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必修2


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异
目 同;2、阅读图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标志。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
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 生的辨证思 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案例分
材 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
分 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
析 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1

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

同。
难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引导法 教 学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自主建网,形成体系。 方

教 学 准 问题导学 地图册 备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时
(要 间 求)
伸拓展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
升钟
步掌握重难点知识
2




归纳总 15 结自主 分
建网 钟
通过自主建网, 使知识系统完 善,提升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成 果进行自主归纳总结,让学生体 验收获和成功的快乐。
独立建网,小组展示
解决练 30 分
习 钟
教师通过“练案” 让学生对所学知 识巩固和提高。 发放练案,解决共性问题

2021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示范教案

2021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示范教案

2021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示范教案2021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二)作者,于有恒,湖南汨罗市二中本文获湖南省中小学教学设计网络大赛一等奖从容说课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本条课标要求前置限定为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为概括,主要内容为城市化,后置限定为过程和特点。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特点。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城市化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

(三)城市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学情分析我校学生来源于城市和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设置难度小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自己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兴趣浓厚: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充满好奇,对城市发展及其影响有一定的关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认知水平:学生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但在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4.技术运用: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5.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组织协调、观点阐述方面有待加强。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技术运用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详细讲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人口流动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通过GIS展示城市化发展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4.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作业:
-利用GIS软件,对所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
-结合GIS分析结果,评价所选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4.拓展阅读:
-阅读一本与城市化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新课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一、城市化1、阅读教材,参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试着谈论 1.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本区大城市数量是否有明显的变化?2.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2、阅读教材材料,找出“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变”?在我国主要有哪些类型?二、城市化动力机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二部分。

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2、观察补充材料“世界城市化进程图”讨论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得出结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2000年,不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特大城市比重,都有了明显上升。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阅读书中材料,参照“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和“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城市化速度快,目前大多进入城市进程的加速阶段。

2.2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2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I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考要求: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3.理解城市化的意义4.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5.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人口乡村人口88.7%11.3%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乡村人口60%40%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3.城市化的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观念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归根结底,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水平速度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早高慢晚低快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大都市带城市化水平不平衡、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课题研究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现状如何?②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③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我国有没有出现?。

【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

【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

b b
(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意义和动力机制。 )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意义和动力机制。 (,总结共同的本质成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地域差异(,总结共同的本质成 )通过对比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 因,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 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 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 ) 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热爱祖国、 家乡的情感。 家乡的情感。
思 考
下列表格反映了什么问题? 下列表格反映了什么问题? 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城市
人口( 人口(万) 东京( 1.东京(日本) 东京 日本) 2880 墨西哥城(墨西哥) 2.墨西哥城(墨西哥) 1780 圣保罗(巴西) 3.圣保罗(巴西) 1750 占墨西哥总人 1740 孟买(印度) 4.孟买(印度) 口的16.8% 口的16.8% 1650 纽约(美国) 5.纽约(美国) 上海(中国) 6.上海(中国) 1400 洛杉矶(美国) 7.洛杉矶(美国) 1300 拉各斯(尼日利亚) 8.拉各斯(尼日利亚) 1280 占阿根廷总人 口的30% 口的30% 加尔各答(印度) 9.加尔各答(印度) 1270 10.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10.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1230
三、学法指导
1、抓主线,把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 、抓主线,把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 2、自主学习 、 3、合作探究学习 、 4、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瑞安城旧貌 瑞安城新貌
老外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探究一:城市化的表现及意义材料一、观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乌兰浩特发展变化”材料二、乌兰浩特市2009 年、2019年的同比例尺城市用地平面示意图比较1.乌兰浩特市2009年——2019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一般用哪个衡量城市化水平?2.这些变化对乌兰浩特市有哪些意义?探究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材料一、2017年全盟户籍人口163.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01万人;蒙古族人口71.5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76万人。

据201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年末全盟常住人口160.42万人,出生率为10.04‰,死亡率为5.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1‰。

城镇化率为48.36%,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兴安盟三次产业由1980年的57.5:23:19.5演进为30.0:29.8:40.2。

2017年人均GDP为26074元,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

综合兴安盟的产业结构和人均GDP的水平,可以初步判断兴安盟已由农牧业经济主导的前工业化阶段跨越了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2017年兴安盟粮食总产量451.32万吨,是1980年的11.7倍;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140.11万头只,比1980年增加924.6万头只。

2017年兴安盟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为429.57万千瓦,是1980年的19倍。

40年来,兴安盟工业经济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形成了门类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的工业体系,已逐步形成食品工业、烟酒矿泉水业、制糖业、能源电力业、新型化工业、金属冶炼装备制造业、制药及高新技术等“七大主导产业”。

