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嵩县政区沿革初探

合集下载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地方建制演变过程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地方建制演变过程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地方建制演变过程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及地方建制演变过程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封建时代。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初期,是中国周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后的封建制度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被划分为多个封地,每个封地由一个封君统治,辖区内的行政事务由封君和封地内的官员负责管理。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秦朝统一中国,开始推行郡县制度。

随着郡县制度的推行,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演变。

郡是一个更大的行政区域,下辖若干个县,由郡守负责管理。

县是最小的行政单位,统治者为县令。

这个制度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实行了府州县三级行政制度,府是一个更大的行政单位,下辖若干个州和县。

古代地方建制的演变过程也与行政制度的演变有所关联。

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地方建制多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则属于城市的附属地。

在汉朝时期,随着行政制度的改革,县的设立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行政单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建制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例如,唐朝时期府州县制度的设立使得地方行政单位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宋朝时期,地方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设立了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域。

明清时期,地方建制进一步演变为直隶州、府、县三级制度。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地方建制的演变过程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历代封建王朝的变迁密切相关的,这种演变既受到中央政府政策的影响,也受到地方实际情况和地方贵族、地方势力的影响。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和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的中国行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和周三代。

夏朝时,行政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地方政权以封建贵族为代表,以封邑和郡县为行政单元。

商朝时期,政权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划分了九州,九州下设五德,五德下设卿、县等行政区划。

周朝时,行政制度更趋于中央集权,国家以封建的郡县制为基础,设置县、亭、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区域分封制逐渐崩溃,多个国家相互争战,形成了以诸侯为基础的封建割据局面。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出现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逐渐被封建贵族所取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汉朝时期,行政制度更加完善,设立了郡、县、乡、亭等行政单元。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转为以县为基础,设立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

唐朝以州为单位,设置了府、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并基本成为中国传统的行政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壮大,地方政权的重要性提升。

地方政权逐渐地以农村为基础,农民自治的乡村行政组织逐渐形成,成为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特点。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除了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例如,在宋代时,儒家思想的盛行使得地方行政制度更强调礼仪和秩序。

地方官员被要求依照仪制之法来行使职权,并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早的封建制到中央集权,再到地方自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变化。

古代县级行政建制沿革和等第划分探究——以封丘县为例

古代县级行政建制沿革和等第划分探究——以封丘县为例
郡。

封 丘县 行政 建 制沿 革
封丘之 由来开始于封父 国。“ 封丘县 ,府 ( 开封府 )北 , 至直隶滑县一百 四十里 ,古封父 国, 《 左传 赐封父之繁弱 , 是也 。 ”丘 ,坟墓之意 ,“ 封丘”即封父 的坟墓 。封父相传是
魏晋南 北朝 时期 , “ 陈留郡 ,汉武帝置 ,太和十八年罢 , 孝 昌中复 。 领县三 。封丘 , 二 汉、 晋属 。 真君 九年并 酸枣 ( 今 延津县 ) ,景 明二年复 。治封丘城 。有封丘 台、自沟 。” " 自沟即翟沟 , 读史方舆 纪要 > ) 卷4 7 河南二 载 :
中图分类号 :K 2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3 — 2 2 1 9( 2 0 1 3 )0 9 — 0 0 5 6 — 0 3
在 中国两千年来 的地 方政府层级变迁 过程 中 , 县级政 区
牢。” ¨ I 2 后汉书》云 : “ 封丘有桐牢亭 ,或 日古虫牢。 ” 由此可证 , 虫牢会盟确是在封丘县 。 公元前 5 2 9年的平丘之 会 ;公元前 4 8 2年的黄池之会 ,“ 公会 晋侯及吴子于 黄池 , 陈留封丘县南有黄亭 ,近济水 。夫差欲霸 中国,尊天子 自去 其僭 号 ,而称子 以告令诸侯 ,故史承而书之 。 ”I j J 1 。 ’ I 2 现
曹伯、邾子、 杞伯 同盟于 虫牢 , 虫牢 郑地 陈留封丘 县北有桐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7 —0 7
武帝景 明二年 ( 5 0 1 )又恢 复封丘县建置 ,仍属 陈留郡 。北 齐高洋 建国 ( 5 5 0 ) ,又撤销封丘归酸枣县 。
作 者简 介:靳美 艳 ( 1 9 8 8 一) ,女 ,河南新乡人 ,上海 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硕 士研究生 ,专业方 以期能 引起大家对黄河 中下游沿岸县一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概况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概况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概况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

