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合集下载

新教育读后感范文13篇

新教育读后感范文13篇

新教育读后感范文13篇新教育读后感范文篇1我读了新教育之后,深深地被里面的四大精神所感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

这四个方面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

在这篇__中,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四种精神,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精神存在的必要性。

在读了这篇__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种精神即“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

文中提到:当下有三种人即官人、学人、农人。

(官人,就是做官的人。

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

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

)朱教授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

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现在有些特级教师总喜欢到处讲学、开讲座,但很少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缺少与学生交流的实际经验,缺少的就是这种田野精神。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

老师写随笔、写论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他不像作家写__,需要华丽的词藻,夸张的语气。

他还指出:真正教育史上最后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行动家,或者说,他们都是学问家加行动家。

所以,新教育必须要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的。

所以,作为新教育人,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用宁静的心认真地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田野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新教育读后感范文篇2桌上摆着一本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手握着一只黑色签字笔,便开始了我的阅读时光。

新教育这本书可以说是新教育人的根本书籍了,读后,它使人受益匪浅,让人悟性大开,从而对教育事业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看这本书我无法做到一目十行,生怕会遗漏掉什么或产生一种没有看过的错觉,它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字一句地去看,用心去感悟。

读新教育有感

读新教育有感

读新教育有感新教育读后感篇一期中考完试后,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

一直以来,我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把它放在一边,其间也偶尔翻动过几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

可是寒假前,学校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每位老师在假期中认真研读《新教育》,做好读书笔记,并完成一篇读后感。

迫于形势,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

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一、富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富有“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

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

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教育的四重境界

教育的四重境界

教育的四重境界
严如父,慈如母,亲如朋友,教如子
1.严如父:这是教育的第一重境界,自然,也是教育最原始的方法与本质,自古到今,自教育界到家庭,都认为,严师出高徒。

的确,古人的每一句话都有它实践性的道理,在严厉之下,出了不知多少能士才子,让严如父这个教育整理沿用至今仍备受用。

2.慈如母:这是教育的第二重境界,教育是一个循循友善的过程,慈如母的教育多现于女性的教育态度,但是,我们经过实践慢慢的发现,教育不仅仅需要严如父,更需要慈如母,像一个母亲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点滴,这点很重要,这种教育更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也不是每个教育人士都能做到。

3.亲如朋友:这是教育的第三重境界,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更是对孩子心理的把握和拿捏,这需要的是耐心,细心,责任心,爱心以及老师过硬的心理学素质。

通过平级的生活交流,像朋友一样的打成一片,才能走进孩子内心的深处,挖掘他们的心态,能够通过聆听而交流和交心,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4.教如子:毋庸思考,就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毫无私心,倾全心血地教育每个学生,这一点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综合以上三点,将教育的本质体现在教学中,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每个教育人士能够做到这一点,将是教育界的半壁成功,当然,一个成功的家教父母,可不是随便就合格的哦。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中医内科学》课程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中医内科学》课程

一、课程概况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先人创造的,基于“天人相应”整体观的,以“司外揣内”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的,采用天然药物与自然手段对人体各科疾病进行个体化防治的一门知识体系。

既有科学的内涵,又有文化的特质,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所以被称为“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

由此启发学生作为中医学人,应该具有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应该勇于担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世的贡献。

现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项目已推行1年余,在“德医交融”大思政背景下,从“课程思政”理念出发,分析医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专业课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思政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课堂授课课堂教学占授课任务三分之二,也是课程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根据专业的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提炼课程的思政内涵和意义。

针对本科生教学,中医内科学导言课针对“如何学好中医”首先提出“书读经典勤临床,多拜名师悟性强”是中医成才四要素,强调传承民族尊师重教传统,多向老师学习间接经验。

针对学习医圣张仲景,提出四个境界说。

第一个境界是学会用经方。

第二个境界是掌握张仲景诊治疾病理法。

第三个境界是学会张仲景治学方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集》一十六卷”,即所谓“继承、学习、实践、创新”。

最高境界则是学习张仲景推己及人、悲天悯人、不务名利、唯求博济的高尚情怀。

教育学生临床见习应做到眼勤、口勤、腿勤、手勤、笔勤,热情服务患者,时刻不能忘记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的精神,“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济含灵之苦”。

