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三个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
一、精神分域理论:
①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②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③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二、人格结构理论:
①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利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③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三、性心理发展时期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
后期8月-1岁——吞咽咀嚼吞食
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2、肛门期两岁至三岁左右:前期——排泄—解除内部压力—快感体验;后期——保
持—痛与性刺激—引起关注
3、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4、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异性恋;性快感由口腔、肛门逐渐转移到性器官上;
6、成熟期青春期以后:心理结构平衡不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来压抑自己的本我冲动;恋亲情结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名人故事】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
【名人故事】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生于1856年5月6日,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神经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之父和精神分析学之父。
他提出了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例如无意识、童年体验在成年人行为中的重要性、性本能等。
“之父”这个称号也因此名正言顺。
弗洛伊德出身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毛皮商人。
他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神经学和医学,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也曾在巴黎学习神经解剖学和病理学。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的研究生时代其实就已经开始探讨心灵和行为间的关系,并且经常借鉴自己的病人与痴呆症患者的案例,在精神诊断领域上取得重大发现。
1885年,弗洛伊德开始实践催眠疗法,并在之后的实践中,他逐渐发现了人类某些行为的真正原因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指导,而是人类内心潜在的一些感受和欲望在起作用。
1895年,他正式提出了心理学领域内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理论——“无意识”。
弗洛伊德深入研究了儿童时期和童年经验对成年人的影响,并提出了童年性感受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观和行为常常是由于童年不良体验在成年人的人格上暗中起作用的。
这个理论成为了弗洛伊德的另一个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即儿童心理学。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人的性本能理论。
他认为性是人类恒久的生理需求之一,并且性主要包括本能驱动、身体机能和了解自己的欲望。
这个理论引发了当代社会的许多争议和批评,但它在其时代里仍然是颇为受欢迎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期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健康专家之一,并且他的理论引领了更多人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在1913年,他成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为了研究、教学和实践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织。
他开创了精神治疗的实践方法,人称“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治疗”。
除了他的心理学理论之外,弗洛伊德也发表了许多关于文学、文化、宗教和哲学等其他领域的作品。
尽管弗洛伊德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亦受到许多批评和争议,但他的学说仍然大大地影响到了现代心理学和其他领域的人们。
教招考试: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
教招考试: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分成不同层次的,各个层次起着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功能。
弗洛伊德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本能》一书中,他把人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格的这三个部分是经常发生冲突的。
1.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部分。
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
它按照快乐的原则,急于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而不受物理的和社会的约束。
例如婴儿看到东西就伸手去抓,无论这东西是否属于他或是否有害。
2.自我自我是人格中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生命的头两年里,经过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系统。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照现实的原则行事,充当裁判的角色,对本我实行监督,既使本我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又不违背超我的道德的原则。
因此,自我既是仲裁者、监督者,又是调解人、和事佬。
例如,有一个朋友向你借钱去炒股票。
你借还是不借?借吧,怕朋友还不了钱(本我);不借吧,又怕说你对朋友不讲义气(超我)。
于是你对朋友说:“我怕你炒股票亏本,背上债务,所以,决定不借钱给你”(自我)。
这样,你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又不至于背上“不讲义气”之名。
这就是自我在人格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3.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部分,代表社会的道德、价值的要求,是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化。
超我是在大约5岁左右开始形成的。
