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激源的不同干预方式
大学生心理危机常见应激源的识别与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常见应激源的识别与干预摘要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常见应激源的识别与干预可以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加强大学生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大学生心理应激预警与支持系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等途径来进行。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激源识别干预1.相关概念的阐释1.1应激。
应激( stress)的最早的含义是指物理上的张力。
它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是对应激源在有机体内产生的频繁适应不良的一种状态。
应激源就是那些来自外界的顺应要求,给人造成紧张的条件和环境又称之为应激情境或状态。
1937年,加拿大学者塞里在其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先赋予其新的含义。
他认为,应激是各种各样的紧张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反应,这种生理反应与刺激物的性质无关,被称为“一般性适应综合症”,如应激源,应激状态下的心理、行为反应,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以及应付应激的各种策略等问题。
1.2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 Psychological streSS)是指个体感受或察觉到某种环境的刺激时,由于心理和生理反应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心理应激与精神疾病紧密相关,对心理应激的习惯性应对方式失败,会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降低。
1.3应激源。
应激源( stressors)就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或者是来自外界的顺应要求。
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在应激源中居主导地位。
如出生于现代化、文明、开放的大城市的学生考到了坐落在小城镇的、处于前现代化阶段的大学读书,其在读大学的教育环境与管理氛围就可能成为该大学生的应激源。
应激源是关系到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大学生心理危机常见的应激源一般而言,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长期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治疗
长期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治疗应激是一种人们常常面临的心理负担,可以来自于工作、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
短期应激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但长期持续的应激却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长期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供常见的治疗方式。
一、长期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焦虑和抑郁:长期应激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的发生。
应激源的持续存在会使人们感到无法摆脱困境,产生精神压力,从而引发负面情绪。
2.身体健康问题:长期应激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健康问题,如失眠、头痛、消化不良、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等。
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下,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容易患上各类疾病。
3.认知功能下降:长期应激会影响人们的思考和决策能力,使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处理信息效率下降。
二、治疗长期应激的方法1.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一种通过与心理专家交流和交流来减少应激的方法。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可以帮助人们理清自己的思绪,增加应对应激的能力。
2.放松训练:通过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法等,可以缓解长期应激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抑郁。
3.调整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也是治疗长期应激的重要方法。
合理安排时间,增加运动和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改善饮食结构,都可以有助于缓解应激。
4.医学干预:在一些严重的长期应激病例中,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药物干预。
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平衡神经系统,减轻负面情绪和身体症状。
总结:长期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缓解其负面影响。
心理疏导、放松训练、调整生活方式和医学干预等多种方法可以互相结合,根据个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通过有效的应对长期应激,人们可以增强心理韧性,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对
高校和社会应加强合作,建立 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 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 素质和应对能力。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学生 对心理应激的认识和理解,鼓 励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心理问 题,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消极应对方式
01
02
03
04
逃避现实
沉迷于网络游戏、过度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负 面情绪深藏在心里,可能导致
心理问题加剧。
自我否定
对自己失去信心,消极看待自 己的能力和未来,容易陷入自
卑和焦虑。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过度饮食、熬夜、缺乏运动等 ,影响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心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 对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当代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分析 • 心理应激对大学生的影响 • 大学生应对心理应激的方式 • 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应激的能
力 • 高校在应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中
的角色 • 结论与展望
01
当代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分析
学业压力
考试压力
由于大学课程难度较大,考试频 繁,许多大学生感到压力重重。
逃避学习
长期的心理应激可能导致 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逃 避心理。
人际关系影响
社交障碍
心理应激可能导致大学生 在社交场合出现紧张、害 怕、回避等行为。
人际关系疏离
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学生与 家人和朋友的关系疏离, 缺乏情感支持和交流。
冲突与摩擦增加