面积2981平方千米,人口51.55万。

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1°C,年降水量为623毫米,无霜期209天。

已经形成以采矿、制药、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

主要土特产有木耳、香菇等。

旅游景点有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陆浑风景区、仰韶文化遗址等。

邮编471400区号0379嵩县-概况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辖16个乡(镇),317个行政村,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人口52万。

境内伏牛、熊耳、外方三山鼎峙,伊河、汝河、白河东西贯穿。

县城距省会郑州220公里,距古都洛阳80公里。

嵩县,炎帝时称伊国,春秋为陆浑戎地,夏时为豫州伊阙地。

商代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

春秋时秦晋迁陆浑之戎与此。

战国为韩之高都,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金改嵩州。

晋改属河南郡。

东魏改为陆浑县,属新城郡,又置北荆州、宜阳郡及南陆浑县。

隋开皇初改置伊州,大业初改为陆浑县,属河南尹。

唐分置伊阳县,与陆浑县并存,俱属河南府。

五代时并陆浑入伊阳,宋绍光九年(1139)升为顺州。

金改名为嵩州,属南京路,明降州为县,始名嵩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始名嵩县。

夏大禹治水曾凿开崖口、陆浑、龙门放出"五洋江"水。

商代成汤三聘伊尹于此,伊尹、伊陟父子丞相辅佐商四代帝王。

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定居"两程故里,开馆讲学,著书立说。

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文人骚客曾游历嵩县,留下千古名篇。

民国时期,驰骋中原的"镇嵩军",自嵩县杨山揭杆而起,树起反清大旗。

现代史上有百余名专家、学者、教授遍布海内外,为人类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堪称英才辈出,地灵人杰。

嵩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已探明黄金储量80吨,年产黄金5万两,是全国十大产金县之一,"高都赤金"以其成色足赤蜚声海内外;莹石、重晶石、花岗岩、钼等矿藏均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行政区划是国家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行政区划是国家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统治,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居民而划分的区域。

按地域划分居民是国家特征之一。

我国古代自从国家形成以后,也把领土划分为若干政区,采取某种组织形式,对这些政区进行统治、管理。

一、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一)夏商西周的诸侯方国1、九州说九州是先秦文献著作中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

《尚书·禹贡》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无徐、梁而有幽、并;《尔雅·释地》无青、梁而有幽、营;《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而无梁州。

三代时的疆域没有如此之大,九州不是真实的行政区划,而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

2、畿服制先秦文献中与九州说相对应的还有所谓畿服制,即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为若干区域。

3、分封制夏朝如何划分统治区域,现在还不清楚。

商朝统治区域出现了明确的王畿。

西周之初,“天下未集”,周人还没有力量直接统治广大被征服地区,遂因俗而治,继承发展商朝的制度,实行严密的分封制。

周王朝域外,仍然分布着众多独立的方国部落,与周王朝的关系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

(二)郡县的起源春秋时期,各国继续实行分封制。

但是,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淡薄,诸侯既不尊王室,又互相争霸,同时各国国内的斗争也很激烈。

