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在大家的日常学习中,语文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那么想必大家一定了解过很多文言文,甚至有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苏轼浣溪沙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篇1[宋]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5】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7】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8】漫漫:水势浩大。
【9】“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10】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
午盏,指午茶。
【11】蓼(liǎo)茸:蓼菜嫩芽。
一作“蓼芽”。
【12】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注释:原题: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①泗州:安徽泗县。
②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
③洛:安徽洛河。
④蓼茸:蓼菜嫩芽。
⑤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
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评解这是一首记游小词。
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
下片言午餐,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全文赏析: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
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苏轼写的浣溪沙一共有五首,这是第四首,是在作者所辖地区发生重大灾情的情况下写的。
下面是关于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低人渴漫思茶,呼救何况野人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要随便回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叩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注释徐门:即为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编织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存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就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下的。
按照当时的盲从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必须向“龙王爷”祈雨;下了雨,又必须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存有一次途经农村回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浣溪沙苏轼翻译和原文]浣溪沙苏轼翻译
[浣溪沙苏轼翻译和原文]浣溪沙苏轼翻译浣溪沙苏轼翻译篇1:浣溪沙苏轼翻译及赏析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翻译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赏析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浣溪沙苏轼翻译篇2:《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① 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年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①这首词。
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
②清洛,冷安徽洛河。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
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笋,莴苣笋。
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8、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3分)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夭的氖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的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人教版小学语文《浣溪沙》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浣溪沙》课文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代表作。
以下是课文原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在游览蕲水清泉寺时有感而发的作品。
首先,词的上阕描绘了清泉寺周围的自然景色。
"山下兰芽短浸溪",写出了春天兰花新芽初生,浸润在溪水中的情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松间沙路净无泥",描绘了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整洁,没有泥土,展现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萧萧暮雨子规啼",则以傍晚的细雨和子规的啼声,增添了画面的深远和凄美。
下阕则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哲理思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可能性的乐观态度。
他认为,就像门前的溪水能够向西流一样,人生也并非只有衰老和衰败,也可以有新的开始和希望。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是对悲观情绪的反驳,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年老而自怨自艾,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珍惜每一刻。
总的来说,《浣溪沙》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人生感慨,展现了苏轼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浣溪沙是一首唐代著名的绝句赋,由苏轼编写,至今已经流传了近千年之久。
文章中主要讲述的是浣溪沙的美景,以及作者对此的心境感受。
在浣溪沙中,苏轼用极具艺术趣味的文字表达了秋日里迷人的天堂,犹如画卷般美丽神奇。
下面是浣溪沙苏轼的原文:“浣溪沙纤岸细芰荇,绿竹素雨时时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以上就是苏轼的原文。
那么,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的翻译版本吧!翻译版本:“湾边的浣溪沙,纤细的芰荇枝头点缀,柔和的绿竹抚着素雨,响着轻轻的木铎声美妙无比。
春风下桃李芬芳,一杯酒入喉口留醉不去。
江湖暗夜时分,灯火辉煌,十年不落。
”以上便是这首浣溪沙苏轼的翻译版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了词中秋日里苏轼心中的优美意境。
自古以来,苏轼的浣溪沙一直是唐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它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寓意深刻,富有抒情性,是一首永恒的传奇。
它不仅激发了读者的情感,还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此外,这首词是苏轼在江浙地区的杰出作品。
它用赋歌的形式描写了其所访问的美景,例如慈溪、越州、温泉、虞山等。
苏轼的诗歌写景自然优美,不仅表现出他对环境景色的深刻理解,而且也表达了他敏锐的审美观念,他对生命的领会,以及对自然景象的变幻和营造的高超技艺。
浣溪沙词,不仅原文艺术性强,翻译版本也十分出色。
两种版本都展现出了浣溪沙的优美意境,犹如画卷般的艺术趣味,赋予了读者沉浸式的阅读感受。
从而走进古人描写的那个浪漫优美的秋日天堂中,感受古人深厚的文学情怀。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大家苏轼的浣溪沙词,从原文到翻译版本,处处透露出诗人对美景的情怀,令人叹为观止。
诗歌中秋日里迷人的天堂,犹如画卷般美丽神奇,在苏轼文学宝库中脱颖而出,向人们展示了那特殊的文学魅力,受到了历代读者的高度评价。
- 1 -。
