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统编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产生各种疑问,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分析。
从而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是人民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同时也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章,其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开端与不断强化,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双重矛盾,近代中国人民肩负双重革命任务即反侵略、反封建,本课教学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作为高一新生,也是接触新教材改革的第一批学生,学习能力偏弱,学习要求却相对提高了。
幸运的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其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
因此本课的设计将以《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及失败原因和影响为主,激活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了解中国历史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能通过阅读教材,运用时空定位,横向对比19世纪的中国和英国,认识19世纪中国的社会全貌以及东西方差距。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能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辨析,认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并且能够阅读教材列举史实证明两次鸦片战争的倾略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4.通过观点辨析,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并建立起中西方不同的发展路径对比,认识中国近代化的畸形特点(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通过中国由“天朝上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也由世界霸权到受美德挑战,认识到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抑或是世界上任何其他从国家都应自豪而不自满决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培育学生整体理性思维;通过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时空观念】通过教材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精神,培育学生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与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时空背景和历史影响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虎门销烟》相关视频,陈旭麓与李鸿章对鸦片战争的评价导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一、崩溃的前夜——鸦片战争前的英国与中国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课件图片,指出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的形势如何,对比英国和中国?自主学习19世纪中期的世界形势: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的格局。
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产品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当时,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形势: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清政府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仍很顽固。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及其历史规律。
难点: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战争背后的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因素。
2.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战役、重要事件和条约内容。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战争过程中的战略、策略运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事物时,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上的差异,教师应充分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效。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小组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
(1)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及其历史贡献;
(2)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两次鸦片战争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关系。
研究报告要求不少于1500字,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练习题包括:
(1)选择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简答题: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列出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役,并分析这些战役的影响。
2.比较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阐述它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4.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关天培等,选择一位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人物传记,介绍其生平、事迹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少于800字。
4.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战争背景、主要战役、重要历史人物、条约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形式不限。
5.结合课堂讨论和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贡献的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1000字。
4.讲解相关条约的内容,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以及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影响、重要战役等。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全班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概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任务,如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2.教学目的:
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1)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2.难点:
(1)理解两次鸦片战争背后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治经济状况。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
(3)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相关知识,注重史论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认识到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重要性,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侵略等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对战争的具体过程、影响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存在一定困难。
(4)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六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➊教学目标一、比较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社会状况,理解鸦片战争爆发以及中国失败的必然性二、知道鸦片战争的过程、结果、签订签约三、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教学难点: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失败的原因➌教学过程设计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1、战争背景:中国衰落的封建社会·农业文明VS英国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1)政治上: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英国为君主立宪政体(2)经济上:中国为小农经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3)思想上:中国受到传统理学束缚思想;英国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得到发展(4)军事上:中国装备落后,训练废弛;英国坚船利炮(5)外交上:中国闭关锁国,天朝上国;英国殖民扩张2、战争原因(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对市场和原料需求越来越强烈(根源)(2)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触动其利益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2)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们负担,激化阶级矛盾(3)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打开中国市场,便于资本主义商品输出(4)中国关税需与英方商定,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4、战争后续(1)1843年又与英国签订了《虎门条约》作为补充条约,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权等(2)1844年又先后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两国取得了一样的特权①领事裁判权:指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关税等方面最优厚待遇(一体均沾)5、战争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政治上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破坏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社会性质的变化)②在原有阶级矛盾上增加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社会矛盾的变化)③由反封建变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旧民主主义的开端(革命任务的变化)(2)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世界市场(3)外交上: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4)思想上:地主阶级改革派开眼看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①林则徐:《四洲志》与《华事夷言》;开眼看世界第一人②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③徐继畬:《瀛寰志略》;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1、战争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美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2、战争结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1)11口通商、获得内河航行权与内地传教权、鸦片贸易合法化(2)允许各国在北京驻使、大量赔款(英法各800万两)、割九龙半岛给英国(3)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4)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5)1864年俄国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土地(6)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中国15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最大获利者3、战争影响: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双半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➍板书设计一、鸦片战争1、战争背景:中国衰落的封建社会·农业文明VS英国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2、战争原因: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4、战争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战争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战争结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3、战争影响:双半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➎课后反思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案设计: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案设计: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2019级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班级姓名.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这次战争不是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案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参考答案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殖民者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中国清政府统治闭塞、落后,疆域广阔,拥有广阔的市场。
