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甲基-1-丁醇
2-丁醇同分异构体
2-丁醇同分异构体
2-丁醇有三种同分异构体:正-2-丁醇、2-甲基-1-丙醇和2-乙基-1-丁醇。
正-2-丁醇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同分异构体,分子式为C4H10O。
它是无色液体,具有独特的酒精味和易燃性。
它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可用于合成有机化合物和制备涂料、橡胶等产品。
2-甲基-1-丙醇是一种C4H10O同分异构体,也称为异丙醇。
它是无色液体,具有较强的香味。
它通常用作溶剂和化学反应的中间体,并用于生产塑料、树脂、香精等。
2-乙基-1-丁醇是C4H10O同分异构体,也称为叔丁醇。
它是无色液体,具有香味。
它可用作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某些杀虫剂的原料,还可用于制备涂料、树脂、油漆和酯类化合物。
相转移催化:2-甲基-1-丁醇的氧化(英文)
相转移催化:2-甲基-1-丁醇的氧化(英文)T.Sankarshana;E.Yadagiri;J.S.N.Murthy【期刊名称】《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14(22)9【摘要】In liquid–liquid systems, the substrates in the liquids are inaccessible to each other for the reaction. By adding a small quantity of phase transfer catalyst, the reaction can be made accessible and accelerated. The present study involves the phase transfer catalyzed oxidation of 2-methyl-1-butanol by quaternary ammonium permanganate(tricaprylyl methyl ammonium permanganate). The attempt was to compare the kinetics under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condition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a batch reactor to determine the kinetics under homogeneous conditions. A baffled borosilicate agitated reactor was used to find the enhancement factor and the kinetics under heterogeneous conditions. The rate constants determined under both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conditions agreed very well. The oxidation was found to be first order with respect to each of the reactants, quaternary ammonium permanganate and the alcohol, resulting in an overall second order rate expression.Aliquat336(tricaprylylmethylammonium chloride)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catalysts tested(triethylbenzylammonium chloride, tetrabutylammonium bromide, tetrabutylammonium iodide andtetrabutylammonium hydrogen sulfate) and it gave an enhancement factor of 9.8.【总页数】5页(P1000-1004)【关键词】相转移催化氧化;正丁醇;三乙基苄基氯化铵;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间歇反应器;2-甲基丁醇;四丁基碘化铵【作者】T.Sankarshana;E.Yadagiri;J.S.N.Murthy【作者单位】Univers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Osmania University【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225.241;O625.511【相关文献】1.乙酸2-甲基-1-丁酯与2-甲基-1-丁醇共沸体系萃取精馏分离的模拟 [J], 吴子波;涂斌;付超;刘其松;张义文;宋航2.氯化铜-2-甲基-1-丁醇、氯化铜-3-甲基-1-丁醇体系溶解度和蒸汽压的测定及关联 [J], 兰先秋;范新年;刘林森;付超;宋航3.氯化锌与2-甲基-1-丁醇或3-甲基-1-丁醇二元体系溶解度和蒸汽压的测定及关联 [J], 刘其松;兰先秋;范新年;付超;宋航4.2-甲基-1-丁醇和3-甲基-1-丁醇分离的模拟和实验研究 [J], 吴子波;涂斌;刘其松;张义文;付超;宋航5.萃取精馏分离2-甲基-1-丁醇与乙酸2-甲基-1-丁酯的过程模拟与工艺优化 [J], 杨畅;刘其松;宋航;蒲凌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氯化锌与2-甲基-1-丁醇或3-甲基-1-丁醇二元体系溶解度和蒸汽压的测定及关联
3。
旋性 戊 醇和异戊 醇 中的饱 和溶 解 度 , 测 定 了 常温 也 ( 5 ) 的值 , 表 1所示 。 2℃ 时 如
l 实 验
11 试 . 剂
旋 性戊 醇及 异戊醇 为本实 验室通 过精 密精馏 制
度 ±1 a 两者 的读数 均经 温度校 正和 高度校 正 。 0P ,
备 。用 气相 色谱 检 验 , 度均 大 于 9 . % ; 化 锌 纯 95 氯
2 实验结果
维普资讯
刘 其 松 兰先 秋 范 新 年 付 超 宋 航
( 四川 大学化 . 学院 ) Y -
摘 要 用平衡 法分别测 定 了氯化锌 在 2一甲基 一l 一丁醇和 3一甲基 一1 一丁醇 中的溶 解 度 ,
用静 态 法 分 别 测 定 了在 10 ~ 4 ℃ 不 同 温 度 下 舍 饱 和 Z C,的 2一甲基 一1一丁 醇 和 3一甲 基 一 0 ℃ 10 n1 1一丁 醇 的饱 和 蒸 汽 压 , 一 步 运 用拟 二 元 法 原 理 分 别 用 G a ern方 程 和 A t n 进 l yo p no e方 程 关联 试 验 数 i
据 。结果表 明 , 算值 能较 好地 与 实验 值 相 吻合 ( 于旋性 戊醇 和异 戊 醇 , 计 对 其平 均偏 差 均 在 1 以 %
内 中 这 些 数 据 的 测得 为 今 后 进 一 步 研 究 加 盐 精 馏 分 离两 种 戊 醇 提 供 了基 础 物 性 数 据 。
关 键词 溶解度 饱 和蒸 汽压
2一甲基 一1 一丁 醇 3一甲基 一1一丁醇 二氯化 锌
2一甲基 一l 一丁醇 ( 性 戊 醇 , 旋 2一MB 和 3一 ) 甲基 一1 一丁 醇 ( 戊 醇 , 异 3一MB) 都是 应 用 广 泛 的
08醇选择填空命名结构式1参考答案
考 试 时 间总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1.欲使转变成应使用哪种试剂?( )A .B .C .D . 【参考答案】 B .C .D . 【参考答案】 6.按碱性大小排列下列负离子( )。
