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禁忌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是指因为特定原因而被视为不适当或不礼貌的言辞或用语。
这些禁忌语言可以包括对特定人群的称谓、特定事物的称呼、以及对某些话题的谈论等。
本文将对中西方的禁忌语进行对比,探讨其不同之处。
中西方在对待称呼的禁忌上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他人时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
直呼对方姓氏或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等都是很普遍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通常会更加注重亲热和尊敬。
在称呼长辈或客人时,通常会加上尊称词如“阿姨”、“叔叔”等。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太常见的。
在谈论某些特殊话题时,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金钱、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是比较敏感的。
在社交场合中,很少会有人主动谈论这些话题,通常会避免触及。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相对更加私人化,一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会主动提及。
谈论金钱、宗教等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时候人们之间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他人的年龄、财富等属于隐私问题,通常不会在公众场合涉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长辈、领导等身份的人,通常会特别尊敬对待,避免直呼其名。
在西方,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sir”、“madam”等,而在中国,称呼长辈或领导时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老师”、“领导”等。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称呼、谈论话题、对待不同身份人群等方面,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差异,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三、花卉
我们都知道百合花,它带着一 些孤傲高贵,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这样一种花,在英国这个有用鲜花 送礼习惯的国家,被看作是厄运的 预兆或死亡的象征,没想到吧。除 此之外还有禁忌呢,在英国送花忌 送双数,因为双数的花会招来厄运。
•
也忌讳送白色的花,给医院的病 人送花忌送白色或红白相间的花。 所以,去英国的同学切记不能这样 搭配花来送人。 不同于英国,在法国人眼里,忌黄 色花朵、忌摆菊花、牡丹花及纸花。 而在国际场合上,忌用菊花、杜鹃 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 已成为惯例。
•Thank you !
• 中西方禁忌语比较
•
class 6 Belinda
•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 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 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 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 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然而此类的 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 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 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 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
4、家庭:西方人家庭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谈论家庭时通常是这样问: “Is your family a large one?Are there many in your family?”这样提出的问题比较灵活,对方可以谈论其父母、兄弟姐 妹;如果已婚者也可以谈论起配偶和孩子。不能按中国人的方式问: “Are you married?”(结婚了吗?),“Is your husband(or wife) with you?How many children have you got?”尚未结婚 或已离异者就会感到十分窘迫。如果再接着问: “When are you planning to Start your family?”就更不合适了。因为这有干涉 他人私生活之嫌,需知英、美人有很严重的隐私观念,他们认为每个 人都有保留自己秘密的权利,而且英美人士还对个人私事非常敏感, 因此与他们交往时,这种话题最好尽力回避。
中西方礼物禁忌的案例分析
中西方礼物禁忌的案例分析日本人有送礼习惯日本人讲究礼仪,有送礼的习俗。
但一般送些对其本人没啥用途的物品,于是收礼人可以再转送。
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和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狐獾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
到普通百姓家作客,送菊花只能十五片花瓣,皇家徽章才有十六瓣的菊花。
德国送礼讲究包装在德国送礼,对礼品是否适当、包装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玫瑰是专送情人的,绝不可送给主人,德国人喜欢应邀郊游,但主人在出发前需用要细致周到的安排。
英国人讨厌有公司标记的礼品英国人讲究外表,一般送礼都是花费不多的东西,如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也是英国人收礼的最爱之物,合适的送礼时机应是晚餐后或看完戏之后,对标有公司标记的礼品,英国人普遍不欣赏。
公司若送礼,最好以老板和私人名义。
阿拉伯初次见面不送礼在阿拉伯,初次见面时不送礼,否则会被视为行贿,阿拉伯习俗,用旧的物品和酒不能送人;特别不能送礼物给有商务往来的熟人的妻子。
更不可询问他们的家居情况,去阿拉伯人家参观做客,千万不能盯住一件东西看个不停,那样阿拉伯主人一定要你收下这件东西,否则心里将鄙视你。
美国人送礼当面打开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
有的在接到礼物时常常显得有些难为情。
如果他们凑巧没有东西回礼,就更是如此。
但是逢到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的。
美国人最盛行在圣诞节互赠礼品。
圣诞节时,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为收到各种新奇玩具而兴高采烈,以为这是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
大人们之间常送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
礼物多用花纸包好,再系上丝带。
按照美国传统,圣诞节的前几天还有个“白圣诞节”,届时,人们用白纸包好礼物送给附近的穷人。
此外,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
