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复习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 解决问题 行程问题|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解决问题行程问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于本教学设计课程总复习,学生能够:1.回顾和掌握六年级下册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能够利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
3.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计算速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数与代数知识点:1.有理数的比较和排序2.分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3.变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4.解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1.利用时间表和地图等实际情境完成分数和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
2.利用变量解决以时间、速度、路程等为变量的实际问题。
3.利用线性方程求解实际问题。
2. 空间与图形知识点:1.立体图形的种类和特征2.平面图形的种类和特征3.面积和周长的计算解决问题:1.利用体积、表面积和质量等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图形的性质和计算公式计算面积和周长。
3. 数据与概率知识点:1.数据的收集和处理2.数据的图形表示3.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解决问题:1.利用数据和统计图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利用概率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课堂授课法:教师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机整合。
2.问题解决法:教师通过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探究式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实验,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课:总复习1.教师简要回顾六年级下册数学学习重要知识点,强调学生需要作好心理准备,积极参与复习,全面掌握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准备复习清单和问题清单。
3.教师通过讲解方式进行总复习,并在其中穿插一些小练习,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课后,学生整理重要知识点,以备复习使用。
第二节课:解决问题1.教师提供多个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开展解决问题的任务。
2.学生自主分组,协作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将解决过程写在纸上,最后进行汇报。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总结出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解决行程问题。
2.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行程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PPT等教具。
2. 学生准备纸笔,课前复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如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全程5公里,他骑了3公里后又骑了2公里,问他离学校还有多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行程是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程;行程问题是指通过已知的行程信息,计算未知行程的问题等。
Step 3:解题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介绍解决行程问题的常用方法,如:方法一:已知行程之和求未知行程:未知行程 = 已知行程之和 - 已知行程。
方法二:已知行程之差求未知行程:未知行程 = 已知行程 - 已知行程之差。
Step 4: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出示几个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答,并进行讨论。
教师可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Step 5: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或趣味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行程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Step 6: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行程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更复杂的行程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编写自己的行程问题,交流分享,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奥数竞赛,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 解决问题 行程问题|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解决问题行程问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总复习相关知识点,包括小数、分数、倍数、约数及其运算;2.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行程问题;3.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交互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度;2.运用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3.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4.运用多元评价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系统地复习小数、分数、倍数、约数及其运算;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行程问题。
2.2 教学难点1.行程问题的解决;2.问题的创新解法。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3.1 教学方法1.交互式教学法;2.自主学习法;3.启发式教学法;4.多元评价法。
3.2 教学过程设计3.2.1 总复习1.复习小数、分数、倍数、约数及其运算;2.给出小练习,让学生自主检测掌握情况。
3.2.2 解决行程问题1.导入真实案例:小明家住A地,到B地的公园游玩,然后去C地的博物馆参观,再去D地的大型商场购物,最后回到A地的家。
请编制小明的出行路线,并计算整个出行的时间和距离。
2.启发式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法。
3.教师讲解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思路,从距离、时间、速度等角度出发,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4.设计多组行程问题,让学生分别进行解决,比较多种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行程问题的规律。
3.3 多元评价1.教师实时记录学生学习成果,包括参与课堂互动的次数、习题的得分情况、课堂总结质量等;2.要求学生记录学习笔记,课后完成习题或任务;3.设计期末考试试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4.1 教学工具1.小黑板或白板;2.多媒体投影仪。
4.2 教学资源1.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2.教学PPT。
行程问题复习课教案.docx
数学公开课教案设计课题行程问题复习学科数学执教者姚国琴学校:诸翟学校班级fi. 3教时:1口期2010.3.22一、教学日标:1.通过复习,进-步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拿握列方柠解答相遇和迫及问题的应用题。
2•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将神,分析、\) 1纳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选择合适的条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编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行程问题应用题的等!ft关系.旨在通过类比,图示的方法提髙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制定依据应用题要着重培养学化对应用题分析解答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匚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全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经过•番深思熟虑之后,同时结合本班淫生情况,旨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整妙,让学生在编题屮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的思路,方法和解题技能。
1、教材分析:新教材在編排行程问题应用题时,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同时进行教学,可能是让学生增强对相遇和追及的辨析°教材通过线段图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学生能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能引导vTliffli线段图鸽方法正确地找到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以提高解决实际W-J题的能力。
2、学生分析:“行程问题”是小學阶段“解决问题”中的重点部分.也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
在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同学们对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有所掌握,他们看到线段图就能清楚的辨别是柑遇问题还是追及问题’但是,从淫生的作业屮发现有一部分同学面对繁琐的语句缺乏读题的耐心,存仗题能力比较欠缺,在独立审题能力上有一定的障碍二借今天的复习课,通过让学生编题.一方面系统的复习報理行程问题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另一方血,通过编题,使学生对“四要索”有更清晰的认识,明确“四要素”就是判断行稈问题的运动情况,是寻找数量关系式的依据。
行程问题复习课教案
行程问题复习课教案数学公开课教案设计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行程问题的拓展,解题步骤有了增加,但基本解题思路没变。
依据教学目标,对本节设计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运用“迁移”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解决此类典型问题的经验与策略。
