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PLC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plc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分析探讨,并以具体项目为例,阐述了在技工院校plc教学中如何运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plc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法
一、plc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做法
第一,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电气类专业规划教材为基础,在plc 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重视实际编程能力的培养,结合工厂生产实际,根据学校plc一体化设备的具体情况,从电力拖动技术学习实训入手,在理解掌握电力拖动技术的控制思想、控制方法后,进一步学习应用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与实训,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第二,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开始尽量利用最基础、最简单的单元电路进行训练,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意识,从感性知识学习自发过渡到理性知识的学习。

第三,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以项目课题带动理论的主动学习,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潜力得到发挥。

例如教师在引入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课题学习时,首先引导学生找寻电动机启动正转反转的工作原理,对照控制图,通过接线,让设备实际运行起来,进一步理解电动机的正转与反转。

理解控制和被控制之间的关系后,在继电控制图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动手编程,画出梯形图,进行接线、调试等。

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
将继电控制和plc控制做了一个很好比较。

第四,技工院校plc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甚至下厂实践,以适应教学需要。

二、plc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案例
项目单元为按钮式人行道交通灯的制作(共10学时)。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plc的基本编程方法,plc定时器原理,三色led 管的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会使用编程软件,初步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

元器件在线路板上能正确布局、接线,plc与线路板正确接线。

2.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请你用plc可编程控制器编写一个按钮式人行道交通灯程序,并在电路板上调试模拟运行。

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汽车通行,主干道绿灯亮,人行道红灯亮;当行人想过马路,就按按钮。

当按下按钮之后,主干道交通灯将从绿(5s)→绿闪(3s)→黄(3s)→红(20s),当主干道红灯亮时,人行道从红灯亮转为绿灯亮,15s 以后,人行道绿灯开始闪烁,闪烁5s后转入主干道绿灯亮,人行道红灯亮。

分类指导:任务给出以后,教师分类指导学生。

对于不能正确理解题意、甚至无法动手操作的学生,听教师引导、讲解指导;对能正确理解题意、有一定思路的学生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

这样,每
位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了正确选择,自主学习。

探究解决:学生编写完程序后上机调试,不断完善修改相关程序内容,看是否能完成项目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调试结果提交指导教师评改,教师指出学生程序需要修改、需要补充的地方,学生回去后进一步完善,在过程中提高综合编程能力。

实物演示:把学生最终调试好的程序写入plc后,通过外部接线将plc接到学生自己已经焊接好的带有按钮、三色led管电路板上,由学生自己演示,自我检验、补充、修改完善。

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完全激发出来,学生不仅初步学会了plc的逻辑编程思路,还掌握了从编程调试到接线演示操作一系列完整过程。

评定成绩:教师根据演示效果,结合程序编写情况,线路板制作、接线情况,对照具体评分标准,对每一位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布置作业:设计相应作业,延伸思路。

3.实际效果
项目为引导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原来枯燥无味的plc 编程因为有了项目为载体而变得生动活泼。

当学生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项目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一件产品,从心底涌出的自豪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对其他专业课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三、plc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体会
第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法可以使任务项目与相关专业理论
紧密衔接,实现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二,技工院校电气类专业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项目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

通过不断解决新问题,学生自信心不断提升,技能水平也水涨船高。

第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使师生有了更多的接触时间,教师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