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严羽《沧浪诗话》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5333aee53a580216fcfe7b.png)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60036a3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68.png)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引言:严羽的《沧浪诗话》被大家誉为宋朝诗话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被誉为宋代诗话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沧浪诗话》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表达了严羽特有的理念,对宋代诗话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严羽《沧浪诗话》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
第一部分:《沧浪诗话》的背景与特点《沧浪诗话》是严羽的代表作品,它的出版时间为宋苏轼元年(1131年)。
严羽出生于宋代,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长期潜心研究、思考宋代诗话文学,最终完成了《沧浪诗话》这部著作。
《沧浪诗话》分为十大章节,共六十四词,涉及宋代诗话文学的前沿研究。
严羽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从宋代诗话的新颖性、宋人诗歌创作的背景、宋代文言文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宋代诗话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严羽还从追求自由、志向高远、坚持抗争、坚守信念等方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
第二部分:《沧浪诗话》的教育意义《沧浪诗话》不仅记录了宋代诗话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而且还散发出丰富的文学教育意义。
首先,《沧浪诗话》告诉我们,文学是人类自由的表达。
严羽在书中把宋代的文学视为自由的象征,他提倡人们用文学表达自我,通过文学去追求自由。
其次,《沧浪诗话》教育我们坚持追求理想,志向远大。
严羽在书中多次提到,宋朝作家们热衷于追求自由,并为能实现自由而奋斗、坚持不懈。
他们虽然处于封建社会,但他们勇于追求自由,这种激情和毅力让他们成功走向自由。
第三部分:《沧浪诗话》的影响《沧浪诗话》的影响很广泛。
首先,它为宋代诗话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时至今日,宋代诗话文学依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研究课题,而《沧浪诗话》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宋代诗话文学史研究的发展。
其次,《沧浪诗话》也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学术思潮。
严羽提倡自由,教导人们勇于反抗体制,并且努力去实现自由。
他的思想和主张,使学术思潮更加锐利,从而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
高考模拟作文: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写作指导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写作指导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a3c04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3.png)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稍有知识则自知浅陋,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
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严羽所说的“节”,就是学诗的“阶段”,三节就是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识好恶”是指不懂得作诗之法,不能区分诗歌的好与坏、优与劣;“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是指作诗多而泛滥。
因为无法度、无规矩,故而无所顾忌,不知敬畏,作品虽多,却大都是粗制滥造。
第二阶段,“识羞愧”可以理解为“懂得敬畏”“明白了作诗之法”;“生畏缩”即不敢随意作诗,“成之极难”意思是写出符合标准的好诗很难。
学诗者已认识到以前的仓促与鲁莽,对诗歌产生“敬畏之心”,于是“始生畏缩”,逐渐懂得原来诗歌并不是这么简单,但因为心中畏惧,反而写不出好诗。
第三阶段,“透彻”是指对事情、情况、道理等理解或表达得详尽而深入,本阶段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就不会滥写乱写,能在慎重之下追求诗歌创作的质量,最终信手拈来,也能创作高品质的诗歌。
总而言之,严羽的评论可以概括为:第一阶段只求数量,佳作甚少;第二阶段,因顾及到作品的质量,很少创作;第三个阶段的诗人,在经过不断地积累学识,磨砺自己的写作技能之后,对诗歌的体悟会逐渐达到“透彻”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境”,此阶段创作出来的诗歌都透着诗法、诗味、诗趣。
题目要求根据严羽《沧浪诗话》“三节”这一“本事”能够拓展开去,思考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启示”,譬如由学诗联想到做人、交友、处事、为学、治国等。
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
![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55450a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6c.png)
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严沧浪诗话原文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https://img.taocdn.com/s3/m/54c489b171fe910ef12df8e5.png)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
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一、佛教“禅”对严羽的影响禅,首先是一种宗教,在其从印度舶来与中土柔和的过程中,顺势融合出一种精湛的人生之道,也在文化领域里演绎出了别样风景,尤其对文学艺术,一千多年来,犹如风过树摇,其响不绝。
到了宋代,禅宗得以高度发展,士大夫谈禅成了一种风尚,以致到了不谈禅无以言诗的地步。
诗与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他们之间互相附庸风雅的时髦之举。