(1)(2)(3)(4)A .(2)>(3)>(4)>(1)密封线考 试时 间总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C8.反应产物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 9.下面四组醇,哪一组用酸处理后两个化合物会生成相同的碳正离子?( )A .和B .和C .和D .和【参考答案】 10.下列几个物质在液相中按酸性的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
(1)(2)(3)(4)(5)A .(1)>(3)>(2)>(5)>(4)班级 学 号 姓 名C22.在强碱溶液中得到的产物是( )。
A .B .C .封线教研室 主 任 教务处 验收人考 试 时 间总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D .【参考答案】 24.下列各化合物有明显的互变异构现象为( )。
A .(5) 25.下列结构稳定的是( )。
A .B .C .D .C .D .【参考答案】 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酸处理后,和生成的相同B .和都是手性分子C .共振式比对分子的真实结构贡献小D .第三取代基进入苯环的位置【参考答案】密线教研室 主 任 教务处 验收人考 试 时 间总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C29.对化合物命名正确的是( )。
A .(Z )—1—辛烯—4—醇B .C .D .【参考答案】 32.下面哪些(或哪个)化合物能被HIO 4氧化?( )Ⅰ ⅡⅢ ⅣA .ⅠB .D . 【参考答案】密班级 学 号 姓 名C .D .【参考答案】 44.下面反应的主要产物是( )。
A .密考 试 时 间主考班级 学 号 姓 名B .C .D .【参考答案】 比旋光度为0,则该天然醇结构是( )。
A .B .C .D . 【参考答案】 47.下面的氧化反应,需何种试剂?( )密封室 任 处 人班级 学 号 姓 名C .51.沸点升高的顺序是( )。
有机化学(北大版)第8章醇酚醚(习题)
(1)间苯三酚
3SO3 HO3S
SO3H NaOH
SO3H
NaOH
熔融 NaO
ONa H3O
ONa HO
OH OH
(2)4-乙基-1,3-苯二酚
NaOH
C2H5 SO3Na NaOH 熔融
SO3Na
C2H5 ONa
H3O
ONa
C2H5 OH
OH
(3)4-乙基-2-溴苯酚
SO3H
H2SO4
NaOH NaOH 熔融
C2H5Br AlCl3
OH
Br2 CCl4
OH Br
ONa H3O
C2H5 (4)4-硝基-2-羟基苯甲酸
C2H5
CH3 HNO3 H2SO4
CH3
CH3
发烟H2SO4
SO3H KMnO4
NO2 COONa
NaOH NaOH 熔融
ONa
NO2 H3O
COOH OH
OH
COOH SO3H
NO2
NO2
(2)
CH2CHCH3 H ?
OH
(3)
CH2CHCH(CH3)2 H ?
(4) CH3CH OH
OH CHCH3 Al2O3
OH
(5) OH
H2SO4 ? NaOH ? C2H5I ?
160℃
熔融
(6)
H2SO4 ? Br2 ? 稀 H2SO4 ?
NaOH
?
100℃
AlCl3
CH2 CHCH2Cl
OH
(A)
(B)
(C)
(D)
(E)
(F)
CH3
Cl
C2H5
OCH3
2-甲基-1-丁醇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2-甲基-1-丁醇化学品英文名:2-methyl-1-butanol;active amyl alcohol化学品别名:活性戊醇;旋性戊醇CAS No.:137-32-6EC No.:205-289-9分子式:C5H12O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液体。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2015)危险性类别判定,该产品分类如下:易燃液体,类别3;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接触:呼吸道刺激,类别3。
|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警告危险信息:易燃液体和蒸气,可能造成呼吸道刺激。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热表面、火花、明火以及其它点火源。
禁止吸烟。
保持容器密闭。
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和等势联接。
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采取措施,防止静电放电。
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如感觉不适,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
安全储存:存放处须加锁。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低温。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 危害描述物理化学危险易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健康危害吸入蒸气(尤其是长期接触)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偶尔出现呼吸窘迫。
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
意外食入本品可能对个体健康有害。
通过割伤、擦伤或病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
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
环境危害请参阅 SDS 第十二部分。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急救措施描述一般性建议:急救措施通常是需要的,请将本 SDS 出示给到达现场的医生。
新版MSDS——2-甲基-1-丙醇
第二部分:化学/组成信息 含量 第三部分:危险信息Leabharlann CAS No. 78-83-1
危险特性: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
应急处理:
操作注意事项:
2-甲基-1-丙醇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 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 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 未制定标准 10 OSHA 100ppm,304mg/m3; ACGIH 50ppm,152mg/m3 未制定标准 气相色谱法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 必要时,戴安全防护眼镜。 穿防静电工作服。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无色透明液体,微有戊醇味。 -108 107.9 C4H10O 相对密度(水=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分子量: 0.81 2.55 74.12 2667.7 4.86 10.6 1.7
储存注意事项:
中国MAC(mg/m3): 前苏联MAC(mg/m3): TLVTN: TLVWN: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呼吸系统防护: 眼睛防护: 身体防护: 手防护: 其他防护: 外观与性状: pH: 熔点(℃): 沸点(℃): 分子式:
