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课堂)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课堂)

3、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考核。
财管一班
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环境
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对于发现的缺陷及时 予以改进
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识别、分析经营活动中的相 关风险,合理确定应对策略
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 递信息,确保有效沟通
信息与沟通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 应的措施,达到管理目的
控制活动
中航油内控失灵
陈久霖为所欲为
管理层个人影响力在企业内过度 膨胀,内控不力,忽略风险的行 为未能得到有效监督与纠正
外部监管 默许认可 大行方便
内部监管 不闻不问 形同虚设
利用业绩 倒逼修改 财务报表
属下员工 沆瀣一气
总结与思考
中航油投机巨亏 ——“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带给我们什么?
如何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中航油事件
——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
1 2 3 4
中航油简介
中航油事件回顾
由中航油引发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总结与启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简介Biblioteka •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 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 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 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 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 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 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 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 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 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 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三)控制活动方面
2、 缺乏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 根据我国对境外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 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 得进行投机交易,不得进行场外交易。且企业内部必须建 立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以便对期货交易进行监控。 但是中航油集团对于期货交易既没能从资金权限上控制, 也没有建立严格的通报制度, 使得期货风险无从防范和 控制。 ——确保遵循法令控制活动的缺失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2缺乏和母公司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事件中集团领导曾表示无人知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权投机反映了集团与其控股子公司之间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与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从新加坡航油公司获取其经营的相关信息
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失败案例
(一)控制环境方面
控制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 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 发动机,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 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工作胜任 能力、管理层的经营风格与理念、董事会 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权 责分配方法、人力资源政策等。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1、缺乏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市场及规 则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期货风险头寸的计 量信息。 在期货市场中,对风险头寸的计量是衡量 风险的重要指标。随着油价的攀升,中航 油的头寸不断加大,风险和亏损随着骤升。 缺乏充分的期货市场信息和风险头寸的计 量信息,使得中航油逆市而行,越走越远, 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巨额亏损。
(一)控制环境方面
2)总裁个人权力过大,缺乏有效制衡。 现代公司中的董事会作为连接股东和经理层的纽带,肩负着协调股东 之间,股东与管理者,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的重要使命,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居核心地位。 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董事会有效运转、最大发挥功能的必要条 件,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关于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角色的分 离,而中航油恰恰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将导致公司领导权结 构的混乱,董事会也将失去应有的独立性和监督作用,无法阻止“败 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为避免以上情况,分离董事长和总 经理的职务是必要的(Fama & Jensen, 1983)。两职分离之后可以 减少代理成本,协调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带来更多的独立决策和更 高的公司绩效(Donaldson & Davies, 1994)。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第一篇: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一、中航油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

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

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

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

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

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一、中航油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

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

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

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

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

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控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

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是: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

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中航油事件也是如此。

一、中航油事件的简单回顾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底获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但在此期间,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在种种猜疑下提交了针对此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

报告中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排除一些从事市场交易活动都难以避免的技术原因,我们从普华永道的报告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亏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

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二、内控的新思考(一)内控的重心: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对我国的海外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大大损害了海外上市公司的形象。

透视中航油事件,我们得到的关于内控的启示就是:内控的重心要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随着新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形成,COSO委员会为了应对来自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挑战,于2004年10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控,并且会全面取代内控,从而确立了内控向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合理性。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中航油审计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 3 . 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 1 . 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 5. 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 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 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失败案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失败案

案例六:揭开中航油事件内幕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其总裁却被新加坡当地警方拘捕,接受管理部门的调查。

1、中航油事件背景陈久霖现年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在职法学博士学位。

在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他一直被视为中国国企总裁中的一位明星。

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了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

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人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新形象。

去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40 位45岁以下的“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也名列其中。

在陈久霖本人曾经就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中,他所领导的中国航油被作为商业管理的成功案例。

因为在新加坡的成功,陈久霖还被提升为了中国航油总公司的副总裁。

新加坡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中国航油一举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并于 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