根据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病证的特点,让学生体悟到不同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同影响,引导学生为了解决患者病痛,一方面要关注“病”,通过列举当代名医的有效案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医药的疗效,坚定学生对中医药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关注“人”,关注患者身心感受,“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关注其心理健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2.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理解;德育思想基本上是前德育理论形态准形态;3.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或者灌输给学生给学生;精确4.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道德的本质判断P65-685.德育的目的、任务只是人们对德育活动的一种主观期待和设定,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德育的功能、实效客观效果和能量只是反映了“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6.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规范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他律,社会理性则表现为一种自律;<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自由的,而自由的道德发自“本心”而非“良心”;>理解7.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掌握8.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理解;意念性知识、符号性知识;9.“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儿童的道德学习是由内而外的;10.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或人的道德发展经历的阶段有哪几个: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道德发展的“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道德情感也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在道德行为上则是完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价值的“自然流泻”就是具有中国古人所言的“圣贤气象”重点理解一下11.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的三个基本维度构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教育技能;12.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之间有三重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2、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13.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规定性:1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 2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3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4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14.德育目的应该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表现为三点: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15.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是提升人格,是应然的状态,现实的德育目的是在于养成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德性;16.何谓“品德”,国内的两大理论:①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品德是由品德的心理形式维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品德心理内容维道德立场、观点等、品德心理能力维道德能力、策略17.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填、精确18.德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德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德育目的是通过德育目标实现,大的方面目的;德育目标有助于德育目的的实现,细化、分层次目标;19.在当代社会,尽管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世界各国德育内容的千差万别,但是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仍然有一些趋同,表现如下: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四个层次;20.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哪些属于基本的道德品质P170-171选择21.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当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爱“祖国”与爱“国家”祖国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概念,而国家则是一个政治概念2.“爱国”与“爱人类”3.爱国与改革开放4.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22.活动课程实际上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精确掌握23.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重点或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它的“显性化”;精确掌握德育的隐性课程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24.信仰道德教育好好看,大题“信仰道德”是一个来源于宗教道德理论的概念,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或者说它是人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等的总和;人生观也称人生价值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方面的表现,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主要回答怎么对待人生、度过人生和在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通俗地说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做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问题;人生观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等方面;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实际上所要完成的是个体终极价值体系的建立;只有建立了这一体系,道德生活才可能有最后的依托;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实际是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核心问题,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必备的理性基础;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侧面;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向往与追求;在学校德育中,理想教育的主要内涵是生活理想、事业职业理想、社会理想三个方面的教育;生活理想是对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的一种设定和追求;事业理想是个体对理想职业的憧憬和追求,社会理想教育应当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未来社会最美好或终极状态的追求,二是对近期社会目标的追求;三者之间的关系:1.生活理想、事业理想、社会理想是不可分离的;生活理想是理想结构中的基础,职业理想建立在生活理想的基础之上;而职业理想是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实现的中介;社会理想则是生活与职业理想的方向指导;2.由于三者的统一关系,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时如果孤立地进行某项理想教育,就肯定会导致教育上的偏颇;25.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关于隐性课程的描述还是有相对共性的东西,这主要是以下几点:1从影响结果上看,隐性课程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上; 2从影响环境上说,它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3.从影响的计划性角度来看,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4.从影响效果上看,由于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它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等特征;26.三纲八条目:在大学中作了规定“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大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不仅包含“三纲”的含义,而且揭示了“三纲”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明明德”即弘扬仁、敬、孝、慈和信等美善的道德思想,然后用“明德”教化百姓“新民”,最后使天下万民都处于至善;“八条目”,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节选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大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27.本质的德育过程体现的是德育对象获得价值建构或道德自主建构,德育主体发挥价值引导或道德价值引导;2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1计划性与正面性2复杂性与多端性3引导性与整合性29.“传统”的和“现代”的德育过程观的上述区别不仅是形式上的,在两种过程观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对于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不同;一种观念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灌输”;另一种观念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以上体现的是转化说;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德育主体要完成的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德育对象老师:道德价值;学生:道德对象30.为了使品德评定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应做到:1.阶段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的统一;2.品德评定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1.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当特别注意的基本原则有:1.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2.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3.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4.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32.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1.教师的师爱 2.环境陶冶 3.艺术陶冶33.德育方法组合的三项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34.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1.提供成长基地 2.创造内在的需求3.左右运作模式35.社会环境的导向功能主要有两层含义:1.社会环境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潜在的样式;2.范式定向36.社会环境对于德育环境影响的现实性是:作为德育影响源的社会环境指具有德育潜在或可能价值的社会环境;37.家庭的道德活动环境分为三类:传承性环境、建构性环境和超越性环境;理解。

白岩松: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

白岩松: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

龙源期刊网
白岩松: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
作者: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年第14期
目前中国已经面临着童年亲情缺失的巨大挑战。