1.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乌兰浩特城市化的发展?2.分别说明2017年乌兰浩特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探究点三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材料一: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湘教版必修模块2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互动探究课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分析其动力机制,了解三大产业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探究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其原因,通过本节阅读使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或值得关注的特点使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对比思考分析问题及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结合图2——16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通过分析我国城市花的进程及其主要原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目标分析论证1.准确性分析第二章的二、三节要求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以说第三节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拓展。

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但是,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因此城市化和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既是社会热点,也是高考重点。

此处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有较强的时代感;并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又着眼于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可行性分析高一学生好奇心较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理性思维不强,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较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就以钓鱼为例,将此和教学结合起来给大家说明,假如现在有一池肥美的鱼儿,我们都想把它们钓上来,那么要钓鱼必须得先抛鱼饵,这时鱼才会上钩,然后我们用熟练的钓鱼技巧去钓,等我们将一条一条鱼钓上岸来,收获的不仅是鱼,更多的则是快乐!我们的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按照预习认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求疑——多方解疑(自主、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概括总结(反思建构)——练习,这一种模式。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章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标】1.识记:城市化的含义、标志;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意义、动⼒机制及特点;3.应⽤: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过程和主要特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机制、特点【知识梳理】⼀、城市化及其动⼒机制1.城市化(1)概念:⼜叫,是指和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数量;城市⼈⼝占总⼈⼝的⽐重;劳动⼒从第⼀产业向第⼆、三产业;城市⽤地规模。

【探究活动1】有A、B两座城市,A城市总⼈⼝为1000万,城市⼈⼝460万;B城市总⼈⼝2000万,城市⼈⼝68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平⾼呢?(3)意义:项⽬意义⼈⼝转化城市能创造出⽐较多的机会,⼤量吸引农村剩余⼈⼝,劳动⼒从第⼀产业向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业城市化有助于提⾼⼯业⽣产效率,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科技的进步和的推进,使现代化⼤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进⽽提⾼区域的整体发展⽔平⽂化、思想、观念城市⽂化向乡村⼴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产⽣活⽅式,并提⾼乡村的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2.城市化动⼒机制(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平就越⾼,反之就越低。

(2)城市化与三次产业农业发展农业劳动⽣产率提⾼剩余劳动⼒社会经济发展⼯业发展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服务业发展【同步检测1】1.下图表⽰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②;③。

(2)此过程被称为。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重的变化趋势是。

⼆、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发展过程)【探究活动2】读“城市化进程⽰意图”,讨论完成下表。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为⼀条稍被拉平的“ ”形曲线,⼤致可划分为个阶段。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4.教师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等方面。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城市化过程中是否存在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角度,如城市化与资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等,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与解决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实践性作业:教师布置的作业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这种实践性作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湛把握,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充分关注。这些亮点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其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组图片展示我国城市化的历程与现状,如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等,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现象。
2.提问:“你们对城市化有什么了解?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分享各自对城市化的认识。
整个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同时,案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化观念,为其今后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4.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高中地理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教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教案湘教版必修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思考过程一、城市化1.几个概念的区别(1)城市:是指以从事非农业活动和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其主要标志有: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化进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4)逆城市化:又叫郊区城市化,是由于城市人口猛增,规模扩大引起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城市存在着离心倾向,促使人口、企业的逆向流动,从市中心向郊区或四周扩散。

(5)“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化,因此又被称之为“虚假城市化”,以拉美国家为典型。

(6)“滞后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

2.城市化的意义①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②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③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工业革命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缓慢,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很低。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成为工业生产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加快了地域分工,促使工业和人口在地域上的集中。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最新整理)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最新整理)

教学 环节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及意图
引入 新课
一. 城 市 新化
结合乡土,联系乌海市海勃湾近 年来的变化,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展示:乌海市海勃湾城区地图 (图1)和今天的乌海市海勃湾城区 地图(图2)
展示:乌海市海勃湾上世纪90年 代规划图(图3)和今天的乌海市海 勃湾土地利用现状图(图4)

时间进程两个特点。

建构知识系 统,帮助学生 形成知识网 络。

探究:结合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收 集 本 地 相 关 资 培 养 学 生 的

分析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特点和 料,进行资料整理 动手能力

不合理现象
与分析,引导学生

进一步理解城市化
过程与特点。
4 /4
通过这个探 究活动,加 强学生对发 展中国家和 发达国家的 城市化差异 有了更深的 理解。
4.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 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谈一谈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3 /4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做城市

