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供奉对象-佛部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佛教供奉的对象
https://
华严三圣
毗卢遮那佛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二)菩萨
菩萨地位仅次于佛,是能 够悟佛道、发愿普渡众生 的候补佛。
四大菩萨 大悲观世音 大智文殊 大德普贤 大愿地藏
文殊,据说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极具智慧,以大智闻名。其塑像多手持利剑, 骑在狮子身上。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一)佛
佛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 三身佛:
● 卢舍那佛
毗卢遮那佛
释迦牟尼
○ 三方佛:
● 药师佛
释迦牟尼
阿弥陀佛
○ 三世佛:
● 燃灯佛 (迦叶)
释迦牟尼
弥勒佛
三身佛
法身毗卢遮那佛 报身卢舍那佛 应身释迦牟尼佛
横三世佛
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 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竖三世佛
罗汉——自觉者
1.十六罗汉 2.十八罗天神
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 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 神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伽蓝神关羽 等。
https://
1.四 大 天 王
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 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胄的 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 器金刚杵,或双手合十 将杵搁于肘间(表该寺 为十万丛林,接待寺), 或以杵拄地 (表该寺为 非接待寺)。通常置于 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 脸朝大雄宝殿。
3.二王尊
指伽蓝守护神密迹金刚和那 罗延天。以金刚力士像置于 山门殿空门内两侧,左尊开 口、执杵,右尊合口,提棒。 民间俗称哼哈二将。
菩
菩萨
坐骑
武器
道场
萨
中国四大宗教之佛教
导游基础第五单元中国四大宗教考纲解读1.中国宗教的概述及宗教政策。
2.佛教的创立、发展过程。
3.佛教在世界的传播路线和中国的主要派系。
4.佛教教义,经典,供奉对象。
5.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佛教常用礼仪6.佛教名山。
知识点一:中国宗教的概述及宗教政策。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大致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
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裕固族,藏族。
信仰大乘佛教的数民族有白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畲族、纳西族、彝族、羌族、满族、朝鲜族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数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佤族等。
信阳东正教的少数民族有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对宗教的国家,宗教信仰具有民族性和实物性的特点。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是外来宗教,一经转入,便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宗教。
它们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一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宗教”一、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二、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是: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无神论和有神论的自由。
2、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国家保护一切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正常宗教活动。
3、各宗教一律平等,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4、我国实行政教分离原则。
5、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干涉。
知识点二:佛教的创立、发展过程。
知识点分析:一、佛教的产生。
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孔子时期)创立地点:古印度创立历史:佛教形成的佛祖四大圣迹:出生地蓝毗尼花园、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伽。
二、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分裂,分为改革派大众部佛教、传统派上座部佛教。
(公元前4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至公元一世纪大众部中产生大乘佛教,把上座部佛教称其为小乘佛教。
佛教寺院导游:佛寺中的供奉对象介绍
• 佛像:在游览寺院中常见的佛像有:( 1 )释迦牟尼佛。
亦称“世尊”、“如来”等,是佛教寺院的⼤雄宝殿必须供奉的佛像。
( 2 )过去七佛。
即毗婆⼫佛(胜观佛)、⼫弃佛(最上佛)、毗舍婆佛(⼀切有佛)、拘楼孙佛(成就美妙佛)、拘那舍佛(⾦寂佛)、迦叶佛(饮光佛)和释迦牟尼佛。
( 3 )三⽅佛(⼜名横三世佛)。
“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说前世、现世、来世或前⽣、今⽣和来⽣等。
横三世佛是指东⽅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极乐世界的阿弥托佛。
三尊塑像的排列⼀般是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居其左侧,阿弥托佛居其右侧。
( 4 )三世佛(亦称竖三世佛),是代表过去(前世、前⽣)、现在(现世、现⽣)、未来(来世、来⽣)三种时间世界的佛。