在短短六年间,中国航油的净资产增幅高达 761倍,陈久霖本人也成为了新加坡缴税个人所得税的冠军。

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曾有国内同行论断“收购新加坡石油二成股权中航油剑指石油巨头”、“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20.6%股权中航油曲线挑战三大石油集团”。

2、“押大押小”的金融赌注行为,为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设下陷阱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中航油内部控制分析

中航油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单位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

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扩张,内控失败必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

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发现: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可以说,没有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就谈不上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以中航油为例,运用COSO报告的标准评价方法,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讨论我国国有企业在内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启示一、中航油案例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因从事石油投机行为造成5。

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其原总裁陈久霖也因隐瞒公司巨额亏损5.5亿美元,且涉入内线交易等罪被判刑四年零三个月。

这个消息如同一个重磅炸弹,一时舆论哗然,将此事件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中航油事件”成为国资委成立以来遇到的影响最大的央企丑闻事件,不仅给企业自身造成了巨额亏损,而且损害了中央企业的形象,使人们对央企的财务制度和监管制度充满了疑问。

二、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分析(一)控制环境失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内控的核心。

中航油事件正是由于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外部治理对公司干涉极弱导致的。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

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而独立董事被边缘化,构不成重大决策的制约因素。

这样,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独裁统治,市场规则和内部制度失效,决策与运作过程神秘化、保密化,独断专行决策的流程化和日常化.公司总裁陈久霖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其一个人的“天下”。

案例7-中航油事件分析

案例7-中航油事件分析

事件回顾(1)
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 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2001年在新加 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 上市的中资企业。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 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1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 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随之增加。
陈久霖-个人简介
1961年10月20日出生,前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 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2004 年11月因从事油品期权交易导 致巨额亏损,并涉嫌发布虚假 消息和内部交易等行为遭到新 加坡警方拘捕,并于2005年6 月被正式提起刑事诉讼,在新 加坡服刑1035天后,2009 年1月20日刑满出狱。
如东航集团、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在2008年6-8月国际 油价达到历史最高点(140美元/桶)时,与高盛、美林、 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投行签订了高额石油期权合约,在买入看 涨期权同时卖出看跌期权(即结构性期权),签约后不久油 价快速跌破了约定的行权价,这3家企业不得不双倍赔付交 易对手,截至2008年底共赔付折合人民币8.06亿元(东 航1.5亿元,中航4.38亿元,中远2.18亿元)。赔付后的 合约浮亏仍高达161亿元(东航62亿元,中航68亿元,中 远31亿元)。截至2008年底,合约市值92亿元,浮动净 亏199亿元。而且中航已将2.4亿美元信用证交付美林公司 ,作为对其合约负市值的担保。
中国铁建 汇兑损失
华翔微电 衍生品投资
碧桂园 衍生品亏损
国泰航空 燃油对冲合约
中信泰富 外汇合约
9.61亿 2.71亿元 19.39亿元 3.2亿 6000万 2.5亿美元 28亿 147亿港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

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一、中航油事件简介1.1、中航油公司简介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夕卜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2、中航油事件经过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2.1、内部控制不完善2.2、缺乏监管和审计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3.1、加强内部控制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

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

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

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情况。

同时,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

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
中航油简介 中航油内部控制体系 中航油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案例反思与建议 结论
contents
目 录
01
中航油简介
01
02
公司背景
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油料供应商之一,负责为国内外航空公司提供航油采购、供应、运输等一体化服务。
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
失效后果
04
案例反思与建议
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中航油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未能充分评估潜在风险,导致巨额亏损。
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
高级管理层在重大决策上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内部审计职能失效
内部审计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
对中航油内部控制体系的反思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航空油料管理
业务范围
02
中航油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障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定义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经营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保障。
加强外部监管与惩罚力度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05
结论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的总结
中航油内部控制失效导致重大损失: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失效导致了巨额亏损和破产,这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以及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忽视。
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框架和最佳实践,以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企业风险内控与风险管理案例十六

企业风险内控与风险管理案例十六

企业衍生工具的内部控制与风险案例十六、中航油衍生工具内控失控案例中航油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总部和注册地均在新加坡。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公司净资产从1997年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至2003年时的超过1亿美元,一直被视为一个奇迹。