有时只送三个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
美国人收到礼物,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
礼物包装讲究,外表富丽堂皇,里面却不一定是太贵重的东西。
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
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中西方许多的东西都是不同的,那么你们知道中西方的餐桌礼仪禁忌是什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中方餐桌礼仪禁忌用餐的时候,不要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
劝别人多吃一些,或是建议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擅自作主,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
这样做不仅不卫生,而且还会让对方勉为其难。
取菜的时候,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近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夹起来又放回去,会显得缺乏教养。
一桌用餐,取菜要留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取用适量。
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吃到没有。
距离自己较远的菜,可以请人关心,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时要由尊者或尊者先动碗筷。
在用餐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加食物,如有长辈,要尽可能主动给长辈添饭。
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要道谢。
要端起碗,应当用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
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是特别不雅观的。
进餐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
不能在夹起饭菜时,伸长脖子,张开大嘴,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
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欲的印象。
吐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不能直接吐到桌面或地面上。
假如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
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要离开餐桌去吐掉。
宴会没有结束,但自己已用好餐,不要随便离席,要等仆人和主宾餐毕先起身离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离席。
需要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住“ 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礼仪规章。
西方餐桌礼仪禁忌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头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
中西文化语言禁忌
中西方文化中使用语言的禁忌在许多语言里都忌讳诅咒、骂人的话。
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的,但还要说明一下: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难听,所以受到社会更严格的限制。
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就是这种话;而Damn, Damn it,Hell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
请注意,在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
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巳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
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
妇女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失礼。
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
第三,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制。
在当众发言、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骂人的话。
在家里、在劳动场合、在办公室、在公共汽车上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应当指出,人们对诅咒、骂人的话反应并不始终如一。
有些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也就不那么刺耳。
现在人们常听到年轻人用骂人活。
不过,对非本族人还是少讲祖活为妙。
现在谈一下英语和汉语在禁忌方面的不同处,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50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
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
一进门。
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
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样问好。
“不对,不能叫阿姨”,妈妈连忙纠正说,“要叫奶奶。
”“不要叫奶奶。
就叫我阿姨好了。
”“那太没有礼貌了。
您比我年纪大多了。
”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就叫我阿姨吧。
我喜欢这样”。
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尬尴呢?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
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大意,这些情况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因其涉及到敏感话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有很多禁忌语,虽然许多禁忌语的主题都是相似的,但禁忌语的表达方式和含义的背景有很大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一下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禁忌语的主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性、死亡、疾病、种族和宗教等都是常见的禁忌话题。
不过在中国和西方社会中,对这些话题的看法和观念存在着一些不同。
在中国社会中,性肯定是一个禁忌话题,尤其是在家庭和家长的面前。
在公共场合发表有关性的言论,并不被视为一种合适的行为,这被视为一种不雅的行为。