主要成分: 纯品 饱和蒸气压(kPa): 燃烧热(kJ/mol): 1.33(21.7℃)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265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0.65/0.83 闪点(℃): 爆炸上限%(V/V): 27 引燃温度(℃): 爆炸下限%(V/V): 415 溶解性: 溶于水,易溶于醇、醚。 主要用途: 主要用作溶剂及有机合成。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酸、强氧化剂、酸酐、酰基氯。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信息 LD50:2460 mg/kg(大鼠经口);3400 mg/kg(兔经皮) 急性毒性: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生殖毒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信息
危化品MSDS-异丁醇(2-甲基-1-丙醇)
异丁醇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异丁醇化学品英文名称:isobutyl alcohol中文名称2:异丙基甲醇;1-羟基-3-甲基丙烷;2-甲基-1-丙醇英文名称2:2-methyl propanol主要用途:主要用作溶剂及有机合成。
2. 危险性概述2.1 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
2.2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2.3 健康危害:较高浓度蒸气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眼角膜表层形成空泡,还可引起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
涂于皮肤,引起局部轻度充血及红斑。
2.4 环境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2.5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3. 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主要成分CAS RN 含量(%)异丁醇78-83-1 97.04. 急救措施4.1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4.2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 分钟。
就医。
4.3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4.4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5. 消防措施5.1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气体。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5.2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5.3 灭火方法: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雾状水、1211 灭火剂、砂土。
5.4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6. 泄漏应急措施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2-甲基-1-丁醇香气特征
异戊醇的香气特征及应用领域解析2-甲基-1-丁醇(也称为异戊醇)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香气特征。
以下是对其香气特征的描述:
2-甲基-1-丁醇具有清新、果香和花香的气味。
它散发出一种类似绿苹果、香蕉或草莓的浓郁果香,带有一丝甜美和酸爽的味道。
同时,它也带有一些花香的成分,如茉莉花、玫瑰或百合的芳香。
这种化合物的香气特征使其在香水工业中广泛应用。
它可以为香水带来一种清新、甜美和轻盈的感觉,常用于水果类香水、花香型香水或夏日清爽型香水的配方中。
此外,2-甲基-1-丁醇的香气特征也使其成为食品和饮料工业中的重要香料成分。
它常被用作食品调味剂,为食物和饮料增添水果的香甜味道,如水果酒、饮料、甜点和糖果等。
总的来说,2-甲基-1-丁醇具有清新的果香和花香气味,给人一种愉悦和轻快的感觉。
它在香水、食品和饮料等行业中广泛应用,为产品增添独特的香气特征。
2-甲基丁醇MSDS考试试题
2-甲基丁醇MSDS考试试题
姓名:工号: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甲基丁醇的正规化学命名为:2-甲基-1-丁醇
2、甲基丁醇的结构式为:
3、甲基丁醇的CAS号:137-32-6
4、甲基丁醇的化学式:C5H12O
5、甲基丁醇的分子量为:88.15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甲基丁醇的外观为(B )
A 淡黄色液体
B 无色液体
C 无色固体
D 淡黄色固体
2、甲基丁醇的密度为(B )
A 比水大
B 比水小
C 与水相同
D 没有记录
3、可以与甲基丁醇互溶的是(ABD )
A 甲醇
B 乙醇
C 水
D 丙酮
4、甲基丁醇在危险化学品的归类是(C )
A爆炸品B 易燃液体C 有毒品 D 放射性物体
三、简答题(共计30分)
1、甲基丁醇在危险化学品中的分类是哪一种?试验过程中如何减少此类化
合物的产生?(10分)
有毒品
在缩合工艺中通过调节甲醛的用量、控制反应温度及停留时间,尽量保证正丁醛的转化并且提高DMB的选择性;在加氢过程中避免DMB加氢过程中的分解情况,比如通过增强DMB的稀释混合效果,通过控制加氢温度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等。
对于一旦产生的甲基丁醇要尽快通过精馏的方式和主产物进行分离,分离后的轻组分进行废液处理。
2、危险化学品分类一共几种?分别是什么?定义是怎么样的?(20分)
参考文献
四、安全建议(25分)
1、针对甲基丁醇这样的危险化学品你觉得在实验过程中应如何避免对人体的伤
害?
自主发挥问题。
氯化锌与2_甲基_1_丁醇或3_甲基_1_丁醇二元体系溶解度和蒸汽压的测定及关联
氯化锌与2-甲基-1-丁醇或3-甲基-1-丁醇二元体系溶解度和蒸汽压的测定及关联刘其松 兰先秋 范新年 付 超 宋 航(四川大学化工学院) 摘 要 用平衡法分别测定了氯化锌在2-甲基-l-丁醇和3-甲基-1-丁醇中的溶解度,用静态法分别测定了在100℃~140℃不同温度下含饱和ZnCl2的2-甲基-1-丁醇和3-甲基-1-丁醇的饱和蒸汽压,进一步运用拟二元法原理分别用Glapeyr on方程和Ant oine方程关联试验数据。
结果表明,计算值能较好地与实验值相吻合(对于旋性戊醇和异戊醇,其平均偏差均在1%以内)。
这些数据的测得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加盐精馏分离两种戊醇提供了基础物性数据。
关键词 溶解度 饱和蒸汽压 2-甲基-1-丁醇 3-甲基-1-丁醇 二氯化锌 2-甲基-l-丁醇(旋性戊醇,2-MB)和3-甲基-1-丁醇(异戊醇,3-MB)都是应用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中分离得到。
但由于旋性戊醇和异戊醇是同分异构体,两者结构差别很小,其相对挥发度仅为1.078,用普通精馏无法分离。
虽然可以采用间歇精密精馏分离,但是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很大。
因为盐效应[1]可较大地改变各组分的相对挥发度,还有可能消除恒沸点。
有关研究[2]考察了CuCl2、ZnCl2等几种盐在旋性戊醇质量分数为25%时,该体系的相对挥发度。