【合作探究二】参考答案: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及影响(1)态度: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原因:“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
(2)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且深入长江中游;由远离清朝的政治中心到临近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C。
【解析】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
由材料信息可知,林则徐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主要目的是禁绝鸦片,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与材料信息不符。
2.【答案】D。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它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故D项正确。
A项不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由于对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对中国存在贸易顺差,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前中英就有贸易往来,排除C 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它”发端于广东,最终进入华北且攻占过北京,性质是外来侵略,故C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外国人在中国触犯了法律,应受中国法律的制裁,题干所述事实明显与此相违背,这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结合时间“1840年”可知这与鸦片战争有关,再结合关键词“划时代”可知此处强调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近代社会,答案为D项。
6.【答案】D。
【解析】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在对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16课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背景,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说明中国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能够将鸦片战争置于当时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思考,培养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数据图表、文献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简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外国侵华历史的学习,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通过学习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性质。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通过预习新课,完成学案。
2.教师准备:课件、学案、习题。
3.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 直到今天,还不乏有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一定剃阴阳头,扎辫子,一脸菜色吃不饱穿不暖,而且跟还喜欢抽鸦片,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人会有如此偏见呢?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鸦片战争爆发前,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清政府的统治者还活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对外界缺乏了解,盲目自大。
那么,当时中英双方在社会背景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去思考总结。
[学生回答]略。
[讲] 首先看欧美世界,政治方面: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775年美国发生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度逐渐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逐步确立起来。
经济方面: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外交方面: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设置具有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导入:以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画面或相关历史文物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两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够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各方的立场、动机和目的,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3.学会运用史料实证,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战争画面、史料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两次鸦片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设置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采用历史小论文、历史地图绘制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二,进入本课的第二个子目,两次鸦片战争,在这里,我通过给学生材料,材料里有后面19世纪初期几年的英国走私鸦片到中国的数量以及一个表格,表格是反映英国输华总值和中国输入英国总值,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中英贸易出入超情况中国是属于出超的,也就是贸易顺差,这个中国在对外贸易当中是处于有利地位的,但是相反的,英国是入超,属于贸易逆差,这是不利的,所以他们就是为了弥补这个贸易空缺所以将鸦片这个恶习传到中国,在中国沿海地区走私鸦片,(这里可以给学生解释出超,入超的意思),鸦片传到中国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不仅弥补了英国的贸易空缺,还带来了极大的利润。所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我归纳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因为之前已经大概点到过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中国成为他们垂涎欲滴的对象,所以他们要找到市场,,还有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目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习过两次鸦片战争,熟知林则徐、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等史实,所以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重复学生已经熟悉的基本史实。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对某些理论的理解能力有较大提高,所以这节课重点放在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人的反思。在此,应借用图片、视频、材料、等创设情境,使其学生身临其境,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展现当时战争的场面,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氛围。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本课为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本课第一子目,主要讲述战前西方国家社会和中国社会的不同,指出西方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并积极扩张海外市场,而中国仍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其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第二子目,主要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概括,如时间,直接原因,签订的条约,影响等等。第三子目,讲述开眼看世界的几位人物,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洞悉国内腐败封闭自守而外国先进的事实,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图自强的史实。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
3.通过讲解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授新知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我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此外,我还讲解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小结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我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使他们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2.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效果。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5.强化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
-提供丰富的史料,如历史文献、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学会提高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
6.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及结果,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英国会发动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两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或人物,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清晰,体现自己的思考。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完成以下论述题:
-论述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历史学科方面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对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线等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将更加关注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影响以及历史规律。学生在此阶段,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立性。
然而,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较为片面,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史料的解读能力有限,难以挖掘史料背后的深层含义;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及结果,掌握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程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
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通过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清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虚骄无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并对学生认识当今的国情具有启示作用。
此外还想通过中西的对比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
六、教学过程概述[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同时呈现字幕与动态的马戛尔尼使华路线图,并在之后提出问题⑴]公元1792年9月25日,马戛尔尼子爵带着他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起航,带着60 0箱礼品,还有大英帝国的信心及其优越感,以补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80大寿为名,远涉重洋,于次年8月抵达北京。
马噶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清朝郑重的提出了通商的要求,遭到清朝拒绝。
有着“十全老人”称号的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女王的国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
问题⑴:200多年前,马戛尔尼子爵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驱使着马葛尔尼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么不辞劳苦的大老远来到中国?说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学生感受到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刺激,以及急剧发展的社会生产,急需对外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攫取廉价原材料。