中国有六千万留守儿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是缺少父爱或母爱的,一系列的悲剧都与此有关。

有些城市里的父母因为工作忙,从小学起便把孩子送去住宿,只有周五才接回来。

对此我也坚决反对。

我没有让我的孩子在学校住宿,也没有请保姆,所以我和妻子付出很多,但是我们也得到了很多。

我们每天都可以跟孩子交流,我们和孩子之间没有代沟,我儿子现在18岁了,他跟我们无话不谈。

我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每天同孩子的交流。

同样,也没有一个老师可以替代父母,带给孩子童年需要的内容。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身体力行带给孩子的梦想。

比如:我是阿根廷队的球迷,我和妻子在家不是看书,就是听音乐,除了看足球比赛我们很少看电视,我从来没有引导孩子喜欢哪一支球队,也没有说过你要喜欢看书等。

现在我的孩子是阿根廷队的球迷,他从来不看电子书,房间里堆满了纸质书。

晚上坐电梯上楼,走出电梯时,我通常会将楼层按钮按在“1”,因为很多人需要从一层上去,后来,这也成为了孩子的一个习惯。

父母和孩子是人生中奇妙的相遇,我们的人生太短了,童年更短,父母和孩子真正在一起的时光不多,所以在孩子的童年,我们更应该和他们如胶似漆。

有了亲情的滋润,人生就不会干枯,孩子的童年应该被包围在浓郁的亲情中。

只要有机会,父母应该和孩子一同生活和成长。

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人类的发展都与书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读书更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进阶石,读书的好处大家不言而喻。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等,其中“天地境界”是一种最高境界。

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毕生无法达到这一境界,但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朝着这个境界走去。

处在这个境界中的教师,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不仅仅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整个宇宙的好处。

这样的教师,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且是出于自觉去做。

这样的教师,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宇宙万物都镌刻着他的忧思,掺入了他的喜怒哀乐。

他是超然的,又是融入的;他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

而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则成为他表达自己宇宙情怀的一种方式。

或者说,教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一个教师把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他就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超越了自身的道德伦理价值,从而达到了一个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当然,我们读书的境界更多的是满足对于世界社会的需求,我们处于本能的读书破卷,想要了解社会的观点学说。

读书课一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目标,可以让我们更加的明了我们是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努力。

读书的作用夜远不止学习。

读书对我们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等。

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

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

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

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

我是教师】最好的老师要像“菩萨”,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我是教师】最好的老师要像“菩萨”,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最好的老师要像“菩萨”,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每当看到老师挥舞着试卷,怒骂孩子:“我对你这么好,你就用这样的成绩来回报我?”我都觉得特别悲哀,这样的爱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让孩子看到了极端功利和世态炎凉。

这种爱和老村老太太用稻子喂老母鸡,一旦老母鸡不生蛋,老太太就要恼羞成怒停止喂食一样的短视。

█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说,孩子,你没有听懂没关系,我会给你再讲一遍,再讲一遍,讲500遍,一直到你听懂为止。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学习,也学会了信任和执着,其实信任和执着也是需要学习的。

█最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是观世音菩萨,永远微笑着,从不说一句废话,只用瓶子中的净水灌溉,不管下面浇灌的,是乔木还是荆棘,是鲜花还是野草。

好教师三个境界不是一个普遍概念,而是具有浓烈自我色彩的一个认识,是我对自己20年教育生涯的一个反思和总结。

在扎根课堂20年之后,我有幸借调中国教育部,得以第一次站在课堂之外来审视教育。

我觉得好教师一定有三要,这三要可以概括为好教师的三个境界。

第一是要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孩子不是工具,是有情感有温度有是非感的生命体,是活泼泼的人。

孩子来到学校不仅是来求知识的,也是来学习做人,学习合作,学习相处的。

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孩子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

教育教育,不是为教而育,而是为育而教。

亲其师,才会信其教;信其教,才能达其育。

在温情脉脉的师生关系中,在一种爱意的笼罩下,孩子才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才会更主动更愉快地投入学习。

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师的爱决不能成为一种手段,决不能有任何的功利和交换条件。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也必须是单纯的爱,我们爱学生爱孩子,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孩子是学生,需要我们的爱和呵护,需要我们搀扶和帮助,如同过去那些帮助和搀扶过我们的老师一样,这是一种爱的传递和接力。

考试的爱绝不能成为一种策略手段,更不能成为一种投资。

教师爱孩子,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要以极大的爱心、耐心、细心、信心、责任心,尊重孩子,激励孩子,参与孩子的生命成长,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书写属于师生生命成长的共同篇章,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好学生。