心理应激可能导致学生在 人际交往中更容易产生冲 突和摩擦。
与朋友分享心情和经历,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 励。
3
学校支持
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学生组织等资源 ,获得专业和情感上的支持。
应激的定义及处理方法课件
心理咨询与治疗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解决导致应激的心理问 题,如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反应等。心理医生会提供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帮助个体应对特定的应激源。
健康生活方式
总结词
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种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 运动和睡眠来应对应激的方法。
详细描述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 对压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良好 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都可 以降低应激反应,增强抗压能力。
心理热线
专业的心理辅导热线,提供即时支持和建议。
心理治疗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有助于解决应激引起的心理问题。
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01
提供全面的心理评估、咨询和治疗服务,针对应激反应进行专
业干预。
心理医生与治疗师
02
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针对个人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
团体治疗和互助小组
VS
急性应激是指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导 致的应激反应,如自然灾害、交通事 故等。慢性应激是指长期、慢性的压 力和刺激导致的应激反应,如长期的 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这两种 类型的应激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很大 的影响,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02
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的生理机制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反应
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 吸急促等生理变化,影响 心理状态。
应激的心理表现
情绪波动
易怒、烦躁、情绪低落等 情绪表现。
认知障碍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 中、判断力下降等认知问 题。
行为异常
逃避、退缩、冲动等行为 表现。
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焦虑症
长期应激可能导致焦虑症,表 现为过度担心、紧张不安等。
应激的措施
应激的措施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应激源,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等。
应对应激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应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激的措施,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有效应对应激,提升生活质量。
1. 身体锻炼身体锻炼是缓解应激的有效途径之一。
适当的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积累的紧张情绪,帮助放松身心,调整情绪。
无论是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还是无氧运动,如举重、瑜伽等,都可以帮助释放压力,提升身心健康。
定期进行身体锻炼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抗应激能力。
2. 放松技巧放松技巧是缓解应激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放松技巧:•深呼吸:深呼吸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放松技巧。
深呼吸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呼吸节律,增加氧气供应,缓解紧张情绪。
可以通过慢慢地吸气、保持呼吸并慢慢地呼气来进行深呼吸。
•温水浸泡:温水浸泡可以帮助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的紧张感。
可以在温水中浸泡手脚,或者泡一个温暖的澡来放松身心。
•想象力训练:想象力训练是一种通过想象来减轻压力的方法。
可以尝试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一个美丽宁静的地方,感受周围环境的平静和宁愿,从而达到放松的效果。
3. 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应对应激的重要策略之一。
合理规划时间、安排任务可以有效减少压力并提高效率。
以下是几种时间管理的技巧:•制定优先级:将任务按照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先完成紧急且重要的任务,可以减少时间上的压力。
•避免拖延:拖延会使任务积压,增加压力。
要避免拖延,可以采取分解大任务、设定小目标等方法,有计划地完成任务。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容易导致疲劳和压力积累。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进行适度放松,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缓解压力。
4. 寻求支持在应对应激的过程中,寻求他人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与他人交流、分享问题可以减轻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应对应激。
以下是几种寻求支持的方式:•寻找亲友或同事的倾诉对象:与亲友或同事分享自己的烦恼和困扰,可以获得理解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得到一些建议和帮助。
护士对应激源刺激心理压力及对策经验论文
护士对应激源刺激的心理压力及对策经验【摘要】儿科护士因职业的特点,特殊的工作氛围,导致了由于工作环境与护士反应能力之间的不平衡。
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环境及社会对护士执业的不重视,而承受高于一般职业的压力。
给护士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本文所阐述的护理观点,是通过对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及其自我调适状态,有效为儿科护士提供心理疏导和减压方法,以此,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保障护理工作的实施。
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儿科护士;心理压力;调查分析;对策;自我调适1护士压力的构成1.1常见压力社会压力,职业压力,工作压力。
护士长期工作,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护士的工作环境,是一个医院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
超负荷的工作强度,护理质控要求高,护理人员编制不达标。
此外,儿科工作的难点是患儿不能表达疾苦和症状,对于疾病流行学特点,病情起病急,发展快,因此,加大了儿科护士治疗护理的精细和繁重。
给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压力更大。
1.2头皮脉给药是小儿用药的重要途径,包括抽血化验多采取股静脉穿刺,有时难以达到一针见血;药物配制计算要求精准,加药频繁,输注速度要求高又难以控制;加之小儿自制力差、多动,液体外渗机率高又加大了反复穿刺的机会,导致家长焦虑引起纠纷和对护士的指责。
1.3护士职业不被重视,领导层面只注重经济效益,认为护理工作不足轻重,为医院创收少,因此,在工资福利、进修深造、职称晋升的待遇偏低。
同时,社会上也会把护士是医生隶属地位转化为对护士的轻视情绪,因此护患沟通上,形成了障碍。