含盐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在开发溶盐精馏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温度下ZnCl2在旋性戊醇、异戊醇中的溶解度,以及含ZnCl2盐的旋性戊醇、异戊醇的饱和蒸汽压,均是该相关体系汽液相平衡的基础数据,尚未见公开报道。
基础数据是开发新的更有效的分离技术的重要基础。
作者根据间歇精密精馏的工艺条件,选择在100℃~140℃进行实验测定,并运用拟二元法原理[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1 实 验1.1 试 剂旋性戊醇及异戊醇为本实验室通过精密精馏制备。
用气相色谱检验,纯度均大于99.5%;氯化锌(AR,成都试剂厂),实验前经重结晶提纯,然后放在烘箱中烘干至恒量,储存备用。
2-甲基-1-丙醇(异丁醇)
4、2-甲基-1-丙醇(2-Methyl-1-propanol)4.1标识别名:异丁醇、异丙基甲醇、1-羟基-3-甲基丙烷,Isobutanol,Isobutyl alcobol, Isopropylcarbinol, Fermentaion butylalcbhol, 1-Hydroxymethyl propane 分子式:(CH3)2 CHCH2OH相对分子量:74.14.2危规分类及编号按GB13690归类为第三类“易燃液体”危规分类及编号:GB13690 3.3类“高闪点液体”危规号:33552,UN.No.: 1120 IMDG CODE 3191 3313页,3.3类。
4.3规格、用途规格:工业级,馏出量(105~110℃)≥95%,食品添加剂,沸程106.4~109.4℃。
试剂级,沸程:分析纯,化学纯107~109℃。
用途:石油添加剂、抗氧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乙酸异丁酯、增塑剂等的原料。
4.4物化性质无色带有甜味的有吸湿性的液体。
相对密度0.8018。
熔点-1080C。
沸点1080C。
折射率1.3955。
临界温度2650C,临界压力4.88×106Pa。
蒸气压(200C)950Pa,蒸气相对密度2.6。
溶于水、乙醇、醚和酮类。
4.5危险特性易燃。
受热或遇明火有着火、爆炸危险。
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爆炸极限1.7%(510C)~10.6%(940C)。
闪点280C。
自燃点4150C。
受热分解释放出有毒烟雾。
与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容器在火场中有爆裂的危险。
低毒。
小鼠吸入32.2g/m3×5h死亡;小鼠静脉LD50: 0.6g/kg;大鼠经口LD50: 2.46g/kg;兔经皮LD50: 4.24g/kg×24h。
具有麻醉作用。
能刺激眼睛和咽喉部的黏膜。
可经皮肤吸收,但对皮肤无明显刺激作用。
4.6应急措施消防方法:用抗溶泡沫、干粉、1211、二氧化碳、雾状水灭火;用水冷却火场中的容器,稀释逸出液体成为不燃性混合物,并保护消防人员。
2016年医用基础化学网上作业
01任务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100 分。
)1. 乙醇和水分子之间存在的分子间作用力有( )。
A. 取向力B. 氢键C. 色散力D.以上都正确2. 37℃时血液的渗透压为775kPa,与血液具有相同渗透压的葡萄糖静脉注射液的浓度为()A. 0.47mol·L-1B. 0.03 mol·L-1C. 0.301 mol·L-1D. 0.047 mol·L-13. 测得100 ml 某溶液中含有8 mg Ca2+,则溶液中Ca2+的浓度是()A. 0.2mol·L-1B. 0.2 mmol·L-1C. 2mol·L-1D. 2 mmol·L-14. 符号n用来表示( )。
A. 物质的量B. 物质的质量C. 物质的量浓度D. 质量浓度5. 若将某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写成1S22S22p x22p y1,则违背了( )。
A. 能量守恒原理B. 能量最低原理C. 洪特规则D. 最大重叠原理6. 欲使半透膜隔开的两种溶液间不发生渗透现象,其条件是( )。
A. 两溶液酸度相同B. 两溶液体积相同C. 两溶液酸度、体积都相同D. 两溶液的渗透浓度7. 在某温度时,纯水的pH为6.5,则其ρOH值应为( )A. 7.5B. 6.5C. 7.0D. 小于6.58. 配制300mL0.1Omol.L-1NaOH溶液,需要称取固体NaOH的质量是( )。
A. 1.2gB. 1.2mgC. 4.OgD. 4.Omg9. 将pH=1.0和pH=4.0的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溶液的pH值为( )。
A. 2.5B. 1.25C. 1.OD. 1.310. 下列各对物质可以构成缓冲体系的是( )。
A. H2SO4和NaHSO4B. HCl和HAcC. NaH2PO4和Na2HPO4D. HAc和NaCl02任务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100 分。
2-甲基-1-丁醇-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防毒服,戴橡胶耐油手套。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有限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有限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急救方法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食入:漱口,饮水。禁止催吐。就医。
储运条件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强酸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强酸、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标识
ICH残留溶剂指南(中文翻译)
5.4残留溶剂在活性物质、赋形剂和药品中残留溶剂的级别限度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 (ICH)已采用了关于残留溶剂的杂质指南,它规定了生产后允许残留在活性物质、赋形剂和药品中溶剂的含量限度。
本指南(文本复制见下文)不包括已上市的产品。
然而欧洲药典应用了存在的活性物质、赋形剂和药品指南中同样的原理,无论它们是否药典专论主题。
所有物质和产品都需要测定可能存在于物质或产品中的残留溶剂的含量。
如果异类溶剂的使用已被证明其合理性也已授权,那么它会在各个专论的测试部分受限定。
通常,药典专论不包括单一二类溶剂的测试限度,因为该类溶剂随生产商的不同变化很大。
因而生产工艺中使用该类溶剂时应通知主管当局。
这个通知也应随用于证明欧洲药典的实用型的档案一同提交,并在证明中提及。
当生产工艺中只使用了三类溶剂,可应用干燥失重测试,该测试应在单一专论中叙述。
如果三类溶剂的限度大于0.5%,并已经证明合理性和授权,那么还要求有该溶剂的指定的检测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限度在单一专论中给出,因为定义指的是无水和无溶剂的物质。
在所有情况下,应巴使用的溶剂通知主管当局。
至于二类溶剂,该通知已在适用性证明中提及。
当使用了一类残留溶剂或二类残留溶剂(或三类残留溶剂超过0.5%),应尽可能使用在一般方法(2.4.24)中叙述的方法学。
