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3章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和练习——2021-2022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科学
第3章空气与生命专项一氧气与燃烧【知识梳理】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空气的体积组成: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杂质0.03%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常见实验装置和方法:如图所示,以集气瓶中水面为基准线,将集气瓶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
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中,同时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1) 实验现象:(1)集气瓶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浓厚白烟;(2)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3)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1/5。
2) 实验结论:(1)红磷燃烧消耗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氮气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能燃烧,且氮气不溶于水。
3) 实验注意事项:(1)可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是易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的物质(如红磷),木炭、硫(因生成气体)不能用作测定氧气含量的反应物。
(2)所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足量或过量(保证把钟罩内的氧气消耗完全)。
(3)容器的气密性必须良好。
(4)应冷却到室温时才测定进入容器内的水的体积。
4) 操作不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的量不足;烧杯中的水不足;未冷缺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实验前导管内未充满水,使导管内空气进入广口瓶;用Mg代替红磷;用蜡烛、C、S、Fe、Cu等代替红磷;点燃红磷后燃烧匙伸入缓慢,导致瓶内部分空气逸出。
2、空气的利用:(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N2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O2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氧气与燃烧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6)简明地写出答案
练习1: 在双氧水(H2O2)的溶液中加入二氧 化锰后,常温下即可产生大量氧气,若制取16g 氧气需消耗纯净的双氧水多少克?( H:1 O:16 )
解:设需消耗纯净的双氧水的质量为X (1)设未知量
2H2O2
68
X
MnO2
2H2O + O2
32 16g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
18
16
法
18 g
X
一
18 18 g
=
16
X
X = 16 g
2、评一评:以下同学的解题有无错误?
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2)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的反应中
答:电解18克水,可得到16克氧气。
CaO + CO2↑ 这个化学反应中C、O2和CO2的质量比
例:电解18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氧气? 二、有关不纯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
个 CO表 子数2=示 和:1各分C::物子1O:质的2 :1间个原数 比。
8:11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H2O2 MnO2 2H2O + O2
2×34
2×18 16×2
=68
=36
=32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还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2、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之比。
若将32克甲烷与200克氧气充分反 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各多少克?
1、表示什在么物质化参加反学应,反结果生应成什么A物质+B=C+D中,若5克A和8克B
练习10:某研究学习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样品,并取稀盐酸200克,平均分成4份,进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1-2节复习
八下第三章1-2节复习考点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1.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占78%,氧气占,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占0.04%,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注意含量是分数而不是分数。
稀有气体用途:;氮气的用途:;CO2的用途:光合作用的原料;固态CO2(俗称干冰)可作制冷剂,用于冷藏、人工降雨等;还可用于灭火。
2.区分某种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
考点二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①实验原理:红磷(P)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了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②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冒出大量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以看见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③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注意事项:(1)设计实验时,首先反应物必须是,且反应生成固体小颗粒(体积忽略不计),不能有生成,所以不用碳,硫等物质;其次为确保氧气消耗完全,应使红磷;后才能打开弹簧夹注意:可用金属铁、铝代替,但不可用金属没代替磷。
(2)误差分析A.红磷不足,会使进水量B.胶塞未塞紧,会使进水量C.未冷却至室温,会使进水量D.如果选择的物质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与其他物质反应,会使进水量E.红磷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会使瓶内部分气体逸出,进水量F.反应时,止水夹没有夹紧,气体受热膨胀从导管逸出,会使进水量2.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于水。
化学性质:具有助燃性(不可燃烧)、氧化性①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的气体。
②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在空气中,发出火焰,在氧气中,发出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气味的气体注意事项:a.硫的不要太多,防止生成物对空气造成污染b.实验应在中进行,或在瓶底部盛放溶液,以吸收生成的气体.③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在空气中,铁丝只能发出红热现象,不能燃烧;在氧气中铁丝,,放出大量的热,有产生。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总复习第一章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5、“电子云模型质子(带正电) 夸克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三章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典例1 根据氧循环的原理,生活中下列方法不可能使室内空气清新的是( )A.开窗 B.在阳台上种花C.在室内多放点盆栽 D.装空气清新装置
