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规划与管理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规划工作程序(顺序):(一)规划的编制:上级环保部门下达任务,接受任务与组织规划编制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制(二)规划的申报和审批:○1规划初级申报和审核○2终极申报与审批环境规划文本。
2、环境规划步骤:①调查与评价区的环境现状、确定主要环境问题和污染状态②通过环境预测和环境功能区划分等,确定环境规划且标出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产生污染物的最大容许排放量和削减量③根据反馈,调整规划,直到最终产生合理可行的城市环境规划。
3、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调控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协调城市环境。
4、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反应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规律,也满足特定功能条件下,水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是环境目标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水环境规划的主要环境约束条件。也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参数。
5、污染控制的技术措施:1、减少污染排放负荷:①清洁生产工艺②浓度控制③总量控制④污水处理;2、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①人工复氧②污水调节③河流流量调控。
6、生态规划概念: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目的:是促进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共生,协调发展,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任务:①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②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等③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城乡园林绿化布局、水域生态保护等规划设计。
7、生态规划对象: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8、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基本特征:①、是一种由“资源- 产品- 废弃物排放”单方向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系统;②在对废弃物的处理与污染的控制时强调的是对企业自身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的控制,而对分销过程与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则不予以考虑与控制;③其环境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与污染的控制达到规制最低排放标准与最大排放量的要求,规避环境规制所产生的风险。
9、污染预防:目的是减少甚至消除产生污染的根源。这种减少污染废物及防止污染的策略,成为污染预防。与末端控制的区别:污染预防是以预防为主,强调污染的发生、减少甚至消除产生污染的根源;而末端处理,没有预防,以污染物/污染源的末端控制为主。
10、末端控制弊端:①废弃物排出后的净化、处理技术常常使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②在现行政策之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单纯污染控制,而缺少对面临全球系统的环境威胁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③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工业国家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污染问题之复杂,所需资金之巨大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料,环境问题的解决远比原来设想的要困难得多。④“污染控制”的现行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部分企业养成了一种“污染排放后才控制”的思想心态,成为强化环境管理,广泛实行污染预防的障碍因子。
11、基于污染预防思想的环境管理模式:(一)、源削减:包括减少在回收利用、处理或处置以前进入废物流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数量的活动,以及减少这些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排放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危害的活动。(二)废物减量化;即由生产者减少有害物质的体积和毒性,其中包括削减废物产生的活动及废物产生后进行回收利用与减少废物体积和毒性的处理处置(三)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和废物取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要求运用
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四)污染预防层次:倒金字塔结构形式,从上到下为源削减——回收再利用——处置——弃置。
12、环境绩效:指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控制器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
13、环境绩效评估的目标:(一)根本目标:改善环境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具体目标:对环境管理个不走的绩效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消极因素,提出建设性的考核意见,从而促进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三)分项目标:①、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定更加利于合理的环境法规与制度②、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其影响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意见,③、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④、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
14、环境管理: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及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又不超环境承载能力。
15、环境规划:人类为使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针对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学、生态、地学、系统论,可持续发展原理,研究环境发展变化趋势。)
16、联系: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17、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由于人类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污染、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物质锐减。
18、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组织运行、决策、计划和个人的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并以法律、体制、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创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19、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一)、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人、物、资金、信息、和时空。(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题的三个方面:个人、企业、政府。
20、三同时设计方案: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止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21、三个相关理论(生态学、系统理论原理、经济学原理)
21.环境容量指某环境单元所能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个变量,由稀释容量和自净容量组成,反映流域的自然属性(水文特性)和人类对环境的需求(水质目标)其基本特性为资源型、区域性、系统性。
22.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其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关联性。比较:①、环境容量强调的是区域环境系统对其自然的削减能力,和人文活动排污的容纳能力,着重体现和反应环境系统的自然属性,即内在的自然秉性和特质。“量变”②、环境承载力则强调在区域环境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着重体现和反映了环境系统的社会属性,即外在社会秉性和特质,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其承受力的根源。“质变”
23.工业生态学:又称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是对开放系统的运作规律通过人工过程进行干预。和改变,在一般的开放系统中资源和资金经过一系列的运作最终结果是变成废物垃圾,而工业生态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把开放系统变成循环的封闭系统,使废物转为新的资源并加入新一轮的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