否则应使用经适当验证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质:残留溶剂指南(CPMP/ICH/283/95)1.引言2.指南的范围3.一般原则3.1.危险评估对溶剂的分类3.2.规定暴露限度的方法3.3.二类溶剂的限度叙述的选择3.4.分析规程3.5.残留溶剂的报告水平4.残留溶剂的限度4.1.避免使用的溶剂4.2.规定限度的溶剂4.3.低毒性潜能的溶剂4.4.未发现充分毒性数据的溶剂词汇表附录1. 溶剂列表包括指南附录2. 附加背景资料附录2.1: 有机挥发性溶剂的环境规程附录2.2: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附录3. 规定暴露限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引言……(原文不清楚)。
水与各种物质的共沸点
共沸点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一组分1水乙醇10078.478.14.52水正丙醇10097.287.728.33水异丙醇10082.580.412.14水正丁醇100117.892.4385水异丁醇1001089033.26水仲丁醇10099.588.532.17水叔丁醇10082.879.911.78水正戊醇100137.896549水2-甲基-1-丁醇100131.495.249.610水2-甲基-2-丁醇100102.387.427.511水2-戊醇100119.392.538.512水3-戊醇100115.491.73613水正己醇100157.997.87514水正庚醇100176.298.78315水正辛醇100195.299.49016水烯丙醇1009788.227.117水苯甲醇100205.299.99118水糠醇100169.498.58019水苯10080.269.38.920水甲苯100110.884.119.621水二氯乙烷10083.7728.322水二氯丙烷10096.8781223水乙醚10034.534.2 1.324水二异丙醚10068.462.2 4.525水乙基正丙基醚10063.659.5426水二异丁基醚100122.288.62327水二异戊基醚100172.697.45428水二苯醚100259.399.396.829水苯乙醚100170.497.35930水苯甲醚100153.995.540.531水间苯二酚二乙醚10023599.79132水甲酸正丙酯10080.971.9 3.633水甲酸正丁酯100106.883.81534水甲酸异丁酯10098.480.47.835水甲酸正戊酯10013291.628.436水甲酸异戊酯100123.989.723.537水甲酸苄酯100202.399.28038水乙酸乙酯10077.170.4 6.139水乙酸正丙酯100101.682.41440水乙酸异丙酯1009177.4 6.241水乙酸正丁酯100126.290.228.742水乙酸异丁酯100117.287.519.543水乙酸正戊酯100148.895.24144水乙酸异戊酯100142.193.836.2水与各种物质的共沸点共沸组成沸点45水乙酸苄甲酯100214.999.687.5 46水乙酸苯酯100195.798.975.1 47水丙酸甲酯10079.971.4 3.9 48水丙酸乙酯10099.281.210 49水丙酸正丙酯100122.188.923 50水丙酸异丁酯100136.992.832.2 51水丙酸异戊酯100160.396.648.5 52水丁酸甲酯100102.782.711.5 53水丁酸乙酯100120.187.921.5 54水丁酸正丙酯100142.894.136.4 55水丁酸正丁酯100165.797.253 56水丁酸异丁酯100156.896.346 57水丁酸异戊酯100178.598.163.5 58水异丁酸甲酯10092.377.7 6.8 59水异丁酸乙酯100110.185.215.2 60水异丁酸正丙酯100133.992.230.8 61水异丁酸异丁酯100147.395.539.4 62水异丁酸异戊酯100168.997.456 63水异戊酸甲酯100116.387.219.2 64水异戊酸乙酯100134.792.230.2 65水异戊酸正丙酯100155.896.245.2 66水异戊酸异丁酯100168.797.455.8 67水异戊酸异戊酯100193.598.874.1 68水己酸乙酯100166.897.254 69水肉桂酸甲酯100261.999.995.5 70水苯甲酸甲酯100199.599.179.2 71水苯甲酸乙酯100212.499.484 72水苯甲酸正丙酯100230.999.790.9 73水苯甲酸正丁酯100249.899.994 74水苯甲酸异丁酯100242.299.892.6 75水苯甲酸异戊酯100262.299.995.6 76水苯乙酸乙酯100228.899.791.3 77水硝酸乙酯10087.774.422 78水硝酸正丙酯100110.584.820 79水硝酸异丁酯100122.98925 80水甲酸(最大值)100100.8107.322.5 81水乙酸100118.1无(no)无(no) 82水丙酸100141.199.9882.3 83水丁酸100163.599.481.6 84水异丁酸100154.599.379 85水硝酸(最大值)10086120.532 86水高氯酸(最大值)10011020328.4 87水氢氟酸(最大值)10019.412063 88水氢氯酸(最大值)100-8411079.76 89水氢溴酸(最大值)100-7312652.5 90水氢碘酸(最大值)100-3412743 91水甲基乙基酮10079.673.51192水甲基正丙基酮10010283.319.5 93水甲基异丁基酮100115.987.924.3 94水异丙亚基丙酮100129.591.834.8 95水双丙酮醇10016698.887.3 96水丁醛10075.7686 97水糠醛100161.597.565 98水吡啶100115.592.643水环己烷10068.958.4 99甲醇乙酸甲酯64.75753.818.7 100甲醇乙酸乙酯64.777.162.344 101甲醇乙酸异丙酯64.79164.580 102甲醇二甲基硫醚64.737.33415 103甲醇二氯乙烷64.783.76132 104甲醇氯仿64.761.153.512.6 105甲醇正己烷64.768.950.628 106甲醇四氯化碳64.776.855.720.6 107甲醇甲苯64.711063.869 108甲醇甲酸乙酯64.754.15116 109甲醇甲醛缩二甲醇64.742.341.98.2 110甲醇丙酸甲酯64.779.862.547.5 111甲醇正丙醚64.790.463.872 112甲醇丙酮64.756.355.712.1 113甲醇正戊烷64.736.232.89 114甲醇正庚烷64.798.559.151.5 115甲醇苯64.780.258.339.6 116甲醇环己烷64.780.854.237.2 117甲醇硝基甲烷64.7101.264.691 118甲醇1-氯丁烷64.778.15727 119甲醇1-氯丙烷64.746.640.59.5 120甲醇2-氯丙烷64.736.333.46 121甲醇溴乙烷64.738.435 4.5 122甲醇1-溴丙烷64.77154.521 123甲醇2-溴丙烷64.759.848.615 124甲醇溴代异丁烷64.79161.341.7 125甲醇碘代甲烷64.742.638 6.5 126甲醇2-碘丙烷64.789.46138 127甲醇硼酸甲酯64.768.754.632 128甲醇碳酸二甲酯64.790.462.770 129乙醇乙酸甲酯78.35756.93 130乙醇乙酸乙酯78.377.171.830.8 131乙醇乙酸正丙酯78.3101.678.285 132乙醇乙酸异丙酯78.39176.857 133乙醇乙缩醛78.3103.67876 134乙醇二氯乙烷78.383.770.537 135乙醇氯仿78.361.159.47 136乙醇正己烷78.368.958.721 137乙醇四氯化碳78.376.865.115.8138乙醇甲苯78.3110.876.768 139乙醇甲酸正丙酯78.380.871.838 140乙醇甲基乙基酮78.379.674.840 141乙醇丙酸乙酯78.399.27875 142乙醇丙酸甲酯78.379.77233 143乙醇正丙醚78.390.474.544 144乙醇正戊烷78.336.234.35 145乙醇正辛烷78.3125.67778 