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概论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目录:1、生态系统2、最适温度3、生物资源4、水体自净5、全球变暖6、积温(活动和有效)7、光合作用8、光照强度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资源与环境概论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广义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狭义的自然资源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二什么是环境问题?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作用所引发的人们周围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等造成有害影响的问题三中国资源的特点:• 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 资源总体结合较好,配套程度较高,但质量相差悬殊;• 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运输成本较高;• 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
广义的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狭义的资源:特指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一.资源环境学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问题,寻求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二资源环境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的方法2、生态学方法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4、数理模型分析方法5信息技术方法6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一.资源分类系统:按资源的基本属性不同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按其性能和作用的特点:硬资源和软资源;按资源的更替特点: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按自然资源的固有属性:可耗竭性、可更新性、可重复使用性、发生起源等按利用限度划分: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二.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综合性与整体性;多用性;利用的层次性;变动性与稳定性。
三.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一无限资源(非耗竭性资源):是指资源随着地球的形成而存在、用之不竭的资源,其数量丰富,性质稳定,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水、大气等。
但是其中某些资源如大气、海水因人类社会的不当活动而受到污染。
环境学概论 第11章 资源与环境
⑷.从资源的存在和利用后果说:
再生资源
土地 草场和森林 动植物、微生物 Nhomakorabea耗竭性资源
自然资源
非再生资源—矿产等
太阳能 潮汐能 风能等
非耗竭性资源
恒定资源
易受污染易被误用资源
(大气、水体和自然风光等)
3
⑸.按国土开发和人类利用分为:
①土地资源: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 ②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要素等 ③水 资 源:包括湖泊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川水等淡水量。 ④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全部动物、植被和微生物。 ⑤矿产资源:各种金属、燃料、化工原料、建材、特种非金属等 ⑥能源资源:太阳能、热能和原子能、潮汐能和风能、燃料等 ⑦海洋资源: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水化学、海洋动力资源等 ⑧旅游资源:国情民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各种物产等
4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世界土地面积的6.5%。 ▲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不足1亿 公顷,仅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
5
(二)、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
庞大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人们高度 地使用耕地,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大 量耕地被毁,使土地资源发生严重退化。
或称: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
1
⑵.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 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 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2、资源的分类
⑴.按资源的属性分为:自然资源 社会资源 ⑵.按其利用限度分为: 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⑶.按资源的用途分为: 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或 (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性资源等) 2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资源和环境的概念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不仅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是全球性的综合发展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和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的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今,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控制资源与环境问题,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生活环境。
资源与环境概论是一种关于两个方面的新型学科,即资源与环境。
所谓资源是指在人类生活中可以使用的物质条件,例如矿物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和农业资源等等。
环境指人类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心理环境等。
资源与环境概论旨在总结和研究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以提高我们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认识。
资源与环境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破坏了环境的自组织性和自我调节性,而环境的恶化则限制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剧了资源枯竭的现象。
因此,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紧密相关的综合问题,对于实现地球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资源与环境概论综合考虑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内容包括:1)资源及其保护:研究各种资源的性质、现状和开发利用趋势,以及资源保护原则、技术方面的护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2)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研究环境污染的类型、污染来源、污染的影响和防治技术;3)环境生态学:研究环境生态学中的生态学规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和生态恢复技术;4)资源与环境关系: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经济、社会、政治决策等。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等措施,加强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管理,不仅限制了资源的破坏,还鼓励了环境保护的发展。
全球各国还曾签署许多重要的资源与环境协议,以促进全球资源和环境保护。
究其原因,这与资源与环境概论之间的深刻联系是分不开的。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名词解释:1生物资源: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构成了一类再生性的自然资源,即生物资源。
2生命延续性:指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类到复杂类,都具有自我复制、繁衍再生的能力。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4生物多样性:指一定时间、空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5草地:指草本与木本饲用植物所着生的土地;有天然草本植被着生的称为草原。
6脆弱生态环境:指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敏感,而维持自身稳定的可塑性较小的环境系统。
7结构性脆弱性:所谓结构型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结构本身存在着先天的不稳定和敏感性。
8胁迫型脆弱性:指由于外界的压力或干扰,易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受损失或产生不利的变化。
9水资源:指自然形成且循环再生,并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直接利用的淡水。
10水环境:指自然界各类水体在系统中所处的状况,即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其密切相关的诸多环境要素的总和。
11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1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13土地利用: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按照土地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土地进行的开发、使用等活动。
14土地覆盖: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所覆被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
15植物气候生产力:简单说,就是气候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
16矿床: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的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17环境标准:进行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与环境概论
第六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
第七章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分类及危害 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八章 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核能利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危害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九章 自然资源与能源
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分布 自然资源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 资源承载力及其受影响因素 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 (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 源、土地资源等)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概念、内涵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两次国际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如:法制建设、政策优惠、能源的合理开发利 用、两型社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生 产、国际合作等。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