所以,在教学引入时,复习解答以往学过的行程问题,激活学生已有数量关系结构,为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
之后,通过探索、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回归基本的等量关系,实现知识的“迁移”。
最后,让学生解决一些数量关系与行程问题相近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把握解题规律与方法。
2、重视画图分析,渗透“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行程问题,常可利用线段图来清晰地显示数量之间关系。
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适当的机会动手画图,以图形助分析,使思维过程程序化、形象化。
学生一开始或许不会画图,教师应予以必要地指导,逐步使学生学会画图的方法。
而学生一旦具备了画图的技能,就可体会到借助线段图能帮助自己尽快找到等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最终能够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通过画图又能增进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3、关注学生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对数量相等关系的表述可能有多种形式,由此得出不同的方法。
教学中应尊重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各种解题思路,凸显数量关系的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当然有时为了发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势,应以寻找直接简明的等量关系为主,不宜过于追求一题多解。
所以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各种解题思路,评判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合理,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设计一题多变的练习,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行程问题有具有特殊的数量关系结构。
教学活动中要进行适时适当地梳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问题的特征和基本数量关系。
在问题、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
如对原基本题进行变式:把问题中的相遇改成相距,改成相遇又相距等;将路程、速度和时间互相转换来进行计算;改变不同的叙述方式,训练学生的信息解读技能,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行程问题中数量关系。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行程(1)(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行程(1)(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第一节《行程》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行程的定义、行程的基本公式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的概念,掌握行程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行程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行程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解决实际行程问题。
2. 教学重点:行程概念的掌握,行程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火车行驶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火车的行程。
2. 概念讲解:介绍行程的定义,解释行程的基本公式。
3. 例题讲解:讲解行程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行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行程的定义2. 行程公式3. 行程公式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行程的概念。
2. 请写出一个行程公式,并解释其含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行程的概念。
在讲解行程公式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布置作业时,注重了题目的多样性和实际意义,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如步行、骑车、坐车等,并尝试用所学的行程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是我特别重视的部分。
我认为,通过结合实际情境来引入新知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行程概念时,我选择了火车行驶作为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火车的行程。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行程有一个直观的理解,还能够让他们意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能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步骤,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个简单的行程问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并举例说明一元一次方程在行程问题中的运用。
3.练习与讨论(25分钟)学生分组完成一些简单的行程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来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拓展与应用(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较难的行程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多多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并培养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难度的行程问题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以上仅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第二篇示例:七年级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往往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应用问题中的运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本文将针对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的行程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方程的应用。
一、知识概要在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中,行程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题型。
行程问题复习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行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丹凤小学赵吉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掌握列方程解答行程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分析、归纳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选择合适的条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编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行程问题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旨在通过类比,图示的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回顾模型1、一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0千米,X小时共行驶()千米。
2、小明骑自行车每分钟能行X米,那么150米需要()分钟。
3、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经过x小时相遇,两车共行驶了()千米2.结合每个问题说一说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题目预设:(1)和(2)是属于普通的行程问题,因为条件中出现了时间和速度,求路程。
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3)是属于相遇问题,它有什么特征呢?3.回顾相遇问题的特征(同时、相向、相遇)数量关系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4.列式计算并反馈(画线段图分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二、对比练习,沟通联系1.改变条件,尝试解决(1). 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
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6小时相遇。
A、B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2). 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相背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6小时两人相距多少千米?2.小结:解决相遇问题,你们有什么窍门吗(1)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
(2)不管是哪类,总是先求速度和。
过渡语:如果老师把问题作为已知条件,让你们求相遇时间或者是其中一辆车的速度,你们会解决吗?3.改变问题,再实践(要求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来解答,(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要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600千米的A、B两地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
复习行程问题的解决教学设计
复习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复习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地解决行程问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分析思路和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所在的学校的同学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小明上学由于走得匆忙,到学校上了一节课后才发现数学课本忘在家中。
同学1 :“自己回去拿不就可以了吗?”同学2 :“回去拿可能时间不够,因为只有10 分钟的休息时间,要不让妈妈送来吧。
”同学3 :“让妈妈送来的同时,小明也回去,在途中与妈妈相遇可能会省时一些。
