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一
,
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包括了董事会和经理人员, 客 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 息, 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 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对会计收益进行调整和控制, 包括 会计政策的选择, 应计项目的管理 , 改变交易时间等, 其 目的是使企业 或个人利益最大化。综上 ,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 则的基础上 , 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整, 以达到主体 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2 E 玛 现代商业 MOD E R N B U S I N E S S
1 、存货准则的变革对盈余管理的约束。后进先出法在新存货准 则中被取消了, 这将有两方面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一方面 , 对于本 来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 如果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 在使用了新 的存货记账方法后 , 其毛利率和利润表数据将出现异常的波动 , 但这 种影响仅为短期的, 这—存货准则的变化对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 业的影响并不大。另一方面, 存货准则规定取消后进先出法 , 将使企 业不能再通过变更发出存货计价方法这一陨用手段 , 人为调整当期的 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企业当期的存货耗费都将使真实的历史成本 , 不再存在人为的调整, 在存货方面约束了盈余管理的行为。 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的变革对盈余管理的约束。在新资产减值 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八项长期资产( 比如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等) 减值 损失确认后 , 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企业就无法再通过资产减值准备 的计提与转回来在各个会计期间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这对固定资产 较多的房地产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等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约束。 3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对盈余管理的约束。新会计准 则强调区别对待 同—控制与非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者 的处理 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下 , 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而非 公允价值来人账 , 这在一定程度 了避免了人为的利润调节 , 对企业的 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 。非同—控制的企业合并下, 双方可以 讨价还价 , 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 , 公允价值是双方共同的, 所以应以 公允价值 ^ 、 账并可确认商誉。这使得盈余信 息的质量提高了, 尤其是 合并损益的质量 。 4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和限制对盈余管理的约束。新准则对公允 价值计量屙胜的引入 , 使历史成本不再是会计核算的唯一原则 , 提高 了会计信息的相关 陛和对使用者的价值 , 避免了企 业资产的账面价值 与市场价值相差较大的弊端。新准则明确规定了金融工具、非同一 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陛房地产 等方面可采用公允价值。但同时考虑到我国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 特殊 陛,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要更为谨慎, 它规定必须要满足一定的前 提条件才能够使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屙陛, 这样对以采用不同计量模 定的制约作用。 ( 三) 新会计准则下盈余 管理的空间 1 、无形资产方面。首先 , 新会计准则规则对企业内部研发费用 分为两个阶 羞 行 核算, 分别是 “ 研究阶段”和 “ 开发阶段” , 处理 方法是前一阶段的支出费用化 , 后一阶段的支出资本化。但 由于无形 资产研究和开发的复杂 陛, 这两个阶段的划分是很难的, 主要取决于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管理 ^ 员的意图, 目 . 对于有关的支出是否能够 资本化缺乏定量的描述 , 这就有可能人为的来划分两阶段的分 来 进行盈余管理。其次, 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有直线法、产 量法等多种, 企业可以按照能够反映该种无形资产预期的经济利益实 现方式来选择不同的摊销方法 , 无形资产无法合理估计使用寿命的 隋 况, 只进行减值测试而不进行摊销。这些方面会成为盈余管理新的着 眼点, 企业可 以通过摊销方法的选择和摊销期限的变革来改变无形资 产的账面价值和摊销金额, 进而达到对利润进行操纵的目的。 2 、固定资产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和估计变更
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新会计准则下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从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概述、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企业更好地运用新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概述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确认:新会计准则对收入确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收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企业需按照权责发生制、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进行收入确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2.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旨在减少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
企业需按照资产的实际状况合理计提减值准备,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3.企业合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合并方法、合并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企业遵循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原则,有助于减少企业通过合并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4.披露要求: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增加披露内容,提高披露质量,使财务报表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
企业需遵循披露要求,规范信息披露行为。
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沪深A股1123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确认方面:新会计准则下,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成本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受到限制,使得企业的收入确认更加规范。
2.资产减值方面: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要求更加严格,企业通过调节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降低。
