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物理: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2.3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刻度尺、秒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方案一:故事性导入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是最棒的,一个筋斗就能飞行十万八千里,所以没事他就和别的神仙比赛看谁运动跑的快,结果都是孙悟空赢了,后来他听说人间有一个叫光速飞船的东西,非常跑的非常快,1秒钟可以飞行30万公里,于是他想到人间和光速飞船比一比。
你认为孙悟空能不能获胜呢?让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
说明:本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
方案二:情景导入课件展示猎豹捕捉羚羊和猫捉老师的图片。
这些图片学生们都会在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过,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想到,物体在运动时有快有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中的6幅图片,讨论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1:飞机、列车和蜗牛在相同的时间走的路程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相同的时间内,飞机运动的路程最远,蜗牛爬行的路程最小,故可判断出飞机最快,其次是磁悬浮列车,而蜗牛最慢。
初中物理 速度教案
初中物理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速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4.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速度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并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4. 讲解速度单位:米每秒(m/s)。
5. 举例说明速度的应用,如计算某辆汽车的行驶速度。
6. 小组讨论:如何测量物体的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7.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测量物体的速度,并进行总结。
8.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熟记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2.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简要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同时,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教学案
教学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速度的计算: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 = s/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位移,t 表示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5. 速度的变换:速度的变换公式为 v = v0 + at,其中 v0 表示初速度,a 表示加速度,t 表示时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变换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2.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速度的变换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如何区分的。
2. 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并解释位移、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 介绍速度的单位,讲解米每秒(m/s)和千米每小时(km/h)等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
3.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辆汽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不同路程的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通过相同路程的速度。
八年级《发展速度的方法》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常见错误,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公式和计算存在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此外,八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总之,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3.培养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学会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5.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共同成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运动学概念,如位移、时间等,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将成为本章节的学习重点。然而,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可能仍局限于表面,对速度的计算和应用方法尚不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指导。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速度的定义,即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v = Δx/Δt。
2.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
初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3.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4.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场景,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介绍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秒(m/s),还有千米/小时(km/h)等。
4. 讲解速度单位的换算:1m/s = 3.6km/h。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如自行车、汽车、火车等。
2. 分析这些物体速度的计算方法,如自行车速度约为5m/s,汽车速度约为100km/h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物体的速度。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速度在交通运输、体育比赛等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车辆是否超速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提问:如何提高物体的速度?如何减小运动过程中的阻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速度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速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八年级物理教案 速度和平均速度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9篇速度和平均速度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机械运动"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机械运动"教法建议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速度和平均速度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机械运动"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机械运动"教法建议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速度和平均速度 3(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刘崇灏)(一)教学目的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教学难点:1. 速度的应用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黑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2. 提问: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式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介绍速度的单位:米/秒(m/s)。
4. 举例说明速度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运动员的速度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举例说明:如计算一辆汽车行驶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计算一名运动员跑完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单位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和应用拓展,学生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速度的意义,避免混淆概念。
同时,要注意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速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速度》教学设计及反思溧阳市实验初中傅冯国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需要,安排设计的一节内容。
他继承了前四章从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编写特色,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调。
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及初中数学在速度学习及训练方面较多,而在单位换算及物理意义的构建上由于学科局限,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是常规的概念课,对教师来说可能驾轻就熟,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将遇到学习物理以来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学习用严谨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学习复合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一次学习设计表格;第一次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一次学习用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把本节课的重点作如下三个创新:一、把教材中用纸锥下落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改成观察图片。
原因:1、静态的图片能突出观察重点,动态的实验很难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不人为设置认知难度。
2、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观众和裁判的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二、针对测纸锥速度活动中重在方法应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巩固,把重点放在需测物理量、器材选择和表格设计的思考上面,对实验结果略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重视解题规范。
从学生的知识准备来看,课本中的例题用数学方法即可解决,因此重点在解题规范和规范中的物理意义。
本节内容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准备,还是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程序展开。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课题,降低认识难度,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然后,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来,按常规概念课的教学按定义、公式、单位、应用进行教学。
其中应用部分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和一个例题分析。
初中生速度教案
初中生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提高速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
3. 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公式为: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讲解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1)加强基本素质训练,如体能、力量、耐力等。
(2)提高技术水平,如优化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等。
(3)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注重周期性、针对性和渐进性。
4. 实践训练: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短跑、长跑、跳远等。
引导学生注重动作规范,避免运动损伤。
5. 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训练中的感受,总结提高速度的方法。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思考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速度。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了速度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践训练,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速度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强调运动安全,避免学生在训练中受伤。
3. 引导学生将速度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实践训练等方式,评价学生在速度方面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速度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2. 邀请专业教练进行授课,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
3. 开展速度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关注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 结合其他学科,探讨速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课件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总结】 这两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快慢比较吗? 【思考】 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
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思考】 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高度同时释 放,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 速度计算公式V= • 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
测量工具
请你自己设计表格,把测量的物理量填入表格。
次数 下落高度 (m)
1
2 3
纸片下落速度的 平均值/( m/s)
下落时间 (s)
速度 (m/s)
苏科版 物理 八年级上
感谢收看
反馈练习:
【例】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可 采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下 图所示的短跑比赛图景来说明两种方法:
• a图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 b图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图5-8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思考】 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如何比较它们竖 直下落的快慢?