与此相反,在西方社会中,虽然也会有一些人认为性是一种敏感的话题,但大多数人都保持开明的态度,认为这些话题是自由选择的,并没有过多的限制。
与此同时,在西方社会,死亡、疾病这样的话题也不是完全能够开放的话题。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社会似乎更加接受这些话题。
在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安乐死和自杀等被认为是合理的选择,并且人们常常能够直接地谈论这些话题。
在中国,这样的行为被包装为禁忌话题,并且往往是被视为一种不道德、不合理的选择。
种族和宗教在中西方文化中也经常被视为禁忌话题。
在中国,具有政治色彩的话题通常被禁止提及,例如西藏和台湾问题。
由于政治原因,这些话题在中国通常被视为非法的行为。
与此相反,西方社会则更加接受对这些话题的讨论。
在西方社会中,种族和宗教问题可以被广泛地讨论,并且这种讨论形式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和合理的。
在总体上,中西方社会中的禁忌话题都涉及到人们对敏感和有关道德、文化、宗教和政治原因的问题的看法和观念。
虽然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但两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禁忌话题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话题和表达方式是相互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因素。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禁忌语。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
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讨论一下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吧。
首先,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在敬称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时候,不用加上其他限定词,例如 Mr.或 Ms.。
而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对方时则通常会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没有加上敬称,会显得不礼貌或者有点失礼。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一样,要强制要求对方使用敬称通常不是一种常规行为。
其次,在言语语调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存在差异。
用中文进行交流时,通常需要避免使用刺耳或尖锐的语调,因为这种说话方式会显得不友善或者有攻击性。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通常会更注重控制语调,避免说话过于激烈或者不礼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语调多变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讨论话题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政治、宗教和种族等话题通常是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通常要避免讨论这些话题。
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这些禁忌话题,但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其他的话题,例如感情、家庭、性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公开谈论。
所以在中文交流中,我们也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和对话。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独立和自主,因此在礼仪方面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不会选择红色婚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性欲,并不适合当做婚礼的主题色。
而在中文文化中,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和福气,并且婚礼上的红色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不同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中西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禁忌文化比较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工具,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从中英委婉语的视角探讨中西方在宗教迷信、社会心理、社会文明禁忌文化方面的异同点,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尴尬与麻烦。
标签:避讳与禁忌;中西文化;委婉语一、避讳、禁忌文化与委婉语的关系中西方避讳与禁忌思想历经数千年的变迁与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形形色色的委婉表达方式,这些曲折的表达又构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委婉语文化也随历史发展、社会形态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等经历着发展与变化。
作为避讳和禁忌文化的产物,委婉语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及各领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因此,委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美国学者休.劳森说“委婉语如此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1]各民族的语言禁忌都是在其特定的社会与民族文化中形成的,跨文化交际中若稍有不慎,便会产生尴尬、矛盾甚至冲突。
早在中国古代《礼记·曲礼上》就有记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为避免言语犯禁,各类委婉语随之诞生。
语言学家陈原认为,委婉语词就是用“好听的,含蓄的,使人少受刺激的,或矒着邪恶的代表使他一时听不明白的代词,代替所要禁忌的语言”[2]二、中西禁忌文化与委婉语从古至今,禁忌文化广泛存在于中西方各民族、各阶层。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禁忌的权威,维持禁忌的实施。
”[5]因此,中西方的禁忌语林林总总,数量繁多。
语言学家沃德霍认为:“禁忌语乃社会对某种被认为有害于成员的行为表示不赞成的一种方法。
不赞成的原因或是超自然的,或是这种行为违背某种道德准则。
”[6]形形色色的禁忌语也催生出大量的委婉语。
(一)、迷信与宗教禁忌文化。
受迷信思想作祟或宗教文化影响,东西方各民族都存在诸多禁忌。
中西方文化禁忌文献综述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解析禁忌语的文献综述应用科技学院 14 级英语专业学号 130602033 姓名林巧凤指导教师林钦东职称助教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中西方禁忌不仅是每个民族内心深层的东西,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手段。