3.企业合并方面: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的方法和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助于减少企业通过合并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4.披露要求方面: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增加披露内容,使财务报表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治理分析
新 会 计 准 则 下 企 业 盈 余 管 理 治 理 分 析
王 大江 石 党英
( 南 师 范学 院, 西 渭南 7 40 ) 渭 陕 1 0 0
摘 要 : 着证 券 市 场 的 发 展 , 余 管 理 已 经 成 为 一 种 司 空 见 惯 的 公 司行 为 , 新 会 计 准 则 执 行 下 , 余 管 理 在 固 定 资 随 盈 在 盈 产 折 旧 、 形 资 产 研 发 与 摊 销 、 产 减 值 的 转 回 、 务 重 组 收 益 等 方 面 的 手 段 更 加 多样 化 , 过 对 其 手 段 进 行 深 入 分 无 资 债 通
于无 形资 产 的摊销方 法有 了选 择 的余地 , 再仅 仅 局 限于 直 不
线 法 , 以 选 用 其 他 的 方 法 , 且 摊 销 年 限 也 可 以 变 更 。 因 可 并
理, 必然 造成 会计 信 息 失 真 , 响 资 本 市 场 的 资 源配 置 。冈 影
此 , 对 过度 的盈 余管 理进 行治 理 。 要
方 法 的 改 变 应 当 作 为 会 计 估 计 变 更 。会 计 政 策 、 计 估 计 变 会 更 和 差 错 更 正 准 则 第 九 条 规 定 : 业 对 会 计 估 计 变 更 应 当采 企
期损 益 , 这项 规 定 为 企 业 进 行 盈 余 管 理 开辟 了 一 片 新 的 蓝
虽 然 准 则 对 “ 究 阶 段 ” “ 发 阶 段 ” 行 了 定 义 , 足 研 与 开 进 但 在 实 际 工 作 巾 ,研 究 阶 段 ” “ 发 阶 段 ” “ 和 开 的划 分 还 是 要 取 决
用未来 适 用法 处理 。由于 固定 资产 的使 用 寿命 、 预计 净 残值 和折 I方 法 的变更 都 采用 未 来 适 用 法 , R 不再 进 行 追 溯 调整 ,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化,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盈余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以一种合法但可能会误导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方式进行盈余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的风险与挑战以及有效的盈余管理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1.更加严格的盈余确认标准新会计准则下,会计准则对盈余确认标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采用收益实现原则的准则,对于收入的确认和计量都有更加细化的规定。
企业在实际的盈余管理过程中需要更加严格地遵守准则的规定,不能在收入确认和计量上进行过度的处理和操作,以避免误导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
2.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要求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更加严格和透明。
企业需要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与盈余相关的信息,包括盈余确认的政策、盈余处理的方法、盈余变动的原因和影响等。
这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在盈余处理和披露上更加谨慎和透明。
3.更加严格的资产减值测试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测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企业需要定期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若发现资产存在可能的减值迹象,需要及时进行减值处理。
这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风险和挑战,需要企业对资产减值问题进行更加谨慎的处理和披露。
二、盈余管理的风险与挑战1.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不真实和不可靠,进而导致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信息不对称。
这对企业的信誉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企业的融资和投资,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不真实和不可靠,企业难以准确地评价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
这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随着中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盈余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盈余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透明和规范的财务管理框架。
本文将从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1. 盈余管理行为受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限制和规范。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实际经济交易的本质进行会计确认,不允许通过不正当手段来操纵盈余。
这就意味着企业不能再通过虚构交易、滞后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等方式来人为地操纵盈余,以此来误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
2. 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照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原则来确认收入和费用,不允许任意地改变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这就大大减少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企业不能再通过改变会计政策和估计来实现盈余管理,而是要按照规定的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报告,这将使企业的盈余更加客观和真实。
3. 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更加详细和清晰的信息,包括关联方交易、资产负债表项目、损益表项目等,这将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减少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表现,从而减少了被盈余管理误导的可能性。
二、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应如何进行盈余管理1. 强化内部控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只有建立了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才能有效地防范盈余管理的风险,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和可靠。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确定等,企业应该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告,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和公允。
企业应该严格遵守会计准则,不得擅自改变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得操纵财务报告的信息,以此来保证盈余管理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关于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
关于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在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上市公司。
任何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上市公司更应该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创造更多的价值。
特别是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以来,盈余管理更成为各上市公司的一个焦点。