”这个问题是我们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里面的哪一类问题——行程问题,这一类问题是我们在小学里面经常遇到的,在考试中也经常考的,所以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板书: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二、复习旧知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1、弄清行程问题里面的三个量的关系:板书:路程十时间=速度速度X时间=路程路程十速度=时间即:只要告诉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所以行程问题其实并不那么复杂,怎么说你也得告诉我两个量是吧,否则的话肯定无法算。
2、对于稍复杂点的可以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清思路。
3、通常从问题入手,用反推法来解决问题。
三、利用旧知,解决学生所提的三个问题小明家离学校有450m ,小明每分走40m ,妈妈每分走50m 。
1、教师出示学生1 和学生2 所提出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行程问题中的三个量,我们说只要知道两个量,我们就能求第三个量。
学生1 和学生2 所提的问题中我们要求的第三个量是什么呢?生:时间时间=路程十速度师:两个问题里面的路程和速度都是已知的吗?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生:学生1 所提的问题里面的路程和速度分别是900M 和40M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3 行程问题复习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3 行程问题复习︳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应用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速度、时间、路程。
2. 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3. 行程问题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计算行驶时间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的实际应用,特别是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行程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
3. 讲解基本公式:通过实例,讲解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基本公式的含义和应用。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行程问题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行程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行程问题练习题。
2.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编写一道行程问题,并解答。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案为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行程问题复习教案,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行程问题的实际应用补充和说明:行程问题的实际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涉及到学生对行程问题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在讲解完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后,教师应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行程问题复习教案优质课
课题: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学会分析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基本相等关系;3、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解决相遇和追及问题。
重点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解决相遇和追及问题。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问题引入:甲、乙两地间路程为120km,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0 km,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0 km。
问: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多少小时两车相遇?教师提问:1、此题目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2、此题目包含哪些基本量?3、这些基本量的关系是什么?4、你能找出此题目的等量关系吗?5、你能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吗?分析:设x小时两车相遇.解:设x小时两车相遇.60x+40x=120解方程,得100x=120x=1.2答:1.2小时两车相遇.小结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审,2、设,3、列,4、解,5、验,6、答。
请两个学生上讲台表演情景。
其他同学观看并思考两者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
学生思考。
一连串问题可帮助孩子找到分析的思路。
老师板演,学生说,师生合作完成解题过程。
学生总结归纳,积极发言。
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激发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通过学生表演,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得出等量关系。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老师板书规范,明确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格式,明确解题步骤。
总结出规律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更有条理。
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练掌握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会用图示法分析行程问题;能准确地找出相等关系,并正确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2、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图示法对分析行程问题的优越性,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3、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应用数学意识,自觉反思解题过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图示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教学难点:从行程问题中,准确地分析寻找出相等关系。
教具准备:三角板、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问题:甲、乙两站相距360公里,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80公里,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160公里。
两车从两站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后两车相遇?思考探讨:1、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应用题?2、这种类型的问题中,有哪些基本量?你是否知道这些基本量的关系?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吗?3、这道题目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用我们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可以吗?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主动举手回答,师生共同评析,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评析自然导入本节课所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情境问题,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讨,这些问题过渡自然,却又层层递进,将学生引入到思考的海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一)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式;2、熟练的了解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类型,并能仔细审题,理解行程问题中“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关键词的含义;3、熟练运用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结合图示法分析行程问题,并能准确地寻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从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3课时《行程、工程解决问题》教案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问题:
做一做:铺一条长1500米的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思考:(1)这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2)解答此类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
相应练习: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10天,乙单独做需要15天。
(1)甲队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乙队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
(2)甲乙两队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
(3)甲乙两队合作,( )天可以完成全部工程
(4)甲乙两队合作4天后,还剩下全工程的( )
三、学以致用:
(一)基础练习:
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要a天,乙队单独完成需要b天,两队合作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
2、一项工程,甲乙合作完成需要a天,甲队单独完成需要b天,则乙队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乙队单独完成需要( )天。
3.客车从A地到B地要行驶3小时,货车从B地到A地要行驶4小时,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小时后相遇。
4.在一幅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十堰至武汉的距离是4.8cm。上午6时,一辆大货车以每小时96km的速度从十堰前往武汉,( )小时可抵达武汉。
(2)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出发,同方向而行,多少分钟后小明超出爷爷一整圈?
2、修一段路,甲队单独要12天修完,乙队单独要15天修完。乙队单独修了6天后,甲队也加入进来。还要几天才能完工?
