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最高境界:
把孩子培养成普通而幸福的人
1、别害怕孩子爱玩电脑,这是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方式。
2、一开始别太在乎孩子成绩,要关心他是否喜欢学校。
3、除了赞美,要有惩罚,不过惩罚教育不等于简单的棍棒教育。
4、让他坚持一样体育运动,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都好。
5、从小学开始,一定要分点家务给他做。
6、爱他,也要一样爱他的爸爸(妈妈),永远。
他会记住的,学会爱他的爱人和孩子。
7、别上奥数,那里最擅长用培养天才的口号折腾普通人。
8、也许你有很多梦想没有机会实现,别让孩子代替你实现,那是你的梦想,不是孩子的梦想。
9、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10、为他培养一种终生受用的兴趣,不论是高雅还是通俗,不论是大众还是小众,音乐,美术,文学,写作,集邮,手工,这些都很好,但请不要仅仅为了考级或升学去学。
11、试试和孩子一起看课外读物。
好书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良师益友。
12、耐心陪孩子玩游戏,即使你认为他的游戏内容很无聊。
13、当他耍赖时,绝不妥协。
14、每月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每次两小时以上。
(国家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带尿布的婴儿都可以进去)
15、小孩子之间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16、孩子越大,我们越是絮絮叨叨他的缺点,请一直用他刚出生时候的眼光去欣赏他。
17、下棋,游泳,骑自行车,打升级,K歌,这些普通人都爱玩的项目可以早点教会他。
18、除了成长中教给他诚信,善良,孝顺,尊重,原则等基础的东西外,也要包容并认同他个性,专属的特质,毕竟他是唯一的。
19、最后:灵魂要自由,思考要独立,活得要真实。
润物无声,花开有时,是最美的教育情怀
润物无声,花开有时,是最美的教育情怀润物无声,花开有时,是最美的教育情怀我从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经历中悟出:润物无声,花开有时,是最美的教育情怀。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这段话揭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而要达到一种境界,情怀必不可少。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句名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强调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巨大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摇动、推动、唤醒”受教育者呢?教育者就要怀揣大爱,润物无声,尊重“每一棵树、每一朵云、每一个灵魂”的独特性,乐学生之乐,痛学生之痛,如水般活动,再推动他人,等待花开,就能避免以教育为名义的一切鲁莽,以生命面对生命,以灵魂唤醒灵魂。
既然教育是摇动、推动、唤醒,那么教育者如何获得摇动、推动、唤醒的力量?唯有怀揣润物无声,花开有时的情怀,审视自身之不足,明确发展之方向,以主动发展、勤奋上进为帆,划动终身学习之桨,在学习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将自己站成一棵顶天立地的树,塑成一朵无所不能的云,修炼成一个尽善尽美的灵魂。
只要还站在讲台上,就能时刻保证具有摇动其他的树、推动其他的云、唤醒其他的灵魂的无穷力量。
教育是一项挑战性极强的事业,是与时俱进的事业,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又必须具有前瞻性的事业。
不同时期对人才的不同要求,知识的快速更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社会及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都对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从事这一职业的过程中,还要面对家长的不理解,学困生的不开窍,留守学生和行为偏异孩子的难教育等挫折和困难。
唯有润物无声,花开有时的情怀,方能面对困难不抱怨,面对挫折不退缩,面对责任不推卸,面对目标不放弃,才能在困难与挫折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教育方法是否得当。
面对学生的叛逆和抵触时,才能降低身姿、蹲下来保持学生的视觉看待事物,回归学生的本心与之共情,如水般的润物无声,静静等待,我们方能目睹花儿绽放的美丽,领悟教育者独有的幸福。
什么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的最高水平和境界。
它不仅仅是指教师在教学技巧和教育理念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和价值终极追求。
教学的最高境界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立意高远。
最高境界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理想和追求。
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教育目标,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教学内容有深度。
教师在教学中需追求知识的深度,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
3.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主动探索、积极实践。
4. 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要建立一个融洽而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
5. 价值观塑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正面的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健康、积极向上地发展。
6. 情感共鸣。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情感共鸣,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7. 长远影响力。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要通过教学产生长远的影响力。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学的最高境界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引导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面对世界。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不断追求和进步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反思
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反思篇一:班主任育人故事有人说:“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从教以来,我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这片热土上,我用心用情在耕耘,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了一个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热心的堆砌来赢得孩子们的亲近、感激、尊重和爱戴的伟大工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着青春,用爱编织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爱心捐赠、结对帮扶”时值寒冬腊月,寒气逼人,可我班的学生心中却盛满了春日的暖阳。
