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的共混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壳聚糖改性研究与应用

壳聚糖改性研究与应用赵朝霞(1142032224)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11级本科摘要:甲壳素是一种天然多糖,脱除乙酰基的产物是壳聚糖,作为新型功能生物材料,它们已在水处理、日用化学品、生物工程和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壳聚糖改性研究进展,以及将其应用到医学、食品、化学工业等各个领域的概况,重点介绍了化学和物理修饰方法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壳聚糖化学改性与修饰物理改性与修饰功能材料甲壳素的化学名称为(1,4)一2一乙酰氨基一2一脱氧一β—D—葡聚糖,它是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的线性生物高分子,分子量从几十万到几百万。
甲壳素脱除乙酰基后的产物是壳聚糖,其化学名称为(1,4)一2一氨基一2—脱氧—β一D—葡聚糖。
甲壳素和壳聚糖具有与纤维素很相近的化学结构,它们的区别仅是在C位上的羟基分别被一个乙酰氨基和氨基所代替(如图)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却有较大差别。
甲壳素和壳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细胞亲和性和生物效应等许多独特的性质,尤其是含有游离氨基的壳聚糖,是天然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1-4]。
因此,它们已在废水处理、食品工业、纺织、化工、日用化学品、农业、生物工程和医药等方面得到应用。
医药领域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粒广泛用于蛋白、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给药。
由于PL-GA纳米微球表面缺乏可用于共价修饰的基团,所以难以在表面负载生物活性物质如DNA、配体和疫苗等,不易于通过受体或抗体进行靶向给药。
因此,人们尝试用不同方法将PLGA 表层包裹不同的聚合物以达到物理改性PLGA微球表面的目的。
如阳离子表面修饰是基于PLGA表层负电荷而设计的,这种方式使PLGA的表面活化成为可能。
将壳聚糖(CHS)选做纳米微球表面修饰材料是因为它具有阳离子电荷,生物可降解,黏膜黏附性等特性。
阎晓霏等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将改性PLGA与溶菌酶通过化学键结合并以CHS修饰得到一种新型阳离子纳米微球,达到增大纳米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并促进蛋白类药物吸收的目的[5]。
壳聚糖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食品科学与工程壳聚糖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摘要] 本文从壳聚糖的定义、性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我国应重点开发和充分利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扩大对壳聚糖研究的范围。
[关键词]壳聚糖;研究;应用壳聚糖是一类重要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英文名为( chitosan)又名脱乙酰几丁质、聚氨基葡萄糖、可溶性甲壳素,是由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反应转化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也是一种维持和保护甲壳动物和微生物躯体的线性氨基多糖,广泛存在于海洋节肢动物(如虾、蟹等)的甲壳中,也存在于昆虫、藻类、菌类和高等植物的细胞壁中,分布极广泛,在自然界的存储量仅次于纤维素。
作为地球上一类大量存在的有机资源,可以说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再生资源宝库。
壳聚糖由于其本身独特的多糖分子结构,通过化学改性可赋予各种功能特性。
其阳离子食用纤维性,以及同生物体极好的兼容性等特点,使得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化妆品、吸水剂、药物、酶载体、细胞固化、聚合试剂、金属吸附和农用化学制剂的研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1811年Braconnot首次描述甲壳素至今,人们对甲壳素和壳聚糖的认识与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
近几年,各国研究人员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实验探究开始越来越多,大家公认的是:在自然界迄今为止发现中,壳聚糖是的膳食纤维中唯一带阳离子的高分子基团,并因为它特有的结构和特性在医学、化妆品、农业、食品、生物工程、化工、环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现在,科学家们逐渐将壳聚糖看成继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脂肪之后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第六生命要素。
1壳聚糖的研究概述1.1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1.1.1壳聚糖定义与结构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Chitin)脱乙酰基后的产物,是甲壳素最基本、最重要的衍生物。
甲壳素又名甲壳质、几丁质,化学名为(1,4)—2—乙酰胺—2—脱氧—β—D—葡聚糖,主要存在于虾、蟹、蛹及昆虫等动物外壳以及菌类、藻类植物的细胞壁中。