斗争的结果是消灭了大批诸侯方国,消灭了大批豪宗贵族。

对夺取来的土地和人民,一些诸侯国不再进行分封,而是设县或郡等行政单位,由国君派官员直接统治,这样中央集权的行政区划出现了。

最先出现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县。

最先设县的是楚国。

秦国最初设县为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郡的设置较晚于县。

最早见于记载的为晋惠公元年(前650),晋公子夷吾对秦国公子絷曰:“君实有郡县”战国时期,采邑制仍然存在,但是郡县制已初步形成。

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一)秦代郡县制的确立公元前221年。

洛阳市行政区划史,嵩县曾为嵩州,汝阳游离在外

洛阳市行政区划史,嵩县曾为嵩州,汝阳游离在外

洛阳市行政区划史,嵩县曾为嵩州,汝阳游离在外全文约2300字,配地图11张,请妥善安排阅读时间。

底图为现代地图,用作古今地理对照。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洛阳市行政区划范围。

先秦时期,洛阳(时称洛邑)为东周国都。

秦灭周后,在东周故地置三川郡,其地开始纳入秦国的行政区划中。

上图为秦朝末期。

此时今洛阳市境内存在上图六县,分属三川郡和河内郡。

洛(也作雒)阳县,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置,即今洛阳市区行政建制的起源。

此时的县城位于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遗址,隋大业元年(605年)迁至今址,延续至今。

河南县,秦置,位于今洛阳市西。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改宜迁县,北周复改河南县。

隋大业二年(606年)与洛阳县同移治今洛阳市,金废,未延续下来。

平阴县,秦置,位于今孟津县东北。

三国魏黄初改为平阴县,隋朝废,未延续下来。

宜阳县,战国韩置,位于今宜阳县韩城镇。

这个宜阳县并不是如今宜阳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其后改名福昌县,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未延续下来。

新城县,秦置,位于今伊川县西南。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伊阙县,北宋废,未延续下来。

河雍县,秦置,即今孟州市行政建制的起源。

西汉改名河阳县,隋朝移治今孟州市南,金移治今址,延续至今。

上图为公元7年西汉时期。

此时今洛阳市境内存在上图十县,分属河南郡和弘农郡。

偃师县,西汉置,即今偃师市行政建制的起源。

最初县城位于今偃师市东,1935年迁至今址,延续至今。

谷成县,西汉置,位于今洛阳市西北。

东汉改为谷城县,西晋废,未延续下来。

陆浑县,西汉置,位于今嵩县东北。

五代废,未延续下来。

平县,西汉置,位于今孟津县东。

东汉废,未延续下来。

上图为公元281年西晋时期。

此时今洛阳市境内存在上图九县,分属河南郡和弘农郡。

此时的洛阳城为西晋国都。

黾(也作渑)池县,秦置,即今渑池县行政建制的起源。

最初县城不在此处,三国魏徙治蠡城(今洛宁县境),南北朝又移回,延续至今。

上图为公元612年隋朝时期。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邑为单位,邑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发展成以州为单位,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成以郡为单位,郡是周朝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秦朝还设置了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县下辖乡。

汉朝还设置了州、府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较为复杂,南朝梁、陈、宋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南朝齐、梁、陈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北朝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县下辖乡。

唐朝还设置了府、州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道下辖府、州、县。

试论古代云南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

试论古代云南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

试论古代云南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陈庆江【摘要】云南的政区地名始于西汉中期,此后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汉代至魏晋南北朝,其大体上呈延续发展的情形,相对稳定而又逐渐变化,各朝代相对于前代都有数量不等的一些增减,改易也时有发生.隋至唐前期,一种基本上是全新的政区格局经两个王朝前后相继的积极经营而建立起来,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的政区地名组群,将云南政区地名的发展史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唐代以来的政区地名在这一阶段经历了整体性的、大幅度的更迭.导致这一次大变迁的原因,一是云南各地部族分化状况的较大变化,二是羁縻政区制在云南地区的普遍推行,三是隋唐政区层级制的变革.【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7)005【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云南;政区地名;部族分化;羁縻制;层级制【作者】陈庆江【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9自西汉中期武帝时在云南开置郡县起,云南政区地名的历史已有两千一百多年。

综而观之,云南政区地名发展历程曲折复杂,变迁多而显著。

古代和近现代相比较,则古代的变迁远远大于近现代。

汉代至明清,云南政区地名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每一次朝代或政权的更迭都伴随着政区地名或多或少的增废更改,各朝代各政权统治的不同时段也常有一些变化。