= 180km 100km/h
=1.8h
答:汽车到达上海还需 要 1.8 小时
代入对应数据,不漏单位 计算结果,不用分数 复核,对结果作说明
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3×104m/s
7.9×103m/s
792km/h
3
0.02m/s
1.4m/s
5m/s
28m/s
分享你的收获:
• 比较物体运动有两种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
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一、热身训练: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二、典型例题: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汽彻B 0.2 0.4 0.8 1.2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汽车B 0.5 1 2 3(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三、课堂巩固: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
2. 详细内容:(1)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速度的单位及换算;(3)速度的物理意义;(4)速度公式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2. 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认识到速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速度单位换算;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公式的记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高速运动,如汽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快慢的表示方法。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2)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如m/s、km/h等;(3)讲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4)举例说明速度公式的应用,如已知路程和时间,如何计算速度。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理解并掌握速度公式的运用。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速度2. 板书内容:(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v=s/t;(2)速度的单位及换算;(3)速度的物理意义;(4)速度公式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一辆汽车行驶了200km,用了3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2)已知一名运动员跑了100m,用了10秒,求这名运动员的速度;(3)一辆自行车行驶了15km/h,行驶了30分钟,求它行驶的路程。
2. 作业答案:(1)这辆汽车的速度为66.7m/s;(2)这名运动员的速度为10m/s;(3)这辆自行车行驶的路程为25km。
初中速度教案
初中速度教案引言: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度,是物体运动快慢的度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速度是一个基础概念。
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于学生理解运动规律、解决运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以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理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计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速度实验与测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短视频、实物演示等方式引入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变化和计算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度。
”并以简单的例子说明速度的计算方法,即速度=路程÷时间。
通过实例演算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探究(3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速度实验。
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测量一个小车在不同时间内通过不同距离的速度。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用速度=路程÷时间的公式计算速度。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思路和指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以及如何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4. 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
学生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速度计算的注意事项,如单位统一等。
5.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讲解生活中与速度相关的实例,如汽车行驶速度、运动员跑步速度等,拓展学生对速度的应用认识。
同时,教师提供一些速度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个人评价)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的测量》教案
第4节速度的测量课题速度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能用秒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tsv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秒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教学难点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算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s/t (公式).3.实验器材:刻度尺、斜面、秒表、金属片、小木块、小车.4.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确定起点位置.实验中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运动速度较慢,便于测量时间.(2)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3)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翔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纪录.师:在上述展现的情景中,你发现了几个物理量?生:路程、时间.刘翔在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学生动手计算:v=s/t=110m1/2.87s=8.55m/s师:由此可见,要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和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备课笔记进行新课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5“实验”,然后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本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3)要完成本次实验,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4)本次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去测这些物理量?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1)实验目的是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秒表)测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是v=st.(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4)需要用刻度尺去测路程,用停表去测时间.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指导.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1.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的平均速度v2.将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填入右表中.路程s1s2运动时间t1t2平均速度v1. v22.实验指导:(1)斜面的坡度要相对小一些,这样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较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2)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教师总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索:(1)实验1: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即教材P27“实验”)(2)实验2:测量正常行走、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3)实验3: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路程的测量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要明确斜面的长度并不是小车运动的全程,小车通过的路程必须从小车的头量到头或从尾量到尾.因此实验时,可以先在斜面上划两条横线确定小车、金属片放置的位置,量出横线间的距离,再做实验.(2)时间的测量①时间的测量:实验中放小车的同时又要测时间,所以实验时应两人一组配合实验,一人计时,另一人放小车,争取做到小车开始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刻停止计时.②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刻是指物体经过某点时,计时器所指的示数,它表示的是一个时间点.时间是指两时刻之间相隔的长短,指的是一个时间段.知识拓展:频闪摄影又称连闪摄影,是借助于电子闪光灯的连续闪光在一个画面上记录动体的连续运动过程.频闪摄影是记录同一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置,而不是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时刻的位置.进行新课要求:实验1在课堂上完成,实验2和实验3可以在课后完成,但要求在课堂上设计出实验2、3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完成实验1.