禅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开始的“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由以前的静默观照而变为“参悟”禅家的机锋警语。
妙语偈言必须靠“悟”才能获得佛家真谛。
禅宗向来认为任何文字都难以表达禅的意蕴,但为了将佛家理论流传下去,他们不得不依靠文字。
但他们认为重要的还是“悟”,禅与诗的共同之点除了皆用文字,共同点就是“悟”或“妙悟”。
“学禅必悟禅境,学诗须悟诗境”,宋代文人在诗与禅的关系上,可谓深有体会。
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金》:“学诗当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龚相《学诗得》、《诗人玉居》卷一:“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戴复古《论诗十绝》、《右屏诗》卷七:“欲参试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
”以上诗句皆阐述了“妙悟”在学诗与参禅方面的重要性。
“悟”本来就是禅宗用语,因为佛家强调必须靠“悟”才能进入禅境,得到真谛。
东汉许慎《说文》称:“悟,觉也。
从心,吾声。
”可见,“悟”与“妙悟”也有一个“渐修”与“顿悟”的过程。
所以杜甫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研究阶段,才能“一朝悟罢正法眼”,获得了悟之后的快感。
所以宋代禅宗对诗歌的影响不仅有诗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有领悟诗歌真正含义的方法。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e492b01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9.png)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首经典之作,也是宋代文人精神的缩影,它表达了宋代文人沉重品性与悠然宇宙观的结合,彰显了宋代文人文学灵性的升华。
《沧浪诗话》以一种极富哲理性的叙述形式,把宋代文学史上的文采、思想和情感缩影成一篇唯美动人的诗文。
严羽笔下所描绘的“沧浪”,不仅仅是一片湖水,也是一个世界象征。
在这个世界里,他以充满思想深刻的文字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思想文化,也将宋代的人文关怀描绘得淋漓尽致。
《沧浪诗话》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态度问题,严羽以“沧浪”为符号把宋代文人内心的理想与世俗的现实形象映射成一副图景,表达人之独立,统摄一切的深刻思想。
他以至真、至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无穷憧憬,表达出一种不羁、宁静、慈祥的告别离别意境,把对人生把握的淡定与执着共存于一篇诗文之中,令读者深受感动。
同时,严羽在书写《沧浪诗话》时,也表现出了他对于自然风景的热爱与崇敬。
他以清新的气氛,以情真意切的语言,把大自然的景色传达给读者,令读者感受到一种空旷清幽的美感,感受到松柏的凝重与坚定,也对大自然的美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严羽《沧浪诗话》的阐释,可以看到,它充满着智慧、抒情和温润,彰显出宋代文人文学灵性的升华,它不仅反映了宋人淡泊名利的价值观,也幽默地表达出离别的情绪,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思想特质与艺术风格,令读者对宋代文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沧浪诗话》对宋诗的评价
![《沧浪诗话》对宋诗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2cf753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e.png)
《沧浪诗话》对宋诗的评价《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的诗学理论著作,他在书中对“盛唐之音”大加赞扬,针对苏轼和黄庭坚的江西诗派等宋诗的流弊,作出了深刻而准确的批评。
他极力反对宋人作诗引用古书和表现理趣,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诗原本的趣味。
他在书中说到:“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意思就是:诗有其他的材料,与书本典故无关;诗有另外一种趣味,与说理无关。
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作诗有个固定格式,就是主张诗中所用的字词,每一个都有来历,也就是说,所有的词句,要能在古人书中找到出处。
同时还喜欢运用典故,典故就是化用或者直接借用古人的话,其实也是在翻古人书。
这样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其实只要多读书,每个人都能轻松作诗。
因为唐诗已经把格律完善了,格式和套路都是现成的。
再照着黄庭坚江西诗派的法子,把古人书中的词句变换一下,依葫芦画瓢填进去即可。
黄庭坚的这个方法,使得很多新手快速入门,影响了半个宋朝。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写出来的诗无意义,但也并非完全如此。
因为这样作诗,诗人是把符合自己主观想法的古书串起来,是有统一的思想的。
同时因为词句都源自古人书,乍看之下会显得学识渊博,读书不多可能会看不懂,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拥护。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严羽才会严加批评,他在《沧浪诗话》中说到:“近代诸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这里“近代诸公”,当然就是指苏轼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了。
严羽说他们用文字作诗,用才学作诗,用议论作诗,这样作出来的诗,不精巧吗?不是的,但终究已经不是古时候的诗了。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这一段评语,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宋诗的致命弱点。
用才学和议论作诗,纵然能写得很精巧,但终究雕琢太过,人为痕迹太重,已经失去了诗的自然趣味。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23a15c6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0.png)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1. 引言1.1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对诗歌的分类也是其独特之处。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诗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展现了他对不同时期诗歌特点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分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在汉代诗歌的分类中,严羽主要将其分为四类:宫廷诗、官吏诗、田园诗和家风诗。