C
[解析] 空气清新主要指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高。室内的光照总体上是不充足的,尤其是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处于与人争夺氧气的状态,不利于室内氧气含量的提高。
题型 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典例4 某科学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此实验忽略温度等因素对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影响)。将图一装置放在室外培养24小时,连接氧气检测仪,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请据图分析作答。
(1)分析图一和图二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____时移动到最右端(填数字)。该植物在一天中积累了有机物,依据是曲线中A点低于___点(填图中字母)。
④
大力发展储能产业和制氢产业,减小电能浪费,争取到2030年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
典例3 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化为休眠模式B.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D.循环使用教科书
B
[解析] 多使用一次性餐具,能增加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正确
知识点3 温室效应 重点
1.温室效应的概念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叫温室效应。
2.教材第118页活动:生活中的保温原理
实验步骤
取2只塑料杯,各装 清水,在1只盛水的塑料杯上盖一块玻璃片。把它们同时放在太阳光下晒1小时左右,然后分别测量水温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化学方程式
春季提升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化学方程式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定律适用于变化。
由于反应前后原子的和并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
2、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选项中,一定不会变的有。
A.物质种类B.物质总质量C.分子种类D.分子数目E.原子种类F.原子数目G.元素种类H.原子质量J.物质状态3、化学方程式: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A、以为依据;B、符合定律。
书写步骤:(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正确。
(2)化学方程式。
(3)注明反应及生成物的。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反应在什么下进行。
(2)表示什么物质,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
(3).表示各物质间微粒(原子与分子)的。
(4).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
4、在化学方程式中,能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①根据题意设。
②写出正确。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和已知量。
④列出、求解。
⑤写出简明。
5、充分加热a克氯酸钾与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留下残余固体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A. (a-b)克B. (a-b-c)克C. (a+b-c)克D. (a-b+c)克6、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据此判断该有机物组成说法正确的是()A. 只含有碳、氢元素B. 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 无法确定7、化学反应A+2B===C+D中,5.6克A和7.3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克C,现在要得到0.4克D,所需A的质量为()A. 5.6克B. 11.2克C. 14.6克D. 29.2克8、在化学反应2A+B2===2C中,已知20克A和足量B2充分反应后,生成30克C。
已知B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 20B. 32C. 48D. 969、在反应Cu+4HNO3 = Cu(NO3)2+2M+2H2O中,M化学式为()A.N2O4B.O2C.NO2D.N2O10、下列化合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22∶9的是()A.CH4B.C6H12O6C.C2H5OH D.C2H411、在反应2CO + O2==2CO2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A.2∶1∶2 B.56∶32∶88 C.28∶32∶44 D.1∶1∶212、在反应2A +3B===2C +4D 中,若 A 、B 、C 、D 的质量比为8∶12∶11∶9,则A 、B 、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A .8∶12∶11∶9B .16∶36∶22∶36C .16∶16∶22∶9D .2∶3∶2∶413、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20%,加热后,剩余的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升高至25%,则氯酸钾的分解百分率为( )A .64%B .75%C .80%D .85%14、现有下列物质:水、铁丝、氧气、硫黄、高锰酸钾,从中选出物质,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1)物质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第一节空气与氧气氧气的性质教学课件共18张PPT
生成一种具有_______气味的气体,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充满氧气的
用途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 来的性质。 如: 颜色,气味,味道,状态,溶解性,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物质需要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的性 质。(如能燃烧就是一种化学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在铺有细砂的燃烧匙里
生成一种___ 色的固体放入少量的硫,在酒精灯火
颜色,气味,味道,状态,溶解性,密度,熔点,沸点等。
焰上加热,直至燃烧,观察 有二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气是一种____色____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其现象并将结果填在表中。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
氧 化
硫 + 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物
铁 +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三、氧化物
有二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O2 P2O5 SO2 Fe3O4
1.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B ) A.用火柴去点燃 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D.闻氧气的气味
如何检验氧气?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 里,观察产生的现象。_带__火__星__的__木__条__复__燃
你能得出了氧气又具有什么性质?是物理 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氧气支持燃烧 (助燃性) 化学性质
如何观察化学反应? 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是怎样的? 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发生? 反应过程中有哪些现象? 反应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又是怎样的?