本文主要探析新会计准则的含义、在此准则下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可用的手段、使用盈余管理手段时所涉及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标签: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就目前而言,社会上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管理者为达到并维护相关利益人的利益,使用现有的会计原则,并利用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控制企业投资的时间安排和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以使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使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获得更高的投资价值。
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它并不是恶意的违法的操纵过程,它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前提下,使上市公司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实现有利于自身的财务结果。
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目的在于使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信息更可靠、真实,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同样,对于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手段又会有新的变化和需注意的问题。
一、新会计准则的解读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为了我国经济活动与国际接轨,完善我市场经济制度,使公众了解更全面准确地企业会计信息。
主要是38项具体准则,包括关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关于存货、关于无形资产、关于债务重组等等。
很多具体的新准则对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有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同时不可避免地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纵空间。
首次运用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对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有深远的影响。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意味着必须重新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规则,会计选择方法的增大,需要更多的能力高、灵活性强的会计人员。
二、上市公司可能使用的盈余管理手段自盈余管理这一课题的出现以来,一直备受会计、金融领域的广泛关注。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崔玉倩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以期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当局的经营目标以及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但是大部分的盈余管理是出于私利,人为地操纵、调节会计相关信息,严重的会误导投资者,最终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公允价值的计量使用方面在坚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前提下,新会计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于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比如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均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并且给予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根据对公司经济预期的改变来调整会计政策。
这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
因而,企业会计核算结果将更为真实地反映公司资产负债状况和经营成果。
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比较准确的计量标准,没有像国外一样完善的评估机构,而且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不同的评估方式、不同的评估机构,得出的评估结论也不尽相同。
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成为盈余管理操控的工具,问题并不在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而在于公司内部的结构以及决策体系是否完整。
所以,如果企业没有建立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内部管理机构,不能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和变更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决议的话,公允价值的操作将使一些公司达到某种盈余管理的目的成为可能。
同时,公允价值的运用,使不同资产差异巨大。
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由于公允价值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大部分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并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大部分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采用谨慎的态度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中相当一部分继续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然而,由于近几年房地产升值的速度较快,一旦企业将计量模式由历史成本改为公允价值,其早期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
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问题分析
润 ,‘ ‘ 意造 假 ”, 致 企业 的会计 盈 利和 真 实盈 利在 未 来不 能 弥 公 司 实 现 营业 收 入3 7 26 万 元 , 利 润 3 1 49 万 元 , 蓄 导 0 7 0 净 3 2 .0 同比提 高 补 ,属于企 业盈 利的 “ 永久 性 差异 ”。
二 、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财 会 探 祈
新 会计准则下盈 余管理 问题 分析
● 本 文结合 盈余 管理 的 内容与 特点 ,论述 了盈 余 管理 与公 司增 长的 关 系,并指 出新 准则 下盈余 管理 的 空间 变更。再 结合 东盛 摘 科技 实例 ,指 出 东盛 科技存 在进 行盈 余 管理 以调 节利润 的嫌疑 。 f 关键 词 ] 新 企业会 计 准则 盈余 管理 上 市公 司 2 0 年 财 政部 颁 布 了新企 业 会计 准 则 。 新企 业 会 计准 则 是 一 06 个与 国际 惯例 趋 同 的 准 则体 系 ,包 括 《 业 会 计 准 则… 企 中 ,无形 资产 的开 发和 研究 两个 阶段 划分 比较 模糊 ,公 司会根 据 自
法律 允许 的范 围 内对会计 数据 进行 调整 。 ( 陈洁 ,2 0 0 3) 盈余 管 理和财 务 造假操 纵 利润 有许 多不 同 。第一 ,盈 余 管理是 种 合乎 法 律和 准则 的行 为 ,而财务 造假 是 通过 违法违 规 的行 为操 纵会 计利 润 。第二 ,盈 余管 理只 是改 变企 业盈 利在 不 同会计 期 间的 分 布 ,是 一种 “ 间性 差 异 ” 。适 当 的盈 余 管理 能提 供 一 定 的会 时 计利 润调 节 的空 间 ,维 持企 业在 不 同会计 期 间盈利 分布 的稳 定 性 , 以达 到合 理避 税 ,维 持 良好 企业 形象 的 目的 。但盈 余管 理 的好处 只 是表 面 的 ,暂 时 的。无 论是 在利 润较 高年 度 隐藏上 市公 司利 润 , 以 等 到公 司 业 绩 较差 时拿 出 来平 滑 利 润 ,还是 在 一 个 年 度 内 巨额 亏 损 ,利 用 “ 润清 洗 ’ ’ 作 出 “ 身” 效 果 , 以达 到 来 年轻 装 上 利 瘦 阵 目的 ,盈 余 管理都 不 能改 变企 业的 实 际盈 利 。而 财务 造假 操纵 利
浅析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产 、非 共 同控 制下 的企 业合 并 、债务 重 组 和非 货币 性 资产 交换等 方