超我表现为良心和自我理想,使人的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按道德的或至善的原则行事。
例如你无意中抬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一笔数量可观的现钞,还有一份医院给病人家属的病危通知书。
你家里小孩上学正需要用钱,假如把这笔钱占为已有,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困难,还可以不为人所知。
你藏好钱包,急忙离开现场。
但没有走多远,你又想,这是别人的救命钱,现在失主正万分着急呢。
社会工作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 个人的问题源于内在的精神冲突,这些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并且潜藏于意识之中,理性无法觉察潜意识的经验。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其中,本我遵循享乐原则,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自我是由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
超物由自我发展而来。
朝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系。
4、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害怕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等。
5、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
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
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试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表现有:(1)否认否认的内涵是指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2)替代替代的内涵是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替代对象。
(3)认同认同的内涵是指有意识或部分有意识的接受另一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4)投射投射的内涵是指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
(5)合理化合理化的内涵是指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
(6)反作用反作用的内涵是指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如以爱代替恨。
(7)退化退化的内涵是指采用前一阶段的行为,如五年级小学生因母亲生了小弟弟,出现了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行为。
(8)压抑压抑的内涵是指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
(9)升华升华的内涵是指一种正常且非导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如将性冲动转化为可接受的释放方式。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1、精神分析理论在实务中运用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别化原则。
要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契约。
治疗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弗洛伊德是怎么死的
弗洛伊德是怎么死的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死之前说了句“女人啊,你究竟想要什么?”成为一时经典。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弗洛伊德是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弗洛伊德是怎么死的弗洛伊德死于口腔癌。
弗洛伊德在晚年的时候患上了口腔癌,在1939年的时候,弗洛伊德在英国伦敦去世。
口腔癌成为了弗洛伊德的致命杀手。
弗洛伊德虽然接受了治疗,但是并没有治好。
弗洛伊德喜欢抽雪茄烟,并且每天的吸烟数量很大。
按照他的说法,雪茄可以让他更加冷静地思考。
但是过量吸食雪茄使得他患上了口腔癌。
口腔癌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控制病情恶化。
但是弗洛伊德在患病期间依然吸食雪茄烟,使得他的病症加剧。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犹太人。
纳粹德国合并奥地利后,在奥地利迫害犹太人,并且公开烧毁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著作。
纳粹政府还杀害了弗洛伊德的四个妹妹。
当时的弗洛伊德在英国伦敦,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非常悲痛,这使得他的病症加剧,病情恶化,接着去世了。
弗洛伊德的死是其不良习惯造成的。
弗洛伊德早年的时候是医生,当时就很喜欢吸食雪茄。
后来他开始著书立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就会吸食雪茄烟。
在当时的欧洲,很多名人有这样的习惯,马克思也喜欢在写著作的时候吸食雪茄烟。
弗洛伊德是在伦敦去世的。
当时伦敦正处于战争状态,医疗资源匮乏,弗洛伊德在伦敦没有得到更好的治疗,在1939年这个二战开始的年份去世了。
弗洛伊德的遗言看到弗洛伊德遗言,很多人只都会默默地说一句:“天才的世界,果然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之人所能理解的。
”关于弗洛伊德遗言,只有一句话,而且是一句前不着调,后也不着调,让人听完之后觉得一头雾水的话。
他的遗言就是一句:“女人啊,你究竟想要什么?”。
这在很多人看来他这句遗言是无比搞笑的,甚至是很粗俗的。
甚至有人会因为他的这句话觉得他是一个好色之人,在临死前想的不是其他有意义的东西,竟然只是想了女人,而且还是想他到底是想要什么。
如果照这样的理解,他确实是个蛮粗俗的人。
3弗洛伊德
为什么要让人只能透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呢? 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塔木德》
续
犹太父亲教育孩子,有一种很特殊的方法:
父亲把三岁的孩子放在窗台上叫他往下跳, 父亲在下面接。孩子跳到父亲的怀中,感到 非常安全,因而玩得十分高兴。可到了第三 次,孩子往下跳时,父亲却突然抽回了手, 孩子跌落到地上,痛得哇哇大哭。父亲则站 在一旁,冷眼旁观。当孩子问父亲为什么欺 骗他时,父亲说:“你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 一次二次,第三次就一定会再接你?你为什么 以为我是你父亲,就—定会帮你?”连父亲都 欺骗自己,孩子以后自然就很难信任别人了。
创立了“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
这被视为“下贱的性变态理论”、“为社会
上一切猥亵行为辩护的污浊理论”。 但弗洛伊德将一切偏见和指责都抛与脑后, 而坚持自己的见解。
梦的王国
在临床上,弗洛伊德越来越多地发现潜意识
在精神生活背后的作用,也发现了梦与潜意 识的关系。 于是开始在梦的国度潜行。他花了大量时间 研究自己和他人的梦,于1900年写成巨著 《梦的解析》。本以为会引起重大反响,谁 知出版后13年仅销售600多本。
梦是什么?
就是愿望的满足,因为它是潜意识系统的一
种活动,潜意识活动的目标就是愿望的满足。 睡前饮酒,梦中寻水,醒来喝水,即是例证。 但不是所有的梦都这么明显,梦会伪装。因 此,弗洛伊德将之分为“隐梦”和“显梦”。
回归正常?