苏轼《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译文
苏轼《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浸(jìn):泡在水里。
萧萧:指雨声。
子规:杜鹃鸟。
黄鸡:这句来自白居易《醉歌》:“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
”喻指时光流逝、人生易老。
【大意】
幽静的山坡下,芬芳的兰草刚刚萌发出嫩绿的新芽;绿茸茸的一直铺展到清澈的溪水中。
那条伸向松林的沙路幽深而宁静;路面上看不到一丁点儿的烂泥,十分洁净。
黄昏时分,天空中飘洒起潇潇的细雨;雨声中,又隐约传来杜鹃的啼鸣。
谁说人老了便不能再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就像流水一般滔滔向东、永不能回头?你看这门前的溪水便大不一般:它偏偏能够向西流!所以,别再去感伤满头的白发,或者在黄鸡的啼鸣声中哀叹时光的飞逝了!。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导语:这首词《浣溪沙》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抒发诗人苏轼对于田园生活的憧憬以及喜爱。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①.络丝娘:缫丝女。
②.垂白:须发将白的老翁。
杖藜:拄拐杖。
③.捋青:摘取将熟的麦子。
捣麨: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末。
软饥肠:充饥。
【简析】这首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词尽其妙,非常具有特色。
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这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
描写其音容笑貌,勾勒其劳作情景,或反映其生活境遇,或刻画其心理状态。
苏词写人一目了然。
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
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
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其老态龙钟、醉眼朦胧的肖像:“垂白杖藜抬醉眼”,也逼真地描写了他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首词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
苏词上片的“麻叶”句,诉诸视觉;“谁家”句,诉诸嗅觉;“隔篱”句,诉诸听觉。
下片3句也诉诸视觉、听觉等。
这样,便使词中蚕妇、老叟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浮雕感;使苘麻等景物及村民劳作、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逼真可感。
浣溪沙宋苏轼译文
浣溪沙宋苏轼译文1.《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1.原文: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注释:1.蕲(qí)水:县名,今湖北省浠水县。
2.浸:泡在水中。
3.萧萧:形容雨声。
也可写作“潇潇”。
4.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5.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6.白发:老年。
7.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因黄鸡可以报晓,代表时光的流逝。
3.译文:游览蕲水的清泉寺。
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兰草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
傍晚,下起了小雨,松林中传出杜鹃鸟的叫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所以,不要在年老时感叹时光的流逝。
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1.原文: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2.注释:1.晓寒:早晨的寒冷。
2.媚: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妩媚、动人。
3.洛:洛河,源出陕西,流经河南入黄河。
这里是指洛河的水流入淮河。
4.漫漫:水势浩大的样子。
5.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6.午盏:午茶。
7.蓼(liǎo)茸:蓼菜的嫩芽。
8.蒿笋:蒿茎与笋。
9.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3.译文: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跟泗州刘倩叔一起游览南山。
冬天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似在向放晴的沙滩献媚。
洛涧入淮后逐渐变得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这野餐的味道着实十分爽口。
而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及鉴赏
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及鉴赏《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及鉴赏,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
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注释①徐州——一作徐门。
②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是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
③乌——即乌鸦。
④睢盱(suīxū)——犹言聚观、喜悦之貌。
⑤麋(mí)鹿——鹿科动物,也称犴(hān)。
古人因为它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名曰“四不象”。
⑥猱(náo)——猿类,身轻捷善攀。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鉴赏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
这是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
首句写到潭鱼。
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
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
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
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
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
坐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苏轼
翻译:
《浣溪沙》
坐在危楼上,靠着柱子,微风轻拂。
远望春色悲凉,昏黄的天际上一片茫茫。
草色和烟光因日落而混杂,孤独无言,谁能懂我的心情。
想要将放荡不羁借助酒趁热打铁,对着酒杯唱出自己的心声,但乐趣却是苦涩的。
身上的衣带渐渐宽松,但从不后悔,因为我为爱而消瘦。
浣溪沙苏轼古诗全文意思解释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全词的意思解释如下: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这首词的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下阕却笔锋一转,开始感叹人生易老,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全词在布局上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一气呵成,表达出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四面垂杨十里荷。
宋苏轼浣溪沙
宋·苏轼《浣溪沙》【诗词原文】浣溪纱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词大意】译文一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译文二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的兰草已长得与溪水相连)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稀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天快黑了,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将白发唱黄鸡。