在古代云南政区地名长时期的演变轴线上,自隋至唐前期,政区地名发生了整体性的、大幅度的变化,形成云南古代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

那么,汉代诞生的第一批政区地名是否遵循了某些原则和思想?自汉至隋云南政区地名如何演变?隋至唐前期何以出现云南古代政区地名的第一次大变迁?本文试就这些问题略作探究,以期对于深入认识云南历史政区地名的演变特点、把握其发展脉络等有所裨益。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讨论,文中以治所在今云南境内的有关政区的名称为论述范围。

*关于古代云南政区治所的定位,可参阅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朱惠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等,文中一般不再作考说。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这一阶段的地方行政区划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封邑、郡县为主要行政单位。

其次,在秦汉时期,中国实行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郡县,实行三级行政管理体制。

再次,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府州县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以州县为基础的地方行政体系。

最后,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实行了省、府、州、县、乡五级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相辅相成的,不同的政治制度会对地方行政区划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会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形式和内容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考虑到地理、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划需要因地制宜。

最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坚持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又要充分尊重
地方的多样性和特色。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及其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总结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进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行政区划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古代的诸侯国到现代的省市县区,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起点。

在夏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以诸侯国为主。

诸侯国是指各地的贵族、宗室和部落首领所领导的地方政权。

这些诸侯国在夏朝时期统治着各自的领土。

商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的行政区划体系。

2.秦汉时期秦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县,从而使行政区划更加统一。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实行郡县制外,还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3.隋唐时期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隋炀帝实行了以州县为基础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后来行政区划体系的基础。

4.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体系。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但行政区划的细节有所不同。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省为单位,设立有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直隶、总督、布政使、巡抚、府、州、县七级行政区划体系。

5.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了清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开始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省、市、县、区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不断改革完善,行政区划体系逐渐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行政区域的演变与历史文化

行政区域的演变与历史文化

行政区域的演变与历史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域的范围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历史是一部不断重演的,而行政区划的演变也与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行政区域的演变和历史文化对其的影响。

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在先秦时期,行政区域以城邦为主,地位高的城邦被称为“诸侯”,地位低的城邦则被称为“卿、大夫和士”。

而在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行政区域——郡县制。

郡县制将全国分成了36个郡和265个县,每个郡县都由一名官员负责治理。

这一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而在日本,其行政区域的演变与中国有所不同。

早在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划。

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日本先后建都于平城京、镰仓和京都。

其中,京都是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日本历史与文化影响深远的地区。

近代行政区划的演变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行政区域的范围和形式开始发生变化。

在中国,1936年发布的《地方自治法》规定全国分为省、行政区、县、乡四个层次,其中行政区包括地级市、自治州、地区、盟、特区。

1949年后,中国大陆行政区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多数省份成立了地级市,而乡风成为县以下行政区域的基本单位。

而日本在1868年以前是封建社会,其行政区域受到封建体制的制约。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实行地方自治制度,按照地理原则将全国划分为47个都道府县,其中都厅、道府、府、县等单位分别由存在大量财产和手工业工场的城镇负责治理,实行地方自治。

历史文化对行政区划的影响历史文化是行政区划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行政区划的划分和范围常常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行政区划常常以历史上的地理、民族、政治为基础。

如果我们观察中国政治地图,就会发现江南地区的政治地位历来高于其他地区,这是因为江南是历史上的文化中心,拥有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意义。

因此,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江南地区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的京都也是因为历史文化而成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与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与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就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就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

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

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古代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的历史,掌握这些历史知识能够对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的演变过程和历史背景。

一、古代行政区划古代行政区划是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确立行政编制的一种制度。

古代行政区划在实践中主要是根据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来划分,其演进经历了从大到小、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领土划分比较原始,不同国家的划分标准也不相同。

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秦朝推行郡县制,首创中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制度,划分为三级:郡、县、乡。

这一行政区划制度被后来的王朝沿用了一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行政区划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朝时期。