财 会 探 祈
浅析新会 计准 则对盈余管理 的影 响
● 周小力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摘 要 ] 会计 准 则的 出台对上 市公 司的盈余 管理 产 生 了重 大影 响 ,即在 某 些程度 上 扩余 管理 的空 间 ,也 在 一定 意 义上 对盈 余 管理 新
进行 着制 约 。
I 关键 词 1会 计 准则
预计 净残 值 ;与固定 资 产有 关 的经 济利 益预 期 实现 方式 有重 大 改变 1减 值准 备 不 能冲 回。 《 业 会 计 准则 第 8 . 企 号— — 资 产减 值 》 的 ,应 当改 变 固定 资产 折 旧方 法。 即公 司 只要证 明其 固定 资产使 用 第 1 条 明确 规 定 : 产 减 值 损 失 一 经确 认 , 以后 会 计 期 间不 得 转 寿命 等 与原估 计 有 差异 ,就 可 以通过 会 计估 计 变更 ,改 变各 期折 旧 7 资 在 回。 只允许 在 资产 处置 时 ,再进 行会 计 处理 。允 许 已计提 的 减值 准 费用 ,对 利润 进行 调 整 ,从而达 到 盈余 管理 的 目的 。 备 转还 为盈 余 管理 创造 了空 间 ,不 利于提 高 会计 信息 质量 。 新准 则 4债 务重 组 方法 发 生 变革 。新债 务 重 组准 则 改 变了 “ 刀切 ” . 一 的实施 后使 得 上市 公司 利用 减值 准备 的计 提 和转 回来 调 整或 增减 当 的规 定 ,将原 先 因债 权人 让步 而 导致 债务 人豁 免 或者 少偿 还 的 负债 期 或 以后各 期 业绩 的手 段失 效 ,在一 定程 度 上遏 制 了对会 计 利润 的 计 入 资本 公积 的做 法 ,改为将 债 务重 组 收益计 入 营业 外 收入 ,对 于 操纵。 实物 抵债 业务 ,引进 公允 价值 作 为计 量属 性 。按 新规 定 。一 些无 力 2存 货 准则 的 改变 。新 企 业会计 准 则取 消 了 “ . 后进 先 出 法 ” , 清 偿债 务 的公 司 ,一 旦获 得债 务全 部 或者 部分 豁 免 。其 收益将 直 接 律采 用 “ 先进 先 出法 ”。 这一 核算 办法 的 变动 ,将使 企 业利 用 变 反 映 在 当期利 润表 中 ,可 能极 大地 提 升其 每股 收 益水 平 ,由此 也 为
新会计准则下对盈余管理的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治理简述盈余治理(一)盈余治理的概念盈余治理是指企业的治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同意的范围内,要紧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
各国会计准则都同意企业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来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治理的需要,这确实是所谓会计准则的弹性。
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在会计准则同意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治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治理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恰当的盈余治理是企业治理当局治理水平的体现。
(二)盈余治理的产生缘故1.治理当局追求自身利于最大化盈余治理的主体是企业治理当局,他们从自身利益动身,选择相应的利润调节方式,使企业利润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或者治理当局所期望的态势,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企业避税的考虑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进行盈余治理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个人业主为了避税需要,也会在既定的会计准则及有关的法规下,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行为,从事盈余治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3.债务合同的约束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之一。
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意在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而企业借款则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
两者目标不一致,为了爱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债权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往往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
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专门大的代价,因此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差不多违反或接近违反规定条件时,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治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
由这一动机激发的盈余治理获利者往往是治理当局和股东,潜在受害者则是债权人。
(三)盈余治理的方法与手段1.盈余治理的类型分析(1)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盈余治理的重要类型,尤其是受到政策限制和政府管制的中国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润最大化的盈余治理模式。
(2)利润最小化:相关于利润最大化而言,实现利润最小化的盈余治理也有其用武之地。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中国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其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估计方法根据新的会计准则,企业需要进行更加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估计方法的制定。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以改变盈余的时间分配或者数额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披露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披露,包括对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会计估计的依据和结果等进行详细的披露。
这使得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了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可能性。
三、新的会计准则对盈余质量的要求更高新的会计准则对盈余质量的要求更高,要求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真实的经济状况和经营绩效。
企业过去常常通过盈余管理来掩盖真实的经济状况和经营绩效,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
而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遵循公允、谨慎、真实、完整的原则,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限制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加强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以防止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等方面。
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企业可以更好地防范和监控盈余管理行为,保障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五、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监督新的会计准则鼓励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监督,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应该积极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和要求。
