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传统文化教案
四下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本册教材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知识点;(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故事、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春节(2)元宵节(3)清明节(4)端午节(5)中秋节(6)重阳节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1)饮食文化(2)服饰文化(3)建筑文化(4)民间艺术3. 第三单元:传统文学(1)诗词鉴赏(2)散文阅读(3)神话传说(4)民间故事4. 第四单元:历史人物(1)古代名人(2)近现代名人(3)历史典故5. 第五单元:传统美德(1)孝道文化(2)友情文化(3)礼仪文化(4)廉洁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传统文化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传统文化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4. 对比教学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周)周次内容课时第1周春节2课时第2周元宵节2课时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3周)周次内容课时第3周饮食文化2课时第4周服饰文化2课时第5周建筑文化2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文学(4周)周次内容课时第6周诗词鉴赏2课时第7周散文阅读2课时第8周神话传说2课时第9周民间故事2课时4. 第四单元:历史人物(3周)周次内容课时第10周古代名人2课时第11周近现代名人2课时第12周历史典故2课时5. 第五单元:传统美德(2周)周次内容课时第13周孝道文化2课时第14周友情文化2课时第15周礼仪文化2课时第16周廉洁文化2课时七、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材;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文章、视频等;3. 教具:图片、卡片、多媒体设备等;4.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网站、论坛、博客等。
小学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花荣木茂学科:传统文化班级:四年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借助不同的阅读方式,正确朗读、记忆课文内容。
2.通过使用工具书或其他研究方式,理解句子的含义。
3.指导学生以古人的方式定义和区分植物。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述哪些植物拥有“华”“荣”等特点。
5.在熟练成诵的基础上,通过“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等方法,理解课文的含义。
6.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人对大自然的感情。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以及通过多样的研究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1.通过出示图片,引入新课《花荣木茂》。
2.借助拼音,让学生自己朗读名言,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名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诵读成果,教师做相应点拨。
5.通过“诗文今译”等方法,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文意思。
6.观看视频,使用名言。
7.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8.全班朗读诗句,总结全文内容。
反思:本节课通过多样的研究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正确朗读、记忆课文《鸟飞鱼跃》,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同时,通过多样的研究活动,指导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生物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记忆课文,理解其中的含义,以及感受自然界中生物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任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出示相关图片。
2.学生自读、默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正确朗读、记忆课文内容。
3.通过多样的研究活动,指导学生以古人的方式定义和区分不同的动物,感受它们的神韵魅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论生活中哪些动物常常被用来比喻人或事。
5.在熟练掌握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等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4.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四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等相关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等。
3. 参考资料: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文章、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练习:检查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传统文化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观察和交流,评价学生在道德、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成长。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周: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第三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4.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5.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2. 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剪纸、书法、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八、教学资源:1.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周次
上学期
南园十三首
第( 1 )周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无题 问刘十九 塞上听吹笛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生查子 望江南超然台作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诉衷情 扬州慢 寿阳曲·渔村夕照 南仙侣傍妆台·无题 蔡文姬 陶渊明 李白 杜甫
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3.“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
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
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学期我们只
学前两部分。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五、成长阶梯。
学生活动
1、读原文,学生初步 感知。 2、学生谈感受。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 行自学。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 中受到教育。 1、背诵这首词。 2、找欧阳修其他的诗 来读一读。 认真填写。
板书 设计
生查子
【宋】 欧阳修
课 时教案
课 题 望江南·超然合作 课 型
新授
课时 1
教 学 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目标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
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全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
册 俗的感情。
教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传统节日》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
清明节: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节: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中秋节: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的传统节日。
2. 第二课:《传统美食》饺子:春节的传统食物,寓意团圆和幸福。
年糕:春节期间食用的传统食品,寓意年年高升。
粽子: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用竹叶包裹糯米和红枣等材料。
月饼:中秋节的特色食品,象征团圆和幸福。
3. 第三课:《传统艺术》书法: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用毛笔和墨水书写文字。
剪纸:用剪刀剪出各种图案和形状的艺术形式。
京剧:中国的国粹,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的综合性艺术。
中国画:以墨和水为主要材料,用毛笔作画的艺术形式。
4. 第四课:《传统礼仪》尊老爱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尊重老人和关爱孩子。
礼貌用语:使用礼貌的语言和态度,如“您好”、“谢谢”、“对不起”。
访友礼仪:拜访朋友时的礼仪规范,如敲门、问候、送礼物等。
餐桌礼仪:用餐时的礼仪规范,如使用筷子、不浪费食物等。
5. 第五课:《传统故事》《嫦娥奔月》:讲述了嫦娥为了救人类而奔月的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讲述了孟姜女为了寻找丈夫的骨灰而哭倒长城的故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述了孙悟空与白骨精的斗争故事。