有人反对弗洛伊德,因为他研究是关于病态
心理学的理论。于是弗洛伊德指出,病态心 理与正常心理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开始研究正常心理,对大量日常心理现象的 研究,发现,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它影响着人的生活。例如过失行为:口误、 笔误、;遗忘;误放、误取和丢东西。都是 潜意识本能欲望的产物。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1.意识(conscious)是我们所熟悉的心理活动,是心理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
它与语言密切相关,是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以及可以清晰感知的外界的各种刺激等。
2.无意识(unconscious)又称潜意识,是不能被人意识到的心理层面,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并受无意识驱动的。
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不被客观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冲动、要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比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个体将这些冲动、要求和欲望排挤到无意识领域中,既不能意识也不能说出,以缓冲“意识”的压力,这一过程被称为压抑/潜抑(repression)。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的。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原动力。
3.前意识(preconscious)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
一部分,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
过程。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阻止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前意识
的存在保持了个体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现实要求和道德准则来调节,成为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弗洛伊德接纳了费希纳的观点,将心理比作大海里漂浮着的一座冰山,浮在海平面上的部分相当于意识,时隐时现的部分相当于前意识,而处于海面下看不到的那部分相当于无意识。
意识的运动是由下面的潜流(无意识)推动的。
第三章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第三章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只言感悟片语共勉——哪壶不开提哪壶:备受争议的人肯定评价:(1)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
尽管他的概念是从文化的潮流中取得的,他仍是一位这样的创始人,他忠于自己的基本信念而辛勤工作了五十年,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不惮修改,使它趋于成熟,为人类的知识作出贡献┅┅他的观念日益扩展,直至他的有关人类动机的全部思想普及于心理学家们和普通人之间,在他们看来,弗洛伊德这一修饰词几乎与达尔文同样耳熟了。
他已经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变成了常识。
┅┅正是这个弗洛伊德,他把动力概念引进了心理学,使心理学家们看到了它,又采用了它。
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
——[美]波林,《实验心理学史》(2)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象弗洛伊德那样对人类思想产生如此冲击,没有一个人类生存的主要领域不曾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触及。
例如,他对宗教、哲学、教育、文学、艺术以及一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赫根汉,《心理学史》(3)如果你感到弗洛伊德令人讨厌,那是我的过错,而不应归咎于他。
——[美] 赫根汉,《心理学史》否定评价之总结:(1)因“泛性论”而被视为道德败坏者、堕落者、下流胚。
(2)因本能论而被视为对人类理智的反动。
(人类理智遭受第三次致命打击的策划者与实施者)一、弗洛伊德简介(一)抱负远大的精神科大夫(二)善于思考的人(三)年轻母亲的宝贝(四)出色而幸福的男人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一)心理分区观点——意识与无意识1、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点来自他早期的行为实践2、无意识活动的证据(1)梦梦是无意识的集中流露,因此,考察梦是了解无意识的捷径。
梦是愿望的满足。
(2)弗洛伊德式失误来源于人们深层无意识动机的失误。
(3)精神病症状无意识表达的借口。
(4)投射测验向被试呈现模糊刺激,要求被试根据呈现的刺激编故事、辨认物体或画画,从而考察被试无意识心理的方法。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人性的七宗罪傲慢、贪食、贪婪、愤怒、妒忌、懒惰、色欲某种意义上都能够代表着本我,能够为用户带来直接的快感。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能够满足用户本我的内容和活动都能够刺激用户进行有效活动。
2、自我
人格中意识部分,这部分在事实原则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自我负责与现实接触,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
更多的体现为规则的遵守度,通过规则来协调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部份。
除了极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群体,大部分人都具有在意社会道德伦理束缚,由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的超我去监督与控制本我的冲动。
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包含了孤独,博爱,信仰,完善的自我。
弗洛伊德三论学习顺序
弗洛伊德三论学习顺序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世界是由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种成分构成的。
其中,无意识和潜意识占据了心理世界的大部分空间,并且无意识的冲突、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心理世界的发生和发展,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心理的发展变化,心理的疾病及其治疗,都与无意识和潜意识有关,并且无意识和潜意识才是这些现象或问题的根源。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有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的功能主要体现的是人的本能愿望,遵循快乐原则,就是怎么高兴怎么舒服怎么来。
超我的功能主要体现的是人类文明所带来的道德约束,遵循道德原则,也就是说要看怎么符合道德怎么来。
这样一来,本我和超我之间就是相互冲突的,那么自我就是负责来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男人在大马路上看到一个美女,本我的冲动就是上去搭讪甚至与之交配,但超我会从道德的角度反对禁止这种行为,不允许个人产生反道德的的冲动,这时候自我就会出来斡旋,根据实际情况,既不让本我特别压抑,也不让超我受到挑战,其结果是这个男人在大脑里意淫了一下或者偷瞄了几眼就走开了。