总复习
第一章 绪论
环境与资源 我国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法律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第三章
环境污染人体健康
环境和人口的辩证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活动对自然 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急性、慢性、远期危害(致癌、致突变、致畸 性)
第四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主要灾害: 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及其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技术措施、能源结构、管理体制、宣传教育、 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国际合作(如UNFCCC)。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重点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
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
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1.外部成本: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者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与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与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12.产权的特点?①产却务必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者排他性③务必安全④可实行的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ocd受害者开始缺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受害者缺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③E为帕累托最优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熟悉企业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者税率通常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的时候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者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靠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者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通常只获得环境效益。
资环重点整理
赵悦说:因为书上实在不好找,这份是我根据老师最后一节课画的重点手打的,肯定会有老眼昏花打错的,可能还有没看见的。
另外鉴于本人电脑渣,神马图表,小编号都不会用,基本纯文字。
所有考点都有标页数方便查找,题型啥的都是我yy的,如果老师有说考什么题型的我都有标*。
最后一部分是老师说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让把内容,相互关系什么的都弄懂,就这。
资源与环境概论一、名词解释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要素。
P52.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p8。
3.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p114.全球环境问题:虽在地区或区域尺度上发生,但对地球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及发生在地区或区域性的不良环境变化向全球规模扩展所形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p175.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得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p49*6.生物浓缩(生物富集):生物有机体通过体表、肠管或鳃将环境中污染物质吸收并积蓄在体内,使体内污染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相应物质浓度的现象。
P537.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内某污染物质的浓度随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P558.生物资源: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构成的一类再生性的自然资源。
P659.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P6610.生物多样性:指一定时间、空间(或地区)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保护一、水资源概况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质)、水域和水能资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可以利用的淡水量,它是一种动态资源。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物质,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
它不停地运动着,积极参与自然环境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的改造自身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特性。
由此表现出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所独有的性质特征。
(1)资源的循环性水资源与其他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所具有的流动性,它是在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
(2)储量的有限性水资源处在不断的消耗和补充的过程中,具有恢复性强的特征。
但实际上全球淡水资源的储量是十分有限的,全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大部分储存在极地冰帽和冰川中,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0.8%。
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
(3)利用的多样性水资源是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广泛利用的资源,不仅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还用于发电、水运、水产、旅游和环境改造等。
二、中国的水资源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m³。
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m³。
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m³。
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m,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尼。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水能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3019条。
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km²以上的河流约有1500多条,面积在1km ²以上的湖泊有2300多个,总面积71787km²,占全国总面积的0.8%左右。
资源与环境概论名词解释
1.资源:广义定义:在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现实存在的可以被人类预见的能够被人们利用的所有要素。
狭义定义:指自然资源。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被人们利用且能为人们创造福利的所有要素。
2.自然资源:耗竭资源和非耗竭资源。
耗竭资源:质不发生改变,但蕴藏着随着开发越来越少,最终枯竭。
非耗竭资源:蕴藏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会有一定速度的增加。
3.土地:指地球上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之上的江河,湖泊等水面,是由空气、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发生改变。
4.土地资源:在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5.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利或数种营利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6.土地资源退化:由于人类利用不当或受某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影响造成的土地资源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产品质量降低的过程。
7.土地利用: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按照土地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土地进行开发、使用等活动。
8.土地规划:指人们为了实现规划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做空间上的优化组合设计计划及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安排。
9.土地管理:指国家运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把现有的土地资源保护好,保证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地使用活动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
10.水量平衡原理:自然界当中水在不停的运动和循环着,不过这种运动循环只是其形态和存在场所的改变,它既不会自消自灭也不会无中生有,就全球而言水在数量上保持着平衡。
11.水环境:指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与其密切相连的诸多因素的总和。
12.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成水质恶化的现象13.水资源:广义定义:地球上所有水体。
资源与环境概论
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吴庸摘要: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什么是矿产资源?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和问题?矿产如何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焦点。
通过《资源与环境概论》的学习,本文将站在时代的高度,一一加以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矿产资源现状问题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并富存于地壳内(地表或地下)的有用的矿物或物质集合体,其质和量适合于工业要求,并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被开采和利用的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可分为四大类: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金属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
[1]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它既是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又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