在中国“禁忌”一词起源很早,汉朝的一些史料典籍中就可以找到它的身影了。
英语Taboo 一词起源于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原意指“神圣超凡的”,世纪,而后渐渐发展具有了“危险的、禁止的”的引申义。
总的来说,禁忌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约束,表现出人们对神圣事物的敬畏、对不洁事物的鄙弃、对危险事物的逃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许多商业人士一有着与各国人沟通的困惑。
这是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这将导致跨文化交际的结果。
在西方和中国,人们都会遇到一些交流的话题,由传统或社会习俗所造成的,这些不同的习俗可能会使其他人厌恶。
在某些场合,使用禁忌将被视为不礼貌和冒犯。
因此,为了协调地沟通,人们应该更加注重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言方面的禁忌。
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使人的行为规律。
不同国家的人对什么是禁忌的看法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要求是熟悉标签面向对象的现象。
禁忌语能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达到和谐。
禁忌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难点之一。
如果人不注意禁忌,它会导致文化冲突,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理解禁忌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介绍了西方和中国的差异在语言的不同方面的文化禁忌。
更主要的是,这篇论文在细节上说明了禁忌,从禁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方面,本文分析了从西方和中国文化的相似性看禁忌的相似性。
另一方面,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禁忌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存在。
在这种方式中,交际者会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现象。
然后,演讲者将更加注重差异,因为这是由不同文化造成的。
这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在这篇文章中,它显示了在很多的不同的细节,禁忌所造成的不同结果。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某些语言和文化中被认为不应该被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性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但在禁忌语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谈论性是比较普遍的,因此禁忌语相对较少。
不过,在家庭教育方面,禁忌语仍然存在。
例如,孩子通常被告知不要使用粗俗的性词汇,并将性指向浪漫与爱情。
而在中国文化中,性问题则被视为一种不可谈论的话题,关于性的禁忌语非常丰富。
由于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神秘色彩,因此相关禁忌也较多。
一些常见的禁忌词汇包括“危言耸听”、“风凉话”、“不三不四”等等。
二、食品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食品禁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食品被视为禁忌食品。
例如,猪肉、鸡肉、牛肉等肉类在某些文化中是被视为禁忌的。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厨具和调味品也被认为是禁忌的,例如刀子、大蒜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食品相对较少。
但近些年来,一些新的禁忌话题涌现,例如食品的营养成分、动物权利和环保问题等,使得食品禁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宗教方面宗教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天主教和基督教往往被认为是主流宗教。
这些宗教有一些关于禁忌语的规定。
例如,在天主教传统中,上帝的名字不应该被随意使用或滥用。
另外,在基督教中,说谎、盗窃、杀戮等渎犯神的禁忌行为也被雕刻在了“十诫”中。
在中国文化中,佛教和道教是较为重要的宗教,这些宗教同样有大量的禁忌语。
例如,在佛教中,杀戮、妄语、淫欲等禁忌行为被视为违背佛教原则的有罪行为。
综上所述,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并非单一的从语言角度出发,而是涉及到文化、宗教、食品和性等多个维度。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区别,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中西方禁忌文化课件
佛教禁忌
❖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国,日本, 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国家。
❖ 主要教义:施与一切有生命者以慈爱和怜悯, 广施博爱,不计善恶,不分人畜,均一视同 仁。在这个教义的基础上,佛教有五戒、八 戒、十戒等戒律。
❖ 佛教五戒:不杀生;不邪淫;不盗窃;不饮酒; 不妄语。
伊斯兰教禁忌
❖ 忌食猪肉;忌用猪的形象做装饰图案。忌食动物的血液;忌食在 神石上宰杀的动物。忌酒及其他含有酒精的饮料。
❖ (E)保护一般人不受鬼神的愤怒或其力量所伤害。
基督教禁忌
❖ 《圣经》记录了“上帝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它们是 基督教思想的核心。这十戒是:
❖ 1。除上帝外不可敬拜别的神; ❖ 2。不可敬拜偶像; ❖ 3。不可妄称上帝的名; ❖ 4。当守安息圣日; ❖ 5。当孝敬父母; ❖ 6。不可杀人; ❖ 7。不可奸淫; ❖ 8。不可偷盗; ❖ 9。不可假陷害人; ❖ 10。不可贪婪人的财物。
禁忌的目的
❖ (A)保护重要人物------领袖、僧侣等------和使事物免 受到伤害。
❖ (B)保护弱小者----妇女、儿童和一般民众----不受到 领袖和僧侣的曼那所伤害。
❖ (C)防止以手触摸或接触到死人所引起的危险或误吃 某些食物。
❖ (D)保护或避免危及生命的重要行为----生育、成人礼、 婚姻和性机能-----受到干扰。
❖ Powder room, convenience, cloakroom, loo (waterloo), gentlemen(’s),
ladies’ (mostly in UK)
❖ Bathroom, restroom, men(’s), women(’s), comfort station (mostly in US)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这些禁忌语言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观念和认识。
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起源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在起源上有所差异。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是建立在宗教、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基础之上。