146乙醇正庚烷78.398.570.949 147乙醇苯78.380.268.232.4 148乙醇烯丙基氯78.345.7445 149乙醇硝酸乙酯78.387.771.944 150乙醇氯代正丁烷78.378.165.720.3 151乙醇1-氯丙烷78.346.7456 152乙醇2-氯丙烷78.336.335.6 2.8 153乙醇溴代正丁烷78.3100.37543 154乙醇溴代异丁烷78.39172.531 155乙醇1-溴丙烷78.37162.820.5 156乙醇2-溴丙烷78.359.855.610.5 157乙醇碘代甲烷78.342.641.2 3.2 158乙醇1-碘丙烷78.3102.475.444 159乙醇2-碘丙烷78.389.471.527 160异丙醇乙酸乙酯82.577.175.325 161异丙醇乙酸异丙酯82.59181.360 162异丙醇乙基正丙基醚82.563.66210 163异丙醇乙缩醛82.5103.681.363 164异丙醇二氯乙烷82.583.774.743.5 165异丙醇氯仿82.561.160.8 4.2 166异丙醇正己烷82.568.962.723 167异丙醇四氯化碳82.576.86918 168异丙醇甲苯82.5110.881.379 169异丙醇甲基乙基酮82.57977.532 170异丙醇丙酸甲酯82.579.876.437 171异丙醇异丙醚82.582.366.214.1 172异丙醇正戊烷82.536.235.56 173异丙醇正庚烷82.598.576.354 174异丙醇苯82.580.271.933.3 175异丙醇烯丙基溴82.570.866.520 176异丙醇氯代正丁烷82.578.170.823 177异丙醇1-氯丙烷82.546.746.4 2.8 178异丙醇1-溴丙烷82.57166.820.5 179异丙醇2-溴丙烷82.559.857.812 180异丙醇碘代乙烷82.572.367.115 181异丙醇1-碘丙烷82.5102.479.842 182异丙醇2-碘丙烷82.589.47632 183正丙醇乙酸正丙酯97.2101.694.751 184正丙醇乙缩醛97.2103.692.437185正丙醇丁酸甲酯97.2102.794.449 186正丙醇二氯乙烷97.283.780.719 187正丙醇正己烷97.268.965.74 188正丙醇四氯化碳97.276.873.111.5 189正丙醇甲苯97.2110.892.452.5 190正丙醇甲酸正丙酯97.280.880.653 191正丙醇丙酸乙酯97.299.293.448 192正丙醇正丙醚97.290.485.730 193正丙醇苯97.280.277.116.9 194正丙醇氯代正丁烷97.278.174.818 195正丙醇氯苯97.213296.983 196正丙醇溴代正丙烷97.27169.79 197异丁醇乙酸异丁酯107.9117.5107.692 198异丁醇乙缩醛107.9103.698.220 199异丁醇二氯乙烷107.983.783.5 6.5 200异丁醇间二甲苯107.9139107.787 201异丁醇丁酸甲酯107.9102.7101.325 202异丁醇正己烷107.968.968.3 2.5 203异丁醇甲苯107.9110.8100.944.5 204异丁醇甲酸异丁酯107.997.997.412 205异丁醇苯107.980.279.89.3 206异丁醇环己烷107.980.878.114 207异丁醇氯代正丁烷107.978.177.74 208异丁醇氯代异戊烷107.999.894.522 209异丁醇氯苯107.9132107.163 210异丁醇溴代正丁烷107.9100.39521 211异丁醇溴代异丁烷107.99188.812 212异丁醇碘代异丁烷107.9120.410436 213正丁醇乙酸正丁酯117.8126.2117.247 214正丁醇乙缩醛117.8103.610113 215正丁醇间二甲苯117.813911680 216正丁醇丁酸乙酯117.8120115.764 217正丁醇四氯化碳117.876.876.6 2.5 218正丁醇甲苯117.8110.8105.727 219正丁醇甲酸正丁酯117.8106.6105.823.7 220正丁醇正庚烷117.898.594.418 221正丁醇环己烷117.880.879.84 222正丁醇氯苯117.8132115.356 223正丁醇溴代异丁烷117.89190.27 224正丁醇碘代异丁烷117.8120.4110.530 225异戊醇乙酸异戊酯131.4142.1131.398.5 226异戊醇间二甲苯131.413912753.3 227异戊醇三聚乙醛131.4124122.922 228异戊醇甲苯131.4110.811014 229异戊醇甲酸异戊酯131.4123.8123.710 230异戊醇氯苯131.4132124.385 231异戊醇溴代异戊烷131.4120.3116.821232异戊醇碘代异戊烷131.4147.7129.254 233正戊醇正丁醚137.8142.113452 234正戊醇甲酸正戊酯137.8132130.443 235环己醇间二甲苯160.7143.614314 236环己醇异戊醚160.7172.6158.878 237环己醇苯乙醚160.7170.4159.272 238环己醇碘代异戊烷160.7147.514710 239环己醇糠醛160.7161.4155.645 240烯丙醇乙酸正丙酯97101.694.253 241烯丙醇二氯甲烷9783.779.918 242烯丙醇丁酸甲酯97102.793.855 243烯丙醇甲苯97110.892.450 244烯丙醇苯9780.276.817.4 245烯丙醇环己烷9780.87420 246烯丙醇烯丙基碘9710289.428 247烯丙醇氯苯9713296.285 248苯甲醇二甲基苯胺205.2194.1193.9 6.5 249苯甲醇间甲酚(最大)205.2202.2207.161 250苯甲醇萘205.2218.1204.160 251苯甲醇硝基苯205.2210.820458 252苯甲醇邻溴甲苯205.2181.4181.257 253苯甲醇碘代苯205.2188.6187.812 254乙二醇乙酸异戊酯197.4142.1141.953 255乙二醇正丁醚197.4142.114010 256乙二醇间二甲苯197.4139135.615 257乙二醇二甲基苯胺197.4194.1175.933.5 258乙二醇二苯醚197.4259.3193.160 259乙二醇1,2-二溴乙烷197.4131.7129.84 260乙二醇1,3,5-三甲基苯197.4164.615613 261乙二醇甲苯197.4110.8110.2 6.5 262乙二醇邻甲酚197.4191.1189.627 263乙二醇苄基氯197.4179.316730 264乙二醇β-苯乙醇197.4219.4194.469 265乙二醇苯乙酮197.4202.1185.752 266乙二醇苯甲醇197.4205.1193.156 267乙二醇苯甲酸乙酯197.4212.6186.146.5 268乙二醇苯甲醚197.4153.9150.510.5 269乙二醇苯胺197.4184.4180.624 270乙二醇萘197.4218.1183.951 271乙二醇联苯197.4254.919264 272乙二醇硝基苯197.4210.9185.959 273乙二醇氯苯197.4132130.194.4 274丙三醇对二溴苯291220.3217.110 275丙三醇二苯醚291257.7246.322 276丙三醇苯酸正丙酯291230.9228.88 277丙三醇苯酸正丁酯291249.824317 278丙三醇萘291218.1215.210279丙三醇联苯291254.9243.855280甲酸二乙基酮(最大值)100.8102.2105.433281甲酸间二甲苯100.813994.270.2 282甲酸二硫化碳100.846.342.617 283甲酸1,2-二氯乙烷100.883.677.414 284甲酸1,2-二溴乙烷100.8131.794.751.5 285甲酸氯仿100.861.259.215 286甲酸正己烷100.868.960.628 287甲酸四氯化碳100.876.866.718.5 