[多媒体呈现如下文字与问题⑵]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和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推行,空前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摘编自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说明:西汉时期,儒家逐渐成为西汉国家哲学,司马迁将孔子称为至圣之人。
面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盲从孔子。
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为改制创教的“制法之王”。
民国初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李大钊等人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总而言之,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依据表格中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得出历代对孔子评价不同但都突出其作用的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孔子评价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工业革命时代的大背景,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以及鸦片战争后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从林则徐对英国挑起“边衅”的误判、道光帝与琦善对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的理解等,分析“天朝”氛围下君臣的思维逻辑和行事风格,并认识由此而产生的危害。
3.以虎门之战为例,探讨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4.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反入城斗争,抵制公使驻京等细节,还原历史过程,引导学生深入历史情境,理性思考并得出自己的历史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中,面对列强侵华中国政府及其官员的反应。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中,面对列强侵华中国政府及其官员如此反应的原因及影响。
三、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四、新课讲授【新课导入】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幻想以平等的身份同中国商谈通商事务,并向“天朝”委派常驻使团。
9月14日清晨,在承德避暑山庄,马夏尔尼和他的副手乔治·斯当东,翻译以及12岁的见习侍童、乔治的儿子托马斯·斯当东,看着许多人——朝臣、亲王和藩国的使臣——都在向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英国人认为这是有损国家形象的事,他们只将一条腿屈膝跪地。
因此,乾隆心里很不高兴,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乾隆只是对会讲中国话的小斯当东很感兴趣,他解下挂在腰间的黄色丝织荷包,破例将它赐给一个外国孩子。
在乾隆眼里,这孩子才是真正的“贡品”,他讲的是中国话,他就已经中国化,是一个小熟番;他来觐见皇帝,把自已变成一个文明人,也就是中国人。
23年后的1816年,英国又派出阿美士德使团访华。
皇帝已不再是乾隆,而是他的儿子嘉庆。
托马斯·斯当东成了使团第二号人物。
8月28日,刚到北京的阿美士德和托马斯等人,便被带入圆明园的一个院子,要求向嘉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重点难点】重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开眼看世界难点:冲击--回应模式与睁眼看世界、多元史观与通商口岸的开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圆明园图片、《十二生肖》、《盗墓笔记》相关剧照。
教师讲述: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
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三园;占地面积约五千二百亩。
它本是明代一故园。
清朝从康熙至咸丰的六代帝王,历时一百五十多年,集中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它营建成为一座举世无匹的大型皇家宫苑。
然而,在第二次鸦片中,它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
教师提问:这两部影视作品《十二生肖》《盗墓笔记》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兽首下落何方?教师补充:这些影视作品反映的是流失国外的圆明园文物“12生肖兽首”。
目前已经回归的有8件: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鼠首、兔首、龙首;另外4件——蛇首、羊首、鸡首、狗首铜像至今下落不明。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第二课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卷土来,圆明三园情何堪1.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满以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他们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惊奇地发现,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费其棉纺织品的价格只有0.57便士。
”“他们把英国棉纺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材料二:(咸丰)十一月乙卯朔,……英人在广东以查船构衅,放砲攻城。
绅团愤击之,歼数百人。
敕叶名琛相机办理。
……己卯,叶名琛奏防剿英夷获胜。
——《清史稿·文宗本纪》教师提问:以上材料说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根本原因:列强为继续扩大在华利益;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其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学生回答:“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6课林则徐和他的时代——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让历史“活”起来,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加深学生的记忆。
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历史逐渐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已经不再鲜活。
历史教学关键在于“眼中有人”,关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小见大,窥探整个时代的面貌,同时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心灵契合点,引起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16课,属于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开篇。
内容分为三小节——“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开眼看世界”,历史进程头绪比较繁杂,难以在1课时(45分钟)内完成,故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重点讲述林则徐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部分侧重于强调其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联系,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伸和扩大。
(二)学生情况分析对于林则徐,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未必真正了解林则徐背后的心路历程。
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学生也并不陌生,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业水平质量要求适当拔高,运用唯物史观的理念挖掘战争背后的必然性。
本节课以林则徐为切入点来探究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通过本节课林则徐禁烟过程的描摹,形成对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一)通过史料阅读,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战败的必然性,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和证据意识;(史料实证)(二)着眼于所处时代环境(19世纪中期的晚清),对民族英雄林则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感受其自身的优秀精神品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三)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史为鉴,理解改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唯物史观)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战败的原因(二)教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文字史料视频资源(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两张图片引入主题:图1:西安碑林博物馆林则徐书写的“碑林”二字图2:美国华盛顿广场上的林则徐铜像设疑:林则徐的影响力为何如此巨大?“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他的自信与豪迈令人折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的拳拳爱国之志流传千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世界霸权,殖民扩张
综合
社会矛盾,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归纳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2、主要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3、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一)代表人物主张及实践:
1、林则徐:
①著述:编译出《四洲志》
②实践:设立译馆
2、魏源
①著述:编撰出《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②主张: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3、徐继畬:
①实践: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
②著述:撰成《瀛环志略》
(二)评价:(进步、启蒙、爱国 ,局限)
(1)进步: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效仿,是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2)启蒙:为早期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引导探索救国之路;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3)爱国: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强国御辱。
(4)局限:
①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是肤浅的,局限在器物(技术)层面;
学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在分析过程中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情况,培养学生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的能力——历史时空观。
二.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鸦片战争的冲击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1、过程(图片)
2、结果:战败,
签订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②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③没有付诸实践;
学习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战争做出的积极反应,培养学生树立全球史观。在评价中国的探索时,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角度。
课后反思
本课在内容设置上强调全球史观下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注意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认识鸦片战争。
(三)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并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四)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六)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因应,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培养学生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反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用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文明,向其他文明学习、借鉴。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1、过程
2、结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结合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对鸦片战争的因应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难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与中国
中国
西方
政治
君主专制,日益败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经济
小农经济,科技落后
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
军事
武备落后,军队废弛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教学目标
(一)学习鸦片战争前19世纪英国与中国的对比,明确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封建落后的中国无法抗衡先进的资本主义英国。
(二)通过分析19世纪英国与中国,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期世界的变化,在世界中看中国,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