《牛郎织女》: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分离的故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2. 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周次课题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第二周《千字文》(节选二)第三周《千字文》(节选三)第四周《月夜》《乡思》第五周《山中》《济上作》第六周《断句》《见杜鹃花》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第十周《塞下曲》《秋望》第十一周《从军行七首》(其五)《送判官赴碛西行军》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征人怨》第十三周文学巨匠——白第十四周文学巨匠——杜甫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轼第十六周文学巨匠——雪芹第1课时《千字文》(一)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四下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
3. 第三课时: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4. 第四课时:传统美食与文化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5. 第五课时:传统艺术欣赏教学重点:让学生欣赏传统艺术作品,如国画、京剧等,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传统文化现象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内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其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4.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指导》2. 参考资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文章、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4. 实物素材:传统节日习俗物品、传统美食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课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如剪纸、泥塑、民间故事等。
2. 第七课时:传统礼仪与道德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
四下大学传统文化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包括诗词、书画、礼仪、节日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幅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幅画描绘了什么内容?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画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中国诗词的起源、发展和代表人物,如唐诗、宋词等。
2.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几首经典的诗词,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3. 学生跟读、背诵,体会诗词的美。
三、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诗词积累。
2. 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小诗,展示自己的才华。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诗词的韵味和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回顾。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中国书画的起源、发展和代表人物,如书法、国画等。
2. 教师展示几幅经典书法和国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
3. 学生尝试书写毛笔字,感受书法的魅力。
三、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书法比赛,评选出最佳作品。
2. 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幅国画作品,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书画的艺术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情感体验,评价教学效果。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传统文化》就是为了使同学们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聆听古代圣人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多么大气、自信、品格多么高尚;同时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使学生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地方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第一单元是经典驿站,分为唐诗、宋词、元曲,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二单元名人长廊,分别介绍蔡文姬、陶渊明、李白等人物,使学生看到我们中国人曾经活得多么大气,多么自信;第三单元名胜佳境,分别介绍孔府、孔庙、孔林、长江等,使学生欣赏到祖国浓浓的文化气息,第四单元艺术乐园使学生领会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三、教学目标1.就是为了使同学们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聆听古代圣人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同时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使学生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2.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多么大气、自信、品格多么高尚;3.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多么大气、自信、品格多么高尚;4.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四、教学措施1.在教学中,应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
2.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是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3.主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多媒体等组织教学,运用观察、信息搜索、讨论、调查、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实教学过程。
4.让学生与社区、家庭建立联系,采用“问问别人”的方式,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唐诗——南园十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背诵本诗,并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等)4. 中国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5. 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传承方式。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艺术形式的实践活动,如书法、绘画等。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等)4. 第四课时:中国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5. 第五课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作能力。
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 视频资料:寻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传统艺术表演、历史纪录片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5. 实践活动材料:如书法用品、绘画材料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等。
2.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三篇

【导语】传统⽂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明演化⽽汇集成的⼀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化,是各民族历各种思想⽂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学四年级传统⽂化教案⼀:李⽩ 教学重点 1、背诵课⽂,体会⽂中的思想情感 2、积累体会⽂中的优美词语与句式 教学难点:体会⽂中积极昂扬的情感特质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引⼊课⽂】古⼈宴集为欢,喝酒,喝的是美酒;赏景,赏的是美景;他们也咏⽽歌,吟咏诗⽂,唱唱歌(可不像我们⼀路上唱的是什么《⼀只⼩⾬伞》,没诗可吟,回来的路上⼀起⼤声背诵《将进酒》。
)他们的宴集让今⼈感受到⽂雅才情以及纵兴释怀的欢乐,不禁让⼈⼼⽣羡慕之情。
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下,李⽩和他的堂弟们的⼀次“夜宴”。
下⾯让我们进⼊课⽂,感受他们的“夜宴”诗情。
⼆、共同协作,完成课⽂解读 【疏通字词】投影⽂段,疏通字词,涉及典故简单讲解。
“以诗为⽂”语⾔凝练富有美感的特点;⽤典⾃然不加雕饰,灵活运⽤不凝滞。
【归纳总结】赏美景、序天伦、⾼谈转清、饮酒赋诗 【⾃主赏析指导】前段时间我们学习李⽩的《将进酒》,我们共同归纳出三个赏析诗⽂的⾓度,⼀是作者;⼆是诗⽂反映的⽂化特征;三是诗⽂中的情感基调。
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的情感基调作为赏析的⽅向。
三、对⽐探究 通过课⽂的解读,我们看到李⽩和他的弟弟们在他们的筵席上,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繁管急弦,⽽只是观花赏⽉,吟诗论⽂,说理谈⽞,所以这是⼀场纯属⽂⼈墨客的集会,作者运⽤诗⼀样的语⾔成功地展⽰了⼀次⾼雅的精神盛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齐读⽂章,感受直观的诗⽂情意。