288甲酸甲苯100.8110.885.850289甲酸甲基正丙基酮(最大值)100.8102.3105.332290甲酸正戊烷100.836.234.210 291甲酸正辛烷100.8125.890.563 292甲酸正庚烷100.898.578.243.5 293甲酸苯100.880.271.731 294甲酸1-氯丙烷100.846.745.68 295甲酸2-氯丙烷100.834.834.7 1.5 296甲酸2-氯丁烷100.868.96319 297甲酸氯代异戊烷100.899.88033.5 298甲酸氯苯100.81329555 299甲酸溴乙烷100.838.438.23 300甲酸1-溴丙烷100.87164.727 301甲酸2-溴丙烷100.859.45614 302甲酸碘代甲烷100.842.642.16 303乙酸间二甲苯118.5139115.472.5 304乙酸1,2-二溴乙烷118.5131.7114.455 305乙酸四氯化碳118.576.876.63 306乙酸甲苯118.5110.810534 307乙酸正辛烷118.5125.810950 308乙酸正庚烷118.598.592.330 309乙酸苯118.580.280.052 310乙酸氯代异戊烷118.599.897.218.5 311乙酸氯苯118.5132114.758.5 312乙酸1-溴丁烷118.5100.497.618 313乙酸2-溴丁烷118.591.390.212 314乙酸2-碘丙烷118.589.288.39 315丙酸间二甲苯140.9139132.7 3.5 316丙酸1,2-二溴乙烷140.9131.7127.817.5 317丙酸苯甲醚140.9153.9140.896 318丙酸氯苯140.9132128.918 319丙酸溴代异戊烷140.9120.3119.210 320丙酸2-碘丁烷140.9120.4119.59 321丁酸间二甲苯162.5139138.36 322丁酸1,2-二溴乙烷162.5131.7131.1 3.5 323丁酸苄基氯162.5179.3160.865324丁酸苯甲醚162.5153.9152.912 325丁酸氯苯162.5132131.8 2.8 326丁酸糠醛162.5161.5159.442.5 327异丁酸间二甲苯154.4139136.814 328异丁酸1,2-二溴乙烷154.4131.7130.5 6.5 329异丁酸苄基氯154.4179.3153.580 330异丁酸苯甲醚154.4153.9148.542 331异丁酸氯苯154.4132131.28 332异戊酸丁酸异戊酯176.5178.5176.170 333异戊酸1,3,5-三甲基苯176.5164.6162.820 334异戊酸苄基氯176.5179.3171.236 335异戊酸苯乙醚176.5170.5168.520 336异戊酸苯甲醛176.5179.2174.568 337己酸苄基氯205.2179.31793 338己酸萘205.2218.120270 339己酸硝基苯205.2210.820270 340辛酸对二溴苯237.5220.3218.810 341辛酸萘237.5218.1216.26 342氯乙酸对二氯苯189.4174.1167.624.5 343氯乙酸1,3,5-三甲基苯189.4164.616217 344氯乙酸邻甲酚189.4191.1187.554 345氯乙酸苄基氯189.4179.3173.825 346氯乙酸萘189.4218.1187.178 347苯乙酸二苯醚266.5259.3255.427.8 348苯乙酸肉桂酸甲酯266.5261.9261.83 349苯乙酸苯甲酸异戊酯266.5262259.926 350苯乙酸联苯266.5255.9252.223.3 351苯乙酸α-氯萘266.5262.7255.930 352苯甲酸二苯醚250.5259.324759 353苯甲酸对二溴苯250.5220.3219.5 3.8 354苯甲酸水杨酸乙酯250.5234233.856 355苯甲酸苯甲酸异丁酯250.5241.9241.212 356苯甲酸萘250.5218.1217.75 357苯甲酸对硝基甲苯250.5239237.411 358苯甲酸联苯250.5255.9245.950.5沸组成第二组分95.571.787.96266.867.988.34650.472.561.56425171072.992091.180.491.78898.795.59677463.24159.5996.48592.271.676.52093.98693.871.380.55963.812.524.996.1907767.851.588.578.563.6475436.593.284.869.260.64480.869.854.844.225.9464.520.8169.167.44.48.778807577.5无(no)17.718.4216871.63720.2447.5578975.7 65.2 12.7943557 91.6 81.356208568 87.472 79.43184 91.8 52.528 87.991 48.5 60.4 62.8973 90.594 95.57985 58.3 93.562683097 69.2154324639379 84.26260256756952251 67.69556 79.794 97.25769 79.5 89.5 96.8567375409037 56.5 95.87782216863 85.99446 66.78077 97.2 79.58885586849638196 88.5 47.5975270 83.1821791880 93.51375 97.5 55.588 90.78696783779886453872036 97.573 76.38296449370 1.5 46.778869015794857862228905547824550 82.6807215 93.53940429388979085 66.5409687 93.57370314844 53.5 89.576493641 5.6907892839067 29.88386 48.58572 81.550689037 56.56992 98.581 66.54597738694 27.5459766507098 81.5 41.5828891 64.5 82.5482909194 96.53597.2 57.586 93.520589230806480329730309094 75.583467522 72.29774 76.77041 96.294889589 49.5。
2-甲基-1-丁醇
第十章醇、酚、醚1.1-戊醇 2-戊醇3-戊醇 2-甲基-1-丁醇3-甲基-1-丁醇 2-甲基-2-丁醇3-甲基-2-丁醇 2,2-二甲基-1-丙醇2.(1)3-甲氧基-2-戊醇(2)(E)-4-烯-2-己醇(3)2-对氯苯基乙醇或对氯苯乙醇(4)(Z)-2-甲基-1-乙基-环己醇(5)1-乙氧基-2-甲基丙烷或乙基异丁基醚(6)3-氯-5-硝基-1,2-苯二酚(7)对溴乙氧基苯(8)2,6-二溴-4-异丙基苯酚(9)1,2,3-三甲氧基丙烷或丙三醇三甲醚(10)1,2-环氧丁烷3.4.(1)(2)(3)(4)(5)(6)(7)(8)(9)(10)(11)(1)的产物+叔丁基氯(12)(5)的产物+HI(过量)5.第一个实验是亲核反应,第二个实验以消除反应为主,生成烯烃气体放出,过量的乙醇没参加反应而留下。
6.7.解:⑴⑵⑶⑷⑸⑹⑺⑻(9)(10)8解:(1)(2)(3)9.10.(2)最后一步反应的立体化学是S N2反式消除。
(3)若将A用H2SO4脱水,能得到少量上述烯烃和另外一种主要产物烯烃因为(CH3)3COK是个体积大的碱在反应是只能脱去空间位阻小的H,而得到3-甲基环己烯,而用硫酸脱水时,都是E1历程,所以主要产物是11.12. 解:13.解:14.解:15.16.17.1819.20.21.(1)(2)(3)(4)(5)(6)(7)(8)(9)(10)22.。
丁醇同分异构体
丁醇同分异构体
丁醇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的化学式为C4H10O。
丁醇有四种同分异构体,分别是1-丁醇、2-丁醇、2-甲基-1-丁醇和3-甲基-1-丁醇。
这些同分异构体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导致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略有差异。
