤发作的次数和每次发作时间减少以及发作的严重性减轻。
根据房颤严重程度和是否有基础心脏病决定用药,药物的选择原则是患者依从性高 (应用方便、价格合理、停药概率低 )、 风险尽可能小(脏器毒性和致心律失常作用少 )。
I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可首选 ?C 类药物,如普罗帕酮,莫雷西秦;而索他洛尔、多非利特和丙吡胺可作为第二选择。
有高血压病者的选择与匚前者相同。
若有左室肥厚,可引起尖端扭转性室速,胺碘酮可作为第二选择,有重度心室肥厚者不宜选用。
有心肌缺血者避免使用 ?类药物,第■ w ;—选择是索他洛尔或多非利特和B 受体阻滞剂合用。
若脏器毒性反应可接受,可用胺碘酮。
若伴有心力衰竭则首选胺碘酮。
(四)预防栓塞性事件房颤在发生早期、一年内、复律后早期 (1~2天,1周内)发生栓塞的危险最高,随年龄增高明显升高,有脑卒中病史者复发危险较高,持续时间超过一年且伴器质性心脏病者发生 率增高,食管超声心动图发现左房血栓、左房自发超声密度增大呈“烟雾状”、左心耳血流慢和左心室功能异常示危险增高。
栓塞危险与基础心脏病的存在和性质有关,风湿性瓣膜病 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危险较高。
脑卒中是房颤患者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
抗凝治疗是预防栓塞事件有效的治疗策略,要评估每例患者用华法林风险 其中非风湿性房颤的靶点 INR 是2.0 — 3.0之间(欧美),有脑梗死高危者 —4.0 (欧美),日本INR 维持在1.5 — 2.1之间。
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与剂量明显有关, 325mg/d 有明显抗凝作用。
对华法林有禁忌或脑卒中危险性低的房颤者可用阿司匹林。
其他的抗凝药 或抗血小板制剂尚在研究讨论中。
脑卒中高危患者要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
预防栓塞性事件的非药物治疗措施有左心耳切除术及封堵术。
若超声证实左心房血栓95%发生在心耳内,若左心耳切除术预防脑卒中安全有效,就可免用长期的华法林治疗。
如 房颤可能危及生命,在不考虑抗凝情况下立即除颤。
颤持续的时间不明或大于等于 48h 者需 抗凝治疗,需要做如下准备: 1)传统选择:复律前口服华法林 3周,INR2-3时转复;2)TEE/Heparin :无心房血栓即可转复(INR >2)。
复律后继续抗凝治疗 4周(复律后几周内仍 有脑卒中的高风险)。
心脏外科术后房颤的发生率约为 25%— 35%,房颤期间患者所受的影响一般不大, 房 颤持续时间一般不长。
术后发生房颤高风险者可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低风险者可给予B 阻滞剂。
冠脉搭桥术后给予索他洛尔可明显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八、控制心室率/转复窦律相关临床研究目前的随机对照研究有 RACE (Rate con trol vs.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for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 、 PIAF (The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 、STAF (The Strategies of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 、AFFIRM (TheAtrial Fibrillatio n Follow-up In vestigati on of Rhythm Man ageme 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