据统计,当今世界9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料都取自矿产资源。
因此,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合理配置和利用矿产资源显得极为重要,其配置和利用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利用技术水平的高低。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占世界第53位。
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2]中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储量较多;中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其中,西北地区和内蒙古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能源资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72分)1、资源科学2、农业资源资源3、土地资源4、农业土壤5、自然土壤6、土地规划7、土地管理8、气候资源9、气候生长期10、作物生长期11、积温12、气候生产力13、生物资源14、生物多样性15、植物养分资源16、社会环境17、生物富集18、生物积累19、生物放大20、环境科学21、粒级22、土壤质地23、土壤环境静容量24、土壤环境动容量25、土壤环境的缓冲性26、生化需氧量27、化学需氧量28、硝化作用29、反硝化过程30、农用化学物质31、全球变化32、可持续农业33、恢复生态学34、农药残留35、农业环境管理36、农业环境保护法二、填空题(每题0.5分,共65分)1、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主要环境问题包括:、、、。
2、资源至少包括、两个要素。
3、资源研究中的综合性技术方法有、、。
4、资源学研究中的专门化技术、、、、、。
5、资源优化配置包括、。
6、资源保护包括、两个方面。
7、农业资源保护的核心是。
8、土地的特性可以分为、两大类。
9、土地的分类、、、、、、、。
10 、地学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1、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
12、三基点温度是指、、。
13、太阳辐射对植物的作用表现为、、。
14、农业光能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5、在自然条件下,农田水量平衡中的水分支出项主要是、,合称蒸散。
16、资源动物包括、、、、、、。
17、资源植物、、、。
18、肥料资源的构成包括、、。
19、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包括、两个方面。
20、食物链的类型有、、、。
21、现代环境伦理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22、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3、与土壤物理性状有关的因素有、、、、等。
24、水体的化学污染包括、。
24、水体物理性污染包括、、等。
25、水体的生物性污染是指、等的污染。
26、反映水体被污染的程度的主要水质指标有、、。
27、水体人为污染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资源与环境管理概论
资源与环境管理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和管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它涉及到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管理、环境政策与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资源与环境管理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的过程。
它涉及到资源的评估、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资源的供应和满足人类的需求。
2. 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保护与修复是指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3.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的过程。
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替、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4. 环境政策与规划:环境政策与规划是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的过程。
它涉及到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环境政策与规划的目标是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资源与环境管理概论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的管理和保护策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资源与环境概论答案1
1.第1题单选题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下列属于同一类的是()A、玻璃瓶、塑料袋B、废铜烂铁、破布料C、旧报纸、易拉罐D、烂菜叶、果皮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2.第2题单选题关于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叙述正确的是()A、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漏不属于突发性污染事件B、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污染范围往往很小C、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危害较轻,经济损失较小D、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很难预防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3.第3题单选题近几十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的主要成因是()A、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B、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气候变异C、人类工农业生产及其他生产活动D、大面积的污染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4.第4题单选题世界上公害事件中,哪一类的污染事故最多?()A、水污染事故B、食品污染事故C、土壤污染D、大气污染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5.第5题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B、与人类没有关系的生物物种可以不保护下来C、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会对人类自身产生威胁D、生物的入侵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6.第6题单选题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B、东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异常C、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D、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7.第7题单选题中国在现阶段人口问题上受到的最严重挑战是()A、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过快的增长速度B、年龄结构呈年轻化C、性别比不平衡D、人口素质低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8.第8题单选题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径流量计算,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A、1/4B、1/5C、1/6D、1/3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9.第9题单选题人类关于环境必须加以保护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但一般认为,环境科学产生于()A、19世纪9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10.第10题单选题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B、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C、经济高速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11.第11题单选题近百年来,人类所定的铜矿石最低含铜量标准不断降低,使铜矿可采储量不断增加。
农业资源与环境论文资源与环境概论论文
农业资源与环境论文资源与环境概论论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摘要: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并结合我校多年实践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分层次、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原土壤与植物营养(部分)、农业环境保护(部分)、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以及农业气象(部分)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隶属于环境生态类。
这次专业目录调整对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三个面向”,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各高校学科门类、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所处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模式开办该专业,各高校应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结合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结合西部特点和四川农业大学多年的实践讨论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教育部专业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地处资源比较丰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且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由土壤与植物营养和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合并而成的现状,确定了我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微生物及其应用等领域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实行了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举,以大众教育为主体,对优质生源进行精英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应于自身的培养渠道,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资源与环境概论
资源与环境概论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2、能源:是指可为人类利用以获得能量的各种来源。
如太阳能,核能,地热等。
3、土地:是地球上的特定部分,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之上的江河湖泊等水面,是由空气、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发生变化(具有立体垂直剖面的空间客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用以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5、土地资源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利用不当或受某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土地资源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产品质量降低的过程。
6、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和风的作用下,地表物质发生剥蚀、迁移和沉积的过程。