即这三种佛在时间上是上下相连续的,故称为竖三世佛,即现在佛释迦牟尼,⼀般居中间,过去佛燃灯佛⼀般居左侧,未来佛弥勒佛⼀般居右侧。
( 5 )东⽅三圣。
药师佛、⽇光佛和⽉光佛合称“东⽅三圣”或“药师三尊”。
( 6 )西⽅三圣。
西⽅三圣指西⽅极乐世界德三位⼤圣⼈: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观⾳菩萨,右胁侍⼤势⾄菩萨。
西⽅三圣⼜称阿弥陀三尊。
阿弥陀是“⽆量”德意思,所以阿弥陀佛⼜叫“⽆量佛”。
( 7 )三⾝佛。
指释迦牟尼的三种佛⾝,即三种不同的像。
三⾝指的法⾝、报⾝和应⾝,⼜叫⾃性⾝、受⽤⾝、变化⾝。
“⾝”除了体貌外还有“聚积”的含义,即由觉悟合聚积功德⽽成就佛体。
法⾝佛是毗卢遮那佛,报⾝佛是卢舍那佛,应⾝佛是释迦牟尼佛,⼜称化⾝佛。
在佛殿⾥⼀般是法⾝佛居中,报⾝佛居左侧,应⾝佛居右侧。
( 7 )五⽅佛。
五⽅佛即中央毗卢遮那佛,即⼤⽇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积世界得阿佛,代表⼤圆镜智(⾦刚智);南⽅欢喜世界得宝⽣佛,代表平等性智(灌顶智);西⽅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莲花智);被⽅莲花世界得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
密宗寺庙的⼤雄宝殿往往供奉这五位主尊佛。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
[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
宗教知识:佛教供奉的对象
(一)佛所谓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
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1.三身佛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迎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迎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顺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迎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三方佛体现净土信仰。
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有一佛二菩萨负责教化。
世界十方都有净土,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中国佛徒大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婆娑”为“堪忍”之义)教主释迎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
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迎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世佛,以燃灯佛为代表。
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以前,释迎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
在有的寺院中,过去佛为(释迎牟尼前一任佛)迎叶佛。
右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
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经说,他还在兜率天内院中(即弥勒净土)修行,释迎牟尼预言弥勒将在56.7亿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故称未来世佛。
寺院中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天冠弥勒)和化身像(大肚弥勒)三种。
“大肚弥勒”名契此,相传为五代梁朝时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两耳委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
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圆寂时口念一谒:“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中国的佛教
韦驮一般有两种姿势;一是双手合十, 横杵于腕上,直挺站立,意寓为十 方丛林,是接待寺,欢迎来客。 二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该 寺为非接待寺。 关羽为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
五、佛教常用的称谓、礼仪、佛事活 动和节日 (一)佛教常用的称谓主要有和尚、 僧人、法师、住持、居士等。 居士,指受过“三皈依”和“五戒”, 是在家佛教徒 (二)佛教常用礼仪 合十,又称合掌,即左右合掌, 表示由衷的敬意,它是佛教徒最为 普通常用的礼节。 顶礼,即五体投地,为佛教徒 拜佛最尊敬的礼节。
3、三世佛又称竖三佛,是指依三者 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 为大势至菩萨,三者合称“西方三圣” 或“阿弥陀三尊”。 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 即中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 世燃灯佛、右尊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 每经过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
(一)道教常用的称谓
1、道教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 “住持”,俗称“当家的”。
2、教外人士对道士、道姑一般可统称 为“道长”。 (二)道教常用的仪式
1、道教的主要仪式有符箓和斋醮。
2、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要清洁 身心以示虔诚,称之为“斋”;古代 的一种祷神的祭礼, 称之为“醮”。
A、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 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以大乘佛 教为主,又称汉语系佛教。 B、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 国家以及中国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又称巴利语系佛教。 C、藏传佛教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本 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 又称藏语系佛教。