西方的禁忌语言源于基督教传统,受到了宗教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西方禁忌语言中通常会避免提及宗教敏感话题,比如死亡、上帝等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与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有关。
中国人对于有关死亡的话题往往会避免直接表达,而使用委婉语言或者避免直接谈论。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禁忌话题往往会被视为不祥之事,因此会避免直接谈论。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会避免提及死亡、疾病、不幸等话题,以免触犯他人的悲痛之情。
在西方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关于宗教、种族、性别等方面的禁忌话题,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人们会尽量避免触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比如使用比喻、谐音、暗示等方式。
中国人在谈论死亡时往往会用“老天有眼”、“天有不测风云”等话语来表达,而不直接使用“死亡”“去世”等词语。
在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关于家庭、道德、传统观念的禁忌话题,比如大事小事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儿女须尽孝道等观念,人们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也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待生与死、天与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人们对于死亡、上帝、不幸等话题往往会持避讳之态度,认为这些话题是不祥之事,应该避免谈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则更加注重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因此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对禁忌语的态度存在着一些差异。
禁忌语是指一些与道德、宗教、文化传统等有关的敏感词汇或词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禁忌语的种类和使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
中西方在对待性方面的禁忌语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性话题相对开放,很多性器官的名称、性行为等词汇都可以被直接使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性的相关词汇有很强的禁忌感。
许多性别敏感的词汇在社交场合很少直接提及,而会通过变换词义或使用委婉语来代替。
西方人可能会直接使用“penis”或“vagina”等词汇,而中国人可能会使用“那个地方”、“阴茎”和“阴道”等委婉的词汇来替代。
中西方在对待宗教方面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对于宗教的讨论相对开放,许多宗教词汇可以直接提及。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宗教的讨论往往被视为敏感话题。
在社交场合,人们不太愿意直接讨论宗教信仰或过于具体的宗教仪式等内容,而会选择使用委婉的措辞或避免提及。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中西方在对待死亡方面的禁忌语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对于死亡的讨论和相关词汇相对开放。
人们可以直接使用“die”、“death”等词汇来表达死亡的概念。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忌讳。
人们在社交场合往往避免直接讨论死亡,而会使用委婉的措辞或比喻来避免直接碰触到这个话题。
这也是由于中国文化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程度的敬畏心态。
中西方在对待疾病方面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疾病不被视为禁忌话题,人们可以公开讨论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可以使用直接的词汇来描述疾病。
而在中国文化中,疾病通常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人们在社交场合不太会直接提及自己的疾病问题,也不太愿意使用直接的词汇来描述疾病。
中西方在对待禁忌语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等因素所决定的。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而禁忌语的使用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西方禁忌
二、中西禁忌习俗的意义
1 、禁忌的意义: 禁忌存在于各种文化和民族中, 不同文化和民 族, 禁忌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弗洛伊德在他的 书《图腾与禁忌》中对禁忌这一习 俗做出了分析。 他认为:禁忌是藐视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件东西 或一种暂时性的情况, 他们具有这种神秘力量传导 作用或者本身既是这种神秘力量的来源。同时, 它 也是代表了由这种事物禁忌预兆所产生的禁制。 禁忌这个名词的内涵包含了“神圣的”和“超乎 寻常的”, “不洁的”和“怪诞的”等意义。这种 解释主要是真对原始民族队禁忌的理解。《现代 汉语词典》中对“禁忌”这样解释: 人们忌讳的话 或行动。现代人们所说的禁忌主要指人们认为会 带来厄运的话和事情, 因此极力避免他们的出现。
西方人常说The th ird time. s the charm. ( 第三次准 灵。) ; Number three is a lways fortunate. (第三号一 定运气好) 。莎士比亚戏剧里也说, 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 (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 。 英语中six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 人们视其为大 凶数或野兽数, 从下列习语, 我们可以感受数字6 在英 语中的地位。如at six and sevens(乱七八糟, 七零八 落) 、six penny(不值钱) 、h it sb.for six亦作knock sb. six (给敌人、某人毁灭性打击) 、six to one (六对一; 相差悬殊) 、six of the best ( 以藤鞭击六下 ) 学校的 一种惩罚手段) 等等。 在西方国家中, 人们看重数字7, 认为它吉祥有力。7 有着十分神秘的色彩, 于是在语言中便有了对这一数字 神秘性的反映。
由此演化出久远、 神圣之意, 受到历代帝王 的青睐。他们常借用九字来象征他们的统 治地久天长, 万世不变。这一点在中国帝王 的宫殿建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 故宫 三大殿和颐和园排云殿高为九九寸; 皇宫内 大小城门上各有横、竖九排共计八十一个 门钉。在故宫的建筑中用得最多的是九,因 为九是最大的阳数(奇数), 它代表天, 而皇帝 自称是天子(上天的儿子), 所以它也代表了 皇帝。有些地方祝寿, 习惯上做九不做 十, 那是因为九与久谐音, 取寿久之意。9也深 深植根于民俗文化之中, 人们生日送花或挑 选电话和车牌号码时, 也都喜欢带 9的号码。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禁忌观念,因而在语言表达中会有不同的敏感词和禁忌语。