他认为汉代诗人的创作主题多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繁荣。
而对唐代诗歌的分类中,严羽则将其分为五类:宫廷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客愁诗和诗谏诗,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对宋代诗歌的分类中,严羽则将其分为宫廷诗、官吏诗、山水诗、闺怨诗和客愁诗,强调了宋代诗歌的政治和社会性质。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诗体分类方面对后世的诗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经典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对严羽的诗体分类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其划分不够全面和细致。
不可否认的是,《沧浪诗话》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论探讨和分类方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正文2.1 严羽对汉代诗歌的分类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汉代诗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包括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等几种形式。
他认为汉代五言律诗在形式上更受儒家经典的影响,内容上多表现忠孝节义之情;五言绝句则多取材于宫廷生活或民间风情,形式严谨、内容热烈;七言绝句多用于写景抒怀,表现出汉代文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抒情情感;五言古诗主要以叙事为主,语言简练而生动;七言古诗则多表现出宏大的空间感和深远的意境。
严羽对于汉代诗歌的分类是基于形式和内容的综合考量,既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学,又重视诗歌所表现出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感。
这种分类方法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关于汉代诗歌的重要参考,对于研究和理解汉代诗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2 严羽对汉代诗歌的评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汉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类和评论。
读严羽《沧浪诗话》
![读严羽《沧浪诗话》](https://img.taocdn.com/s3/m/73bd172b0722192e4536f6b2.png)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沧浪诗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
其核心部分即基本的理论问题都集中在《诗辩》中展开论述的,这也是我们分析《沧浪诗话》理论构架的主要部分。
而《诗体》《诗法》《诗评》这三个部分总体上属于诗歌批评,而《考证》部分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而且较复杂,《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主要是作者的诗论宗旨及其诗学的主张,可以理解为全书的自序。
所有这些形成了《沧浪诗话》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于此书中的理论前人多有评说,而且多有争论,而终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妙悟说,兴趣说,别才别趣说,以禅喻诗等几个方面。
《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
《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诗辨”阐述理论观点,是整个《诗话》的总纲。
“诗体”探讨诗歌的体制、风格和流派;“诗法”研究诗歌的写作方法,“诗评”评论历代诗人诗作,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基本观点。
“考证”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和撰人进行考辨,比较琐碎,偶尔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思想。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https://img.taocdn.com/s3/m/0321746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7a.png)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从古至今,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大概要算是唐代的严羽。
他的诗作被誉为“古典诗话中的绝唱”,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语言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其中以《沧浪诗话》最为出名。
那么,以《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为标题,从中探讨严羽的诗歌的得失辩正是什么呢?首先,严羽的诗作具有辩证性,他在《沧浪诗话》中把古典时期的意象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连在一起,使得诗歌变得更加实用性强。
他的抒情文学性与诗的理论观念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而是借鉴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融汇贯通,将自然与人文关系抒发得淋漓尽致,深刻洞察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用以描写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节。
其次,严羽不仅在诗歌上得失有所辨正,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
他以“精神开拓者”之称,利用其文学精湛的能力,把自己的精神写进诗歌中,赋予诗歌以灵动的艺术力量,使它变得更有活力和忧郁气息。
他的思想艺术理论也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人们的肯定。
最后,严羽的诗作有得失之辨正,主要体现在其以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自身精神的方式赋予诗歌以新的生命。
