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8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整合训练
高考历史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习题及答案解析【共和国史阶段分期梳理】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1949年—1952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时期;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共和国史概要】一、政治层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革期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遭到严重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二、经济层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经历曲折发展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文化层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艺术取得巨大成就,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
++++++++++++++++++++++++++++++++++++++++++++++++++++++++++++++++++++++++++++++++ 【基础知识梳理】一、新中国以来的政治建设(一)开国前的两次主要会议1949年3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49年9月21在北平(会上将北平改为北京)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大会就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系进行了讨论。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一部宪法、三个基本制度1949年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三)文革期间民主和法治建设挫折的表现1、成立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2、全国人大十年未开,全国人大常委会8年间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大也被迫停止了活动3、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各民主党许多负责人受到批斗,各级政协停止活动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2、新时期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表现(成就):(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政治协商制度(2)加快法制建设,出台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 第8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练习
第8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考点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1.民主政治的构建与破坏(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民主政治建设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
2.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背景: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
②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③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新高考历史易错题精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学生版(含答案)
新高考历史易错题精选:专题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区分新民主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性质。
1949日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在经济上建立以国营经济为领导、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完成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阶段的革命,才有可能去进行并完成另一个阶段的革命,两者不能混淆;其次,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把两个革命割裂开来的“二次革命论”和把两种不同性质革命混为一谈、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都曾受到毛泽东的批判。
1.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主力都是人民群众;革命前途也相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但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也是社会主义.2.两者的不同点有:(1)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就是社会主义革命. (2)革命任务不同(这也是主要的不同点,高考屡次考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包括:政治上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党的工作重心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工作重心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工作重心在城市.【深度剖析真题】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据上表推知,当时()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警示】新中国成立并非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标志。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8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整合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八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整合训练1、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某某时说,这种某某形式可以“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
与这种某某形式相一致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基层的“海选”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某某取的不是民族某某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
”“这个制度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它()A.比西方的联邦制优越B.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C.保障少数民族“完全自治”D.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3、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
毛主席指出:“我们是主X自力更生的。
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这段话反映了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求同存异”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2018年6月9日至10日,某某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中国某某举行,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
以下有关某某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身是“某某五国机制”,迄今为止共有6个成员国B.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精神C.成员国之间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是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6、“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某某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专题整合提升
发展 完善
三中全
会后
重心转
移;民主 法制日益 完善
基层民主建
设
(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
惕右,更要防止“左”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
二、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 1.第一阶段 (1)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美国奉行称霸世界的政策, 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2)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推行 “一 边倒”的外交方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后来苏 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 恶化。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
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异同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议会制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 有制基础之上,是
区别
经济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 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 基础服务
基础
维护资本主义私有
财产的工具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破坏 ”期间 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 性发展 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
历程 时
间
表
现
原
因
认
识
平反冤假错
案;建立完
十一届 备的法律体 系;“依法 治国”写入 宪法;加强
改革开放 的进行; 党的工作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
建设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 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 完善
栏目 导引
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 新中国成立
高考历史复习:新中国成立
中国历史渊源留长,想要了解中国历史,就必须有思路和调理的进行深化研究。
高考信息网为考生整理高考历史复习:新中国成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1、建国后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两大任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结果。
2、过渡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内容,特点,执行结果。
3、一五计划的实施条件,内容特点,实际实施的情况,取得的具体成就。
4、过渡时期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过渡性"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上的体现。
过渡中我党的几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过渡中存在的问题。
5、我国经济在1948-1956年的社会经济在状况,所有制,经济体制上的变化及原因。
6、建国后到1956年我党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小农经济采取的不同政策、原因和影响。
综合近几年的理综考试来看,总体来讲考试试题并不难,主要是来自课本知识面就会分广泛。
因此,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必须坚持到底,不能有一点的放松,要努力复习我们的历史文化。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部分(一)1949
第十章中国现代史高考复习(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考纲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建设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总结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授课提纲:1.特征:处于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2.政治: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专题复习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复习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
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
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A.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导致中美两国走向对抗C.使得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D.动摇了战后的两极格局2.下表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领土”“主权”“完整”和“干涉内政”的使用频率。
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关键词使用频率/次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领土”“主权”“完整”45 63 21 21 7 206 194 132 “干涉内政”7 10 18 15 8 122 154 127A.外交政策趋于成熟B.新的制度已经确立C.国民经济日益恢复D.对外交往打破僵局3.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
这年6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这表明( )A.中国与苏联关系开始恶化B.中国和平外交有新成效C.英、荷摆脱了美国的掣肘D.第三世界力量开始崛起4.下图是1955年的一幅漫画《草原的故事》。
该漫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注:在当年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四川、西康和青海边界的草地上,1955年已建立起规模很大的机械化农场。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B.农业领域的生产变革正逐渐推进C.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初步形成D.农民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5.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
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综合训练-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8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下图是某年国庆社论中的提纲摘要。
该年的国庆社论标题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B.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C.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D.为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五年2.1953年春,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组织培训港口建设高级技术人才研究班,聘请苏联专家授课,并将报告整理为新中国第一部港工专业论著,向全国推广。
由此可知,苏联专家的援助A.促进人才培养和新中国建设B.有助于三大改造的提前完成C.服务于社会主义重工业建设D.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3.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共产党宣布金、银、外币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规定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并调集物资实行集中抛售。
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A.为抗美援朝做好物资准备B.配合渡江战役的顺利进行C.确保掌握对市场的领导权D.推动人民币在上海的普及4.二十世纪50、60年代,上海江川路街道诞生了“四大金刚”上海光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由此江川路街道成为当时上海城市建设的典范。
这表明A.工厂普遍使用机械化生产B.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C.工业建设有利于城市发展D.市民娱乐生活丰富多彩5.1960年3月,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提出了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原则,这些原则被称为“鞍钢宪法”;这与当时苏联依靠少数专家和一套繁琐的规章制度的“马钢宪法”有很大不同。
这反映了()A.中苏关系开始恶化B.我国自主探索企业发展模式C.国民经济结构调整D.新中国工业布局的相对合理6.1963年,著名画家周瑞庄绘制了年画(如图)。
