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试题及答案

大学之道试题及答案

大学之道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C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段话强调的是:A. 学习的重要性B. 思考的重要性C. 行动的重要性D. 目标的重要性答案:D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4. “格物致知”是《大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格物”指的是:A. 研究事物B. 观察事物C. 理解事物D. 改变事物答案:A5. 在《大学》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八目”的内容?A. 格物B. 致知C. 诚意D. 明德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大学》中提到的修身的方法?A. 正心B. 诚意C. 修身D. 齐家答案:A, B, C2. 《大学》中提到的“止于至善”包含哪些方面?A. 个人修养B. 家庭和谐C. 国家治理D. 世界和平答案:A, B, C, D3. 根据《大学》的观点,以下哪些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基础?A. 修身B. 齐家C. 治国D. 平天下答案:A, B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含义。

答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的是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的过程。

格物是指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致知则是通过这种研究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理解。

2. 请解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中的意义。

答案:在《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条由内而外的修养和实践路径。

修身是指个人修养,齐家是指家庭和谐,治国是指国家治理,平天下则是指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秩序。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体系。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大学》中“止于至善”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国学《大学》试题及答案

国学《大学》试题及答案

国学《大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______。

2. 《大学》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论述,其中“修身”是基础,指的是______。

3. 《大学》中“格物致知”的“格物”指的是______。

4. 儒家思想强调“诚意正心”,在《大学》中,“诚意”是指______。

5. 《大学》中提倡的“慎独”是指在______的情况下也要保持道德行为。

二、选择题1. 《大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A. 孔子B. 孟子C. 曾子D. 荀子答案:C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大学》中提到的“八目”?A. 格物B. 致知C. 诚意D. 明辨答案:D4. 《大学》中提到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的“止”是指:A. 停止B. 目标C. 止境D. 静止答案:B5. 《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体现了儒家的:A. 个人主义B. 集体主义C. 功利主义D. 理想主义答案:B三、简答题1. 简述《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含义。

答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的是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达到理解事物规律的目的,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

2. 解释《大学》中“诚意正心”的意义。

答案:“诚意正心”在《大学》中指的是以真诚的态度去修正自己的内心,使之达到正直和纯洁的状态。

3. 根据《大学》的教导,如何理解“修身”与“齐家”的关系?答案:《大学》认为“修身”是“齐家”的基础,只有个人修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有效地管理家庭,进而影响社会和国家。

四、论述题1. 论述《大学》中“止于至善”的思想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答案:《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强调追求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境界。

对现代人而言,这意味着在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应不断追求卓越,努力实现自身的最高道德标准,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作出贡献。

《中庸》阅读附答案

《中庸》阅读附答案

《中庸》阅读附答案“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

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

《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咸庶中正”。

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

“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

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

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

《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

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

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

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

《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

《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

”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

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须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

大学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风”指的是什么?A. 地方民歌B. 宫廷乐歌C. 祭祀歌曲D. 战争歌曲答案:A2.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道德经》答案:D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4.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代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A5.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6.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A. 创新B. 纪律C. 勤奋D. 团结答案:B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部经典?A. 《易经》B. 《尚书》C. 《礼记》D. 《左传》答案:A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学习态度?A. 谦虚B. 勤奋C. 好奇D. 坚持答案:A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团队合作B. 终身学习C. 尊师重道D. 个人主义答案:B10. 下列哪部作品是《左传》的注解?A. 《春秋繁露》B. 《春秋谷梁传》C. 《春秋公羊传》D. 《春秋左氏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春秋三传”?A. 《春秋》B. 《左传》C. 《谷梁传》D. 《公羊传》E. 《国语》答案:B, C, D1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的哪些思想?A. 个人修养B. 家庭和睦C. 国家治理D. 世界和平E. 经济发展答案:A, B, C, D13. 下列哪些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的特征?A. 无形B. 无名C. 无为D. 有为E. 有形答案:A, B, C14. “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体现了哪种社会价值观?A. 个人主义B. 集体主义C. 和谐D. 竞争E. 法治答案:B, C15. 下列哪些作品是《诗经》中的“雅”?A. 《大雅》B. 《小雅》C. 《周南》D. 《召南》E. 《鲁颂》答案:A, B, E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6. 《诗经》共分为风、雅、________三部分。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题库(附答案)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题库(附答案)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题库一、选择题(每题1分)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A.《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B.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C.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种才能被称为“六艺”,其中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六艺中的“射”指的是射箭技术;“御”指的是抵御敌人的技术;“书”指的是书法。