对于超我比较强的人,可能都不会允许自己意淫或者多看几眼,那样会觉得自己痛苦肮脏,对于本我比较强的人,可能就直接上去搭讪甚至耍流氓了,不然他内心也会痛的,因此一个人的自我功能成熟的很重要一点就是看能不能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既符合道德约束,满足个人本能的最佳方式。
3.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每个阶段都存在其主要的潜意识冲突,这些冲突的顺利解决才能带来该阶段人格的正常发展,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乃至人格障碍。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并没有在他有生之年形成完整清晰的体系和界限,弗洛伊德是一位先驱者,他大踏步地开拓了人类对于潜意识的研究领域,因此,他的理论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石,可以发散和拓展到人类心理世界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其中弗洛伊德相对着重论述的理论就是以上三点,还有诸多方面弗洛伊德只做了提示,没有一一论述清楚(一辈子时间不够),需要后人继续下去,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后世影响之大,就像是宇宙大爆炸式的,其光芒在不断地向外辐射,这个影响目前早已超出来心理学本身,已经给现代的哲学,精神医学,艺术,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影响和冲击。
弗洛伊德心理学经典三部曲(套装共三册)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过失心理学(一) 第三讲过失心理学(二) 第四讲过失心理学(三)
第五讲初步的研究及其困难 第六讲初步的假说与释梦的技术 第七讲显意和隐意 第八讲儿童的梦 第九讲梦的检查作用 第十讲梦的象征作用 第十一讲梦的工作 第十二讲梦的举例及其分析 第十三讲梦的原始的及幼稚的特点
第十六讲精神分析法与精神病学 第十七讲症候的意义 第十八讲创伤的执著——潜意识 第十九讲抗拒与压抑 第二十讲人们的性生活 第二十一讲原欲的发展与性的组织 第二十二讲发展与退化的观点——病原论 第二十三讲症候形成的过程 第二十四讲一般性神经过敏
弗洛伊德心理学经典三部曲(套装 共三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三部曲
梦
精神分析 理论
症候
特点
三论
套装
弗洛伊德
心理学 梦
性学
心理学
心理学
过程
儿童
作用
性
精神分析
内容摘要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 疾病的方法,也是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后来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个重要学派,对心理 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是弗洛伊德在1915-1917年的两 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部分讲稿,因而全书也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篇。在 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对精神分析学的知识毫无所知,所以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讨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 是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第一篇《过失心理学》共四讲,主要讲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过失,如口误、 笔误,并探讨出现这些过失的原因,从中发觉了潜意识的存在,表明了“抑制”作用的功能,指出这些过失都是 有其意义的心理现象,是两种不同倾向相互牵制的结果。第二篇《梦》共十一讲,主要讲述的是弗洛伊德的梦理 论,系统阐述了梦的实质、内容、工作原理、释梦的技术等,并试图由释梦的技术去探索梦的显意与隐意,从而 得出梦的作用。第三篇《精神病症通论》共十三讲,结合前两篇对过失心理学与梦的分析,证实了神经病患者的 症状和其经历有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全书共二十八讲,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概括性 论述。《梦的解析:插图导读版》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该书引入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 潜意识理论,适用于解析梦。但这部著作不只解析了梦,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基础:解释了心 理疾病的发病原理,解释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心理行为,这对医学有深远的影响。书中作者声称他发现了三大 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儿童是有性爱意识和动 机的该书全面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的观点,引导了 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
弗洛伊德3个自我的理论
弗洛伊德3个自我的理论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最初由奥地利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他的《性格分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中提出的。
它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经历过的潜意识,根椐乎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由于不同的经验而形成的。
弗洛伊德的三个自我理论指的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潜意识、压抑的意识和理性的意识。
潜意识是指一个人不经意之间内心最深处的思维和想法,它们通常是由记忆和情感组成的。
而压抑的意识则是指这些记忆和情感会在内心中自我抑制,而最终会形成一种抑制的意识。
最后,理性的意识则是指个人在处理不同的事情时,会被自己的理性思维所抑制。
此外,弗洛伊德也强调,在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过程中,三个自我之间会有一种互相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主子关系”,即一个自我会把另外两个自我作为自己的主人或控制者,并会根据主子自我的思维来抑制另外两者。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一种内心的分裂和表象,是一个个体的三个自我之间的特殊关系,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他的行为表现。
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不能够有效地和平衡地管理这三个自我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内心的冲突和困扰。
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对于个人自我认知和个体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它有助于人们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并在未来建立更强大的自我认知能力。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概念,它不仅与个人的特殊特征有关,还与环境和外界的影响有关。