) 【提问】同学们在完成课⽂的解读以及诵读之后,感受⼀下,这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之归⼊什么性质的。
(积极还是消沉的?) 【合作探究】请以⼩组为单位,探讨⼀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提⽰】可以从时代背景、作者个⼈情况等⽅⾯⼊⼿ 【交流成果】⼩组之间交流成果,与⽼师交流体会 四、总结全⽂,阅读与写作 1、阅读分发的材料,⽯崇的《⾦⾕诗序》,有评论家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程度上受到《⾦⾕诗序》的影响,你能从中找出⼀些佐证吗? 2、⾃⼰⾛过的⼗⼋年,以《春》为蓝本,摹写⼀次印象深刻的集会。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 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典故、名言、古诗词等。
3. 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京剧、民间故事等。
4. 传统习俗:拜年、祭祖、赏花灯、包粽子、做月饼等。
5. 传统美德:孝道、礼仪、诚信、友善、勤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艺术、习俗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每课时20分钟2.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时,共15课时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内容: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印象。
2. 讲解:讲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有趣故事和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四下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陶瓷等。
3. 中国传统习俗:拜年、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等。
4.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典故、古诗词、民间故事等。
5. 传统文化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统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要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春节、元宵节等。
2. 第二课时:学习中国传统艺术,以书法、国画为例。
3. 第三课时:了解中国传统习俗,以拜年、贴春联为例。
4. 第四课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成语、典故为例。
5. 第五课时:了解传统文化知识,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通过测试、提问等方式评估。
2.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实践作业、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
3. 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4. 学生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春节习俗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制作春节装饰品,如春联、窗花等,并了解其背后的意义。
2. 传统文化艺术欣赏:让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
3. 端午节包粽子比赛:学生分组进行包粽子比赛,了解端午节习俗,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4.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第二单元:传统习俗1. 拜年2. 贴春联3. 吃年夜饭4. 扫尘第三单元:传统艺术1. 剪纸2. 年画3. 陶艺4. 京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4. 采用调查法,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兴趣和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传统文化》(齐鲁书社版)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3. 实物材料:剪纸、年画、陶艺等传统艺术材料4.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2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艺术(2课时)4. 实践环节: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1课时)5. 总结与评价(1课时)八、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讲解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2. 元宵节:讲解元宵节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和诗词。
3.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和诗词。
4. 端午节:讲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和诗词。
5.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和诗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的民间故事和诗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作业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学生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2.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和资料。
3. 多媒体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4.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站和在线资料。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2课时)2. 第二单元:中国传统艺术(2课时)3.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民俗(2课时)4. 第四单元:中国传统建筑(2课时)5. 第五单元:中国传统思想(2课时)6. 第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学(2课时)7. 第七单元:中国传统历史(2课时)8. 第八单元:中国传统科学(2课时)9. 第九单元:中国传统哲学(2课时)10. 第十单元:传统文化实践活动(2课时)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例如尊老爱幼、重视家庭和崇尚孝道。
2.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分析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主要庆祝活动。
–详细讲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几个重要节日。
–探讨传统节日的传统习俗,如包饺子、放鞭炮、扫墓、赛龙舟、赏月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导入(5分钟)–师生互动问答,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如中国古建筑、国画、传统服饰等。
2.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0分钟)–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3.讨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4.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5分钟)–在黑板上列举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尊老爱幼、重视家庭和崇尚孝道。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1.复习上节课内容(5分钟)–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简要复习,确认学生的理解程度。
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10分钟)–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几个重要节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3.分析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主要庆祝活动(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主要庆祝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国学常识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国学常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国学常识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具。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单元学习的内容,了解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步了解程度。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初步认识。
2.通过课件或图片等教具,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3.介绍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并简要解释其重要性和影响。
三、活动训练(20分钟)1.分发练习册或提供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
2.练习内容可以包括填空、选择题、配对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的理解。
四、讨论交流(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互相交流解答。
3.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示范性的观点和见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五、总结归纳(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