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并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这种对生命和人间景象的倾向也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综上所述,从严羽《沧浪诗话》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他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并将自身的精神写进诗歌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最终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这正是严羽诗歌得失辨正。
严羽《沧浪诗话》材料作文范文
![严羽《沧浪诗话》材料作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f9387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d.png)
严羽《沧浪诗话》材料作文范文
今天,语文老师让我们读《沧浪诗话》,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一个老爷爷,他穿着粗布长袍,正坐在大树下,眉梢带着一丝忧愁,手里拿着一本书,仔细地阅读着。
老爷爷写的书,似乎有些深奥,不过,我却发现里面有好多好词好句,像“诗无达诂”,“意境”,“妙处”……书里还讲过好多诗,好像都是古诗,我倒是能读懂,但我能感受到老爷爷对诗歌的热爱,仿佛他把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串成了一条项链,带给了读者们,让他们也感受到诗歌的美丽。
老爷爷说,诗歌要像水一样,清澈明亮又坚定,要像风一样,自由又热情奔放。
他希望人们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读懂诗歌的真谛。
我突然想起,以前我写诗歌,总是害怕乱填,老是想写得完美无缺,却写不出好诗。
现在我清楚了,写诗词就要像老爷爷说的那样,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让诗歌像从心里汹涌澎湃出来的小溪,不知不觉地,蕴满着真情。
《沧浪诗话》,它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我对诗歌的理解,让我更加坚定地去揭开诗歌的奥秘。
我还要继续读下去,去寻找诗歌的真谛,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8156d22f111f18583d05ac4.png)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摘要宋代诗话种类繁多,作品丰富,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的精品,是宋代最系统、最优秀的诗话论著。
针对诗坛上“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学主张,严羽以盛唐诗为楷模,并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吟咏情性”、“妙悟说”和“兴趣说”,尖锐批判了苏、黄诗风、江西诗派、四灵及江湖诗派,同时也抨击了理学诗派,深入分析了诗歌的缘情本质、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诗成之后的审美境界,探讨了“什么是诗”、“如何学诗和作诗”的问题,把诗歌引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沧浪诗话;吟咏情性;妙悟说;兴趣说《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严羽的《沧浪诗话》以艺术论对抗工具论,以情感性纠正学理性,是一部优秀的诗学理论著作,从艺术形式方面为我们指出了什么样的诗歌是真正优秀的诗歌,并确立了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诗歌的本质:“吟咏情性”诗言志,这是从《诗经》就开始的传统,《沧浪诗话》的理论落脚点正在于此,使得严羽以极大的自信为诗正名。
《沧浪诗话》论说的诗歌审美特征,首先就是以情性美为其标志。
严羽认为,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是“吟咏情性”。
《沧浪诗话》开宗明义第一章《诗辨》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这段文字构成了严羽诗学观念的基础。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表明严羽对诗歌的认识很有辩证意味。
严羽认为诗歌与书、理无直接关联,但又不能因此而废学、废理,否则诗歌创作就无法达到极致。
严羽认为真正伟大的诗人是多读书,多穷理的,但在诗歌的创作中则将书与理消化尽,能够采用诗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实际上是接触到了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
严羽所说“诗者,吟咏情性也”也就是“吟咏情性”是诗歌的本质内容。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https://img.taocdn.com/s3/m/f785291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7c.png)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在严羽的作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贯穿于整个作品中。
而对于“以禅喻诗”,自古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出现“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和“以禅喻诗”的内涵,然后从“以禅喻诗”“入神”“参”“识”以及“妙悟”“兴趣”等多个角度解析《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最后阐述《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学价值。
诗话萌生、发展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其繁荣时期,其中由严羽所创作的《沧浪诗话》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特色对后世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然而《沧浪诗话》的这一特色同样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大家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始终没有统一。
赞同者既肯定“以禅喻诗”这一手法的精妙,也肯定其对后世诗学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反对者则对“以禅喻诗”之“喻”字的恰当性提出了质疑。
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今学术界对“以禅喻诗”这一特色同样也是争论不休。