该作品A.说明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B.倡导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C.体现出人们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助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7.从1950年11月开始,《人民日报》运用资料、漫画、专刊等,针对民众的“恐美”“崇美”“亲美”心态,向民众进行“仇美”“鄙美”“蔑美”的大规模宣传教育。
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08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史)(真题演练)
2014年高考历史百日冲刺第08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史)(真题演练)一、选择题1.(2013江苏文综历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2. (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3.“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4. (2012年江苏历史)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5.(2011年江苏单科)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化的新探索——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 5 能力提升训练(八)
能力提升训练(八)(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德州期中)1919年,上海《申报》刊登了《青岛问题之外论》(1月5月)、《巴黎会议之中国问题》(2月4日)、《中日青岛问题之紧急》(5月3日)、《青岛问题警讯志》(5月6日)、《都人对青岛问题之奋起》(5月7日)、《巴黎中国代表之抗议》(5月16日)等一系列报道。
这些报道( )A.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B.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签字C.促进了中日外交争端解决D.有助于读者了解山东问题进展解析:选D。
根据材料“1919年,上海《申报》刊登了《青岛问题之外论》……一系列报道”可知,这一时期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报道有利于国人及时了解山东问题的具体进展,故D项正确。
2.(2019·丽水期末)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指明,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建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
”这一指示( ) A.为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指明方向B.造成国共两党合作走向破裂C.导致中共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发生D.推动中共制定党的最低纲领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指示强调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一决策在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通过,中共制定了党的最低革命纲领,故D项正确。
3.(2019·唐山模拟)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它标志着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
这支新型人民军队( )A.党的领导是其显著特征B.建立伊始毛泽东掌握军队领导权C.抗战初期被改编为八路军D.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立下不朽功勋解析:选A。
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创建军队的开始,因而党的领导是这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显著特征,故A项正确;毛泽东掌握中共军队领导权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后,故B项错误;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而中共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是在1937年,故C 项错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口号,此时中共人民军队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学习:中国现代史整合
中国现代史知识整合1.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雄,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
②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9 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整合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九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整合训练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某某主义革命的经验2、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次的激进主义革命。
这说明“八二宪法”( )A.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B.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C.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D.为改革与稳定提供广法律保障3、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
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有( )①均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基础②均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发展为法律文件③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④均在一定X围内得到了实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中,我国( )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5、1985年,国家取消了计划外价格不得高于计划内价格20%的限制, 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政策正式实施;1988年,国家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19 8 9年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后有步骤的、稳妥的价格改革重新回归。
这表明我国()A.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研著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调节D.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6、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调整粮食收购价格、X围,又于第二年进一步扩大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品种的X围、拓宽粮食收购渠道。
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C.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D.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7、1979年1月,一封关于某某厂商要求回某某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同志的办公室,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某某可以放手干。
八下历史期末复习总汇
中国现代史单元复习总汇 2012年4月一、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1新中国的建立:一届政协:《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施政方针)开国大典: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①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②抗美援朝胜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维护了世界和平(英雄:黄继光、邱少云)③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物质基础)、一届人大(法律保证)、三大改造(初步建立)①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任务:是集中发展重工业,一五成就: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一五计划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局面,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②一届人大:1954年召开颁布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法律保证。
③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赎买政策”)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良好开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整合训练1、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时说,这种民主形式可以“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
与这种民主形式相一致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基层的“海选”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
”“这个制度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它( )A.比西方的联邦制优越B.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C.保障少数民族“完全自治”D.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
毛主席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
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这段话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求同存异”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
以下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迄今为止共有6个成员国B.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精神C.成员国之间已经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是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6、“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②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③“文革”时政治动乱,但也促进了经济发展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8、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
这反映了上海当时实际情况( )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
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0、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1、1958年8月,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8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这反映出( )A.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D.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1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1.依据材料一,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发展?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材料二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3.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根据“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结合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被赋予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符合题意,故选D;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权力机关,排除A;基层的“海选”制度是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不符合“公职人员”,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不是权力机关,排除C。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由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民族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所以D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西方联邦制度没有可比性,所以A项错误。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完全自治",而是“有限的自治”,所以C项错误。
B项与“这个制度比较好”没有因果关系,所以B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依据“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
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B项正确。
一边倒”是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故排除A项;“求同存异”的方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由于2017年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故当前上合组织共有8个成员国,排除A 项。
上合组织的成立,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
当前,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故排除C项。
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但不符合题意, 排除D项。
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在“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 故住宅建设和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减少,A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无法推论出国民经济结构发展状况,故排除B项;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主要措施之一,C项错误;工业化有利于城市化,D项错误。
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跃进”等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1958年, "大跃进"先从大炼钢铁开始,然后扩展到各个领域,浮夸风盛行。
随着经济困难的到来,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由此可知,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不对,②③④符合题意。
7答案及解析:答案:D8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A很容易理解,计划经济就是国家调控计划出经济指标,凭票供应就是限量了。
B项时间上不对,计划经济是改革开放之前。
C项,题干主要强调产品销售,与工业规模无关。
D项,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的弊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何谈发挥优越性。
9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可知,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
而《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论联合政府》发表于1945年,排除A、B;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等可知,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应在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而《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6月,排除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符合题意,故选D项。
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根据“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等信息可知该观点出自1957年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背景下作的报告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