中航油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2004年11月30日夜,中航油爆出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后,国内外一片哗然。

公司在OTC(场外交易)市场上卖出了大量石油看涨期权,希望能“以小博大”,建立其海外石油帝国。

他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公司被迫重组。

事件始末: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涉足期权业务,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2003年年报盈利5427万美元,快速攀升的业绩很可能与期权权利金收入有关,至2003年年底,中航油卖出的看涨期权量为200万桶。

“市” 与愿违,2004年,石油价格一路上涨,到2004年3月,公司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亏损额必须由中航油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公司账户资金调动无疑会暴露违规参与期权交易,中航油选择了一条最直接也是最危险的筹资途径——卖出更多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越赌越亏,越亏越赌,恶性循环。

到2004年10月,中航油卖出的有效合约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期货价格每涨1美元,公司就必须追加5200万美元,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权利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

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权利金。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1、公司发展历程和行业地位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

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由后来的明星企业家一落成为阶下囚的人,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

上任后不久,陈久霖就向总公司提出了把公司重新定位为石油贸易企业的转型方案。

在陈久霖的精心策划下,中航油于2001年12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

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

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

中航油新加坡内部控制案例

中航油新加坡内部控制案例

2
案例引入: 案例引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
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 一个被评为 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 2004 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 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 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 5 . 54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 一个在层层光环笼罩之下的海外国企 “ 经营奇 一个在层层光环笼罩之下的海外国企“ 才”,却因触犯法律在新加坡锒铛入狱。 却因触犯法律在新加坡锒铛入狱。
10 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 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
谢谢大家!
11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在于分析和确认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利的不 确定因素”,帮助企业确定何处存在风险,怎样进行风险管理 ,以及需要采取何种措施。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事的场外石油 衍生品交易,具有高杠杆效应、风险大、复杂性强等特点,但 由于内部没有合理定价衍生产品,大大低估了所面临的风险, 再加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选择的是一对一的私下场外交易,整 个交易过程密不透风,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承担的风险要比 场内交易大得多。
4
中航油是经我国政府批准于2003年开始从事油 中航油是经我国政府批准于2003年开始从事油 2003 品套期保值业务的, 以后擅自扩大了业务范围, 品套期保值业务的 , 以后擅自扩大了业务范围 , 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 相比较套期保值业务 衍生品期权交易风险极大,且不易控制。 ,衍生品期权交易风险极大,且不易控制。 不论是中航油内部,还是中航油集团, 不论是中航油内部 , 还是中航油集团 , 在内部 控制和风险管理上都暴露出重大缺陷。 控制和风险管理上都暴露出重大缺陷。
8

新加坡中航油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结合分析

新加坡中航油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结合分析

新加坡中航油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一、案例回顾2004年11月29日,新加坡上市公司中航油因错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资上累计亏损5.5亿美元,决定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作为一个成功进行海外收购被称为“买了个石油帝国”的企业,违规的石油期货交易不仅让充满潜力的中航油轰然倒下,也暴露了我国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巨大缺陷。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首先说明形式上十分完备、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能保证一定是有效的。

中航油公司在新加坡注册成立,其治理结构完全按照新加坡关于上市公司监管的要求建立,因此中航油公司并不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但总裁陈久霖个人仍然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违反国家有关期货方面的规定,违规进行期权投机交易和场外期货交易,完全绕开董事会自己操盘进行交易,使公司治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都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中航油事件说明了公司内部控制在运行机制上应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风险的控制方面。

从中航油的案例看来,公司给陈久霖的权力过大,以至于他本人对规则极端漠视,造成高层控制无效。

在具体的交易业务执行上,中航油公司的10位交易员能够一致执行陈久霖的错误决策而没有及时进行制止并向公司董事会报告,已经存在交易员与总裁的串通舞弊,造成内部控制失效;尽管中航油内部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等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队伍,但当中航油在期货市场上继续亏损时,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仍然完全没有启动。