一、发生“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1.外部原因东汉时期,佛教思想才刚刚传至中国,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佛教思想的发展受了非常大制约。
后来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佛教思想才以求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时已经开始盛行。
佛教思想的盛行对当时文人的思想、犯罪行为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比较小的影响,而受到佛教思想影响所产生的宫体诗、玄言诗、禅林诗以及山水诗等也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及至后来北宋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诗话,在各种轻易或是间接因素的影响下,禅学也逐渐带入至诗话中来。
同时,禅悦风气的流行以及当时的文化整合思潮也推动了禅学在诗话中的扩散,构成了“以禅喻诗”的特色。
2.内部原因胡晓明指出“以禅喻诗”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第一,在不能驳斥感性经验的前提下,禅宗思想给诗话增添了超越性和距实性,境界更加高远;第二,诗话从“物”至“境”的提高与禅宗思想异曲同工,有著思想上的关联;第三,诗话在语言精简方面的经验和禅宗对语言的认知就是相连的。
浅谈《沧浪诗话》
![浅谈《沧浪诗话》](https://img.taocdn.com/s3/m/700afae56294dd88d0d26be2.png)
《沧浪诗话》,它的“别材别趣”“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妙悟”说为中心的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诣的审美理想论,成为构建严羽美学思想内在体系的三大理论主干。
此处我浅谈别材别趣”“兴趣”、“妙悟”、这三个方面。别材、别趣说所谓材,指题材,非指天才;所谓趣,指旨趣,非指风趣。这里严羽提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思想倾向的问题严羽主张诗要用形象思维,要意境莹澈,反对纯议论化和概念化。别材”反对依赖书本,“别趣”反对依赖说理。
浅谈《沧浪诗话》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有系统性的作品,《沧浪诗话》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继敛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一之后的一部比较重要的诗歌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具理论意识和兴趣的诗话,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真正探讨诗的审美特质的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艺术理论进入更自觉的阶段。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https://img.taocdn.com/s3/m/976a110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6.png)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严羽是西晋重要的文学家,其著作《沧浪诗话》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塑造了西晋时期独特的文学文化,对当时的思想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就围绕“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这一主题,展开一番探讨。
首先,从诗歌得失的角度来看,严羽的诗中以积极的思想意义和深厚的情感印象强烈地影响了西晋的思想和文化发展。
他的民歌如《沧浪之歌》、《太平道》等,其中表达出一种社会问题处理的积极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前进和实现梦想的方向。
此外,严羽充分把握了西晋时期的审美情趣,用充满忧郁情怀的诗句勾勒出那时才有的复杂而精致的情愫,让诗歌成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
然而,从当时的视角看,有人认为严羽的诗歌太多叙述,缺乏深度思考,过于追求表达效果而牺牲了诗的内容。
在西晋时期,出现了诸多知识分子提出的“新诗”派,着重以激情和理性把握诗歌的主题,这也导致了在审美角度上与前人诗歌之间出现了鲜明对比。
但无论如何,严羽的诗史地位不容置疑,他的诗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西晋文学文化的发展。
他的诗歌以其丰富的表达和抒情方式,让人们得以体验当时的对情感的把握,从而更有助于当时的文化传承。
此外,严羽的诗歌还可以说明出当时的文学发展趋势。
他的诗歌将抽象的艺术和普遍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利用文学的手段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西晋文学文化的发展。
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反映出当时文学文化的特点,更是对当时思想发展的进一步推导。
总之,从审美角度看,严羽的诗歌得失均存在,其深刻的理解力和抒情能力让他的诗歌更贴近当时的文学文化。
他利用诗歌来反映当时的思想发展,使文学文化有所发展,这也使他的诗歌在西晋时期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
因此,值得我们以严羽的诗歌为历史见证,对当时的文学文化进行反思与思考,从中吸取今日的文学智慧与力量。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038e34c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4.png)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在历史上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影响,今天的文人仍经常参考它的观点来讨论诗歌艺术。
它涉及了宋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和传统主义观点,以及其他诗歌理论,如讲述形式、叙事技巧、表达方式等,对宋代诗歌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了宋代诗歌的浪漫主义思想。
他认为,宋代诗歌的核心是表达“情感”,而不是神话故事和传统的神圣感。
为了表达“情感”,宋代诗人必须要有“意境”,即一种能够震撼人心的才华。
也就是说,诗歌应该受情感的驱使,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因此,宋代诗歌艺术的核心在于描绘出用情感来激发读者的感受。
其次,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强调了宋代诗歌的传统主义观点。
他认为,宋代诗歌艺术应该把文学古典主义的传统观点作为基础,如以节令为题材,诗歌的语言和结构应该遵循古典的经典传统。