12月8日,天公作美,阳光明媚,我班15位爱心宝贝,在家长、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永新县坳南学校,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为该校学生捐赠了书籍、书包及善款,还与该校二年级的15名学生进行“1+1”结对帮扶。
坳南学校的15名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我班15位爱心宝贝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学习用品和新买的各种书籍,来到他们家中,赠与了结对的小伙伴。
与他们一同帮助爷爷奶奶劳动,和他们一起学习。
欧阳汗青同学教他的小伙伴画画,万依柳同学与他们的小伙伴一起做手工,刘涵语同学同她的小伙伴唱歌跳舞??与小伙伴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这次“爱心捐赠、结对帮扶”活动得到坳南学校老师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有些同学的家长远在外地,当晚便来电话表示感谢。
永新电视台、吉安晚报、井冈山报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我班会将这次活动长期开展下去,使城乡学生互相关心帮助,一起健康快乐成长。
篇二:用心灵赢得心灵用心灵赢得心灵寻找教育最高境界世界上最纯净的东西,就是孩子们的心灵吧!作为一名为孩子们服务的普普通通的教师,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犹如大路边一株清雅的百合的存在,不为取悦偶然路过的行人。
只为那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
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变化,看着他们变得懂事成熟,那是一种特有的人生享受。
来到杨芳小学还未满两年,两年的额任教历程跟许多老师相比只不过弹指一瞬,但是这样的一个两年却会是我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影响深远。
两年过去,在知识修养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思想上也更成熟懂事。
教育的四重境界
教育的四重境界
严如父,慈如母,亲如朋友,教如子
1.严如父:这是教育的第一重境界,自然,也是教育最原始的方法与本质,自古到今,自教育界到家庭,都认为,严师出高徒。
的确,古人的每一句话都有它实践性的道理,在严厉之下,出了不知多少能士才子,让严如父这个教育整理沿用至今仍备受用。
2.慈如母:这是教育的第二重境界,教育是一个循循友善的过程,慈如母的教育多现于女性的教育态度,但是,我们经过实践慢慢的发现,教育不仅仅需要严如父,更需要慈如母,像一个母亲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点滴,这点很重要,这种教育更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也不是每个教育人士都能做到。
3.亲如朋友:这是教育的第三重境界,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更是对孩子心理的把握和拿捏,这需要的是耐心,细心,责任心,爱心以及老师过硬的心理学素质。
通过平级的生活交流,像朋友一样的打成一片,才能走进孩子内心的深处,挖掘他们的心态,能够通过聆听而交流和交心,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4.教如子:毋庸思考,就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毫无私心,倾全心血地教育每个学生,这一点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综合以上三点,将教育的本质体现在教学中,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每个教育人士能够做到这一点,将是教育界的半壁成功,当然,一个成功的家教父母,可不是随便就合格的哦。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陈如平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学上”的问题总体上得到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需求更加凸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显著标志。
2019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推动多样化办学,为不同性格禀赋的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
”这赋予因材施教更加丰富更加鲜亮的现代内涵和使命担当,对于教师、家长、学校,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深远而全新的意义。
“因材施教”古已有之。
宋代大儒程颐最先从孔子教人的经验中,概括出“圣人教人,各因其材”的说法。
另一位大儒朱熹接着说道:“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因材施教”由此而得,这是古代圣贤留下的一项弥足珍贵的教育财富,是凝结了两千多年深厚教育思想的重要法宝。
实现因材施教既是人类的教育梦想,也是千百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根本上说,因材施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也是一条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还是一种最佳的教育方式。
在它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根据學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不同个性特征,运用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育,最后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由于因材施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因人而异、各尽其才,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根本的、普遍的、深远的,必须为任何正常的教育所遵循和运用,不得违背和篡改,要成为推动学生走向成人、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育条件下,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现实情况是,应试演变成了应试教育,学习被练习取代,训练被刷题取代,所有教育教学都直奔分数、成绩和升学率,简单粗暴、罔顾一切,功利色彩浓厚。
因材施教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甚至是一种标签。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而其中的核心是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共识,它展现出了教育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义,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技能。
教书育人,就是要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通过扎实的学习,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社会发展和创新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精神和品质。
润物无声,意味着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张扬和炫耀的。
真正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自己的学识、品德和情操作为榜样,启迪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的方向,让他们在教育的温室里茁壮成长。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在实践中体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教育者要注重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楷模和引领者。
