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降火的生力军——导火汤和引火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滋阴降火的生力军——导火汤和引火汤
患者有时候会问,查房的时候,总能听到“导火汤”和“引火汤”的名字,它们是同一个方子吗?是干什么用的?我需要用吗?我的方子里有吗?在这里给大家简要的讲解一下。
这还要从一位叫陈士铎的大医家说起,陈士铎,生于明末,卒于清康熙年间,活了八十多岁,曾考取功名,仕途不顺后“弃文从医”,师承傅青主,“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著书很多,今存世的见有《辨证录》、《本草新编》、《石室秘录》、《脉诀阐微》、《洞天奥旨》等数种。陈士铎对“火”颇有研究,创制很多关于火的方子,诸如清火汤、攻火散、收火汤、导火汤、引火汤、散火汤等,其中我们常用的便是导火汤和引火汤,它们是两张不同的方子,共性是都与阴虚有关。
首先来看导火汤,导火汤由玄参、生地、车前子、甘草、泽泻组成,具有导火壮水之功效。主治脏腑火热,脘腹疼痛,手按之而更甚,舌红苔少,脉滑数。本方所治为诸多脏腑火热,阴液耗伤之证。法当清泄分导,养阴生津。方中重用玄参为君,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生地为臣,凉血清热养阴,合玄参共成壮水制火之功。佐以车前子、泽泻均性味甘寒,清泄痛利,导火下行,利水通淋,使火热从下而去。甘草为使,和中缓急,调和其间。
原文是这样说的:“人有腹痛欲死,手按之而更甚,此乃火痛也。但火痛不同,有胃火,有脾火,有大小肠火,有膀胱火,有肾火,不可不辨也。胃火者,必汗而渴,口中臭;脾火痛者,必走来走去,无一定之处也;大肠火者,大便必闭结,而肛门必干燥后重;小肠火者,小便必闭涩如淋;膀胱火者,小便闭涩而若急;肾火者,则强阳不倒,口不渴而面赤,水窍涩痛是也。既知火症分明,然后因症以治之,自然不差。然而各立一方,未免过于纷纭,我有一方,可以共治有火之腹痛,方名导火汤:玄参一两,生地五钱,车前子三钱,甘草一钱,泽泻二钱,水煎服。连服二剂而诸痛皆可愈也。”
“夫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玄参、生地滋其阴,而阳火自降;
况又益之车前、泽泻之滑利,甘草之调和,尤能导火解氛,化有事为无事。尚知为胃火者而加石膏;知为脾火者而加知母;知为大肠火者而加地榆,小肠火者而加黄连;知为膀胱火而加滑石;知为肾火而加黄柏,尤效之极也。”(出自《辨证录卷之二·腹痛门》,见图一、图二)
图一导火汤的病机图解
图二导火汤的组方图解
下面再看看引火汤,引火汤由熟地、巴戟天、茯苓、麦冬、五味子组成,主治“阴蛾证”。阴蛾证的主要表现是咽喉部干、痒、疼痛,夜间加重,有似痛非痛、干痒不舒之感。与外感风热引起的咽部火热疼痛不同,后者往往较剧烈,发病较快,可伴有发热,头痛等表证。
首选解释一下引火归元,这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提出的,张景
岳比陈士铎大60多岁。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先天之真阴真阳,以滋润温煦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阳主升,阴主降,升降循环,如环无端,以完成气机运动。其一,若真阴不足,则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其二,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真寒假热;这两种情况皆需要引火归元。
引火汤的理论依据是,肾中之真阴不足,无法制约真阳,使真阳上升,变为上逆阳亢之害,煎熬肺肾津液,则肺失宣降,咽喉为肺之门户,受上逆之阳热熏灼而出现痛痒不舒。同时,阳气不能潜藏于下,下焦阳气不足,水液不化形成痰涎。本证的基本病机是肾阴虚不能潜阳,阳气上逆而发上热下寒之病证。可见属于引火归元的第一种情况。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云:“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见图三)引火汤的组方原则是补水益火,肺肾相资,疏利水道,而达到引火归元。方中以三两熟地作为君药,滋肾养阴,大补肾水。熟地重用之理,陈士铎于《本草新编》中言:“盖补阴之药与补阳之药,用之实有不同。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以巴戟天为臣药,温肾助阳。方中未用附桂引火下行的原因:巴戟天甘温,有温肾养精之功,无耗伤肾阴之弊;附桂大热,恐其火热上炎加重咽喉肿痛之症。两药相和,一阴一阳,共安肾宫,使亢阳得以潜藏,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佐以麦冬,金水相生,滋阴润肺,泻肺中之伏火。且用量上应多用,陈士铎云:“火伏于肺中,烁干内液,不用麦门冬之多,则火不能制矣”。佐以五味子,能补能收,一助君药补肾中之阴,二助臣药收敛上升之阳。佐以茯苓,通利水道,火易下达,使上逆之阳热得以下潜于肾。(见图四)原文是这样说的:“人有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亦长成蛾,宛如阳症,但不甚痛,而咽喉之际自觉一线干燥之至,饮水咽之少快,至水入腹,而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甚多,将涎投入清水中,实时散化为水。人以为此喉痛而生蛾也,亦用泻火之药,不特杳无一验,且反增其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盖此症为阴蛾也。阴蛾则日轻而夜重,
若阳蛾则日重而夜轻矣。斯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治法宜大补肾水,而加入补火之味,以引火归藏。方用引火汤:熟地(三两)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火自下归,咽喉之肿痛全消,二剂即全愈。”
“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余,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乐,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源乎。夫桂附为引火归源之圣药,胡为弃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腾,今补水而仍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出自《辨证录》卷三·咽喉痛门》)
图三引火汤的病机图解
图四引火汤的组方图解
引火汤是“引火归元”法的代表方之一,是“引治”法的具体运用。陈士铎《石室秘录》言:“引治者,病在下而上引之,病在上而下引之也。如人虚火沸腾于咽喉口齿间,用寒凉之药,入口稍快,少顷又甚,又用寒凉,腹泻肚痛,而上热益炽。况上热下寒之症,皆可用此法而引之,亦引火归元之法也”。程钟龄《医学心悟》也有“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之论。
两方皆以“火”名,细看其方,不见苦寒直折之药;两方皆看重地黄,可见同为阴虚为本;又皆以利水道,使火有路可行。不同之处在于,导火汤以生地、玄参养阴清热,是因火伤阴,偏于清热,又用车前子、泽泻将“火”导入“小便”而出。对于各脏腑之火,又可细分,总之其所治之火偏实。而引火汤重用熟地,是阴虚为本,因虚生火,故偏于养阴,又用麦冬、五味子加强养阴,茯苓虽利水道亦能补虚,可见其所治为虚症;在茯苓通调水道,下焦通畅的情况下,以巴戟天将“火”引回肾元。
这就是导火汤和引火汤,两个药味不多的小方子,它们是滋阴降火的生力军,可单用或与其他方药并用,在各种邪郁化火进而伤阴,或久病伤阴,以及长期大量艾灸后需要养阴的情况下皆可应用。黄金昶教授在临床治疗中,凡有典型的“腹痛拒按伴发热”的患者,善用导火汤加减治疗,每每取效甚捷。(参看微信公众号“黄金昶工作室”