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论文96709
民族理论的作文
民族理论的作文咱今天来唠唠民族理论这个有趣又超重要的事儿。
咱这世界啊,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花园,而各个民族呢,就是这花园里盛开的不同花朵。
民族理论就像是园丁的智慧,告诉我们怎么让这些花朵都长得美美的,还能互相映衬。
先说说民族的多元性吧。
你看,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就像藏族的哈达,那是他们纯洁、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对客人最诚挚的祝福;再看维吾尔族的歌舞,那灵动的舞姿、欢快的节奏,仿佛把你带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西域大漠。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都是他们独特的标识,就像星星一样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多元性啊,让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但是呢,多元并不意味着分裂,这就体现出民族理论中团结的重要性了。
民族理论倡导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
不管你是哪个民族,大家都是一家人。
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虽然各有各的性格和特点,但大家都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少数民族把自己独特的文化分享给其他民族。
就拿那些民族聚居地的旅游发展来说吧,汉族的朋友可能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金,而少数民族朋友提供了充满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家共同努力,让这些地方变得繁荣起来。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当各民族团结的时候,那力量可是无穷的。
就像建造万里长城,那可少不了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齐心协力。
而在现代社会,这种团结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说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各民族的救援力量都会迅速集结到受灾地区,大家不会分你是哪个民族,只会想着怎么救人,怎么重建家园。
在学校里也能看到民族理论的积极影响。
不同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学习、玩耍,互相学习彼此的文化。
汉族同学可能跟着回族同学学会了做一些清真美食的小窍门,少数民族同学可能跟着汉族同学提高了汉语水平,大家在交流中增进了感情,就像一个小小的民族团结的缩影。
民族理论还保障着各民族的平等权益。
不管这个民族人口多还是少,都有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范本模板】
浅论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成就及学习意义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相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
全国统一集中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是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中的最高利益,也是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民族政策;成就;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来;意义与启发二.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成就(一)建国以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二)民族团结政策(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②为推动各民族尽快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国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加大培养与任用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在经济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技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2020年《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2020年《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具有深厚历史根源和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之一.如何协调国家利益与各族群自身的利益,如何协调不同族群之间的利益,成为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人类社会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人类社会处理民族问题指明了方向.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要真正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精神,作为解释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现实中还存在着继续时代化的任务.事实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观点的研究、科学理解及其时代化推进,不仅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社会这个民族大千世界正确处理和科学解决民族问题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核心议题进行系统研究.导论部分首先对本选题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从本研究所涉及民族、族群、民族国家等核心概念入手,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及其时代化发展进行研究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论证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和着力点就是加强多民族国家统合.同时,通过反思借鉴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阐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时代化发展.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和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思想为代表的经典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为代表的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代表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作出系统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着力论证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民族是从氏族和部落发展而来的,人类共同体的发展过程可以表述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民族国家)这样的顺序.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处于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形态这个民族发展阶段上.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来自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挑战.但是,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民族国家的衰落,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和着力点是加强多民族国家统合.既然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多民族国家统合的问题.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和着力点就在于实现多民族国家统合.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面临着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全球化、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主义等问题.欲合理而有效地解决上述民族问题,指望超越民族国家的其它建构模式是不现实的,通过国家统合消解目前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才是应对之道.第四部分,对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处理民族问题过程中,许多国家在实践中都探索出了一些特殊的模式,根据其特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大熔炉”模式和“大拼盘”模式.“大熔炉”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是美国、印度等国,因其通过重视民族国家统合,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民族矛盾和问题,基本上有效地防止了民族国家的分裂.