壳聚糖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纯品的壳聚糖是带有珍珠光泽的白色片状或粉 末状固体 , 相对分子质量因原料不同而从数十万到 数百万。只溶于稀盐酸、 硝酸等无机酸和大多数有 机酸 , 不溶于水和碱溶液。它有类同于葡聚糖胺的 结构特性 , 在其大分子结构中含有丰富的羟基和氨 基, 这些活性基团可以和其它物质的分子发生化学 反应 , 通过酰化、 羟基化、 氰化、 醚化、 烷基化、 酯化、 酰亚胺化、 叠氮化、 成盐、 螯合、 水解、 氧化、 卤化、 接
Progress 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hitosan
WANG X iang ai, CHEN Yang m in, WANG Shu rong, MA Yong m ei, WANG Da w ei
( D epart m ent o f Chem istry and Chem ical Eng ineering , W e inan T eache rs Co llege , W e inan 714000, China)
[ 5]
壳质、 壳聚糖与其水解酶间的专一性亲和力, 以几丁 质酶 壳聚糖 金合物为控针来检测定位生物中的甲 壳质和壳聚糖, 有助于细胞化学定位的研究。同时 , 用生物发酵降解 , 减少了环境污染, 且产物稳定 。 1 . 2 . 3 酶降解法 酶降解法通常优于化学降解过 程 , 这是由于酶法降解可特异性地、 选择性地切断壳 聚糖的 ( 1, 4) 糖苷键 , 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的分 子量易于控制, 因而可以方便地对降解过程进行监 控 , 得到所需分子量范围的低聚壳聚糖; 而且酶法降 解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直接进行的, 相对于其他两 种方法 , 酶降解法不需要加入大量的反应试剂 , 对环 境污染较少。酶法制备壳聚糖是利用专一性酶对甲 壳素进行脱乙酰基反应 ,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如何获 得甲壳素脱乙酰酶。到目前为止, 人们已经发现许 多微生物、 真菌中均存在脱乙酰酶。
壳聚糖的共混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
鑫 3 年月 7 旦 嬲
C h 中 n a 国 C 化 h e m 工贸 i c a l T 易 r a d e
壳聚糖的共混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李小博 崔志萍
4 7 5 0 0 4 ) ( 河 南大学化 学化 工学 院 。河南 开封
舞 塑壅 亚塞
摘 要 :本文介 绍 了通过 共混对壳聚糖进行改性 的研 究新进展 ,主要 讨论 了壳聚糖与淀粉 、葡甘聚糖 、聚 乙烯醇、聚 丙烯腈 、聚 丙烯酰胺共 混 物在各 个领域 中的应 用进展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壳聚糖
用 于脱钙 、镁及 水的软 化 。 5 . 壳 聚糖 , 聚丙烯 酰胺 的共混 改性
日 化 、医药 、食 品 、化 工 、农业等 众多领 域得 到广泛 的应用 Ⅲ 。 壳聚 糖 的制 备原 料廉 价 易得 ,环保 无 污染 ,独特 的结构 使其 性 能 优 良 ,具 有很 多 潜在 应用 价值 。但 由于它 只能 溶解 于某 些酸 中这一特 性 ,使 其 在应 用 方面 大 大受 限 ,也 影 响研 究工 作 的深 入 开 展 。 因此 , 对壳 聚糖进 行共 混改性 成为壳 聚糖研 究 中广受关 注的课题 。
有 优于 普通塑料 薄膜 的力学 性能 。
糖一 丙 烯酰胺 一丙烯 酸接枝 共 聚物 的合 成和接 枝 共聚 物对 重金 属离 子
吸 附性能 的研 究 。以壳 聚糖 、丙烯酰 胺 、丙烯 酸 为主要 原 料合 成三 元 接枝 共聚 物 ,发 现 当重金属 浓度 为 1 0 mg / L时 ,接 枝共聚 物对 铜 、锌 、 铅的平衡吸附容量在 2 5 m g / g左 右 , 重 金 属 浓 度 为 5 0 mg / L 和
2 . 壳 聚糖 , 葡甘 聚糖 的共混 改性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因此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壳聚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水溶性差、稳定性低等,因此需要对壳聚糖进行改性研究,以提高其性能和应用范围。
壳聚糖的改性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壳聚糖的分子结构,从而提高其性能。
例如,通过引入疏水基团可以改善壳聚糖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
物理改性则是通过物理手段改变壳聚糖的形态、结构等因素,以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
例如,通过球磨法可以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从而提高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效果。
目前,壳聚糖的改性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如何保持壳聚糖的生物活性是改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改性后的壳聚糖可能会出现新的毒性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毒性研究。
未来,随着壳聚糖改性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壳聚糖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领域,壳聚糖可用于制备环保材料、化妆品添加剂、印染助剂等。
例如,通过接枝共聚将壳聚糖与聚丙烯酸制成高分子复合材料,可用于制备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袋等环保材料。
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可用于药物传递、组织工程、生物传感器等方面。
例如,利用壳聚糖制备的药物载体能够实现药物的定向传递,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