1-丁醇是最简单的同分异构体,它的结构式为CH3(CH2)3OH。
它是一种透明、无色的液体,在常温下很难溶于水,但容易溶于有机溶剂。
1-丁醇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可用于制造化学品、塑胶和合成纤维。
2-甲基-1-丁醇是一种由甲基取代的2-丁醇,它的结构式为CH3CH(OH)CH(CH3)CH3。
它的物理性质与2-丁醇相似,但在化学反应中因其甲基基团的存在而有所不同。
3-甲基-1-丁醇的结构式为CH3CH2CH(CH3)CH2OH,它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溶于醇和苯等有机溶剂。
它可用于制备喹啉、苯并噻吩等有机化合物。
总体而言,四种同分异构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化学式相同。
这些化合物在制备有机化合物、生产日用化学品和制药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应用。
2-甲基-1-丁烯安全周知卡、职业危害告知卡、理化特性表
2-甲基-1-丁烯安全周知卡危险性类别易燃刺激爆炸品名、英文名及分子式、CC码及CAS号2-甲基-1-丁烯(无)2-methylbuteneC5H10CAS号:563-46-2危险性理化数据熔点(℃):-137 闪点:-34 沸点(℃):38相对密度(水=1):0.65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危险特性本品为无色、易挥发液体,有不愉快的气味。
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遇水分解产生有毒气体。
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而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其蒸气比空气重,接触后表现健康危害: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有刺激作用。
现场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身体防护措施泄漏处理及防火防爆措施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浓度MAC(mg/m3):未制定标准当地应急救援单位名称市消防队:119市人民医院:120当地应急救援单位电话消防队:119人民医院:120危险性标志2-甲基-1-丁烯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作业场所存在2-甲基-1-丁烯,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2-甲基-1-丁烯2-methylbutene健康危害理化特性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有刺激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甲基-1-丁醇
(1)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2-甲基-1-丁醇;2-甲基丁醇;活性戊醇;旋性戊醇
化学品英文名:2-Methyl-1-butanol
分子式:C5H12O
相对分子量:88.17
(2)成分/组成信息
成分:纯品
CAS No:137-32-6
(3)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3类高闪点液体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刺激眼睛、皮肤和呼吸道,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可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各种侵入途径都能中毒,易经皮肤吸收,醇的消耗可归因于总体暴露。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4)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皮肤。
注意保暖并保持安静眼睛接触:如果皮肤或眼睛接触该物质,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20min
吸入:移患者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如患者呼吸停止,给予人工呼吸。
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物质,不要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适当的医疗呼吸器。
如果呼吸困难,给予吸氧
食入: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该物质可引起迟发反应,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
(5)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与空气接触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与氧化剂接触会引起着火和爆炸。
与碱金属、三硫化氢、硫酸、硝酸、腐蚀剂、脂肪胺、异氰酸酯接触发生反应,会引起静电积聚,点燃其蒸气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蒸气比空气重,易在低处聚集。
封闭区域内的蒸气遇火能爆炸。
蒸气能扩散到远
处,遇点火源着火,并引起回燃。
储存容器及其部件可能向四面八方飞射很远。
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流体进入水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
使用干粉、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在安全防爆距离以外,使用雾状水冷却暴露的容器。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
(6)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
(7)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储存注意事项:
(8)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呼吸系统防护:高于NIOSH REL浓度或尚未建立REL,任何可检测浓度下:自携式正压全面罩呼吸器,供气式正压全面罩呼吸器辅之以辅助自携式正压呼吸器。
逃生:装有机蒸汽滤毒盒的空气净化式全面罩呼吸器(防毒面具)、自携式逃生呼吸器
眼睛防护:
身体防护:
手防护:
其他防护:
(9)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易燃液体
PH值:无资料
熔点(℃):
沸点(℃):
相对密度(水=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饱和蒸气压(kPa):
燃烧热(kJ/mol):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辛醇/水分配系数:
闪点(℃):50℃开杯
引燃温度(℃):385
爆炸下限(%):1.4 爆炸上限(%):9.0 溶解性:微溶于水
主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