2.鼓励学生进行笔记整理,以便后续复习和巩固。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电影或音乐,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如传统节日、传统乐器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对国学常识的兴趣和热爱有所培养。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恰当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传说故事。
2. 第二单元:传统诗词教学内容: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节奏、韵律、意象等,以及诗词的欣赏和创作。
3. 第三单元:民间故事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民间传说、成语故事等,了解其寓意和启示。
4. 第四单元:历史人物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杜甫等,学习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优秀品质。
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音乐、舞蹈等的基本知识和欣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传统节日、诗词、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和传统艺术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4. 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传说故事。
2.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方法。
3. 学生能够讲述民间故事,理解其寓意和启示。
4. 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品质,从中受到启示。
5. 学生能够认识和欣赏传统艺术,了解其基本知识和表现形式。
五、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6课时2. 第二单元:6课时3. 第三单元:6课时4. 第四单元:6课时5. 第五单元:6课时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节日、诗词、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和传统艺术的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网站、视频、图片等。
四下传统文化教案

四下传统文化教案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传统文化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1.1.1 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1.2 提问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
1.1.3 强调本课程的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期望。
二、知识点讲解2.1 传统节日2.1.1 讲解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1.2 分析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家庭团聚、民族团结等。
2.1.3 举例说明传统节日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促进家庭团聚、传承文化等。
2.2 传统艺术2.2.1 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京剧等。
2.2.2 讲解传统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2.2.3 分析传统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3 传统习俗2.3.1 讲解中国传统习俗的种类,如婚礼、丧葬、祭祀等。
2.3.2 介绍习俗的起源和意义,如婚礼代表着家庭的结合、祭祀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等。
2.3.3 讨论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3.1 传统节日3.1.1 学习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3.1.2 深入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家庭团聚、民族团结等。
3.1.3 探索传统节日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促进家庭团聚、传承文化等。
3.2 传统艺术3.2.1 学习书法、绘画、剪纸、京剧等传统艺术的形式和技巧。
3.2.2 了解传统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3.2.3 分析传统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3 传统习俗3.3.1 学习婚礼、丧葬、祭祀等传统习俗的种类和流程。
3.3.2 深入了解习俗的起源和意义,如婚礼代表着家庭的结合、祭祀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等。
3.3.3 讨论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4.1.2 掌握传统艺术的形式和技巧。
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教案标题: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阅读、写作、思维等。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意义和由来。
3. 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诗词和故事。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如京剧、书法、中国结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5分钟)1. 通过PPT或教材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如尊重、传承、庄重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展示给全班。
三、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20分钟)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由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2. 分组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或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展示。
四、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诗词和故事(20分钟)1. 选择一首经典的传统文化相关诗词,如《静夜思》或《白日依山尽》等,进行解读和朗读。
2. 讲述一个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如《孔子的故事》或《牛郎织女》等,让学生进行听写和思考。
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15分钟)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社区内的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
2.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或艺术表演,如剪纸、国画、舞蹈等。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交流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 PPT或教材:用于介绍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图片或视频:用于展示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3. 分组小组活动:用于让学生深入研究传统节日和习俗。
4. 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用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010-2011学年下学期)备课人:许芳刘晓薇胜利锦华小学全册备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点: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2、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
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表第六单元备课主备:刘晓薇参加人:许芳备课时间:2011年2月20日教学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1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9古诗两首》(《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离别诗的情感表达,体会离别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教学反思:第18课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重别周尚书 (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先喜后伤伤感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教学反思:第19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教学反思:第七单元备课主备:刘晓薇参加人:许芳备课时间:2011年2月20日教学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20古诗两首》(《塞下曲(节选)》和《秋望》)、《21古诗两首》(《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22古诗两首》(《塞上听吹笛》、《征人怨》)。
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我国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和豪迈的情感表达,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塞下曲(明)谢榛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