“大拼盘”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是(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等国,因其忽视民族国家统合,民族矛盾冲突与政治矛盾、社会矛盾叠加,从而成为导致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大熔炉”模式和“大拼盘”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一条基本的思路,即是否采取民族国家统合的理念和方式来处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通过对“大熔炉”模式和“大拼盘”模式这两种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的具体考察,其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得失,无疑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五部分,明确提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本文认为,按照“一体多源(元)”的理论纲领,对多民族国家进行国家统合,是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具体而言:在政治上,淡化族群属性和族群意识,增强国族和国家认同,强化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基础;在经济上,建立和发展统一的国民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和培育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塑造价值理念的同一性,引导民族主义意识转化为爱国主义,构筑和增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础;在制度上,完善和提高制度和政策的设计及统合效能,健全和完善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基础.此外,还应积极处理好的几组关系,即国家利益与族群利益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民族问题的解决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民族问题现实性与长远性的关系.余论部分,针对中国民族问题的现状,提出通过民族国家统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摘要: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从一般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捍卫和发展者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本”和“源”就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四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源头和首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有交融.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制度解剖并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同步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主要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化大发展的时代.他们对民族现象的分析,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发展变化及内在根源的考察,与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是同时进行的.由于他们将民族理论与国家学说相联系,将民族发展规律纳入在历史发展规律中去探究,将民族问题纳入无产阶级革命中去思考,对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民族关系及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将民族理论牢牢地立足于唯物史观基石之上,并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价值引导,串起了由民族平等——民族友爱——反对民族主义——主张国际主义这条民族理论的价值链,也体现出由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指导——各民族的团结——民族矛盾的缓和——民族消亡这——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基本思路,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为其搭建的理论框架尚是粗线条式的,理论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都不够.他们指出了民族解放的道路,但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国际性尤其是复杂性论述甚少,这些都有待于后来的继承者作进一步的补充、丰富和发展.必须充分肯定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虽然处于较初步的阶段,却为后继者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生长点.列宁领导的俄国的十月革命和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发生在资本主义未有充分发展、经济社会落后、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的国度.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体预见存在着时代、阶级条件和国情等方面的重大差别,这一差别必然反映在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所有社会问题上.列宁和斯大林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的进一步探索.列宁从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现实以及帝国主义时期全球的殖民体系出发,在探索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之路时,对民族问题与殖民地问题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系统阐发,对包括民族平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政策做出了阐释,与民族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了斗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可惜的是列宁的早逝,使他对包括民族理论在内的列宁主义没来得及在理论上充分论证和在实践中进一步展开:如对从形式上的民族平等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中的民族意识增长的必要性、长期性及其影响认识不足;虽主张民族语言的平等,但没有注意到各民族问相互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斯大林遵循列宁的思想,对世界范围的民族问题、俄国自身的民族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族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对前几位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有着重大补充.他以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为指导,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来界定民族,这一关于民族的定义,划清了和唯心主义民族观的界限,对当时和日后的东西方的民族理论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斯大林在民族理论和民族实践间的中间环节——民族政策和纲领上有所创新,更有在民族实践中的具体推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些经验教训都值得深刻的反思.总结四位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我们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国际主义、民族平等联合和多元一体是他们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整体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他们民族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经典作家民族理论的一些具体结论需要被进一步的验证和发展,但他们分析和解决民族现象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而他们从民族观上抽象出的基本方法,在接受历史的经验之后,更应得到珍视.当然,这些基本方法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如在民族问题上的阶级分析法的视角在今天应进行一定的转换.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当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价值观对多民族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011140841 毛媛《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是极其低下的,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
在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口数量少,社会组织形态以家族为主,人们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持内部关系,经济上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这样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生产单位,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活。
人口逐渐增多,原先的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取代。
这就形成了最初的人类组织,也就是民族的雏形。
随着打磨制石器的出现,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磨光石器流行,并发明了陶器。
母系氏族达到全盛,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在氏族内部,财产归集体共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人们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共同信仰和领地。
这时候民族的形态开始日趋完整。
在原始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特别是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氏族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演化,世代相传,成为氏族成员内在需要和外在自觉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惯性。
这些社会规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渔猎耕种、产品分配、血族复仇等方面,如严禁氏族内通婚、相互帮助、实行血族复仇、组织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生产、平均分配产品、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参加氏族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等。
