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文言文翻译解说及课外文段阅读练习.
初中文言文翻译解说及课外文段阅读练习??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任务。
通过翻译,可以更加深刻地弄懂文言文,也能锻炼自己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
文言文今译有一些要求。
1、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意文言文的原意是什么,我们翻译的时候就应该表达成什么,不能走样,尤其是不能按照今天理解去翻译。
如:(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A北山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着。
B而且北山的愚公,年纪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着。
A和B翻译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且"的理解上。
"且"是副词"将要",不是连词"而且",所以A是对的,B不准确。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A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跟谁是一起的呢?B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跟谁有同样的归属呢?问题出在对"归"的不同理解上。
"归"有回归(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归附(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归类、归属(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聚集(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等意义。
这里是"归类"的意义,就是"在一起",因此A是对的,B不准确。
(3)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檀弓下》) A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
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quot;喂!快来吃吧?quot;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
课外文言文解答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应考有方借鉴有例从往届阅卷情况看,考生对加点词的解释、内容的理解,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题旨,一般不会失分。
易失分的是句子解释和课外文言文阅读中那两个加点词的解释及句子解释,这两道题也是最能拉开差距的。
要在这道题上胜过别人,就要平时多练习,去揣摩解释中哪些是要点,具体做到:首先,带点词语的考试。
它们的解释是有范围的,应该以书本中的注释为标准,如果解释没有按照书本,即使解释得相当精彩,在考试中也是容易失分的,因为考试答案是局限于教材的。
其次,句子解释的考试。
虽说是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却宁可做成是翻译,因为今年语文的考试是全市统批,意味着将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与其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如做到字字落实。
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最后,开放性试题鼓励创新。
鼓励张扬个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而要冷静思考,分析题意,按要求思维发散开去,发散的角度越多越好,然后再对这些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历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一.《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 潍坊市200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惇、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
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③章惇、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
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举例简述如下:(1)“换”。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
中考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课前华章诵读文言文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
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
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
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
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二、本课学习目标明确文言文的考点,掌握文言文的常见题型以及答题技巧三、本课知识清单(一)文言文翻译的两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要求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原文词语要逐个准确落实,除非个别词语没有实在意义,不需要翻译;要尽力还原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是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句子结构等。
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或表达不好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文翻译的三标准: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抄)、删、补、换、调、选、意、译、缩、扩(十字法)四、方法技巧训练一、留:就是保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晋陶渊明独爱菊。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二、删:就是删除。
删去不译的文言虚词。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三、补:就是增补。
在翻译时应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属予作文以记之。
见渔人,乃大惊。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四、换:就是替换。
在翻译时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语。
余忆童稚时富者曰:“子何恃而往?”五、调:就是调整。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尝射于家圃。
群鹤舞于空中。
何陋之有?马之千里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一)断句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通文意(四步骤)①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②断出几个大的层次。
(句首、句末虚词)③按前后顺序,边琢磨边断句④检查已断句部分,疑难处根据上下文推断2、标志①句首语气词:夫、其、斯、惟、盖、盍、且夫、若夫、乃夫、凡【谨、敢、窃、请等表敬副词】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前面可断开。
②句首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虽然然而、无论、至于、至若、是以、然则、纵使等词前面可断开。
③句首叹词: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④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继而、斯须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⑥句末语气词:也、哉、矣、乎、焉、兮、耳、耶(邪)、与(欤)、而已、也与、也邪、矣哉、也哉、也已、也已矣、焉耳矣3、语法①名词: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做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办法,结果如何②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关系。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③代词: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PPT课件
练习五: 1、李白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铁杵磨针》) 2、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阳。 (《过秦论》)
6、调(调位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 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等。
翻译: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边走边吟咏着,脸色憔悴。
3、留(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 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 度量衡单位等。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
练习三: 1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2010年南京中考卷)
第一步: 通读,感知全文;
重点句子用“/”切分出句读,有利于更 准确的把握语意。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第二步: 寻读,拎得分点;
得分点主要包括:
1、重要的文言实词; 2、重点文言虚词:之、于、而、以、为、乃 3、词类活用、古今意义、通假 4、特殊句式:判断、倒装、省略、被动
译:韩信起初是平民的时候,很多人都讨厌他。
5
2、换(更换法)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等现象,也应 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更换。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像狗一样
练习二:
1)杨万里又书言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杨万里传》)
翻译:杨万里又写了十四个字告别了妻子和儿女,写完就去世了。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屈原之死》)
课外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原文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和练习-1_78
多背记古文,多积累一些 成语典故和名人轶事, 建立语感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谢谢大家
揠:拔。 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槁:草木干枯,枯萎。
参考译文:
今天可把我累坏 了,我帮助禾苗 长高了。
第三关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 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 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 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 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 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 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 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 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 况鞍县柱乎?”遂不问 。
王者何贵
参考译文:当君王的人 ,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 的?