(何必自伤白发,感慨“黄鸡催晓”)【诗词赏析】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
这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二年,得臂疾,往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请庞安常医治。
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苏轼感而填写此词。
作者这时已是48岁的人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之年,而且又闻“萧萧暮雨子规啼”,羁旅之情,应当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给了他一个好感觉。
臂疾已愈,庞安常又是个奇人,善医而聋,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见《东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还是不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忽见泉水西流,就激发起作者的不悲白发、虽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
于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就这样诞生了。
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浣溪沙苏轼原文
浣溪沙苏轼原文
浣溪沙苏轼原文
导语:《浣溪沙》是出自苏轼的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此文的原文,欢迎大家学习。
浣溪沙苏轼(其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苏轼(其二)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其三)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宋·苏轼《浣溪沙》拼音
宋·苏轼《浣溪沙》拼音浣溪沙宋·苏轼游y óu 蕲q í水shu ǐ清q īn ɡ泉qu án 寺s ì,寺s ì临l ín 兰l án 溪x ī,溪x ī水shu ǐ西x ī流li ú。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吊顶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sh ān 下xi à兰l án 芽y á短du ǎn 浸j ìn 溪x ī,松s ōn ɡ间ji ān 沙sh ā路l ù净j ìn ɡ无w ú泥n í,潇xi āo 潇xi āo 暮m ù雨y ǔ子z ǐ规ɡu ī啼t í。
译文:山脚下刚刚长出的嫩芽浸泡在溪水里面,松林间的沙石路被雨水冲洗的干干净净,傍晚,天空下起了小愉,远处传来子规鸟的啼叫。
谁shu í道d ào 人r én 生sh ēn ɡ无w ú再z ài 少sh ǎo ,门m én 前qi án 流li ú水shu ǐ尚sh àn ɡ能n én ɡ西x ī,休xi ū将ji ān ɡ白b ái 发f à唱ch àn ɡ黄hu án ɡ鸡j ī。
译文: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的时期,门前的流水还能一直向西边流,不要在白发的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浣溪沙》赏析:上阙三句写出蕲水清泉寺优雅的风光和环境。
一副诗情画意的光景,使诗人远离官场的浑浊,洗涤了心境,充满生机的春之风景,爽人耳目,沁人心脾。
引发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下阙三句是诗人不服衰老的的宣言,这是一位老人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在诗人遭受贬斥的生活中,能够一反伤感迟暮的沉默基调,吟唱出催人奋进的激昂诗篇。
苏轼《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全诗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漫漫:水势浩大。
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午盏:午茶。
蓼(liǎo)茸:蓼菜嫩芽。
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译文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
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
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旷达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
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
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
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豪气的表现,精神境界的高人之处。
“入淮清洛渐漫漫。
”第三句是说,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
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译文] 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你看门前清澈的溪水,东流还能转为西行。
[出自]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
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译文:游览蕲水清泉寺,清泉寺靠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的嫩芽浸在溪水中,松林相间的山路,铺满了沙子,干净得没有一点泥土;傍晚的时候小雨淅沥地下着,布谷鸟在不停地叫着。
谁说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就不再年轻了呢?门前的溪水还能够向西奔流!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感慨时光的流逝过快。
赏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诗人贬谪黄州,而且疾病初愈。
其中“写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暮雨中子规(即杜鹃)声韵优美,情致凄婉。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13篇)
《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13篇)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人间有味是清欢一般指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译文]这清新欢娱的生活,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啊。
[出自]苏轼《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媚晴滩:装饰晴滩。
晴滩指南山附近的十里滩。
清洛:清澈的洛河。
雪沫乳花:煎茶的水面浮现的泡沫。
蓼茸:蓼菜的嫩芽。
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
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译文:风斜细雨,瑟瑟寒侵,天气好似小寒时节。
南山附近的十里滩,雨过天晴,柳树装饰着河滩,风光宜人。
洛水注入淮河,水势盛大,畅通无阻。
在野外饮茶进餐,乳白色的香茶配上翡翠般的春蔬,十分爽口。
这清新欢娱的生活,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啊。
赏析:这首纪游词,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
上阕,诗人用素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画出一幅淡雅的富于动感的水墨画似的景色: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