明朝时,地方疆域、行政区划的变化是非常频繁和复杂的,使得寻找官道、迁移人口以及测量土地都变得异常困难。

为此,明朝中期开始逐渐转向用亩地来划分土地面积,这也是中国现代土地政策的基础。

最后,在清朝时期逐渐实行“省县制”,并因此形成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

二、古代地理命名古代地理命名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地名的命名。

地名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它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情况。

古代中国的地名,大多数都保留了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神话传说等元素,成为了中国地理命名的一个独特特色。

在古代,地名的起源多数是由出土文物、古代史书、官方记录和民间口口相传等等来源。

中国的地名具有非常多的种类,如高山、河流、湖泊、悬崖、洞穴等等。

其中海洋地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早在汉代,海洋地名已经比较完整地记载在了历史著作《山海经》中。

在唐代之后,海上丝绸之路也趋于成熟,因此对于海洋地名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除此之外,古代地理命名还有另一大特色,那就是地名的多样性和区域性。

由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地名多数保留了当地的民族特色。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夏夏@ 2008-04-10 21:45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权力到地方,必然会出现在中央和地方在集权上的矛盾,也因此会出现一次中央和地方在权力上的调整。

一部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自然、经济,最为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三者兼顾,若不能,则会只考虑政治因素。

从政区地理的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一是层级;二是幅度;三是边界;四是行政中心。

一、秦统一前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商周时期,封邦建国,分土而治,可以说没有行政区划。

1)最早出现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县。

县最早并非指基层政区的县,而是指国都之外的效野乡聚之地,与“鄙”同义。

春秋时,诸侯国开疆拓土,对新得的土地,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国君设县直接统治。

作为行政区划的县有自己的特点,即:中央直属,置官分守,各有分地,县长官食禄不食邑,临民不临土,流动不世袭。

2)郡亦出现于春秋,但较晚于县。

一般设在边远之地,具有军事防守的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也相对低于县。

一郡之长称守,由将军充任,可征发一郡兵力,进行征伐;一县之长称尹、公、大夫、后又称令。

边地郡大,遂分置数县;内地事多,遂在数县上置郡以统之。

于是才逐渐形成以“以郡统县”的制度。

整个战国时代,郡县制与采邑制始终并存,至秦统一,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地方行政区划。

二、郡县制的确立1)郡级政区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设36郡,以后逐渐总共形成50个郡级的政区。

秦汉之际,项羽以梁楚九郡自立为西楚霸王,其余分封18诸侯王。

刘邦因之,分封异姓诸侯王7人。

为了维护刘家的天下,又翦除异姓诸侯王,大封同姓诸侯王9人。

文帝时,用贾谊计,“以亲制疏,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为七,分淮南为三,用分地的办法削弱诸侯王。

景帝时,用晁错计,“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从而引起吴楚七国之乱。

通过地图,了解河南省洛阳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

通过地图,了解河南省洛阳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

通过地图,了解河南省洛阳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

洛阳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先后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

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

洛阳范围内的黄河两岸、伊、洛、瀍、涧等河流地域上,分布着诸多氏族部落。

原始社会时期的地图夏朝时期,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河洛地区属于豫州之地,也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

夏朝时期的地图商朝时期,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就在西亳建都,建立了商朝。

商朝时期的地图西周时期,武王伐纣,灭了殷商,一开始是在洛阳营建立了国都。

西周时期的地图春秋时期,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往到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开启了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的地图战国时期,洛阳是周天子的都城,天下处于诸侯纷争的时代。

战国时期的地图秦朝时期,在秦国统一六国前,秦庄襄王就在洛阳设置了三川郡,郡治设在成周城。

秦朝时期的地图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一开始定都洛阳,后来迁往了长安,将三川郡改为河南郡,郡治设置在洛阳。

境内管辖有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平、平阴、新成、榖成、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个县,隶属于司隶部管辖。

西汉时期的地图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定都在洛阳,并将洛阳改为雒阳,河南郡改为河南尹,隶属于司隶校尉部。