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传授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健康价值观。
教育者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的力量,提高审美情操,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高境界。
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教书育人的关键,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教育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这句话不仅是中国教育的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者无法逾越的责任和担当。
教育应该是一种享受
教育应该是一种享受对于师生双方来说,所有的教学,以至整个教育,都应该是一种享受,享受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首先,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种享受。
教育是教师的主动性行为,其主动性表现为教师的劳动和奉献的自由。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因为渗透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蕴藏了无穷的乐趣,使教育者本人从中享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教师的劳动是一咱不同于一般劳动性质的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供选择,需要的是教师本人忘我的奉献--崇高的思想、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
这种奉献本身又是一种获取,所以教育是在享受中获取,在获取中享受。
其次,教育是学习者的一种享受。
就学习者而言,他们相对于教师有一种受动性,这种受动性并不是对外力无奈的忍受,相反是学习者对教育的积极享受。
一方面,作为学习个性,天然具有一种趋美冲动,即对美的样式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学习对象提供了学习者自我发现、自我欣赏的最好媒体。
这些对象--人类总体劳动创造出的美的结晶,最能激起人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从而给学习者带来审美愉悦和享受。
所以,学习是在生产中享受,在享受中生产,生产出个性主体以圆满实现教育的目的,享受自我发现、欣赏及生命得以生长的欢欣。
再者,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自然人、感性人变成社会人、理性人,是为了提升人性,使之尽快走向崇高和完美。
而这,绝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实现。
精神的高扬、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塑造需要陶冶。
而陶冶,不经审美的享受阶段就不能成功。
因为"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其所不乐。
"只有教育到了使学生感到"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时,教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师生双方才能共同进入享受阶段。
这种享受在教育教学中随处可见:当学生突然明白了生命的价值,从而羞愧满面,流下热泪,深情地说出"老师,我错了"的时候;当老师提出了学生急于想了解的问题,解析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的秘密,使处于愤悱状态的学生茅塞顿开,眼里闪烁快乐光芒的时候,那种属于精神上的享受便出现了。
我说说教师的三种境界
我说说教师的三种境界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每天想着只要把课上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甚至能考上高一级学校,就是教书的最高境界。
白驹过隙,岁月飞逝,星转斗移,时光流转,不知何时起,这种思想境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并美其名曰:难得糊涂!前几天,看到一位专家说过,当教师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职业境界,在这个层次上,追求报酬,追求待遇;第二种境界是专业境界,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追求成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要荣誉,要证书;第三种境界是事业境界,即把教育当成为社会为人类谋福利的一项事业,讲奉献,不怕多干,无所求,无所欲,这是教育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实,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每个教育人的人生境界,从年龄和成长过程来看,年轻时每个人在创业阶段,要成家、要立业,必然要关心报酬的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以及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要求,要使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并被社会认可,追求荣誉,追求证书,无可厚非。
而真正进入事业境界的人生,就在四十岁以上,或是事业有成,或懂得了舍得。
达到这种境界的教育人似乎并不多。
凡是达到这个境界的老教师,一般都去当门卫了!有些人干到老了,也还为柴米油盐斤斤计较。
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师达到了这种境界,不为报酬而唠叨,不计名利而奔波,能够恬淡从容地生活,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从性格和思维方式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教育人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的递进,还是有一部分年轻的老师在工作中从不计较或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在工作中勤于动脑、乐于奉献,干多干少毫无怨言,天天能见到他们快乐的样子,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天长日久,在这种平凡的劳动中,见证了他们的不平凡,成绩终归会有。
人生的得与失,全在心念之中,物质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留给后来人的念想,方可长久。
教育者的人生,无论老与少,当我们有一天真正能够平静地去研究学生的一生、把握他们的心灵脉动、把握学生成长的方向性的时候,那就算达到一个教育家的境界。
教育三境界解读
教育三境界解读
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也会有不同的境界。
教育三境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过程和目的。
第一境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教育的第一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他们不仅能够理解概念,还能够将其落实到行动上。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的训练。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二境界:习得自觉