7、土地沙化: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原本不是沙漠的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景观朝沙漠景观演变的现象和过程。
8、土壤盐渍化:指表层中含有0.6%―2%以上易溶盐的土壤称为盐土;含交换性钠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20%以上的土壤称为碱土;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措施而发生的盐渍化称为次生盐渍化。
9、耕地土壤贫瘠化:是指耕地在利用过程中,投入到耕地中的养分物质数量不足以弥补同期由于作物收获、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的从耕地中移走的养分物质数量,从而导致土壤肥力、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的现象。
10、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规划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做空间上的优化组合设计计划及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安排。
11、土地管理: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科学技术的措施,以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为目的,对土地使用活动进行的管理和控制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重点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围以,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
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
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z. . . .. ... .特点:①整体性: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
如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特点,以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和地质地貌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各不相同。
如在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坡地、阳坡和阴坡,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也都有不同的资源生态特点。
③可更新性:与矿产资源随开发利用而趋减少的情况不同,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环的。
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复,生物体的不断死亡与繁衍,水分的循环补给,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等。
④可培育性:人类虽不能创造自然资源,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形态和性质。
如通过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等,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
⑤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都有一定的量的限制。
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①光、热条件优越,但干湿状况的地区差异大。
②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③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④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丰富多样。
16、农业投入产出:动植物(或者是植物种子)以及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成为农业必要的投入。
在这些投入的基础上,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即投入劳动力),农业就可获得产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
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农具,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可促进农业的产出。
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良工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4)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的有利措施。
(5)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容,不可忽视。
(6)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19、水资源:在一定时期能被开发利用的那些水体中逐年可以得到恢复补充的水量,主要包括江河湖泊中的淡水、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等。
20、水循环:地球上的水从地表蒸发,凝结成云,降水到径流,积累到土中或水域,.z. . . .. ... .再次蒸发,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1、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22、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长期,后者称作物生长期。
23、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
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24、森林资源: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以乔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2)人均资源量低,生存空间狭小;(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4)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5)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组合不匹配。
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组合状况很不理想,今后需要通过开源节流、在区域部优化配置、高效率利用水资源以及在区域间合理调配水资源等措施,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以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要。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气候资源特点:气候资源是指光、热、水、风及可开发利用的大气成分,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
它的可再生性、普遍性和清洁性奠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太阳能资源:中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在4150~7550兆焦耳/平方米·年,省的太阳能资源在5000~7550兆焦耳/平方米·年,在中部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占绝对优势的位置。
但省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与它所占据的位置相差甚远。
(二)水资源: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故形成夏季排洪、旱季断水的局面。
境河流由于受多山地影响,河道自然落差一般较大,尤其在河流出省境地段,理论上的水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因而水力资源的利用率不大,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以小型为主。
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
全省水资源总量只有142亿m3,地下水资源储量约93.1亿m3,但可采水资源只占45%,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
(三)风能资源: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受局地小气候影响,导致了年、季、月、日的.z. . . .. ... .风向紊乱,但就总体趋势看,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半年偏西、偏北风居多;夏半年偏东、偏南风居多。
省地势起伏较大,低层气流活动受到较大的阻力,各地的风速要比同纬度的平原偏小,出现静风的机会较多。
综述,省的平均风速、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太阳能资源在中部地区都占绝对优势,但水资源及其可开发利用程度均处劣势。
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1)生物资源的再生性再生性: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能力。
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
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2)生物资源的可解体性可解体性: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以至灭绝的特性。
生物资源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物资源是有限的。
(3)生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生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
(4)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
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5)生物资源的未知性很多生物还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价值;即使现在已经认识、开发的生物资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价值,如银杏。
(6)生物资源获取的时间性不同生物种类,获取有用物质的时间不一样。
“三月茵四月篙,五月六月当柴烧”。
(7)生物资源的可引种驯化性生物的引种驯化,不仅可以解决野生生物资源获取的困难,而且可以拯救、保护濒危物种,扩大分布区,提高产量。
(8)生物资源的不可逆性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会退化、解体、耗竭和衰亡,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9)生物资源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相对稳定的生物资源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平衡,并对来自外部干扰具有反馈机制,使之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
但当干扰超过其所能忍受的极限时,资源系统即会崩溃。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整体性。
各个自然资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2)有限性。
自然资源的规模和容量有一定限度。
有限性决定自然资源的可垄断性,决定自然资源有绝对地租;决定对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开发利用。
(3)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有多种用途。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用途在发展。
以河流资源为例,首先出现泄洪、排水、补给地下水功能,接着出现捕鱼功能。
.z. . . .. ... .(4)区域性。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
有的地区富集,有的地区贫乏。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决定了自然资源在地域间的流通和调剂。
(5)发生上的差异性。
从发生角度,可以把自然资源分成三类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