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推动企业提高盈余管理的质量和透明度。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探究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摘要: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体现了我国与国际财会报告准则的趋同,对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完善我国会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新旧会计准则相比,在企业盈余管理方面作出了诸多限制,同时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
基于此点,本文对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探究,并提出完善盈余管理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利润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3)02-0-01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利益需求或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
我国会计准则赋予了企业选择不同会计政策处理会计业务的自由,使得会计准则具备一定的弹性,企业通常会选择最符合自身管理战略和经营战略需要的会计政策实施盈余管理,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适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然而,一旦盈余管理超越了合理的限度,便会使盈余管理成为企业蓄意操控利润,以谋取不合法利益的手段,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
因此,探讨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限制(一)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对盈余管理的限制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取消了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并明确规定企业只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和先进先出法以及个别计价法来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通常情况下,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于当期利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存货本身的价格波动上,若是存货的价格上涨,采用后进先出法则会导致当期的销售成本增加,利润虚减,如果存货的价格下跌,采用后进先出法则会造成当期销售成本减少,利润虚增。
新会计准则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重新修订,使企业的存货流转获得了如实的反映,由于所有企业当期存货费用,全部都能够以客观的历史成本进行反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个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效地控制了存货成本人为调节的因素,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起到了较好的限制作用。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变 动
新会计准则有关企 业盈余 管理的 二 新会计准则增加 了盈 余管理的空
间
() 1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由原来仅 限于 “ 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 借款费用”扩大到 “ 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 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 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 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般借款的借款费用” 。 由于企业的借人资金借入后是产到底 占用了 多少一般借款 , 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 借入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 性运作 、 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 , 2 部人 企, 1  ̄b 很难准确了解 , 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 资本化 , 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 的空间有所增大 。 () 2 公允价值 运用范围的拓展新准则。 在金融工具 、投资 陛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 的企业合并、 债务重组和非货币. 陛资产交换 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屙 陛。 公允价值如能在上述经济业务事项中 得到正确运用, 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 性, 但不能排除公允价值不被滥用。公允价 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 , 其可验 证性相对 较 差, 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 机构的审计 、 监管手段、 方法等又不尽完善 , 所以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 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极大 。 () 3 资产减值 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 增多资产减值 准则中的 “ 可收回金额的计 量”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 折现率 、“ 、“ 的选择” 资产组的认定 ”等都存在不确定 ,“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
管理的影响研 究
潘 华 陕西省 电力公司 7 0 8 0 4 1
是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减 值 的各种 因素发生变化 , 使得资产 的可收 回 新企 业 会 计 准则在 充分考 虑我 国 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 以前期间已计提的 则 当前 的经 济环境和会 计环境 的基础上 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从 20 年开始 , 企 07 在 内容上 着重 修订 了若干 业务核 算 准 业会计 准则第 8 号一 资产减值 第十七条 则。 这些 准则的调 整部 分的增加 了盈余 明确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 以后 管 理 的 空间 , 产 生 了对 企 业盈 余 管理 会计期内不得转 回” 也 。即 “ 长期投资减值 准 的 限制 。 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在建工程减值 、“ 、“ 准备”和 “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 , 计提后 【 关键词】 . 不得在 以后会计期间内转 回, 而只能在处置 新会计准则 ;盈 余管理 ; 业务 . . 相 关资产后 ,再进行会计处理。 【 文章摘要 】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公司管理者 必须通过 提交财务报 告来反 映公司 的财务
择对 当期利润 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存货 的价格波 动上 , 当存货 价格处 于上涨时期 , 采用 后进先 出法 , 是将最 高 价格的材料人账 , 当期成本 费用上 升 , 当期 利润 ; 使 减少 若 采用先进先 出法 , 将最低价 格的材料 人账 , 当期 是 使 成本 费用下降 , 当期利润 。若存货价格处 于下 降时 增加 期, 则正好相反 , 即采用后进先 出法会减少成本 , 增加利
体现在 :
一
易方式等 , 比会计政策选择涵盖的范围广。 它 第三 , 盈余 管理 主要针对利润表 中的盈余数字 , 而会计政策选 择不
一
是存货先 出计价的采用。 存货先出计价方 法的选
定以盈余为 目的。 二、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一般制约
1 计准则产 生 的 目的就是为 了遏 制 由于信息 不 . 会
只限于会计方法 的选用 , 企业 管理 当局对公认会计准则 以及其他 可能影响会 计报告盈余 的法律 的游说也 属于 盈 余管理 的范畴 , 因此盈 余管理 可 以定义 为 “ 企业 管理 当局在不违 反会计 准则的前提下 有 目的地采取 多种手 段 达到期望报告盈余 的行为” 。