习得自觉是教育的第二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他们不再依赖老师或教材,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和探索。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第三境界: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是教育的第三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学生已经获得了高度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内自如地运用知识和技能。
他们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取得好成绩,而是为了追求卓越和完美。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被视为一种
享受和执着,他们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和创新。
综上所述,教育三境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引着我们在教育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方向。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教育最高境界
教育的最高境界我有个嗜好:就是特别喜欢收集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是格言警句,自己特别爱看的书籍我会放在自己的床头上,供闲暇时躺在床上翻阅。
早已经记不得是在什么时间养成这样的“毛病”了。
反正仅仅听父母说过这对眼睛不好;可我唯一的理由:就是让书和眼睛的距离一定保持在一尺半。
今天偶然翻阅资料,把自己收藏的有关教育的文章给大家相互交流交流,以期得到大家的帮助啊!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留美博士黄全愈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
可见,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这里集粹如下: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外国对“教育”也有许多精彩、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三生万物——教育的最美境界
三生万物——教育的最美境界“三生万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在教育领域,“三生万物”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遵循“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实践和创新,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达到教育的最美境界。
一、教育的“三生”1、生命教育: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它涉及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体验、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者需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责任感。
2、生活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生活教育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生活教育也强调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生存教育:生存是人的基本需求。
生存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智慧,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和应对生存挑战的策略。
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生存教育也强调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二、教育的“万物”1、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教育者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同时,教育者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2、社会需求:社会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教育者需要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将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参与社会建设。
同时,教育者也需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最高境界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师生之间不仅仅“学之”、“好之”,而且到了“乐之”——享受的境界。
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充其量是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善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1开发课程,享受创新之乐新一轮课程改革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因此,教师劳动不是机械单调的辛苦重复,而是富有挑战的创造劳动。
如:备课除了独立钻研外,还要多借鉴,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和同事交流合作,这样不仅可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而且创造性的工作过程如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反之,如果因循守旧地照着老路简单重复,就会觉得工作枯燥乏味,极其单调,难以有任何快乐可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享受是一种个体感觉,不同的心态做着同样的工作,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不仅可使自己有着良好的心态,更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淡化结果,享受过程之趣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你可以从学生稚嫩的发言中读出灵性,可以从学生大胆的想象中听出创造,可以从激烈的争论中悟出执着,可以从双眼闪烁的光芒中体会到学生对你的信任。
当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从模糊到清晰时,你会感觉到教育的价值;当学生笑逐颜开,急切地说“老师,我知道”时,你会产生与学生同样的激动。
教育过程中,这种享受随处可见,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味。
享受教育的过程,要求我们每位“灵魂的工程师”抚平浮躁虚华的心灵,抛弃急功近利的情态,寻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与学生同发展。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
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
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我对当下学校教育进行了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
我们的班额大,五六十人,一个教案,统一练习,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探寻教育的真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