反应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又是怎样的?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三章第五节第一课时
八下第三章第五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1课时)沈志波沧田中学 315326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同一只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电压,会用与待测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调节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3、能简单的理解掌握欧姆定理原理及含义。
二能力目标1 、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加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加强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领会根据实验探索规律的研究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2 、养成热爱科学实验并能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习惯。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四教具和学具PPT课件、导线、干电池、小灯泡、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五教学过程引入: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老师进一步引导,这就是说,只有导体两端存在电压,导体中才会产生电流.没有电压导体中不会产生电流。
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电流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给学生一点时间进行讨论,并请学生回答)导体中电流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可能有关,电压大,电流可能大.还可能与什么有关呢?(根据学生的知识,有同学会提出,还可能与电阻的大小有关)。
电流到底与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那么我们如何实验来探究呢?这里有三个量,电流、电压与电阻。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遇到有三个量时,如何来进行研究呢?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会得出,如果遇到三个量的时候,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想想,我们在今天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当中应该如何来应用控制变量法。
大家接下来进行分组讨论。
(四个人为一小组,每小组一组长,进行讨论,并把每组的结果写在白纸上。
给学生2~3分钟时间。
教师在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指导学生并注意他们的讨论结果)请写得比较合理小组代表来回答并把他们的讨论结果用投影仪投到屏幕上。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1节-空气与氧气(第三课时)
氯酸钾
1种
二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 + 氧气
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1.判断下列反应中,哪些属于化合反应? ①④
哪些属于分解反应?③⑤ ①氢气+氧气 点燃 水
②木炭+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铁管夹夹在试管口1/3处
导管伸入不宜太长,大概1cm左右
便于气体排出
先用酒精灯外焰 均匀加热,后将 火焰集中在药品 处加热
防止受热不均 使试管 破裂
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 后再收集
以防收集到的 气体不纯
导管口略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1、为什么加热前,试管外壁要保持干燥。 2、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灯芯不 能碰到试管。 3、结束时,热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③水 通电 氢气+氧 气
④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钙
碳酸氢钙
⑤碳酸氢铵 加热 氨气+水+二氧化碳
⑥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将糖放入水中形成糖水,这是不是化合 反应?为什么?
不是化合反应。因为化合反应一定是 化学反应,而糖溶于水形成糖水时并没有 生成其他物质,是一个物理反应。
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请回答: ⑴指出编码仪器的名称: A 酒精灯 ,B 试管 ; C 铁架台 ,E 水槽 。 ⑵如果反应物是高锰酸钾,则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其作用是 防止高锰酸钾晶体进入导管,引起堵塞 。 ⑶加热反应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刻是气泡冒出均匀时, 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应 正 放,原因是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⑷反应结束时,应先 撤去导管,后 熄灭酒精灯 ,其目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第1节空气与氧气A.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红磷(P)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P2O5)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空气的各成分体积组成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体积分数可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含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等B.空气的利用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动植物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依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利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医疗麻醉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C. 氧气的性质 1. 物理性质1) 无色、无味的气体2) 氧气不易溶于水3)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在压强1.01×105Pa 、—183℃时,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在—218℃时凝固成雪花状的蓝色固体2.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中的气体为氧气3. 硫、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1)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项目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现象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得很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表达式注意事项 ①硫的用量不要太多,防止生成物对空气造成污染②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或在瓶底部盛放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生成的气体 2) 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项目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想象 铁丝只能发出红热现象,不能燃烧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产生文字表达式注意事项 ①铁丝不能生锈②铁丝盘成螺旋状,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③下端系火柴引燃④要等火柴将要熄灭时再伸入氧气中⑤集气瓶中预先保留少量的水,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D. 氧化物硫+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铁+ 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1.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 说明: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并不都是氧化物。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U3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U3知识点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下册人教版U3知识点,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地理划分。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略带扁球的球体,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小。
这种
形状被称为地球的地球形状,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目前,人们已经通过卫星观测、地球观测卫星、高空探险等多种
手段验证了地球的地球形状。
二、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
自转是地球以西偏北的北极轴为中心沿其自身的轴心进行的旋转。
自转的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它引起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更替、风云变幻等现象。
公转是地球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4日,决定了地球四季变化的规律。
三、地球的地理划分
地球的地理划分主要包括纬度和经度。
纬度指的是从赤道到地球两极的线条,按照经纬度来分,地球共被划分为90个纬度带,0度为赤道。
经度指的是垂直于赤道的线条,分别向东西方向延伸。
经度以一度为单位,沿着赤道划分,从0度开始,东经为正数,西经为负数,一圈共360度。
除此之外,地球还被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在人类的生活和探索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总之,八年级下册人教版U3知识点涉及到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和地球的地理划分三方面,这些知识点是理解地球奥秘和探索地球资源的基础。
浙教版八下科学第三章第1-2节复习(word版 有答案)
浙教版八下科学第三章第1-2节复习1. 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已知:2NaOH+SO2═Na2SO3+H2O①关闭K,打开甲的胶塞,点燃硫粉后迅速塞紧胶塞。
②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的足量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使反应充分。
③打开K,观察乙中的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 ①中,硫燃烧呈淡蓝色火焰B. ②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减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C. ③中,乙中的长导管口处冒气泡D. ③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增大,最终与大气压相等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完成如图所示实验。