本文将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沟通。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和特点中西方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因为社会、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因素,被视为不合适或有冒犯性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都具有以下特点:1.表达意思不当会引起冒犯或不适感。
2.禁忌语会随着时间、地域、文化差异而变化,需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禁忌规则。
3.禁忌语与特定的语境和对象有关,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1.宗教和信仰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因而在表达上存在一些禁忌。
在西方社会中,对上帝或圣洁之物的亵渎是严格禁止的。
例如,在基督教社会中,不应该使用“Jesus Christ”等敬称做代名词或发誓。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禁忌“神”和“少林寺”等字眼,因为这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关。
2.种族和肤色西方社会非常注重种族平等和反歧视,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涉及到种族或肤色的话题时,需要格外慎重。
而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应以尊重为主,避免使用歧视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3.性别和性行为性别和性行为是另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在西方,对LGBT群体的歧视属于禁忌话题,不应以任何方式在公共场合中提起。
而在中国则有类似的禁忌,例如将女性形容为“娘们”或提起私人的性行为等话题。
4.死亡和疾病死亡和疾病也是普遍存在的禁忌话题。
在西方文化中,涉及到疾病和死亡时,应以关爱和同情为先,避免使用任何带有侮辱或贬低意味的语言。
而在中国社会中,则禁忌用直接的词语描述死亡或疾病,而是对生命和健康表示尊重和祝福。
5.政治和国际关系政治和国际关系是另类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在西方国家中,针对其他国家、领袖或政治体系的侮辱和攻击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而在中国,夸大政治成就或带有贬低国家形象的言论同样被视为禁忌话题。
三、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方禁忌语为了不冒犯他人或让他人产生不适,正确处理中西方禁忌语是非常重要的。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反映,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因此在表达中会有一些禁忌语涉及到的内容也会不同。
本文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一、言辞直率与严肃性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言辞直率程度和严肃性上。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禁忌语的使用相对来说会更加自由和宽松。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一些带有性暗示或粗俗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这在中国文化中是禁忌的。
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中的性观念和道德观念有所不同,西方社会更加开放和进步,对性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高,因此涉及到性话题的禁忌语也相对较少。
在严肃性方面,西方社会更加倾向于幽默和调侃,对于一些严肃话题也会采用一些幽默和调侃的方式进行表达。
西方人在开会或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可能会用一些讽刺和讥讽的语言,来缓解紧张的氛围。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加注重尊重和庄重,对于一些严肃话题会采用更加谨慎和谦虚的方式进行表达,禁忌语的使用相对会较为严格。
二、尊重和礼貌的不同观念三、宗教信仰对禁忌语的影响宗教信仰也是中西方禁忌语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社会中,基督教是主要宗教之一,而基督教中强调的爱、宽容和谦逊等价值观念对西方人的行为方式有深远影响。
西方社会中对于一些与宗教相关的话题,如神灵、圣经等的讨论通常会更加谨慎和尊重。
与此相反,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宗教是佛教和道教,这两者对于禁忌语的定义并没有那么明确,因此在中西方禁忌语中对于宗教话题的限制也会有所不同。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言辞直率程度、严肃性、尊重和礼貌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念,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禁忌。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避免因为禁忌语的使用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由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所塑造的,反映了不同文化间对某些话题的敏感度和对个人尊严、社会和谐的追求。
尽管中西方禁忌语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
中西方禁忌语在性话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性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通常被视为隐私的一部分。
中国人往往避免在公共场合或与陌生人之间谈论性话题,甚至连简单的性别暗示也会被视为不文雅。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在性话题上较为开放和宽容。
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可以在公共场合自由地谈论性相关的话题,甚至在电视、电影中表现出较为直接的性暗示和描写。
在宗教与政治话题上,中西方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尽管宗教信仰自由,但对于在公共场合谈论宗教话题存在一定限制。
在中国社会,以及许多东方社会中,政治话题也常常被视为敏感的禁忌,公众对于谈论政治会存在一定的担忧。
而在西方社会,宗教和政治话题相对较为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讨论和表达政治观点,这体现了西方社会对言论自由的重视和宪法保障。
