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新城核心区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侯新城核心区:武侯区内“铁佛、七里、双凤”片区,面积共4000亩。

武侯新城概念规划:将打造三级中心,即区级综合服务中心、居住区中心、居住组团中心,完善现代商业商务功能区、新兴房地产业功能区、创意休闲文化体验功能区三大功能区,同时将打造一条特色商业街区和一条连接环城生态区的城市绿廊。

武侯新城城市功能配套:武侯新城将打造两条横跨三环路、连接武侯新城的出城通道,计划打通货运大道延伸到双流机场的道路,规划打造的万兴路快速通道以及武侯新城快速通道预计2016年基本形成通车能力。

此外,还计划完善集农贸市场、幼儿园、居民健身中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文化活动中心等于一体的15分钟公服配套设施。

武侯区历史文化:武侯区域内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

三国蜀汉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主体和特色,也成为成都市、四川省历史文化的重点和特色之一。

众多的古迹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古建筑文化。

丝绸、鞋业历史悠久,名扬天下,营造出多姿多彩的丝绸文化和鞋文化。

区域不少街道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街名文化。

区域内水系丰富,河流成网,桥梁众多,衍生成独特的桥梁文化。

高升桥、红牌楼、簇桥、金花桥沿线是南方丝绸之路和川藏公路的起点段,蕴含着灿烂的道路文化。

区域内的传统艺术、传统手工艺、楹联和牌匾等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广远,在省内占有重要位置,具有较大影响。

武侯新区历史文化:
1)丝绸文化——簇锦桥:古镇簇桥又名簇锦桥,是古时成都西通康藏,南接滇缅的重镇,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个驿站。

簇锦镇盛产蚕丝,自秦汉以来,栽桑养蚕业十分兴盛,丝织品和生丝交易亦十分繁荣。

唐宋时期,因蚕丝交易兴旺,簇桥一度被称为“茧桥”。

明清之际,无论东路的资州(资阳),北路的潼川(三台),南路的嘉州(乐山),西路的灌县,还是陕西、湖北、江西、广东等地的丝绸商人,均云集古镇,每晚十时后仍然灯火辉煌。

随着交易市场的扩大,丝绸店铺不断增多,建起了儒林祠、灵官楼(遗址现为簇桥乡工商行政管理所)、铁佛庵、文昌宫、湖广会馆(禹王宫)、江西会馆(万寿宫)、广东会馆(南华宫)、陕西会馆。

据1911年统计,当时镇上从事纺丝织锦的多达300余家。

嗣后,因日本生产的人造丝绸大举入侵加上连年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簇桥丝织业逐渐衰落。

到1950年,镇上仅存丝绸店铺六家,1966年后则消失殆尽矣。

清乾隆时期,成都清政府曾在簇桥设劝业道,尤重蚕事。

当时簇桥的丝绸业生产、加工经营户最多时达到300余家,从业工匠达到5000~6000人。

四川东路、北路、西路的生丝,主要在这里交易,南路和成都的丝织业主需在这里采购生丝,集市交易久盛不衰。

清末,簇桥
主要生产水丝、黄丝、白丝等品种,其中有一家大户罗福安,常年有固定工人300余个;另有一家专门加工水丝的老板胡海庭,亦雇有工人50~60人。

簇桥场镇上有多家丝店、会馆,设立有卡保商公司,成都府在此设统捐局。

民国时期,簇桥场镇著名的丝店有恒丰店、泰安店、泰顺店、泰兴店、恒泰店等5家。

蜀锦的绣制品的图案非常多,常见的有挂在祝寿台上的“八洞神仙”,祝贺孩子满月用的“麒麟送子”,绣在被面上的“龙凤呈祥”“鲤鱼戏水”“喜鹊闹梅”“池塘荷花”“桃李芬芳”“石榴花开”等。

40年代,因受国际市场蚕丝价格下降的影响,养蚕农户锐减。

50~70年代,虽然政府提倡养蚕,但终归未重新形成规模。

之后,簇桥、机投一带便停止了桑蚕养殖和丝绸生产。

2)鞋文化:成都鞋业历史悠久,鞋文化底蕴深厚。

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出身贫寒,少时曾与其母以卖鞋为生。

他当上蜀国皇帝后,少时卖鞋的故事便演绎成历史佳话,后代从事鞋业者都尊他为业内祖师。

清康熙年间,成都靴鞋业行会捐资在成都提督街修建三义庙,以祭祀刘备、关羽、张飞结义兄弟。

清道光年间,成都鞋业弟子赠“神圣同臻”匾额,悬挂于三义庙刘备殿前。

该庙建成后,便成为成都鞋业等行会聚会、交易的场所。

位于成都万里桥南端的浆洗街,历史上为清代中叶兴起制革专业街坊。

但到90年代中期,因城市改造需要对浆洗街进行全面改扩建,走过近200年岁月的浆洗街经拆迁改造而脱胎换骨,面貌一新,旧时的痕迹荡然无存。

浆洗街虽已“名不副实”,但因它而发轫的武侯鞋业却从永丰迅速发展到簇桥、金花等乡镇,以至在全区城郊遍地开花。

到2002年建设西部鞋都工业园之时,这里已汇聚成都地区80%以上的鞋类企业,制鞋企业达到1000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皮鞋上亿双,年产值50亿元,其女鞋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产品销往全国和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成都也因此与温州、广州、泉州并称为鞋业的“三州一都”,跻身为全国三大鞋业基地之一。

这就为武侯区建设鞋都工业园、争创中国女鞋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底,武侯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女鞋之都”称号,成为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女鞋生产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