特点之二,寺院林立,寺院经济逐步 形成。 唐代诗人杜牧有绝句云:“南朝四百 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不 过几十分之一。 寺院拥有大量财富,有的僧人成为百 万富翁。
第五章 宗教旅游景观审美
大乘佛教的正确合掌方式
五体投地
三、解读宗教景观的语言
环境语言
佛教处于远离尘世山水绝佳的环境之中 “四大皆空” 不恋红尘
四、宗教旅游景观的鉴赏原则
熟悉宗教的历史和文化 了解宗教景观的艺术手法 融入宗教景观的自然环境 感悟宗教景观场
佛教
山 门 ( 哼 哈 二 将 )
钟 楼 ( 地 藏 菩 萨 )
鼓楼 (伽蓝神)
天王殿
大雄宝殿
应县木塔
2、佛塔
1)种类
楼阁式塔
大雁塔
虎丘云岩寺塔
灵谷塔
密檐式塔
西安小雁塔
栖霞寺舍利塔
覆钵式塔(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金刚宝座塔
北京真觉寺金刚 宝座塔
单层塔
2)佛塔结构 地宫:是汉塔独有的, 用来埋葬舍利。 塔基:分为基台和基座 , 基台是早期比较矮的没 有装饰的台基;基座是 基台之上专门承托塔身 的座子,雕饰精美 。 塔身:是佛塔最富变化 且最具中国特色的部分 塔刹:塔尖部分,本身 就是一座小塔。是宗教 色彩最浓的一部分。
3、 主要节日
佛诞日 (四月初八) 自恣日(四月十六至七月 十五 ) 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
水陆法会
焰口施食
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
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纳戒或进戒。
传戒--求菩萨戒(烫戒)
加持 是现在社会上很流行的一个术语,学佛同修都希望能得
施无畏印
屈臂上举于胸前,手 指自然舒展,手掌向 外。这一手印表示佛 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 愿,能使众生心安, 无所畏怖,所以称无 畏印。
第四章:中国四大宗教
第四节:伊斯兰教
一.掌握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名,伊斯兰、穆斯林的涵义。
伊斯兰教创建于7世纪初,创始人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
3.武当山。在湖北丹江口市西南,为道教真武大帝祖庭。
4.湄洲岛妈祖庙。位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它是海内外妈族庙的祖庭。
5.芮城永乐宫,在山西芮城。
6.北京白云观。在北京广安门滨河路。创建于唐开年间(公元713---741年),是全真道第一丛林,全真道最大门派祖庭和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7.广州三元宫。是岭南香火最盛、信众最多的道观。
1.原始道教阶段。
2.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3.道教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
4.形成两大派系阶段。宋元代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真教与正一道两大教派。目前道教宫观大部分属全真教,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
道教是教义。
1.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2.奉太上老君为无世不存的至尊天神。这是道教信徒最根本的信条。谁否认这一条,就不是道教徒。
1)十六罗济公。
4.护法天神。
1)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汉化成了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佛教天王)
2)韦驮。
3)哼哈二将(专门把守寺院山门)。
4)伽蓝神关羽。
四.了解中国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佛教常用礼仪。
中国佛寺殿堂主要殿堂为庑殿式或歇山式
一般常见的主要殿堂有。
B.四御、三元等诸神。
2)神仙。
A.真武大帝。
B.文昌帝君。
佛教供奉对象-罗汉部
佛教供奉对象-菩萨部
2、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的,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人张玄所画, 是在十六罗汉之后加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尊者宾头卢。 后来,也有加上迦叶尊者、军屠钵叹尊者(或弥勒尊者)的。 在元朝以后,十八罗汉取代了十六罗汉,成为佛寺中罗汉塑像的通常形式。
佛教供奉对象-菩萨部
3、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一般指释迦牟尼去世后,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 为首。至于五百比丘的其他人,除著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没有名号的记载。 然而,在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却都有名号,这在佛经中是找不到根据的,是宋人的附 会之说。 关于罗汉的来历,还有说是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见《法华经·五百弟 子授品记》)。在《贤愚经》、《报恩经》等经中,另有其他种种说法。
佛教供奉对象-罗汉部
课件提纲
一、何谓罗汉 二、罗汉数量
何为罗汉
何谓罗汉,全称“阿罗汉”,是梵文的音译,为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按照小 城佛教的说法,阿罗汉为小乘声闻四果的第四果,也称“无极果”。达到罗汉果位即能 断尽一切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并受到天人供养,这是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中国各地的佛教寺庙均建有罗汉堂,最著名的由北京香山碧云寺、成都宝光寺、苏 州西园寺、上海龙华寺、武汉归元寺、昆明筇竹寺、广州南华寺的罗汉堂。
何为罗汉
释迦牟尼及二弟子(迦叶 阿难)
何为罗汉
十八罗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罗汉数量
在佛教中,关于有多少罗汉,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说有16罗汉、18罗汉、500罗 汉。这些罗汉一般是指释迦牟尼的弟子。
据佛经记载,罗汉受佛祖的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人间,以守护佛法。最初是四大罗 汉,后来有十六罗汉之说。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