可 以说在企 业财务报 告 的编制 、 审计 、 披露这个供 给链 中, 会计 准则 、 外部 审计 和事后惩戒 一起构成 了政
在于管理 当局的动机 。如果 管理 当局试 图通过收 人确 认、 存货计价 等行为来 达到 明确 的预谋 目标 , 该行 为就 属于盈余管理 。因为动机是 主观性 的 , 就增 大了识别 这 盈 余管理行为 的难度 。第二 , 盈余管理 除了采用 会计方 法外也可能采用非会计方法 , 例如安排交 易的发生和交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
一
定, 那 么 财 务 报告 的及 时 性 和 相 关 性 就 会 有 所 下 降 。会 计 人 员 可以根据 自己的职业判断做 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而在某种程度 上, 企业正是在不违反会计 准则 的情况下 , 利用会计准则留出的
选择和未规范 的部分来进行盈余管理的。 三、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 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1 ) 资 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 的影 响。会计 人员 的职业判 断能力很大程度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 的计 提 , 不 同的会计人 员 主观判断不 同, 进而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 影 响利润。因此 盈余管理 的主要手 段之一 就是运 用资产 减值 准备 的计 提和转 回。当企业管理者希望减少企业 利润 时, 就会较多地 提取资产 减值准备 , 增加当期费用 ; 反之 , 则通过转 回资产减值 准备来增 加 当期会计利润。比如说 , 在某一年对企业 提取 了大量 应收账 款坏账准备(因为提取 比例可 由企业 自己确定 ), 使得 当年利 润下降很多 , 次年却以债务重组等方式 “ 成 功收 回” 而大量冲 回
已计 提 的 “ 坏账 准备 ” , 使 次年 的利润 突增 以达 到某种 盈余 目 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 固定资产 、 在建工程 、 无形资产和长 期股权投 资(采用成 本法除外 )的减值 准备计 提后 , 在企业 继 续持有的资产期间不得转 回计入损 益 , 只允许 在对资产进行 处 置时再做 出相 应的会计处理 , 计入 公积金。 由此 可见 , 新 的资
财会研究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 的制约
陈 淼
3 3 0 0 1 3 ) ( 江 西财 经大学 会计学院 , 江西 南 昌 摘 要: 我国从 2 0 0 7年 1月 1日起实行新 的会计准则。新 准则- 9旧准 则相 比, 既在 某些方面严格制 约 了企业盈余 管理 行 为, 又为企业盈余 管理提 供 了新 的条件 和空间。本文重 点分析 了几项具体 的新会计准则 , 阐述 了新会计准 则和 旧会计准 则相 比, 在制约企业盈余管理方面所起到 的作用。 关键 : 盈余管理 ; 新会计准则 ; 制约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企业的盈余管理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不再仅仅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估计来调节盈余,而是需要更多地以合理和公正的方式来呈现企业的盈余情况,以及更加明确地向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展示企业的盈余状况。
本文将探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应对之策。
1. 信息披露的要求提高: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等各项科目都进行更加细致的信息披露,并且要求企业对盈余情况进行全面和真实地披露。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严格地控制盈余管理的幅度,不能再以往那样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估计来隐瞒真实盈余情况。
2. 会计估计的准确性要求提高:新会计准则在会计估计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对未来的收入和费用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和估计,这就要求企业的盈余管理不能再依赖于过高或者过低的会计估计来进行调节,而是需要依据合理和可验证的依据进行估计。
3. 风险管理的加强:新会计准则着重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需要更加重视对各种风险的管理和披露,这就要求企业在盈余管理中不能再通过掩盖和转移风险来进行盈余管理,而是需要更加积极地去管理和披露风险。
1. 促进企业的长期经营: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可以促进企业更加注重长期经营,因为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各种风险和未来的情况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披露,这就迫使企业在盈余管理中需要更加重视长期经营和风险管理,而不是只顾短期盈余。
2. 提高企业的财务透明度: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各项科目的信息披露更加详细和透明,这就提高了企业的财务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促进企业更加谨慎地进行盈余管理。
1. 建立合理的会计政策:企业应该建立合理和可持续的会计政策,不能只为了盈余管理而频繁调整会计政策,而是应该依据企业的经营和风险情况来建立合理和稳定的会计政策。
2. 加强内部管控: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控,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以确保会计估计和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会计欺诈和误导性披露。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及思考
中图分类号 : 3 F 0 2
文 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 8 4 0 8 ( 0 o o () 0 0 — 2 1 7 — 9 x 2 1 )5 c一 2 8 0
准 则 ; 规 范上 市 公 司 利 用 收 入 确 认 手 法 为 操 纵 利 润 诞 生 《 入 》 则 等 等 。 会 计 准 收 准 从 则 出 台 的 顺 序 来 看 , 已 出 台 的 具 体 会 计 现 准 则 的 重 点是 规 范 上 市 公 司 的 盈 余 确 定 , 下 的企 业 合 并 以 账面 价 值 作 为 会计 处 理 的
会 计准 则不 仅 是会 计核 算 的技 术规 范 , 也是 和 披 露 的 基 础 和 提 高 企 业 利润 的可 信 度 。 注 册会 计 师审计 执 业的 重要 依据 , 因此会 计 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公 司 披 露 的 会 计 信 息 产生 于 公 司 2 2 2资 产 减 值 准 则 .. 准 贝 可 以制 约 盈 余管 理 的 产生 。 0 日常 的会 计 实 务 。 公 司的 会计 实务 中 , 在 如 利 用资 产 减 值 准 备 的 计 提 和 冲 回进 行 1. 会 计准 则 的缺 陷是 企 业实 施盈 余 管理 何 通过 确 认 、 1 计量 、 录 和报 告 这 一 套会 计 盈 余管 理是 我 国一 些上 市 公 司惯 用 的手 法 , 记
体准 则 《 联 方 关 系 及其 交 易 的 披露 诞 式 的会 计原 则 , 关 的 阻断 了一 些企 业 利用 分离 若 生 ;9 6 中 川 国际 事 件 引 出 了《 产 负 债 干子 公 司 , 小持 股 比 例 , 经 营状 况 不 好 19年 资 缩 将 表 日后 事 项 》 则 的 出 台 ; 准 为规 范 股 票 市 场 的业 务 从合 并范 围 中剔 除 , 而达 到 粉饰 企 从 大 量 的 债 务重 组 活 动而 发 布 了《 债务 重 组 》 业业 绩进 行 盈 余 管 理 的 目的 。 2 同 一 控 制 ()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引入,旨在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需要更加注重盈余管理,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的首要影响是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
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需要更加准确地进行会计估计,对各项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的计量,并及时披露相关会计政策的变更和影响。
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并确保其符合准则的要求。