东汉时期的地图三国时期,曹魏的魏文帝曹丕将都城定在洛阳,又将雒阳改成洛阳,隶属于司州管辖。

三国时期的地图西晋时期,司马氏建立了晋,取代了曹魏政权,仍定都于在洛阳,隶属于司州管辖。

西晋时期的地图南北朝,北魏时期,孝文帝亲政后,他力排众议,声称南伐,实际上是将都城迁到了洛阳。

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地图隋朝时期,隋炀帝将都城迁往洛阳,改洛州为豫州,后又改为河南郡,后来又恢复设置洛州,管辖有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个县。

隋朝时期的地图唐朝时期,将天下设为十道,洛阳属于河南道。

古嵩县治所考

古嵩县治所考
唐代 就 基本 出现 了道 、 州( 府) 、 县 三级 制 。陆浑县 和伊 阳县 隶属 于都 畿道 河南 府 。唐末节 度使 掌握 地方
实权 , 伊 阳县 和 陆浑县处 于 东都畿 汝 防御观 察使 『 J 2 ] 管理 下 。五代 延续 了唐 朝后 期军 事割 据 的局 面 , 政权
更 迭频 繁 , 行 政 区划分 混乱 。当时 , 陆浑县 被并 入伊 阳县 。
文 史 哲 专 题 研 究 /1 1 1
古嵩 县治 所考
和东 亭县 。北 齐时 , 仍为 北荆 州_ 7 J 。北 周时 , 北 陆浑县 人南 陆浑 县 , “ 北荆 州改 为和 州” 阎 。
隋代建立 , 改地方行政 区划 为州 、 县两级制 。 同时改 和州为伊 州 , 废东亭县嘲 , 改南 陆浑 县为伏流县[ 9 3 。 大 业元 年 。 撤“ 伏 流县 , 移陆 浑县 于今 理 0 ] 。 取伊 阙 山名 , 改 新城 为伊 阙} 1 l 】 。 当时 陆浑县 , 隶 属河南 郡 。 为了 加强 对地 方 的监察 控制 , 唐太 宗于 贞观 元年 ( 6 2 7 ) , 根据“ 山河行 便 , 分 为十道 ” ㈣。 唐 玄宗 时 , 鉴 于县 和道
分辖 的 范围太 大 , 于先天 元 年㈣( 7 1 2 ) 分 割陆 浑县 南界 之地 置 伊 阳县 ( 治所 在今 嵩 县 旧县镇 ) 。伊 阳 , 因
在伊 水之 阳而 得名 。开元 二 十一年 ( 7 3 3 1 , 十道被 重 新划定 为 十五道 , 其 中河南 道 被分 出都畿 道㈦。这样
做专 门分析 , 故 笔者拟从 建 制角度 对 古嵩县 治所 的变 化进 行分 析研 究 。


建制基本沿革
秦始 皇二 十六年 ( 前2 2 1 ) 一统天下 , 废分 封 , 行郡 县 。 这样 , 县作为基层 区划开始推广l 1 l , 全国分为 3 6 郡 ( 后增至 4 4郡 ) , 在今伊川县建新 城县。 汉代 秦后 , 在 今嵩县地设陆浑县 。 嵩县 才开始有 限的建制 。 东汉 时 , 陆浑县有 防蛮都督 , “ 盖伊关 以南 大山长谷 , 多为蛮居 , 故置督 以防之” 团 。可知 当时嵩县还 比较荒凉 。 魏晋 南北 朝时期 , 陆 浑县处 于 割据势 力 的交界 地带 , 被争 夺 的异 常激 烈I 3 J 。 东 魏 时建立 东亭 县 ( 治所 在今 嵩 县 旧县 镇 , 隶 属 阳州宜 阳郡【 4 J 。当时分裂 动荡 , 政权 频 更 , 侨 置州 县非 常普 遍 。东魏 在襄 城郡 分置

洛阳历史政区沿革

洛阳历史政区沿革

洛阳市建置沿革简述学号:080210279姓名; 刘宇洁专业:世界历史2010年洛阳市建置沿革简述【摘要】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洛河之阳,故名洛阳。