“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
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
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仍然存疑的,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课堂。
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我国教育界一句古老的格言,它概括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成为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品德、智慧和技能。
润物无声,则是指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本身,还要关注整个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发展。
教书育人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感悟、智慧和人格融入到学生教育中去。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他们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爱心、耐心和智慧,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辛苦的事业,教师需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和责任。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都能持续进步。
而润物无声,则是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多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同时也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事业。
润物无声,还需要教育者经常关注和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良好的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保证和民族复兴的关键。
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看得远、走得稳的思考和宏伟的愿景。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教育成功的不二法门。
我们要发扬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的传统,培养一批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掌握全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育改革,为保证孩子们有更好的未来而不断奋斗。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是我们追求卓越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在教育事业中永恒的追求和目标。
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努力实现这一理念,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最高境界:真、善、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道儒佛思想的融会,而道儒佛的本质就是真、善、美。
道家主真。
老子的全部学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返朴归真,而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儒家主善。
儒家文化所关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和宇宙的终极真理。
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伦理学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善;佛家主美。
佛教虽然否定现实美,但却追寻天上佛国的理想美。
在这样的理想国中,一切都是美的。
一切都尽如人意.而这也正是佛家所追寻的最高目标和最终归宿。
依据道儒佛的思想,如果把人比作一个鼎,那么“真、善、美”就如同它的三足,缺一不可。
而教育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人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人求真、求善、求美。
教人求真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他认为做人贵在质朴,而质朴之人,必须能讲真话。
他将深厚修养的人,比作“赤子”,而“赤子”的特点之一,既“精之至”,就像婴儿般的纯真。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人求真。
而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却往往忽视了“真”的教育。
教育学生说真话、学真理、做真人其实是教育之根本。
但是不断在教育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见利忘义的事情,小到作业的抄写、考试的舞弊,大到大学生逃避偿还助学贷款等,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诚信教育亟待提高,学生的守信程度笈笈可危。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忽略学生本真的一面,扼杀了人的许多天性。
没有从人的个性发展的角度去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老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就曾主张“行不言之教”反对教师发号施令与空洞说教,反对制定繁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要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生活中发展,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爱的环境中得到陶冶自然自然提高。
如果我们的教育也能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多一些人格的培养,少一些分数的压力。
那我们的学生会多一些真实,少一些虚伪。
教育也是一场修行-教育是一场幸福的修行
教育也是一场修行:教育是一场幸福的修行教育也是一场修行马杭小学方燕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思考过,什么是人生,人生的真谛是何。
作为一名教师,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思考的是,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真谛又为何物。
曾看过一本书,叫做《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让我顿感醍醐灌顶,对人生有了几分较为深刻的领悟。
思及教育,其实,教育也是一场修行。
漫漫教育之路,我们应该带着一颗平和的心,从容地面对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修行中提升自我,关爱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找寻、收获教育的幸福。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仑的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激励多少人士气。
身边的老师们,包括我自己似乎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是教育阵地中的“好士兵”。