【导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苦寒来。
坚持备考的⼈⽣,很积极,很宝贵,很励志。
冲吧,努⼒吧!以下为⽆忧考整理的“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印度佛教的创⽴与发展简史 佛教约创⽴于公元前6世纪。
在世界各⼤宗教中,佛教创⽴的时间最早。
创始⼈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
释迦牟尼⽣活的年代⼤约与中国孔⼦同时。
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其母是摩耶夫⼈。
相传他诞⽣于蓝毗尼花园。
释迦牟尼长⼤后深感⼈间的苦恼,所以29岁时出家苦修6年。
35岁时他发觉苦⾏并不是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弃⽽⾄菩提伽耶的⼀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真谛,终于在⼀天晚上⼤彻⼤悟⽽成道。
得道后,他在⿅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教。
传教45年后,80岁时在拘⼫那迦圆寂(涅槃)。
释迦牟尼出⽣地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野苑、涅菜地拘⼫那迦是举世闻名的佛祖四⼤圣迹。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I2世纪⼤约有1800年的历史,⼤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
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前6世纪-1世纪中叶) 这⼀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
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传教阶段。
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争议。
后分裂为两⼤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派称为上座部佛教:主张改⾰的⼀派称为⼤众部佛教。
(⼆)⼤乘佛教时期(1世纪中叶-7世纪) 这⼀阶段从⼤众部演化⽽成的⼤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
原上部佛教被贬称为⼩乘佛教(“乘”原为“车辆”之意)。
⼤乘佛教认为⼗⽅世界都有佛,修⾏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的最终⽬的在于成佛。
佛教的供奉对象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 吒,身白色,穿甲胄, 手持琵琶(表明用音乐 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 璃,身青色,穿甲胄, 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 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 红色,穿甲胄,手缠龙或蛇,或 持绳索(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 其皈依佛教),有的另 一手持 宝珠(取龙戏珠之意)
文殊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 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 子。 文殊菩萨的形象,一般右手握智慧剑,左手持的莲 花上放置《般若经》。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 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 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或以莲花为台 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 在。 文殊菩萨生辰乃农历四月初四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
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 存,世代不息。 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 未来(来世、来生)三世。
右
未来佛 弥勒佛 中 现在佛 释迦牟尼佛 左 过去佛 燃灯佛
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 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
菩萨
罗汉
自觉
自觉
觉他
——
——
——
(一)佛
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 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 1、三身佛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 4、华严三圣 5、婆娑三圣
1、三身佛
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迎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 报身佛,应身佛。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 凝聚所成的佛身;
制作人:杨钦鹏
佛教偶像 佛 三世佛 三身佛 三方佛 华严三圣 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罗汉 护法天神 十六罗汉 十八罗汉 五百罗汉 济公 四大天王 金刚力士 韦驮 伽蓝神
上海市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之--中国四大宗教
3、韦陀菩萨 位置:天王殿弥勒菩萨背后,脸朝大雄宝殿的释 迦牟尼佛。 手持法器金刚杵 以杵驻地 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
4、大势至菩萨 道场:江苏南通的狼山
(三)罗汉
(三)罗汉 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 五百罗汉和八百罗汉 济公
(四)护法神
佛教的护法神 二十诸天 迦蓝神
四大天王:
(二)汉地寺院主要殿堂
汉化佛教寺院的总体布局
山门 钟鼓楼 天王殿 大雄宝殿 法堂 方丈院 佛塔
山 门
关于山门的基础知识
(1)山门为什么称为“山门”? (2)山门为什么有时候又称为“三门”? (3)山门的作用是什么? (4)山门具有什么表法意义? (5)山门内的两尊塑像分别是谁?
