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各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仁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遏卫阳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 倦怠
湿阻气机 胸闷不饥 湿重于热证
湿热交蒸 午后身热,面色淡黄
舌脉 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三仁汤
杏仁 宣降上焦的气机,气行则湿化 君 白蔻仁 芳香化湿,又能行气,能畅通中焦气机
苡仁 淡渗利水,渗湿,使湿浊从小便排出 滑石 清热利水,滑利窍道 臣 通草 清热利水,也能清心 竹叶 清热利水,引热下行 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增加全方之温性 佐 厚朴 苦温燥湿,又能行气
• 使用注意:若湿热入营、谵语舌强者,非本方所 宜。
连朴饮
• 出自《霍乱论》 • 组成:
制厚朴二钱(6g) 川连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钱 (3g) 香豉炒 焦栀各三钱(9g) 芦根二两(60g) •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 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 煎服法:水煎温服。
•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 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 煎服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 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 比例酌定。
藿香正气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
茵陈蒿汤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去皮,二两(6g) •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
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 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 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 煎服法:水煎服。
• 功用Leabharlann Baidu利湿清热,祛风止痛。
•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 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 微黄,脉弦数。
• 煎服法:水煎服。
当归拈痛汤
君
羌活 茵陈
祛风胜湿,通痹止痛 清热利湿
猪苓、泽泻 利水渗湿
黄芩、苦参 清热燥湿
臣
防风、升麻、葛根 解表疏风 白术、苍术 燥湿健脾
人参、当归 益气养血
佐
大黄
泄下热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利胆退黄
茵陈蒿汤
• 配伍特点: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 消。
• 随证加减: 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 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 肋痛明显者,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茵陈蒿汤及其附方比较
茵陈蒿汤
茵陈四逆汤
栀子柏皮汤
药味 组成
二妙散 附方
• 三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两足麻木或肿痛,或如火 烙之热,痿软无力。
• 四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苡仁。 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第三节 利水渗湿
• 适用病症: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 泄泻等证。
连朴饮
黄连 清热燥湿,擅长用于中焦 君
厚朴 苦温燥湿,也有一点芳香化湿作用 菖蒲 增强黄连厚朴的化湿 臣 半夏 燥湿,又和胃降逆 栀子 清热利水 佐1 淡豆豉 开宣胸中气机郁滞 佐2 芦根 清热生津,和胃止呕
当归拈痛汤
• 出自《医学启源》
• 组成:
羌活半两(15g) 防风三钱(9g) 升麻一钱(3g) 葛根 二钱(6g) 白术一钱(3g) 苍术三钱(9g) 当归身三钱 (9g) 人参二钱(6g) 甘草五钱(15g) 苦参酒浸,二钱 (6g) 黄芩炒,一钱(3g) 知母酒洗,三钱(9g) 茵陈 酒炒五钱(15g) 猪苓三钱(9g) 泽泻三钱(9g)
甘露消毒丹
• 出自《医效秘传》
• 组成:
飞滑石十五两(450g) 淡黄芩十两(300g) 绵茵陈十一 两(330g) 石菖蒲六两(180g) 川贝母 木通各五两 (150g) 藿香 连翘 白蔻仁 薄荷 射干各四两(120g)
•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 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 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 脉濡数或滑数。
清热利水 清热通腑 清热泻火,又保护脾胃 药引,也增加清热利水清心
八正散
• 随证加减: 血淋者(尿频、尿急、尿痛,尿中带血),加生地、 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石淋者(细小为砂淋),加金钱草、海金砂,石韦 等以化石通淋; 膏淋者(清浊不分,小便混浊),加萆薢、菖蒲以 分清化浊。
三仁汤
• 出自《温病条辨》 • 组成:
知母
清热养阴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当归拈痛汤
• 配伍特点:发散风湿和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
• 加减变化: 若脚膝肿甚,加防己、木瓜以祛湿消肿; 若身痛甚者,加姜黄,海藤皮以活血通络止痛。
二妙散
• 出自《丹溪心法》 • 组成:
黄柏炒 苍术米泔水浸,炒(各15g) • 功用:清热燥湿。 • 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
第一节 燥湿和胃
• 适应病证: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症见 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 倦等。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0g) 厚朴去粗皮,涂 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0g)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 (60g) 甘草炙黄,一两(30g) •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 主治:湿滞脾胃证。 • 煎服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 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 使用注意:阴虚气郁,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平胃散 附方
• 不换金正气散 组成: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困脾胃,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寒发 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
藿香正气散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30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60g) 藿香去土,三两(90g) 甘草炙,二两(75g)
八正散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500g) •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 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 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 煎服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 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 煎服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5g,或为丸 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二妙散