【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指什么

【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指什么

【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指什么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渺小生命。

孔夫子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在这个粗略的人生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了。

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

孔子的“十五志于学”,是他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且能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现在的孩子,很多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都学了什么呢?不少孩子会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够背长长的古诗并在客人面前表演,但是这些对他一生真的有用吗?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最大的难题是选择,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学习。

“过犹不及”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一定要边学边想,边应用。

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就走到了三十岁。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论。

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如在刚刚读小学时,他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温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没有忧伤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2017年12月23日,某生因“老师乱翻自己东西”在校内跳楼身亡2018年1月3日,某生因“单元测试成绩不理想”在校内跳楼身亡2018年1月3日,某生因“作业没写完,压力大”跳楼身亡近日,类似的悲剧一再上演,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深感惋惜,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中又能感受到什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五个基本类别的需求,其中最底层的需求是人的本能欲望包括吃喝拉撒等生理功能,第二层就是安全的需求这,也就是避免对生命威胁的各种需求。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这些可怜的孩子连这个层次的需求都不具备,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败。

教育,最高境界应该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唤醒学生尊重生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多元评价。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特性,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学生,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教育和分层培养。

2.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往往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学生受众群体较小,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其实,所有老师都经过教育心理学专业学习,都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如果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许能让上述的悲剧减少一些。

3.情感教育。

学生对生命的淡漠源于对他人和自己的情感淡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赋予课堂以温度,要将情感融入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心和爱护。

4.挫折教育。

上述悲剧的原因看似都很平常,但却无情地夺走了这些孩子的一切美好。

不得不说,这些孩子的受挫能力和抗挫心理是不到位的,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

生命因瞬间一纵而沉重,悲哀的却是老师和家长,珍爱生命,从教育开始,靠全社会努力!。

段惠民名言

段惠民名言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技能。

——段惠民要善于以教育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感悟教育智慧。

——段惠民万物皆一理隔行不隔山——段惠民教育根植于生活。

在生活中,为了生活。

——段惠民段惠民: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不要自作主张地强迫张三按李四的格式成长。

将张三培养成李四是不可能的!段惠民:做老师的,没有能力断定学生的未来!更没有权力断定学生的未来!尊重学生是了解的前提,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前提。

——段惠民段惠民:只有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才能感受、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才能尊重学生的需求,从而明白、解决学生的事情。

段惠民: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是成长的必然。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有每个年龄段的问题(特征),但问题不等同于错误!段惠民:教师心中有爱,就会看到学生的可爱之处。

就会觉得学生可爱。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段惠民当学生感觉不到老师在教育他时,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段惠民无为而治。

大德无言,大教无痕。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段惠民段惠民: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班主任是给学生创设自己教育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对人生充满希望和理想的人!他的主要工作和精力应该放在为学生创设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和情境上。

当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才发挥了作用,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交互原则:当你喜欢我时,我才会喜欢你。

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害怕困难,不敢、不愿、不去做工作的人。

——段惠民爱学生,就是爱自己,就会收获爱的工作的乐趣班主任工作的智慧职业的幸福书中自有教育理念书中自有教学方法书中自有教师成长书中自有职业幸福——段惠民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班主任应该不断地提升道德修养,努力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圣贤哲儒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教育素质,做一位学生信服的德师、能师、慧师。

——段惠民为人无胸怀很难走出来——段惠民教师是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太阳,是给学生指明生命前行方向的人!一句话说不好,一件事办差了,对教师本人,可能仅仅是一点点失误,只能归结为“疏忽”的范围,无所谓的。