对于弗洛伊德而言,环境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会对人的自我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有助于理解,自我的发展和形成是跟个人及其环境的互动有关的,这个互动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自我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也被视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模式,并且这种模式会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内心思维活动,以及他们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机制。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梦的研究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
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梦的理解和分析。
本文将从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梦境内容、梦的功能和解释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1. 潜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思想活动中存在着两个层次:意识层和无意识层。
其中,无意识层是由我们不知道或不愿意承认的欲望、冲动、情感和记忆组成,而这些情感和记忆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包括我们在睡眠中做出来的梦。
2. 欲望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满足的欲望。
这些欲望可能是性欲、权力欲或其他任何形式,而我们在白天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满足这些欲望,但在睡眠时,我们的梦境中就会展现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
3. 梦是一种隐喻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隐喻,它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我们无意识层中的欲望和情感。
梦境中的符号和象征并不是直接反映我们所经历的事实,而是通过一种间接、模糊、难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
二、梦境内容1. 梦境中的符号弗洛伊德认为,梦境中的符号通常都是一些比较普遍、共同存在于人类文化中的符号。
例如:水、火、动物等等。
这些符号并不是直接反映我们所经历过的事实,而是通过一种间接、模糊、难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
2. 欲望和冲动弗洛伊德认为,在梦境中最常见的内容就是性欲望和暴力冲动。
这些欲望和冲动通常都被压抑在我们的无意识层中,但在梦境中它们会通过一种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
3. 梦境中的重复弗洛伊德认为,梦境中经常出现的重复和变形是由于我们内心深处某些欲望和冲动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的。
这些欲望和冲动会反复出现在我们的梦境中,直到得到了满足或被解决。
三、梦的功能1. 满足欲望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满足欲望的方式。
在白天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满足自己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满足的欲望,但在睡眠时,我们的梦境中就会展现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第三个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第三个
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是1923年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开发的一种人格九分法理论,它包括三个基本的概念:超我,我,和自我。
弗洛伊德提出,人类的心理状态受到这三项力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影响,其中超我作用于我和自我,而我和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也相互作用,形成人格状态的内在动态结构。
2超我
超我,也叫做审判者、父母形象或良心,是心理化解决外界行为表现的因素,即外在行为表现的依据。
它有两种形式: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
自然法则就是指人们的内在机制,是基于遗传继承的我们生活习惯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然改变;而道德法则则是外在的行为标准,它来源于父母,老师,社会环境等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我
我也叫做意志力、内我或实践者,它是指个体内在心理力量,构成了其行为活动的基础,是个体决定行为表现的原因。
它是由超我和自我结合而成的,构成个体行为表现的指令者。
4自我
自我,也叫做真我或自我意识,是一种内在本性,是个体在外界环境中发展出来的自我形象,包括野心、抱负、幻想、外貌等等。
它有利于维持个体的奖赏体系,也是个体行为表现的实际影响者。
5内在动态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状态是受超我、我和自我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
当超我对我和自我太过强硬,迫使我和自我发展不自然时,就容易造成失调,令人变得神经过敏,甚至发生病态的心理现象;当超我对我和自我的制约过于轻松,让我和自我脱离了实际,也会导致人格失调,令人变得浮躁、骄傲、盲从等等。
最终,我和自我之间的对立关系才是关键,只有把这两个人格构成统一整体,使得其保持一定的安定状态,才能够使人变得理智,心智成熟。
弗洛伊德人格分析 学习资料3
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弗洛伊德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童年以至于他的整个一生,就是在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环境中渡过的。
他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德国弗莱堡市内的一座两层楼的小房子,这座简陋的房子有一扇大门对着大街,从出生到三岁,弗洛伊德就在这里渡过,因为生活拮据,他们一家生活一直需要弗洛伊德母亲娘家的接济和资助。
他的父亲雅可布〃弗洛伊德是一个毛织品商人,但它手中只拥有微薄的资本,但是他是个乐天派,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总是好心地看待别人和周围的事物。
他虽然经商,但为人诚实、单纯。
弗洛伊德10岁前接受的是家庭教育,父亲是他最早的老师。
父亲文化水平很低,但会抓紧一切机会向自己的儿子传授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
父亲经常带年幼的弗洛伊德外出散步,途中不断跟儿子聊天对话。
后来散步成为成年后弗洛伊德最主要的爱好。
相对母亲的温情与钟爱,父亲对弗洛伊德是既亲近又有距离。
‚他和母亲一样,对我很偏爱‛,有一次,当他5岁的时候,父亲给了他和妹妹一本关于到波斯旅行的书,并纵容他们撕下书中的彩图。
显然,他父亲这样做是很不严肃的,尽管它带有游戏的性质,但这是一种很难以理解的教育儿童的方式。
这件事对弗洛伊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弗洛伊德反而产生了搜集书籍的爱好。
在弗洛伊德的记忆中,父亲很给他尊重。
他在家庭会议中的意见颇受重视。