此外,护士职业风险大,暴露率高,护士在为患儿拔针、注射等操作过程中,患儿自制力差,不配合,在哭闹挣扎的过程中易被针头刺中或血液流出污染护士的手等部位。
工作角色的冲突,患者投诉机制使用不当,如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家长多认为是穿刺水平不高所致,忽略了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配合治疗、护理的义务,造成认知反差,盲目投诉,增加了护士工作的难度,构成了职业压力。
应激反应与情绪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应激反应与情绪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应激反应和情绪管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的增加,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应激源,导致情绪失控和负面影响。
然而,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有效地管理应激反应和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和积极的心态。
本文将介绍一些应激反应与情绪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1. 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深呼吸可以帮助我们平静下来,减轻身体和心理的紧张感。
当我们感到应激时,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来调整呼吸节奏,使得呼吸变得缓慢而深沉。
同时,进行放松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应激管理方法。
通过肌肉放松和冥想等技巧,我们可以缓解身体紧张感和焦虑情绪。
2. 积极应对问题积极应对问题是一种避免或减少应激反应的关键方法。
当面临困难或挑战时,我们首先需要冷静地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将困难分解为可管理的小任务,制定实际可行的计划,并逐步实施,这样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感和焦虑情绪。
3. 设置合理的目标和期望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和目标可能会引发应激反应和情绪波动。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设置合理的目标和期望。
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上,避免过分关注他人的评判和期待,这样可以减少因目标达不到而导致的焦虑和沮丧。
4. 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情绪积极的心态和乐观情绪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应激和管理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感恩的心态,关注积极的事物,培养乐观情绪。
同时,与积极的人交往和寻求支持也可以增强我们的情绪抗压能力。
5.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应激反应和情绪管理至关重要。
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和合理的休息都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稳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避免过度使用娱乐和社交媒体,以免增加压力和负面情绪。
6. 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无法应对应激和管理情绪,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和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可以提供有效的应激管理技巧和情绪调节方法。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新
二、护理工作中应激的应对
水的好自2345护1医....平会给护领6789身的我.保保要认士建护....院士给医导认建体心心工防证有真持自立理管病院和出知育理立健作护足 良 负良身心工理人造个现评 锻 治和康 环、好够 好 责方理作方工的 成 人价 炼 疗谐、 境工的 的 的的面应互应面生 负 共作和 和的支 。作组休 心 工:对助激:命 面 同应娱 心人持严息 身 作织强策小如医激带 影 干乐 理际护谨健 态环身略组果院来 响 预后活 咨理关、康 度境健处领威 。 解,动 询工系建状 和和体理导需胁 所 决作立态高工、不应,以要、良超作自当重,提好的程我,视供的技序调护良支术节士、 持系统。
生理反生应理行—心反为—理应心反反率应应加快、心肌收 应积激缩极状力的态增心下强理机、反体心应的排行积血极为量思的表增维现加和为、动血机压
“升调战高整心”、,理或呼 选(反“吸 择三应逃加 恰)快 当应消加 应激极深 对反的; 策应略神。经系 特种兵消的统 应极魔鬼对兴的考行试策奋心为觉略理性反、和反升应正敏应高常感,发。不机挥能体应适职选激变场应择的得焦能恰生虑警力理当反应
心 理 危机干预
二、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心理脆弱、承受力差,容易受不 良情绪和处境的影响;缺乏信念 和社会支(持三系)统心,理认因知素评价系统不 完整、缺乏解决间题的方法和途径。
心 理 危机干预
二、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包括社会角色冲突、 社会生活事件、生活节奏、 婚姻家庭(制四度)、社老会龄生化态等因。素
心理应激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
指的如汶应来紧心川社文激1自张理地3.会.化头信冲震源躯社性性脑息突—体应会应中和激激—性挫应源源折是应激指激源能源够是引是文指起指地化来震心作性自、应理用汶激社应于川源会的激人各灾难 反的方应机面的体的各, 刺种直 激内接 因外产 素环生 。境刺刺激激作因用素的。刺 分激产应风观24类..生的俗念物心文引焦各习等。理化起虑 种 惯 社性性(躯 心 社 文应、 心 、 会应 应一体 化理 会激恐 理 宗 文激 激)性 性性 应的惧 冲 教 化源 源应应 激应 应刺和 突 信 环激激 激激 源激抑 和 仰 境是源源 源源和是郁 心 、 的指压指等 理 生 改导力因情挫活变致。语绪折方个言反式体、、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第四章应激心理学现代社会变迁越来越快,人们面对知识爆炸及价值观念改变,每日要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前所未有的负性的或紧张的信息,导致心理压力很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与应激反应有关的心身障碍。
因此,应激心理是临床心理学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
第-节应激的概述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因素侵袭时所发生的心理及生理的变化。
应激不是刺激,而是由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导致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有人将其形象地描述为战斗状态。
也就是说,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适应或应对的过程。
近年来,对于应激的研究不仅仅只关注于其生理反应,而且已经扩大到应激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
二、应激理论及其研究发展过程(一)从生理学观点看应激理论1、贝尔纳德的适应研究。
19世纪中期,贝尔纳德致力于身体恒常性功能的研究。
他研究所有生物共同的特征,他发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独立的生物体都会采取最适当的方法维持生命,并控制内部环境使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比如,人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而血液中的组成成分却保持恒定不变。
虽然气温变化,但人的体温大致上保持恒温,生物生存的环境虽有变化,而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仍然维持在一定状态中,等等。
贝尔纳德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生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2、坎侬应激研究。