2.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目”指的是( A)A.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D.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我校的校训是(D)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B.厚德明法格物致公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D.明德力行成己达人3.我校校训中的四个核心词语依次出自(A )A.《大学》、《中庸》、《中庸》、《论语》B.《大学》、《中庸》、《孟子》、《论语》C.《论语》、《大学》、《中庸》、《中庸》、D.《大学》、《中庸》、《论语》、《中庸》4.以下哪部典籍是诸子百家思想共同的源头,具有群经之首的地位(D)A《诗经》B《尚书》C《礼记》D《周易》5.“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诗经》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这种情感(A )A“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C“人而无礼,故不遄死”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6.找出不是出自《道德经》的一句(D)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学国学智慧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国学智慧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国学智慧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以下哪部经典?A. 《尚书》B. 《孟子》C. 《春秋》D. 《诗经》答案:B2. 下列哪位思想家不属于儒家学派?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B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A. 《道德经》B. 《庄子》C. 《论语》D. 《大学》答案:C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体现了哪种传统美德?A. 谦逊B. 坚韧C. 宽容D. 智慧答案:B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强调了哪种学习态度?A. 独立思考B. 终身学习C. 合作学习D. 尊师重道答案:B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的主张?A. 墨子B. 韩非子C. 孔子D. 庄子答案:C7.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A. 《礼记》B. 《道德经》C. 《论语》D. 《孟子》答案:A8.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做事要有计划B. 遵守规则是成功的关键C. 创新比规则更重要D. 个人能力比团队协作更重要答案:B9.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A. 过于苛求完美会导致孤立B. 人应该追求完美C. 人应该避免过于聪明D. 人应该避免过于严格答案:A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B. 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C.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D. 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________》。

答案:论语1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________的民本思想。

答案:孟子1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答案:王维1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中的________理念。

小学大学中庸选择试题答案

小学大学中庸选择试题答案

小学大学中庸选择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主张的是()。

A. 仁爱B. 法治C. 德治D. 礼治答案:C. 德治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哪部著作?()。

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D. 《中庸》3.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D. 智4.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指()。

A. 通过观察事物达到知识B. 通过实践操作获得技能C. 通过研究事物原理获得真知D. 通过逻辑推理掌握智慧答案:C. 通过研究事物原理获得真知5.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

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C. 《大学》二、填空题1. 《中庸》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可以达到“________”的境界。

答案:至诚无息2. 在《大学》中,(________)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答案:格物致知3. “中庸”一词的含义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中正不偏不倚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庸》中的“诚”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中庸》中的“诚”是指真实无妄、纯粹无杂的内在品质。

它认为诚是天道的体现,也是人道的根本。

通过诚,人可以达到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诚是修身的核心,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基础。

2. 阐述《大学》中“明明德”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答案:“明明德”指的是认识并彰显内在的光明德性。

在个人修养中,明明德是一个自我觉醒和提升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个人的道德品质更加明朗和高尚。

这一过程有助于个人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的增长,进而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庸》与《大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大学中华传统文化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华传统文化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华传统文化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核心,其中“四书”指的是:A.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 春秋、大学、中庸、孟子D. 易经、春秋、大学、中庸答案:B2. 下列哪位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A. 王勃B. 杨炯C. 骆宾王D. 李白答案:D3.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来源于: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A. 秀才B. 举人C. 进士D. 状元答案:D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杜甫B. 白居易C. 李白D. 王之涣答案:B6.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所著?A. 《国语》B. 《左传》C. 《史记》D. 《春秋》答案:C7.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8.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文化理念?A. 儒家的仁爱思想B. 道家的无为思想C. 墨家的兼爱思想D. 法家的法治思想答案:A9.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世界文明影响最大的是:A. 造纸术B. 火药C. 印刷术D. 指南针答案:A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哪首诗?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赤壁怀古》C.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D. 《赤壁赋》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________的名句。