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一些不同,涉及到禁忌语的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他人、维护面子和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文社交场合中,人们往往避免使用直接的批评或否定性的语言。
相对而言,西方社交中更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他人的评价。
这种直接和坦率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失礼和冒犯。
中西方禁忌语在对待敏感话题时也有不同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的权威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年长者或上级交流时,中国人通常会使用更加委婉的措辞,避免直接质问或批评。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更强调平等和个人权利,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这也体现了中西方社会在价值观和权力结构方面的差异。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所导致的。
本文将从宗教、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
宗教是中西方禁忌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国家,由于宗教多元化的原因,宗教禁忌相对较少。
在某些特定场合,西方人会避免谈论和批评宗教议题,因为宗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私人的主题。
相比之下,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讲究尊老、尊师、尊长。
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尊敬和尊重长辈和权威人物有着严格的规范。
在家庭聚会时,不要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应使用长辈的称谓。
社会习俗也是中西方禁忌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尊重他人的选择。
西方社会对于性别、种族和宗教等敏感话题有着相对宽容的态度。
在某些话题上仍然存在禁忌,比如在公共场合谈论个人收入或财产,以及争论政治观点。
与此相反,中国社会注重团体利益和社会和谐。
谈论个人隐私问题和欺负弱者是中国社会中的禁忌。
在中国,称对方的名字也是有讲究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而是使用对方的职位或头衔。
在商务场合,人们会使用对方的姓加上职位来称呼对方。
行为规范也是中西方禁忌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有些行为可能被视为不礼貌甚至冒犯他人。
用手指指向他人、身体接触他人或大声喧哗。
这些行为被视为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相比之下,中国社会强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在中国社会中,一些西方社会认为正常的行为,比如握手、拥抱和亲吻等,在中国社会中可能被视为过于亲近和不适当的行为。
中西方禁忌语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所导致的。
通过了解并遵守不同文化的禁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他人,并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冒犯他人。
中西方避讳之食物禁忌
2. Don't eat animal head and feet
Our country fete guests like to use whole chicken whole fish, the head to the who have exquisite, foreigners are not so, fish eyes stare will affect their appetite, of course, Chinese style chicken feet, pig, fish head in clay pot, etc are more to avoid.
1、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多食死 亡 2、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 3、葱类忌蜂蜜——同食伤眼睛 4、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 5、牛肉忌红糖——同食胀死人 6、黄鳝忌狗肉——同食伤肝 7、芹菜忌兔肉——同食脱头发 8、狗肉忌绿豆——同食伤元气 9、螃蟹忌柿子——同食腹泻,多食死 亡 10、鹅肉忌鸭梨——同食伤肾脏 11、黄瓜忌生花生米——同食伤脾 12、甲鱼忌苋菜——同食中毒 13、皮蛋忌红糖——同食呕吐 14、人参忌萝卜——同食伤元气 15、白酒忌柿子——同食心闷,多食 亡
16、豆腐忌菠菜——同食生结石 17、鸡肉忌菊花——多食死亡 18、鲤鱼忌甘草——同食死亡 19、羊肉忌南瓜——同食腹胀难忍 20、栗子忌牛肉——同食麻木 21、鸭肉忌梅子——多食发老病 22、山芋忌白酒——同食生胃病 23、梨子忌开水——同食泄泻 24、蛇肉忌萝卜——同食则亡 25、田螺忌蚕豆——多食肠绞痛 26、羊肉忌西瓜——多食肝腹水 27、海带忌洋葱——多食便秘 28、西药片忌酒——同食胃穿孔 29、猪肉忌麻花(植物)——同食亡 30、雀肉忌香蕉——多食过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忌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它 规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世界各地都有一些“需要极其注意的”习俗,如果不加注意而触犯了某种禁忌,就会受到惩罚。轻者造成误会,重者遭到杀身之祸。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上遭到土著的杀害,就是因为他犯了土著人的禁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禁忌习俗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而且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较强的时代特点。所以,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研究禁忌习俗的产生、中西禁忌现象的个性特征和中西主要禁忌习俗能减少跨文化交往可能带来 的误解和磨擦,保障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禁忌与禁忌习俗之产生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英文对应 词是“taboo”(“塔布,塔怖”),表示“禁止”或“抑 制”,它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群岛人的土语,原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777年由英国航海家库克(James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该词引入到英语中。早在我国汉代就有关于禁忌的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禁忌禁忌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它 规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世界各地都有一些“需要极其注意的”习俗,如果不加注意而触犯了某种禁忌,就会受到惩罚。