已知所用实验装置如下,试管体积为40mL,实验前夹紧弹簧夹,注射器的活塞在20mL刻度处。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白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夹;②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雾;③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12mL;④白磷的量不足,会使测定氧气体积分数的结果偏大;⑤实验时如点燃白磷,便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⑥实验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B)A. 2个B. 3个C. 4个D. 5个3.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B)A. 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 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D.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后就能燃烧4. 点燃的火柴棍燃烧端朝上时,其未燃尽便熄灭的主要原因是(D)A. 缺乏氧气B. 火柴棍的着火点升高了C. 缺乏可燃物D. 燃烧端下方的火柴棍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5.已知:.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A)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B.生成氧气的质量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6. 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轻便易携带,你觉得煮面时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D)A.纸锅的着火点很高B.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C.面汤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D.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7. 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一、磁现象: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练习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练习时间的测量1、实验室里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
机械停表外圈刻度表示秒,一般一圈才是30秒,内圈刻度表示分。
日晷是测量________的工具。
2、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______(s),单位换算:1时(h)=______分;1分(min)=______秒;1时=_________秒。
知识应用:1. 下午第三节课下课后,校初三男子篮球赛如期举行,从16:00开始到17:00结束,共用50min,其中中间休息10min。
上面提到的时间中,指“时间间隔”的是__________,指“时刻”的是_________。
2.下面关于时间的说法,错误的是……………………………………………………()A.心跳一次约需1秒B.上午第一节课8:00开始C.课间休息10分钟D.一位同学跑1000米的成绩为15秒第七节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正确排列顺序是…………………………()A ①②③④⑤⑥B ④⑥⑤③②①C ④③②⑥⑤①D ③④⑥①②⑤作业:1. 下面是校运动会的一些成绩,由于老师疏忽,忘了写单位,请加上(1)甲同学跳高成绩为110 (2)乙同学100米成绩为14(3)丙同学扔4 重的铅球,成绩为8.50 __2. 请在下面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1)一枚硬币厚度为2.1 ;(2)一位同学质量为50 000 ;(3)某位病人体温为39 ;(4)一个量筒测量范围为500 。
3. 关于0℃的水结成0℃的冰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下降B、质量不变C、质量变小D、状态不变4.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含物质的多少叫,温度是指。
5.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测量时间的仪器是。
6. 给下面的一些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 ;(2)某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40 ;(3)饮水机用的一桶水的体积大约是19 ;(4)某同学1000米成绩为4 15 ,等于秒。
八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
八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八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而我们所研究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观结构,是不能再细分的颗粒。
但是,不同种类的原子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的物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
化合物的性质通常完全不同于构成它的元素。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物质性质的体现。
化学反应包括很多不同的反应类型,例如氧化反应、酸碱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氧化反应是指一种物质与氧气结合,产生新的物质的反应。
例如,金属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反应,与氧气结合生成金属氧化物。
这种反应常见的例子是铁生锈。
金属的氧化反应通常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如加热或点火。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是一种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一种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当酸和碱混合在一起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同时生成盐。
例如,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可以生成硫酸钠和水。
还原反应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一个物质失去氧气或者获得氢气,减少其氧化数。
例如,金属氧化物和一种还原剂反应可以使金属恢复到其原来的状态。
一些还原剂可以是电解质,即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酸。
物质的组成决定了其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的表现,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特性,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测试物质的性质来了解其组成和特点。
物质的组成还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微观粒子。
分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不同的分子结构可以使物质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固体、液体或气体。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物质分离和制备来获取纯净的物质。
物质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开,以获得纯净的物质。
物质的制备则是指通过化学反应或其他科学手段,从原料中得到所需物质。
八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三章化学反应方程式汇总
目前所学化学反应方程式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2O2点燃Fe3O4注意:取一根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上一根火柴,另一端系在一根粗铁丝上,点燃火柴,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立即深入盛有氧气、瓶底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砂的集气瓶里,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不要触壁。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3O2点燃2Al2O3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O2点燃2H2O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5O2点燃2P2O5现象:1.剧烈燃烧2.发出白光3.放出热量4.生成大量的白烟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O2点燃SO27、 28、2点燃2CO9、CO2 +H2O === H2CO3紫色石蕊试液变红10、生石灰溶于水:CaO+ H2O === Ca(OH)21112加热22213、2KClO3 ==== 2KCl+ 3O2 ↑14、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O2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空气各成分沸点不同15、碳酸化学物理学报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CO2↑16、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CaCO3 +2HCl === CaCl2 +H2O +CO2↑17、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高温CaO+ CO2↑18、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2O2点燃CO2 +2H2O19、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2点燃2CO2 +3H2O20、Ca(OH)2+ CO2 ==== CaCO3 ↓+ H2O2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CO2 ==== Na2CO3 +H2O22、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2HCl === 2NaCl +H2O +CO2↑23、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2O2点燃CO2+2H2O24、《石灰吟》对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千锤万凿出深山---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 CaCO3 =(高温)= CaO + CO2↑粉身碎骨浑不怕--- CaO + H2O = 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 Ca(OH)2 + CO2 = CaCO3↓+ H2O。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三章第一节电现象第一课时
闪电
1、实质:等量的正、负电荷发生剧烈的电中和现象 (伴随有发光、发声)。
2、电荷的中和:等量的正、负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
二、尖端放电
避雷针
1、比较缓慢的局部的电中和现象。(尖端处电荷集 中)
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避雷针通过金属 导体与大地相连 接,利用尖端放 电,使建筑物上 积聚的电荷逐渐 释放,以避免建 筑物遭受雷击。
讨论:
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 科学家规定: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为正电荷。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为负电荷。
2、电荷的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荷相互吸引。
起电方式-摩擦起电
为什么两种不同的物体摩擦会使物 体带电?