答案:孔子12. 中国传统戏曲中,扮演性格刚烈、有失忠厚的男性角色被称为________。

答案:净13.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是金代诗人________的名句。

答案:元好问14. “滴水穿石,非力也,而________也。

大学《国学智慧》各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大学《国学智慧》各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国学智慧》的答案第1章问题:孔子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答案:公元前551年问题: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以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 答案:鲁国问题:在商周时期,一些民族的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答案:甲骨文#铜器铭文问题:在周朝时期,将一些人们的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下哪些书籍?()答案:《诗经》#《周易》#《尚书》问题:《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答案:正确问题: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一些礼器乐器。

()答案:正确问题: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答案:正确第2章问题:《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答案:20篇问题: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答案:107次和24次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的记载?() 答案:《左传》#《国语》#《楚辞》问题:在世界上,对人类而言的以下哪些属于比较主要的关系?()答案:天跟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自我关系问题: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

()答案:正确问题: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

()答案:错误问题: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国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早的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答案:正确问题:“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

()答案:错误第3章问题:君子其最根本的一个道德底线是什么?()答案:仁问题:在以下哪本书籍中记载了夫妻的相处之道?()答案:《世说新语》问题:人达到何种条件才具备了人类基本的道义?()答案: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妻子的保护之心#对孩子的保护之心问题:“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对提高自身修养而提出来的。

()答案:正确问题:“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恰恰是让人开始放弃一些东西。

()答案:错误问题:君子在做人、培养自己德行的时候要抓住根本,这种根本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

大学中庸孟子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庸孟子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庸孟子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核心思想强调的是什么?A. 仁政B. 礼制C. 中和D. 法治答案:C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论语》答案:A3.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用哪个比喻来说明人之初性本善?A. 黄金比喻B. 白纸比喻C. 清水比喻D. 种子比喻答案:D4. 下列哪项不是《大学》中提出的“八目”?A. 格物B. 致知C. 诚意D. 力行答案:D5. 孟子提出的“四端”作为人性善良的基础,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恻隐之心B. 羞恶之心C. 辞让之心D. 敬畏之心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6.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包括哪些?A. 君臣B. 父子C. 夫妻D. 兄弟E. 朋友答案:ABDE7. 下列哪些是《孟子》中提到的“仁政”的要素?A. 民为贵B. 社稷次之C. 君为轻D. 利为上E. 礼为先答案:ABC三、简答题8. 简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答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指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达到真知的境界。

它强调通过对事物深入的探究和理解,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

9.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有哪些主要内容?答案: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内容包括: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人应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完善这种善性;人性中的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善的起点。

四、论述题10. 结合《中庸》和《孟子》的思想,谈谈如何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发展。

答案:《中庸》和《孟子》都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中庸》提倡的“中和”思想,要求个人在情感和行为上保持适度,不偏不倚,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

《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理念则强调个人应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步实践,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以此影响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中庸精读2020尔雅答案

中庸精读2020尔雅答案

-----------------------------------------------------------------------------------------------------------------------------“四书”的形成(一)1【单选题】着作( )是一部论述了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专着。

答案:《中庸》A、《周易》B、《史记》C、《诗经》D、《中庸》2【单选题】中国古代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答案:孔子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单选题】以下中国古代着作中不涉及教育理论的是()。

答案:《战国策》A、《中庸》B、《战国策》C、《孟子》D、《论语》4【单选题】()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

答案:《诗经》A、《尚书》B、《中庸》C、《礼记》D、《诗经》5【多选题】以下属于“四书五经”中“五经”的是( )。

BCB、《尚书》C、《礼记》D、《天人三策》6【判断题】《礼记》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论述了先儒之道。

X“四书”的形成(二)1【单选题】法国小说家( )一生写出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并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答案:巴尔扎克A、雨果B、莫泊桑C、巴尔扎克D、西蒙2【多选题】朱熹认为( )两篇文本可以突显、贯通儒家思想的基本脉络。