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还可用于组织工程。
通过将壳聚糖与胶原等生物活性物质结合,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支架。
这些支架可为细胞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壳聚糖还可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分子和有害物质。
例如,将壳聚糖与酶或抗体结合制成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对血糖、胆固醇等生物分子和有害物质的快速、灵敏检测。
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壳聚糖的改性及其应用进展

壳聚糖的改性及其应用进展艾林芳;王光辉【摘要】Structure of chitosan was introduced. Some main modification methods for preparing of chitosan derivatives, including etherification, oxidation, acylation, crosslinking, alkylation, graft copolymerization, quaterization and recombination with other materials et al were focused. Applications of chitosan and its derivatives in water treatment, medication, food processing and other fields were summarized.%介绍了壳聚糖的结构;重点论述了壳聚糖的一些主要的改性方法,包括醚化、氧化、酰化、交联、烷基化、接枝共聚、季铵化及和其他材料复合等方法;并综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医药、食品加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现状.【期刊名称】《日用化学工业》【年(卷),期】2011(041)004【总页数】5页(P289-293)【关键词】壳聚糖;衍生物;化学改性;应用【作者】艾林芳;王光辉【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58壳聚糖一般是指脱乙酰度超过50%的甲壳素,又称作几丁糖、几丁聚糖和壳多糖,为白色无定型、半透明、略有珍珠光泽的固体,是自然界中唯一含游离氨基碱性基的阳离子多糖,属氨基多糖类。
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因原料不同和制备方法不同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其脱乙酰度越高,相对稳定性越低,但机械强度增大,生物相容性增加,吸附作用增强[1]。
壳聚糖改性膜材料的研究(Ⅰ)——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共混

壳聚糖改性膜材料的研究(Ⅰ)——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共混胡宗智;张堃;林木良;林少琨【摘要】探讨以天然高分子壳聚糖(Cs)为原料,与聚乙烯醇进行溶液共混而对其进行增韧改性,通过对共混膜的DSC、TG以及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共混膜中,壳聚糖与聚乙烯醇两者间有很好的相容性,其热稳定性及拉伸强度有所下降,但韧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02(030)004【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改性【作者】胡宗智;张堃;林木良;林少琨【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广州 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工业技术2002 茸 30 卷第 4 期广州化工壳聚糖改性膜材料的研究( I) 一一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共混胡宗智①张望②林木良②林少琅②(①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湖北宜昌443002②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广州 510275) .5.摘要探讨以天然高分子壳聚糖(Cs)为原料,与聚乙烯醇进行溶液共混而对其进行增韧改性,通过对共混膜的DSC、TC以及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共混膜中,壳聚糖与聚乙烯醇两者间有很好的相容性,其热稳定性及拉伸强度有所下降,但韧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改性Study on the Modification of Chitosan Membrane Material( I) 一一一-Blending of Chitosan withPolyvinylAlcoholHu ZongzhfDZhan Kun( Lin Muling( LinShaokun②((Mechanism&Mate,·ialAcademy ofη1ree Gorges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② Instrume,归I Analysis&Researchαnter,ZhongshanUniversity, Cua唔功OU ,510275) Abstract Inthispaper, anaturalpolymer, thechitosan( Cs)wasmodifiedbymeansofblendingwith polyvinyl alcohol(PVA).Results obtained from DSC、TG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analysis of the Cs/PVAblendsshowedthat,therewasgoodcompatibilityexistinginbetweenCsandPVA .Thermalstabilityandtensilestrength of the blends decreased, comparing to those ofpure Cs, However, the breaking elongation of the blendswasimprovedevidently.This means the toughness of chitosanwasimprovedbyblending with PVA.Ke)"甲ordschitosan归lyvinyl alcoholmodificationby means of blending 壳聚糖是一类带有大量氨基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来源广泛,有特殊的耐溶剂性能及易于改性、成膜等优点。