中航油事件表明,一方面,应当采取措施使公司治理结构得以有效地实施;另一方面,公司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应当能够防止由于高层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风险和损失。

表面上看来,这属于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但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应当与内部控制机制结合起来,寻求实现两者目标的最佳结合。

两者结合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必要性分析从中航油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发生重大危机时不仅与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且与公司的业务执行部门(内部控制)有关。

卓顶精文最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doc

卓顶精文最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doc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YY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YY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YY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YY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新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YY年和20YY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控制活动方面
2、 缺乏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 根据我国对境外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 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 得进行投机交易,不得进行场外交易。且企业内部必须建 立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以便对期货交易进行监控。 但是中航油集团对于期货交易既没能从资金权限上控制, 也没有建立严格的通报制度, 使得期货风险无从防范和 控制。 ——确保遵循法令控制活动的缺失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1、缺乏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市场及规 则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期货风险头寸的计 量信息。 在期货市场中,对风险头寸的计量是衡量 风险的重要指标。随着油价的攀升,中航 油的头寸不断加大,风险和亏损随着骤升。 缺乏充分的期货市场信息和风险头寸的计 量信息,使得中航油逆市而行,越走越远, 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巨额亏损。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及时 的信息与有效的沟通是内部控制的关键。通过信 息传递和沟通,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及时取得并交 换他们在控制、管理和执行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 的信息。从而,企业不仅可以了解业务的进展情 况,还可以掌握其中隐藏的风险。 在中航油事件中,一方面,管理层对期权交易市 场信息的缺乏;另一方面,中航油与其母公司之 间沟通不及时的问题十分严重。
(二)风险评估方面
风险评估是辨认、分析达成目标之攸关的 风险(内外部风险:经营环境的变化、新 技术的应用以及企业重组等),并努力将 风险维持在可以承受水平之内,以实现企 业既定目标的过程。风险评估是企业进行 风险管理的基础。
(二)风险评估方面
1、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充分意识 到场外投机行为可能导致的毁灭性风险。 中航油冒险选择了卖出看涨期权而且没有 进行买入套保,这不再是财务上的套期保 值行为,而是一项彻底的投机行为。并且 由于场外交易不受证券和期货监管当局监 控,将公司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五)监督方面
监督是对控制活动的一种再控制,是确保各项控制活动得以实现的一 种措施,基本形式有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持续监督)和内部审计独 立监督两种形式。 形式上,集团向中航油董事会派驻了4名人员,包括陈久霖本人(以 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兼任中航油董事和执行总裁)。但实际上,由于 集团公司对陈久霖个人能力和成就的信任,使得陈久霖成为集团公司 派驻中航油的全权代表和实际监管者,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合一,形成 “自己监管自己”的局面,在经理层面,陈久霖两次调开集团派驻的 财务经理,从当地另聘财务经理,只听命于他一人。 由此可以看出,中航油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只对 总裁陈久霖一人负责,丧失了独立性,无法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 支持,内部控制的监控无法确保审计等复核活动中发现的控制缺陷。
1、期货交易的披露存在问题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确认的标准,所以对它的 会计信息透明度并不高,相关披露也一直不尽人意。 我国银监会在2004年国家首次颁布专门针对衍生产品管理的制度),不过该制 度只涉及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表外披露。 中航油对其出售看涨期权的确认、计量、披露并未很好的遵循相关会 计准则的规定。中航油提交法庭的一份宣誓声明显示,2004年的收益 将超过2003年业绩,尽管该公司此前已受到2,32亿美元衍生品交易损 失的打击,公司未向市场披露这一情况。高管人员通过粉饰会计报表 蓄意隐瞒损失不报,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价值大大降低。 ——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控制活动的缺失
(一)控制环境方面