君 黄柏 清热燥湿,苦寒
臣 苍术 辛苦温,增强燥湿作用,同时健脾
药引
姜汁
使整个方清热燥湿,同时舒畅气机, 也有一定的散水作用
二妙散
• 随证加减: 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祛湿热,强 筋骨; 湿热脚气,宜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渗湿降浊; 下部湿疮、湿疹,可以加土茯苓、赤小豆清湿热, 解疮毒。
三仁汤
• 配伍特点: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 随证加减: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明显者,加藿香、香薷以解表 化湿; 兼寒热往来者,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 使用注意:舌黄腻,(转向)热重于湿者,不宜使 用。
三仁汤 附方
• 藿朴夏苓汤 组成:藿香、半夏、赤茯苓、杏仁、苡仁、白蔻仁、 通草、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 舌苔薄白,脉濡缓。
杏仁五钱(15g) 飞滑石六钱(18g)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钱(6g) 竹叶二钱(6g) 厚朴二钱(6g) 生 薏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5g) •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 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 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 煎服法:水煎服。
茵陈蒿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外邪入 里化热 ─热不 得外达
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黄疸
郁热炽盛
发热,口渴欲饮,无 汗,或但头汗出
脾胃湿 浊内阻 ─湿不 得下泄
湿热交蒸
郁滞气机 舌脉
恶心呕吐,腹微满, 大便不爽或秘结,小 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沉 数或滑数
茵陈蒿汤
君 茵陈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疏肝
臣 栀子 清热泻火,利胆退黄
五苓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平胃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失健运 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升降失常 吐、利、嗳气、吞酸
湿滞脾胃证 湿阻气机 脘腹胀满 湿困清阳 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舌脉 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
君
苍术 燥湿健脾
臣
厚朴 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
佐
陈皮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使
甘草 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和中
平胃散
• 随证加减: 证属湿热者,宜加入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 证属寒湿者,加入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 兼食滞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以消食; 兼气滞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 呕吐甚者,加藿香、半夏以化湿和胃止呕; 泄泻甚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湿阻气机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内伤湿滞 升降失常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脉浮,舌苔白腻
藿香正气散
君
藿香
辛温解表,芳香化湿
臣
陈皮、半夏 白术、茯苓
理气燥湿,和胃降逆 健脾运湿
大腹皮、厚朴 行气化湿,畅中行滞
苏叶
外散风寒,醒脾宽中,行气止呕
佐
白芷
外散风寒,燥湿化浊
桔梗
宣肺解表,又助化湿
生姜、大枣 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八正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热壅滞 尿频,尿急,涩痛, 水道不利 淋漓不畅,癃闭 湿热蕴结 清浊不分,尿色浑赤 湿热下注膀胱 湿热阻滞气机 少腹急痛
邪热伤津 口燥咽干
舌脉
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散
君 臣 佐 佐使
滑石 木通 萹蓄 瞿麦 车前子 栀子 大黄 生甘草 灯心
清利湿热,滑利窍道 清热利水
清热利水,利膀胱之湿,清心和小 肠之热
栀大子黄、茵陈、茵陈、附子、干姜、甘草
栀子、黄柏、 甘草
功效 清退热黄、利湿、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清热(强) 利湿(弱)
适用 病证
湿热黄疸
黄疸病中属阴黄证
阳黄证的热 重于湿证
一身头目俱
主要 表现
黄,黄色鲜 明,舌苔黄 腻,脉沉数
或滑数有力
黄皮神但苔色肤倦喜白晦冷食热,暗,少饮脉,背,,沉手恶口大细足寒不便四,渴稀肢身,溏不体虽,温沉口舌,重渴淡,热发懊明、黄憹显黄,,,疸心口苔,烦渴黄
使
甘草
调和药性
藿香正气散
• 随证加减: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加香薷以助解表; 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元胡以行气止痛。
• 使用注意:湿热霍乱之吐泻,非本方所宜。
第二节 清热祛湿
• 适用病症: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 或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 淋、痢疾、泄泻、痿痹等症。
• 代表方: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 露消毒丹。
• 煎服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 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甘露消毒丹
滑石
利水,下利湿热
君
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
黄芩
清热解毒燥湿
臣
石菖蒲、藿 香、白豆蔻
芳香化湿
木通
增强滑石、茵陈的清热利湿
佐 连翘、射干 作用于上部,都能清热解毒,
薄荷、贝母
散结利咽喉
甘露消毒丹
• 加减变化: 若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清泄湿热; 咽颐肿甚者,可加山豆根、板蓝根等以解毒消肿利 咽。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五苓散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猪苓去皮,十八铢(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 (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去皮,半两(6g) •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 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 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 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 煎服法:散剂,每服6-10g;汤剂,水煎服,多 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方剂学各论
祛湿剂
•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
• 属八法中“消法”。 • 分类: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
湿、祛风胜湿。 • 应用祛湿剂注意事项: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
之分。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挟等因 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祛 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 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