这些社会规范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相适应,维持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
原始社会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依靠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其实施。
这些社会制度的制定和产生都为后来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实例,谈谈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南网无电人口在云南,云南无电人口在昭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论民族平等[摘要]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它首先指各民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
其实质是指在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上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在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的任何特权,无条件地保护弱小民族的权利,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
民族平等还要求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即经济、文化包括语言方面的平等,要求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关键字]民族平等、基本原则、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发达程度如何,风俗习惯和宗教异同,都一律平等。
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都拥有同等的地位,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一、民族平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当代世界,民族平等是个广泛使用的口号,因为种族歧视已经没有市场可言。
但是,尽管许多国家都宣称自己实行民族平等,可他们对民族平等的理解和实践都大不相同。
因此,何谓民族平等,不仅要看形式,还要看其具体内容。
(一)、外国民族平等的形成与发展平等是个古老的话题,美国政治学家萨托利把它叫做“迷宫”,可见其复杂程度:平等也是个历史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平等还是个价值判断,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一书中为当代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他认为相适的平等理论。
其核心是“人是生而不平等的,而平等只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
”萨托利认为,所谓平等应该包含法律—政治平等、社会平等、机会平等、经济平等。
同时,他又把机会平等再分为平等的利用和平等。
前三项平等在拿破仑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而经济平等则应该纳入社会主义的范畴。
也就是说,追求经济平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特征。
他还断言:“平等结果要求不平等的机会。
民族理论论文
针对过去的西藏3.14打砸抢烧暴力恐怖案件,有足够证据表明,就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地企图在敏感时期挑起事端,蓄意把事情搞大甚至造成流血事件,破坏北京奥运会,破坏西藏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联想到近期发生的4·23新疆巴楚暴力恐怖事件及10·28暴力恐怖袭击案,可以完全表明,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境内外反华宗教极端恐怖分子企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恢复其野蛮残暴的封建农奴制,进而破坏我国其它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分裂社会主义中国。
可见,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复杂性、长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会十分突出。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经济发展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由于国家关系日益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国内的民族问题尖锐,不仅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周边国家、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稳定。
民族问题无论是对多民族国家,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故关于民族问题我有以下几点解决建议:在大局上看:一是要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一是多。
我国56个民族成分,55个是少数民族。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我国几乎所有的县市,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居住。
二是长。
56个民族历史很长,56个民族中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形成的。
三是大。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大,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
四是边。
全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135个边境县有107个在民族地区。
边境210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
五是穷。
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落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
这五个字包含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时绝不能忽略的。
民族理论政策相关论文范文
民族理论政策相关论文范文民族理论的提出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向来是广大人民所关注的重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族理论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篇一《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
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
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
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纵观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在民族问题上是解决得最妥当、最好的。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摘要:相伴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民族与国家开始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它们各自的含义与特征等不尽相同,所以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共同维系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民族与国家;概况;联系民族与国家是相伴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它们的起因及其后来发展的趋向。
为我们今后更好的将国家建设引向繁荣与富强做铺垫。
一、关于民族与国家的一些概况(一)形成时期民族与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都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和阶级社会确立的时期,而且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成长和发展的。
(二)含义1.民族是在人类社会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利机构.(三)特征及职能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等特征。
而国家是具有政治统治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等。
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同属于历史范畴然而,民族与国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
(一)民族与国家各自形成的基本要素不尽相同。
1.民族的形成要具备几个相对稳定的基本特征或基本要素。
2.人口是构成国家的第一基本要素,而任何国民的生息繁衍都有其具体的生存空间即领土。
相对于国家来说,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而政府是国家机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国家实现其统治、维护其社会秩序的最重要的工具。
(二)民族与国家同为政治实体,但二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民族凸现的是构成政治单位的人的群体,是以经济、文化、语言、地域等因素把人们连接在一起。
而国家凸现的是政治体制,是以政治方面的原因为主要力量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即政治利益的一致性。
二者相比国家政治色彩更浓,而民族则是文化色彩更重。
(三)民族与国家的稳定性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篇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要推动实践教学,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0-0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