轻者造成误会,重者遭到杀身之祸。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上遭到土著的杀害,就是因为他犯了土著人的禁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禁忌习俗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而且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较强的时代特点。所以,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研究禁忌习俗的产生、中西禁忌现象的个性特征和中西主要禁忌习俗能减少跨文化交往可能带来 的误解和磨擦,保障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禁忌与禁忌习俗之产生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英文对应 词是“taboo”(“塔布,塔怖”),表示“禁止”或“抑 制”,它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群岛人的土语,原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777年由英国航海家库克(James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该词引入到英语中。早在我国汉代就有关于禁忌的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禁忌
在他的专著《图腾与禁忌》中也对禁忌这一文化现象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塔布(禁忌),就我们看来,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首先,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塔布在波利尼西亚语的反义词是“noa”,就是“通俗的”或“通常可接近的”意思。所以,塔布即意指某种含有被限制或禁止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神圣的人或物”,在意义上和塔布便有 些相同[2] 。一般通过口头传承和社会示范流传延续。 “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3] 禁忌涉及言语行为,稍不注意或不尊重对方的禁忌,就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由于这一点,禁忌习俗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的交际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禁忌习俗是指违反社会期望的行为,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礼俗。禁忌习俗因民族、社会、文化、地区、场合等因素而异。故此,人们在跨文化交往中对禁忌必须十分敏感,不得不研究它,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开它,以期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中西禁忌习俗之个性特征 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 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禁忌作为一种无行为规范的心意民俗形态,与禁忌所在社会的文化特征及传统息息相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同一民族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们正是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强调对立面的和谐与相互渗透,即对立中的统一,以及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体。《易经》用阴和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和谐。“天人合一”表 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在价值观上,虽然中国古代是私有制,但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依然强调集体主义,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变迁,反映封建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的避讳现象,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称谓等方面现今仍有禁忌。 西方哲学的辩证法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有相似之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世界是对立中的和谐。但是,欧洲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犹如黑夜中的启明星;17世纪牛顿等科学家揭示宇宙之奥秘,培根倡导的观察、推理的科研治学的归纳法犹如铁一般的事实;18世纪文化启蒙运动席卷欧
括把自然力、自然物(星月、雷电等)看作神圣不可 侵犯,形成有关它们的禁忌观念和行为;对某些动植物的禁忌观念;对祖先、神灵等的崇拜所产生的 神灵象征与祖先遗物禁忌[1] ,也包括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禁忌习俗。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美大陆,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在这几个世纪之内,“世界是统一中的对立”的哲学思想,追求“自由平等”“民权、民享”之理念和“个人奋斗”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个体本位”意识成为主流意识。为追求“自由、人权”,个 人生活上的“隐私”(privacy)观念极度发展,隐私领域成为禁忌的重要内容。 在这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中,有些因素因文化而异,西方文化所高度赞赏的很可能是中华文化所回避的,而中华文化中的“陋习”可能是西方文化中天经地义的事。有的话题在中华文化中是受欢迎的,但在西方文化中则可能构成对隐私的侵犯。“入国问禁,入境随俗”是必须的。 三、中西主要社交禁忌习俗之比较 禁忌存在于人类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因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等级观念而拥有诸多截然不同的社交禁忌习俗。 1.自尊与隐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中国人自尊或“面 子”和西方人隐私的问题是绝对不能无所顾忌地问及的,否则会被看成冒昧和无礼。中国人最重视的是“面子”。在中华文化中,“面子”就是地位、身份、荣誉、自尊的象征。中国有句俗话“打人别打脸,说话别揭短”,中国人的最大禁忌是涉及个人尊严的“短处”“痛处”“缺点”“毛病”等方面的事。中国人好面子,批评的话不能直说,要委婉地表达。人性本恶的观念在中国付之阙如,人格的修养应该随着心灵的成熟与日俱进。不诚心努力增进自身的品格,而只注意别人的缺点,正如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社会会以“丢脸”之类的概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