ADA、《大学》B、《论语》C、《春秋》D、《中庸》3【判断题】朱熹引用《中庸》是因为它体现了先秦儒家与先王之道的贯通与碰撞,体现了子思子与传统思想的融通。

答案:正确《中庸》与四书1【单选题】从义理的深度上讲,( )是高明的,其核心命题是性与天道。

答案:《中庸》A、《公羊传》B、《中庸》C、《左传》2【单选题】(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撰写了《大学》。

答案:曾子A、孔子B、孔鲤C、曾子D、孔汲3【单选题】以下不是子思所着述的是()。

答案:《春秋》A、《子思子》B、《中庸》C、《春秋》D、《孝经》4【判断题】子思站在一个极大的格局上,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天关系,突破有限,叩问本质,叩问普遍,叩问永恒。

【名师讲题】《礼记 大学》《中庸》(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礼记 大学》《中庸》(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哀公问政。

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丕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亲亲A之杀B尊贤C之等D礼E所生也F故G君子不可H以不修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致知在格物”,即成语“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大学之道的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之道的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之道的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大学》C. 《孟子》D. 《中庸》答案:B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段话强调了哪一项对于修身的重要性?A. 知识B. 定力C. 行动D. 思考答案:B3. 在《大学》中,“格物”的含义是什么?A. 研究事物的原理B. 达到事物的极致C. 克服物质的诱惑D. 与他人和睦相处答案:A二、填空题4. 《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体现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递进关系。

答案:个人修养社会治理5.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是________的基础。

答案:格物致知三、简答题6. 简述《大学》中“诚意正心”的重要性。

答案:在《大学》中,“诚意正心”是修身的重要环节。

诚意指的是真诚无欺的内心态度,正心则是指端正自己的心志。

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做到外在行为的正直,从而在与人交往中建立信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7. 解释《大学》中“修身”与“齐家”之间的关系。

答案:在《大学》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

个人的修养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与秩序。

一个修养良好的个人能够以身作则,影响家庭成员,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相处,从而实现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修身”与“齐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四、论述题8. 论述《大学》中“止于至善”的内涵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答案:《大学》中的“止于至善”是指追求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即达到最完善的道德状态。

这一理念强调了个人应当不断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不仅仅是满足于现状,而是要有不断向上的动力和追求。

对现代人而言,这一理念启示我们在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应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更完善的自我,通过自我修养和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大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1.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哪一部?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C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出自《大学》的哪一部分?A. 经B. 传C. 记D. 论答案:A3. 下列哪项不属于《大学》中提到的“八条目”?A. 格物B. 致知C. 诚意D. 修身答案:D4. 《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哪一个是错误的?A. 修身B. 齐家C. 治国D. 平天下答案:D(正确的顺序应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填空题5. 《大学》的作者是_________。

答案:曾子6. 《大学》中提到的“格物”是指_________。

答案:探究事物的原理7.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体现了《大学》中关于_________的论述。

答案:修身养性的过程三、简答题8. 简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含义。

答案:《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意味着要达到知识的极致,首先需要穷尽事物的原理。

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本源和规律,人能够获得真知,进而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境界。

9. 解释《大学》中“诚意正心”的重要性。

答案:在《大学》中,“诚意正心”是修身的重要环节。

诚意指的是真诚无欺的内心态度,正心则是指端正自己的心志和思想。

只有内心真诚,心志端正,人的行为才能合乎道德规范,进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四、论述题10. 论述《大学》中“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答案:《大学》中强调“修身”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首先修养好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才能在家庭中发挥模范作用,进而在国家治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领导。

最终,当每个人都修身有成时,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天下自然太平。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逻辑顺序。

编辑试题及答案

编辑试题及答案

编辑试题及答案### 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以下哪一部? - A.《孟子》- B.《尚书》- C.《诗经》- D.《春秋》2. “五经”中的《诗经》主要收录了哪个时期的诗歌?- A. 先秦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3. 以下哪一项不是“四书”的内容?- A. 仁- B. 礼- C. 智- D. 信4. “五经”中的《春秋》是由哪位历史人物编撰的?-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5. “四书”中的《中庸》主要讨论的是哪个哲学概念?- A. 道- B. 德- C. 性- D. 命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6.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核心,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______。

7. “五经”中《尚书》主要记录了中国______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8. “四书”中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儒家的______思想。