同时,他也强调了诗歌的审美价值,认为诗歌的艺术表达不仅要符合古典传统,而且还要具有艺术上的美感。
此外,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还提出了其他诗歌理论和论述,如“宫商羽音”技巧,讲述形式,表达方式等等。
例如,他提出了“宫商羽音”这一理论,即诗歌中应当使用宫、商、羽三种声部,从而增加诗歌的韵律感。
他还指出,创作诗歌时应当注意讲述形式,诗歌中应当层层重叠,以达到表达的最佳效果。
最后,他还强调了诗歌的表达方式,例如采用抒情、写景、道中以及抒发情感等技法,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由此可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理论对宋代诗歌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涉及了宋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和传统主义观点,以及其他诗歌理论,如讲述形式、叙事技巧、表达方式等,为宋代诗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建议。
至今,它仍是诗歌艺术界有价值的参考书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https://img.taocdn.com/s3/m/d9c6bc5127d3240c8447efed.png)
浅谈严羽的《沧浪诗话》王文辉(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郑州 450046)摘要:严羽的诗学思想主要见于《沧浪诗话》等,《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学著作,它改变了北宋自欧阳修《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著作以记述诗人创作轶事为主要内容和供消遣的随笔形式,代之以严谨的理论体系和独创的批评观点,其诗学见解鲜明尖锐,独树一帜,同时它也是历代诗话中最富有理论性和体系性的论诗著作之一。
钱钟书《谈艺录》评价严羽的诗学成就说“沧浪别开生面,如骊珠之先探,等犀角之独觉,在学诗时工夫之外,另拈出成诗后之境界,妙悟而外,尚有神韵,不仅以学诗之事,比诸学禅之事,并以诗成有神,言尽而味无穷之妙,比于禅理之超绝语言文字。
他人不过较诗于禅。
沧浪遂欲通禅于诗。
”关键字: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妙悟说;别材;别趣Introduction to Yan Yu "zhen blue waves"Wang Wenhui(Chines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Zheng Zhou450046)Abstract: Instrument qing, yanyu, word and word Dan hill, is the author of poems "song blue waves roll" and poetics "zhen blue waves". Yanyu's poetics thoughts mainly in the surging wave zhen, etc., the surging wave zhen zhen song dynast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poetics, it change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ince ouyang xiu "June 1 zhen zhen works onaccount of poets anecdotes and essay form of entertainment, replacing them with rigorou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original criticism point of view, its poetic insight sharp sharp, unique, and it is also the richest in all previous dynasties xie zhen poetics theory and system sex work.Qian zhongshu "art recorded" in the evaluation of yanyu's poetic achievements said "the special blue waves, such as LiZhu agent first, such as rhino horn of sleep, alone in the poems, the time, the other out into a realm of poetry, witty, has charm, not only to float to learn things, and the poems into god, words and poor taste of the seconds, than in the majestic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zen Buddhism. Others, however, the poem in the zen. Hence to blue waves through zen poetry."Key words: zhen blue waves; In order to chan yu poetry; Miao said enlightenment; Don't material; Don't boring严羽,字仪卿,又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人,生卒年月不详,大致生活于南宋光绍熙至理宗淳佑年间, 曾因避乱浪迹江湖,饱经忧患,终身布衣,著有诗集《沧浪吟卷》和诗论《沧浪诗话》。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5e68c3e7c1cfad6195fa7d3.png)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沧浪诗话》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破,攻三百年诗病;一是立,提出诗的宗旨、诗的作法等,这一点是作者的主要贡献。
全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其核心在《诗辩》,它包含了严羽的诗歌理论“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答吴景仙书》),而其余部分则基本上是他对其诗歌理论的具体运用。
严羽主要通过他的“妙悟说”和“兴趣说”,展开了他对诗歌刨作中的作者和作品两大部分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他的诗歌理论。
一《沧浪诗话》开篇以论诗如论禅而引出其“妙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诗辩》之四)此段话之核心,在于指出诗歌之道在于“妙悟”,严羽的“悟”是一种自然的审美直觉思维,而“妙悟”就是这一心理活动的最佳状态。