化,学习了世界城市进程的地区差异和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识和各自的生活实际, 过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读图 2.12,联系生活 各抒己见,阐述人口向 联 系 生 活 实
实际,然后归纳出城市化的作用和 城市迁移的驱动力,引 际 , 温 故 知
意义?
导学生归纳出人口由 新,加强知识
注意不可强求答案与课本相同, 乡村向城市迁移的主 的前后联系,
展示:乌海市人口的变化曲线图 (资料来源于乌海市政府网)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2、通过对“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学习: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分成4组,每9--10人一组),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内容比较条理,所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 分组合作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主动去探索、研究、充分地利用团队智慧来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一般地,我们借助现有的学习材料和查阅相关的图文资料和老师、同学密切合作,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通过观察、列表、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新思想,进而归纳、概括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特点,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学习法。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刻被关注着,而且是人文地理中四大板块即人口、城市、产业、环境核心知识点之一中的内容,所以,不管针对常识还是考试,学习这一节比较重要。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三是城市化的特点,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共三节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二节,是前面《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化和延伸,也为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了知识铺垫,与第三节是一个内容的俩个方面。

从章节内容来看,这节内容与前面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中的《人口迁移》有相关性,并为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后面《区域产业活动》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前面第一章已经学了“推拉理论”影响下的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相关知识,对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也理解了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以及与城市相关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因学生思维有差异,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生而宜。

三、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和意义(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乌海图示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及城市化动力机制,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2)通过比较法、阅读材料和图表,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备课资料一、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英国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

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的28.4%上升到1990年的50%左右,整个世界开始进入基本实现城市化阶段,并且出现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膨胀的趋势。

据预测,到2015年,东京人口将会由现在的2 680万上升到2 870万,孟买人口将会由现在的1 450万上升到2 740万,跃居世界第二位。

拉各斯城人口将会升至第三位,达到2 440万。

上海市的人口也会由现在的1 410万猛增到2 340万。

到下世纪,世界上将会出现一些人口超亿的超规模级城市。

二、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1.城市化过程也就是工业化过程。

伴随着城市化,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化,一般趋势是: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比重有一个上升期;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工业城市化使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拉力,而农村人口的增加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又造成了人口外推力,推动了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

这一推一拉,逐渐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成正比。

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城市化水平随之相应提高。

大致人均国民收入在25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低于2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 50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在50%左右;人均国民收入大于5 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

3.城市聚集区增加。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不断发展,连接成一个巨型的居住区和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形成城市群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二)作者,于有恒,湖南汨罗市二中本文获湖南省中小学教学设计网络大赛一等奖从容说课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本条课标要求前置限定为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为概括,主要内容为城市化,后置限定为过程和特点。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特点。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城市化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

(三)城市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学情分析我校学生来源于城市和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设置难度小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自己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

2.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经济规律办事。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为家乡发展和祖国建设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条理性较强,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学法指导分析1.自主探究城市化的概念、三个标志以及五个方面的意义,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生生合作,研读“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3.生生合作,比较学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讨论探究,比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成就和问题,取长补短并结合我国国情,寻找一条适合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展示“今天汨罗市景观”图并比较“三十年前的汨罗城”,通过汨罗城市的地域空间过程的变化,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过渡]汨罗城市景观的变化,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推进新课一、城市化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

由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出城市化的概念,具体表现,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问题小结]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变化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有: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展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图,归纳出乡村—城市转型概念和三种类型。

[问题小结]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的意义提问: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变大了,有何好处呢?学生根据自身感受自由发言,并根据教材归纳出结论: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结合教材,设小问小步探究:(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为什么?(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是什么?(3)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什么?为什么?(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生生合作,师生互动,老师注意巧妙点拨。

小结: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1)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不仅可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3)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于上升阶段;发达国家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四、城市化的特点比较学习:[课件]展示图表资料,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并小结: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般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小结: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的原因是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多在75%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的原因是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小(约40%)。

[课件]展示“城市化进程曲线”,由学生观察得出:(指导学生读图:城市化水平高低看数值,速度看斜率大小。

)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进程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

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速度快。

学习材料“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使学生获得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的有关知识。

1.阅读“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分析发达国家从1970年开始,产生大城市市中心区萎缩,小城镇发展迅速的原因。

(何谓逆城市化?)问题小结: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随着大城市过度扩张,造成市中心居住环境恶化,同时城市居民多拥有小汽车,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向环境更好的乡村和中小城镇迁移。

这种乡村人口数量增多,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现象,叫逆城市化。

阅读“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前三段,总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学生归纳总结:(1)城市化水平低(2000年为39.9%);(2)城市化速度快;(3)地区发展不平衡,亚洲、非洲较低,南美洲较高。

材料: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为39.9%,而印度为28%,斯里兰卡为23%,孟加拉为20%。

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称为“滞后城市化”。

试从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滞后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农村会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缺乏,阻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材料:与“滞后城市化”相反的是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化水平则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如墨西哥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试从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这种“虚假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可能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产品产量减少,难以供应大量增长的城市居民。

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大量的城市问题,如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

学生分析并小结:“滞后城市化”和“虚假城市化”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中国的城市化[过渡]很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些不合适的城市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又怎样呢?设问:2002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39.1%,低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4%),城市化水平较低,同时,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据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国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讨论发言小结:城市化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化还能推进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应加快城市化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