弗洛伊德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
犹太家里经常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家中的一切问题和重要事务。
依据犹太教的规定,父亲是当然的‚会议主席‛,家中的每个成员,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参加,发表意见,参与举手表决。
有一次,家庭会议研究给新生的小弟弟取什么名字。
3弗洛伊德算法范文
3弗洛伊德算法范文1. 弗洛伊德算法(Floyd-Warshall Algorithm)弗洛伊德算法是一种用于求解全源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它可以确定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该算法采用动态规划的思想,通过逐步迭代更新节点之间的距离来求解最短路径。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于每一对节点(i,j),检查是否存在路径p,使得p的权值小于从节点i到节点j的当前最短路径。
如果存在这样的路径p,则更新节点i到节点j的最短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 创建一个二维数组dist,表示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初始化dist[i][j]为节点i到节点j的直接距离,如果不存在直接的路径,则设置为无穷大。
2. 对于每一对节点(i,j),以每一个节点k(k为0到n-1)作为中间节点,检查是否存在路径p,使得从节点i到节点k再到节点j的路径距离小于当前的最短路径。
如果存在这样的路径,则更新dist[i][j]为路径p的距离。
3.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都被确定。
弗洛伊德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3),其中n为节点的数量。
算法的优点是可以处理含有负权边的图,并且能够同时求解所有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2.弗洛伊德算法的应用2.1最短路径问题弗洛伊德算法可以用于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例如在给定的图中找到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弗洛伊德算法不仅可以处理不带权值的图,还可以处理带有正权值或负权值的图。
2.2网络路由弗洛伊德算法可以用于网络路由的计算,例如确定从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对于每对节点,弗洛伊德算法可以计算出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并通过这些最短路径来进行网络路由。
2.3传感器网络在传感器网络中,弗洛伊德算法可以用于确定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这对于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路由非常重要,使得数据能够在网络中有效地传输。
3.弗洛伊德算法的优化尽管弗洛伊德算法是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有效算法,但对于大规模的图,它的计算时间会非常长。
第三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三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过程的学科。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儿童的发展。
以下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理论观点:1.约翰·彻米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约翰·彻米斯基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该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彻米斯基认为,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他的理论核心概念是“区别(distinction)”,即儿童通过对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逐渐深入的区分。
彻米斯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积极参与和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他还提出了“近代发展区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经过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完成但仍需帮助的任务。
这一理论强调了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2.爱因斯坦的社会发展理论:爱因斯坦是另一位重要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来学习和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过程,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爱因斯坦还提出了“内化(internalization)”的概念,指的是将外部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转化为内部的心理过程。
他的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塑造作用。
3.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了个人内心中不同冲突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发展受到冲突和欲望的驱动。
他提出了心理动力学的结构模型,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冲突力量。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口唇期、便秘期、阴蒂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他的理论强调了儿童发展中潜意识和冲突的作用。
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分成不同层次的,各个层次起着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功能。
弗洛伊德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本能》一书中,他把人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格的这三个部分是经常发生冲突的。
1.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部分。
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
它按照快乐的原则,急于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而不受物理的和社会的约束。
例如婴儿看到东西就伸手去抓,无论这东西是否属于他或是否有害。
2.自我自我是人格中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生命的头两年里,经过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系统。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照现实的原则行事,充当裁判的角色,对本我实行监督,既使本我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又不违背超我的道德的原则。
因此,自我既是仲裁者、监督者,又是调解人、和事佬。
例如,有一个朋友向你借钱去炒股票。