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民理论文
在中国的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之中,除了汉族之外,其他民族,或多或少,还依稀能有一点民族形成的历史线索可寻,甚至还有种族形态可辨。而惟独汉族中的种族历史成分最杂,以至没有种族性形成历史线索可以追溯,因而汉族也就没有狭义的民族族性。而汉族中表现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相同,文字相同,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上基本相同,对于中华历史、中华文化认同上一致。因为这一群体的形成,最根本的历史原因就是由中华历史文化为纽带。所以,汉族的历史体现不是种族体现,而是一种强烈的严重的摧残。
对待任何事物,我们都应当依历史、唯物、辨证、求实的态度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客观实际的看法。历史文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一直是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一个渐变过程的。而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存在着进与退、兴起与衰落的两种可能。中华文化之所以优秀,之所以博大精深,并不是由它这样那样的历史表现形式所决定,而在于它的精髓性本质是充满了历史、唯物、辨证、求实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精神。中华历史文化之根并不在秦汉魏晋,也不在春秋战国,更不是夏商以来神道设教、实行愚民统治、鼓吹“君权神授”所能够形成的,它的历史之根在五帝时期乃至更远的历史上。它的精髓和灵魂,就是伏牺之道。在这个文化形成的历史上,是经历了多次历史性破坏的,如夏、商、周以神道设教、迷信神鬼所进行的破坏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有过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性建设,秦汉之际又遭到了封建神学化的极严重侵袭,唐朝以后,五代十国的战乱性破坏,辽、金、元、清时期的大兴文字狱,大批焚书和篡改历史典籍,愚民和奴隶思想文化的浸润,无论如何也难说成是文化的建设与提高。在这种实际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业已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亟待进行历史性的清理和重建。
第二,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是由历史文化所造成的。
民族理论论文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摘要]民族区域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对我国民族和社会产生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论述其重大意义。
[关键字]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引自(书本P13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衽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依据.政治基础与现实条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植于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是为解决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制度符合马克累列宁主义的民族自主原则和我国的国情,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可以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体系。
这个政策我们怎么评估?从我最近看的一些类似民族自治方面的书籍得出几条结论。
第一,它是科学的。
第二,它是正确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所谓科学的,因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它的理论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我个人认为,它的理论的东西还是最科学的,因为我们有最先进的民族理论武器作为指导思想。
第二,这套政策符合中国的国情。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理论正确,但脱离中国的实际,那就是教条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我们党和国家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有其必然性的,是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内容摘要】蒙古族历史悠久,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
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其服饰、婚礼、饮食具有自己本族的特色。
【关键词】历史服饰饮食婚礼祭祀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大国,并被推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蒙古”开始被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呼。
蒙古族自称“蒙古”。
“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人口581.39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样式上有所差异。
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宽大直筒到脚跟的大袍。
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套花贴边;锡林郭勒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除青海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
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蒙古族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腐蚀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
蒙古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蒙古各部落服饰中区别最大的是妇女头饰,如巴尔虎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科尔沁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簪钗组合式,和硕特部落蒙古族头饰为简单朴素的双珠套发式,鄂尔多斯蒙古族部落妇女头饰最突出的特点是两侧的大发棒和穿有玛瑙、翡翠等珍宝石珠的链坠。
蒙古族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
肉以牛羊肉为主,喜将新鲜骨带肉一起煮熟后用手拿着吃,俗称“手把肉”;或将新鲜肉切成条,风干后慢慢食用,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创造了5套制作和保存有奶食品的方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末论文
文化——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的这一观点,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不曾断绝。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造就了一种“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
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使她能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不断吸纳、融合外来文化使自己充实、丰富,并获得不断更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应主要归因于中国文化这一丰厚的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梁漱溟当年所说:现代化的中国“是一棵新树,但他是从原来的老树根上生长出来的,仍和老树为同根,不是另外一棵树”。
近代以来,中国古老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深层的价值系统却始终未曾中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华文化这一自主独立性一直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移。
即使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出现一定困难,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山雨欲来之时,中国丝毫没有动摇自身的主见和意志,坚持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西方文化同本土文化相适应而不是取而代之。
假若当年中国也和那些缺乏文化根基的国家一样,一切都按照西方的话语体系来思维和表述,中国的改革开放只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失败的例证,为西方世界提供笑柄。
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国人的热切愿望。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2)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2)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二《邓小平发展理论中的民族政策》[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定、各民族问题共同富裕繁荣的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重要任务。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思想,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
[关键词]民族理论创新发展一、认清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特点,是做好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
邓小平继承并发扬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贯重视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初期及时指出:“民族工作确有很多问题要提起注意。