读书交流

读书交流

如果您有时间, 不妨去看看…… 谢谢您的聆听
从一位校长在校园内随手乱扔烟头,梁老师想到了更多的 “烟头”:校长的口头禅,对学生问候的熟视无睹,无意间对学生 的失约„„并进而想到了学校管理,发出了“切莫让‘烟头’烧毁 了教育”的告诫。
教育无小事,学校的管理并 不在于那些鸿篇巨著的管理制度 上,校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学校 来说就是最好的管理。这就是梁 老师的独特之处,从细微之处, 他可以发现大教育,而这些大教 育似乎都隐含在某些不需要言说 的朴素之中,只要我们愿意,都 可以回到生活之中去发现和打磨。
• 源于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应该追求‘学 生第一’,而非让学生追求‘第一’, 在教育者的眼里,‘第一’的应该是学 生,而不是所谓的分数。 • 源于一份爱:悲天悯人其实是师爱的本 源,一个对学生没有悲悯情怀的老师, 永远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爱。
这些随笔,似乎应该与梁老师近十 年的特殊教育经历有关,记录的是他对 那些微弱的、容易受伤的孩子的一种悲 悯情怀。悲悯,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 份情感,这种普遍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 情怀,也应该是教师职业的本能,但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情怀已经在功利 教育的挤压下,一点点地离开了我们。 梁老师正是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 一点点地感悟到了今天的教育缺少的这 份情感,并在有意无意中告诉我们:悲 天悯人其实是师爱的本源,一个对学生 没有悲悯情怀的老师,永远不可能找到 真正的爱。
这些随笔,更多地注入了梁老师对教育的 深入思考:从一所课改名校的我们 “真正的教育应该追求‘学生第一’,而非让学 生追求‘第一’,在教育者的眼里,‘第一’的 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分数”;从工作群的 一次交流,他发出了“教育之累何时不再有”的 感叹;从一次监考,他发出了“学习到底为了什 么”的质疑;从到一所学校参观,他发出了“别 让统一抹杀了学生个性”的谏言;从观看一档电 视节目,他断言“起跑决定不了胜负”……他是 一个思考着的老师,身边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 都会引发他对教育的思考。这份思考,让他站在 高处审视教育,并不断触摸教育的真实。

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

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

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作者:明淑芬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年第06期境界是什么,什么样的境界才是教育的境界?从初涉教坛至今,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

后来我从《古代文学作品选》里读到庄子的《逍遥游》,里面有这么一段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

”不禁被鹏那一种高远的理想、磅礴的气势、无畏的勇气深深地震撼了。

我想,这就是境界。

那么,教育的境界亦应如是:志当高远、丢弃羁绊、踏实践行、追求永恒。

刚毕业那年,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

也许自己的那张娃娃脸,浑身上下还透着一股学生气,让善良的老校长直担心,他给我传授心得:“小明呀,你上第一节课时一定得给他们来个下马威,否则今后就不好调教了。

”可当我迎着朝霞,踏着初阳,走进那温暖而又带着泥土气息的教室,望着那一张张散发着大山的灵气与生机的脸庞的时候,我的心就像窗外那潺潺流过的小溪,泛满了爱意。

那一节课是从我的微笑开始,在孩子们的欢呼声结束的。

初为人师,我没有给学生下马威的经验,更不明白教师为何要权威自居,厉言呵人,让学生害怕。

我只知道,我应该以心换心,以爱博爱,去唤醒孩子懵懂无知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亲切的,学校是温暖的,学习是有趣的。

孟子说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想,做为教师,没有一颗爱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的心,又怎么会有真正的教育实践和追求?我不懂得在平时的课堂上惟抄袭来的现成的教案是瞻,让学生只会揣摩老师的意思来举手发言,老师投桃报李般机械性地给予一味的表扬,以图省事。

我只知道,我喜欢讲一些他们想知道的,对他们真正有益的,讲一些与生命有关,与爱有关的东西;我也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和见解,犹如细心的园丁倾听花开的声音。

