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视角以“三重人格”视角来分析《哈姆雷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视角以“三重人格”视角来分析《哈姆雷特》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几百年来该剧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其多以分析该剧的悲剧色彩以及该剧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居多,另外哈姆雷特的延宕行径也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

但是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其延宕的行径呢?本文主要是从“三重人格”入手,来分析研究造成其报仇过程中的延宕行径背后的真实原因。

关键词:弗洛伊德延宕三重人格恋母情结
《哈姆雷特》创作于1601-1602年,并于1603年出版,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故事讲述丹中世纪麦王子哈姆雷特在遭受父死母嫁的打击后,为父报仇的故事。

该剧是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

但是就哈姆雷特这个角色而言,却是令人扑朔迷离的。

这是一个性格看似充满矛盾的人物,其中在复仇过程中的延宕行径尤为吸引读者注意,下面该文从三重人格的精神分析入手来探索其延宕行径背后的真实原因。

一、弗洛伊德及其“三重人格”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并与二十世纪前后提出了心理分析学说,成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三重结构”说。

该学说阐明人的心理过程其实是三种力量相互冲突融合的结果:本我,自我以及超我。

本我遵循“享乐原则”即尽可能的使自己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获得满足。

这些欲望驱使着本我运作,但同时又受到理性的限制而长期沉淀在“自我”中。

自我遵循的则是“现实原则”,其处于本我与感官意识中间,用理性来保护自我,使其能一方面接受本能的冲动但同时又把这种冲动限制在理性所允许的范畴之内。

超我则是指外部世界在人内心的反应,表现为“人人都必须遵循社会道德准则这样一种意识,”也就是所谓的“良心”。

超我压制着本我,他遵循的是“求善原则”但需要指出的是着三种结构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只是在这三重结构相互渗透的过程中本我最为艰难,他既要承受本我的欲望冲动又要使这种冲动符合超我所要求的行为准则。

”(朱刚141)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驱使本我运作的无数本能中,弗洛伊德确立了两个基本的本能:爱与死。

而爱的本能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又称“原欲”。

弗洛伊德曾定义“原欲”:“那些包含在爱字本能里面的所有力量”(洛斯耐28),包含对自己,他人,甚至是种族,人类的爱,但是在这众多的爱中,两性之间的爱最基本最强烈也最重要。

而力比多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就是五岁之后的孩子会将性对象从之前的自己转移的父母身上,这一阶段被称为“俄狄浦斯期”。

男孩子表现为恋母情节,女孩子则表现在为恋父情节。

恋母情结中,表现之一是娶母,“弑父”(弗洛伊德283)则是另一种表现。

但是弑父只是发展的一种极端形式。

事实上,男孩虽然排斥父亲,但是潜意识其实也在不断模仿父亲,只有和父亲越来越相像,才会得到母亲的爱。

而这种既模仿又排斥父亲的做法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这种自相矛盾的的情感在成人中可引起冲突在但在儿童身上可以长期并存不悖”(弗洛伊德281)。

二、延宕性格之因
哈姆雷特多被定性为悲剧人物,且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是因为一再延宕报仇的机会,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其延宕的性格呢?
真的是他天生犹豫么?剧中当哈姆雷特让霍拉旭和马西勒斯发誓不说出见过老国王亡灵一事中,就表现的尤为果决,一再坚决要求俩人发誓绝对不泄露那个秘密。

当哈姆雷特得知自己被送往英国时就会被处死时,他也毫不犹豫的改写国书的内容,在信中写到“请在读信之后,莫要
有任何的顾虑,立刻处死两个送信的使者,连忏悔祷告的时间都不给。

(179)”这些小细节正体现了作为一个王子应有的果断。

而且在从父亲亡灵中得知叔父乃是杀父仇人时,为了报仇,他可以装疯卖傻,可以忍痛放弃自己的爱人奥菲利亚,隐忍一切,由此可见他的果敢。

由此可先排除哈姆雷特是天生犹豫的性格。

在该剧第一场中就有提到,父王猝死,叔父篡位,叔父与母亲结婚,这三件事无一不对他有着很大的冲击,哈姆雷特在剧中有提到“恶毒的野草张满在这个荒芜杂乱的花园中,竟然这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刚刚死了两个月!不,还不到两个月!.......她便嫁了人了。

(94)”由此可见令他最为伤心厌恶的不是父王的死,也不是叔父的篡位而是叔父与母亲的结婚。

那时,他最介意是自己的母亲和别的男人结婚。

剧中还提到“她竟然,她竟然—她竟然就嫁给了我的叔父—我父亲的弟弟,而他却与我的父亲毫无相似之处”。

恋母情结初始便是仿父恋母,在哈姆雷特心中,从小就是敬重父亲的,所以品行也是模仿父亲,希望的到母亲的宠爱。

但文中的叔父和自己的父亲毫无相像之处,。

这说明,哈姆雷特潜意识将自己和父亲归为一类人,而母亲却嫁给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叔父,这就是他最难以接受的原因。

他一开始的这种态度注定了在随后的刺杀中会变得犹豫不决。

而且在剧中,哈姆雷特更是把自己的父亲比成“太阳神(147)”,而把叔父比喻成“发霉的稻草(147)”,“一个恶徒,一个侩子手,一个连你前夫百分之一都不如的庸才,”他还质问自己母亲“你可长着眼睛?”,“那你的眼睛是被什么鬼东西给蒙住啦,”(148)从这些言辞中也折射出自己对母亲的深深的爱恋以及幼年时期自己的“恋母情结”。

而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说,恋母情结正是“本我”的一种体现。

可是哈姆雷特爱的是“理想中的母亲”,所以自己母亲的再嫁,且嫁的是和自己父亲完全不同的叔父,正是其绝望的根源所在。

所以才会称自己母亲是一个“狠辣的妇人”(104)。

诚然,哈姆雷特对其叔父的恨必然是真的,他下决心为父报仇也是真的,因为道德伦理告诉他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这些也正是哈姆雷特“超我”的体现。

可是他对叔父的恨不仅仅是杀父之仇,分析得知他最介意的是母亲的再嫁,且是嫁给远不如其父的叔父,那么他必然也嫉妒。

有恋母情结的他或者想到自己也曾经有过“杀父娶母”的冲动,但是那只是藏在他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他并没有真的实施。

而叔父确付诸实施了。

这么说来,他和杀死父亲的叔父又有多少的本质区别呢?潜意识力他是不愿意将自己的叔父杀死的,因为那就等同于否定自己,杀死了隐形的自己。

那么在“本我”和“超我”的共同夹击下,“自我”就不得不做出调和。

一方面积极的筹划等待复仇的时机,但真的有机会下手时,内心那种不愿自我否定的想法又给他找出推迟复仇的托词。

正是这样,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冲突作用之后,最后的结果便是出现了所见的复仇的延宕行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