我们不想当“将军”,但我们都希望成为良师,教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学生。
这种心理,让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多了几分追求完美的期待。
“这么简单的字,你怎么不会写?”“这道题目你怎么会做错?”“讲过的知识你怎么还记不住?”……是啊,面对学生学不好,老师们心中难免有失望,有不快,甚至充满了挫败感。
可是,这样严格的要求,严厉的表情,就能换来学生的进步吗?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更需要老师一个温柔的笑容,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你能行!”给予他的肯定与鼓励。
小孔同学就是我们班一个不那么佳的学生。
教她快一个月了,她就在第一单元的试卷上挂起了红灯。
坐在办公室,我拿着她的卷子,看着上面的几大题空白,那叫一个“怒其不争”。
就在我一边怒,一边思考帮助小孔时,我耳边传来了同办公室费老师理智而温柔的声音。
费老师正在耐心地教育着他们班一个学习出现问题的学生。
看着费老师教育学生的画面,我脑中闪过了“循循善诱”。
我为自己之前的怒气感到惭愧。
学生学习不好,难道我就用生气就能解决了吗?于是,我调整了一下情绪,冷静下来思考小孔的学习问题,并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些帮助的方案。
下课了,我找到小孔,想先和她谈谈心,了解一下情况,再落实我的帮助方案。
小孔见我找她,低着头,咬着下唇,有点紧张。
教师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教师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教师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启蒙者,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然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教育出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
那么,到底教师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之一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代社会注重的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们应该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塑造正面的人格和价值观教师教育孩子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塑造孩子的人格和价值观。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同理心,帮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人。
培养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当教育孩子的另一个重要境界是帮助他们培养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个体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
教师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律性。
推动个性化教育教师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还包括推动个性化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潜能和特长。
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弥补学生的不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功。
结语教师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多方面的,包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塑造正面的人格和价值观、培养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推动个性化教育等。
只有具备这些境界,教师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这些最高境界的目标,为孩子们教育之路增添更多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
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师生之间不仅仅“学之”、“好之”而且到了“乐之”——享受的境界。
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善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一、开发课程,享受创新之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因此,教师劳动不是机械单调的辛苦重复,而是富有挑战的创造劳动。
如:备课除了独立钻研外,还要多借鉴,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和同事交流合作,这样不仅可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而且创造性的工作过程如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反之,如果因循守旧地照着老路简单重复,就会觉得工作枯燥乏味,极其单调,难以有任何快乐可言。
从某种意义来说,享受是一种个体感觉,不同的心态做着同样的工作,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不仅可使自己有着良好的心态,更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淡化结果,享受过程之趣
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你可以从学生稚嫩的发言中读出灵性,可以从学生大胆的想象中听出创造,可以从激烈的争论中悟出执着,可以从双眼闪烁的光芒中体会到学生对你的信任。
当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从模糊到清晰时,你会感觉到教育的价值;当学生笑逐颜开,急切地说“老师,我知道”时,你会产生与学生同样的激动。
教育过程中,这种享受随处可见,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味。
享受教育的过程,要求我们每位“灵魂的工程师”抚平浮躁虚华的心灵,抛弃急功近利的情态,寻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与学生同发展。
三、正视差异,享受个体之美
学生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学生就是一首风格迥异的诗。
有些教师总想把学生训练成符合自己愿望的标准件,把一个个棱角分明的个体加工成符合自己要求的同一程序的机器人。
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谓用心良苦,煞费周章。
因此,当碰到“违章出格”或某方面成绩暂时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时,往往操碎了心,愁白了头,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意,大发“烂泥扶不上墙”的感慨。
如果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正是由于学生的差异才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每个学生都有令人欣赏的优点,值得称道的举措。
因此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学生那里分享特有的快乐和欣慰。
有人问一位教师:“你们班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自豪地说:“不知道。