【例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把照相机固定在地面上,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0.02s闪亮一次,闪亮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1/1000s.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观察图中甲、乙两小球的频闪照片,由图可以看出(选填“甲”或“乙”)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利用自己的刻度尺,粗略求出乙球从a到d的平均速度:.解析:观察图中频闪照片应明确:①每张照片相邻两球之间运动的时间间隔相等;②间隔时间均为0.02s.图甲中照片间隔距离相等,说明此物体速度一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乙中照片间隔距离依次增大,说明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从a到d所用时间t=0.06s,距离由刻度尺量得s=3.8cm,则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s/t=3.8cm/0.06s=63cm/s=0.63m/s.答案:甲0.63m/s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7“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并讲解.用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返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后就立即停止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计时器记录的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的时间t声,就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s,即:s=12v声t声.教学板书备课笔记特别提醒:“超声波测距”中的t表示的是往返所用的总时间,求单程距离要除以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超声波测距的原理.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在生活中测平均速度时,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身边已知长度的物体测路程,如公路两旁的里程牌,平直公路旁电线杆间的距离等.课后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还有哪些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26“想想议议”】不相等.小车从斜面顶端释放到达中点时的速度大于从中点由静止开始释放时的速度,因此小车从中点释放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时间更长,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路程相等,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所以从中点释放测得的速度偏小.【教材P27“练习与应用”】1.需要测量滑梯顶端到底端的距离和该同学从滑梯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测量工具依次为卷尺和秒表.2.解:由图可知,小球在AB段运动的距离sAB=100.0cm-75.0cm=25.0cm=0.25m,所用时间tAB=1s,所以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球在BC段运动的距离sBC=75.0cm=0.75m,所用时间tBC=2s-1s=1s,所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0.75m/s.小球在AC段运动的距离sAC=100.0cm=1m,所用时间tAC=2s,所以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3.第一种情况: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通过斜面全程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速度v2不同.第二种情况:因为甲、乙两同学用同一装置测量数据时会存在误差,所以测得的v2不同.4.能估测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v和家到学校的路程s.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测量绕学校操场的跑道正常步行一圈所需的时间t0和从家正常步行到学校所需的时间t.正常步行时的速度v=l/t0,家到学校的路程s=vt=lt/t0.难题解答【例3】(河南中考)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 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BC段的平均速度应(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B段的平均速度.解析:(1)从标尺上可直接读出AB段的路程40cm,再由速度计算公式,算出AB段的平均速度v AB=s AB/t AB=0.4m/1.6s=0.25m/s;(2)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会使记录时间大于实验所用时间,因而计算出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3)不正确,因为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下半程BC段的时间.小车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比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少些,故v BC>v AB.答案:(1)40 0.25(2)小(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因而算出的速度也不是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备课笔记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方式,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2.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求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3.教师在讲解“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多搜集些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2物体的运动《速度》教案(图片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52物体的运动《速度》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二节《速度》2. 详细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4)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二、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掌握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奥运会比赛中运动员的速度表现,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其应用。
(3) 讲解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有关速度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4.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某个物体的速度。
(2) 分析某个实际情境,运用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问题。
(3) 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判断。
2. 答案:(1) 速度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时间(2) 实际问题解答:根据给定的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或者根据给定的速度和时间,计算路程。
(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分:平均速度是某段时间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某个时刻的速度。
初中八年级物理:速度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速度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speed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速度第一学期宜兴市太华中学初二物理教案日期:课题:速度课型:新授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设计表格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实验中的缺点并迅速度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①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②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③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过程与方法1、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2、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重点难点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难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提要教学环节个人复备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小动物的场景。
再放一段蜗牛爬行的情景。
让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运动快慢,引入课题“速度”二、讲授新课(新知探究)活动5.5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学生取出两张16开纸a和b ,将a双折一次,将b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
猜一猜:哪张纸片下落得较快?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纸片下落快,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那你们有没有其它的判断快慢的方法呢?物体运动快慢如何比较呢?凭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是不科学的我们再做一次实验:让这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如何来比较他们下落的快慢呢?这和我们在体育比赛中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呢请同学举例那么在体育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吗?如果回答相同,则提问:“观众也记时间吗?”如果回答不同,则提问:“不同在什么地方呢?”很好,有谁能用简短的语言归纳一下这两种方法呢?我们将这个过程用物理的语言叙述出来就是:观众的方法是谁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谁运动得就快。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一节课,旨在通过此次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什么是速度,并能根据速度的定义,理解和计算物体的速度。