20世纪初(1914),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坎侬最早提出了"应激"这一名词,他研究人类和动物对危险事件的反应,提出"应急"理论时使用过"重大情绪应激"及"瞬时应激"的概念。
坎侬提出体内平衡的概念,意思是指生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保持内部环境稳定的能力,此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
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使全身机能紧张的是交感神经,缓和全身机能使之"休息"的是副交感神经,二者保持协调以维持机体的稳定性,这就是体内平衡概念。
不同干预方法对应激时身心状态的影响
不同干预方法对应激时身心状态的影响摘要选取72名被试,随机分配到对照组、腹式呼吸组和忽视调节组中。
采用重复一个因素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测量被试基线期、干预期、应激期、恢复期的指温、收缩压和应激前后的主观感受,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应激的干预效果。
结果表明,腹式呼吸能够降低男生的心血管反应,忽视调节能够降低女生的主观体验,同时也表明,个体生理反应升高并不必然伴随主观体验的升高。
关键词应激,腹式呼吸,忽视调节,主观体验。
1 引言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应激给个体身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积极探求对抗应激的方法。
由于腹式呼吸可操作性强,在调节自主神经、心血管系统中有其独显的功能,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有研究表明,实验组在腹式呼吸训练后。
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呼吸训练可以降低心血管的应激反应。
研究表明,腹式呼吸训练使被试T波幅度显著升高,指温显著升高。
封文波等研究发现,就缓解应激所产生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来说,腹式呼吸明显优于自然休息。
另外,对应激的认知和控制能力甚至比应激事件本身更重要,改变人们对某一应激源的不良认知,就可以起到危机干预的作用。
张娣等发现,预知对于对抗应激时血压和心率升高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黄敏儿、郭德俊研究表明,忽视可以比较有效地缓解负情绪。
忽视调节在减轻应激、改变主观体验上的作用是重要的。
这就提示人们,干预或对抗应激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腹式呼吸使个体应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反应趋于正常,如对抗指温降低、收缩压升高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对抗主观体验的变化,如减少紧张、缓解压抑等。
先前的研究还提示人们,心血管性别方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与性别有关的应激源造成的,如把121名男女大学生在对冷压实验中的心血管反应性进行了比较,实验中男子比女子表现出更大的心血管反应性。
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实验,探讨腹式呼吸和忽视调节对不同性别被试在应激状态下生理、心理上所起到的干预作用。
应激应对策略
应激应对策略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激源。
无论是工作上的挑战、人际关系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变故,都可能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焦虑。
因此,学会有效地应对应激是非常重要的。
应激应对策略指的是面对压力和困难时,采取一系列积极、适当的行为和心理调整,以减轻负面情绪和恢复心理平衡。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和有效的应激应对策略,并给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处理各种挑战。
1. 了解自己的应激反应首先,了解自己的应激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人在面对压力时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方式,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紧张和焦虑,而有些人则可能变得冷静而冷漠。
通过观察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为制定合适的策略做准备。
2. 寻找支持与倾诉当我们面临压力和困难时,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倾诉是非常重要的。
与亲友、同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获得理解和支持。
同时,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也可能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3.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应对应激至关重要。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轻负面情绪。
此外,学会放松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瑜伽,以缓解紧张情绪。
4. 积极应对问题积极应对问题是有效应对应激的关键。
首先,需要认清问题的实质,并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然后,采取一步步行动来解决问题,并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变化的情况。
在此过程中,保持乐观态度,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是非常重要的。
5. 调整心理态度心理态度对于应对应激至关重要。
积极的心理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负面转向积极。
例如,将问题看作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并寻找问题背后的积极因素。
6. 寻求专业帮助在某些情况下,应激反应可能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这时候,寻求专业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应激源的分类和应对方式
认活动。或不停的喊叫直到精疲力尽
一般性处理方式:常规运动、饮食与营养、休息、时间管理技术、心理与社会支持
2、心理性应激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
3、社会性应激源主要造成个人生活样式(或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作出调整或适应包括:①居住地及居住地环境条件;②工作的类别及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③饮食情况;④个人习惯(包括吸烟、饮酒和用药);⑤体力活动的程度;⑥娱乐活动的种类;⑦社会关系(包括家属、亲朋和同事)等。
一、按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分1、工作事件2、家庭事件3、经济事件4、人际关系事件5、社会和环境事件6、个人健康事件7、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事件8、喜庆事件
二、按生活事件的主客观属性分:主观事件、客观事件。
三、1、躯体性应激源是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刺激物,如过高过低的温度、强烈的噪声、酸碱刺激、不良食物、微生物等。这一类应激源是引起人们生理应激和应激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刺激物。
3、文化性应激源最为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如由一种语言环境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或由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迁入另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国家
应对
分类:从作用分:探索型包括认知探索型和行为探索型;回避型,包括认知回避型和行为回避型.