严羽认为诗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悟”,它与个人学历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可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但要是没有“悟”,他永远也当不了一个诗人。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当一个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他要摆脱现实世界的形象束缚,摆脱抽象思维的羁绊,来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情感切入对象,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在瞬间融合为一体,直接去体悟、把握对象,从而洞见世界、人生的意义。
因为这种创作主体感情的表达很难以用日常的言语来进行表达,所以严羽借用了禅家语言“妙悟”来笼统概述之。
但是“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思维,虽然可能是人所共有的,但要进入“妙悟”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蹴而就的,所以严羽在讲了“妙悟”之后,紧接着讲“学诗者以识为主”(《诗辩》之一),强调“识”对学诗者的重要性。
“识”也就是审美鉴赏能力,即辨别诗歌高下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反复对前人佳作进行吟诵,那么就能通过“识”的途径来达到“悟”甚至“妙悟”的境界。
沧浪诗话 [宋]严羽(依郭本自整)
![沧浪诗话 [宋]严羽(依郭本自整)](https://img.taocdn.com/s3/m/d107d611a98271fe910ef982.png)
沧浪诗话[宋]嚴羽詩辯一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詩魔入其肺腑之間;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騖愈遠;由入門之不正也。
故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
又曰:見過於師,僅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也。
工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
先須熟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如今人之治經,然後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雖學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從頂(寧頁)上做來,謂之向上一路,謂之直截根源,謂之頓門,謂之單刀直入也。
二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興趣,曰音節。
三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淒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結,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優遊不迫,曰沈著痛快。
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
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
他人得之蓋寡也。
四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若小乘禪,聲聞辟支果,皆非正也。
論詩如論禪,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
大曆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已落第二義矣;晚唐之詩,則聲聞辟支果也。
學漢、魏、晉與盛唐詩者,臨濟下也。
學大曆以還之詩者,曹洞下也。
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
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漢、魏尚矣,不假悟也。
謝靈運至盛唐諸公,透徹之悟也。
他雖有悟者,皆非第一義也。
吾評之非僭也,辯之非妄也。
天下有可廢之人,無可廢之言。
詩道如是也。
若以為不然,則是見詩之不廣,參詩之不熟耳。
試取漢、魏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晉、宋之詩而熟參之,次取南北朝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之詩而熟參之,次取開元、天寶諸家之詩而熟參之,次獨取李、杜二公之詩而熟參之,又取大曆十才子之詩而熟參之,又取元和之詩而熟參之,又盡取晚唐諸家之詩而熟參之,又取本朝蘇、黃以下諸家之詩而熟參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隱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沧浪诗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
其核心部分即基本的理论问题都集中在《诗辩》中展开论述的,这也是我们分析《沧浪诗话》理论构架的主要部分。
而《诗体》《诗法》《诗评》这三个部分总体上属于诗歌批评,而《考证》部分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而且较复杂,《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主要是作者的诗论宗旨及其诗学的主张,可以理解为全书的自序。
所有这些形成了《沧浪诗话》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于此书中的理论前人多有评说,而且多有争论,而终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妙悟说,兴趣说,别才别趣说,以禅喻诗等几个方面。
《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
《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诗辨”阐述理论观点,是整个《诗话》的总纲。
“诗体”探讨诗歌的体制、风格和流派;“诗法”研究诗歌的写作方法,“诗评”评论历代诗人诗作,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基本观点。
“考证”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和撰人进行考辨,比较琐碎,偶尔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思想。
五个部分互有联系,合成一部体系严整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诗话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正由于此,它受到世人的普遍重视。
《沧浪诗话》论诗,是针对宋诗的流弊而发的。
它把宋诗的演时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沿袭唐人,至苏轼黄庭坚变革唐风,南宋中叶以后又转向晚唐学习。
它对于宋诗的变唐很不以为然,尤其反对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作风,谓其并不理解诗歌的特点,违背了诗学的传统。
对于“四灵”和江湖诗人的倡导晚唐,它也认为“止入声闻辟支之果”,未进入“大乘正法眼”。