改性壳聚糖的研究进展

改性壳聚糖的研究进展1壳聚糖的理化性质壳聚糖(chitosan,(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是甲壳素(chitin,(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部分脱乙酰化的产物。
甲壳素广泛存在于蟹、虾以及藻类、真菌等低等动植物中,含量极其丰富,自然界每年产量约在100亿吨,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多糖。
它是由葡萄糖结构单元组成的直链多糖,此多糖中含有数千个乙酰己糖胺残基,因此在分子间形成很强的氢键,导致其不溶于水和普通有机溶剂,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将甲壳素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脱去N-乙酰基后可生成壳聚糖。
人们常将N-脱乙酰度和粘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作为衡量壳聚糖性能的两项指标。
N-脱乙酰度是判定壳聚糖溶解性的依据,脱乙酰度越高,分子链上的游离氨基就越多,在酸中的溶解性就越好;而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之间的缠绕程度就越大,溶解度就越小。
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的一种碱性多糖,它一般是白色无定型、半透明、略有珍珠光泽的固体。
壳聚糖可溶于大多数稀酸,如盐酸、醋酸、苯甲酸溶液,且溶于酸后分子中氨基可与质子结合,使自身带上正电荷。
甲壳素及壳聚糖的结构式如图1所示:图1壳寡糖与壳聚糖的结构式甲壳素和壳聚糖在自然界可以被各种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中的甲壳素酶(chitinase)可以随机地水解甲壳素的N-乙酰-β-(1-4)糖苷键。
而壳聚糖可以被多种酶水解,包括壳聚糖酶(chitosanase)、麦芽糖酶、脂肪酶、以及各种来源的蛋白酶。
在人体内甲壳素酶和壳聚糖酶并非普遍存在,通过测定显示N-乙酰壳聚糖在人血清中可以被人体内普遍存在的溶菌酶(lysozyme)降解。
壳聚糖的主链结构中引入了2-氨基,化学性质区别于3,6-羟基,与甲壳素相比增加了反应选择性的功能基团。
由于C6-OH是一级羟基,C3-OH是二级羟基,空间位阻不同反应活性也不同,再加上C2-NH2,壳聚糖就具有三个活性不同的可供修饰的基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壳聚糖的共混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通过共混对壳聚糖进行改性的研究新进展,主要讨论了壳聚糖与淀粉、葡甘聚糖、聚乙烯醇、聚丙烯腈、聚丙烯酰胺共混物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壳聚糖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一、前言
甲壳素是从虾、昆虫等动物或是藻类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状态下是乳白色的粘稠液体。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降解产物,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β
-d葡萄糖。
一般而言,n-乙酰基脱去55%以上就可称之为壳聚糖,它在水中和碱溶液中均不能溶解,但可溶于稀酸溶液,是一种天然的碱性多糖。
这种天然高分子由于具有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众多优良性能而在近几年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并在纺织、环保、日化、医药、食品、化工、农业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1]。
壳聚糖的制备原料廉价易得,环保无污染,独特的结构使其性能优良,具有很多潜在应用价值。
但由于它只能溶解于某些酸中这一特性,使其在应用方面大大受限,也影响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因此,对壳聚糖进行共混改性成为壳聚糖研究中广受关注的课题。
二、常用共混改性方法
1.壳聚糖/淀粉的共混改性
壳聚糖原材料易得、无毒环保、可生物降解,具有良好的成膜性。
淀粉廉价易得,可以制备透明膜材料,但是由于其强度低、易发霉、抗水性差等缺点而使用受限。
通过制备壳聚糖/淀粉共混膜可以进行取长补短,使其性能得到改进。
聂柳慧[2]等对共混膜中壳聚糖与淀粉的固含量比例进行研究,发现其固含量为1:1时,在常温下即可成膜,并且具有较高的膜相对透明性、柔韧性,壳聚糖-淀粉共混包装膜具有优于普通塑料薄膜的力学性能。
2.壳聚糖/葡甘聚糖的共混改性
壳聚糖和羧甲基葡甘聚糖可以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在成膜过程中形成互穿网络结构。
唐汝培[3]等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出壳聚糖-羧甲基葡甘聚糖共混膜,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共混膜的力学性能随羧甲基葡甘聚糖含量的增加而得到明显的提高。