认知探索型:考虑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选择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突发灾难中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大标志。
制造转机需要我们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改进我们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突发灾难中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陈伟伟(浙江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学院讲师)突发灾难对救援人员产生的心理危机,是指救援人员在灾难救援过程中,面对灾难应激源,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法或机制仍不能处理当前所遇到的外部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救援人员由于长时间身处灾区救援的第一线,时时经受着各种负性应激源的刺激,诸如掩埋在废墟中的尸体、经过长时间抢救又死亡的伤员、阴阳相隔的亲人别离等等,所以他们在此期间,往往会产生各类应激性的心理危机状态。
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与治疗,那么就可能演变成慢性和长期的身心疾病,给这些救援人员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避免因情感波动造成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回归现实;三是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突发灾难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
很多研究和实例证明,在发生突发灾难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和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
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在快速进入灾难现场之后,李权超、王应立指出可以采取的一般策略有:(1)提供社会情感支持。
救援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一般由亲属、战友、同事、同学、朋友构成,为人们提供亲情、物质和信息上的支持,分担困苦和共渡难关。
但是,当突发灾难出现后,人们依赖的人际支持系统已经不足以抵御灾害;因此,获得来自组织和外界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
情感支持的实施,要首先认同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累积的消极情感变化,即在心理上变得茫然失措,出现各种非理性情绪和非理智思维,心理干预人员应视此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及时给予安慰、同情、支持和开导。
医务人员的此种态度可极大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2)提供准确信息。
在突发灾难来临之际,救援人员虽然身在现场,但也会由于不了解全局的信息而产生消极情绪。
不同干预方式_不同应激源对血压_心率的影响.kdh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3):215~219StudiesofPsychologyandBehavior2151前言对应激的研究发现,不同应激的自主神经反应模式是不同的。
Beintson等研究表明,心理应激可以引起包括经典拮抗在内的多种模式[1]。
恐惧时收缩压升高,类似于注射肾上腺素的反应[2]。
智力操作如心算应激会引起被试心率显著上升[3],在紧急时刻或在情绪应激情况下自主神经系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心率、心输出量、血压等发生明显的变化[4]。
阎克乐等人曾依据心算时心率的变化提出可能存在智力操作性紧张和精神焦虑性紧张两种应激,但并没有对其他应激的生理反应进行研究[3]。
有关应激干预的研究发现,放松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它依据的原理是放松所引起的心理改变对应激时的心理改变是一种对抗力量,目的是降低交感神经的活动水平,缓解骨骼肌的紧张进而减轻焦虑和紧张[5]。
预知也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预知即对应激事件信息的预先了解,是一种认知策略。
预知可以增强个体对情景掌握能力或者是改变事件的意义,从而增强个体对应激事件的控制力,降低焦虑、紧张。
可见它与放松训练干预应激的原理可能是不同的。
不同性质的应激源引起的生理反应模式是否有差异不同的干预方式对不同的应激源是否有不同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选取了心算和恐怖影片两种不同的应激源,放松训练和预知两种不同的干预方式,记录基线期、干预期、应激期、恢复期等四个实验间期的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
采用应激源、干预方式、实验间期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心算应激和看恐怖影片应激在血压和心率上是否存在差异及具体差异情况;放松训练和预知对恐怖影片和心算的应激干预程度是否有差异及具体差异情况。
其中应激源的选取依据是这样的:在以往应激研究中,实验室应激源包括心理性任务和生理性任务。
心理性任务包括公众演讲,镜画追踪,心算、看令人悲伤的电影等[6];同时阎克乐等人提出的在心理性应激源中,有的是以智力活动为主的智力操作性紧张应激源,例如心算。
应激与心理干预
出现急性的情绪、行为、躯体方面的改变。
四、心理危机的四个阶段