那是一种怎样美妙的境界呀!我会满头大汗地从宿舍里抱来《红楼梦》、《名人传》、《朝花夕拾》,与他们一起阅读,一起微笑,一起流泪。

真的,我渴望给他们一个广阔迷人的世界,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

教育工作需要具有悲悯情怀的教师

教育工作需要具有悲悯情怀的教师
不 会体罚 、 挖苦 、 讽刺 学生 。 坏 ,甚 至是不可 救药 了。我们 要努力 地用 放大镜 看学 生的优 其次 , 具体 悲悯 的情 怀才懂 得宽容 、 理解、 尊重, 才会 努 力 点 , 只要发 现学 生表 现 出与他一 贯作风不 同 的良好举 动时 , 我 去爱 。只有爱我 们的学 生 ,我 们才能 真正地 让我 们的孩 子健 们就应 当抓住机会立 即 、 反复 、 大肆表扬 。 你会 发现 , 这对绝 大 康、 快 乐 。在今天这 样一个 以人 为本 的文 明社会 , 如果生 命还 多数孩子都是非常有效的。 应该说是对所有学生都有效 , 只是
有这样 一个故 事 : 苏轼和佛 印和 尚是 好朋友 , 他们 经常 一 班主任 的基本素 养 , 张爱玲说过 : “ 因为懂得 , 所 以慈悲 。” 起谈 天说地 , 也经常 斗嘴 。
业 坐 j 业 业 j 坐 业 业 }业 坐 业 坐 业 坐 业 业 鞋 坐 j 业 坐 坐 妊 坐
的重负 。
是粪 。”
随从听到 两人的 对话 , 都 忍不住 捧腹 大笑 。东坡 回家 后 , 怀, 能 造就 平和 的心态 。因为平和 , 所以, 面对学 生时 , 我 们也 得意洋洋地将 这件事告诉 了小妹 , 本 以为 一定能得 到赞赏 。 小 就 不会表 现得愤 世嫉俗 , “ 恨铁 不成钢 ” 了。就能 明 白 , 铁就 是 妹却告诉他 : “ 哥, 你又输 了。这说 明佛 印比你 的人 品高 。” 铁, 钢就 是 钢 , 但 只要 用对 了地 方 , 铁和 钢 都能发 挥 自己最 大 俗 话说 , 言为心 声。如果 我们 当班 主任的都能像 佛印和 尚 的作 用 , 且 不会有高 下之分 。我们 眼中的孩子 就 都是善 良 、 可 那样, 将每个学生看成一尊佛, 而不是像东坡先生那样看到的 爱、 上进 的 。 也 才能理智 而宽容地对 待学生的不足 和犯错 。才 是一 团粪 ,相信 我们 眼 中的孩 子就 没我 们 想象 的那 样调 皮 、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此次郑州之行,让我记住了一句话:“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孤陋寡闻的我竟不知此言,很是疑惑。

求知之心驱使我一探究竟,赶紧上网搜寻。

才恍然大悟,这原来是语文界的“男神”王崧舟老师的教育理念。

虽一直耳闻王崧舟老师的大名,却从未听过他的课,也没听过他的讲座,真乃一大憾事。

为了让自己走近王崧舟老师,我不仅认真拜读了此文,还在网上观看了一些王崧舟老师讲座的视频和他的经典教学实录,让我切身领会到了教育大师的幽默、智慧和他丰富的阅历。

他娓娓道来的教育故事、教育理念、教育思考让我如沐春风,激发我的所思所想,更唤起了我心底的教育情怀!对“教育当以慈悲为怀”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从教十六年来,接触了很多的学生,感受了各种各样的心灵,演绎了无数节不同类型的课堂。

十六年来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见证了——教育应当以慈悲为怀。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面对的是参差不齐、千差万别的孩子,我们从事的是复杂而富有艺术的教书育人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每一位教师都深有体会。

特别让我们教师焦头烂额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学困生,不管你怎么付出,他们都无济于事,原地踏步。

这时你绝望,想到放弃。

我班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父母离异,靠姑妈抚养,姑妈对他也很无奈。

)这个男孩名叫xxx。

课堂上他始终面无表情,成绩一塌糊涂,不做作业,。

我气急败坏,因为他的成绩,影响我班的总体成绩。

为了我的教学质量考核能评优,我对他付出了很多,想把他拉上来,结果却令我非常失望。

一气之下,我决定冷却他。

现在,看到这句“教育应当以慈悲为怀”,再回想自己的做法,感觉自己很惭愧。

作为老师的自己,慈悲之心和大爱之心还不够。

相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自己会更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个生命。

教师的生命意识

教师的生命意识

教师的生命意识作者:龚光正来源:《中国教师》2007年第02期教育是师生生命之花的绽放,学校是师生精神的家园,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和教师生命价值展现的重要空间。

因此,教师只有具备生命意识,他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才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提升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共享教育的幸福,师生才能共同走向生命的大完满。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生命意识呢?悲悯意识。

生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美丽而神奇。

生命又是唯一的,不可逆的,何其珍贵。

教师对生命应始终怀有一种尊重、敬畏、谦卑、呵护、悲天悯人的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一个“爱”字。

热爱学生就是对生命的热爱,而热爱生命则是源于对生命的悲悯意识。

任何对学生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的教训,对生命事件的置之不理和简单粗暴的处理,都是对生命的亵渎和戕害。

对生命有悲悯意识的老师,他才能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才能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才能有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崇高感。

整体意识。

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和发展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个体的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和发展的。

学生是“整体的人”,他的身心存在与发展具有完整性,并且与自然、社会水乳交融、和谐共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具有整体意识。

既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关注学生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任何割裂学生生命整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只能导致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生命整体意识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关怀。

互动合作生成的教学方式就是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方式,因为个体生命不能单独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在与教师、学生、课程的交往、交流、对话中,与他人的合作探索中才能获得整体的发展。