你借还是不借?借吧,怕朋友还不了钱(本我);不借吧,又怕说你对朋友不讲义气(超我)。
于是你对朋友说:“我怕你炒股票亏本,背上债务,所以,决定不借钱给你”(自我)。
这样,你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又不至于背上“不讲义气”之名。
这就是自我在人格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3.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部分,代表社会的道德、价值的要求,是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化。
超我是在大约5岁左右开始形成的。
超我表现为良心和自我理想,使人的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按道德的或至善的原则行事。
例如你无意中抬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一笔数量可观的现钞,还有一份医院给病人家属的病危通知书。
你家里小孩上学正需要用钱,假如把这笔钱占为已有,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困难,还可以不为人所知。
你藏好钱包,急忙离开现场。
但没有走多远,你又想,这是别人的救命钱,现在失主正万分着急呢。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大全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是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规考点,常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学员在备考的过程中往往只抓部分考点,导致部分理论出现遗漏,特此作以整理与完善,以帮助学员更全面的备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Sigmund Freud: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作为2O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弗洛伊德早年从事神经学的研究,应用催眠治疗精神疾病。
1893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有过的情绪经验推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由于对病人及对自己的梦的观察和分析,弗洛伊德发现和确认了无意识心理现象。
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
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别出心裁的开创一种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
1905年弗洛伊德出版《性学三论》一书,他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做了种系发生的和个体发展的观察与概括。
1914年弗洛伊德发现自恋的心理现象,并以先天的内部驱力,即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
这一能量称为生本能,其投注于外即为爱情的对象,投注于内即为自我爱恋。
1920年,弗洛伊德修正关于本能驱力的理论,提出死本能作为补充。
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3格部分。
弗洛伊德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
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
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格研究领域,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是:一、心理系统:弗洛伊德在治疗歇斯底里症时,曾发现病人的一切情绪体验并不是都能意识到的。
病人经历过的情绪体验,被推到他的意识之外,这种情绪体验把的了大量心理能力,因而产生病症。
从这一早期的假设出发,他逐渐形成了有关人的心理系统的概念。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意识系统、下意识系统或前意识系统、无意识系统。
这三个系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整个心理活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意识系统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
然而,意识只是整个心理系统中的一种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2.下意识系统或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
它所固有的特点是在其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的冲动、欲望和感情等,但它们可能很容易地转移到意识系统中去。
下意识系统或前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会意识的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
这种个人充满强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
如果那些被压抑和被排队的本能,借助伪装的形式,通过迂回的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的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
3.无意识系统是心理系统中的深层部分,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贮藏库。
这些本能、欲望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贮存,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
然而,它们又总是为自己寻求出路。
它们虽然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节,而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的。
它服从于享乐和满足的原则,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得到满足。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把人格只是理解为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矛盾;理解为意识与本能、欲望之间的斗争。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意识并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并不是受他的生活条件决定的。
外部世界供给”检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戒律“,以便”检查者“借助它们来防止无意识内容渗透到意识领域;换句话说,外部世界的主要功能只是在于使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意识,用于压抑先天的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种欲望。
二、本能及其特征:对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说,阐述本能问题就是要探讨行为的动机问题。
在弗洛伊德的诸多著述中,作为人的行为动机的欲望的概念和本能的概念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为,“所谓欲望的源泉,应当理解为某个器官或部分中的躯体过程,这个过程的刺激在精神生活中就以欲望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根据生物学的分类法把本能分为两种: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