Caplan(1964)对于心理危机的个体,他认为要经历四 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突然出现变化, 或即将出现变化时,他内心的基本平衡被打破了,表现为警 觉性提高,开始体验到紧张。为了达到新的平衡,他试图用 自己以前在压力下习惯采取的策略做出反应。处于这一阶段 的个体多半不会向他人求助,有时还会讨厌别人对自己处理 问题的策略指手画脚。
8
第四阶段,如果当事人经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和 希望,甚至对自己整个生命意义发生怀疑和动摇。很多人 正是在这个阶段中企图自杀,希望以死摆脱困境和痛苦。 强大的心理压力有可能触发从未完全解决的,并被各种方 式掩盖的内心深层冲突。有的当事人会产生精神崩溃和人 格解体。在这个阶段中,当事人特别需要通过外援性的帮 助(包括家人、朋友和心理疏导的专业人员)度过危机。 疏导员在这一阶段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①通过交谈促进 当事人的情感流露,加深当事人对自己处境和内心情感的 理解,使当事人在疏导员的交流中恢复自信和自尊。②作 为参谋或顾问,帮助当事人学习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心理危机要经历大约4-6周的演变,当事人在不同阶段 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改变的可能。
三、耗竭身心资源导致心理危机
应激源的出现,机体发生应激反应。实际上是机体对意外事件的接受与适应 反应。意外事件刺激程度的“强大”,机体就要动员一切力量予以抵抗,既耗 尽了机体生理性的应对资源,同时也耗尽了机体的心理能力。尽管采用了各种 既往应对经验,调用了自身种种心理调节方法,仍然无济于事。内心的感受依 旧处于极大痛苦状态,不良情绪依旧体会至深。即使应激源已经远离,但心理 依旧处于失衡状态,这就是耗尽资源所必然导致的心理危机。 换句话说,心理危机的出现,是个体常规的心理应激反应不能成功“抵抗”, 且在运用通常应对方式或机制仍不能有效处理所遇的外界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 的一种状态。因此,依据以下三条,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理危机。一是存在 某种强大的心理性的刺激的事件;二是以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法解决;三是
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与方法
小 崔 语 录
(二)
★不要忽视心理疾病,但是也不必害怕,
上医院找医生完全可以医治。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总要回到日常的 状态。 ★这个病正在恢复中,我相信我会变成一 个健康人的! ★人不是每一个想法都能实现的,所以某 些想法就叫想法,有些想法就叫理想,还 有些想法叫空想,还有些想法叫妄想。
23
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关系
• 缺乏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
• 治疗费用太高
18
抑郁的诊断标准:
必须有5个或5个以上症状,并持续存在两周或更长时间
1.
绝大多数时间感到悲伤或情绪低落
2. 对多数活动或性生活失去了愉快感 3. 体重或食欲发生改变
4. 睡眠不好 (早醒)
5. 坐立不安、急躁或易激惹 6. 疲劳感(早重晚轻) 7. 内疚、无价值感或无助感 8. 集中注意力困难、记忆力下降或做事情犹豫不决 9. 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觉得自己生不如死
小崔语录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关系自杀念头抑郁情绪自杀行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苦自杀者的情感痛苦psychache自杀者认为痛苦状况是?无法逃避的?无法忍受的?永无止境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产生自杀想法的原因?希望结束痛苦?无助感?无望感?矛盾情感?孤独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解对自杀的误解1?自杀无法预防?谈论自杀的人不自杀?自杀前没有任何自杀征兆?有过一次自杀以后肯定不会自杀?大多数自杀者是文化程度低的穷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解对自杀的误解2?与有抑郁情绪的人提及自杀会导致他产生自杀的想法?如果一个人的抑郁情绪突然好转他就没有自杀危险了?多数自杀缘于一个突发的创伤事件?非致命性的自杀行为只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所有自杀者都有精神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杀者将自杀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总会找到其他更好的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消除抑郁是终极目标走出抑郁是现实目标在人类还无法消除抑郁之前至少要走出歧视自己的怪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丧失悲伤与哀悼处理?丧失是一种普遍的经历每个人都会经历丧失即使年幼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体验
不同干预方法对应激时身心状态的影响
关键词
分类号
应 激 .腹 式 呼吸 ,忽 视 调 节 ,主观 体 验 。
R 9 35
1 引言
目前大 量研 究 已证实 ,应激 给个 体身 心带 来诸
多不 良影 响 ,多年来 ,人们也一直在积极探求对抗应
5 4
第 1 期
5 5
观 体 验 报 告 表 。然 后 让 被试取 舒适 的姿 势坐好 ,给
被试安放 电极。
24 实 验 间 期 .