下阕,抒发诗人游南山的感受: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人间有味是清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时作者是以待罪之官的 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 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 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 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 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 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 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 “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 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 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 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 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 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 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 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 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 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 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 发自强。
山下兰芽短浸溪
山下的兰芽短短的, 浸泡在溪水中。
暮春三月,山下小溪潺緩,岸边的兰草 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芽儿浸着溪水。
松间沙路净无泥
松林间的沙路十分干净, 没有一点泥。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 的冲刷,一尘不染,十分干净。
潇潇暮雨子规啼
傍晚时候,细雨潇潇, 寺外传来杜鹃的啼鸣。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谁说人老了不能再年轻? 你看门前的流水还尚且能向西奔流。
休 将 白 发 唱 黄 鸡
唐代诗人白居易 《醉歌》中有“听 唱黄鸡与白日”句, 意思是说,黄鸡催 晓,白日西落,时 光流逝,人生易老。
苏轼在这里却说“休
将白发唱黄鸡”,反用
其意,劝阻人们不要
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休
将
白
不要因为自己 满头白发而慨 叹忧伤。
发 唱
黄
鸡
上阕写了什么样的风光和环境?有什么效 果?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 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 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 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 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2、“黄鸡”的本意
是: 指黄鸡报晓 ,诗中是
指: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
3、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
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4、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
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
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
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写作背景
词人远谪(zhé)黄 州、抱病游清泉寺 所作。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 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 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
①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 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 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 卷三《书清泉寺词》。 ②浸:泡在水中。 ③潇潇:形容雨声。 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 代。 ⑤白发:老年。 ⑥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 的流逝。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 临兰溪,溪水西流。
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什么?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 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 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 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 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 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 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 强不息的精神。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 称欧苏;诗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词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名列“苏、黄、 米、蔡”北宋四大 书法家之一;其画 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对王安石 新法的某些政策持不同意见,新 党李定等人从他的诗篇中摘引了 一些讽刺新法的句子,指控他诽 谤朝廷,苏轼因而被捕。他被关 押在御史台狱,在狱一百多天, 史称“乌台诗案”(御史台又称 乌台)。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 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三年春到黄州,元丰五年七 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鼻矶游览, 写了《前赤壁赋》;同年十月他 再游赤壁,写了《后赤壁赋》。 作者时年47岁,他写赤壁双赋, 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唐诗与宋词
浣 溪 沙 苏
轼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 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c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 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 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 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 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 “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 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 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 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 的情怀。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 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 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 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 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 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 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 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 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 家之一。其书法名列“苏、黄、 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