3.两人合作完成一项工程要8天,如果甲单做需要12天完成,如果乙单做需要多少天?
4.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8天,乙单独做需6天,两人合作几天后还剩下这项工程的3/1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行程问题
公开课行程问题(30′)一、教学目的◆1、实际生活情境引入,贯穿复习行程的基本公式及多人多次相遇追及问题,进一步学会分析题目,掌握用线段图分析辅助解题。
◆2、用思维导图形式讲解例题、引导解题,让学生深刻体会思维导图分析的优势,了解和学习用思维导图分析题目。
◆3、通过自己整理思路,写出详细过程以及同桌复查的环节,锻炼学生的总结及检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复习回顾行程基本公式,相遇、追及的基本公式并能通过题目判断出考点,灵活运用。
◆2、用线段图辅助,用思维导图分析解题。
三、教学教具◆ PPT课件四、教学环节设计与安排时间过程课件及教具教学展示3′◆情境引入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易学国际少儿教育的数学课堂,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x老师,今天x老师来这其实是想让大家帮我一个小忙,大家愿意吗?什么忙呢?我们一会再说!首先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大家现在已经是小学5、6年级的学生了,学习都比较辛苦,那平时还有时间看电视吗?我看还是有同学说有时间看,好,那我要考考大家了,现在有一档非常火的节目叫奔跑吧……(兄弟)!哇!看来大家都看过了啊!我们知道这节目呢,就是以一些运动竞技的方式先得到一些线索,然后去完成一个终极任务。
看过的同学喜欢看吗?反正我很喜欢看,有一天呢,我就突发奇想,我们老师每天也很辛苦,要是我们也能组织这样的一次活动不是很有意思吗?于是我就去和校长说了,我说校长,你看啊,我们现在也很辛苦,我想咱们要不搞个奔跑吧老师!让大家轻松一下,还可以锻炼一下身体呢!别看我们校长平时很严肃,这种有意义的活动还是很支持的,所以当然同意了,但是……有条件的,他说要让我先写个计划。
不过大家放心,做计划是难不倒我的,其实我已经写的差不多了,只不过因为时间问题中间还有几个小细节没有最终确定下来,所以今天就是想让大家帮我确定一下这些小细节。
25′◆例题讲解步骤一:行程基本公式回顾首先,我找了一个比较大的场所——一个体育馆,有一点不好,就是这个体育馆离市区有点远,而且老师们都分散在城市的各地,很多老师过去不是很方便,所以我就想干脆租车吧,我指定了A、B、C3个地点让老师们集合然后乘车过去。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行程问题复习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行程问题的复习》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行程问题的归类、对比复习,使学生掌握“行程问题”及“形似问题”的基本特征和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构行程问题的基本数学模型,掌握“行程问题”及“形似行程问题”的基本特征和解决策略。
教学难点:建构行程问题的基本数学模型,熟练掌握行程问的解决策略。
教学流程:课前交流:一、复习引入。
1、出示口答题,生口答。
并说出对应的数量关系。
师:这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3个量。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
(板书:行程问题的复习)二、基础练习师出示信息:师:你从中收集到哪些信息?指名答:(总路程、相遇时间、甲、乙的速度)你能根据这个情境,将其中一个信息改变为问题,其他信息不变,组合成一道完整的题吗?试试看。
先想一想你准备组合一道求什么的题?生:独立想好后,与同桌说一说。
(一)生汇报师出示:甲乙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时行60千米,乙车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后两车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问:你能解答吗?生分析列式:(60+40)×3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呢?师板书:速度和×时间=路程师:你还有别的方法吗?生说师板书:60×3+40×3(二)你来还能编成哪些应该题:生汇报师出示:A、B两地相距300千米,甲乙车分别从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时行60千米,乙车每时行40千米,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板书:300÷(60+40)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呢?板书: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还可以怎样改编?生汇报师出示:A、B两地相距300千米,甲乙车分别从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
小升初复习-行程问题教案2 -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相遇问题: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追击问题: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二、知识讲解考点:行程问题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钟表问题钟表中也有相遇和追及问题,重点是研究时针和分针的相遇追及问题,知识在钟表中的路程单位表示不同,多数用度或者格表示,但是不管用哪种路程单位都可以得到分针的速度是时针速度的12倍,理由如下:A:当把表盘一周的路程定义为360度的时候,分针的每分钟走6度,时针每分钟走0.5度。
B:当把表盘一圈路程定义为60格的时候,分针一分钟走1格,时针一分钟走1格。
122.在行程问题中有一类“流水行船”问题,在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答这类问题时,应注意各种速度的含义及相互关系: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此处的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分别指船在静水中、船顺流、船逆流的速度。
流水问题中的相遇追及问题:A:两只船在河流中的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河流中相向而行,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靠拢的路程等于甲乙两船的速度和。
这是因为:甲的顺水速度+乙船的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乙船这里需要强调:两船在流水中的相遇问题与在静水中或者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问题一样,和水速没有关系。
B:如果两船在河流中同向而行,一只船追另一只船所用的时间,也只是和船速,路程有关和水速没有关系。
这是因为:甲顺速-乙顺速=(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逆速-乙逆速=(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3.火车过桥问题火车过桥问题指的是火车车头开始上桥到火车车尾离开桥的过程。
七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学生应独立思考,尽量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可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学习提供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不同难度的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检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行程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变为学生展示、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5.素质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2.强调行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的困惑,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公开课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速度的意义和简便写法。