腹 式 呼吸 指 的是 以腹 部起 伏 进行 呼 吸 。胸 腔尽 量 保 持 不 动 。轻合 口,以鼻 呼 吸 ,慢 慢 的 吸气 ,想 象 气 体 到 达你 的 小腹 ,吸满 小腹 。吸气 后 ,稍 微停 顿 一 下 ,再 把气 体 缓慢 的呼 出 。请 注 意 吸气 时 小腹 的 隆
收稿 日期 :2 0 — — 4 0992 作 者 简介 : 张
所 有 被 试进 入 实 验 室 ,休 息 l 0分钟 ,填 写 主
平 ,女 ,北 京 师 范 大 学博 士 ,北 京 邮 电大 学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中 心 讲 师 。E i et p u t d .1 ma :bs h @b p. u( 。 l z e 3 1
由 6个 主观 体验 的形 容词 ( 兴趣 、压 抑 、快乐 、满
意 、紧 张 、悲 伤 )组 成 的 Lkr iet 5点评 定 量 表 ,对 压 抑 、紧张 进行分 析 。
23 实 验 程 序 .
化 。如减 少 紧张 、缓 解压 抑等 。
先前 的研究 还提 示人 们 ,心血 管性别 方 面的 差 异 可 能 是 由于 与性 别 有 关 的应 激 源造 成 的 ,如 把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创伤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创伤呢?一般说来,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严重者会发生两种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SD)在受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
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心因性木僵。
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
ASD,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 天后开始减轻。
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预后良好。
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多年。
多数是由于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消除,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感受阈值、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PTSD不仅发生于幸存者和死伤者亲属,也包括参与救援的相关人员。
因为他们在参与救援的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非常疲惫,而面对灾难场面对于他们本身而言也是一个强烈的精神刺激,尤其是在不断看到死亡,如果参与者及其亲属以前有类似的经历,则精神刺激更大。
换句话讲,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病人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
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
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PTSD临床主要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有:①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或称闪回)、梦中反复再现创伤情景,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②持续的警觉性增高;③情感麻木,兴趣减少,行为退缩,持续回避容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应激源的不同干预方式,干预程度是否有差异?
(重庆,西南大学,张楚翘,222012306032028)
摘要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
面对应激事件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干预程度是否会有所不同?本实验通过对比放松训练和预知两种干预方式,发现干预程度上并无显著差异,都是行之有效的干预方式。
关键词干预方式应激源预知放松训练
1.前言
Beintson[1]等研究表明,心理应激可以引起包括经典拮抗在内的多种模式。
恐惧时收缩压升高,类似于注射肾上腺素的反应,智力操作如心算应激会引起被试心率显著上升,在紧急时刻或在情绪应激情况下自主神经系统会发生变化。
矶轮登纪子的“对主动和被动的急性应激的免疫、内分泌和心血管反应”实验表明应激源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它们所产生的急性应激都促进了细胞免疫,一直了体液免疫,且主动的应激源与被动的应激源产生的急性应激所导致的免疫、内分泌和心血管反应存在差异。
本实验参照矶轮登纪子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对应激源的不同干预方式,干预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根据Lazaras的应激理论,应激过程包括应激源、中间变量和生理心理反应三部分,应激源是作为自变量,干预方式是作为一种中间变量,而生理心理反应是结果变量。
面对应激源,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干预方式。
放松训练和预知是两种不同的干预方法,它们各自作用的原理是不同的。
放松训练依据的原理是放松所引起的心里改变对应激时的心里改变是一种对抗力量,它是通过生理上的改变影响心理的改变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是通过调节生理来对抗应激源;预知是一种认知策略,是通过预先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了解来降低对事件的应激反应,它是由认知的改变影响心理改变进而达到应对应激的。
在以往的应激研究中,实验室应激源包括心理性任务和生理性任务。
心理性任务包括公众演讲、镜画追踪、心算和观看恐怖电影等。
同时闫克乐[2]等人提出的在心理性应激源中,有的是以智力活动为主的智力操作性紧张应激源,如心算;有的是以情绪活动为主的精神焦虑性紧张应激源,如看恐怖悲伤的电影。
为了探讨这两种干预方式的不同干预效果,我们选取观看恐怖电影作为应激源。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实验被试为西南大学心理学报2012级26名女性大学生。
身体健康,没有慢性疾病史,没有口腔疾病,没有在服用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