9. “五经”中的《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其核心思想是______。

10. “四书”中的《大学》主要讨论了______和个人修养的关系。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简述“四书”中《孟子》的主要思想。

12. 描述“五经”中《礼记》的内容和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D4. A5. C二、填空题6. 《孟子》7. 古代8. 仁义9. 变易10. 治国三、简答题11.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思想包括“性善论”,即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达到道德的完善;“仁政”,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的福祉;“民贵君轻”,强调民众的利益高于君主。

12.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内容包括礼仪、乐律、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规范和理论。

大学国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国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国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大学》B.《中庸》C.《论语》D.《道德经》2. “君子不器”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诗经》B.《尚书》C.《礼记》D.《易经》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易经》中的哪一卦?A. 乾卦B. 坤卦C. 震卦D. 巽卦4.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体现了以下哪种思想?A. 法治思想B. 道德修养C. 礼仪规范D. 教育方法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知识的广泛性B. 知识的深度C. 诚实的态度D. 学习的主动性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8.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以下哪种思想?A. 民本思想B. 君权神授C. 法治思想D. 道家无为9.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10.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B. 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C.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D. 学习与创新的结合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_______”是其开篇之作。

2. “_______,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学习方法。

3. “_______,可以为师矣”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教师标准。

4. “_______,不亦乐乎?”是孔子在《论语》中表达对学习态度的看法。

5. “_______,不亦君子乎?”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君子标准。

6. “_______,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7. “_______,小人长戚戚”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心态的描述。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行有途径,知有依止,虽小无妨”这句话出自下列哪部古代典籍?A. 《尚书》B. 《论语》C. 《大学》D. 《中庸》答案:C. 《大学》2. 古代汉语里的“夙兴夜寐”是形容什么样的生活状态?A. 早起晚睡B. 日理万机C. 黑白颠倒D. 心事重重答案:A. 早起晚睡3.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下一句是?A.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B.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C.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D. 青春健康,人人向上答案:A.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二、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多样性和崇尚国风。

古代中国文学以诗、赋、词、曲为主要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诗歌。

古代文学注重表达情感和抒发感慨,特别是对自然景色和人生的思考。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也强调对传统文化和国家荣誉的崇尚,这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谁的诗句?请简要介绍该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擅长写现实主义诗歌。

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著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外,他的代表作还有《秋夜将晓斜风起》等。

三、辨析题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正确的解释,并简要阐述。

1. 不可思议A. 想象力差,无法理解B. 难以置信,超出常理C. 不值得思考D. 智商不高答案:B. 难以置信,超出常理解释:不可思议指的是某种事物或现象超出人们的理解和常理,难以用常规的思维方式来解释。

2. 回首A. 翻过来看B. 审视过去,回想过去C. 看到后方D. 看到前方答案:B. 审视过去,回想过去解释:回首是指将视线投向身后,引申为审视过去的经历或回想过去的事情。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正确的在题前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大学中庸测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庸测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庸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主要思想是?A. 仁义礼智信B. 道法自然C. 中庸之道D. 无为而治2.《中庸》中“中”的含义是?A. 中间B. 适中C. 忠诚D. 公正3.《中庸》中“庸”的含义是?A. 平庸B. 常道C. 庸俗D. 无用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中庸》的哪一章?A. 第一章B. 第二章C. 第三章D. 第四章5.《中庸》认为,人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A. 掩盖B. 忽视C. 改正D. 推卸6.《中庸》提倡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A. 仁爱与智慧B. 勇敢与果断C. 诚实与守信D. 以上都是7.《中庸》中提到的“至诚”是指什么?A. 至高无上的诚实B. 至高无上的信仰C. 至高无上的智慧D. 至高无上的道德8.《中庸》中“君子慎独”的意思是?A. 君子应当在独处时更加谨慎B. 君子应当在公共场合更加谨慎C. 君子应当在困难时更加谨慎D. 君子应当在成功时更加谨慎9.《中庸》认为,人应当如何对待他人?A. 以自我为中心B. 以他人为中心C. 以利益为中心D. 以道德为中心10.《中庸》中“知行合一”的意思是?A. 知识和行动是分开的B. 知识和行动是统一的C. 知识比行动更重要D. 行动比知识更重要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庸》中提到“君子之道,______也”。