关于山门的导游讲解
一、佛教的产生
1、佛教,就是指佛的言教,或者也可称为佛法, 它包括佛、法、僧“三宝”。 佛即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所教导的教义,即佛法。 僧即信奉佛教的信徒。 佛、法、僧三宝具备,才构成完整的佛教。 2、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的产生:佛祖四大圣迹
出生地:尼泊尔蓝毗尼花园
云南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 德宏、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州,为傣、布朗、德昂、阿 昌等族和部分佤族群众信仰。信教人数约70余万人。
上座部佛教对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文化、
政治生活和习俗都有深刻影响。傣族每个男子都要遵俗在 少年时期当一次和尚,3~7年后还俗。有些人成为终身僧 侣。没当过和尚的男子被人瞧不起。
佛教传入中国
中 国 第 一 寺 : 洛 阳 白 马 寺
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宗佛教。 因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传播路线:古印度→中亚细亚陆路→中国→朝鲜 →日本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佛经翻译家,建立 了中国使戒制度,有了正式僧人,标志着中国佛 教的正式诞生。 形成了八大宗派 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的过程已经完成
佛教供奉对象(1)
东方净琉璃世界
东方三圣 (药师三尊)
月光菩萨
药师佛
日光菩萨
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三尊)
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
课堂小结
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
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
三身佛
卢舍至 菩 萨 观 世 音 菩 萨
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卢舍那佛
毗卢遮那佛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佛
卢舍那佛
三身佛
( 峨 眉 山 三 身 佛 铜 像 )
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佛
卢舍那佛
应身佛
法身佛
报身佛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 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 居佛国)之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 极乐世界、 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 “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 “秽土”,“婆娑”为“堪忍”之 义)教主释迎 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 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 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 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
三方佛——在不同空间同时存在的三尊佛
西方极乐世界教主
婆娑世界教主
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
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
药师佛
三方佛(横三世佛)
河北承德外八庙普乐寺宗印殿内供奉的三方佛
婆娑世界
• • • • (一)佛 (二)菩萨 (三)罗汉 (四)护法天神
名称 佛 自觉 修行结果 觉他 觉行圆满
菩萨
罗汉
佛 教
佛教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 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 为他出身于古印度的释迦族,所以 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 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属于“沙 门思朝”中的一支。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 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 乘佛教时期和密乘佛教时期四个发 展阶段。
佛教
七、佛事仪式和佛教节日
1、佛事仪式 佛事仪式,是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 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 中国汉传佛教主要佛事仪式有忏法、 水陆法会、盂兰盆会、放焰口、众姓 道场、增福延寿道场。 2、佛教节日 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成道节和盂 兰盆节。
八、佛教寺院建筑
佛教寺院是供奉佛像、保存佛经、 举行佛事活动和供僧众们生活、居 住的场所。寺庙类型可分为以下几 种: (一) 汉传佛教寺院 (二) 藏传佛教寺院 (三) 南传佛教寺院 (四) 汉藏混合型寺院
佛教
九、中国著名佛寺
(一) 白马寺 (二) 灵隐寺 (三) 少林寺 (四) 法门寺凿的 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 故事的壁画。敦煌莫高窟、麦 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 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一) 敦煌莫高窟 (二) 麦积山石窟 (三) 云冈石窟 (四) 龙门石窟
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
(四) 护法天神 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
韦驮、哼哈二将和伽蓝神关羽等。
六、佛教徒的称谓
佛教徒的称谓大致可分为身份性称 谓和礼节性称谓两种。 (一) 身份性称谓 1、戒律性身份称谓 佛教徒有四 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 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 摩那尼。 2、职务性身份称谓 早期佛寺的 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 负责。 (二) 礼节性称谓
最新导游资格考试要点总结:佛教供奉的对象