悲天悯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悲天悯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悲天悯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长沙市“英才工程”校本研训示范校骨干引领者跟进培训班结业典礼发言吴志勇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雅礼实验中学吴志勇老师,代表一小组向大家作汇报。

首先由衷感谢长沙市教育局、长沙教育学院和华东师大组织了这么高规格的跟进培训,我们全组成员都感到受益匪浅,人人满载而归。

冯处长说,本次培训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我们一致认为,空前可以,切莫绝后。

我们的理想就是,下次这样的跟进培训就在咱长沙搞,专家可以就是咱们在座的各位!十年,是一个课改的小轮回,课改十年后,我们又聚在一起,重温课改最本真的追求。

本次课改是新中国的第八次课改,本次课改是全球性的,发起于芬兰成熟于美国然后波及全球。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首20世纪100年,人类破灭了一个梦——一个关乎人类幸福的梦!1900年人类颁发了首届诺贝尔奖章,100年,人类迅速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发展推到了极致,我们所有人都在迷信: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把人类送达幸福的彼岸!最终,我们发现,人类被固定在了科学和技术衍生出来的“流水线”上,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点,甚至终其一生。

从此,人性变得单薄、苍白而疏离,人变成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手段工具而不是目的。

教育也在“为培养科学家式的学生”而呕心沥血,于是“精英教育”大行其道,无望成为科学家的孩子成为教育的弃儿!人类不仅没有到达幸福的彼岸,反而连“外婆在孤寂和悲凉中沉淀出”的“仁慈、安详和宁静”都无法再拥有!于是,回归,回归“人”——回归丰满人性、健全人格的“人”,就成为了本次课改的第一追求!夏雪梅博士在第一天的讲课中一句“对人类存在的深刻同情”如此深刻地打动了我,于是我想说,在教育中,请深刻地同情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的老师!于是,在四天的培训行将结束的此刻,我们想把第一个关键词提取出来——课改理念,首要的就是“高质量的大众主义教育”。

让“培养科学家”的“精英主义教育”无声远去吧!我们想提取出来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课程标准”。

教育要培养悲悯情怀

教育要培养悲悯情怀

教育要培养悲悯情怀
宫凤华
【期刊名称】《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年(卷),期】2009(0)8
【摘要】@@ 很偶然地看到<燕赵晚报>的一篇文章--<学生"疯狂"是因为教育"有病"?>.其内容如下:10月4日,山西朔州第二中学学生李明在课堂上连捅老师四刀,致其不治身亡.此前李明曾写下"死亡日记",记录了不满约束、仇视老师的心路历程.【总页数】1页(P44)
【作者】宫凤华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朱庄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
2.莫言的悲悯情怀及其教育意义
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为例
4.激发悲悯情怀关注生命意义——小议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5.浅谈中职语文课堂对学生悲悯情怀的培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王崧舟人可以不信宗教,但不可以没有宗教的情怀,搞教育的尤其需要这样的情怀。

当我提出“教育当以慈悲为怀”的时候,有人以为我信佛。

其实,这跟我信不信佛没有必然联系,慈悲为怀,就是教育者的一种宗教情怀。

我们讲慈悲,不是俗世所理解的可怜人。

实际上当你去可怜人的时候,已经不是慈悲了。

因为,那就意味着你是高人一等的,他是低人一等的,所以需要你去怜悯他。

你高人一等,你有力量,他低人一等,他没有力量。

你有力量,你把你的力量施舍给他,你会有一种救世主的感觉。

但是,这已经背离了慈悲的真谛。

真正的慈悲,是一种自他平等,你有力量,他同样有力量,人人都有力量。

所谓慈悲,就是通过你去唤醒和发现他本身的力量。

让他觉悟到,只有你自己的力量振奋了、提升了,你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自由和幸福。

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的,你补一个差生,仿佛你在拯救他:这个你不懂,我教你;那个你不懂,我教你。

这样的教,不是慈悲,而是坑害。

因为这样的教使他永远丧失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永远看不到自己是有力量的。

他会永远依赖你,离开老师的帮助我是不行的。

所以,这样的孩子永远活在自卑中,永远看不到自己内在的力量。

所谓慈悲,就是一个老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每个孩子都是有力量的,每个孩子都是有光的。

你在慈悲行中,不仅让孩子看到自身的力量,获得成长的喜悦;同时,你要深深感谢、感恩这个孩子,正是他唤醒了你内心的慈悲,正是他成就了你精神的成长和净化。

这才是真慈悲,我们把这样的慈悲称为“觉悟的爱”。

去年九月,又一届一年级新生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踏进了我校的大门。

一(3)班的一个孩子马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戴一顶白色的圆帽,脸色苍白,怯生生地牵着家长的手,一双不安的小眼睛东张西望。