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珍贵、认为......珍贵。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 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 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 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 广阔无边的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民当君主(的人),要 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 亲附,(它)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它) 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百 姓背弃,(它)就要灭亡。《诗经》中说‘ 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 恨他。’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 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太祖:曹操 冲:曹操小儿子曹冲 首罪,自首请罪
儿衣在侧,尚啮, 况鞍县柱乎?
参考译文:我儿子的衣 服在他自己身边,尚且 还会被老鼠咬破,何况 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
第四关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 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是罪一也;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 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 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高考语文:文言文6大翻译技巧,实词记不住也能用!
(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 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课内实例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课外实例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 的意思。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内实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7、追亡逐北【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
考点2——解释实虚词实词虚词中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1.课内学过;学会迁移2.依据前后文推断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解释完后放回语境中去检验考点3——文言句子翻译翻译原则信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实原文的写作风格..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具体方法:•“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二、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三、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你太不聪明了..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您凭借什么应战呢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四、引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3.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例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六、删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方式方法: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考点四:内容的理解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文章主旨理解、阅读文章后的启示、与课内文言文的迁移比较解题步骤、技巧指导一分析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二结合注释速读课文: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三浏览题目再读课文: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四紧扣题目;仔细答题: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总结•事件前因后果分析注意把握关键句;并争取用原文回答..•文章主旨理解依据人物形象生发从文章中评论性语句中得出•阅读文章后的启示“本文写了一件……;我的启示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与课内文言文的迁移比较审好题目;寻找课内文章与选文的“交集”并从中找出联系..。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45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45篇)文言文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常见错误的类型词义曲解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强加关系文言文断句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完整版)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 1 )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 2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 (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 (人琴俱亡)) 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 (《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
Hale Waihona Puke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绝。于林薄⑥间东南
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⑪而出⑦,投空下 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 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 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 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 ⑧,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 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 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台东径断,畏 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 矣。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想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学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的翻译虽然说比较难,但是仍旧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盼望大家喜爱!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一1.把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
系统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分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2.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育语感,达到娴熟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会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爱好。
3.词性法解答文言文,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解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关心解题。
4.代入法文言文课外学问是课内学问的拓展和延长,把握了课内学问点,特殊是把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5.对比法文言文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挨次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比,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留意是否张冠李戴、大事的时间是否精确、人物性格是否精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谈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二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挨次,首览全篇,把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看前文,联系后句,认真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7个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7个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不可滥用俚语土话。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
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气象万千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
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刿论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三、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主谓倒装)——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刿论战》)(宾语前置)——您凭借什么应战呢?还自。
(《伤仲永》)(状语后置)——从回家。
四、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例如:乃重修楼,增其旧制。
(《楼记》)——于是,重新修建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
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刿论战》)——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
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
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
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翻译须知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
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
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
常用词的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先破入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名词做状语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
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
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例如: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例1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②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表动作。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如: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例如: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
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
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例如: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②学而时习之。
(《论语》)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例如: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伤仲永》)②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同样,例②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表对人的态度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②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
同样,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表动作进行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为当面,表“刺”之方式)辨析方法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时间名词除外)一般不能直接作状语,而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却很普遍,普通名词作状语时,存在着与主谓结构划界的问题。
普通名词作状语,位置在谓词的前面,其结构形式和名词作主语完全相同,两者如不仔细区分,就会产生误解。
如:“狐鸣呼曰:‘大楚兴,胜王。
’”倘若把此例中的“狐鸣”当成主谓结构,意思就是“狐狸叫喊”,这样,就歪曲了原来的意思。
下面说明辨析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几条辨析方法:一.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