导游资格考试要点总结:佛教供奉的对象佛教供奉的对象(一)佛“佛”是个音译外来词;是“佛陀”的简称,也译作“浮陀”、“浮屠”、“浮图”等。
其意为“觉者”、“智者”。
佛教对佛的解释有三层含义:正觉(自觉)、等觉(觉他)、圆觉(觉行圆满)。
“正觉”就是对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如实了解了、觉察了;“等觉”就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且能平等普遍地使别人也觉悟;“圆觉”就是自己觉悟和使别人觉悟的智慧、行动和功德都达到了和最圆满的境地。
寺院中经常供奉的佛有:1.三身佛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迦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称横三世佛)三方佛体现佛教的净土信仰。
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都有一佛二菩萨负责教化。
十方世界都有净土,但最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三方佛”正中为娑婆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教主释迦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
佛经上说他曾经发过十二大誓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愿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
其左胁侍为日光菩萨,右胁侍为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或称“药师三尊”。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又有“无量光佛”、“清净光佛”、“接引佛”等名号,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
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
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世佛,即燃灯佛(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前,释迦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或迦叶佛(释迦牟尼前一任佛)。
佛教
三世佛
左
横三世佛(空间) 右 中
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无量
右胁侍 (大势 至菩萨)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 东方净琉璃世界 (药师佛)
佛
左胁侍
(观音 菩萨)
右胁侍 左胁侍 右胁侍 (普贤 (文殊 (月光 菩萨) 菩萨) 菩萨)
左胁侍
(日光菩 萨)
释迦三尊
西方三圣
东方三圣 (药师三尊)
佛教真理 凝聚所成 的佛身 佛为超度众 生,随缘应 机而呈现的 各种化身
佛经过长期 修行获得 “佛果”之 身
• 三身佛是根据大乘教理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 同的身。当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此云遍一切处,表示绝对真理就是佛身,法身 佛结法界定印,两手仰掌相叠,右手在上,左手 在下,两手大拇指向上相触;左旁一尊是报身佛 ,名“卢舍那佛”,此云光明遍照,表示证得绝 对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是佛身,报身佛结与愿 印,左手安于双膝上,右手仰掌垂下;右旁一尊 是应身佛,名“释迦牟尼佛”,此云能仁寂默, 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众生的佛身,应身佛就是 释迦牟尼成道的姿势。
(阿弥陀三尊)
西方三圣(三圣殿)
竖三世佛(时间)
过去佛 弥 勒 佛 现在佛 未来佛
燃 灯 佛
释 迦 牟 尼
大同云冈35窟东壁
古佛弥勒 乐山大佛
交脚弥勒佛龛
契此
布袋弥勒 北京碧云寺弥勒造像
欢 喜 佛
六、佛教经典
三藏经、大藏经——经(释迦牟尼阐发的教 义)、律(释迦牟尼制定的戒律)、论(释 迦牟尼弟子对经律的阐释) 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大藏经有汉文、藏文、巴利 文三大体系
第六章
第二节
四大宗教
佛教
佛教主要供奉对象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 怎么参拜?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怎么参拜?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山门向南开,布局基本上是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藏经楼等组成。
当然,这只是佛教寺院的一般布局,规模比较大的寺院还有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四堂、四台、罗汉堂、禅房、监院/方丈院、大斋堂等等,具体情况还要视规模而定。
一、山门寺庙的大门称为“山门”,因寺庙大多修建于山林之中而得名,同时也有另外一个含义,即是三个门之谓,象征佛教中的“三解脱门”,中间的为空门,东侧的为无相门,西侧的为无作门。
无作指无因缘造作;无相即不取一切相;空门,因缘解体,一切皆空。
所以山门是僧俗两界的分界线,也是达到涅磐境界所必须经过的门径。
一般的山门两旁有两位大力金刚像,又名“执金刚”,是两位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的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二、钟楼、鼓楼进入山门以后就可以看见东面的钟楼和西面的鼓楼。
佛教有“晨钟暮鼓”之说,即早上先敲钟,以鼓和之,晚上先击鼓,再以钟应之。
钟楼,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其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地狱救苦,度化众生。
鼓楼为悬挂鼓之建筑物。
其位置在大殿或讲堂之右,而与钟楼相对望,其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
三、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进入山门后的第一重大殿,殿中供大肚弥勒佛,其背后为韦驮,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有的天王殿还有类似这样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颠倒之人”。
1、中尊:弥勒佛天王殿一般面向北,供的中尊是弥勒佛,这是因为弥勒作为未来佛,是释迦摩尼佛涅磐后的继承人,具有崇高的地位。
弥勒佛的形象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作大肚弥勒佛,是未来佛,与释迦摩尼(现在佛),燃灯佛(过去佛)一起供奉在大雄宝殿,称为“竖三世佛”;另一作菩萨像装,常带天冠,单独侍奉。
2.1佛教.