可是,当你看向她时,她会马上收回目光,低下头去,十分敏感。

第一个注意到孩子情况的人是她的班主任俞老师。

一了解,这个孩子身上果然有故事:她为什么戴帽子?因为她几乎没头发;她为什么没头发?因为她四岁的时候得过一场病,之后就一直莫名其妙地掉头发,以致几乎掉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天悯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长沙市“英才工程”校本研训示范校骨干引领者跟进培训班结业典礼发言
吴志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雅礼实验中学吴志勇老师,代表一小组向大家作汇报。

首先由衷感谢长沙市教育局、长沙教育学院和华东师大组织了这么高规格的跟进培训,我们全组成员都感到受益匪浅,人人满载而归。

冯处长说,本次培训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我们一致认为,空前可以,切莫绝后。

我们的理想就是,下次这样的跟进培训就在咱长沙搞,专家可以就是咱们在座的各位!
十年,是一个课改的小轮回,课改十年后,我们又聚在一起,重温课改最本真的追求。

本次课改是新中国的第八次课改,本次课改是全球性的,发起于芬兰成熟于美国然后波及全球。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首20世纪100年,人类破灭了一个梦——一个关乎人类幸福的梦!
1900年人类颁发了首届诺贝尔奖章,100年,人类迅速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发展推到了极致,我们所有人都在迷信: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把人类送达幸福的彼岸!最终,我们发现,人类被固定在了科学和技术衍生出来的“流水线”上,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点,甚至终其一生。

从此,人性变得单薄、苍白而疏离,人变成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手段工具而不是
目的。

教育也在“为培养科学家式的学生”而呕心沥血,于是“精英教育”大行其道,无望成为科学家的孩子成为教育的弃儿!人类不仅没有到达幸福的彼岸,反而连“外婆在孤寂和悲凉中沉淀出”的“仁慈、安详和宁静”都无法再拥有!于是,回归,回归“人”——回归丰满人性、健全人格的“人”,就成为了本次课改的第一追求!夏雪梅博士在第一天的讲课中一句“对人类存在的深刻同情”如此深刻地打动了我,于是我想说,在教育中,请深刻地同情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的老师!
于是,在四天的培训行将结束的此刻,我们想把第一个关键词提取出来——课改理念,首要的就是“高质量的大众主义教育”。

让“培养科学家”的“精英主义教育”无声远去吧!
我们想提取出来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课程标准”。

在中国,“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汇,西学东渐民国初生的时候,中国教育使用的就是“课程标准”。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基本期望。

正是因为课程标准只是一个底线式的基本期待,不设上限,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尽可能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自编教材!所以教师可以变得很有灵气、魅力四射!而随着中国教育的全盘“苏化”,“教学大纲”取代了“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教师可以“超纲备课”,但是必须“按纲讲课”,教师的个性被限定在很窄的范围内,灵性、灵气和灵动被压制在“按纲”的范围内。

我们想提取出来的第三个关键词是“顶层设计”。

课改刚刚启动时,各校应该都就学校的课改做过“顶层设计”。

十年后,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接受完骨干引领者培训后,我们完全有必要梳理十年经验,再做一次学校课改的顶层设计:
1.请认真消化,在课改理念上做一次正本清源,更正一切关于课改理念的道听途说;
2.在正本清源的新课程理念下做好学校管理(评价)、教师培养、课堂教学、学生培养的基本策略上的正本清源;
3.做好学校管理(评价)、教师培养、课堂教学、学生培养的方法设计(笛卡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4.做实两大抓手:教师学习共同体和以课堂为载体的课例研修。

同仁们,美国有美国的课改,日本有日本的课改,中国各地有各地的课改,滚滚洪流中,我们需要清醒,需要冷静。

我们需要坚守的,永远是课改的原点价值,教育的原点价值——让孩子得到可以增加他们人性丰富、人格健全的那些素养,这些素养,可以赋予孩子人生幸福!
在教育中,我们悲天悯人;在悲天悯人的教育中,我们培养了悲天悯人的人,这就是教育的境界!
用三句话结束我的讲话:
没有谁的幸福或痛苦比别人的幸福或痛苦更卑微;
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才是神圣;
学校比教堂更神圣,这里宣讲真理,并让听众拥有美好未来;这里关照心灵,并让灵魂找到温暖家园。

2013年5月11日与华东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