这样,企业就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盈余,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和可靠度。
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检查和评估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和遵循程度。
企业还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确保相关会计政策的正确运用和财务报告的准确编制。
新会计准则与企业盈余管理
的 利 益 , 人 为 地 揲 纵 利 润 , 陷 入 盈 余 管 理 的 误 区 。 因 此 , 盈 余 管 理需 要合 理和 规 范 。 新 准 则 于 2 o  ̄ 1 1曰起 首 先 在 上 市 公 司 范 围 内 实 施 , 并 鼓 o7 月 励 其 他 企 业 执行 。新 旧准 则 相 比较 ,新 准 则 的 一些 变 化 都 对 企 业 的盈 余管 理产 生 重大 影 响 。 新 会 计 准 则 对 企 业 原 有 盈 余 管 理 行 为 的 限 制
一
、
虽 然 盈 余 管 理无 法 消 除 , 但 可 以通 过 一 系 列 措 施 来 制约 和 影 一 响 企 业 管理 层 盈 余管 理 的能 力 。 在 盈余 管 理 的 制 约 因 素 中 ,会 计 准 则对 盈余 管 理 的 制约 作 用 是 事 前 的 、直 接 和 普 遍 的 。会 计 准 则 自产 生 之 日起 ,就 担 负起 制 约 盈 余 管 理 的使 命 。会 计 准 则 的技 术 性 特 点 ,不 仪 限 制 了管 理 层 会 计 选择 的 自由度 ,提 高 了会 计 信 息 披 露 的质 量 , 而且还 成 为 审 计 执 业 和 证券 监 管 的重 要 依据 。它 对 盈 余管 理 的制约 作 用是 最为 重 要 的。 ( ) 长 期 资 产 减 值 不 允 许 转 回 一 新 会 计 准 则颁 布 之 前 ,我 国 上 市 公 司根 据 《 业会 计制 度 》 企 的 要 求 , 可 以 对 八 项 资 产 计 提 减 值 准 备 , 并 且 在 资 产 发 生 增 值 时 转 回准 备 。这 ~ 做法 意 在 使 企 业 期末 的 资产 符 合 资 产 定 义 ,体 现 稳 健 原 则 ,提 高 会计 信 息 的 相 关 性 。但 在 实 际 执 行 中 却被 许 多企 业 当作 盈余 的 “调节 器 ”来 调 节 各 期 的损 益 ,从 而 影 响 了会 计 信 息 的质 量 。如 :s 科 龙 2 0 年 净 利润 为负 6 7 亿 元 ;2 0 年 的净 T 00 .8 01 利润 为 负 1 . 6 5 5 亿元 ,其 中计提 了资产 减 值准 各 6 3 亿元 ;在面 临 .5 3 连 续 亏 损 必 须 退 市 的 压 力 , 2 0 年 S 科龙 的净 利 润 为 1 o 亿 年 02 T .1 元 ,其 中 资产 减值 准 备 转 回 了3 5 元 。为 了有 效 遏 制企 业 的 这种 .亿 行 为 , 新 的 资 产 减 值 准 则 规 定 , 资 产 减 值 准 备 一 旦 计 提 , 在 以 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简述盈余管理(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围,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
各国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来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会计准则的弹性。
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围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
(二)盈余管理的产生原因1.管理当局追求自身利于最大化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相应的利润调节方式,使企业利润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或者管理当局所期望的态势,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企业避税的考虑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个人业主为了避税需要,也会在既定的会计准则及有关的法规下,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行为,从事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3.债务合同的约束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之一。
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意在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而企业借款则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
两者目标不一致,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债权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往往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
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接近违反规定条件时,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
由这一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获利者往往是管理当局和股东,潜在受害者则是债权人。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与手段1.盈余管理的类型分析(1)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类型,尤其是受到政策限制和政府管制的中国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润最大化的盈余管理模式。
(2)利润最小化:相对于利润最大化而言,实现利润最小化的盈余管理也有其用武之地。
利润最小化通常是在企业盈利能力较高或规模较大时,为减少政治上受关注程度而采取的一种盈余管理策略。
(3)利润平滑:利润平滑时企业管理当局为是收益介于盈利下限与盈利上限之间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盈余管理方式。
采取原因主要是威力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其目的是给利益相关者造成一种企业稳定增长的态势,树立一种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企业形象,借以提升企业市场价值。
2.盈余管理的方法(1)会计政策调节盈余水平:利润最大化以及利润平滑都是采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的结果,由于会计政策存在选择的空间,所以许多企业会借助于空间政策调节盈利水平。
(2)调节企业生产经营及交易活动:这是一种非会计的盈余管理方法。
许多企业威力提高报告收益,可以推迟固定资产的购入以减少折旧费用,可以推迟消费支出以增加当期收益,甚至有些企业还会创造交易,这些做法会对企业收益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3)关联交易调节会计结果: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这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
3.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1)利用收入调节利润收入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借助收入的确认调节利润。
具体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调节收入确认的时间制造收入(2)利用费用调节利润在会计实践中,不少企业随意确认费用,采取预提或待摊的方法确认费用,将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提前确认费用费用资本化或递延当期费用(3)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
资产重组有时也成为企业较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手段之一:①股份转让②资产置换③对外收购兼并④债务重组⑤对外转让资产一、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企业管理当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对企业会计报告盈余信息的“管理”行为。
会计准则则是对会计信息干预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可以说会计准则是一柄双刃剑,会计准则过宽,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会泛滥,相关利益者因虚假会计信息而蒙受经济损失;会计准则过严,企业管理当局职业判断的自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管理效率。