”[1]p409——410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作出了更为科学的概括。
党的十二大提出,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个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党进一步强调要从振兴中华民族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时期,虽然民族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差别,利益上的矛盾和纠纷,仍将长期存在,再加上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影响,使得民族问题依然十分复杂。
1992年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2]p29—30。
对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特点的深刻认识,保证了新时期我们党始终把民族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来认真对待,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问题能够不断得到重视和解决。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是正确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依据。
建国以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使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平等,和谐共处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政策》这门课程,我觉得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大学生,学习民族理论和政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有理由去学习和掌握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和制度,为以后社会主义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的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民族”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后来随着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被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它指宗族之属,又指华夷之别。
民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而又不同于其它人们共同体。
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
(摘自《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程》第二章)一个国家要强盛,一个民族要兴旺,都离不开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平等。
所以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民族问题最主要又体现在民族平等和尊重互信!民族平等团结是立国之本,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民族理论论文(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摘要:本文讲述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要性,还叙述了什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以及举例说明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繁荣发展。
关键词: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精神正文: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民资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崇高目标。
坚持这一立场,实现这个目标,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和光荣职责。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的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党的十七大,站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推动民族工作新发展,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不断得到发展,自身素质都得到提高,并且各民族的特点和优点都得到充分的展现,共同走向民主、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共同享受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所取得成果。
因此,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它既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括汉族和其他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括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括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括少数民族的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及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括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括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民族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理论与政策不仅是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推动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
本文主要探讨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体系构建以及历史演变等问题。
一、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指具有相同文化、历史、语言、习俗、宗教以及社会习惯的人群。
民族的形成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等。
民族既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概念,也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概念。
2、民族问题的概念民族问题是指由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政治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民族间矛盾和冲突,包括民族分离、民族歧视、民族仇恨、民族武装冲突等。
民族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发展。
二、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两个方面。
1、民族理论的体系构建民族理论是指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
民族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探讨民族问题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多元共生和民族交往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支持发展各种民族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育、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
2、民族政策的体系构建民族政策是指针对民族问题制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加强民族团结与和谐等。
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注重政策创新和实践,积极推动民族改革与发展,加强民族自治和多元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民族问题一直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论文
对于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内容提要:民族问题是马克思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采取措施,从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最终将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繁荣。
同时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与社会总问题紧密联系一起。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关键词:民族问题民族矛盾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
因此民族问题在我国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民族问题如果处理恰当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相反,如果处理失当则会给我国带来重大的影响,给人民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是生命威胁,以至于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从而促进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风险,有政治领域的也有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但我们都顶住了,保持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始终同心同德、紧密团结”“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我们既然知道了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就应该对民族问题的有关知识加深理解,比如最基本的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表现是什么等等我们都应该加深理解。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民族理论的作文