2. 《中庸》认为,人应当“______于内,______于外”。

3. “______者,人之始也;______者,人之终也”是《中庸》中对人生阶段的描述。

4. 《中庸》中提到“君子以______为贵”。

5. “______者,天下之大本也;______者,天下之达道也”是《中庸》中对道德和行为的论述。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庸》中“中庸之道”的含义。

2. 根据《中庸》,解释“天命”与“性”的关系。

四书五经解析测试题

四书五经解析测试题

四书五经解析测试题《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及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围绕《四书五经》进行解析,并提供测试题以检验读者对于这些经典著作的理解程度。

一、《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以下是对《论语》的一些测试题:1. 以下哪句话出自《论语》?A. 故事始皇帝既没学识,其国家怎能兴盛?B.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C.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D.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用心,就会成功。

2. 孔子的弟子中,最受赞赏的是谁?A. 曾子B. 子贡C. 子路D. 季氏二、《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

以下是对《大学》的一些测试题:1. 下面哪个不是《大学》中强调的道德原则?A. 诚实守信B. 自律自强C. 明辨是非D. 手不释卷2. 达到“中庸”的境界可以使一个人做到什么?A. 懒散守旧B. 温和平衡C. 刚愎自用D. 威风八面三、《中庸》《中庸》是一部集中论述儒家思想核心的经典著作,以下是对《中庸》的一些测试题:1. 《中庸》中对于“表里如一”的要求,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务实守约B. 自适应环境C.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 推己及人2. 中国古代著名学者程颐将《中庸》称为什么?A. 人生指南B. 慎独之书C. 思维导图D. 古代经典四、《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主要是孟子及其弟子对于仁、义、礼等思想的论述。

以下是对《孟子》的一些测试题:1. 孟子提出的“性善”观念与谁的思想不同?A. 孔子B. 老子C. 荀子D. 孙子2. 儒家思想中,孟子对于人性目标的追求是什么?A. 追求物质享受B. 追求人格完善C. 追求权力地位D. 追求知识智慧五、《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三个部分。

以下是对《诗经》的一些测试题:1. 《诗经》中的郑风主要描写的是什么?A. 军事战争B. 爱情婚姻C. 田园生活D. 乡土风情2. 诗经中的“国风”是指什么?A. 国家歌颂B. 各国风俗C. 圣贤之风D. 古代国王答案:《论语》:1. B 2. A《大学》:1. D 2. B《中庸》:1. D 2. B《孟子》:1. B 2. B《诗经》:1. B 2. B以上为对《四书五经》的解析及测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 中庸试题答案汾阳中学2016 年高一年级入学考试国学试题(本试题共12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选择题(每题1分,共30 分)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规律B.见君子而后厌然厌然:讨厌的样子C.其机如此机:机遇D.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处事精详2.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A.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B. 弟者,所以事长也C. 其所薄者厚,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D.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B.未之有也C.德者,本也;财者,末也D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尧舜率天下以仁毋自欺也孝者,所以事君也。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C.如恶恶臭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D.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彰显出来B.此之谓自谦谦:谦虚C.此谓成于中,形于外形:比较D.听讼,吾犹人也听讼:听到诉讼案件6.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B.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C.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D.若有一介臣/ 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 其如有容焉7.下列有相关文化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B.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如好好色C.古人二十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D.儒家经典“四书” ,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8.下面句子出于《大甲》的一句是()A、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B、顾諟天之明命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邦畿千里,维民所止9.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汤之《盘铭》曰B.未之有也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小人之使为国家 D .生之者众人之有技,若己有之10.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B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

C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忿懥:愤怒D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夸耀1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邦畿:都城及 其周围的地区 B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瑟:庄严C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喻:比喻D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偾:败坏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如恶.恶.臭B .如好.好.色C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D .上老.老.而民兴孝1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所藏乎身不恕 恕:恕道,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品德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瞻:瞻仰,仰望 克:攻克14.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B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C .之子于归 B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示范作用。

C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斐:文雅言一行要有C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D .辟,则为天下僇矣。

15. 下列句子不存在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 A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B .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C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D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1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监,鉴戒B .断断兮无他技 断断:心地诚实C .尧、舜率天下以仁 率:坦率D .其心休休焉休休:宽宏大量,胸怀宽广1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迸诸四夷 迸:即“屏”,驱逐。