2)总裁个人权力过大,缺乏有效制衡。 现代公司中的董事会作为连接股东和经理层的纽带,肩负着协调股东 之间,股东与管理者,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的重要使命,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居核心地位。 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董事会有效运转、最大发挥功能的必要条 件,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关于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角色的分 离,而中航油恰恰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将导致公司领导权结 构的混乱,董事会也将失去应有的独立性和监督作用,无法阻止“败 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为避免以上情况,分离董事长和总 经理的职务是必要的(Fama & Jensen, 1983)。两职分离之后可以 减少代理成本,协调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带来更多的独立决策和更 高的公司绩效(Donaldson & Davies, 1994)。
(一)控制环境方面
2、失败的企业文化 陈久霖败走狮城,技术层面的原因非常简单。但是深入挖 掘,企业的内部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创业型管理层为主导的企业,经常会发生“挟企业过去 优秀业绩,以令股东”的管理氛围。这样的“人治”和 “英雄崇拜”的企业文化使个人权力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 及制度之上,对待风险控制的态度也往往以管理层好恶为 宗旨。 中航油管理层在期货交易中,根本没有意识到风险,而是 相信自己的判断:油价冲高后必然会落。而在事情完全败 露以后,陈久霖还认为:“只要再有一笔钱,就能挺过去, 就能翻身。”CEO如此看待风险,其独断专行之霸气,其 企业内部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
(一)控制环境方面
1、中航油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1)所有者缺位。中航油是海外上市的企业, 由国有企业中航油集团公司控股。所有者 缺位是国有企业的通病,国资委的出现虽 然已部分解决了国企改革所有者缺位的问 题,但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内部产 权代表缺位的现象依然突出,造成管理层 的行为无人监管,“内部人控制”现象严 重。
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失败案例
(一)控制环境方面
控制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 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 发动机,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 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工作胜任 能力、管理层的经营风格与理念、董事会 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权 责分配方法、人力资源政策等。
(一)控制环境方面
3、荒谬的投资策略及不当的用人策略 陈久霖提倡的公司训条是:“追求中国智慧与世界经验的完美结合”。 据媒体报道陈久霖把《易经》封为经典,并以之作为内部管理和外部 投资的行动指南。然而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不会糊涂到以《易经》的 玄学来对抗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规则,由此可见陈久霖的荒谬之处。 此外,陈久霖本人并不擅长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只能倚重两个被前雇 主解雇的交易员——澳大利亚人杰拉德· 里格比(Gerard Rigby)和黎 巴嫩人阿布达拉· 卡尔马(Abdallah Kharma)。在二人来到公司并于 2003年创造了不错的利润后,陈久霖更是放心放手让他们去做,在 2004年亏损连连时也一再听信他们的挪盘展期建议,继续隐瞒损失以 求将来扳回损失,最终造成了石破天惊的大案。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2、缺乏和母公司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机制 事件中,集团领导曾表示无人知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权投 机,反映了集团与其控股子公司之间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 渠道与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从新加坡航油公司获取其经 营的相关信息。 中航油直到2004年10月10日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时才 就此类交易和潜在亏损向中航油集团作了首次报告,公司 与集团没能就该事件进行良好的沟通,未及时采取措施阻 止事态的恶化,最后导致巨额亏损 5.5亿美元。
(二)风险评估方面
2、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虽然中航油内部已制订了风险管理手册, 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来进 行管理。但是由于相应风险评估机制的缺 失,没有及时对风险进行计量与通报,使 这些风险管理系统基本上形同虚设。
(二)风险评估方面
3、中航油集团缺乏风险处理机制 中航油集团2004年10月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 当时的账面亏损为8000万美元,如果那时斩仓,整个盘位 的实际亏损可能不超过 1亿美元;但是集团直到 16日才召 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这一事项,并且除了声称将出售所持 有股票获得资金转贷给中航油以弥补亏欠的保证金外,直 到公司申请破产之日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止损举措。中航 油集团在应对这一风险和危机时的反应迟钝和病急乱投医 暴露出中航油集团风险处理机制上的严重缺陷。
(三)控制活动方面
控制活动是针对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是 确保企业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包括批 准、授权、查证、核对、复核经营业绩、 资产保护、职责分工等。 按企业内控目标可分为三类:提升营运效 率的控制活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 的控制活动以及确保遵循法令的控制活动。
(三)控制活动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