根据这样的情况,《诗话》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别才”、“别趣”的中心口号。
这里所说的“别趣”,是指诗歌作品有别于一般学理性著述的美学特点;所谓“别才”,则是指诗人能够感受以至创作出具有这样审美属性的诗歌作品的特殊才能,也正是艺术活动不同于一般读书穷理工夫之所在。
“别才”和“别趣”紧密相关。
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非关书”、“非关理”,或者也叫作“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这就是严羽论诗的基本宗旨。
严羽论诗并不局限于“兴趣”这一点。
《诗辨》谈到作诗的法门有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五个方面,还谈到诗歌的品类、技巧、大致的分界与最高的境界,范围相当广泛。
尽管如此,“兴趣”仍然是他衡量诗歌的最基本的标尺。
他批评南朝人与宋人都是说他们未能将词、理、意、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失去了那种浑成而又含蓄的美质。
作为对立面,他称许唐人又推崇汉魏古诗也是出于形象整体性与含蓄美的要求。
他这样重视诗中“兴趣”,对于救正一部分宋人诗作忽视诗歌审美特点的弊病,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强调过了头,也容易导致重艺术而轻思想的偏颇。
“别才”,在严羽诗论中也称作“妙悟”,这原是佛教禅宗学说的用语,指佛教徒对于佛性的领悟,《诗话》中借以表示人们对诗歌美学特点,也就是诗中“兴趣”的心领神会。
在严羽看来,诗人的艺术感受和创造的才能,跟一般读书穷理的工夫是截然两码事。
读书穷理固然有可能促进诗歌艺术的提高以“极其至”,而艺术活动的根柢则并不依赖读书穷理。
这就意味着“学力”并不能保证一个人的诗歌成就,“妙悟”才是关键所在。
至于“妙悟”能力的获得,《诗辨》中认为是从阅读前人的诗歌作品中培养出来的,而且不是任何诗作都有助于人们的“悟入”,必须是那些本身具有严羽所赞赏的意境浑成、韵趣悠远特点的作品,才能促成人们对这种艺术特点的领悟。
同时,这种阅读的方式不是指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而是指熟读、讽咏以至朝夕把玩的工夫,换句话说,是一种直接的感觉和艺术的欣赏活动。
严羽心目中的“妙悟”或“别才”,是指人们从长时期潜心地欣赏、品味好的诗歌作品所养成的一种审美意识活动和艺术直感能力,它的特点在于不凭藉书本知识和理性思考,而能够对诗歌形象内含的情趣韵味作直接的领会与把握,这种心理活动和能力便构成了诗歌创作的原动力。
这一观念的提出,表明严羽对于艺术活动与逻辑思维的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未能科学地阐明思维与直觉的辩证统一关系,反而趋向把两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致使其“妙悟”说带上了浓重的玄学色彩,招来后人的种种非议与指摘。
“妙悟”既然来源于对好的诗歌作品的熟读与涵咏,那就需要对诗歌艺术作出正确的鉴别,严羽称之为诗识,一种从艺术意境、风格上识别诗作的邪正高下深浅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选择合适的学习对象,达到“取法乎上”的目的。
严羽认为,诗识的形成是来自对各类诗歌的“广见”和“熟参”,亦即来自对诗歌体制的细心辨析,辨别诗体是严羽定下的学诗的第一关,由辨体以立识,再由“识”入“悟”,而后通过“妙悟”导致诗中“兴趣”,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的过程,从而构成了严羽论诗的圆融贯通的体系。
不过这个体系最终归趋到师法前人,尤其是盛唐人的诗歌艺术上来,根本上忽略了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推动作用,不免存在着以流代源的缺陷,为明清两代的拟古思潮开了不良的风气。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从贬抑宋诗新变的成就,重新思考诗歌发展路径开始的,具有正本清源的意味,也是宋代诗学批评辨析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
侧重于强调诗学批评中存在着某种凌驾于具体创作之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与典范,这种标准与典范首先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上,即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具有某种最典范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该体裁的创作具有整齐划一的时代风格,而这一风格则是超越时代的典型范本,必然成为后世长期师法遵循但永远无法达到的创作楷模。
对这种典型范本的归依与膜拜是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格调派诗学复古的潜在内涵。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显示了严羽试图在理学思想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
严羽在论述具体诗体上,尤其是论宋诗演变发展及其与唐诗的承继与新变非常深刻,是建立在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的基础上的。
严羽认为,宋诗三百年的发展路径是完全错误的,学唐者也是在沿袭唐诗的流弊。
对宋诗特征与创作成就的否定,为严羽辨唐宋诗体制、树立尊唐抑宋的话语权威,尤其是为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奠定了理论前提。
它对古代诗歌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唐诗和宋诗所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成为读者把握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的重要枢纽。
它鲜明地提出了诗歌艺术的美学特点和审美意识活动的特殊规律性问题,触及艺术形象和形象思维的某些基本的属性、基本的方面,把传统的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它还全面地展开了关于诗歌创作、诗歌批评、诗体辨析、诗歌素养等各部分理论,提供了许多有用的
思想资料。
这众多方面的贡献,都应予以足够的估价。
正由于此,《诗话》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诗论中,不仅“格调”、“性灵”、“神韵”诸派都从它里面汲取养料,作为立论的根据,就是一些独树一帜的理论家如王夫之、叶燮、王国维等,也都借鉴了它的理论思维经验,予以批判的改造,推陈出新。
另外,从杨士弘《唐音》、高棅《唐诗品汇》直到沈德潜《唐诗别裁》,历来的唐诗选本和唐诗学研究中,都可以看出其或明或暗的投影。
因此,《诗话》几乎笼罩了明清两代的诗学。
当然,《诗话》在理论观点上的失误及其对后世所造成的消级影响,也不容回避。
尽管如此,《沧浪诗话》仍不失为一部体系完密而具有多方面建树的诗歌理论专著。
一部《沧浪诗话》,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玄思,也开启了“以禅喻诗”更为广泛的诗论祈向,尤其是对意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