2、知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速度的意义和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二、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来看一场车赛。
(观看视频)思考: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行程问题。
(边说边板书)三、新知:(一)组织探究探究速度的意义和写法,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师:好,请同学们现在打开课本54页,自学这一页的全部内容。
先独立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什么叫做速度?速度还可以怎样表示?2、通过完成例3,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二)组织学习,成果展示:1、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速度的意义和写法?2、生生互动,让听汇报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哪个小组上来汇报一下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四、质疑点拨: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汇报和相互之间的质疑,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和速度的简便写法。
(结合课件小结):1、像这些每分、每秒、每小时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走的路程叫做它的速度。
2、速度的简便写法可以用一条斜线把它分成两部分,左边是路程,右边是时间单位。
这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既简明又清楚。
另外,我们还知道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五、课内练习:1、检查学生对速度的简便写法。
(1)出示课本P56第5题。
(2)课件揭示答案,让学生自己批改。
并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对错。
2、应用数学。
(1)课件展示课本56页第6题。
(2)让上黑板做题的同学说一说解题过程。
然后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3、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课本第8题。
(2)学生做题,让先完成的同学上黑板做,然后订正,说解题思路。
六、引导学生小结。
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多,而且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程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丹凤小学赵吉莲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掌握列方程解答行程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分析、归纳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选择合适的条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编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行程问题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旨在通过类比,图示的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模型
1、一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0千米,X小时共行驶()千米。
2、小明骑自行车每分钟能行X米,那么150米需要()分钟。
3、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经过x小时相遇,两车共行驶了
()千米
2.结合每个问题说一说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题目
预设:(1)和(2)是属于普通的行程问题,因为条件中出现了时间和速度,求路程。
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3)是属于相遇问题,它有什么特征呢?
3.回顾相遇问题的特征(同时、相向、相遇)
数量关系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4.列式计算并反馈(画线段图分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二、对比练习,沟通联系
1.改变条件,尝试解决
(1). 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
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6小时相遇。
A、B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 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相背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6小时两人相距多少千米?
2.小结:解决相遇问题,你们有什么窍门吗
(1)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
(2)不管是哪类,总是先求速度和。
过渡语:如果老师把问题作为已知条件,让你们求相遇时间或者是其中一辆车的速度,你们会解决吗?
3.改变问题,再实践(要求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来解答,(借
助线段图进行分析,要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600千米的A、B两地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
试问:
(1)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2)若两车相向而行,甲车先开2小时,乙车才出发,再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3)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距80千米?
4.反馈结果,抽象出数量关系
首先还是要考虑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前面的情境中已经总结出来的数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还是这两道题的主要关系式,当有学生用算术方法出来的时候,再引出下面两个数学关系式。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三、拓展提高,灵活运用
1.独立尝试,反馈交流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从两端对挖一条长490米的水渠,甲每天挖48米,乙每天挖50米,甲乙两队几天挖完?
你觉得这道题和我们前面做过的题有什么异同吗?
这道题目描述的是工程问题,但是可以用相遇问题的知识来解决
(2)请同学用下面四个数据利用学过的知识,编一道应用题,并画上线段图。
要求:语句表达流畅,内容要合理。
出示条件:客车:60 时
货车:50时
时间:2.5小时
路程:350
四、挑战自我
乌龟和小兔比赛跑步,起点是大树,大树到终点的距离是800米,乌龟每分钟跑10米,而小兔认为自己跑得快,所以就先在大树旁睡觉了,让乌龟先走。
兔子睡了76分钟后醒来看见乌龟已经跑到很远了,这时小兔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去追乌龟。
问小兔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乌龟?
(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要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