因此,会计准则对于盈余管理一方面有着限制和制约的作用,一方面又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合法操纵的空间。
(一)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基础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围,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
各国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来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会计准则的弹性。
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围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
(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限制1.存货对盈余管理的限制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中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使得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都以客观的历史成本反映,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很好的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2.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限制新会计准则规定,除存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及未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以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新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限制了企业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观随意性。
3.合并报表对盈余管理的限制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合并围,杜绝了企业利用缩小持股比例,分离若干子公司的方法,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做法。
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围,包括小规模公司、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
新准则还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计量,这将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
按这些规定编制的合并报表将能真实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很好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母子公司的控制关系在合并或重组时利用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4.谨慎采用公允价值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虽然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基本准则强调企业“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可见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
(三)新会计准则增加盈余管理的空间1.借款费用资本化围扩大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
由于企业的借入资金借入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上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性运作、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外部人很难准确了解,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有所增大。
2.公允价值运用围拓展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如能在上述经济业务事项中得到正确运用,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不能排除公允价值不被滥用。
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方法等又不尽完善,所以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极大。
3.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若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4.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过去一直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分期摊销。
由于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大大降低了开发费用对发生当期利润的冲击,对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利。
但由于新产品、新设计和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且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也较难准确划分,因而可能被企业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
5.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
新准则对损益披露的要求随处可见,除“财务报告列报”准则外,各具体准则几乎都有要求,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而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确认的损益金额;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债务重组双方的重组利得或损失的金额;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和方法、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房地产转让的情况和理由、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等;关联方披露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等;分部报告准则要求在附注中将企业的损益按地区分部或业务分部进行分部披露等。
这些会计报表列报要求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较好判断企业损益的构成、风险货币报酬的主要来源,增强了决策科学性。
(四)对于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1.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
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
会计准则只不过是盈余管理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加以利用的工具,而不是唯一可资利用的工具。
实际上,早在会计准则产生之前,盈余管理即已存在。
会计准则并不影响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的只是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2.应正确理解新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约束盈余管理不力,甚至使盈余管理的可利用空间扩大的情况中外过去的盈余管理研究证明了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
但由于会计准则并非完全为防盈余管理而设置,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会计准则时,经常陷入是更多顾及准则的科学性、适用性,进而扩大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围,还是更多顾及反制盈余旨理、压缩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空间而牺牲会计准则的科学合理性与广泛适应性的矛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