我们班没有最差的学生,也没有最笨的学生,只有在不同方法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耐心,就能读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了然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学会欣赏学生是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美德。
也许孩子们还没有完全明白,但你应该相信,他们至少已经在欣赏与被欣赏之中健康地成长起来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难道你不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吗?四、放手活动,享受学生之能
有些教师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整天忙忙碌碌,细致入微地关心教育学生,却始终不敢让学生独立走路,不敢让学生“越雷池半步”,由于自己的“超负荷运行”,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实际上阻抑了学生的发展。
难道教师真的只能那么“苦”吗?未必。
孰不
知“‘懒’教师也能教出勤学生”。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最好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蔽到幕后,为学生锻炼能力、展示才华、表现自我创设条件搭建舞台,要知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学生到大海中尽情遨游吧!呛一口水不要紧,沉下去托他一把,失去信心时陪着划行一段,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学会游泳,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远远超出你的水平,看到学生一个个越过高山,淌过沼泽,取得收获,走向成功,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说到底,享受教育要求教师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让我们热爱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和学生一同享受教育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男孩站了起来答道:“我有一个顺口溜,共字头,由字腰,两只小腿还不高,这就是黄。
”我又问:“你的这个记字方法很有趣,也好记,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回答:“我姓黄,我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这么记自己的姓。
”随之,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力表扬黄××同学的这种记字方法并鼓励同学们也象他这样,多注意积累记字的方法,并推荐给大家。
试问,在这个案例中,教学目标是什么?只是让学生认识并记住这个“黄”字吗?恐怕从我与学生的对话,大家已经发现其实在这一简单的识字教学中,我们不仅实现了所谓的主要目标——认识“黄”字,而且对于学生学习策略的积累,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态度的促进,我们是有着多重收获的,应该说一定程度上我们实现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
而语文素养的内涵,从语文能力来说,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包括个性、情感、态度、习惯的形成;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塑造,所以,我们组织与实施的任何一项语文活动(哪怕简单到识一个字),都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任何一项语文活动都不会只是实现某个单一的学习目标。
首先就教材内容的教学来说,即使是课文的学习或语文天地中的某一项练习,我们也是把其视为综合性学习,比如:“日积月累”栏目或低年级有关字词句的学习过程,都是从学生的真实感受出发,伴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展开的,都是和阅读、写话紧密联系的。
此外,尤其是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语文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的特征就被凸显得更为突出了,比如:“听天气预报,写在小黑板上。
”我们不能说“听”和”写”就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因为,听之前学生要调查天气预报的播出时间、播出方式,以及写在小黑板上之后,什么时间,摆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人服务?会帮助大家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都将会是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关注与思考的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也势必会在某些方面带给学生一些促进,比如培养了学生的调查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此外,学生还将会在记录天气预报的过程中尝试学习和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气象学知识……那么,由此可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的综合性,它不仅实现了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的综合,学科的综合也可见一斑。
如果这些表象的目标的综合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那么我在一位乡村教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的发现应该能让我们感受到综合后的“果”中闪现的亮点。
这是《多彩荧屏,情系你我他》一课中的某一环节。
老师请一组同学来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就是请学生汇报你去哪调查,调查中多少人喜欢看新闻,多少人喜欢看动画片,多少人喜欢看《人与自然》……)其实精彩的还不在于学生运用统计表的方式条理清晰、数据明确的汇报,而是老师一句追问后发生的:“调查过程中你遇到了困难了吗?怎么克服的?把自己的经历讲一讲。
”这时一名学生脸微红说道:“我第一次去我们学校初二一班调查,刚一推开门,那些大学生就说我走错了。
”老师又问:“那后来呢?你怎么做的?”“我跑回来说我不想调查了。
”老师补充:“我想起来了,当时你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可是在我和同学们
的帮助和鼓励下,你又去了。
看,你现在不是学会怎么样调查了吗?听说你又去时很有礼貌,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也很支持你。
这些数据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我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知难而上的勇气。
”
我认为案例中的亮点关键在于教师的关注到位。
这位老师很好的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
他的作用不在于关注学生是否拿来了资料,而是关注了学生怎样获得这些资料。
而且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应该说,在这样的一次师生互动中,既有预设目标的达成,又有全新目标的生成。
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搜集和处理信息,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情意态度。
案例给予我们的启发是不言而喻的,看来,教师的关注在哪,学生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就能发展到哪,学习的结果就会亮到哪。
由此,我们坚信,有关注,一定会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