洛阳建置具有悠久的历史。

宋代以前,洛阳曾多次作为国都而存在,之后地位下降,其建置演变与是否作为国都和朝代更替有关。

自夏都斟鄩,商于洛水北岸建洛,成周时周公营洛邑—分为王城与下都,及至秦时演变为河南、洛阳二县,两汉河南、雒阳二县,后代沿置。

至唐时,河南、洛阳二县曾分别易名为合宫县、永昌县,及至金朝时撤销河南县,沿至解放后,洛阳市、洛阳县共存,继而洛阳县撤销,直到今天洛阳市管辖“九县六区”。

关键词:洛阳市建置沿革洛阳市位于黄河中游、河南省西部,“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较早的政治活动中心。

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历经夏、商、西周(成康之世)、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为都城,历史千余年,俗称“九朝古都”。

因而其建置具有悠久的历史: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夏禹在河洛地区建立了夏朝。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

夏代太康、仲康及帝桀相继建都斟鄩。

古本《竹书纪年》称:“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仲康居斟鄩。

”一般认为,洛阳的都城史是从夏朝建都斟鄩开始的。

王畿之内是夏王朝直辖的畿内同盟诸侯国和贵族重臣采邑,王畿之外是臣服于夏王的方国。

夏王所居的四险之国—洛阳盆地则成王国中之国。

公元前1600年,商汤克夏,定都于亳,史称“西亳”(今洛阳偃师尸乡)。

商代沿袭了夏代的畿内畿外制度。

洛水北岸建洛,属王畿区。

王畿范围基本与夏同,《帝王世纪》称:“······殷之畿内,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域,河洛瀍河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农郡统辖。 《 汉书》载 : “ 弘农郡 ,武帝元鼎四 受 禅 ,即都汉 宫 ,司隶所 部 河南 、河 东 、河 内 、弘
年 ( 公元 前 1 1 3年 )置 … …县十一 :… …陆浑 ,春
农并 冀州 之平 阳合 五郡 ,置 司州 。 ” l 5 J ( 司州 下辖 河 南郡 、河南 尹 、弘农郡 。此 时嵩 县 仍名 陆浑 ,属 弘农郡 而非 河南 尹 管 辖 。 [ 6 l ( H 这 是 沿 袭汉 制而 来 ,
第2 8卷 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洛 阳 理 工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l a o f L u o y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从未间断。在 此演变过程 中 ,嵩县地域名称不 断变化 ,所辖 幅 员、层级 等则呈一 个抛 物 线形状 ,即在金 朝 时达
到其发展 的最高峰 。通过探 究可以发现 ,这与我 国政 治中心 的转移 、政局的变化以及 嵩县 自身的条件密切相 关。
关 键 词 : 嵩县 ;政 区 ;沿革 ;地 位 沉 浮
公元 3 9年 ) 属 ,洛 阳西 南 四 百 五 十 里 。 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 十 五年 ( ” [ ] ‘ 矧 与 弘 农 郡 脉 外方 山和 熊耳 山之 间 ,伊 河从 其北 部 流过 。嵩 县 九城 :… … 陆 浑 ,西 有 虢 略 地 。
东 临汝 阳县 ,西接 栾 川县 ,南界 西峡 等 县 ,北 与 伊 并 存 的河南 尹下辖 洛 阳 、偃 师 、平 阴 、中牟 等县 。 川 等县 为邻 。 自秦 至 清 ,嵩 县地 域名 称 和所 辖范 围 随着朝 代 的更迭 而不 断变化 ,其 历史 地 位也 沉浮 不 勾 勒 嵩县 的政 区地理 沿革 脉络及 其政 治 地位 沉 浮 的
所 以秦称 为 内史 ,汉 称为 尹 。西汉 时 的京 兆尹 、左