民族理论的作文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民族理论这一超有趣又超重要的事儿。
你看,咱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拼图,每一个民族呢,都是这拼图里独一无二的一块。
这些“拼图块”有着各自绚丽的色彩、独特的形状和迷人的故事。
民族理论啊,就像是拼图的说明书,告诉我们如何把这些不同的部分巧妙地拼合在一起,让整个画面和谐又美好。
先来说说民族的多样性吧。
就像我有个新疆的朋友,他们的维吾尔族文化简直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盒子。
从那热情奔放的新疆舞蹈,到那像工艺品一样精美的维吾尔族花帽,还有那香得让人流口水的烤馕和羊肉串。
每一个元素都是维吾尔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再看藏族朋友,他们的藏袍,那独特的穿法既适应高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那飘扬在雪山下的经幡,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而汉族呢,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典雅的汉服到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春节的热闹团圆到中秋的赏月思乡,都是汉族文化的瑰宝。
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民族理论来指导大家相处,那可就乱套了。
民族理论的第一大妙处就是尊重。
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信仰。
就好比你到了回族朋友那里,可千万不能提吃猪肉的事儿,因为这是他们的宗教信仰所禁忌的。
尊重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打开不同民族之间友好交流的大门。
当我们尊重彼此的时候,就像是在拼图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块,不让它们受到损坏。
民族理论还强调团结。
你想啊,如果每个民族都各自为政,就像拼图的块块都分散着,那永远也拼不出完整的图案。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大得超乎想象。
咱们国家在修建青藏铁路的时候,那就是各民族团结协作的典范。
汉族的工程师们带着先进的技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同胞们提供当地的支持和人力,大家齐心协力,让这条“天路”横空出世。
这条铁路不仅连接了西藏和内地,更把各民族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平等也是民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不管这个民族人口多还是少,不管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山区,每个民族都有着平等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之我见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是指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各民族的民族权利公平、合理分配,民族利益同等、公允的享有,民族发展机遇的均等发展,且发展条件同等、发展结果基本相同的一种民族关系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提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
”这一提法非常简练而又准确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蕴涵的基本内容。
民族平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大小、先进和落后与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民族团结,就是中华各民族彼此之间以及本民族内部都平等相待,和睦共处,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行为。
民族团结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各民族的共同事业决定的,也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民族互助,是指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互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反对任何民族一切形式的剥削,主张各
民族之间真诚互助、互相支援,以谋求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
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
民族交往的内容涉及到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涉及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即民族生命群体的延续),或者说涉及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民族交往是民族发展重要的一环,也是民族发展的一种动因和形式。
民族只有在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才能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民族发展无论属于常态的,还是属于异态的、跳跃式的发展,都是在民族交往交流活动中实现的。
具体来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交流。
民族经济交流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民族发展决定于民族经济发展。
经济交流是最重要的交流,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类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领域的交流主要涉及经济上的联系、分工、商品交换或交流,包括经济上的协作、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压迫民族对被压迫民族的剥削、掠夺。
民族经济交流的根本动因是利益,民族经济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关系实质上是各种利益的实现关系。
民族政治交流是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政治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是民族发展内容的一个方面,也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前提和促进因素。
因为民族社会的较广泛的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开始的,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为标志形成的资本主义民族的迅速发展,是以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基础的。
历史上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交流,包括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和亲、使节往来、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等,是各民族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民族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发展是在民族间的交流、交融过程中实现的。
每个民族的交往和发展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实际上是过去民族间文化交流、交融因素凝结的结果。
今天每个民族的交往发展都是以这种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性因素,即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这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也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因素,即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不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又有社会主义制度性因素,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这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的政治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上的一致性;还有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性因素,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结果,更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将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必然过程。
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非常长的历史积累和历史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只能实现民族交融,只能为未来的民族融合、民族消亡进行量的积累。
坚决贯彻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整经济发展布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
的发展;培养民族地区干部、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的领导;妥善处理民族宗教的问题;坚持文化多样原则,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的对策,进一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复杂、多变的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过程中,不断面对各种新问题、新形势、新挑战。
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和谐,将长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