经过三个月的基础体温检测,确定在参加实验时正处于黄体末期或卵泡初期,此时雌激素水平较低,不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2.2 实验材料
放松训练材料为台湾NAC(Neuro Associative Conditioning,神经链调整术)心理学家陈安之编录的放松训练录音,选取了其中的5分钟,属于引导想象放松,用电脑上的MP3格式播放。
预知材料为实验人员录制的有关恐怖影片内容5分钟的录音,用电脑上的MP3格式播放。
恐怖影片应激材料选取了影片《驱魔人》中附体和驱魔的两个片段,分别5分钟。
因为美国最权威的娱乐杂志《娱乐周刊》请多位专家对美国恐怖片进行评判和总结后,最终公布的“美国恐怖片二十五佳”中,《驱魔人》名列榜首。
因此本研究选用此影片为恐怖影片应激材料。
心理测量问卷:运用0-100视觉模拟量尺请被试评估感知到的心理应激强度;运用《心境状态问卷》评估被试的情绪状况,该问卷有6个分量表,即紧张--焦虑,抑郁--沮丧,愤怒--敌意、活力、疲劳和混乱;运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估被试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一台17寸电脑显示器,用于呈现影片材料、放松训练录音、预知录音,使用耳机使被试接受声音刺激。
实验室环境整洁、安静,室温保持在16度左右。
实验是个别进行的,所有数据采集均安排在9:00-14:00 ,被试在吃了简单早餐后来到实验室,之前没有喝过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2.3 实验程序
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带上测血压的指套并连接上心电图仪的电极。
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内,被试完成第一次心理测量问卷。
然后,实验者告诉被试实验任务的指导语。
第一个实验任务是先观看恐怖影片,然后进行放松训练;第二个实验任务是先听实验人员录制的预知录音,再观看恐怖影片。
被试完成两项任务的先后顺序对于所有被试是均衡的,两个任务之间间隔1个小时。
第一项任务结束以后,被试要完成第二次心理测量问卷。
休息15分钟后,完成第三次心理测量问卷。
被试在休息45分钟后,进行第二项任务。
在第二项任务开始前和结束后以及休息15分钟后,分别完成第四、五、六次心理测量问卷。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的
血压和心率全程被监控。
3.实验结论
(1)心理测量指标显示,完成两次任务时被试感受到的应激强度没有差异。
所以,如果生理指标显示两种干预方式有区别,不是应激强度不同造成的。
(2)无论是用放松训练的方法进行干预,还是用预知的方法,都对应激起到了干预的效果。
生理指标显示,在完成第一项任务时,被试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其血压和心率都迅速到达其峰值,但进行放松训练后,各项生理指标快速下降,接近基线值;完成第二项任务时,被试在观看恐怖影片时,血压和心率略有上升,但上升速度并不快,在影片快结束时,各项指标很快回落到基线值附近。
(3)实验表明,两种对应激源的干预方法对应激源的干预程度并无显著差异,虽然分别在应激源发生作用的前后进行干预,但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减少应激源的刺激。
一种原因可能是对于恐惧情绪应激源,放松训练和预知两种干预没有差别,即在应对恐惧情绪时,无论是通过生理上的放松以达到心理放松还是通过认知上的改变以达到心理放松其生理变化结果是相似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应激—生理变化—心理变化和认知改变—应激—心理变化可能有着相似的生理变化机制。
不过这需要进一步验证。
此外,本实验只采取了恐惧情绪一种作为应激源,两种干预方式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实验仅局限于被动应激源。
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主动应激源的对比实验,把两项实验的实验结果进行参照,看两种干预方式是否仍然没有差异。
4.实验应用
应激是本世纪心理学领域内发展较快的一个概念。
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化带来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的加剧,使现代人每天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将会对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在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时,如果没有正确的应付方式,很可能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应,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不同干预方式对应激源干预程度的差异,希望能更好地减少应激源的刺激,建设心理健康。
本研究表明,放松训练和预知作为两种不同的干预方式,在干预程度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应激源的刺激进行减缓,所以这两种干预方式都可以用来减少应激事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这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路,干预应激源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在应激事件发生后,通过促成生理上的变化最终达到心理变化的目的;二是在应激事件发生前改变认知,这样在应激事件发生后,能更好地进行应对。
更多的应激干预方法将会更广泛
地运用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Berntson G G, Cacipppo J T, Binkley P F, et al. Autonomic cardiac control.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ardiac response in autonomia space revealed by pharmacological blockades. Psychophysiology, 1994,31(2):599-608
2.闫克乐、张月娟、尚志恩等,心算对内外倾者的心率、T波复读和呼吸平率的影响,心理学报,1997,29(2):187-194
3.Rice P L, 压力于健康,石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李建平,郭年峰、闫克乐等,情绪自主神经特异性研究及进展,心理科学,2005,28(3):74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