王碧[4]等研究表明胶原蛋白、葡甘聚糖、壳聚糖三种高分子材料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和良好的相容性,制得具有均匀光滑的截面形貌、较高的透光率的共混膜。
与单一聚合物和二元共混膜相比,力学性能,透水汽性和渗透性更加优良,这也预示了葡甘聚糖-胶原蛋白-壳聚糖共混膜在生物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壳聚糖/聚乙烯醇的共混改性
郑化等[5]采用溶液纺丝法制得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纤维,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在共混纤维中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壳聚糖脱乙酰度为90.2%时,共混纤维的抗张强度在聚乙烯醇含量为20%(wt)最大,其干、湿态抗张强度分别达到1.82cn/d和0.81cn/d;共混纤维的保水值均高于170%,大于纯态壳聚糖纤维的
保水值(120%).胡宗智等探讨了壳聚糖与聚乙烯醇进行溶液共混而对其进行增韧改性,通过对共混膜进行dsc、tg以及力学性能分析,表明在该共混膜中,壳聚糖与聚乙烯醇两者间有很好的相容性,虽然其热稳定性及拉伸强度有所下降,但韧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申景博等以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壳聚糖-淀粉-聚乙烯醇共混膜,并对薄膜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气体阻隔性进行测试。
实验表明:壳聚糖含量为40%,聚乙烯醇和淀粉质量比例2:1,甘油含量15%时,共混体系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较理想的机械性能和气体阻隔性,共混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62mpa和118%,透氧系数仅为12.1×10-15 cm3·cm/cm2·s·pa。
4.壳聚糖/聚丙烯腈的共混改性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成膜性、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以及安全无毒性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高分子成膜材料,常用于超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等制备。
侯进等以壳聚糖醋酸溶液为铸膜液,并加入小分子添加剂,涂敷在聚丙烯腈超滤膜上,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壳聚糖共混物/聚丙烯腈复合纳滤膜。
黄瑞华等研究制备出新型季铵化壳聚糖/聚丙烯腈(pan)复合纳滤膜并对其截留性能研究,发现复合膜的纯水渗透系数为16.6 l/(h·m2·mpa),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无机盐呈现不同的截留规律。
该膜对钙、镁高价阳离子有很高截留率,可有望用于脱钙、镁及水的软化。
5.壳聚糖/聚丙烯酰胺的共混改性
壳聚糖的链段中含有-oh、-nh2活性基团,可与重金属离子形成
配合物,而且由于其无毒,不产生二次污染,生物降解性好的优点,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是,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小、架桥能力差、成本高,必须对其进行改性处理。
郭娟娟等进行了壳聚糖-丙烯酰胺-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和接枝共聚物对重
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以壳聚糖、丙烯酰胺、丙烯酸为主要原料合成三元接枝共聚物,发现当重金属浓度为10mg/l时,接枝共聚物对铜、锌、铅的平衡吸附容量在25mg/g左右,重金属浓度为50mg/l和100mg/l时,接枝共聚物对铜的平衡吸附容量在5mg/g左右,对锌铅的饱和吸附容量在40mg/g左右。
三、结语
通过壳聚糖与其他高分子的共混改性可以赋予材料优良的性能,达到取长补短的复合效果。
在今年来改性的研究进展中可以看出,壳聚糖类的用途得到大大拓宽,利用其优良的成膜性能进行功能化,可以在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生物医用膜材料、生物组织功能材料等领域得到应用。
同时,利用壳聚糖的生物可降解性用于环保材料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卢永军,稽文明.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a].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2007年中国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19-123.
[2]聂柳慧.壳聚糖共混改性及其在果蔬涂膜保鲜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06.
[3]赵铁,杜予民,唐汝培.壳聚糖水杨酸盐-明胶共混膜结构表征及其抗菌性[j].分析科学学报,2002,18(2):100-104. [4] 王碧,王坤余,但卫华等.葡甘聚糖-胶原蛋白-壳聚糖共混膜[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23(1):102-106.
[5]郑化,杜予民,余家会等.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纤维的结构与性能[j].武汉大学学报,2000,02.
作者简介:李小博(1991-)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方向:材料化学。
崔志萍(1990-)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