他认为,自卫本能就是自我本能,包括饥饿的本能、危险害怕的本能等等。
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阻碍,便会导致死亡。
生殖本能是指性本能或性爱本能。
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压抑,便会导致人格的改变和精神神经病的产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弗洛伊德目睹了恐怖的屠杀,这使他感到在人的人格中似乎存在着一种侵略的本能、自我毁灭的本能。
他把这种本能称作“死亡的本能”。
以此为根据,弗洛伊德对于自己早先的本能理论作了修改,把人的行为动机的本能重新划分为两种:“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生存本能产生于多种多样的机体本能,包括性爱本能,它们是为数很多的,最初是互不依赖地发生作用的,在较晚时期才结合成一个多少完整的综合体。
每一种生存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个别器官得到享受;它们结合在一起,起着保存种族的作用。
至于死亡本能,其主要作用是毁灭自己和毁灭周围的东西,表现为残忍、攻击、自杀、杀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争毁灭也是受人类死亡本能的欲望所驱使的。
死亡本能的结局必然是使有机的自然界变为无机状态,使生命变为死亡。
弗洛伊德还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亡本能转向,由指向自己转为指向别人,于是一变而为攻击别人的形式。
由于人有两种本能,人的行为又受本能支配,所以行为有两个原则: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人的本性按快乐原则办事,以寻求直接的满足;但是,人们又发现他们受到周围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实的制约,欲望不可能直接获得满足。
因此,人只有在梦中或无意识下是根据快乐原则行事的,在日常清醒的生活中,其行为受现实原则的支配。
弗洛伊德根据对神经症患者的精神分析资料,发现疾病症状与心理性欲有密切关联。
他说:致病的欲望往往属于性的冲动的万分,因此不得不假定性的扰乱是最重要的原因。
由此,弗洛伊德认为,在整个心理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欲望。
他把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叫做“里比多”。
里比多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和欲望提供力量,并且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里比多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弗洛伊德借此赋予人的整个行为和心理活动以性欲的意义,例如,他把幼儿要求别人向他表示亲爱和体贴,并喜欢依偎别人的行为理解为狭义的性行为的表现,认为男孩子的性欲的动机通常联结到母亲身上,称做恋母情结;认为女孩子的性欲的动机通常联结父亲身上,称做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本能的异性倾向。
弗洛伊德还对本能的阐释提出四种特征:根源、目的、对象和能量。
1、根源:本能的来由是躯体状态或需求。
主要指躯体缺少什么,如饥渴等。
2、目的:本能的目的是为了减除由其需要带来的兴奋。
若目的达到了,人就会体验到一种极乐、狂喜、满意的状态,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3、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的人、物、事件等都可能是本能的对象。
而且,这一对象也不是固定的。
在人的一生中、在日常生活中,它是不断变化着的。
4、能量:又称原动力,指需求带来的总和。
可以根据个体在寻求目标时克服阻碍的多少,看出能量的强弱。
三、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一结构假设是弗洛伊德对其早期提出的无意识、下意识或前意识、意识三大系统假说的修正。
他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在意识、无意识活动的机制下,在里比多发展的关系中形成起来的。
1、本我。
本我是一个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
这是由遗传的本能、习得的欲望组成的,并同肉体联系着。
肉体是它的能量的源泉。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贮藏器:它是无组织的,仿佛是一团混沌的本能和一口欲望沸腾的大锅。
在本我中充满着本能、欲望的强烈冲动,力图很快地得到满足。
倘若这种满足稍有迟缓,个体便会感到烦扰和懊恼,其结果不是这种原动力消失或弱化,而是企图满足的要求更加迫切。
本我生动的力量如受到压抑,就会改变方向而转换转移地方。
弗洛伊德指出。
本我是通过两种方法来满足肉体需要的:反射作用和愿望满足。
反射作用是对烦恼起源的自动反应。
例如,新生儿纯粹由生物冲动(饥、渴、暖、睡眠的需要等)驱使他的活动。
当新生儿饥渴时,他会作出哭叫、摆动四肢等反应,以便满足肉体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反射作用对减少紧张状态是很有效的。
愿望满足是比较复杂的。
弗洛伊德指出,某种生物上的缺乏(需要)在本我中能激发起一种满足这个需要的物体或事件上的意象,从而减少与这种需要有关的紧张状态。
例如,对食物的需要会自动地在本我中触发与食物有关的意象。
这种意象对于暂时减少有关食物需要的紧张状态有效果,它就是愿望满足。
能满足愿望的意象是遗传的结果:本我可获得从前辈那里遗传得来的体验残余,这样,本我就获得了在祖祖辈辈中惯常能满足人类需要的那些事物的意象。
然而,愿望满足只能暂时地降低紧张状态,而非真正地满足肉体需求。
为了使真正的满足成为可能,人格的另一结构必须发展,那就是自我。
2、自我。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表层,但也只是部分意识而已。
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外部世界与本我之间的居间者。
人若在本我控制的社会中,危险和恐惧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本我不受任何管制。
幸而本我得到人格中自我的检查。
自我与本我不同,它不是按照满足原则来活动的,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求来行事,并调节着外部世界与本我之间所存在的冲突。
自我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的压抑和排除上;它建立起防御线,应用各种防御机制来对付本我。
自我的存在是为了使个体与能真正满足他需要经验发生联系。
当人感到饥饿时,自我就寻找食物;当人的性欲被挑动时,自我就寻找合适的性对象;当人感到干渴时,自我就寻找水。
一方面,自我可以压抑本我的一些不合理欲望;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一系列防御机制让有些本我的欲望得以表现。
3、超我。
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
儿童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不仅发展了自我,而且还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错的,能够对正确和错误作出辨别。
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与一般人所谓的”良心“相似。
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说:“在这冗长的儿童时期,正在长大的人依赖父母生活,留下了一个沉淀物。
这个沉淀物构成了自我里面一个特殊的机关,使父母的影响能够长期存在。
”儿童在与父母的接触中,通过心力内投或摄取机制,将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会道德等变成为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