二、教学重点1.了解速度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2.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公式推导。
3.能够掌握速度计算的应用技能,特别是算出符号速度和平均速度。
三、教学难点1.反映符号速度的概念的特殊性。
2.理解符号速度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四、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充分、丰富的实际物体速度数据,使得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感受到速度的实质。
2.教师还需准备计算速度的相关物理公式,并掌握速度计算的要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对于8年级的学生,大多数以前没有正式学过物理学。
因此,在教学导入阶段,需要为学生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等。
切勿急于开始快速传授课程基本知识,必须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 重点讲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物体的速度。
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展开:1.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
在开头的课程中,需要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例如:速度是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常用来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划过的路程长度,以及标量速度和矢量速度等。
2.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速度的实质,必须介绍速度计算的基本公式和相关知识。
此处,需要明确物体位移的概念,并阐述其与速度的直接关联。
3.应用速度计算技能。
在教学的最后,需要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可以根据所给的样例数据,教授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运用速度计算技能的技巧。
3. 课堂练习在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深度了解速度的定义和相关的计算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计划的提供丰富的实践数据,并引导学生动手计算和理解相关的步骤,更需要多次进行课堂练习并点评,促进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3.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2. 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速度的换算;2.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计算器;3. 实例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引入速度的概念;2. 提问:速度是什么?它有什么物理意义?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2. 讲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m/s、km/h等;3. 举例说明速度公式的应用,如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例材料,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3. 指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解释结果。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速度公式的应用;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及应用;2.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基本知识。
在实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但在速度换算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速度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速度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pee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速度
第一学期宜兴市太华中学初二物理教案日期:
课题:速度
课型:新授
教学设计
设计
思路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设计表格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实验中的缺点并迅速度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
学
目
标
知识
和
技能①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②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③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过程
与
方法1、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2、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重点
难点
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难点
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
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教学环节
个人复备
一、
复习
旧知
引入
新课
提出问题: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小动物的场景。
再放一段蜗牛爬行的情景。
让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运动快慢,引入课题“速度”
二、
讲授
新课
(新知
探究)
活动5.5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学生取出两张16开纸a和b ,将a双折一次,将b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
猜一猜:哪张纸片下落得较快?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纸片下落
快,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那你们有没有其它的判断快慢的方法呢?物体运动快慢如何比较呢?凭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是不科学的我们再做一次实验:让这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如何来比较他们下落的快慢呢?这和我们在体育比赛中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呢请同学举例那么在体育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吗?如果回答相同,则提问:“观众也记时间吗?”如果回答不同,则提问:“不同在什么地方呢?”很好,有谁能用简短的语言归纳一下这两种方法呢?我们将这个过程用物理的语言叙述出来就是:观众的方法是谁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谁运动得就快。
裁判的方法是谁在相同的路程中所用的时间短,谁运动得就快。
好,我们用裁判的办法在来比较一下纸片下落的快慢。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及步骤的优劣作出评价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了纸片下落的快慢,现在我们就引入一个新名词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速度”。
大家将书打开到p109,速度(velocity)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我们一般用字母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提问单位时间的相关问题: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单位时间很多,比如:一年、一月、一星期、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等等,但是在物理学中,单位时间只有一个国际单位,那就是一秒,
符号为s (second)有了速度这个物理量,我们怎么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很好,可是怎么知道速度大还是小呢?这里我们引入速度的计算公式。
同学们应该数学上早就学过这个公式,就是: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单位换算:1km/h=1000m/3600s=1/3.6
m/s..1m/s=(1/1000km)/(1/3600h)= 3.6km/h刚才我们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包括它的计算公式,现在就运用它来做“活动5.6”你认为应测量哪些量?用哪些实验仪器?设计表格并算出纸片的下落的速度。
三、
拓展
延伸
教师也可将下一堂课要用到的封闭一小气泡的细长玻璃管作为测速度的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来进行速度的测量,这样学生对下一堂课《匀速直线运动》可有一点了解。
但是要求要低,只要求测速度,至于做什么运动不要介绍。
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可以由它的速度表直接读出。
见书上p113。
书上例题,讲解解题格式这是一条知道速度,路程,求时间的题。
书后习题第一条,乘热打铁,当堂纠正他们解题格式和算法的错误。
速度在体育运动中是重要的,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书p115了解我国运动员在各项大赛夺取金牌
的成绩和速度,
四、
课堂
小结
本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
布置
作业
完成课堂训练
板书
设计
速度一、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二、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三、速度的定义:1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厘米/秒(cm/s)
3计算公式:
教
后
感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