秦汉至魏晋南 北朝时期
秦统 一天 下后 在 全 国实 行 郡 县 制 ,全 国共 分 冯 翊 、右 扶风 三 辅 就 是 很 好 的 明 证 。东 汉 都 于 洛
3 6郡 (后 增至 4 6郡 ) 。是 时 嵩县 属 于 三 川郡 ,建
没 有大 的变 化 。 西晋仍 都 于洛 阳 ,嵩县 仍名 陆浑 ,但 改 属 司州
秋迁 陆 浑戎 于此 ,有关 。 ” l 2 东 汉 时嵩 县 仍 名 陆浑 , 归 弘农郡 管辖 : “ 弘 农郡 ,武 帝 置 。其 二 县 ,建 武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0 8
V0 1 . 2 8 NO . 6
De e .2 01 3
古 代 嵩 县 政 区 沿 革 初 探
梁 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人 文 社 会科 学 学 院 ,上 海 2 0 0 2 4 1 )

要 : 嵩县 地 处 豫 西 ,历 史悠 久 ,其 建 制 也 屡 经 变革 。 先 秦 时 期 , 嵩 县 建 制 尚 不 完 善 。 自秦 至 清 , 嵩县 建 制
是沿 袭战 国… ’ 。
嵩县 政治 地位不 高 的一个很 好 的明证 。
两汉 之后直 至 隋朝建立 ,政 区建 制 沿革 比较 复
刘邦建 立汉 朝 ,沿袭 秦制 ,以郡统 县 。汉 武帝
在郡 级行 政 区之 上 设 立 了 1 4部 ,作 为 监 察 区。首 杂 。三 国 时 代 ,实行 州 郡 县 三 级 体 制 。魏 先 都 许 都 附近诸 郡 由 司隶 校 尉 部 所 辖 ,其 他 诸 郡 则 分 属 昌 ,后迁 至洛 阳 。景元 三 年 ( 公元 2 6 2年 ) 前 后 , 1 3个刺 史 部 。嵩 县 此 时 名 为 陆 浑 ,属 司隶 校 尉 部 魏 分 司 、雍 、并 、凉等 1 2州 和西域 长史府 。“ 魏 氏
作者简 介 : 梁春 阁 ( 1 9 8 7一) , 女, 河 南洛 阳人 , 在 读硕 士, 主要 河南 郡而非 弘农 郡 管 辖 。此 时 司州 的 范 围也 从 事 中 国近 现 代 史研 究. 有所 变化 l 5 I ( 。河 南 郡 下 辖 1 2个 县 ,陆 浑 是 其
原因。

由于地 理位 置 的原 因 ,嵩县一 直 与洛 阳关 系 密 切 ,一 般都从 属 于 同一个 高 级政 区 ,这从 后 来各 朝
定 ,然而它 重要 的地 理位 置始终 不容 忽 视 。笔者 试 的史料 中可 明显 看 出。然 而此时 的洛 阳和陆 浑县 却
分属 于河南 尹和 弘农郡 ,这 是 因何 ?笔者 认 为这 与 洛 阳地位 的上 升 以及 嵩县 自身有 关 。 自秦 以来 首都 所 在郡地 位崇 高 且 名 称 特别 ,以 其 长官 职 称 命 名 ,
置新 城 。此 时嵩 县 的名 称 见 于 史料 的很 少 ,史 载 :
阳 ,因此 而升 格为 河南尹 ,地 位都 在诸 郡 之上 。而 当时嵩 县属 穷 乡 僻 壤 , “ 汉 陆 浑 县 ,僻 ,多 矿 难 ,
“ 秦分 郡县 ,置 新 城 于 高 都 ,属 三 川 郡 。 ” _ 1 n 跎 ’ 根 难治 ” ‘ m ,是 统治 者较 为 头疼 的一 个 地 区 , 因 据清 人 康 基 洲 所 纂 修 《 嵩 县 志》 可 知 ,这 一 建 制 而嵩县 一度 与洛 阳分离 ,分 属于 不 同 的郡 。这也 是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5 0 3 5 . 2 0 1 3 . 0 6 . 0 0 2
中图 分 类 号 : K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5 0 3 5 ( 2 0 1 3 ) 0 6— 0 0 0 6— 0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