古希腊是西方电磁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的文献 中记载了一些电磁现象。柏拉图(前427—前347)曾提 到“关于琥珀和磁石的吸引是观察到的奇事”。表明 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人就发现了琥珀吸引小物体的 现象。(琥珀是松柏类植物的树脂流入地下后而成的化 石,多为具有黄色光泽的透明固体,古希腊人习惯把 琥珀当作高贵的装饰品,经常带在身上,这样就容易 发现它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原因:不同原子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束缚能力弱 容易失去电子 带正电
束缚能力强
容易得到电子
带负电
摩擦过程中 两个物体所 带电荷总是 等量异种的。
实质:电荷的转移
电荷守恒
接触起电
1、概念:带电物体与不带电物体相互接触会 使不带电物体带上同种电荷。 2、实质:电荷的转移。
验电器的原理
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感应性主要有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向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有关,例如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和向热性等。
感性运动与刺激的方向无关,例如触碰含羞草,叶子合拢。
2、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1)植物体内的激素: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2)生长素是由胚芽尖端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
(3)植物向光性:观察现象,胚芽弯向光源生长。
产生条件:① 单侧光照射;
②具有生长素且分布不均匀。
产生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面
生长素分布多,胚芽生长快;
向阳面生长素分布少,胚芽生长慢。
(4)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适当时,对植物的作用有: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当生长素浓度过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引起植物的死亡,应用于防治杂草。
第二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激素的部位:在内分泌腺中产生。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直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外分泌腺有导管。
2、激素作用: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3、动物体内的激素种类、产生器官、功能及分泌异常的病变
2、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2).含量:基本稳定在90毫克/100毫升。
3).调节:当血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使血糖含量降低。
血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血糖含量上升。
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第三节神经调节
一、对刺激的反应
1、对刺激的反应过程,需要各种器官协同作用
2、反应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并以神经调节为主。
4、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1、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
3、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4.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 细胞体;②细胞核;③树突;④轴突;⑤髓鞘;⑥轴突分枝;
5.在一个神经元中,信息传递方向:
树突→细胞体→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三、信息的处理:1、神经系统构成:
2、脑的结构和功能
3、大脑表面的沟、回、裂有扩大大脑表面积的作用。
4、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语言神经中枢是人
类特有的。
5、脊髓:
1)位置: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
2)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6、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用膝跳反射可检查人的神经系统是否正常。
7、在反射活动中:①、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可以独立完成许多低
级的反射活动。
如:缩手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
②、脊髓的有些反射功能是在大脑的控制下进行的,如缩手反射手可以被控制住
不缩回来;即: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
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1.反射:
(1)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
(2)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
(3) 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就不能进行。
如果有完整的反射弧,需要有适宜的刺激,反射才能完成。
3、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低级反射,是先天性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反射弧比较固定。
4、条件反射。
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高级反射,反射弧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第四节动物的行为
1、动物先天性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它们受遗传的控制,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低级的反射活动
我们把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也叫本能。
2、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
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具有适应意
义的活动。
3、人的后天学习行为更为复杂。
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人的学习行为与动物的学习行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答案:人类除了对环境中声、光、味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代替具体的刺激引起反射。
)
4、非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遗传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反射弧比较固定。
5、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反射弧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
需大脑皮层参与。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
1、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37℃左右。
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绝对不变的。
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
(一)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
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产热
(1)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
(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骨骼肌颤抖,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影响产热。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3、散热
(1)散热有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方式。
(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
的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又可通过血管中的血流量来控制。
外界温度低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温度高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比较有限。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4、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会出现中暑现象。
(二)、体温受脑控制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