B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命:天命C .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拂:逆,违背D .骄泰以失之 骄泰:骄横放纵、放肆骄奢 19.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舒:舒服 B .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乘:指用四匹马拉的车。

C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务:致力于D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A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B .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

C .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

D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18.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彦圣:指德才兼备。

彦,美。

圣,明不啻:不只、不但 媢疾:妒嫉俾:门侍人无如之何:没有办法20.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B.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C.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种才能被称为“六艺” ,其中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六艺中的“射”指的是射箭技术;“御”指的是抵御敌人的技术;“书”指的是书法。

2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莫见乎隐,莫显乎微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C.舜好问而好察迩言D.辟如登高必自卑22. 下面句子中存在定语后置现象的一项是()A.鸢飞戾天,鱼跃于渊B.遁世不见知而不悔C.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D.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率性之谓道率性:遵循天性B.发而皆中节中节:符合法度C.民鲜能久矣鲜:少D.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辟:开D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愿:羡慕 28.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4.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拳拳:奉行不辍的样子B . 天下国家可均也 均:平均C . 衽金革,死而不厌 厌:憎恶、嫌弃D . 中立而不倚 倚:不正,偏侧 25. 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君子之道,费而隐 费:费力、费劲 B .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不肖:没有德行修养 C .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破:分开 D .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造端:开始 26. 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慥慥:忠厚老实的样子C .在下位不援上援:攀附、 巴结D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尤:宠爱2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俟:等待在上位不陵下陵:欺凌B .B. 辟如登高必自卑 自卑:轻视自己、小看自己A. 期之丧,达乎大夫 期:满一年B.博学之,审问之 审:详尽 C .明辨之,笃行之 笃行:笃实地履行D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赞颂29.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翕:和睦、融洽.默写题(每空 1分,共 20 分)1.2. 曾子曰:“富润屋, ,德润身, ,故君子必诚其意。

; 与国人交, 4. 德者本也, 财散则民聚。

5. 仁者以财发身, 。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6.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三、翻译题。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 5分,共 20 分)1.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2.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3.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诚则形,形则著 形: 表露 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荐: 进献 其人存,则其政举 举: 实行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敏: 敏感A.B .C . D.3. 为人君,;为人臣,;为人子,止于孝;为人30.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柔:怀柔、使归顺B . 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劝说C . 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省:省察D .言前定则不跲 跲:绊倒,引申为不顺畅父,虑而后能得。

《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 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 知味也 ”请你结合事例,谈谈你对“过犹不及”的理解。

要求:( 1)拟一个标题;( 2)写成议论文,论述过程中要有事实论据。

(3)不少于 600 字。

汾阳中学 2016年高一年级入学考试国学答案 (本试题共120 一.选择题(每题 1 1. 答案: D C、关键2. 答案:C D、可通何3. 答案: D 判断句; D 、无特殊句式 判断句4. 答案:C A 、坦荡正义的 \ 彰显、弘扬 B 、 宗分, 分, A、宗旨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共 30 分) B、遮遮掩掩A、节通截 B、弟通悌 A 、状语后置; B 、 宾语前置; 愚者不及4.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四、断句题。

请用“ / ”为下列句子断句。

(每题 5分,共 20 分)旨/ 说的是C 、讨厌、厌恶D 、喜欢/ 美的、容貌出众的5. 答案:A B 、心满意足的样子 C 、表现 D 审理诉讼案件6. 答案: B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 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7. 答案: C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 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8. 答案: B A 之《盘铭》 9. 答案: A 的 B个/ 宾语前置的标志 取消句子独立性 10. 答案: D 、矜:同情,怜悯 11. 答案: C 。

喻:知晓、明白12. 答案:13.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习伦理、 、D 出自《诗经》 C 出自汤 代词,这样的事/ 对于 C 这 D 代词,代指财物 / 主谓间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DD 克,能够A B 通俱; C 通新 ; D 通戮 D 无特殊句式 C 带领、领导 D 俾:使 B 命: A 舒:舒缓、缓慢 D. 御:驾驶马车战车的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