“佛”是“佛陀”(觉悟 • 者)的略称,是梵语的译 音,有时译作菩提,其义 为觉,意即自觉,觉人与 觉行圆满也。
•“释迦牟尼”亦为梵语译音,其意为 能仁,意即他德全道备,能济万物也; 也就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或释迦族的圣 人。
•他死了以后,人们为对他成佛后的尊称, 才称他(悉达多)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佛 教寺院的“大雄宝殿”里,当中那个是 “如来佛”,“如来”和“大雄”都是释 迦牟尼的称号。
1、自然的压迫:由于人类在一定的物质生活 条件下受自然界沉重的压迫,把自然力和 自然物神话的结果。 其次.社会生产力和人
与自然的矛盾和物质生活状况
2、社会的压迫::阶级对立。
原始宗教的形式
1、第一种是自然崇拜:对象是土地、天体、山石、河流、
火等 2、第二种是动植物崇拜:印度人对牛、古埃及人对猫、古 波斯人对狗、古希腊人对树 3、第三种是灵魂观念、冥间观念和祖先崇拜 4、第四种是图腾崇拜:以上几种的综合 5、第五种是灵物崇拜和偶像崇拜
• •
面壁静心
阿罗逻迦罗摩:“追随沉思默想步骤” 乌陀迦罗摩:“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
•
理作用的状态”。
•
牧牛女难陀和波罗献糜
•六年苦行
•
树下静悟 特利悉那(爱欲)、罗蒂(乐欲)、 罗 迦(贪欲)炫媚
• 大悟成佛
众魔败阵
•大悟成佛
佛教的产生
菩 提 树
相传佛陀就在这棵菩提树下悟道
鹿园传教
佛陀说法
民俗与宗教
宗教意识、宗教情绪、 宗教行为体现在民俗事象的 各个层面,社会民俗、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
宗教与民俗
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节庆、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 风俗习惯虽不属于宗教教义教规,但由于宗教属意识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世佛
过去世佛燃灯佛
现在世佛释迦牟尼
未来世佛弥勒佛
华严三圣
毗卢遮那佛及其两个亲密的助手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合称。华严宗认为 无限的宇宙是华藏世界,法身佛毗卢遮那是该世界的教主,它无所不在,整个 华藏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的显现而已,一切佛、菩萨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应化身。
中国四大宗教
佛教供奉对象-佛部
课件提纲
一、三身佛 二、三方佛 三、三世佛 四、华严三圣
三身佛
佛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是佛教的最高尊神。佛不仅能够自我解脱、教化他 人,而且法力无边。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处处有佛。佛教经典和佛寺中主要有三身佛、 三方佛、三世佛、华严三圣等。
佛教天台宗有“佛具三身”的说法。佛具三身,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三身佛的中尊为“法身佛”,梵音名为毗卢遮那,它是佛教真理凝聚而成的佛身, 象征佛法真理无处不在。左或右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是在法身的基础上,经过 艰苦修习而获得的佛果之身,显示佛的智慧。右或左尊为“应身佛”,名释迦牟尼,是 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如下表所示。
释迦牟尼佛 应身佛
毗卢遮那佛 法身佛
卢舍那佛 报身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佛教供奉对象-佛部
毗卢遮那佛
释迦牟尼佛
卢舍那佛
三方佛
又称横三佛,是在不同空间同时存在的三尊佛。 中尊为娑婆界尘世教主释迦牟尼佛、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右尊为西方 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三者合称 “释家三尊”。药师佛的左胁侍为日光菩萨,右胁侍为月光菩萨,三者合称“东方三圣” 或“药师三尊”。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为观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三者合称“西方 三圣”或“阿弥陀三尊”。三方佛体现了净土宗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如下表所示。
东方净琉璃世界 教主药师佛
中尊娑婆界尘世 教主释迦牟尼
西方极乐世界教 主阿弥陀佛
日光菩萨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大势至菩萨
东方三圣
释家三尊
西方三圣
三世佛
又称竖三佛,指世界轮回流转,相继存在的三尊佛。中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左尊 为过去世佛燃灯佛、右尊为未来世佛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每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称为“一劫”。 三世佛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